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宁农民找到了致富的法宝”

中国援贝宁农业示范中心的自动化笼养鸡中心里,中方专家在指导当地员工照料鸡苗。

38年前,中国援助贝宁科威垦区建立;4年前,中国第一个援非农业示范中心在贝宁建成;去年11月底,中国棉花研究专家组到达贝宁,开始进行农机装配和棉花种子试验。参与援助贝宁农业项目的中国专家用无私的奉献和真诚的合作,赢得了当地农民的赞誉。

科威农民胡埃胡表示:我是个农民,只知道用事实说话,中国人对我们长期无私的帮助和真诚的合作,是对中国威胁论和所谓新殖民主义的最有力的回击。贝宁国家农业科学研究院专家埃布埃西的话说得更为形象:土地不会撒谎,有多少耕耘,就会有多少收获。

38年前,贝宁知道大米滋味的人少之又少;如今,不少当地人靠中国农业技术发家致富

下午3时许,几名农民正在机房碾米。门外晒场上,埃布埃西摇动着扬场机,汗水爬满了他的额头。他瞅了一眼身旁同样忙碌的农户,看了看不远处的中国专家,手一直没有停下来。

雨季就快到来,新的秧苗已种下,自附近河中引来的清水正汩汩流入周围数百公顷稻田。稻田里侍弄秧苗的农民们正盘算着几个月后将迎来新一季稻米丰收。

这里是距贝宁经济中心科托努约150公里的科威垦区。埃布埃西每年都会在科威待上几个月,从事研究和生产,今年已是他在垦区的第七个年头。

中国人帮助开垦垦区之前,贝宁国内种水稻不多,知道大米滋味的人少之又少,埃布埃西用手擦了一下额头,向本报记者介绍说,现在人们尝到了种植水稻的甜头和劳动的快乐。

科威垦区始建于1976年,自1990年起,中国援贝宁德伟、科威农业技术组便开始在贝宁莫诺省的德伟、祖省的科威两个垦区工作,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参与垦区经营管理并培训当地农业技术人员。技术组目前在两个垦区共有8名工作人员,包括农田水利工程师、机械师、农艺师等。中国援贝宁德伟、科威农业技术组组长张庆玉向本报记者表示,德伟垦区现采用旱直播栽培技术种植旱稻,科威垦区则通过水渠引水灌溉,每年两季,并尝试栽种三季。

这周围原来都是荒地,垦区最早只开垦了96公顷土地用于种水稻,现在已扩大到350公顷。40岁的科威垦区管委会负责人菲力高兴地说。菲力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种水稻,技术都是从中国专家那里学来的,使用的器械也都来自中国。管委会现在包括206名男性成员和41名女性成员,所有人都是生产劳动的好手。我们又新买了200公顷地,不少亲朋好友和垦区周边居民来向我们请教水稻种植技术,以前不愿吃苦的人现在都辛勤劳动、发家致富。

47岁的管委会成员胡埃胡给记者算了一笔小账,他的两公顷地这一季收获了13吨稻谷,可以碾出9吨大米,每吨米可卖到30万西非法郎(约合3800元人民币)。他说,中国农业技术让贝宁农民找到了致富的法宝。如今生活富裕了,5个孩子都能受到很好的教育。除了在自家土地上的劳作,我还用学到的技术指导了垦区外的8户农民,把来自中国的农业技术传授给更多的贝宁农民。

以前,每公顷玉米产量约800公斤;采用中国技术后,每公顷产量增加到了3.5吨

位于赛美市的中国援贝宁农业示范中心距离科托努约半小时车程,该中心是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后中国首批援非14个农业示范中心中第一个建成的,在经历为期3年的技术合作期后,已于2013年10月进入转型期。

该农业示范中心是中国农业发展集团国际农业合作开发有限公司建设、管理和运营的,我们主要在玉米种植、蔬菜种植和蛋鸡养殖3个方向努力,中国援贝宁农业示范中心主任黄俭平向本报记者表示,中心先后试验种植中国玉米品种10个,贝宁当地玉米品种8个,优选国内和当地蔬菜品种10余个,到目前为止共举办了21期培训班,累计培训1331人次。

21期培训班当中,我们有8期走出示范中心到现场授课,并在田间地头进行示范,用整整一天时间传授关键技术点,黄俭平说,走出去授课不仅受到农户欢迎,还吸引来很多当地官员和媒体记者。产量最能说明问题,用中国技术栽种的玉米每公顷产量最高达4.77吨。

我在去年9月到今年2月间多次接受示范中心的培训,中国专家工作很认真。贝宁全国生产者协会联盟秘书长库努向本报记者表示,采用中国技术,我地里面玉米产量从每公顷约800公斤增长到3.5吨。中国农业示范中心名不虚传!

中国援贝宁农业示范中心正在计划上商业项目,希望在贝宁建起该国首家种鸡场。在中心的自动化笼养鸡中心,本报记者遇到了正在中心录制节目的贝宁国家电视台记者杰罗姆,他和同伴正在拍摄中心刚刚从荷兰引进的鸡苗,并不时向中国专家提出问题。在得知长满绒毛的雏鸡今年7月就能产蛋时,杰罗姆显得异常兴奋。

在即将结束对贝宁的采访时,中国援助贝宁棉花研究专家组组长吴恩记从博尔古省的帕拉库给记者打来电话:中国农业专家用滴灌技术在旱季种植的3亩棉花已长到40厘米高,有的已经开花。用中国技术提高贝宁棉花单产,并实现一年两季的希望已不遥远。

相关推荐

苗族农民杨文光:山坡上养猪致富奔小康


1月22日下午,空气清新,阳光普照,一群猪儿在山坡上的树丛间追逐、觅食。这时从树林中走出一个苗族汉子朝我们打招呼,这个人叫杨文光,家住晴隆县碧痕镇新坪村民族组。

今年52岁的杨文光,初中文化程度,黝黑结实,看上去就是一个吃苦耐劳的农家大汉,前些年才喂养两头本地母猪,近年来,为了扩大养殖规模,投资20多万元,在山坡上建起了500多平方米的猪圈,喂养母猪31头,发展仔猪300多头,由于精心管护,注重疫病防治,年收入15万元,走上了致富路,全家日子过得幸福美满。

“你为什么选择离村寨1公里远的山坡上养猪呢?”笔者好奇地问。

“山坡上养猪的好处多喽,空气新鲜,不会影响村民生活,8年来猪儿从未发生过瘟疫……。”杨文光边猪喂食边回答。

说起养猪经验,杨文光滔滔不绝:小猪崽出生20几天后就要打猪瘟疫苗,一个多月后要预防5号病,2个多月还得再打一次猪瘟疫苗;母猪饲料该怎么配,高热病如何预防……

杨文光笑着说:“养了这么多年的猪,我也是边学边问,请教了不少人,看了不少关于养猪方面的书,怎么也得积攒一点经验吧。村里人都笑说我这人很‘专一’,对养猪情有独钟呢!”

杨文光富了,并没有忘记苗族父老乡亲。谈起今年的打算,杨文光充满信心地告诉笔者:“今年计划筹资6万元,修建两圈房,上层喂养1000多只绿壳蛋鸡,下层继续喂猪,动员村民依靠科技发展养殖业,组织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带领村民养殖增收致富。

薰衣草里养鸡 新疆哈巴河县农民巧致富


新疆哈巴河县农民赵艳玲采取种植和养殖的方式,在薰衣草地里养殖鸡鸭。

薰衣草地里也可以养鸡?6月20日,在新疆哈巴河县萨尔塔木乡克孜勒喀克村村民赵燕玲家的薰衣草基地,笔者看到了特色种植、养殖的一体化模式,不禁让人耳目一新。

赵燕玲从2012年试种薰衣草,现在已经扩种到15亩地。薰衣草基地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每到薰衣草开花时节,引来许多游客。

为了增加收入,今年3月,赵燕玲家里买了2000只鸡苗、120只小鹅。方便期间,鸡棚子就搭在离家近的地方。

每天早上7点就看到赵燕玲忙碌的身影,给鸡喂食,养的鸡多,圈养的圈子大,每次拎着鸡饲料,好几个来回,有时候胳膊都是酸的。再加上,喂饲料的时候,鸡会一拥而上,对它们的驱赶,也是一种困难。连续好些天都没睡好的她,有了一个大胆有想法,试着把鸡放养到薰衣草地里散养,刚开始有点儿担心,小鸡会吃薰衣草,影响到产量,那就更麻烦了。经过两三天的观察,有了新发现,小鸡不仅不吃薰衣草,还吃地里的杂草,这下她可开心极了。

由于鸡、鹅吃薰衣草中的杂草,还可以剩下人工钱。薰衣草每年至少除草4次,一次长达6天,这样就是24天,现在的人工费,每天人工费平均下来是150元,这样计算下来,可以节省人工费就可想而知了。

“鸡从长成到上市约为4个月,这样放养的鸡能够自由采食草叶、虫子,喝露水,鸡肉味道鲜美、肉也劲道,所以投放市场后将特别受欢迎,鸡的价值约在80元/只至100元/只,鹅可以卖到120元/只。”赵燕玲开心地说道。

薰衣草是多年生草本或矮小灌木,一般能利用10年左右,虽称为草,实际是一种紫蓝色小花,花期6-8月,全株略带木头甜味的清淡香气,因花、叶和茎上的绒毛均藏有油腺,轻轻碰触油腺即破裂而释出香味。赵燕玲家的薰衣草今年已是第四年了,保守估计薰衣草收成是400公斤,市场价大约在500元/公斤左右。

这样让种植和养殖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一体化模式,既节约了饲养成本,又省下了雇人除草的费用,鸡、鹅产生的粪便当作薰衣草天然的肥料。

水产养殖户“贴心人”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


在江宁区湖熟街道丹桂社区的池塘边,经常能看见一个忙碌的身影,他一丝不苟地察看地况和水质,谋划着新一年的养殖蓝图。他就是湖熟街道丹桂社区党支部书记、南京跃康水产养殖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修军。他不仅是社区百姓心中的好当家人,也是水产养殖户们的致富带头人。

李修军出身农民家庭,深知握惯了锄头的农民搞养殖不容易,生怕一丝一毫的懈怠给农民们造成经济上的损失,所以格外地用心。“一口鱼塘关系着全家人的生活和希望。”李修军告诉笔者,他曾看到过有村民因不懂养殖技术而造成满塘鱼虾成片死掉,一家人抱头痛哭的情景。每当想起那个场景,李修军就无比自责和愧疚。为了不重蹈覆辙,他一心扑在了为水产养殖户排忧解难上。特别是病害高发的高温高湿季节,无论风吹日晒,李修军都要一天跑上三五趟。

一次,天降暴雨,大风刮倒了村里的电线杆,养殖户王桂连养殖的鱼虾因缺氧纷纷死掉,不到三个小时,就造成20多万元的损失。夜里10点多,李修军接电话后马上联系车辆,冒着风雨将一吨多增氧粉送到池塘。“从大堤到养虾池的200多米长泥泞的土道上,他淋着雨往返几十趟,扛完了一吨多药粉,让我保住了近百万元的鱼虾。”王桂连说,看着李修军一身的泥水,他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李修军不仅是是养殖户心中的“贴心人”,也是他们的水产养殖“技术顾问”。随着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养殖户选择成本低、收益快的草鱼养殖,但草鱼的“四病”一直是困扰养殖户的头号问题,使养殖户们蒙受很大的经济损失。为此,李修军反复挑选预防草鱼“四病”的疫苗,通过实验改进了疫苗的注射时间和位置,提高了草鱼的成活率。目前,李修军创办的水产养殖合作社已带动周边100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水产品远销全国,人均收入突破2万多元,并以每年10%的幅度增加。

四川观赏鱼变市民宠物 助农民致富


近日,记者在成都温江区北部的万春镇红专村见到村民谭金成,他是一位养殖金鱼已有多年历史的专业户。

谭金成说,现在金鱼论斤来卖,卖三十多元一斤,“每年各种观赏鱼,可以卖10万多元呢。”谭金成现在的鱼池规模已经达到了20亩,他说还要把积累的收入投进去,扩大规模。

谭金成指着他新修的鱼池边,“这就是我们四兄弟新建的鱼池,现在已经基本上完工了,不久以后,这四十亩的池子就将投入鱼苗,到时候收益将比现在翻上几番。”

据有关数据显示,去年,温江区的观赏鱼养殖量达到4000万尾,年产值超过500万元,呈现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

打造品牌远销省内外

温江区还成立了“成都市温江区鱼凫观赏鱼合作社”。陈怀清是温江鱼凫观赏鱼渔业合作社的会长,他自己也养了近20亩的观赏鱼。

他说,要让观赏鱼有一个好的销售额,品种很重要。“前些年的鱼都没有现在好卖,主要是因为观赏鱼养殖都比较散,不成规模,在市场上形不成气候。现在好了,我养的观赏鱼不愁销,主要还得益于观赏鱼不断打出的品牌优势。”

目前,“温江观赏鱼”品牌在四川乃至西部地区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养殖品种达三十多种,占成都市温带淡水观赏鱼交易约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并销往云南、新疆、陕西等地。

借观赏鱼发展乡村游

“现在的鱼池规模扩大了,养殖的品种也增多了,观赏鱼已卖到各地,下一步希望能打开国外市场。”万春镇红专村养鱼户黄桂良说。随着观赏水族业的兴起,还带动了当地渔具、饲料、鱼药、水族器材等配套产业的发展。

温江区还积极打造了观赏鱼特色村,建立以观赏鱼为主题,集养殖、科普、休闲、展销为一体,更具特色的专业村,并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观光、旅游。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观赏鱼逐渐变成家庭消费新时尚,成为紧随猫、狗之后的第三大宠物,不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群。

应运而生的观赏鱼养殖产业方兴未艾,一些体态优雅、色泽美观的食用鱼也被放入水族箱供人们观赏。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99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