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华亭“牛状元”潘峰辉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西华镇西塬村47岁的村民潘峰辉,养牛15年来,凭着一股闯劲、韧劲、钻劲和干劲,从“小牛倌”一步步发展成为当地有名的“牛状元”。

“生活在山里的人,祖祖辈辈都有养牛传统。我从小就放牛,积累了一些养牛经验和知识。”见到潘峰辉时,他正在牛棚里忙碌着,“山里丰茂的水草也为发展养牛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靠山吃山,我认为养牛还是能发家致富的。”

凭着这样的信念,2001年,潘峰辉接过父辈传下来的“牛事业”,从信用社贷了3万元,拆掉土牛圈,盖起了砖牛棚,买来3头黄牛,走上了“牛倌”脱贫致富之路。

“养牛是个细心活,也是技术活,一点一滴都马虎不得。”为了学习科学的养牛技术,他阅读了大量关于养牛方面的书籍,边学边干,慢慢摸索牛的生活习性、掌握牛的生长特点。第一年,潘峰辉获得了近1万元的利润,尝到甜头后,更坚定了他靠养牛发家致富的信心。

“过去传统的养殖技术已经落伍,必须依靠新技术。”除了阅读专业书籍,潘峰辉还自费到陕西陇县、崆峒区白庙乡等养牛大户家中拜师学艺,掌握了肉牛繁育、喂养、育肥、疾病防治等一整套技术,从一个“门外汉”逐渐成长为“牛专家”。同时,他逐年加大养牛投入,扩大养牛规模,改进养牛技术,牛棚从3间扩展到6间,牛存栏量从3头发展到20多头,效益连年提升。家里也盖起了小康屋,添置了农用车、铡草机、液晶电视等。

2010年,为了鼓励和支持养牛大户抱团发展,走合作经营之路,西华镇在西华村建起了华源养殖小区,潘峰辉和他的20多头肉牛“喜迁新居”,从此走上了规模化、“扩张式”发展之路。到2012年,潘峰辉在华源养殖小区的牛存栏量达到67头,年纯收入达10万元。

潘峰辉高兴地说:“如果说过去9年养牛是波浪式前进,那么这3年就是螺旋式上升。”

走进新场区,宽阔平坦的院落里,只见一幢幢牛棚整齐排开,饲料池里散发出浓郁的青草香,牛棚里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正悠闲地吃着青饲料。“今年,我养殖西门达尔、夏洛莱等肉牛140多头。目前,已出栏66头,存栏70多头。我还聘请了1名畜牧兽医顾问,1名防治员,3名饲养员。”潘峰辉介绍说。yz023.coM

经过15年的努力,潘峰辉成了西华镇最大的养牛专业户,不仅自己致了富,还为全镇和全县规模化养牛探索出了一条科学之路。

相关阅读

潘纳石首鱼


中文名称潘纳石首鱼

拉丁名称Panna microdon (Bleeker)

异名小牙潘纳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石首鱼科

拉丁科名Sciaenidae

中文属名潘纳鱼属

拉丁属名Pann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吻钝尖,吻上孔3个,吻缘孔5个,颏孔6个。口大,前位,口裂斜。颌齿细小,呈绒毛状,上颌前方有犬齿,下颌缝合部齿扩大。体被栉鳞,头部被圆鳞。背鳍具9-10鳍棘,31-36鳍条。臀鳍具2鳍棘,7-8鳍条。尾鳍尖形,鳔前部无侧囊,两侧伸出很长的1对侧管,向前伸入头部形成头枝,向后伸达鳔的后部。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冯黎峰:带头养牛富村民


2008年10月,冯黎峰从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中文系毕业,考上了山西洪洞县明姜镇东太吉村的大学生村官。

进入岗位后,他开始调查研究项目。挨家挨户走访下来,他确定养殖肉牛。

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仅协调规划出了3.5亩土地用来盖牛舍,而且农村信用社也放贷9万元,他和两名大学生村官又合伙凑了7万元,项目就此蹒跚起步。

2009年10月,牛舍盖了起来,他陆续从山东和省内购买了11头西门达尔牛和12头夏洛莱牛。2010年3月,肉牛正式进入育肥。

本以为一切步入正轨。可不到半年,肉牛不仅染上了腐蹄病,伏地不起,还存在营养不良,体重增长缓慢。冯黎峰一面阅读养殖书籍,一面请教当地的养殖企业,他重新当起学生。

腐蹄病是因为牛舍潮湿和草料中钙、磷不平衡。随即,他对牛舍进行了通风采光处理,定时处理牛粪。

那段日子收获不少,摸索出了一些养殖土办法。一年下来,冯黎峰试验出了日增重2-3斤的饲养技术。

2011年,肉牛出栏16头,冯黎峰以高出市场价0.7元的价格全部卖掉,一头肉牛盈利2000元。

当年育肥当年见效,冯黎峰的小规模精细化管理思路是对的。村民们对他投出了信任的目光,不少人纷纷来取经。“要用30头牛挣40头牛的钱。”对于投资养殖户,他建议说,“投资成本决定了规模,做精做小适合每家每户。”

2011年,为了示范带动更多养殖户致富,他成立了恒坤养牛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58户,合作社社员年均收入2.6万元。

“第一年,虽然肉牛单价高出市场均价,但总的说还是亏本的,卖的钱不够买牛的钱,这直接导致了来年购买架子牛和饲料的资金缺口。”

像其他创业者一样,有了经验和信心,但缺资金成了冯黎峰眼前的难题。

为了保证正常的肉牛育肥,他开始向肉牛和饲料供应商赊账。虽是无奈之举,但这样做让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饲料从少到多,时间从一个月到半年再到一年一结算,冯黎峰用赊账建立了信誉,而信誉也使他盘活了资金,让有限的资金产生最大的效用。

随之而来的是,合作社的肉牛从30头发展到近100头,产值突破100万元,年均盈利30多万元。

从0到1,东太吉村有了一项稳定的养殖产业,冯黎峰也在创业磨砺中找寻到了一个经营支点。

“有了产品,怎么能更有效地卖出去呢?”2014年,他创办了蚕宝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发地域特色农产品、创立本土品牌。旗下的锦北农业开发公司采取订单农业模式,经营鲜蔬肉蛋等农产品。枕赋枕业公司结合保健理念和当地的枕头文化,打造出文化保健枕头。

杨新华养猪念“循环经”成状元


淮南市焦岗湖新华种猪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新华,因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当地有名的养猪女状元。

11月5日,刚走进杨新华位于焦岗湖畔的养殖基地的大门,她就指着空地上晒着的稻谷说:这些刚收的稻子,施肥用的全是养殖场的沼渣、沼液,不打农药也不生虫。了解到,杨新华自2009年扩大养殖规模后,开始利用猪粪生产沼气,拉开了生态循环、无公害养殖的序幕。当时建了一个50立方米的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烧水做饭、冬天给猪圈加温。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净化了环境。杨新华尝到甜头后,开始在扩大沼气利用范围上做文章。

2012年,她申请了国家大型沼气利用项目,新建了600立方米的沼气发酵罐,每天产生沼气300多立方米、发电200多千瓦时,一年仅电费就节约15万多元。在杨新华的养猪场里,猪粪通过雨污分离沟流进沼气池,经过酸化变成液态,再用高压泵抽进发酵罐发酵,只要10天就变成了沼气。而沼渣、沼液则被用作农作物的肥料。沼气的开发利用,一年可节约各类成本30多万元。杨新华在基地内还建了一个饲料加工场,将自己出产的绿色作物加工成饲料。杨新华告诉记者,她的养猪场出栏的商品猪,吃的都是天然饲料;公司培育的种猪,因体型健硕优美,曾经在省里的种猪评比中,获得过专家的好评。

如今,养猪场的存栏母猪已发展到1800多头,年出栏2万多头。今年,她还想通过土地流转,大规模生产生态稻米。焦岗湖是一个生态宝地。我想让我的循环生态农业理念,在这块土地上结出更多的果实!杨新华说。

王兆辉的养鸡致富经


王兆辉养了20年的鸡,做梦也没想到,他在而立之年竟发达了:不仅拥有了50多万的固定资产,还搬进了新楼房,买了2辆私家车。助他致富的就是蛋鸡养殖。近两年,由于畜禽养殖行情好,养鸡户也翻了身,养鸡致富路越走越宽。

年挣20万搬新楼

王兆辉是郊区义井镇南庄沟村的一名普通农民,今年37岁,老父亲以前就靠养鸡养家糊口,在他儿时的记忆,家里的鸡也不过400只,日子过得紧巴巴的。1994年,他初中毕业后无所事事便开始从事养鸡,由于不懂养鸡技术,为了减少养殖风险,王兆辉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了他的养鸡生涯。

养蛋鸡可不容易,对饲料的要求很高,一年光玉米就吃进去几万块,一个250平方米的鸡舍,可养鸡2000只左右。目前,我有四间鸡舍,平均每日就产蛋近500公斤,如果是外人上门取蛋是每斤4.7元,要是自己送货出门的话就是每斤5元,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王兆辉高兴地对记者说,由于这两年鸡蛋行情好,他的年收入增加了3万到5万元,如今,新家安进了燕竹花园的新楼房,还买了2辆小汽车。

风雨过后阳光来

说起养鸡,王兆辉感慨万千:前几年,禽流感肆虐,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蛋鸡养殖进入了十分的艰难处境。

2006年,附近的泊里鸡场发现禽流感疫情,相关部门要求附近三公里内的养殖基地一个月内禁止出售肉鸡和鸡蛋。眼看着库房里每天近1000斤的鸡蛋运不出去,王兆辉心急如焚。

半个月下来,王兆辉的库房、车库,就连办公室都堆满了鸡蛋,每天的饲料钱催得很紧,可鸡蛋卖不出去难以回笼资金,资金链眼看就要断,这时的王兆辉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这时的王兆辉开始四处借钱,可亲戚朋友跑了一遍,才借到5000元。万般无奈之下,王兆辉想到了向父母求助,年迈的老父亲拿着6万元的存折满面含泪,儿啊,这是你老爹的棺材本,可要珍惜啊!

在多方面的帮助下,王兆辉苦苦支撑了28天,库存的鸡蛋以每斤1.2元价格全部贱卖,在风雨飘摇中逐渐走上了正轨。

消毒防疫是关键

经历了禽流感后,王兆辉把心思都放在了蛋鸡消毒、防疫工作上。

王兆辉说,为了防止细菌滋生,他定期为鸡舍消毒。每隔三年,他还要把鸡舍内所有的鸡全部处理掉,将鸡舍空置三个月到半年时间,虽然这段时间无法盈利,却能够彻底杀灭一些很难去除的病菌,只要鸡不发病,就能够保证稳赚不赔。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干事业就应该做大做强,然而王兆辉却没有这样的想法。

王兆辉说:虽然自己的养殖规模小,但船小好调头,每次清理鸡舍、闲置设备的费用不高。你想啊,价值几千万的设备闲置半年,这是多么巨大的亏损?

说罢,王兆辉直了直腰,脸上充满了微笑,知足者常乐亦是如此吧。

张世峰:开拓济南兔肉市场


张世峰是济南市市中区万寿路附近的一家名叫味吉美兔肉店的经理。他开的这家兔肉专卖店是在济南开业的首家兔肉店,专营熟兔肉制品。别看张世峰今年才25岁,可在兔业界已经颇有名气。这来自于他独到的兔产品经营思路只做并且做好、做强济南周边市场。

养兔:成立合作社,辐射济南周边县区

张世峰的兔场位于济南市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大西村。张世峰认为:做任何事情,思路都很重要。他说:以前我养兔只求数量多,现在却求质量好。因为受土地、资金等制约,张世峰转变观念,于2009年成立了富民家兔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龙头,带动发展济南周边县区社员216户,辐射平阴、章丘、济阳等地,现存栏家兔6万多只。

张世峰了解到,目前济南周边大规模养兔的很少,成立了合作社,货源有了充足保证,这样无论销售商品兔还是开发兔产品,都有一定优势;而且,因为社员离得近,兔子的运输费、损耗费等都能节省不少。所以济南市场的开拓空间很广。

兔肉产品:打入济南市场,发展连锁店

为了解决合作社兔肉的销售问题,张世峰专门调查了山东省的肉兔市场,他发现山东省兔子存栏量不少,但兔肉消费量却极低,兔肉店更是屈指可数。兔肉具有三高三低的特点,即蛋白质、矿物质含量高、消化率高,脂肪、胆固醇含量低,热量低,被认为是保健肉,但在当地市场却难被人们接受。张世峰认为,市场的严重缺失和兔肉的良好品质,说明兔肉大有文章可做,于是开拓济南兔肉市场成了他的目标。

张世峰专程跑到四川、广东等地学习兔肉烧烤、加工技术,回来后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第一家兔肉店在他的精心筹划后开业了。在店里,烤兔、兔腿、兔头、卤兔等系列产品制作精良,价格也较高,抱着尝尝看的心理,不时有消费者光顾。张世峰说:这是合作社的第一家兔肉店,开业之后看看效果,如果消费者需求量大,市场认可,那么将来再发展第二家、第三家连锁店。

来自河北搞兔子养殖和皮革加工的李经理在考察了合作社的养殖场、兔肉店后认为,利用合作社发展养殖,然后进行兔肉深加工打造周边市场的做法,很值得学习,他也打算尝试开家兔肉店。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山东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养兔研究室主任姜文学在参观合作社时表示,养殖、屠宰、产品深加工一体化,并只瞅准济南市场做活、做好、做强肉兔产业,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

(山东张在杰)

从化市活禽买卖复市 老顾客大胆买鸡吃鸡



市场有新鲜鸡卖了!

2月1528日从化市活禽买卖休市,半个月没有活鸡卖,相信对于无鸡不成宴的广东人来说,也是一种煎熬了。从3月1日开始,市民们不用再受煎熬了,为期半个月的活禽买卖休市结束,从化市各大批发市场、肉菜市场等的活禽买卖开始复市,市民能在市场上买到新鲜鸡了。

各大市场重整旗鼓开门迎客

相比起休市时活禽摊档的冷清,早在复市前一天,不少档主就提前回到档口进行清洁,为复市做好准备。3月1日一大早,市场便开始热闹起来。在新城市场门口,休市期间基本上不见踪影的运鸡车早已停在了门口。之前大门紧闭的活禽档口,也重整旗鼓,再次开门迎客。在休息半个月之后的活禽档口前聚集了不少粉丝。一些老顾客每每走近鸡档,都忍不住调侃老板终于上班了、从化们都饿了半个月了,终于有鸡吃了,以这样幽默的方式迎接了活禽买卖复市的第一天。

休市了半个月,当是放了一回长假吧!现在终于能出来摆卖活禽了,也松了一口气了。毕竟这是从化们维生的生意,还要应付租金等费用,但愿不用再休市了。新城市场一档主如是说。当记者问及当天的进货量时,档主们都纷纷摇头表示不敢进货太多。不知道复市后的行情,所以都不敢进太多货。复市第一天来买活禽的大部分是之前的熟客。一档主说。

对于买不买活禽,市民还是保持乐观的态度。郑姨一大早就在河东市场买活鸡了,边买边打电话,招呼自己的朋友到家里吃饭。新闻上说活禽煮熟一点就好了。半个月没吃新鲜鸡了,实在想念啊!又是周末,大家聚在一起,边吃边聊咯。

利用休市时间把好关做好清洁

按照上级有关指示,所有批发市场、肉菜市场等的活禽买卖休市,趁着这难得的时间,从化市有关部门珍惜每一分一秒,做好清洁工作。

早在活禽买卖休市之后的首个周末,工商从化分局紧急部署休市,奋战防控H7N9,周末假期连续两天全员加班,责任到人,轮流驻点全市各镇(街)18个批发及农贸(肉菜)市场开展专项检查,督促各市场开办方做好活禽买卖休市消毒和保洁工作,确保市场内停止经营禽类。此次专项行动工商从化分局共检查了全市三街五镇活禽及光鸡销售档口207户,检查内容包括市场内是否存在违反休市规定的各类禽类交易现象,重点消除市场内卫生死角。活禽买卖休市期间确保每天都有专人负责市场巡查,力求禽类交易区不留死角,保证活禽买卖休市工作的连续性,防止出现反弹现象。截至目前,工商从化分局在此次防控工作中共出动执法人员1750人次,检查市场637场次,检查经营户4800户次,指导经营者做好个人防护工作4800次,暂未发现人畜感染禽流感问题。

在落实活禽买卖休市消毒防控工作的基础上,工商从化分局督促辖区市场开办者和经营户切实做好消毒防控工作。2月27日,该局组织本辖区禽类批发市场和农贸(肉菜)市场开办者,对禽类批发市场和农贸(肉菜)市场禽类交易区进行全面清洗和消毒,为复市做好准备。

复市后活禽档口每月23日休市消毒一天

从化吃的鸡是不是安全、市场有做好卫生吗、会不会有问题等是市民最关心的问题。

除了做好日常的工作外,复市后的防控工作继续进行中。工商从化分局继续加强市场准入监管。加大对禽类及禽类产品经营者进销货台账及来源的监管力度,并配合卫生部门做好经营者的自身防护工作。

而按照广东省《活禽经营市场三个一防控措施技术要求》,会继续对全市农贸市场活禽档实行定期休市消毒制度。督促市场开办者和经营业户严格落实一天一清洗,一周一扫除,一月一休市措施。

此外,还将实行休市制度,这个休市制度包括每月第二周的星期二晚市结束后,对活禽档要实行零存栏消毒;每月的23日对活禽档休市消毒一天;禽类批发市场每月休市消毒两天,分别统一在每月第二周的星期二和每月的23日休市消毒。目的就是让活禽买卖复市后,从化市各大市场的防控工作依然严格、规范地保持下去。

甘肃平凉:一个养牛户的致富样本


清晨7点,天蒙蒙亮,干冷的微风中,郜军珠打开牛棚大门,给37头牛添喂草料。5年前还是“北漂”的他,一定不会想到,自己竟能成为家乡知名的养牛大户。

郜军珠是甘肃省庄浪县石阳村人。庄浪地处六盘山连片特?地区,黄土高原的山大沟深、酥脆的土层以及干旱多灾的恶劣气候,曾经让当地人一直在温饱线上下挣扎。经过这些年的扶贫,乡亲们的日子怎么样了?记者入住农家,夜探扶贫经。

颠覆贫困县印象

等高线,沿山转,甫进庄浪县境,盘陀路走得人头晕。

听说石阳村曾是贫困村,记者下意识就想到:破败的土坯房,一推就能倒的矮泥墙,满脸“沟壑”的老人愁眉苦脸……

到达后看到的景象却让人颠覆了贫困县的传统印象:村里的硬化路面干净宽敞,路旁每隔十几米就有太阳能路灯;村头是几百平方米的综合广场,一侧是幼儿园,一侧是文化舞台。

这些会不会是面子工程?记者带着疑问来到郜军珠家——来之前听说他家靠养牛脱了贫。

一进小院,屋新瓦亮,干净宽敞。正赶上吃饭时间,荞麦面的香味扑鼻而来。郜军珠的妻子石冠军打开正屋的吸顶灯,大伙坐在沙发上,边吃边聊。记者一时恍惚了,这哪儿是贫困县啊?

去卫生间洗漱,灯光一亮,嗬!抽水马桶、明净的化妆台,显示出主人家境的殷实。头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显示温度足足有97摄氏度,还好淋浴器可调节水温。“热水器是政府给免费装的。过去我们自来水都喝不上,现在洗洗涮涮能用热水,方便得很。”石冠军说。

大门边的一间小屋,堆着半屋子晒干作为燃料的牛粪。婆婆王喜琴正在铲牛粪,以备晚上烧炕。上炕睡觉时,屋子里烟味有点大。“平时不会有这么大的烟,今天婆婆见来了客人,估计牛粪烧多了。”石冠军说。

炕太暖和了,记者只得把腿伸出被子,心里寻思着:这户养牛人家条件挺牛的,经历过什么样的蜕变呢?

曾经北漂卖早点

熄灯之后,躺在炕上,石冠军和记者聊起了养牛经。

养牛并不轻松,“前几天有头母牛要下崽,大牛小、小牛大,我俩特紧张,夜里能惊醒五六次。后来是叫了9个人一起把小牛给拽出来的。接生折腾了一个小时,全身都是牛的羊水,还得先确认小牛能吃上奶,才能去把衣服换了。”说到这,石冠军翻了翻身子,“不过能看到小牛平安出生,慢慢长大,挺有成就感的。”

辛苦是辛苦,但回报也不少。从架子牛买进,到精心育肥,“村里防疫站的技术指导员经常过来,有啥不懂的随时都能问。”石冠军说,尽管去年牛肉行情不太好,家里还是能有3万多元的纯利润。

这样的收入放在几年前,根本不能想象。2003年,为了赚钱养家,石冠军告别了刚刚学会走路的儿子,随丈夫一起来到北京打工。北漂的日子里,石冠军卖过早点,干过印刷,还在兽药公司打过工。到了2011年,因为挂念家中老人的身体,再加上孩子在京读书不方便,夫妻俩决定回家。

“刚回家就赶上农闲,不知道能做点啥,很迷茫。”石冠军说,恰好政府开始引导当地农户养牛,当地有名的良种牛——平凉红牛。

2012年,甘肃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简称双联)工作铺展开来,40多万干部结对帮扶67万贫困户。庄浪是甘肃省省长刘伟平的联系点,确定了“牛果富民”即饲养红牛、种植苹果的产业扶贫思路。石冠军家的日子、整个石阳村的面貌也从那一年开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扶贫的驻村干部来家里问要不要养牛。”听说政府有各种优惠政策,不用愁资金、技术有人教,石冠军和丈夫觉得,“这么好的事,当然要做。”当时很多村民都想参与,可因为规模化养殖产业是高投入高产出,先期就要贷款几十万,很多人选择了观望。石冠军和丈夫是全村第一家报名养牛的积极分子。

欲把牛经唱到底

村东就是石阳村的肉牛养殖小区了,8座标准化养牛大棚,不算大,但生活区、草料房、粪便处理区一应俱全。“其中4个牛棚是我们承包的,我俩平时就住在这里。”石冠军说。

迈入牛棚,一股草料土腥味混合着牛粪味扑面而来。正中间的水泥道把100多平方米的牛棚一分两边,堆着厚厚一层已经发酵的草料。几头刚出生的小牛,拴在后侧的牛床,一听到有人进来就哞哞地叫起来。

养牛场是政府投资230万元建的。为了让从来没养过牛的农户上手并有钱投入,2012年,政府和当地的西开牧业集团协商,企业提供担保,养牛户从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获得贷款。郜军珠当初借到了1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

在政府协调下,西开牧业集团还要负责“三包”:包进牛、包技术、包销售。“我们从西开那里引进53头架子牛。育肥的时候,企业派技术员来指导,等牛长壮实了,西开公司派人过来收购,就按市场价走。”石冠军说,一年下来,他们不仅还清了贷款,建了新房,还有了信心继续把养牛事业做下去。

最关键的是,夫妻俩熟悉了养殖的运营流程,掌握了饲养技术。现在他们计划把规模扩大到150头牛。“我打算到时候把牛承包给其他村民,饲料和喂养由他们来管,我教技术、搞管理。等牛下了小崽,我再按市场价收购回来,这样就能长期发展了。”作为带头人,郜军珠还要申办本村的养牛产业协会,“这样大伙一起进牛、卖牛,议价能力就强了。”

谈起这几年的变化,郜军珠感慨:“国家既然有了‘牛’政策,咱得伸手够啊,不干光等哪会行?”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94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