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子甘放弃打工回乡养殖石山羊 成村民致富“领头羊”

卢子甘悉心照料饲养的石山羊。

在怀集县桥头镇养羊产业界,卢子甘远近闻名,和他一起创业的村民都称其为“羊倌”。饲养石山羊6年,卢子甘不仅富了自家,还带动和帮助村里的十几户乡亲饲养石山羊,帮助村民在故乡的土地上挣钱养家。

回乡创业当羊倌

1998年7月,16岁的卢子甘初中毕业后回家,拿着祖辈们用过的犁耙,起早摸黑,风里来雨里去,面朝黄土背朝天,在自家仅有的几亩责任田耕耘播种。

虽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由于缺乏生产技能,小打小闹,一年下来,卢子甘也只能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巴巴,一直没有找到致富的门路。劳累和枯燥的农活让卢子甘更清醒,而外面精彩的世界也在呼唤追梦人。2000年,卢子甘怀着一股冲劲和激情,与本村的同龄青年一起,到东莞等地的制衣厂、五金工厂打工,追寻发财梦想,然而事与愿违,辛辛苦苦工作一个月却只挣得1000多元,扣除房租、伙食等开支,所剩无几,盼望出外打工发财的梦想也从此成了泡影。

“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必然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务农、打工创业的挫折与失败并没有阻挡卢子甘前进的脚步和创业的激情,反而让他步履更加坚定和激情满怀。

外出打工回到家里的卢子甘经过反复思考,发现当地石山羊商机颇多:市场对肉羊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而当地的特色品种——石山羊的养殖数量少、货源缺,石山羊具有生长快、繁殖力和抗病力强,以及肉质嫩、味道鲜、膻味淡等特点。而当地广袤的石山和丰富的山草资源,可以解决养羊的场地和食料问题,因此,在卢子甘看来,养殖石山羊肯定大有可为。

2010年初春,他向亲戚朋友东拼西凑4万多元,购买了80只本地石山羊,承包了近200亩山地种植青草、修建羊舍,开始了风风火火的养羊创业路,当起了“羊倌”。

石头缝里“发羊财”

刚开始养羊,卢子甘是位门外汉,也曾遇到不懂技术和缺乏资金等难题,但是这些“拦路虎”没有让他退却和止步。

为解决发展资金问题,卢子甘向亲戚朋友借钱、向政府申请贷款,他的妻子也动手帮忙搭建羊舍以节省开支。

没有技术和经验,卢子甘一边到书店买来养羊的相关书籍来学习,并虚心向同行请教;一边邀请联系县科技、畜牧等部门的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同时,积极参加县、镇组织举办的培训班取经求道。一旦忙完手头上的活,卢子甘就认真钻研石山羊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学习、摸索和总结,卢子甘掌握了扎实的科学养羊本领。如今,他通过观察羊的眼神、体质、肤色、大小便等因素,就可以诊断羊是否患病;通过羊喘也可以断定羊的身体状况。

在养羊的过程中,卢子甘根据石山羊是一种食谱很广的草食家畜,具有活泼好动,爱清洁、爱干燥的特点,他把羊舍搭建在地势高和干燥的石山半山腰处,确保羊活动的地方不积水,且羊舍坐北朝南,冬季能晒到太阳。

白天,卢子甘把羊赶到山坡上放牧运动,让羊啃食石山地缝上的青草;傍晚定期给羊群喂养玉米和盐水,使羊群在傍晚自行返回羊舍;雨天,羊不能外出觅食时,就割草备料,将玉米秆、黄豆秆、红苕藤、甘薯藤、花生壳等混合切碎,贮藏发酵后,制作成羊爱吃的“口粮”,并适当喂一些粮食,就这样羊群被他服伺得妥妥当当。

在发展规模养羊时,卢子甘注重精管细护,坚持把疾病防治措施放在第一位,无论严寒酷暑,他都有目的地给羊群选择疫苗、进行定期防疫注射。同时,从草料到羊舍的环境,保证饲料、饮水清洁无污染、无霉烂,并在进出口处建有消毒池,定期更换清洁药液、打扫羊圈,做到每周消毒一次。如今,卢子甘饲养的石山羊疾病少、长得快,繁殖率也大大提高。

“要及时调整羊群结构,淘汰老、残、弱、病羊,增加繁殖母羊比例,精心饲养,抓产羔、抓成活、抓防疫。”如今,卢子甘讲起养羊经头头是道。

心有多大,梦想就有多大。卢子甘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辛苦的劳动,换来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目前,养羊存栏量达800多头,年常出栏量400多头,年创收达60万多元,走上了养羊致富的道路。他自家建起了新楼房,还购买了摩托车、电视机等家用电器。

“我准备进一步扩大规模,争取发展到1000多头!”卢子甘豪迈地说。

带领乡亲奔小康

依靠勤劳的双手和经济的头脑,卢子甘的生活渐渐富裕起来,但是他不忘帮助身边的乡亲朋友,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学会专业养羊技术的他也不会藏着掖着,积极大方地为其他养殖户免费提供养殖方法,亲自传授经验,提供信息,为养殖户“保驾护航”。

“我不怕别人抢生意,有钱大家一起挣,再说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卢子甘表示。

据不完全统计,在卢子甘的影响和带动下,全村卢月眉、陈杰荣、孔爱清等10多户养殖石山羊专业户先后发展起来了。养石山羊发“羊财”,已成为当地村民创业致富的好路子。

相关知识

打工仔回乡养绿鸡 带动百姓致富


泸州市合江县自怀镇杨长均夫妇在外打工多年,在外地厂子里,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良好的品德赢得老板和同事的称赞,收入虽然不高,但生活也还算滋润。由于母亲年岁已高,需要照顾,杨长均夫妇不得不回到老家。身居大山,收入何来?怀揣致富梦的杨长均把目光转向了央视里的“致富经”栏目,对其中介绍的“五黑一绿”营养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说起这“五黑一绿”鸡,在全国的名气比各种山鸡还大,因为这种鸡毛、皮、肉、骨、内脏黑,蛋壳绿。它是我国独一无二的鸡种,属于国内外均罕见的鸡种,具有独特的营养、滋补、药用、食用和观赏价值。所产的绿蛋并非色素添加剂的影响,属纯天然,蛋白浓厚,蛋黄呈桔黄色,含有大量的卵磷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很受青睐,市场上供不应求。

杨长均的老家,正是合江县自怀镇天池村的著名景点“峡口溪”。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空气清新,水质优良,森林覆盖率高,前来考察的领导、专家都赞不绝口。这里几乎家家屋前都有几茏竹子,一口鱼塘,有人叹道:家家翠竹迎风绿,户户鱼塘映日鲜。凡到过峡口溪的人,都说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据电视里的介绍,像峡口溪这样的环境,养出的五黑一绿鸡营养价值特高。于是,杨长均夫妇说干就干,开始筹谋着这五黑一绿鸡的事情。

通过联系,他们于去年10月在中央电视台报道的四川南充南部县回乡创业青年谢波处购得鸡苗1000余只,开始建场养殖。杨长均说,从南充购买的鸡苗免疫力强,成活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八,且长势良好,刚刚四个月,就有几只开始产蛋。说话间,他拿出两个绿色鸡蛋来,虽说比普通鸡蛋略小,但那份绿色让人异常喜欢。他说,这样的鸡蛋的市场零售价在每只3.5元左右,批发也在2.5元左右。

虽说目前还处于投资阶段,但杨长均信心十足。“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凭着“峡口溪”这样独特的环境和山里人不懈的追求,这些来自远方的珍贵五黑一绿鸡一定会在这里“安居乐业”。杨长均说,他准备了两条销路,一是直接出售绿壳鸡蛋,二是购置孵化设备,出售鸡苗,带动当地百姓共同致富。

告别这位山民时,天色已晚,那些可爱的五黑一绿鸡开始进棚歇息。杨长均说,等下次再来,就可以品尝这“蛋中极品”的滋味了。回来的路上,眼前全是杨长均在鸡场里忙碌的身影,心中涌动着一位山里共产党员的朴素情怀。愿这五黑一绿鸡成为一只只大山里飞起的金凤凰。

放弃银行高薪当村官 80后女生带村民养鸡致富


毕业后,若给你两个工作机会,一个是在城里一家银行上班,一个是到村里当村官,你会选择哪一个?80后女生张雪选择了后者,并且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带着村民修路、养鸡致富。于2012年当选市人大代表后,她又着眼于整个农村的发展,提出了加强合作社规范化管理等建议,帮助更多农户谋福利。

2009年,自重庆师范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后,张雪进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荣昌支行实习,并得到转正机会。然而,这个在农村长大的女孩,却放弃了这个让大家都羡慕的工作,选择去应聘大学生村官。同年,张雪进入荣昌县仁义镇鹿子村,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并于次年当选为村委会主任。

刚到村里时,她发现全村有7千人,却只通了一条公路。为帮助村民出行,张雪带领工作人员踩点商议,决定修建鹿江、幸福、檀木湾三条公路主干道,呈Z字形辐射全村。

路修好了,这个小山村与外界的联系也更多了。张雪又有一个大胆的决定:带着村民搞产业,让大家的荷包鼓起来。考虑到城里人如今都很注重食品安全,喜欢绿色食品,张雪通过自己投资先“试水”,带领村民们发展林下养鸡,还建起了标准化养猪场,借助“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走上了产业化道路。

2011年,两年村官服务期结束,张雪没有离开,选择继续留在农村。凭着良好的群众口碑,2012年,她成了一名市人大代表。这次,她的目光跳出了鹿子村,投向了更加广阔的农村地区。

在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发展经济的互助性组织。根据市农委统计,截至2013年底,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86万家,实有成员数295.7万户。其中,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1845家,联合社39家。

“合作社数量不断增长,但是部分合作社只是‘空壳社’,只有一块牌子,并没发挥作用。”张雪分析称,过去,想要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很简单,只要前往工商部门注册就行,这让少数人钻了空子,打着合作社的名头,骗取项目资金、贷款支持等优惠政策。

同时,一些合作社设立登记不规范,只有营业执照,没有生产、办公场所,不具备开业资格;有的管理不到位,在现金、财务开支审批等方面缺乏有效管理。

于是,在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张雪提交了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合作社规范化管理的建议》,她表示,我市应改进合作社的登记管理办法,加强监督指导。

为此,市工商局等部门表示,将把好市场准入关,完善登记注册程序,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日常巡查力度,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年报制度,促使其规范运行。

履职期间,张雪提交了八九条建议,每条都和农村农民相关。此外,为了让农户们了解政府出台的惠民惠农政策,将建议落到实处,在去年当选为安富街道通安村党总支书记后,她花两三个月查阅、整理资料,将20多条惠民惠农政策收集在一起,制作为一套25页的PPT,还取了个温馨的名字———《做个幸福的中国人》,并到各村社播放。

带领村民养殖蛋鸡致富


从2009年开始,清河区杨木林子镇肖台村党支部书记李守林瞄准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蛋鸡养殖,带头创业致富,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自从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以来,李守林就开始琢磨如何带领村民致富,拓宽致富渠道。2009年,他积极响应镇党委镇政府号召,带头创业致富。经过一段时间的外出考察,他选中了蛋鸡养殖项目。当年6月,李守林投资近10万元在村南的一处半山坡上建起了养鸡场,并引进了6000只鸡雏开始发展蛋鸡养殖。

养殖业看似简单,学问却不少。刚开始的时候,由于缺乏养殖经验,鸡雏出现了病死现象,可决心要干一番事业的李守林没有被困难吓倒。为了做到科学养殖,他购买了许多专业书籍给自己充电,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养殖经验。为了解蛋鸡生长发育及产蛋情况,他甚至一度把家都搬到了养鸡场。经过努力探索,李守林改变了传统的开放型蛋鸡养殖模式,采用全封闭式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方式,定期对鸡舍进行消毒灭菌以降低发病率。目前,李守林家的蛋鸡存栏近万只,日产蛋量在700斤左右,按现在每斤4、5元的市场批发价计算,他家每天的收入至少3000元。

李守林自己致富了,不忘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并无偿提供技术帮助,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肖台子村成立了蛋鸡养殖协会,蛋鸡养殖户发展到了10多户。

澄迈一大学生不当白领当“牛倌” 回乡带动村民致富


黄照标戴着草帽在放牛,他很感恩目前这份职业

25日上午,澄迈县老城镇艳阳高照。返乡大学生黄照标戴着草帽,和工人一起将100多头牛赶出牛栏吃草,脸蛋很快被晒得通红。“回来后晒黑了不少。”黄照标脸上洋溢着纯朴的笑容,去年他放弃月薪5000元的都市生活,回到海南的农村老家做大父亲的“养牛事业”,家里原有的10多头牛很快增长到100多头。

回老家当“牛倌”

今年24岁的海南小伙子黄照标是澄迈县永发镇永丰村委会人,去年从广西一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在当地找到了一份助理工程师的工作,月薪5000元以上。然而,他最终选择了回老家的农村创业做“牛倌”。

“想趁着年轻多闯一下。”回忆起刚当“牛倌”的情景,黄照标感慨地对记者说,一开始时觉得很累,毕竟自己大学时从来没有学过这些,也曾经想放弃。但最后还是在父亲和亲友们的帮助下坚持了下来。去年8月份,他们在澄迈县白莲镇富豪村委会找到了一片空闲地,从当地老乡手中租了下来,办起了小黄牛养殖场。经过近半年的打拼,黄照标慢慢站稳了脚跟,一心一意当起了“牛倌”。

“开始缺乏经验,例如小牛犊出生,我一开始以为它自己会吃奶,但出生一周后,我发现小牛犊体力不支了,才发现自身养殖技术还是有一些欠缺。”黄照标说,于是他不断地向一些专家请教和学习,同时考察那些做得好的养牛户。经过一家人的努力,如今黄照标的养殖场已有180头黄牛,也吸引了不少人过来参观和学习。

创业前,他对市场进行了一个初步调查。发现不仅是在澄迈,还包括在整个海南省,目前澄迈小黄牛的口碑较好,但很多养殖户都是单打独斗,养殖规模较小。“小型的跟着大型的干,大型的带着小型的干,这样的养殖模式,才能形成品牌效益。”黄照标说,只有大家共同打造出了澄迈小黄牛的品牌,才能让养殖户获得更高的效益。他愿意把自己获得新的养殖户技术,无条件传授给其他养殖户。

目前,黄照标着手收购散户的小黄牛。他告诉记者,有养殖户这样算了一笔账,在家门口买到牛,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不用担心牛有其他问题。以前养殖一头成年小黄牛需要2年的时间,现在有了高科技的支撑,1年半就可以了。

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从一名城市白领,到一个整天和牛屎牛粪打交道的“牛倌”,心理上是否会有落差?黄照标向记者坦言,一开始还真有点不适应,不过现在已经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了,他很喜欢、也很感恩自己目前的这份职业。

“你看,这些小黄牛大都是我们从当地村民手中收购过来的,一般每头可以给村民增加5000元的收入,现在已经养了半年,再过1年就可以出栏了。”黄照标告诉记者,现在他正在和当地一些村民商量,由养殖场出资金免费帮助当地村民种植玉米,玉米收获后由当地村民自己拿去卖钱,剩下的玉米秆则用来当纯天然的饲料养牛。

“我们还有一个打算,就是等这些小黄牛上市后,能填补澄迈以及海南的市场空白,能够让更多的海南市民吃上便宜的牛肉。”黄照标说,他也希望,在他的带动下,当地能有越来越多的外出打工者一起回来养牛,大家一起来致富。

对于此举,澄迈县畜牧兽医局邓副局长表示赞同。大学生有知识,能带来很多信息,与之前其父亲小规模散养相比,养殖场将会有很大的变化。对于带动当地村民共同致富,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据介绍,澄迈县还专门出台了返乡大学生扶持政策,从2013年开始,对返乡的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各类的帮助,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黄照标等返乡大学生的创业之路会越走越好。

文天艳:放弃高薪回乡养黑山羊年入过10万


在宜宾县白花镇桐林村八卦组,伴随着阵阵咩咩的羊叫声,一位80后女羊倌儿走进了我们的视线。她就是宜宾县刘老九山羊养殖基地的负责人文天艳。

放弃高薪回乡开辟新天地

2003年文天艳毕业于德阳民航飞行学院,毕业后有着很体面的一份工作,先后担任过台资企业市场部组长、房产公司销售部经理,年薪高达15万余元。在异乡工作中,文天艳也遇到了自己的挚爱,于2008年和宜宾县白花镇桐林村八卦组村民邹勇喜结连理。

第一次回家省亲的时候,文天艳看到这边交通不便、荒草丛生,心里直打鼓,因为这比起她们家乡来简直是天壤地别。但是艰苦的生活条件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感情。

2010年春节过后,原本准备回北京继续上班的文天艳,考虑到家里老人年事已高,孩子幼小,买好的车票都退掉了,她决定留下来,做点什么,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

原来,文天艳心里早有主张。文天艳是绵阳人,她们老家有着养牛养羊的传统,自己对这方面比较在行,而且这边山地广阔、草木丰富、水源充足,养羊相对来说成本低、风险小,为什么不把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奉献给广袤的农村大地呢?

探寻摸索致富不忘众乡亲

说干就干,2011年6月,文天艳投入6万余元,购买了40只种羊,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女羊倌。刚开始创业的时候,难免听到一些冷嘲热讽的话语,很多人告诉她:别个比你投资的钱多得多,都失败了,你不可能成功!但是,这个看似文弱但内心坚定的女子,毅然选择了走自己的路。

在养殖过程中,文天艳不断学习和改进养殖方法,经过她的努力,第一批出栏的黑山羊获得了市场的认可。这不仅让文天艳信心倍增,也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之后,陆续有村民成了她的合作伙伴,村里的留守妇女也逐渐加入到她的养殖队伍中。

截至目前,文天艳的养殖场拥有400多只山羊,其中300余只母羊,近100只小羊。年出栏山羊300多只,纯收入达14万元左右。在她的带动下,50余户农户跟着文天艳开始了自己的养羊事业,养殖场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我是今年农历二月看到文天艳在山上放羊,于是买来19只,其中14只母羊。才5个月时间,我的两只母羊就已经下崽,再过一个月就可以卖了,预计增加2000余元收入。而且不耽误农时,是个不错的门路。8月13日中午,桐林村村民郭昌秀干完农活回来高兴地向笔者说道。

激情满怀憧憬未来大发展

走上致富路的文天艳没有忘本,没有骄傲自满,经常帮助社员们解决技术难题,就连一般养殖户的羊出现状况,她也不吝赐教。

去年11月,文天艳又专程赶去内蒙古学习养殖技术,希望把先进技术与现代管理经验带入家乡,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在泥巴里盘出金子。

由于文天艳的羊采取圈养和放养相结合的模式,肉质细嫩,口感好,受到广大商户的争相订购。目前她家的黑山羊已销往自贡、泸州、成都、重庆等地,往往供不应求。

现在是不愁卖不了,成都有一个餐饮公司要求我一个月就要送300只山羊,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还得加快发展速度。文天艳向记者介绍道。

说到自己对未来养殖有什么打算时,文天艳信心满满:我这才新建了800多平方的羊舍,预计再喂600多只种羊,带动乡亲们共同发展,只要他们需要,我会把我所掌握的技术和经验毫不保留地教给他们,做带领村民发展致富的领头羊。

大学生舍10万年薪工作 回乡养黑鸡带村民致富


放弃大城市的10万元年薪,他回到了无人烟的穷山沟,穿梭田间山林和鸡场,从背篓背鸡苗到“黑鸡哥”扬名四方,万源大学生唐学芳的创业路着上了浓厚的传奇色彩。

辞10万年薪回乡发展绿色产业

2011年初,唐学芳携同5名大学校友辞掉了在河南农科院的高薪工作,回乡养殖生态黑鸡,面对如此反常的举动,亲朋好友甚是不解。

“当时年薪差不多有10万元,几经思量后还是决定辞职回乡。”谈及回乡养殖黑鸡的初衷,唐学芳说“一半缘于感恩一半缘于忧心!”家乡的绿色生态吸引着唐学芳,经过几年的苦苦挣扎,唐学芳最终选择了回乡发展绿色产业的人生路。然而,创业开初是一段艰难的历程,唐学芳及同伴集资了10万元买鸡苗和设备,因为村道路不通,唐学芳和同伴只得把1000多只鸡苗用背篓背上山,8公里的山路须爬2个多小时。忆起当时情景,唐学芳感慨万千,自己吃的菜得垦荒地种植,开始的6个月,山里的竹笋是主打菜,很多时候是白米饭就着茶水。

就这样,唐学芳坚持了下来。在老乡眼中,他已然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垦荒种蔬菜、养殖黄粉虫,还利用天然优势和自身技术,对黑鸡实行圈林放养,除种鸡和鸡苗外,坚决抵制饲料喂养。

创新体验式消费黑鸡供不应求

“我们免费为顾客提供试偿品,顾客满意才收钱。”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唐学芳充分运用体验式销售模式,创新的理念以及生态黑鸡的过硬品质打动了许多买家,唐学芳为黑鸡成品注册了“黑鸡哥”图文商标。“黑鸡哥”不但在省内打出了品牌,更是获得重庆等地客户的亲睐。“小唐养殖的黑鸡肉质鲜嫩,很受顾客喜爱,我们已经实行了定单销售。”重庆一黑鸡山庄老板周强告诉记者,他们一年订单就达10万只。

此外,唐学芳还邀请客户群回访考查、开启“田园认购”模式,敞开门做生意,生态黑鸡的品质得到买家交口称赞。除销售黑鸡、黑鸡蛋外,唐学芳结合旧院黑鸡的营养特点,聘请专业人士配选相关药材煲汤售卖,使得生态黑鸡的市场大开,养殖的黑鸡已供不应求。

与当地村民合作带动800余户村民致富

如今,唐学芳的养殖场不断壮大,吸纳股东22名,流转土地200余亩,成立了二郎坪旧院黑鸡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成功建立万源旧院黑鸡一级扩繁场。同时,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吸收养殖专业户及村民生态养殖旧院黑鸡。

合作社实行“六统一分”方式与村民进行合作,即“统一提供鸡苗、统一食粮、统一饲养管理、统一防疫、统一标识(溯源系统)、统一销售、分户饲养”。

万源溪口乡的村民高光全,从2011年开始规模养殖旧院黑鸡,但由于缺乏技术支撑,又苦于销售无门,接连亏损。2014年他开始与唐学芳合作后,至年底就收益了4万元。

目前,唐学芳共带动周边乡镇800余户农民养殖黑鸡,生产销售黑鸡50万余只,村民直接经济效益达1000余万元。

万源市大学生回乡养黑鸡 带动800余户村民致富


在黑鸡养殖场的唐学芳。

放弃大城市的10万元年薪,他回到了无人烟的穷山沟,穿梭田间山林和鸡场,从背篓背鸡苗到“黑鸡哥”扬名四方,万源大学生唐学芳的创业路着上了浓厚的传奇色彩。

辞10万年薪回乡发展绿色产业

2011年初,唐学芳携同5名大学校友辞掉了在河南农科院的高薪工作,回乡养殖生态黑鸡,面对如此反常的举动,亲朋好友甚是不解。

“当时年薪差不多有10万元,几经思量后还是决定辞职回乡。”谈及回乡养殖黑鸡的初衷,唐学芳说“一半缘于感恩一半缘于忧心!”家乡的绿色生态吸引着唐学芳,经过几年的苦苦挣扎,唐学芳最终选择了回乡发展绿色产业的人生路。然而,创业开初是一段艰难的历程,唐学芳及同伴集资了10万元买鸡苗和设备,因为村道路不通,唐学芳和同伴只得把1000多只鸡苗用背篓背上山,8公里的山路须爬2个多小时。忆起当时情景,唐学芳感慨万千,自己吃的菜得垦荒地种植,开始的6个月,山里的竹笋是主打菜,很多时候是白米饭就着茶水。

就这样,唐学芳坚持了下来。在老乡眼中,他已然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垦荒种蔬菜、养殖黄粉虫,还利用天然优势和自身技术,对黑鸡实行圈林放养,除种鸡和鸡苗外,坚决抵制饲料喂养。

创新体验式消费黑鸡供不应求

“我们免费为顾客提供试偿品,顾客满意才收钱。”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唐学芳充分运用体验式销售模式,创新的理念以及生态黑鸡的过硬品质打动了许多买家,唐学芳为黑鸡成品注册了“黑鸡哥”图文商标。“黑鸡哥”不但在省内打出了品牌,更是获得重庆等地客户的亲睐。“小唐养殖的黑鸡肉质鲜嫩,很受顾客喜爱,我们已经实行了定单销售。”重庆一黑鸡山庄老板周强告诉记者,他们一年订单就达10万只。

此外,唐学芳还邀请客户群回访考查、开启“田园认购”模式,敞开门做生意,生态黑鸡的品质得到买家交口称赞。除销售黑鸡、黑鸡蛋外,唐学芳结合旧院黑鸡的营养特点,聘请专业人士配选相关药材煲汤售卖,使得生态黑鸡的市场大开,养殖的黑鸡已供不应求。

与当地村民合作带动800余户村民致富

如今,唐学芳的养殖场不断壮大,吸纳股东22名,流转土地200余亩,成立了二郎坪旧院黑鸡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成功建立万源旧院黑鸡一级扩繁场。同时,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吸收养殖专业户及村民生态养殖旧院黑鸡。

合作社实行“六统一分”方式与村民进行合作,即“统一提供鸡苗、统一食粮、统一饲养管理、统一防疫、统一标识(溯源系统)、统一销售、分户饲养”。

万源溪口乡的村民高光全,从2011年开始规模养殖旧院黑鸡,但由于缺乏技术支撑,又苦于销售无门,接连亏损。2014年他开始与唐学芳合作后,至年底就收益了4万元。

目前,唐学芳共带动周边乡镇800余户农民养殖黑鸡,生产销售黑鸡50万余只,村民直接经济效益达1000余万元。

研究生王磊磊放弃高薪回乡养山鸡



28岁的淮南青年王磊磊研究生毕业后,在上海一家外企供职月薪上万元,但两年前他却出人意料辞职了,回到老家八公山区山王镇南塘村,独居荒山不畏艰难驯养七彩山鸡,通过两年多地艰苦摸索,如今他驯养的山鸡已经达到5000多只规模,山顶上七彩山鸡如飞鸟般,放飞着他斑斓的梦想。王磊磊说,梦想无止境,做自己喜欢的并能坚持下来,也是一种幸福。

放弃高薪回乡养山鸡

王磊磊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在上海一家外企供职,公司包吃住月薪上万元,然而他工作一年后竟辞职回到农村老家,要驯养七彩山鸡。这一决定遭到家人的极力反对。面对父亲的不理解,王磊磊没有过多解释,为此父子俩一度翻脸。王磊磊说,老家的乡亲们大多都以种菜为生,农村人挣钱不容易,他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知识带动乡亲们致富。我大学学的是动物科学专业,研究生学的是胚胎工程,所以下定决心要养七彩山鸡!

2年摸索掌握技术

王磊磊回到老家后,在荒山上租了十几亩山场,搞起了养殖。一开始,山上无水无电,孵化鸡苗需要水,一担水100多斤,他每天从山下挑水上山20多趟!由于头一年没有经验,养了一个多月的鸡苗一次性死掉600多只,他擦干眼泪重新开始试验。孵化小鸡一丁点疏忽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温度相差一两度,小鸡就会互相踩踏死亡。经过两年多的摸索,王磊磊逐渐掌握了七彩山鸡的生长习性和养殖技术,如今饲养规模已经达到5000多只。

卖山鸡从吃山鸡开始

今年,王磊磊卖掉了2000多只七彩山鸡,由于市场行情不稳定,剩下3000多只他似乎并不急着低价抛售。他分析主要原因是市场上人工饲养的山鸡数量少,没有规模价格就不稳定,而且很多家庭并不懂如何烹饪山鸡,买的人自然就少。为此他和淮南市烹饪协会副会长取得联系,打算研制几道家庭都会做的菜,通过各种媒介让人们知道如何吃山鸡。该市养殖协会专家介绍,七彩山鸡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但因饲养技术要求高,成本高,很少有人养。

残疾村民的豪猪养殖致富梦


“这些小家伙是我的‘宝贝’,我得把他们侍候好。”5月17日一大早,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一组残疾人刘全胜头戴矿灯,在一片黑暗的圈舍里,只手为豪猪养殖场打扫卫生。

在一间间圈舍里,一头头豪猪身披黑白相间的尖刺,不时发出咆哮声,异常凶猛。“不用怕,我将两母一公关在一间,已经驯养得服服帖帖。”见记者面露害怕的表情,刘全胜连忙拿起木棍边驱赶边说。

今年54岁的刘全胜,黝黑的脸庞写满沧桑。1983年他南下广东珠海打工砌海堤,1990年有了积蓄的他买了一艘60吨的运沙船,尝试自己创业。

人有旦夕祸福。1993年3月,由他驾驶的沙船与迎面驶来的500吨大型沙船相撞,慌乱之中,刘全胜与船上的两名工人用双手使劲去推对方的沙船,不料脚下打滑,刘全胜的双手被挤在两船体之间,右手失去了手腕以下部分。“断了一只手,我也要过正常人的生活,一定要靠这双残缺的手把家庭牢牢撑起啊!”刘全胜鼓起身残志坚的勇气。想到家乡天然草场资源丰富,回家后的刘全胜于2013年初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邻近的红旗坪村马溪沟办生态养殖场。

夫唱妇随,当年投资6万多元,饲养了50头(只)菜牛、山羊。由于没有找到种牧草的地方,一年后刘全胜只好无奈将牛羊全部出售。“一盘算,还盈利3万多元呢。”他欣喜不已。

尝到养殖甜头的刘全胜,听说豪猪吃得少、生病少、肉质细腻精瘦、清香鲜美,价格比普通猪肉高出不少,颇具市场前景,他迸发了养殖豪猪的激情。2015年初他前往湖南桃源一家豪猪养殖场考察学习养殖技术。有了技术作保障,他引进100头豪猪,其中母豪猪70头,公豪猪30头,投资14.7万元在屋边办起占地面积达160平方米、三栋37间的规模化豪猪养殖场。

创业路上总是充满艰辛。豪猪容易患上拉肚子、上火便秘等疾病,刘全胜坚持每天打扫一遍圈舍卫生,三天一消毒,并学会给豪猪打针治疗。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豪猪却属另类。“去年,我发现13号圈舍里的母豪猪产崽了,怕母豪猪压坏猪崽,就去帮一下。结果第二天发现刚下的两头豪猪崽被母豪猪吃掉了。因为没有察觉到是人不能靠近下崽的母豪猪而引起的,后来同样的遭遇让我失去了40多只豪猪崽……”谈起因技术管理不到位导致的损失,刘全胜懊悔不已。

有了痛失豪猪崽的深刻教训,刘全胜在饲养管理上更加小心起来。饲料上主要是红薯、洋芋、玉米、南瓜、萝卜等多种蔬菜及野草,均实行生料饲喂。“豪猪3代以内不能近亲繁殖,否则成活率大大降低,品相也不好。”刘全胜说道,“这不,每头豪猪都编了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今年2月份,刘全胜出售了24头豪猪崽,以每公斤120元的价格,实现收入1.4万余元。目前他办的豪猪存栏量达到130多只,驯养繁殖许可证、营业执照等一一办齐。

一花引来百花开,左邻右舍步跟步。名闻一方的“一把手”刘全胜豪猪养殖基地吸引了周边的村民来取经。“只要有人问养豪猪的技术经验,特别是残疾人,我都不厌其烦地免费传授讲解。”他说,“下一步,计划将豪猪养殖场从屋边迁建至远离噪声、生态环境优良的两河村唐家坪,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再招进一至两名残疾人帮忙饲养管理,带领大伙共同致富。”

罗贵云养殖甲鱼带领村民致富


技术员在育苗房内挑选有问题的甲鱼卵

中午12时,笔者一行冒着似火的骄阳赶往双凤镇塘湾村,目的只为一睹甲鱼在塘边晒背的风景。

一到甲鱼基地,笔者便见到一位皮肤黝黑、面容干瘦、干事果敢的男主人,他就是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罗贵云。当笔者一行说明来意,老罗便带大家来到了种鱼池。透过门缝我们惊喜的看见一大群甲鱼正在塘边悠闲的沐着阳光浴。大家迫不及待的叫老罗打开房门,呵,好家伙,一群刚还整齐划一排在岸边的鱼兵,一溜烟的潜入了水中。

老罗说:这些家伙警惕得很,没人的时候他们悠闲得很,只要一听见开门的声音就会立马跑入水中,你莫看它们警惕,但是它们却没有天敌哦!最怕的就是生病,只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甲鱼就很好养。

在老罗的陪同下,大家一起参观了他的甲鱼育苗房,只见几十只育种箱内,一枚枚甲鱼卵想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

老罗告诉笔者,他现在养了500只种甲鱼,这种子甲鱼每年要产4次卵,每只每次产卵10多枚到30枚不等。目前,他的甲鱼已经进入第二季产卵期,第一批小甲鱼1000多只已经投放到养鱼池中,每只已经有3到4两重了。现正在产房中孵化的有7000多枚甲鱼卵,预计今年年底,甲鱼苗将达到10000只以上。

当笔者一行来到幼苗池,远远的看见一只只小黑点贴在岸边,饲养员告诉大家,那就是刚下塘才一个多月的幼甲鱼,大只的足足有4两了。

老罗说:我目前养甲鱼,主要是探索仿野生饲养,不喂任何饲料和添加剂,主食为鱼、猪血、猪肺及水中的微生物,这样养殖虽然成本高、见效慢,但甲鱼的品质好,一旦出产,价钱也高。因为,现在大家追求的就是一个健康生活的理念,只要我们的甲鱼品质好,就不怕没人来买。

当笔者询问他经后的打算时,罗贵云说:我目前有6个梯形的甲鱼池,总面积也不过200亩,要说三年内还没问题,但到了后年我的种苗将超过30000只,我一个人饲养起来就有点困难了。我是这么想的:三年之后,我的甲鱼也开始见效益了,周边的村民看到也有信心了,我准备动员他们一起来饲养,我给他们提供种苗和技术,他们养出来的甲鱼我负责收购,这样既降低了他们养殖的风险,也为大家增添了收入。我还准备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提高大家抗风险的能力,带领全村人致富,让我们这个山弯弯变成名副其实的甲鱼村、富裕村。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06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