猪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

猪巴氏杆菌病又称为猪肺疫、猪出血性败血症,其是由猪巴氏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或散发性和继发性传染病。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如果治疗不及时,死亡率很高,会给养猪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下面就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猪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

1、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

2、病理变化

病猪全身黏膜、浆膜和皮下组织有出血点;气管、支气管内有多量泡沫黏液;纤维素性肺炎,肺有不同程度病变区,切面有暗红、灰红、灰白或灰黄等多种色彩,呈大理石样外观;胸膜有纤维素性附着物,与病肺黏连;胸腔及心包积有多量淡红色混浊液;胸部淋巴结肿大或出血。

3、实验室诊断

3.1直接镜检

取病死猪的心血、肺等组织涂片,用姬姆萨氏染色,菌体呈两端钝圆,两极着色浓染的短杆菌;用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明显的革兰氏阴性红色小杆菌。

3.2细菌分离培养

以无菌操作取病死猪肝、脾等组织,分别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培养基、普通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培养基上。经37℃培养24h后观察,在鲜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可见长出圆形、淡灰色、湿润、露珠样小菌落,取该菌落涂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两极浓染的短小杆菌。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贫瘠,在麦康凯培养基上无任何生长。

3.3生化试验

分离的细菌能发酵甘露醇、葡萄糖、蔗糖、果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棉子糖、木糖;分离的细菌进行硫化氢和靛基质试验,结果为阳性;V-P试验和M.R试验均为阴性。

3.4药敏试验

用多种抗菌药敏纸片做药敏试验,结果该菌对丁胺卡那、阿莫西林、氟苯尼考高敏;对庆大霉素、喹诺酮中度敏感;对青霉素、链霉素不敏感。

经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查,可以确诊该群猪患猪巴氏杆菌病,即猪肺疫。

4、治疗

对发病猪进行隔离,对猪舍的墙壁、地面、饲养管理用具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将垫草烧掉,对病死猪进行深埋或者焚烧。

根据药敏实验结果,选用高敏的丁胺卡那注射液对病猪进行治疗,按照lOmglkg的剂量进行肌肉注射,每天上、下午各1次,连用Sd。在全群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

经上述方法治疗,3d后回访,没有新发病的猪出现,也没有再出现死亡。此次共发病猪21头,死亡5头。

5、预防

预防本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消除或减少降低猪抵抗力的一切不良因素。一是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圈舍内的环境卫生,保持猪舍通风良好、温暖干燥、水源清洁、饲料配合原料多样化,增加多种维生素,增强猪体的抗病力。二是尽量采用全进全出制的生产方式,封闭式管理猪群,减少从外面引猪,以防引进疫病。三是坚持春秋两季定期进行预防注射,采用口服肺疫弱毒冻干菌苗,按瓶签说明的头份,用水稀释后,混入饲料或水中喂猪,一定要确保每头猪都接受免疫。接种疫苗前几天和后7天禁用抗生素药物。

6、讨论

猪巴氏杆菌病常发生于育成猪和仔猪中,而且在秋末春初及气候骤变季节发生最多。当猪进行长途运输或者饲料管理不当,卫生条件差及环境突变等都可以使猪发生应激,而引起发病。此次该群猪发病正是冬春交替,气温变化大,而引起发病。通过与畜主了解,使用猪肺疫疫苗时,将疫苗直接投入到饲料中饲喂,有可能没有拌均匀,使免疫不确实。

猪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
在健康猪上呼吸道中常带有本菌,但多半为弱毒或无毒的类型。由于猪群拥挤、圈舍潮湿、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寒冷、闷热、阴雨连绵、气候骤变、长期营养不良、处于半饥饿状态、寄生虫病、长途运输等不良因素,降低了猪体的抵抗力,或发生某种传染病时,病菌乘机侵入机体内繁殖,而增强毒力,引起发病。这种以内源性感染为主的猪肺疫,呈散发性发生。在自然条件下很少能传染另外的健康猪。当然,由于细菌通过发病猪体毒力增强后,仍可传染另外的健康猪,因此,不能忽视健康猪在传染来源上的作用。
流行性猪肺疫以外源性感染为主,病原主要为Fg型菌,病猪为主要传染来源,细菌随病猪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尸体的内脏和血液等污染周围环境,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其他器物经消化道感染发病。接触和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是次要的传染方式,间有经伤口感染的。国内有用解剖过禽霍乱的刀进行猪去势,或将鸡霍乱死鸡扔到猪圈内喂猪引起猪肺疫发生的事例,已有数起。
本病大多发生于中、小猪,成年猪患病较少。
本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秋末春初及气候骤变的时候发病较多,在南方大多发生在潮湿闷热及多雨季节。猪只的饲养管理不当、卫生条件恶劣、饲料和环境的突然变换及长途运输等,都是发生本病的诱因。据多年观察,在华北地区,特别是北京地区,很少见有流行性猪肺疫发生,大多呈零星散发,且大多为慢性经过,更多见于继发于其他传染病,如常是慢性猪瘟、仔猪副伤寒和气喘病的继发病。
临床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一,随细菌毒力强弱而定,自然感染的猪,快者为1~3天,慢者为5~14天。
1.最急性型常见于流行初期,病猪于头天晚上吃喝如常,无明显临诊症状,次日晨已死在圈内。病程稍长,症状明显的可见体温升高至41℃以上,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寒战,可视黏膜发绀,耳根、颈、腹等部皮肤出现紫红色斑。较典型的症状是急性咽喉炎,颈下咽喉部急剧肿大,呈紫红色,触诊坚硬而有热痛,严重者可波及上达耳根和后到前胸部,致使病猪呼吸极度困难,叫声嘶哑,常两前肢分开呆立,伸颈张口喘息,口鼻流出白色泡沫液体,有时混有血液,严重时常做犬坐姿势张口呼吸,最后窒息而死。病程1~2天,病死率很高,可达100%。
2.急性型是本病常见的病型,主要表现为肺炎症状,体温升高到41℃以上,精神差,食欲减少或废绝,初为干性短咳,后变湿性痛咳,鼻孔流出浆性或脓性分泌物,触诊胸壁有疼痛感,听诊有啰音或摩擦音,呼吸困难,张口吐舌,结膜发绀,皮肤上有红斑,初便秘,后腹泻,消瘦无力,卧地不起,大多4~7天死亡,不死者常转为慢性。
3.慢性型初期症状不显,继则食欲和精神不振,持续性咳嗽,呼吸困难,鼻流少量黏脓性分泌物,进行性消瘦,行走无力。有时发生慢性关节炎,关节肿胀,跛行。有的病例还发生下痢。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常于发病2~3周后衰竭而死。
病理变化
1.最急性型最急性病例为败血症的变化,全身皮下、黏膜、浆膜有明显的出血点。在咽喉部及周围组织肿胀明,切开皮肤后,可见咽喉部黏膜因炎性充血、水肿而增厚,黏膜高度肿胀,引起声门部狭窄。周围组织有明显的黄红色出血性胶冻样浸润。淋巴结急性肿大,切面红色,尤其颚凹、咽背及颈部淋巴结明显,甚至出现坏死。心外膜出血,胸腔及心包积液,并有纤维素。肺充血、水肿。脾有点状出血,但不肿大。胃肠黏膜有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

2.急性型急性型病例主要表现为肺部炎症。肺小叶间质水肿、增宽,有不同发展时期的肝变区,病变部质度坚实如肝,切面有暗红、灰红、灰白或灰黄等不同色彩,呈大理石样外观。支气管内充满分泌物。胸腔和心包内积有多量淡红色混浊液体,内混有纤维素。胸膜和心包膜粗糙无光泽,上附纤维素,甚至心包和胸膜或者肺与胸膜发生粘连。胸部淋巴结肿大或出血。
3.慢性型慢性经过者,尸体消瘦,贫血,肺炎病变陈旧,有的肺组织内有坏死或干酪样物,外有结缔组织包围;胸膜增厚,甚至与周围邻近组织发生粘连。支气管淋巴结、纵隔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有干酪样变化。

诊断鉴别
本病应根据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及细菌学检查的综合资料分析、判定。
1.流行特点本病常见于中、小猪发病;一年四季中,以秋末春初及气候骤变季节发生最多,南方易发生于潮湿闷热的5~9月,长途运输、饲养管理不当、卫生极差及环境突变等是发病的诱因。我国北方或华北地区,大多为散发或继发性猪肺疫,南方则以流行性猪肺疫出现。
2.临诊症状急性病例一般病程较短,可突然死亡,典型的表现是急性咽喉炎,颈部高度红肿,热而坚硬,呼吸困难及肺炎病状。散发或继发性的慢性病猪,症状不显,易和其他猪传染病相混淆。
3.病理变化最急性病例,表现为败血症的变化,咽喉部急性炎症变化,出血、水肿及胶冻样浸润。急性病例,主要为肺的纤维素性肺炎呈现的大理石样病变,以及胸部淋巴结的炎症。慢性病例为肺部较陈旧的肺炎灶及胸膜肺炎。
4.细菌学检查
(1)取急性病猪的血液、局部水肿液、心血、肝、脾、淋巴结、肺等组织涂片,用瑞氏、美蓝或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后,显微镜检查,可见卵圆形、两极浓染的短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小杆菌,即可初步诊断为巴氏杆菌病。
(2)取新鲜病料接种在血液琼脂平板或血清琼脂平板培养时,可长出圆形、光滑、湿润的露珠样小菌落,并有荧光,做涂片、镜检,可见两极着色的小杆菌。血液琼脂培养基上菌落不溶血。病料接种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
5.动物接种试验取新鲜病料,以灭菌生理盐水作用1:10悬液,0.1~0.2mL接种小鼠皮下或腹腔,0.2~0.3mL于鸽腹腔或皮下注射,0.5mL接种于家兔皮下,被接种动物于1~2天后发病、死亡,剖检观察病变,将器官组织涂片和培养,可检出两极浓染的小杆菌,即可确诊。
6.鉴别诊断注意与猪瘟、猪丹毒相区别。最急性病例,咽喉部的肿胀和炎症,剖检时的胶冻样浸润都与败血型的炭疽相似,但猪急性炭疽很少发生,且不形成流行。剖检时炭疽脾脏肿大与猪肺疫不同,如取局部病料细菌学检查,两者病原形态等有明显的不同,易于区别。
防治措施
(一)治疗隔离病猪,及时治疗。同时做好消毒和护理工作。
(1)青霉素和土霉素的剂量及用法同猪丹毒的治疗。链霉素为1g,每日分2次肌肉注射。20%磺胺噻唑钠或磺胺嘧啶钠注射液,小猪为lO~15mL,大猪为20~30mL,肌肉或静脉注射,每日2次,连用3~5天。
(2)抗猪肺疫血清(抗出血性败血症多价血清)在疾病早期应用,有较好的效果。2月龄内仔猪20~40mL,2~5月龄猪40~60mL,5~10月龄猪60~80mL,均为皮下注射。本血清为牛或马源,注射后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应注意观察。
(二)防制措施
(1)在部分健康猪的上呼吸道带有巴氏杆菌,由于不良因素的作用,常可诱发本病。因此,预防本病的根本办法,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消除降低猪体抵抗力的一切不良因素,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兽医防疫卫生工作,以增强猪体的抵抗力。
(2)每年春秋两季定期进行预防注射,以增强猪体的特异性抵抗力。我国目前使用两类菌苗,一为猪肺疫氢氧化铝菌苗,断奶后的猪,不论大小一律皮下或肌肉注射5mL。注射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6个月。猪、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灭活疫苗,猪皮下或肌肉注射2mL,注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6个月。我国有用多杀性巴氏杆菌679~230弱毒株或C20弱毒株制成的口服猪肺疫弱毒冻干菌苗,按瓶签说明的头份,用冷开水稀释后,混入少量饲料内喂猪,使用方便。不论大小猪,一律口服1头份,稀释疫苗应在4h内用完。免疫期前者为10个月,后者为6个月。国内还有用E0630弱毒株、TA53弱毒株和CA弱毒株制成的3种活疫苗,供肌肉或皮下注射。
(3)发病时,猪舍的墙壁、地面、饲养管理用具要进行消毒,粪便废弃物堆积发酵。
(4)必要时,对发病群的假定健康猪,可用猪肺疫抗血清进行紧急预防注射,剂量为治疗量的一半。
(5)患慢性猪肺疫的小僵猪淘汰处理为好。

相关知识

鹅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鹅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鹅巴氏杆菌病也叫做鹅霍乱或者鹅出败,是由于感染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而导致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任何年龄的鹅都能够感染该病,其中雏鹅和青年鹅比较容易发生,而成年鹅较少发生。该病急性发生,快速传播、死亡,死亡率能够达到30%左右,严重损害养鹅业的经济效益,应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鹅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鹅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通常是在该病刚开始暴发的阶段发生,病鹅往往没有表现出任何前驱症状,晚上能够正常采食,但第2天就发现已经死亡,有时也会突然表现出不安,倒地后动几下双翼就发生死亡。急性型,随着病情的发展而逐渐出现,病鹅表现出精神沉郁,独自离群,头隐藏在翅下,出现嗜睡,拒绝下水嬉戏,减少或者停止采食,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1.5-43℃,渴欲增强,有黏液从鼻和口中流出,张口呼吸,下痢,排出淡绿色、灰白色或者绿色的稀便,并散发恶臭,经过2-3天就发生死亡。慢性型,通常是在疫病流行的后期出现,病鹅表现出持续性腹泻,贫血,体质消瘦,部分由于关节发炎、肿胀,呈现跛行,行走摇晃,将肿胀部位切开可渗出豆腐渣样物质。该类型的病鹅通常不会发生死亡,但会明显影响增重、生长以及产蛋率,长时间无法恢复。

2、实验室诊断

直接染色镜检。在无菌条件下,采取病死鹅心血以及肝脏、脾脏组织、血液进行涂片,病料进行触片,分别进行碱性美蓝染色和革兰氏染色,然后放在显微镜下检查。结果可在肝脏组织触片中观察到散布有近似椭圆形的细小球杆菌,菌体两端钝圆,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美蓝染色使两极发生浓染,存在荚膜,没有芽胞。

细菌分离培养。在无菌条件下,采取病死鹅的心血、肝脏和脾脏,在血清肉汤中接种进行增菌培养,经过24h取肉汤培养物分别在血清培养基、血液琼脂平板、半固体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上接种,置于37℃条件下进行18-24h培养,观察菌落特征,再挑取典型菌落在斜面培养基上接种,保存后用于鉴定。发现肉汤经过24h培养开始出现轻微混浊,经过4-6天液体又变得清亮,且在管底存在黏稠的沉淀物,即使振摇也不会分散,且在培养液顶层会形成菌环。血清琼脂,长出露珠状的闪光圆形小菌落,呈淡灰白色,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且呈半透明状。血液琼脂,长出大量水滴样的小菌落,表面湿润,且菌落周围没有出现溶血现象。半固体培养基,发现细菌不具有运动性。麦康凯培养基,没有长出细菌。

生化培养。将接种肉汤后经过18-20h培养的各个菌株菌液,转移接种到糖发酵培养基中,置于37℃条件下进行24-48h培养,对发酵情况进行。结果发现该菌无法分解精氨酸和尿素,不能够液化明胶。同时,该菌能够分解蔗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甘露糖以及单奶糖,能够产酸,但不会产气,且无法分解乳糖、鼠李糖,从而说明从病料中分离到的细菌为多杀性巴氏杆菌。

3、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①饮水免疫,即使用1010禽霍乱活菌苗,是一种专用于水禽口服免疫的菌苗,但要注意在免疫前后的3天,都不允许使用药物进行治疗,且鹅在服苗前4-6h要停止饲喂湿料。鹅群第1次服苗后,经过4-5天要再服苗1次,通常第二次服苗后经过3天就能够形成免疫力,能够持续8个月进行保护。②注射免疫,即使用CV系禽霍乱弱毒冻干苗,使用前每瓶疫苗要添加100mL氢氧化铝稀释剂进行稀释,成鹅每只皮下接种o.5mL,经过2周再进行1次免疫接种,注意该疫苗只适用于在非疫区进行预防注射,通常接种经过7天机体就会形成抗体,并能够持续3个月左右进行保护。如果鹅群使用灭活菌苗,成年鹅每只胸部肌肉注射2mL,经过3-5天就会形成免疫力,能够持续3个月进行保护。正常情况下,鹅接种疫苗后,都会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如食欲不振,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蛋,经过几天就会恢复正常。另外,由于禽巴氏杆菌具有多种血清型,且耐药性较强,可使用在发病场分离到的菌株,添加葡萄糖犊牛血清培养后制成蜂胶灭活苗,在种鹅产蛋前接种,具有很好的预防效果,或者制成氢氧化铝灭活苗给鹅群进行免疫。

药物治疗。在病鹅进行治疗时,最好先对小群进行药敏试验,并根据结果选择使用最敏感的药物。如病鹅可按体重肌肉注射20mgjkg丁胺卡那霉素,每天2次,1个疗程连续使用5天;或者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100mg恩诺沙星,混合均匀后饲喂,1个疗程连续使用5天。治疗过程中确保用药量和用药时间充足,以确保完全治愈。如果没有彻底治疗,通常会在停止用药后的数天出现复发,使死亡率升高。另外,不能够长时间单独或者反复使用同一种药物,防止形成耐药菌株或者造成菌群紊乱;禁止增加用药量或者延长使用时间,避免由于发生药物中毒而引起死亡;同时,配合采取环境控制以及免疫等相关措施,禁止单纯依靠药物。此外,病鹅也可使用中药治疗,即取250g穿心莲,200g黄苓,200g板蓝根,200g龙胆草,80g大黄,150g黄连,250g银花叶,添加5500mL水,慢火煎煮后取药液饮用,连续使用4天,以上药量适宜全部鹅使用。

狐巴氏杆菌病的病原 狐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狐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又可称为出血性败血症。主要症状为急性败血症和出血性炎症。该病对各种动物和人的致病性均较高,并且死亡率较高,会给狐狸养殖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要做好狐巴氏杆菌病的防治工作。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狐巴氏杆菌病的病原狐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1、病原和流行特点

该病的病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此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在培养基中呈圆形或者不定长度的杆菌。该菌的抵抗力较差,在70~90℃的温度下经5min即可被杀死,但是极其耐寒,在零下79℃下仍不发生死亡。该菌对多种消毒药剂敏感,可使用漂白粉、甲醛等溶液进行杀灭性的消毒。

该菌对许多动物以及人都有较高的致病性。在狐狸群体中以2~3月龄的仔狐为主要发病群体。主要通过受到巴氏杆菌污染的饲料、饮水等发病。带菌的禽类是该病的主要传播源,狐狸在发病时多呈暴发性的流行,危害极大。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巴氏杆菌在侵入机体后会迅速传播到全身的各个器官,如果诊治不及时经历8天左右的时间即要发生死亡。该病也可以能过受到创伤的皮肤、黏膜感染该病。该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是在冷热交替、气候剧变以及潮湿、多雨的时期发病率较高。不良的饲料管理方法以及饲料的质量不佳易诱发此病发生,或者加剧该病的传播。

2、临床症状

该病一般有1~5天的感染潜伏期,根据发病的时间以及症状可分为三个类型,分别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其中最急性型和急性型的发病率较高。病狐会突然的发病,主要症状包括体温升高、食欲下降,严重时会发生食欲废绝。精神不佳,鼻镜干燥。有时还伴有呕吐和腹泻的现象,排泄的粪便中常混有大量的血液和黏液。可视黏膜黄染,最终会表现为败血症,有的病狐还会出现神经症状而发生死亡,常在抽搐过程中发生死亡;慢性型的主要症状为会出现典型的鼻炎性症状,鼻内的分泌物增多,由最初的浆液性发展成为黏液状,严重时会发展为化脓性,同时伴有咳嗽以及打喷嚏的症状。另外,病狐的渴欲增强,饮水量增加,缩颈闭目,尾巴无力的下垂,呈瞌睡状,靠笼站立或者坐立。呼吸困难,病情较为严重时病狐表现为呈犬坐状,口鼻内有液体流出,眼结膜发绀,在皮肤处会出现红斑,出现心悸和呼吸症状。当神经系统受到侵害后会在咀嚼时出现痉挛性的收缩,最后在神经症状发作后死亡。

3、病理变化

患该病最急性型和急性型主要的病理变化是出现败血症变化。将病死狐剥皮后可见全身多处黏膜和皮下组织有大量的出血点。颈部咽喉坚硬一直延续至耳根发热、红肿,并且在周围的结缔组织有大量的出血点。另外,实质器官的黏膜、浆膜充血、出血,浆膜层渗出性浆液性水肿。心脏内外膜可见出血点,心肌弛缓,冠状沟脂肪也可见针尖大小的出血点。病狐全身多处的淋巴结发生肿大、出血,切面有红色珠状液体渗出。肝脏表面有出血点,发生肿胀,切开会有大量的褐色血液流出。肾脏被膜下有出血点,表面苍白,切面可见淡红色液体。脾脏可见点状或不规则片状的出血点。肺脏呈现出血性水肿的状态,部分小叶水肿,肺外膜表面表现不平整,切面有大理石纹。胃部病变也较为明显,胃黏膜脱落,出现弥漫性出血,在多处有出血性炎症,胃的内容物为褐色黏稠液体,其中还掺有少量的未消化饲料。肠黏膜有大块的脱落,肠壁有多处弥散性出血。

4、诊断方法

对该病进行初步诊断时需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进行,要想最终确诊为巴氏杆菌病则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可进行病原学检查,通过将病狐的心血、肝脏等病料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可见两端钝圆、两极浓染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取病料接种到肉汤培养基中,在37℃下培养24h培养液混浊,将病料接种于琼脂培养基上,培养24h后可见圆形菌落,挑取部分菌落进行镜检可见出病料相同的菌形;动物接种,取病较培养物接种小白鼠,可使其在24h后致死,对其剖检可见败血性症状,并取病料进行镜检可见两极染色的短杆菌。

5、防治措施

因该病的危害较大,一旦患病如果治疗不当或者得治疗不及时会引发狐狸大量的死亡而影响养殖经济效益,因此对该病应以预防为主。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提供适宜的营养,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改善养殖条件,加强日常的卫生清理和定期的消毒工作。改善饲养管理方法,不可将狐与其他家禽、家畜等混养,以防止感染此病。

如果发现患病,要及时的诊断,并积极的对症治疗,在治疗时可以使用抗细小病毒血清按体重0.75mL/kg注射1次,同时使用琦特按0.5mL/kg注射,每天2次,一般经3天后可达到治疗效果。或者可以使用乳酸环丙水星注射液按体重0.2mL/kg注射,每天2次,连用3~5天也可以治疗该病,在治疗的同时要加强管理。

肉牛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肉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控措施


巴氏杆菌病(pasteurellosis)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疾病。动物巴氏杆菌病的急性型常以败血症和出血性炎症为主要特征,所以过去又叫“出血性败血症”;牛以及其他家畜和家禽都能够感染发病.病牛主要特征是往往突然出现高热、急性胃肠炎、肺炎,以及皮下组织水肿和内脏器官存在广泛性出血.如果没有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就会严重危害肉牛养殖业发展.下面大家就一起来看一下:肉牛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肉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控措施。

1、病原特性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菌,菌体呈细小的球杆状,长度为0.2-0.3为嘛μmm,宽度为0.25-0.4μm。接种在培养物内,菌体呈杆状或者卵圆形,大部分散在,不能够自行运动,无法形成芽孢。经过革兰氏染色,结果呈阴性。患病动物的组织或者血液涂片使用瑞氏染液、姬姆萨氏液或者碱性美蓝染色,菌体两端发生浓染,如同双球菌,因此也叫做两极着色杆菌。该菌是一种需氧和兼性厌氧菌,共分成两型计Fg和FO。该菌不能够分泌外毒素,具有较弱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在60℃温度下处理20min就会被杀死。另外,普通的消毒剂在数分钟内就能够快速将其杀死,且其对金霉素、土霉素以及磺胺类药物敏感。

2、临床症状

根据病牛的临床症状,可分成三种类型,即败血型、水肿型和肺炎型。败血型,病牛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1-42℃,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心跳加速,往往无法查明病因和采取治疗就发生死亡。肺炎型,病牛体温明显升高,伴有胸膜肺炎,呼吸困难,出现痛苦的咳嗽,往往有黏液脓性鼻液从鼻孔流出,症状严重时会出现头颈前伸、张口呼吸的症状,该类型病程能够持续较长时间,往往达到数星期以上。水肿型,病牛不仅表现出体温升高、食欲废绝、停止反刍等症状,还会伴有头颈、咽喉等部位发生明显的炎性水肿,有时甚至能够扩散到到前胸、舌及周围组织,往往卧地不起,呼吸非常困难,最终一般会由于严重窒息而发生死亡。

3、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根据病牛表现出的高热、黏脓性鼻液以及肺炎等特有症状,能够进行初步诊断。对病死牛进行剖检,发现颈部、下颌间、咽喉部以及胸前皮下出现明显的凹陷性水肿,在这些部位用手按压会出现明显的压痕;内脏器官发生出血,且黏膜、浆膜、舌、肺、皮下组织以及肌肉也都发生出血。部分病牛舌体发生肿大,并会伸到口外。将水肿部位切开,会有轻度混浊的淡黄色液体流出。上呼吸道黏膜发生急性卡他性炎;颌下、咽部以及纵隔淋巴结发生急性浆液出血性炎;胃肠发生急性卡他性或者出血性炎。肺外膜、心外膜存在点状出血,肺组织由炭红色、暗红色到灰白色深浅不等,切面呈现大理石样病变。胸腔存在大量的絮状纤维素样渗出液,胸前部发生炎性水肿,并流出黄色液体,肺部气管内存在泡沫,出现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和纤维素性肺炎。

实验室诊断。为进一步确诊,病牛生前在耳静脉处采集血液,死后采集心血以及发生病变的肝脏、肺脏、肾脏、脾脏、淋巴结制成涂片,分别用于美蓝染色和细菌分离培养。采集的血液制成推片,脏器以剖面进行触片或者涂片,经过美蓝染色进行镜检,能够看到大量的两极着染的短小杆菌;经过革兰氏染色进行镜检,能够看到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将无菌条件下采取病料于血液琼脂平板上接种,置于37℃条件下进行24h培养,能够长出露珠样的圆形小菌落,呈淡灰白色,表面湿润,不会出现溶血现象。通过生化试验,表明分离菌可使葡萄糖、乳糖、蔗糖、果糖、甘露醇发生分解,产酸但不会产生气体;该菌不能够使麦芽糖、鼠李糖、山梨醇、乳糖发酵,由此可判定该菌为牛多杀性巴氏杆菌。

4、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在容易发生牛巴氏杆菌病的地区,可分别在每年春秋两季对健康牛免疫接种1次牛出败氢氧化铝菌苗,确保全部数量接种,同时注射密度超过95%。

应急处理。只要出现发病,要立即划出疫区以及受威胁地区,严格封锁后进行消毒灭源,并采取紧急防治。对于病牛必须采取隔离治疗,注意体温升高的都按照病牛处理,做到早发现、早处理,直到全部都恢复健康。对于精神、食欲没有出现明显异常,且体温没有升高的牛,判定为假定健康牛群,需要进行紧急防控处理,即使用预防性治疗药物。

药物治疗。病牛要立即采取有效治疗,可一次性静脉注射由500mL葡萄糖注射液、15支80万IU青霉素、10支100万IU链霉素以及4支Sg头孢组成的混合药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同时,配合肌肉注射50mL氨胆注射液和50mL磺胺甲氧嘧啶,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也可肌肉注射磺胺嘧啶钠50mL,再肌肉注射由适量安痛定或者安乃近、20支80万IU青霉素、10支100万IU链霉素组成的混合药液,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尤其是水肿型,在早期治疗可直接在水肿部位注射由大剂量的青链霉素和安痛定或者安乃近组成的药液,具有较好效果。

肉牛巴氏杆菌病的病原: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两端钝圆,中央微凸的球状短杆菌,多散在、不能运动、不形成芽胞。革兰氏染色阴性;用碱性美蓝或瑞氏染血片或脏器涂片,呈两极浓染,故又称两极杆菌,两极浓染之染色特性具诊断意义。该菌抵抗力弱,在干燥空气中仅存活2—3天,在血液、排泄物或分泌物中可生存6-10天,但在腐败尸体中可存活1—6月;阳光直射下数分钟死亡,高温立即死亡;一般消毒液均能杀死,对磺胺、土霉素敏感。
流行特点
本菌为条件病原菌,常存在于健康畜禽的呼吸道,与宿主呈共栖状态。当牛饲养饲养管理不良时,如寒冷、闷热、潮湿、拥挤、通风不良、疲劳运输、饲料突变、营养缺乏、饥饿等因素使机体抵抗力降低,该菌乘虚侵入体内,经淋巴液入血液引起败血症,发生内源性传染。病畜由其排泄物、分泌物不断排出有毒力的病菌,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和外界环境,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其次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健康家畜,亦有经皮肤伤口或蚊蝇叮咬而感染的。该病常年可发生,在气温变化大、阴湿寒冷时更易发病;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发生。

潜伏期2—5天。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常表现为急性败血型、浮肿型、肺炎型。
急性败血型:病牛初期体温可高达41—42℃,精神沉郁、反应迟钝、肌肉震颤,呼吸、脉搏加快,眼结膜潮红,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病牛表现为腹痛,常回头观腹,粪便初为粥样,后呈液状,并混杂粘液或血液且具恶臭。一般病程为12—36小时。
浮肿型:除表现全身症状外,特征症状是颌下、喉部肿胀,有时水肿蔓延到垂肉、胸腹部、四肢等处。眼红肿、流泪,有急性结膜炎。呼吸困难,皮肤和粘膜发绀、呈紫色至青紫色,常因窒息或下痢虚脱而死。
肺炎型:主要表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病牛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痛苦干咳,有泡沫状鼻汁,后呈脓性。胸部叩诊呈浊音,有疼感。肺部听诊有支气管呼吸音及水泡性杂音。眼结膜潮红,流泪。有的病牛会出现带有黏液和血块的粪便。本病型最为常见,病程一般为3—7天。
病理变化
败血型牛出败主要呈全身性急性败血症变化,内脏器官出血,在浆膜与粘膜以及肺、舌、皮下组织和肌肉出血。浮肿型主要表现为咽喉部急性炎性水肿,病牛尸检可见咽喉部、下颌间、颈部与胸前皮下发生明显的凹陷性水肿,手按时出现明显压痕;有时舌体肿大并伸出口腔。切开水肿部会流出微混浊的淡黄色液体。上呼吸道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胃肠呈急性卡他性或出血性炎;颌下、咽背与纵隔淋巴结呈急性浆液出血性炎。肺炎型牛出败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肺炎和浆液纤维索性胸膜炎。肺组织颜色从暗红、炭红到灰白,切面呈大理石样病变。胸腔积聚大量有絮状纤维素的渗出液。此外,还常伴有纤维素性心包炎和腹膜炎。

临床诊断
根据病畜高热、鼻流黏脓分泌物,肺炎等典型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败血型常见多发性出血,浮肿型常见咽喉部水肿,肺炎型主要表现肺两侧前下部有纤维素性肺炎和胸膜炎。如需确诊,应做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诊断
病料采取:生前可采取血液、水肿液等;死后可采取心血、肝、脾、淋巴结等。
直接镜检:血液作推片,脏器以剖面作涂片或触片,美蓝或瑞氏染色,镜检,如发现大量的两极染色的短小杆菌,革兰氏染色,为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短小杆菌,即可初诊。
分离培养:无菌采取病料,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37℃培养24小时,此菌在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在血液琼脂平板可见有淡灰白色、圆形、湿润、不溶血的露珠样小菌落。涂片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必要时再进一步做生化试验鉴定。
鉴别诊断:对于急性死亡的病牛,应注意与炭疽、气肿疽、恶性水肿病的鉴别。对于肺部病变还应与牛肺疫等鉴别。巴氏杆菌病因有高热、肺炎、局部肿胀以及死亡快等特点,易与炭疽,气肿疽和恶性水肿相混淆,应注意鉴别。
炭疽:炭疽病牛临死前常有天然孔出血,血液呈暗紫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死后尸僵不全,尸体迅速腐败;脾脏可比正常肿大2-3倍,将血液或脾脏做涂片,革兰氏或瑞氏染色,可见菌体为革兰氏阳性、两端平直、呈竹节状、粗大带有荚膜的炭疽杆菌。而巴氏杆菌病则没有上述病理变化,可见菌体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浓染的细小的球杆菌。
恶性水肿:多发生于外伤、分娩和去势之后,伤口周围呈气性、炎性肿胀,病部切面苍白,肌肉呈暗红色,肿胀部触诊有轻度捻发音。以尸体的肝表面做压印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的大杆菌。
气肿疽:多发生于4岁以下的牛,肿胀主要出现在肌肉丰满的部位,呈炎性、气性肿胀,手压柔软,有明显的捻发音。切开肿胀部位,切面呈黑色,从切口流出污红色带泡沫的酸臭液体。肿胀部的肌肉内有暗红色的坏死病灶。由于气体的形成,肌纤维的肌膜之间形成裂隙,横切面呈海绵状。实验室检验,气肿疽梭菌菌体为两端钝圆的大杆菌,气肿疽在我国已基本上得到控制。

预防牛出败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避免各种应激,增强抵抗力,定期接种疫苗。预防注射可使用血清抗体,用法:100千克以下的牛,皮下或肌肉注射4毫升,100千克以上的牛注射6毫升,免疫力可维持9个月。
发病后对病牛立即隔离治疗:可选用敏感抗生素对病牛注射,如氧氟沙星,肌肉注射,3—5mg/㎏体重,连用2—3天;恩诺沙星,肌肉注射,2.5mg/㎏体重,连用2—3天。消毒圈舍,每日2—3次。未发病牛紧急注射牛出败疫苗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防控措施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是一种散发性、热性传染病,是由于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而导致,病猪的主要症状是咽喉发生肿胀,呼吸困难,肺炎以及急性败血症等。该痛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并能够通过直接接触进行传播,有时还会以飞沫的方式进行传播。下面大家就来一起了解一下: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即正常情况下不会导致猪出现发病,只有在环境较差,如闷热、寒冷、气候突然发生改变、潮湿、缺乏营养、通风较差、饲养密度过大、长途运输、过度疲劳等,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就会促使病原菌大量繁殖,从而引起发病。任何年龄的猪都能够感染该病。病猪经由排泄物、分泌物将病菌排到体外,导致外界环境、饲料、饮水以及各种用具被污染,然后通过消化道导致其他健康猪发生感染,这也是重要的传染途径;另外,通过打喷嚏、咳嗽排出的病菌,主要以飞沫的形式经由呼吸道进行传播;此外,黏膜伤口、吸血昆虫叮咬皮肤等也能够传播该病。该病一年四季都能够发生,其中气候多变、冷热交替的时候容易发生。

2、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通常在流行初期出现,猪往往突然发病,快速死亡,体温明显升高,停止采食,体质衰弱,不停寒战,可视黏膜发绀,耳根、颈部、腹部等处的皮肤存在紫色斑。比较典型的症状是心跳过快,呼吸急促,伸颈呼吸,呈犬坐姿势,有时会发出喘鸣音,有泡沫状的白色液体从口鼻流出,有时会混杂血液。只要出现呼吸症状,就会导致病情急剧加重,快速发生死亡。病程通常可持续1~2天,病死率能够达到100%。

急性型。这是该病比较常见的类型,主要症状是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病猪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大约41℃,初期出现干性短咳,后期出现湿性痛咳,并有脓黏液咳出,且往往混杂血丝,并伴有浆性或者脓性分泌物从鼻孔流出,对胸部触诊会表现出严重疼痛,听诊可听到哕音,皮肤上存在红斑。初期发生便秘,后期发生腹泻,机体消瘦无力。通常发病经过2~7天死亡,如果没有死亡就会变成慢性型。

慢性型。病猪在发病初期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经过一段时间就会表现出精神较差,食欲不振,体温忽低忽高,咳嗽,渐进性消瘦,走动无力。有时关节发生肿胀,出现跛行,皮肤出现湿疹。最终发生腹泻,渐进性营养不良,体质严重消瘦。突然没有及时采取治疗,病猪往往会由于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而发生死亡。

3、实验室诊断

采集病料。在无菌条件下采取病死猪的肝脏、心脏、肾脏、肺脏、脾脏等组织作为病料,放置在4℃冰箱内储存,用于检查。

触片、染色、镜检。取病料进行触片,分别进行瑞士染色、革兰氏染色,然后放在显微镜下检查。瑞氏染色的病料组织内存在大量的球杆菌,呈卵圆形,且两极着色较深;革兰氏染色的病料组织内存在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细菌分离培养。取病料分别在普通琼脂培养基、鲜血琼脂平板上接种,置于37℃下进行16~20h培养,对菌落形态进行观察,并挑取可疑单个菌落进行染色、镜检。结果发现,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贫瘠;鲜血琼脂培养基上旺盛生长,长出圆形的露珠样菌落,稍微隆起,呈灰白色的半透明状,表面光滑、湿润,且边缘整齐的,不会发生溶血。

4、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猪群定期在每年春秋两季进行免疫预防,提高机体特异性抵抗力。目前,主要使用两种菌苗来预防该病,即猪巴氏杆菌氢氧化铝菌苗和猪巴氏杆菌冻干菌苗。猪巴氏杆菌氢氧化铝菌苗,断奶后的所有猪肌肉或者皮下注射5mL,经过14天就能够产生免疫力,可持续6个月进行保护。猪巴氏杆菌弱毒冻干菌苗.一般用量为1头份,猪按使用说明进行稀释后添加在饮水或者饲料中口服,能够持续6个月进行保护。另外,猪群也可选择使用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冻干菌接种进行免疫预防。

药物治疗。病猪可按体重肌肉注射3~5mg/kg盐酸多西环素,每天1次,连续使用2~3天,经过3天症状有所减轻,经过7天基本完全恢复。病猪也可按体重配合使用1-2mg/kg硫酸庆大霉素和4~11mg/kg氨节西林进行肌内注射,每天2次,连续使用2-3天,也具有比较明显的治疗效果。病猪也可按体重使用7~15mg/kg四环素,配合使用0.07g磺胺嘧啶钠和吗啉胍进行治疗,经过3-4天就能够促使机体基本康复。还可取lg磺胺嘧啶、2g大黄末、0.6g复方甘草合剂、0.4g麻黄碱,混合均匀后即为1包药量,对于体重小于2kg的病猪每次服用1包,体重为25~50kg的病猪用量为2~4包,体重超过50kg的病猪用量为4~6包,每次间隔4-6h,连续使用l星期即可促使病情明显好转。

病原
慢性猪巴氏杆菌病原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multocida),为细小球杆菌,宽0.25~0.4µm,长0.5~1.5µm。单个存在,有时成双排列。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无鞭毛不形成芽孢,无运动性。在血液和组织中的病原菌,用美蓝、瑞氏或姬姆萨液染色镜检,菌体两端着色深,中央着色较浅,呈明显的两极着色特点。新分离的强毒菌株具有荚膜,但在培养基培养时,荚膜迅速消失。

本菌为需氧及兼性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pH7.2~7.4。添加血液或血清时,则生长良好。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形成湿润、光滑、边缘整齐的圆形露珠样灰白色小菌落,有荧光,不溶血。在肉汤中培养呈均匀一致的中等度浑浊,有黏性沉淀物,培养久时,表面形成菌膜。在麦康凯和含有胆盐的培养基上不生长。
本菌可分解葡萄糖、果糖、蔗糖、甘露糖和半乳糖,产酸不产气。对乳糖、鼠李糖、杨苷、菊糖、肌醇不发酵。可形成靛基质,接触酶和氧化酶阳性,甲基红和VP试验阴性,不液化明胶,石蕊牛乳无变化,产生H2S。
根据巴氏杆菌特异性荚膜(K)抗原吸附于红细胞上做被动血凝试验的结果不同,分为A、B、D、E和F5个血清群,利用菌体(O)抗原做凝集反应,将本菌分成12个血清型。利用耐热抗原做琼脂扩散试验,将本菌分成16个血清型。K抗原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O抗原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将菌体型和荚膜型两者结合起来表示,如5:A,6:B,2:D等。我国对本菌血清学鉴定表明,只有A、B、D三个血清群,没有E血清群。在猪以A型及B型为最常见。
本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直射阳光下经10~15min死亡,在表层土壤中存活7~8天;在疏松的粪便中经14天死亡;如堆积发酵则2天可死亡,说明腐败易致死亡。在60℃加热10min,加热到100℃立即死亡。一般常用的消毒药,都可在数分钟杀死本菌。但10%克辽林在1h内尚不能杀死此菌,不宜采用。
流行病学
在健康猪上呼吸道中常带有本菌,但多半为弱毒或无毒的类型。由于猪群拥挤、圈舍潮湿、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寒冷、闷热、阴雨连绵、气候骤变、长期营养不良、处于半饥饿状态、寄生虫病、长途运输等不良因素,降低了猪体的抵抗力,或发生某种传染病时,病菌乘机侵入机体内繁殖,而增强毒力,引起发病。这种以内源性感染为主的猪肺疫,呈散发性发生。在自然条件下很少能传染另外的健康猪。当然,由于细菌通过发病猪体毒力增强后,仍可传染另外的健康猪,因此,不能忽视健康猪在传染来源上的作用。
流行性猪肺疫以外源性感染为主,病原主要为Fg型菌,病猪为主要传染来源,细菌随病猪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尸体的内脏和血液等污染周围环境,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其他器物经消化道感染发病。接触和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是次要的传染方式,间有经伤口感染的。国内有用解剖过禽霍乱的刀进行猪去势,或将鸡霍乱死鸡扔到猪圈内喂猪引起猪肺疫发生的事例,已有数起。
本病大多发生于中、小猪,成年猪患病较少。
本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秋末春初及气候骤变的时候发病较多,在南方大多发生在潮湿闷热及多雨季节。猪只的饲养管理不当、卫生条件恶劣、饲料和环境的突然变换及长途运输等,都是发生本病的诱因。据多年观察,在华北地区,特别是北京地区,很少见有流行性猪肺疫发生,大多呈零星散发,且大多为慢性经过,更多见于继发于其他传染病,如常是慢性猪瘟、仔猪副伤寒和气喘病的继发病。
临床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一,随细菌毒力强弱而定,自然感染的猪,快者为1~3天,慢者为5~14天。
1.最急性型常见于流行初期,病猪于头天晚上吃喝如常,无明显临诊症状,次日晨已死在圈内。病程稍长,症状明显的可见体温升高至41℃以上,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寒战,可视黏膜发绀,耳根、颈、腹等部皮肤出现紫红色斑。较典型的症状是急性咽喉炎,颈下咽喉部急剧肿大,呈紫红色,触诊坚硬而有热痛,严重者可波及上达耳根和后到前胸部,致使病猪呼吸极度困难,叫声嘶哑,常两前肢分开呆立,伸颈张口喘息,口鼻流出白色泡沫液体,有时混有血液,严重时常做犬坐姿势张口呼吸,最后窒息而死。病程1~2天,病死率很高,可达100%。
2.急性型是本病常见的病型,主要表现为肺炎症状,体温升高到41℃以上,精神差,食欲减少或废绝,初为干性短咳,后变湿性痛咳,鼻孔流出浆性或脓性分泌物,触诊胸壁有疼痛感,听诊有啰音或摩擦音,呼吸困难,张口吐舌,结膜发绀,皮肤上有红斑,初便秘,后腹泻,消瘦无力,卧地不起,大多4~7天死亡,不死者常转为慢性。
3.慢性型初期症状不显,继则食欲和精神不振,持续性咳嗽,呼吸困难,鼻流少量黏脓性分泌物,进行性消瘦,行走无力。有时发生慢性关节炎,关节肿胀,跛行。有的病例还发生下痢。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常于发病2~3周后衰竭而死。
病理变化
猪巴氏杆菌病1.最急性型最急性病例为败血症的变化,全身皮下、黏膜、浆膜有明显的出血点。在咽喉部及周围组织肿胀明,切开皮肤后,可见咽喉部黏膜因炎性充血、水肿而增厚,黏膜高度肿胀,引起声门部狭窄。周围组织有明显的黄红色出血性胶冻样浸润。淋巴结急性肿大,切面红色,尤其颚凹、咽背及颈部淋巴结明显,甚至出现坏死。心外膜出血,胸腔及心包积液,并有纤维素。肺充血、水肿。脾有点状出血,但不肿大。胃肠黏膜有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

2.急性型急性型病例主要表现为肺部炎症。肺小叶间质水肿、增宽,有不同发展时期的肝变区,病变部质度坚实如肝,切面有暗红、灰红、灰白或灰黄等不同色彩,呈大理石样外观。支气管内充满分泌物。胸腔和心包内积有多量淡红色混浊液体,内混有纤维素。胸膜和心包膜粗糙无光泽,上附纤维素,甚至心包和胸膜或者肺与胸膜发生粘连。胸部淋巴结肿大或出血。
3.慢性型慢性经过者,尸体消瘦,贫血,肺炎病变陈旧,有的肺组织内有坏死或干酪样物,外有结缔组织包围;胸膜增厚,甚至与周围邻近组织发生粘连。支气管淋巴结、纵隔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有干酪样变化。
诊断鉴别
本病应根据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及细菌学检查的综合资料分析、判定。
1.流行特点本病常见于中、小猪发病;一年四季中,以秋末春初及气候骤变季节发生最多,南方易发生于潮湿闷热的5~9月,长途运输、饲养管理不当、卫生极差及环境突变等是发病的诱因。我国北方或华北地区,大多为散发或继发性猪肺疫,南方则以流行性猪肺疫出现。
2.临诊症状急性病例一般病程较短,可突然死亡,典型的表现是急性咽喉炎,颈部高度红肿,热而坚硬,呼吸困难及肺炎病状。散发或继发性的慢性病猪,症状不显,易和其他猪传染病相混淆。
3.病理变化最急性病例,表现为败血症的变化,咽喉部急性炎症变化,出血、水肿及胶冻样浸润。急性病例,主要为肺的纤维素性肺炎呈现的大理石样病变,以及胸部淋巴结的炎症。慢性病例为肺部较陈旧的肺炎灶及胸膜肺炎。
4.细菌学检查
(1)取急性病猪的血液、局部水肿液、心血、肝、脾、淋巴结、肺等组织涂片,用瑞氏、美蓝或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后,显微镜检查,可见卵圆形、两极浓染的短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小杆菌,即可初步诊断为巴氏杆菌病。
(2)取新鲜病料接种在血液琼脂平板或血清琼脂平板培养时,可长出圆形、光滑、湿润的露珠样小菌落,并有荧光,做涂片、镜检,可见两极着色的小杆菌。血液琼脂培养基上菌落不溶血。病料接种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
5.动物接种试验取新鲜病料,以灭菌生理盐水作用1:10悬液,0.1~0.2mL接种小鼠皮下或腹腔,0.2~0.3mL于鸽腹腔或皮下注射,0.5mL接种于家兔皮下,被接种动物于1~2天后发病、死亡,剖检观察病变,将器官组织涂片和培养,可检出两极浓染的小杆菌,即可确诊。
6.鉴别诊断注意与猪瘟、猪丹毒相区别。最急性病例,咽喉部的肿胀和炎症,剖检时的胶冻样浸润都与败血型的炭疽相似,但猪急性炭疽很少发生,且不形成流行。剖检时炭疽脾脏肿大与猪肺疫不同,如取局部病料细菌学检查,两者病原形态等有明显的不同,易于区别。
防治措施
(一)治疗隔离病猪,及时治疗。同时做好消毒和护理工作。
(1)青霉素和土霉素的剂量及用法同猪丹毒的治疗。链霉素为1g,每日分2次肌肉注射。20%磺胺噻唑钠或磺胺嘧啶钠注射液,小猪为lO~15mL,大猪为20~30mL,肌肉或静脉注射,每日2次,连用3~5天。
(2)抗猪肺疫血清(抗出血性败血症多价血清)在疾病早期应用,有较好的效果。2月龄内仔猪20~40mL,2~5月龄猪40~60mL,5~10月龄猪60~80mL,均为皮下注射。本血清为牛或马源,注射后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应注意观察。
(二)防制措施
(1)在部分健康猪的上呼吸道带有巴氏杆菌,由于不良因素的作用,常可诱发本病。因此,预防本病的根本办法,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消除降低猪体抵抗力的一切不良因素,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兽医防疫卫生工作,以增强猪体的抵抗力。
(2)每年春秋两季定期进行预防注射,以增强猪体的特异性抵抗力。我国目前使用两类菌苗,一为猪肺疫氢氧化铝菌苗,断奶后的猪,不论大小一律皮下或肌肉注射5mL。注射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6个月。猪、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灭活疫苗,猪皮下或肌肉注射2mL,注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6个月。我国有用多杀性巴氏杆菌679~230弱毒株或C20弱毒株制成的口服猪肺疫弱毒冻干菌苗,按瓶签说明的头份,用冷开水稀释后,混入少量饲料内喂猪,使用方便。不论大小猪,一律口服1头份,稀释疫苗应在4h内用完。免疫期前者为10个月,后者为6个月。国内还有用E0630弱毒株、TA53弱毒株和CA弱毒株制成的3种活疫苗,供肌肉或皮下注射。
(3)发病时,猪舍的墙壁、地面、饲养管理用具要进行消毒,粪便废弃物堆积发酵。
(4)必要时,对发病群的假定健康猪,可用猪肺疫抗血清进行紧急预防注射,剂量为治疗量的一半。
(5)患慢性猪肺疫的小僵猪淘汰处理为好。

猪李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治


摘要:李氏杆菌病是一种散发性、食源性、人畜共惠传染病,是由于感染产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而导致,该病具有较低的发病率,但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病猪主要特征是败血症、脑膜炎以及发生流产等。猪场发生该病后会导致猪群的死淘率明显提高,严重损害养猪业带的经济效益。

1临床症状

败血型通常是仔猪容易发生,病猪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超过40℃,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彻底废绝,但渴欲增强。部分体质衰弱,躯体僵硬,咳嗽,呼吸困难,耳部、腹部皮肤发绀,存在皮疹,发生腹泻,病程一般可持续1~3天。妊娠母猪患病后往往发生流产。

脑膜脑炎型通常是断奶前后的仔猪容易发生,有时哺乳仔猪也能够发生。病猪在初期出现轻热,到后期逐渐降低,维持在36~38℃。开始时意识混乱,活动异常,无目的行走、作圆圈运动、低头抵地,或者无法控制的自行后退,头弓角张,肌肉震颤,躯体强硬,尤其是颊部和颈部比较明显。部分会出现阵发性痉挛,有白沫从口吐出,呈侧卧状,且四肢呈游泳状运动。部分在发病初期就表现出两前肢或者四肢麻痹,无法起立,还有部分单侧面出现神经麻痹。通常经过1~4天发生死亡,长时能够达到7~9天。对于体型较大的病猪,部分躯体摇晃,共济失调,行走不稳;部分后肢麻痹,无法站立,拖地而行,躯体各部位往往发生脓肿,病程至少能够持续1个月。

混合型通常是哺乳仔猪容易发生,且往往突然出现发病,初期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41~42℃,中后期逐渐下降低于常温。减少吮乳或者停止,减少排粪、排尿,大部分会具有脑膜炎症状。

2.实验室检查

制片镜检:在无菌条件下采取病猪脑脊液、脑组织、脾脏、肝脏等病变组织进行涂片,置于酒精灯火焰上进行固定,然后经过革兰氏染色,接着用滤纸将载玻片表面的水分吸干,放在100×10镜下进行观察,都能够看到数量不等的革兰氏阳性小杆菌,大部分呈“V”型,小部分呈散在、单个或者成对排列。

细菌分离鉴定:在无菌条件下采取病猪脑脊液、脑组织、脾脏、肝脏等病变组织,分别在普通琼脂平板和0.2%葡萄糖绵羊血琼脂平板上接种,放在37℃恒温箱中进行24—48h培养。结果发现,普通琼脂平板上没有生长出菌落,而0.2%葡萄糖绵羊血琼脂平板上长出形态相同的露滴状小菌落,且呈溶血。接着勾取露滴状小菌落制成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进行镜检,结果可看见大量的革兰氏阳性小杆菌,大部分呈“V”型排列,小部分呈散在、单个或者成对排列,可初步判定为李氏杆菌。

3鉴别诊断

猪瘟:通常是小于1月龄的仔猪容易发生,体温持续较高,主要是表现出转圈运动的神经症状;而患有李氏杆菌的病猪体温呈一过性高温,主要表现出前肢运动障碍、无法站立等神经症状。

仔猪伪狂犬病:哺乳仔猪发生伪狂犬病时,主要表现出的神经症状是后肢运动障碍,导致行走摇晃,无法稳定站立或者不能够站立;感染李氏杆菌病主要是前肢运动障碍。剖检时,发现患病猪的脑膜发生充血、出血,脑组织存在出血、水肿的现象;而感染李氏杆菌病猪只的特征性病变是肠系膜淋巴结发生充血、瘀血,明显肿大,呈绳索状,小肠发生充血、瘀血,肠壁黏膜潮红等。

仔猪水肿病:在春秋季容易发生,往往是断奶后不久的仔猪发生,一窝中最先发病的通常是健壮和快速生长的仔猪;而李氏杆菌病通常在冬季和早春容易发生,且哺乳仔猪发病后具有很高的死亡率,而断奶后仔猪往往能够耐过,且具有较低的死亡率。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猪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lOmg链霉素,同时配合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0.2g复方新诺明,经过12h再注射1次。病猪可肌肉注射0.125~0.500g土霉素或者四环素,每天1次。病猪按每千克体重使用4~12mg氨苄青霉素或者羟氨苄青霉素也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病猪可分别肌肉注射lOmL20%磺胺嘧啶和lOmL25%硫酸镁,经过12h再注射1次,连续使用3天可见有效。病猪还可按每千克体重使用40mg金霉素,添加适量的甘氨酸钠注射液进行稀释后用于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病猪也可腹腔注射10%磺胺嘧啶,首次按每千克体重使用0.14mg,维持量控制在0.07mg,每天1次,连续使用2~3次。

应急处理:猪场最好对病死猪尸体采取深埋处理,并立即隔离病猪,同时对被病菌污染的猪舍以及各种用具使用3%~5%强力消毒灵进行消毒,每天1次,连续进行5天。对于病死猪排出的粪便、污物、垫料要先用生石灰进行消毒,然后铲除,并采取无害化处理,如生物发酵等。病猪表现出明显症状后要采取隔离治疗,安排专人进行护理。对没有发病的健康猪也要采取严格的隔离饲养,控制其活动区域。

猪李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猪李氏杆菌病的治疗措施


猪李氏杆菌病(Swinelisteriosis)主要是由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引起的人、家畜和禽类的共患传染病。通常在农村养殖户和猪场中呈散发,能够导致多种动物发生感染,人类甚至也能够被感染。猪为以脑膜炎、败血症和单核细胞增多症、妊娠母猪发生流产为特征的传染病。本病在我国较多省份发生,但多呈散发,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上升。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猪李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猪李氏杆菌病的治疗措施。

1、流行病学

李氏杆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菌体两端钝圆,整体呈短杆状,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菌体没有荚膜,无法形成芽孢。该病菌具有较强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如耐盐碱,即使放在lO%氯化钠溶液中依旧能够生长,在潮湿的环境中能够生存长达11.5个月,在干燥的土壤中能够生存超过2年;耐热,即使在70℃高温下也能够生存30min左右。但是,大多数消毒药都能够快速杀死病菌,如酒精和石灰乳等。

多种动物都对该病具有易感性,不仅猪能够感染,牛、羊、家兔乃至人类都能够感染。该病在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其中在秋冬及早春季节具有相对较高的发病率,往往呈散发或者地方性流行。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带菌猪,能够经由呼吸道、消化道以及伤口传播细菌,如细菌可随着鼻腔分泌物和粪便排到体外,还可经由污染有细菌的设备和工具等进行传播。

2、临床症状

病猪主要症状是脑膜炎,初期走动不稳,呈盲目转圈运动,过度兴奋,发出刺耳的尖叫,接着陷入昏迷,四肢不断抽搐、流汗,肌肉持续震颤,之后呈现安静,依旧能够采食,但后肢不能够完全直立。部分病猪会表现出明显的共济失调,乱冲乱撞,或者无法控制地后退,最后呈犬坐势;部分会表现出阵发性痉挛,有白沫从口吐出,侧卧在地上不起,四肢呈游泳状乱蹬,陷入麻痹,尤其是后肢无法起立比较常见;部分呈慢性经过,不停转圈,行走不稳,食欲不振,体质消瘦,躯体体颤,经过2~3星期症状逐渐恶化,最终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只有个别病猪体温明显升高达到41℃左右,通常病程能够持续1~5天,彻底失声。

3、病理变化

病猪自然死亡后进行剖检,主要是脑膜出现发炎,脑膜和脑实质发生炎症、充血、水肿,积聚较多的脑脊液,略微浑浊,脑干变软,存在小脓灶。心内外膜散布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气管黏膜发生充血,存在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肺脏发生充血、水肿,间质增宽,并散布有粟粒大小的出血点。肝脏发生变性、充血,表面出现黄色粟粒大小的坏死灶。脾脏发生充血,存在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胃肠黏膜出现卡他性出血性炎症。肾脏表面存在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内切面皮质部散布有出血点。全身淋巴结发生充血、肿大、出血。

4、鉴别诊断

猪伪狂犬病。二者相似之处是传播速度快,病猪都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呼吸困难,食欲废绝等,但伪狂犬病经过几天就能够恢复;妊娠母猪患病后会发生流产,但没有神经症状。取病料乳剂接种到家兔体内进行动物试验,发现家兔会出现严重的痒症状,并发生死亡。

猪传染性脑脊髓炎。二者相似之处是病猪都表现出神经症状,但脑脊髓炎是引起神经过敏性反应,对于微弱刺激就非常敏感,接触异物或者声音等都能够使其发出大声尖叫、角弓反张以及痉挛等。从病猪上采取的病理或者病理分泌物制剂只能够导致猪出现发病,而无法导致其他动物感染发病。

断奶仔猪应激症。二者相似之处是往往是断乳仔猪出现发病,并会表现出阵发性痉挛等。区别是断奶仔猪应激症会导致其发出尖叫,四肢不断划动,眼球上翻,全身肌肉明显震颤;通过剖检发现肺脏发生充血、淤血,气管含有大量泡沫,心肌色泽较淡且质地松软,心脏明显扩张;脑膜发生轻度水肿和充血,取脑组织制成切片后没有任何明显的变化,也没有小的化脓灶。

5、治疗措施

应急处理。发现病猪后要立即进行隔离,及时将其污染的垫料和粪尿清出,并对圈舍和各种用具使用370来苏儿进行全面消毒。对于污染饲料、病死猪以及粪便要采取严格的无害化处理,并加强消灭鼠害。

药物治疗。对于病程经过缓慢的病猪,可以肌肉注射80万IU氨苄青霉素纳,每天3次;静脉注射由250mL等渗葡萄糖盐水、3g先锋霉素、0.5g维生素C组成的混合溶液,每天2次;深层肌肉注射10mL盐酸氯丙嗪,每天2次;静脉注射由250mL50%葡萄糖溶液、10--15mL40%乌洛托品注射液、10mL10%磺胺嘧啶钠组成的混合溶液,每天1次。病猪用药治疗6~12天后病情逐渐好转、康复。其中磺胺嘧啶具有较强的抗菌力,不容易结合血浆蛋白,容易扩散进入脑脊髓液和组织中,从而可作为治疗脑部感染的特效药物。需要注意的是,李氏杆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菌,比较容易形成耐药性,在临床上具有很大的治疗难度,因此要求治疗该病时要先进行药敏试验,根据结果选择敏感性较强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确保治疗效果较好。

简介
李氏杆菌病是多种畜、禽、野生动物和人共患的传染病。猪患此病较明显的症状是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障碍。
病原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Listeriamonocytogenes),大小为0.4~0.5micro;m×O.5~2micro;m,呈规则的短杆状,两端钝圆。革兰氏染色阳性,无荚膜,不形成芽孢,在抹片中单个分散或两个菌排成V形或并列。在1~45℃的温度范围内可以生长,但以30~37℃生长最佳。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可生长,但在血液或全血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加入0.2%~1%的葡萄糖及2%~3%的甘油生长更佳。在4℃可缓慢增殖,约需7天,故可用低温增菌法从病料中分离病菌。菌落可产生光滑型和粗糙型变异,光滑型菌落透明、蓝灰色,培养3~7天直径可至3~5mm,在45°斜射光照射镜检时,菌落呈特征性蓝绿光泽,在绵羊血琼脂上可形成窄的β溶血环,此特性可与棒状杆菌、猪丹毒杆菌鉴别。在粗糙型菌落中可见到长20micro;m甚至更长的纤丝。该菌在37℃中培养24h可分解葡萄糖、果糖、海藻糖、水杨苷、鼠李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棉子糖、肌醇、卫茅醇、侧金盏花醇、木糖及甘露醇。不还原硝酸盐、不产生靛基质和硫化氢,甲基红及VP试验阳性。用凝集素试验可将本菌分出15种0抗原和4种H抗原,现已查明本菌有7个血清型和11个亚型,猪、禽以Ⅰ型多见。
本菌在pH5.0以下缺乏耐受性,pH5.0以上才能繁殖,至pH9.6仍能生长。本菌对食盐有较强的耐受性,在10%食盐的培养基中仍能生长,在20%的食盐溶液中经久不死。本菌对热的耐受性较强,常规巴氏消毒法不能杀灭它,65℃经30~40min才能被杀灭。兽医上常用的消毒药都易使之灭活。本菌对青霉素有抵抗力,对链霉素敏感,但易形成抗药性;对四环素类和磺胺类药物敏感。
流行病学
李氏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从土壤、排污下水、奶酪和青贮饲料里常可发现。可以从50多种动物体内分到,包括反刍动物、猪、马、犬等,而且多种野兽、野禽、啮齿动物特别是鼠类都易感染,且常为本菌的贮存宿主。患病和带菌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其粪、尿、乳汁、精液以及眼、鼻孔和生殖道的分泌液都可分离到本菌。传染主要通过粪一口途径发生。自然感染的传播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和损伤的皮肤。污染的土壤、饲料、水和垫料都可成为本菌的传播媒介。本病一般为散发,但发病后的致死率很高。幼龄和妊娠猪较易感,本病的发生无季节性。
临床症状
本病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和脑膜脑炎症状。败血型和脑膜炎型混合型多发生于哺乳仔猪,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1~41.5℃,不吮乳,呼吸困难,粪便干燥或腹泻,排尿少,皮肤发紫,后期体温下降,病程1~3天。多数病猪表现为脑炎症状,病初意识障碍,兴奋、共济失调、肌肉震颤、无目的地走动或转圈,或不自主地后退,或以头抵地呆立;有的头颈后仰,呈观星姿势;严重的倒卧、抽搐、口吐白沫、四肢乱划动,遇刺激时则出现惊叫,病程3~7天。较大的猪呈现共济失调,步态强拘,有的后肢麻痹,不能起立,或拖地行走,病程可达半个月以上。
单纯脑膜脑炎型大多发生于断奶后的仔猪或哺乳仔猪。病情稍缓和,体温与食欲无明显变化,脑炎症状与混合型相似,病程较长,终归死亡。病猪的血液检查时,其白细胞总数升高。单核细胞达8%~12%。
母猪感染一般无明显的临诊症状,但妊娠母猪感染常发生流产,一般引起妊娠后期母猪的流产。

病理变化
脑和脑膜充血或水肿,脑脊髓液增多、混浊,脑干变软,有小化脓灶。脑髓质偶尔可见软化区。组织学检查在血管周围可见以单核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形成血管袖套现象。脑组织有局灶性坏死以及小神经胶质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由于中性粒细胞的液化作用形成小脓灶,在脑桥和髓质部最多见。
发生败血症时,肝脏可见多处坏死灶,脾脏偶尔可见。发生流产的母猪可见子宫内膜充血并发生广泛坏死,胎盘子叶常见有出血和坏死。流产胎儿肝脏有大量小的坏死灶,胎儿可发生自体溶解。
诊断鉴别
依据该病的流行特点、临诊症状及剖检病变,可以怀疑本病。确诊需做病原菌分离与鉴定和血清学诊断。
1.细菌学检查根据临诊症状和病变的不同,可以采集脑脊液、血液、脑组织、脾脏和肝脏等进行镜检和分离培养。取肝、脾、脑组织等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以见到革兰氏阳性,呈V形排列的小杆菌;将病料接种于绵羊血琼脂或血液葡萄糖琼脂平板上,于10%CO2环境中,35℃培养,可长出露滴状菌落,呈β溶血。
2.动物接种试验用病料或24h纯培养菌1滴,滴人家兔或豚鼠眼内,另一侧眼作对照,1天后发生化脓性结膜炎,或不久发生败血症死亡。也可将0.5mL纯培养物接种于幼兔耳静脉,观察其血液中单核细胞上升情况。或接种lO~20g重小鼠,取0.2mL肉汤培养物腹腔注射,观察3~5日,将其扑杀,观察肝、脾脏器上坏死灶的形成。妊娠2周的动物接种后可发生流产。
3.免疫血清学诊断采用荧光抗体法可做快速诊断;此外也可用凝集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
本病应注意与猪伪狂犬病、猪传染性脑脊髓炎进行区别。
防制措施
治疗
猪群发病,应及时隔离治疗,严格消毒;发病初期,可用链霉素、青霉素、庆大霉素及磺胺类药物注射,并且要大剂量,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对于有神经症状的乳猪,治疗往往难以奏效。
预防
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用于本病的预防。预防本病应做好平时的饲养管理,处理好粪尿。减少饲料和环境中的细菌污染。不要从有病的猪场引种,做好猪场的灭鼠工作。定期驱除猪体内外寄生虫。

肉牛李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肉牛李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肉牛李氏杆菌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之一,是由于感染李氏杆菌而引起,属于革兰氏阳性细菌,通常呈散发性。病牛主要表现出现脑膜脑炎、败血症的症状,妊娠母牛则会发生流产。任何年龄的肉牛都能够感染发病,其中犊牛相对比较容易感染,且往往呈较急性发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必须加强防治。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牛李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肉牛李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1、流行病学

肉牛李氏杆菌病是由于感染单核细胞李氏杆菌而导致一种人畜共患病,呈散发性。病牛主要发生败血症、脑膜脑炎以及流产。在自然界中,李氏杆菌广泛分布,但其主要宿主为动物。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及带菌牛,经由分泌物、尿液、粪便、精液以及乳汁排出病菌,导致土壤、饮水及饲料被污染,从而作为该病的传播媒介,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眼结膜以及损伤组织等感染。主要危害黄牛和奶牛,且任何年龄在各个生长阶段都能够出现发病,其中最容易感染的是幼龄阶段,往往呈较急发病。该病一般在冬季和早春发生.通常呈散发。一般来说,气候骤变、饲喂青饲料不足或者感染寄生虫,都能够诱发该病。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牛主要表现行动迟缓,食欲不振,流鼻涕、流涎。随着症状的加重,病牛采食、咀嚼以及吞咽出现困难,部分在一侧口颊积聚大量没有完全嚼烂的草料。较大日龄的犊牛患病后还可表现出神经症状,呆立或者转圈,步态紊乱,共济失调,头颈出现一侧性麻痹,朝向对侧弯曲,且同侧耳朵下垂,眼睛半闭,朝歪头一侧作转圈运动,遇到障碍物就会将头抵靠在上面呆立不动。部分会出现阵发性痉挛,有白沫从口吐出,在地上侧卧,四肢作游泳状划动,体温略有升高,发病后期只能够卧地不起,呈侧卧,陷入昏迷,如果迫使其翻身,又会快速翻转回原状,直到死亡。

3、实验室诊断

涂片镜检。取病牛脑、心脏、肝脏、脾脏直接制成若干张涂片,经过革兰氏、姬姆萨染色进行镜检,能够看到革兰氏阳性球杆菌,大部分单个存在,少量排列成V字形。

细菌分离培养。在无菌的条件下,取病牛的脑、心脏、肝脏、脾脏,在5%血液琼脂斜面培养基、明胶培养基、肉汤培养基以及含有2%甘油、1%葡萄糖的肝汤琼脂培养基中接种,放在37℃条件下进行48h培养。结果发现,5%血液琼脂培养基上长出圆形的透明菌落,表面光滑,具有荧光性,且能够形成狭窄的溶血环;明胶培养基进行穿刺培养,会沿着穿刺线呈侧枝状生长,并存在少量绒毛样的白色突起;肉汤培养基上,会变得均匀混浊,经过52~72h依旧没有形成沉淀;含有2%甘油、1%葡萄糖的肝汤琼脂培养基上,细菌能够良好生长。

染色特性。挑取经过42h培养的菌落制成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进行镜检,能够看到革兰氏阳性球杆菌,两端钝圆,大部分散在,少量排列成V字形,没有荚膜,无法形成芽胞。该菌接种在琼脂培养基上,经过2周培养,会形成两极浓染的菌体。

动物接种。取病牛的肝脏、脾脏、脑组织,经过充分研磨,在无菌条件下按1:5比例添加适量生理盐水进行稀释,接着使用无菌纱布进行滤过,取4只健康无病的小白鼠,每只肌肉注射0.25mL稀释液,经过64h就会出现发病,角膜变得混浊,全身麻痹、抽搐,停止,经过7h会呈现濒死状态,立即进行剖杀。可见心脏发生点状坏死,脾脏存在坏死灶,且二者都存在帽针头大小的出血点或者淤血斑。脑组织软化,脑脊液变多,存在新鲜出血点。通过细菌分离培养,得到与病牛的病料相同的结果。

4、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该病的预防主要是加强日常饲养管理,保持环境卫生良好,对牛舍定期进行消毒。圈舍内的粪便、垃圾以及污物要及时清除,并每周使用3%的氢氧化钠溶液对环境、地面进行1次彻底消毒,并使用百毒杀对水桶、饲槽以及其他用具进行刷洗。牛场内禁止饲养其他畜禽,且防止其他畜禽或者野生动物进入场内,特别是注意及时将牛场内的老鼠消灭。另外,由于该病为人畜共患病,因此在病牛治疗过程中要加强个人防护,防止发病。

应急处理。病牛要立即转入位于牛圈下风口处的隔离圈舍内采取隔离治疗,安排专人护理,请专业兽医进行治疗。对于同群没有发病的健康牛,要立即检查体温,对于发热者要肌肉注射30mL安乃近、400万IU链霉素、800万IU青霉素,每天2次,连续使用4天。同时,配合在每100kg精料添加300g土霉素粉,连续使用7天。

药物治疗。病牛按体重使用100mg/kg2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与200mL10%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均匀,之后按体重静脉注射50mg/kg,每天2次,连续使用3~5天。也可分别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0.1g头孢噻呋、5mg硫酸庆大霉素,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也可按体重口服0.1g/kg复方氟苯尼考粉(主要由黄芪多糖、氟苯尼考、增效剂等组成),连续使用5天。另外,在每千克饮水中添加300mg复方阿莫西林,并添加0.1%维生素C、0.5%多维葡萄糖,混合均匀后饮用,每天3次,连续使用3天。

兔巴氏杆菌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名称】巴氏杆菌病(Pasteurellosis)

本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multoclda)引起的。家兔对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非常敏感,可表现为传染性鼻炎(rh-initis)、肺炎(pneumomia)、中耳炎(otitis)、结膜炎(conjunct-ivitis)、子宫脓肿(pyomCtra)、睾丸炎(orchitis)、脓肿病灶(absc-esses)及全身败血症(septieemia)等形式,常引起大批死亡和发病,是宗兔的一个主要细菌性疾病。

病原多杀性巴氏杆菌,呈革兰氏阴性,无芽胞短杆状,大小为1--1.5m0.25--0.5m,呈现双极染色,无鞭毛。在鲜血或血清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可以形成光滑型(S型)、粗糙型(R型)或粘液型(M型)菌落,分离物连续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时,菌落可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外一种形式,但是以粘液型菌落的致病力最强,其它两种毒力较弱.Cater利用血凝和间接血凝试验区别多杀性巴氏杆菌的12个血清型,他利用此种方法建立了5种抗原型,并分别命名为A、B、C、D、E型,在兔体当中以前四种为多见。

多杀性巴氏杆菌存在于病勉的病变局部、内脏器官、血液及健康家兔的体表、上呼吸道粘膜及扁桃体内。该菌对外界不利条件抵抗力不强,在直接阳光和干燥的情况下迅速死亡。一般常用的消毒药都能将该菌杀死。1%福尔马林、1%石炭酸、1%漂白粉、0.1%升汞等溶液,经35min即能杀死该菌。加热至75C或56℃经45~60min该菌也可死亡。该菌在粪便中能生存一个月左右,在兔体内能生存三个月左右。

流行病学本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多变的春秋两季以及多雨闷热潮湿的季节发病较高。本病常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一般发病率从20%--70%不等。由于在一般条件下一些家兔携带多杀性巴氏杆菌,而并不表现临床症状,当把这种带菌的家兔引入兔群后,可能使易感兔感染。当长途运输时,由于各种条件发生变化而异致机体抵抗力降低,使存在于上呼吸道粘膜以及扁桃体内的巴氏杆菌乘机活动可导致本病的发生。病菌随着病兔的唾液、鼻涕、粪便以及尿液等排出,使整个兔群感染,造成本病的流行。病菌可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粘膜伤口而感染。

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根据病菌的毒力、数量、勉体的抵抗力以及侵入的部位等不同,本病的潜伏期也不同,一般几个小时或5天或更长。因此,本病有以下几种临床类型。

1.传染性鼻炎

它是以浆液性或粘液脓性鼻液为特征的鼻炎和附鼻窦炎。此种类型是经常可以见到的,一般传染很慢,但时常成为本病的病源,而导致兔群不断发病,发病的初期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卡他性炎症,流出浆液性液体,而后转为粘液性以及脓性鼻液。病兔经常打喷嚏、咳嗽。由于分泌物刺激鼻粘膜,常用前爪擦鼻部,使局部被毛潮湿、缠结、甚致脱落。上唇和鼻孔皮肤、粘膜红肿,发炎。尔后一段时间,鼻涕变得更多、更稠,在鼻孔周围结痂,堵塞鼻孔,致使呼吸困难;同时,病菌通过喷嚏、咳嗽污染整个环境再感染其它家兔。由于病兔经常抓擦鼻部可将病菌带入眼内、耳内或皮下,从而引起化脓性结膜炎、角膜炎、巾耳炎、皮下脓肿、乳腺炎等并发症。最后常因精神萎顿、营养不良、衰竭而导致病兔死亡。

剖检家兔,鼻腔内积有多量鼻漏,共性状因病程长短而有不同.当从急性型转为慢性型时,鼻漏从浆液性变成粘液性以致粘液脓性。外鼻孔周围皮肤有炎症,鼻腔和附鼻窦粘膜发红或水肿,慢性阶段其粘膜增厚。组织学变化,急性阶段可见粘膜充血、粘膜下水肿、粘膜下层有炎性细胞。在亚急性至慢性阶段,粘膜上皮含有许多杯状细胞,有些区域可能出现糜烂,鼻腔内有大量的炎性细胞及细菌。

2.肺炎

本病往往呈现急性纤维素化脓性肺炎和胸膜炎,并常导致败血症的结局。

病初表现为食欲不振和精神沉郁,常以败血症而告终,很少能见到明显的肺炎临床症状。

剖检病兔,病变多见于肺的前下方。由于病程及严重程度有很大差异,所以病变分为实变、膨胀不垒、脓肿和灰白色小结节病灶等四种形式。肺实质区有出血,纤维素覆盖胸膜表面,膨胀不全。严重时,可见包围脓肿的纤维组织。在病程的后期主要表现为脓肿或整个肺小叶的空洞。

组织学变化有单纯的膨胀不全,肺泡壁轻度增厚,肺泡中有炎性细胞,血管周围和支气管附近常有淋巴样组织,呈现化脓性以至纤维素性化脓性支气管肺炎,严重可见出血和坏死组织。

3.中耳炎

家兔中耳炎的发生具有地方性,可直接感染,也可通过污染的笼具、食具或通过空气感染,但并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病原菌通过耳咽管而到达中耳引起感染。进一步感染内耳,严重时病原菌进入脑膜和脑实质。外界的应激因素可能促使病原菌的传播。临床上见到的斜颈病勉是病茵感染扩散到内耳和脑部的结果,而不是单纯中耳炎的临床症状。斜颈的程度取决于感染的范圈,严重时头向一侧滚转,难以采食、饮水。如果感染扩散刭脑膜和脑组织,则可出现运动失调和其它神经症状.

割检病兔,在一佣或两侧鼓室内有一种奶油状的白色渗出物。病的初期鼓膜和鼓室内壁变红,内膜上皮含有许多杯状细胞,粘膜下层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有的鼓膜破裂,脓性渗出物流出外耳道。感染扩散到脑,可出现化脓性脑膜脑炎。

4.生殖系统感染

多见于成年兔,交配是主要的传染途径,因此,母兔的发病率高于公兔。另外,败血型和传染性鼻炎型的病兔,细菌也可转移到生殖器官,引起感染。

母兔感染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有时表现为不孕并伴有粘液脓性分泌物从阴道流出,如转为败血症,则往往造成死亡。

剖检病兔,慢性感染时,子宫高度扩张,子宫壁变薄,呈淡黄褐色,子宫内充满牯稠的奶油样脓性渗出物,组织学变化主要表现为子宫上皮常发生溃疡,粘膜固有层有炎性细胞浸润。

公兔感染后,开始在附睾出现病变,进而表现一侧或两侧的睾丸肿大,质地坚硬,有的伴有脓肿。

5.结膜炎

主要表现为眼睑中度肿胀,结膜发红,在眼睑处经常有浆液性、粘液性或粘液脓性分泌物存在。炎症转为慢性时,红肿消退,而流泪经久不止。

6.脓肿

垒身各部皮下都可发生脓肿,体表脓肿易于查出,而内脏器官,例如肺、肝、脑、心等发生的脓肿往往不表现临床定状,一旦脓肿发生转移也可引起败血症及死亡。

7.败血症

急性型亦称出血性败血症。病兔精神蒌糜废食,呼吸急促,体温40℃以上,鼻腔有浆液性、粘性分泌物,有时出现腹泻。临死前体温下降,四肢抽搐,病程短者24h内死亡,较长者l一3d后死亡。流行开始也有不表现任何异常者,而突然死亡。

剖检病兔,主要表现为全身性出血、充血和坏死。鼻腔粘膜充血,有粘液脓性分泌物。喉头粘膜充血、出血,气管粘膜充血、出血,伴有多量红色泡沫。肺严重充血、出血,高度水肿。心内、外膜有出血斑点,肝脏变性,有许多小坏死点。脾、淋巴结肿大、出血。肠粘膜充血、出血。胸腔均有淡黄色积液。

亚急性型主要表现为肺炎和胸膜炎.病兔呼吸困难、急促、鼻腔有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常打喷嚏,体温稍高,食欲减退,有时腹泻。关节肿胀,结膜发炎。病程持续1--2周或更长,最后消瘦衰竭而死亡。

剖检病兔,肺充血、出血或脓肿。胸腔积液,胸膜和肺常有乳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鼻腔和气管充血,出血,有粘稠的分泌物,淋巴结肿大。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可做出初步诊断并进行细菌学检查,即可确诊。

败血症病例可从心血、肝、膊或体腔渗出物等取病料作细菌学检查。其它类型病例主要从病变部位的脓汁、渗出物和呼吸道、阴道分泌物中分离检查病原菌。

对慢性病例和隐性感染的带菌家兔可采取血清学方法进行诊断。

1.试管法.将待检兔的血清作成不同稀释浓度,加入等量诊断抗原、凝集价在1:40以上者均为阳性反应。

2.玻片法.取被检血清0.1ml加于载玻片上,随后加入等量抗原。摇动载坡片使抗原与被检血清充分混合。在13min之内透明液体中出现絮状物,即为阳性反应。

3.间接荧光抗体法。

4.琼脂扩散试验.抗原制备,培养18--24h的细菌培养物用0.85%NaCl、0.02M磷酸缓冲液配制成lml的液体,加入0.3%最的甲醛,在100℃水浴中作用lh,最后离心,取上清液做为诊断用抗原。琼脂浓度是0.9%。

防制1.建立无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种兔群是防治本病的最好方法。通过选择无鼻炎临床表现的兔并经常对鼻腔连续进行细菌学检查,净化兔群。如有条件可采取剖腹取胎,将仔兔隔离进行人工饲养,建立无特定病原兔群则更为理想。2.坚持自繁自养,如引入兔子时,必须隔离观察一个月,并进行细菌学和血清学的检查,健康者方可混群饲养。3.定期进行疫苗注射防疫,同时加强环境卫生和消毒措施。4.治疗措施,巴氏杆菌对青霉素敏感,对有鼻炎的家兔注射6万单位/kg体重青霉素,连续10d。或在饮用水中加入广谱抗生素(300mg/L四环素)。或使用饲料添加荆的方法,按225g/t饲料的比例在饲料中加入磺胺喹嚅啉。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74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