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衣草里养鸡 新疆哈巴河县农民巧致富

新疆哈巴河县农民赵艳玲采取种植和养殖的方式,在薰衣草地里养殖鸡鸭。

薰衣草地里也可以养鸡?6月20日,在新疆哈巴河县萨尔塔木乡克孜勒喀克村村民赵燕玲家的薰衣草基地,笔者看到了特色种植、养殖的一体化模式,不禁让人耳目一新。

赵燕玲从2012年试种薰衣草,现在已经扩种到15亩地。薰衣草基地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每到薰衣草开花时节,引来许多游客。

为了增加收入,今年3月,赵燕玲家里买了2000只鸡苗、120只小鹅。方便期间,鸡棚子就搭在离家近的地方。

每天早上7点就看到赵燕玲忙碌的身影,给鸡喂食,养的鸡多,圈养的圈子大,每次拎着鸡饲料,好几个来回,有时候胳膊都是酸的。再加上,喂饲料的时候,鸡会一拥而上,对它们的驱赶,也是一种困难。连续好些天都没睡好的她,有了一个大胆有想法,试着把鸡放养到薰衣草地里散养,刚开始有点儿担心,小鸡会吃薰衣草,影响到产量,那就更麻烦了。经过两三天的观察,有了新发现,小鸡不仅不吃薰衣草,还吃地里的杂草,这下她可开心极了。

由于鸡、鹅吃薰衣草中的杂草,还可以剩下人工钱。薰衣草每年至少除草4次,一次长达6天,这样就是24天,现在的人工费,每天人工费平均下来是150元,这样计算下来,可以节省人工费就可想而知了。

“鸡从长成到上市约为4个月,这样放养的鸡能够自由采食草叶、虫子,喝露水,鸡肉味道鲜美、肉也劲道,所以投放市场后将特别受欢迎,鸡的价值约在80元/只至100元/只,鹅可以卖到120元/只。”赵燕玲开心地说道。

薰衣草是多年生草本或矮小灌木,一般能利用10年左右,虽称为草,实际是一种紫蓝色小花,花期6-8月,全株略带木头甜味的清淡香气,因花、叶和茎上的绒毛均藏有油腺,轻轻碰触油腺即破裂而释出香味。赵燕玲家的薰衣草今年已是第四年了,保守估计薰衣草收成是400公斤,市场价大约在500元/公斤左右。

这样让种植和养殖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一体化模式,既节约了饲养成本,又省下了雇人除草的费用,鸡、鹅产生的粪便当作薰衣草天然的肥料。

相关推荐

新疆呼图壁县“牛司令”巧念“苗木经”


牛站江是新疆呼图壁县二十里店镇林场村天府苗木基地合作社社长,人送绰号——“牛司令”。从2006年成立至今,他创办的天府苗木合作社社员由几十人发展到200多人,人均年收入突破了4万元。

牛站江的父亲早年就开始发展苗木,种的是榆树、杨树和柳树老三样。初中毕业后,牛站江在全疆各地跑了4年货运车。2006年,发现苗木发展已走出了低谷,城市绿化苗木需求增大,他正式接手老爹的100亩地,筹资引进新品种。根据市场需求缺什么就种什么,什么贵就种什么,老爹不敢种的,他一栽就是两万棵。

第二年,牛站江把苗木面积翻了一番,又引进了一些丁香、连翘等新品种。他每年参加林业局组织的苗木种植户赴各地考察学习,还要去国内育苗大省实地取经。记笔记、拍视频,还四处拜师学艺,一有时间他就钻进林带里做实验,光记录各类树木的生长规律、周期数据的笔记就记了十几本。

2007年,他培育出的沙枣树、红柳、梭梭等苗木,卖了3万多元,成为种植苗木捞取的第一桶金。

随后,牛站江用这笔资金引进了白蜡、海棠、云杉等精品树种。特别是对榆树、海棠等树种引进的嫁接技术,让苗木发展逐步向精品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牛站江告诉记者:“王子海棠和红叶海棠,从2009年几亩试验地发展到2010年的30亩地,现在新疆市场价三块五到四块钱一棵,一亩地松松就挣几万块钱。”

牛站江的发展离不开二十里店镇苗木发展的大背景。二十里店镇苗木花卉产业自70年代末发展至今,已有30年的时间,种植面积由原来的一个林场村辐射到全镇八个村场,面积达到6万亩。通过三届新疆苗博会的推介,逐步向中亚地区辐射,现已成为全疆最大的苗木花卉生产交易集散地。

苗木价格一路上扬,到2011年,直径3厘米的白蜡一棵300元,直径8厘米的白蜡一棵1000元,而且市面上很难买到。

牛站江抓住机遇,育苗面积由200亩扩大到现在的1600亩,品种也从老三样发展到现在的一百多个。

牛站江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12年春天进了一批6000多棵五角枫和暴马丁香,基本上死得还剩下几百棵。听说小苗子不适应,他秋天又进了一批直径在15厘米以上的大苗,一棵苗子拉回来合3000多元。又是全军覆没,损失了100多万元。

这个教训,让牛站江的经营策略变得更加灵活。

参加呼图壁举办的新疆苗博会,牛站江看到外商参展苗木都是造型苗木,他的苗圃也开始做造型了。苗木大水漫灌成本太高,这两年他的苗圃中有1000亩实现了地埋管道式节水,有350亩实现自动化控制节水,每亩节水500方。

牛站江说:“在新疆第三届苗博会上,吉尔吉斯斯坦客商要购买我们的造型苗木,县政府组织苗木种植户到哈萨克斯坦考察,看看人家需要啥苗木,组建苗木进出口基地,让我们的树苗走进中亚各国。”

牛站江说,苗木花卉交易市场的建设不仅为苗木销售搭建了一个通往世界的大平台,也使苗农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去年7月,合作社还成立了恒森祥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今后,他们还要承揽园林绿化工程,建立采摘园,发展观光农业。

据二十里店镇副镇长薛梅介绍,目前,天府苗木合作社的苗圃示范园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并带动了二十里店镇土地集中流转,实现了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新突破,全镇现有苗木花卉生产专业合作社3家,转移劳动力3000人,使农民转变为大型苗圃产业工人,年人均纯收入2万多元。

在天府苗木合作社的苗圃示范园里,还有一块养殖基地,基地里鸡鸭成群。每逢节假日,他的上百亩香妃海棠果吸引了乌昌地区的大量游客。目前,牛站江依托“林下养殖”准备把苗木基地建成休闲度假庄园。

延庆县:小蝎子里的致富经


农民用一万块钱就能创业?占地少、风险小、省力气,资金回笼还快?八达岭镇石佛寺村村民姬文杰就从1万元起家,用20万只亚洲钳蝎证明了这一点。

7月的一天,记者来到姬文杰家。一入院门,只见他家200余平方米的院子全部加顶,四周也加上塑钢,农家院变身封闭的养殖基地。基地里整齐设立了几十个12层叠放的水泥槽墩,这些就是蝎子的家。轻轻揭开最上层用纸皮鸡蛋托做的“屋顶”,里面几十只蝎子立即四散奔逃,一会儿就消失在水泥槽墩的缝隙中。据姬文杰介绍,这些全是亚洲钳蝎,一个“家”里大约有5000只。

姬文杰为什么要养蝎子?蝎子有什么用处?效益好吗?别人能复制他的成功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姬文杰。

姬文杰生于1968年,八达岭镇石佛寺村村民。在那起导致他残疾的事故发生前,他曾是一名测量工,在工地做测量工作。2009年6月,在从工地回家途中,一辆面包车狠狠地撞上了他驾驶的机动车,造成他颈髓受伤,致使左半身至今无法用力,不能干重活。为了生计,姬文杰必须寻找自己力所能及的营生。在家休养期间,姬文杰不断在网上找项目,而省力气、投资少、占地少、资金回笼快成为他创业最迫切的要求。一次,姬文杰无意中看到养蝎子的电视节目,感觉符合心愿,而且蝎子的药用价值高,市场需求量大,姬文杰动了心。

2010年春,姬文杰拖着行动不便的身子,带着八达岭镇残联提供的一万元创业基金,乘火车到河北、河南、山东等蝎子基地,观摩学习。有了初步认识,姬文杰便购买了300只蝎种。为了找到最科学的养殖方法,他把蝎种分成5个对比组,有的放在塑料盆里,有的放在砂石地里,有的放在水泥砖石里……一个月后,蝎种只剩下不到50只,但他也从中有了“新发现”——砂石地最适合蝎子生长。又经过多次试验,姬文杰最终决定用水泥槽墩代替砂石,这样既保证了蝎子的家有像砂石结构那样的藏身缝隙,同时也容易批量制作。为更好地了解蝎子的生活习性,姬文杰在家人的帮助下,多次爬山到野外观察,还订购了相关书籍、上网自学养蝎子的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一年的学习钻研,姬文杰终于掌握了蝎子的生活习性。2010年底,他大量购进种蝎规模养殖。每凑齐十几公斤商品蝎,他就在家冷冻好,然后自驾车到河北安国药材市场出售,每公斤蝎子能卖一千元左右。令姬文杰感到欣喜的是,亚洲钳蝎的药用价值极高,市场需求量很大,整个药材市场里,亚洲钳蝎供不应求,这更坚定了他养殖的决心。经过5年的发展,姬文杰的养蝎基地已有近三万只种蝎,每年可盈利近10万元。

如今,姬文杰正在八达岭镇残联的帮助下,积极筹划成立养蝎合作社,不定期地举办养蝎技术讲座,向残疾人赠送种蝎,并上门收购商品蝎,帮助残疾人就业、致富。“养蝎子可以根据自家情况决定养多少,一万块钱就能干起来,而且市场需求很大。我愿意把这门技术传授给更多的残疾人,让他们在经济上站起来,每个人都自强自立!”姬文杰说。

新疆霍城县伊车嘎善乡农民养猪闯出致富路


一个从搭建只够养殖两头商品猪的散养户,发展成拥有养殖场地1300平米的规模养殖专业户;一个靠借款买两头商品小猪崽的散养户,发展成年出栏商品猪500余头,年纯利润20万元、固定资产达50万元的养殖星秀。她就是伊车乡的养猪致富领路人李保莲。

1997年春天,李保莲向亲友借了400元钱,买了两头小猪崽和养殖所需饲料,开始了她的创业路。在养殖过程中,一边请教同村有经验的人,一边自己摸索,逐渐掌握了繁育、饲养、防疫等技术难关,摸索出一套自己的管理和饲养方法。她的养殖厂滚雪球式的发展,2009年李宝莲连续两次拿到霍城县组织部农村贫困党员创业扶持贴息贷款共15万元,迎来李宝莲创业路的跨越发展。她新建养殖厂建圈面积1300平方米,建沼气池两个,一个100立方米,一个10立方米,现能生产繁殖母猪30多头,育肥猪出栏500多头,年收入达了20多万元。同年就归还了霍城县组织部农村贫困党员创业扶持贴息贷款15万元。

伊车乡劳动保障所所长刘华琼:霍城县组织部在2009年的时候给李宝莲办了5万块钱的党员扶持贷款,帮她自主创业,2010年的时候又给了她10万块钱,有了这15万块钱的贷款的帮助,她现在已经有了1300平米的养殖场地,年出栏500多头商品猪。

李保莲通过18年的努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她的带动下,周边已有300余户散户开始养猪行业,10余户规模养殖。她为了更多的人通过养猪致富。于2012年李保莲成立了霍城县保莲生猪养殖合作社,发展合作社会员8人,会员们的养猪事业蒸蒸日上,她无偿帮助会员解决遇到的大小事务,还提供相应的信息技术等服务。使会员养猪规模也达到了70多头,年收入过百万。

养殖户李保莲:2012年的时候我就决定把养猪合作社成立起来,技术管理和疫苗也比较统一。要实实在在的干,不能投机取巧,不能为眼前一点利益喂违禁药品,你多卖钱了,但是要害好多人。

衡阳县农民原生态放养“野”牛致富 产值达百万


大云山位于邵东、衡阳、祁阳三县交界处,属南岳七十二峰之一,海拔998.4米,俗名又叫大牛山,近日,记者发现如今大云山还真的出产大牛了,当地村民王东生利用大云山丰富的自然资源,不建栏舍,原生态放养黄牛,现产值达百万。

大云山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5.4%,面积达5万公顷。生活在大云山角下的村民王东生,早些年就开始考虑能不能利用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农副产业。于是,十多年前,王东生与妻子一商量,拿出全部积蓄买了几头小牛,开始了自己的致富奔小康之路。

王东生与众不同,不建栏舍,不喂饲料,让牛自由自在在山上享受大自然。据王东生介绍大云山养牛很轻松,因为植被繁茂,放养的牛一点也不用担心没有食料,牛群中又有领头的老牛带领,所以只需清明节前把牛群赶上山,后偶尔上山看看牛是否患病、受伤就可以了,又因为山高路陡,牛群都是满山跑,自己花一二天也只能查看到一部分牛,今年110余头的大牛群,也只能到立冬前在老牛的带领下山后才能看到,相当一部分牛几个月都看不到,真成野牛了。野生放养的牛,不但没有任何病害损失,而且头头牛养得膘满肉肥,肉质极佳。

那今年会有多少牛下山?“最小有140头以上!牛的生存能力很强,详细数我现在也不清楚,许多母牛产崽都是在山上完成,无需要我打理,蛮轻松的!”王东生自豪的对我们说道。因为王东生养牛的时间长了,山周边的乡亲都很熟悉,遇到牛群有什么情况都会全力帮助,因此十多年来王东生没有失综过一头牛。

离开大云山前,王东生又告诉我们,现在养殖规模比前大了,山上放不下很多牛,所以自己每年都会出售一部分牛,以保证牛的品质,自己会充分利用好这几万亩绿色生态资源,打造大云山绿色天然野生品质养殖业致富路。

大学生“鸡倌”养鸡为农民致富添翼


年孵化鸡苗40万只,年产值超过600万元,带动五指山市200多户农民增收,这是4名80后大学生经过几年拼搏后交出的创业答卷。80后青年雷华松、武华功、欧阳卫明2007年大学毕业后,就扎根五指山,如今专业养殖五指山蚂蚁鸡,并为当地农民提供鸡苗,传授养殖技术,帮助农民为鸡找销路。

2007年7月,雷华松等人从琼州学院毕业。毕业初期,他和几个同学一起来到五指山市一家蜘蛛养殖公司打工,并利用业余时间养起了兔子。养兔让雷华松等人掘取了创业的第一桶金。但纯粹靠养兔,产业太单一,他们开始思索在五指山共同创业,根据五指山气候特点,决定尝试养鸡。

经过一番挫折,2009年年初,雷华松无意中在五指山发现了本土蚂蚁鸡。在充分调研后他们得出结论:蚂蚁鸡个头大小都一样,外表、毛色、体重基本一致,另外这种鸡较小,只有两斤左右,刚好满足城里人一家吃。考虑到这些因素,大家最终决定饲养蚂蚁鸡。

2011年,蚂蚁鸡的出栏量也越来越多。为了做大蚂蚁鸡产业,雷华松注册了五指山南圣华松蚂蚁鸡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随着鸡苗的增多,他们便让附近农民来养,合作社帮助农户搭鸡舍,提供鸡苗、饲料和养殖技术,鸡出栏时合作社负责收购。农户养殖积极性较高。2012年,年孵化鸡苗近40万只,除了供五指山市农户养殖的鸡苗外,鸡苗还销往保亭、琼中、陵水等地。

武华功告诉记者,去年,同学魏东在他们的邀请下,从广东一家大型养鸡场辞职来到了五指山,专门负责养鸡场技术管理。4名大学生谈及自己的未来时,他们说要把五指山的蚂蚁鸡品牌打出去,为农民增收致富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甘肃华亭县:林下养鸡圆了致富梦


冬日的一天,从华亭县城出发,驱车向西行15分钟,就能看到“砚峡乡万亩生态农业园”所在的那个山坡了,一片蓝色的板房隐藏在树林之中。砚峡乡村民屈喜平的林下生态养鸡场就坐落在这里。

刚走进养殖场,“咯咯咯……”我们就被一片鸡叫声吸引了,只见一片宽敞的树林内,一只只枣红色的土鸡正在欢快地觅食嬉戏,个个“精神抖擞”。

“别看我养的鸡个头不大,但都是实实在在的土鸡,肉质佳、口感好、味道鲜,除本地外、陕西、宁夏的客商都来买我这的‘溜达鸡’。”屈喜平笑眯眯地对我们说。

以前曾做过煤炭运输生意的屈喜平介绍说,前几年,他看到林下经济发展迅速,便产生了建一个林下生态养鸡场的想法。随后,他将砚峡乡景家湾村一片林地承包下来,在山上盖了几栋鸡舍,发展起林下养鸡。

“和圈养鸡相比,林下空间大、空气好,鸡的活动量大,肉瓷实,肉和蛋的营养也更加丰富,皮毛都会亮一些。”屈喜平说。

经过6年的努力,屈喜平的林下养鸡场已经配套建成了育雏室、鸡舍、库房及办公用房20多间,拥有清洁车、饲料加工设备等大中型设施设备12台(件),资产达到120万元。

“虽然操了不少心,但钱也挣下了。当初承包林地搞养殖这步‘棋’是真走对了。”屈喜平喜滋滋地说,“这么多年,我一直寻求致富的门路,如今总算找到了,是林下养鸡圆了我的致富梦。”

“咱老百姓,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挣到钱,过上好日子。下一步,我打算成立一个林下养鸡专业合作社,动员村民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林地发展林下养殖业,把周边的散养户集中起来,一起发家致富。”谈到发展前景,屈喜平信心满满地说,“我的预期目标是存栏达到2万只,年出栏量5万只,年销售鸡蛋20万只,年销售收入350万元,实现利润50万元,真正形成‘农户+协会+企业’的经营模式,拓宽群众收入渠道,把林下养殖生态鸡产业发展成当地头号致富奔小康产业。”

屈喜平发展林下养殖的成功事例,只是林下经济为华亭群众带来实惠的一个的缩影。近年来,华亭县把林下养殖、核桃栽培、种药种草作为促农增收的重要渠道,全力推进林下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发展林下养殖36户,养殖生态鸡、羊、牛40.7万只(头),林药套种1.445万亩,林下种草9000亩,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14个,发展森林人家农家乐10户,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门路,鼓起了群众“钱袋子”。

“贝宁农民找到了致富的法宝”


中国援贝宁农业示范中心的自动化笼养鸡中心里,中方专家在指导当地员工照料鸡苗。

38年前,中国援助贝宁科威垦区建立;4年前,中国第一个援非农业示范中心在贝宁建成;去年11月底,中国棉花研究专家组到达贝宁,开始进行农机装配和棉花种子试验。参与援助贝宁农业项目的中国专家用无私的奉献和真诚的合作,赢得了当地农民的赞誉。

科威农民胡埃胡表示:我是个农民,只知道用事实说话,中国人对我们长期无私的帮助和真诚的合作,是对中国威胁论和所谓新殖民主义的最有力的回击。贝宁国家农业科学研究院专家埃布埃西的话说得更为形象:土地不会撒谎,有多少耕耘,就会有多少收获。

38年前,贝宁知道大米滋味的人少之又少;如今,不少当地人靠中国农业技术发家致富

下午3时许,几名农民正在机房碾米。门外晒场上,埃布埃西摇动着扬场机,汗水爬满了他的额头。他瞅了一眼身旁同样忙碌的农户,看了看不远处的中国专家,手一直没有停下来。

雨季就快到来,新的秧苗已种下,自附近河中引来的清水正汩汩流入周围数百公顷稻田。稻田里侍弄秧苗的农民们正盘算着几个月后将迎来新一季稻米丰收。

这里是距贝宁经济中心科托努约150公里的科威垦区。埃布埃西每年都会在科威待上几个月,从事研究和生产,今年已是他在垦区的第七个年头。

中国人帮助开垦垦区之前,贝宁国内种水稻不多,知道大米滋味的人少之又少,埃布埃西用手擦了一下额头,向本报记者介绍说,现在人们尝到了种植水稻的甜头和劳动的快乐。

科威垦区始建于1976年,自1990年起,中国援贝宁德伟、科威农业技术组便开始在贝宁莫诺省的德伟、祖省的科威两个垦区工作,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参与垦区经营管理并培训当地农业技术人员。技术组目前在两个垦区共有8名工作人员,包括农田水利工程师、机械师、农艺师等。中国援贝宁德伟、科威农业技术组组长张庆玉向本报记者表示,德伟垦区现采用旱直播栽培技术种植旱稻,科威垦区则通过水渠引水灌溉,每年两季,并尝试栽种三季。

这周围原来都是荒地,垦区最早只开垦了96公顷土地用于种水稻,现在已扩大到350公顷。40岁的科威垦区管委会负责人菲力高兴地说。菲力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种水稻,技术都是从中国专家那里学来的,使用的器械也都来自中国。管委会现在包括206名男性成员和41名女性成员,所有人都是生产劳动的好手。我们又新买了200公顷地,不少亲朋好友和垦区周边居民来向我们请教水稻种植技术,以前不愿吃苦的人现在都辛勤劳动、发家致富。

47岁的管委会成员胡埃胡给记者算了一笔小账,他的两公顷地这一季收获了13吨稻谷,可以碾出9吨大米,每吨米可卖到30万西非法郎(约合3800元人民币)。他说,中国农业技术让贝宁农民找到了致富的法宝。如今生活富裕了,5个孩子都能受到很好的教育。除了在自家土地上的劳作,我还用学到的技术指导了垦区外的8户农民,把来自中国的农业技术传授给更多的贝宁农民。

以前,每公顷玉米产量约800公斤;采用中国技术后,每公顷产量增加到了3.5吨

位于赛美市的中国援贝宁农业示范中心距离科托努约半小时车程,该中心是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后中国首批援非14个农业示范中心中第一个建成的,在经历为期3年的技术合作期后,已于2013年10月进入转型期。

该农业示范中心是中国农业发展集团国际农业合作开发有限公司建设、管理和运营的,我们主要在玉米种植、蔬菜种植和蛋鸡养殖3个方向努力,中国援贝宁农业示范中心主任黄俭平向本报记者表示,中心先后试验种植中国玉米品种10个,贝宁当地玉米品种8个,优选国内和当地蔬菜品种10余个,到目前为止共举办了21期培训班,累计培训1331人次。

21期培训班当中,我们有8期走出示范中心到现场授课,并在田间地头进行示范,用整整一天时间传授关键技术点,黄俭平说,走出去授课不仅受到农户欢迎,还吸引来很多当地官员和媒体记者。产量最能说明问题,用中国技术栽种的玉米每公顷产量最高达4.77吨。

我在去年9月到今年2月间多次接受示范中心的培训,中国专家工作很认真。贝宁全国生产者协会联盟秘书长库努向本报记者表示,采用中国技术,我地里面玉米产量从每公顷约800公斤增长到3.5吨。中国农业示范中心名不虚传!

中国援贝宁农业示范中心正在计划上商业项目,希望在贝宁建起该国首家种鸡场。在中心的自动化笼养鸡中心,本报记者遇到了正在中心录制节目的贝宁国家电视台记者杰罗姆,他和同伴正在拍摄中心刚刚从荷兰引进的鸡苗,并不时向中国专家提出问题。在得知长满绒毛的雏鸡今年7月就能产蛋时,杰罗姆显得异常兴奋。

在即将结束对贝宁的采访时,中国援助贝宁棉花研究专家组组长吴恩记从博尔古省的帕拉库给记者打来电话:中国农业专家用滴灌技术在旱季种植的3亩棉花已长到40厘米高,有的已经开花。用中国技术提高贝宁棉花单产,并实现一年两季的希望已不遥远。

新疆兵团一八五团刘俊霞:养鸡增收拓宽致富路


随着团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职工发展养殖业。十师一八五团七连职工刘俊霞也不例外,在发展养牛、养羊的基础上,又从外地引进优质麻花鸡苗,增加收入。

刘俊霞去年养殖的500只麻花鸡,由于肉质鲜美,价格合理,又是纯天然无公害的鸡肉,在团场一经上市就被抢购一空。

刘俊霞看准了这个商机,今年7月份,又从内地空运了3000只麻花鸡苗,利用牛圈扩大养殖规模,也大大增加了小鸡的活动空间。

现在市场上的绿色鸡肉越来越少,刘俊霞却一直坚持绿色养殖,严格按照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比,将炒熟的黄豆、麸皮和玉米打碎掺在一起做为饲料,绝不添加任何添加剂。

由于采用天然无公害的饲料,所以麻花鸡要经过将近半年的时间才能达到出栏标准,虽然麻花鸡的饲养时间较长,但是肉质有嚼劲,团场职工和外地客商都比较认可,刚到出栏时间大部分已经被预定。为了方便团场的广大干部职工,她还提供免费宰杀的服务。

在今年牛羊市场有所下滑的大背景下,麻花鸡的价格却稳中有升,看着一只只鸡体格健壮,精神抖擞,羽毛艳丽,刘俊霞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现在每只鸡可以卖到70到80元,增加经济收入4万元左右。

刘俊霞坚持走多元增收的道路,表示明年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实现自己的致富梦。

山沟里“游”出致富鱼


建昌县老大杖子乡青龙源村山泉水四季长流,而且冬季不结冰,水温常年保持在14度左右。村民们抓住这一宝贵资源,成立合作社发展冷水鱼养殖。经过5年的发展,合作社的养殖技术日渐成熟,已发展成为省内规模较大的冷水鱼养殖基地,合作社养出的鱼被认定为辽宁省无公害农产品。

青山碧水间,四五十个小型鱼池错落有致,顺着从青龙河源头的“龙口”中流出的泉水连成一片。

走近鱼池一看,一群群虹鳟、三文鱼在池底游弋,几条金色的金鳟鱼在水中穿梭。恰巧,饲养员往池里投放鱼食,鱼儿立刻成群结队地活跃起来,有的跃出水面,溅起朵朵水花。

6月17日,记者到建昌县老大杖子乡青龙源村桐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采访时看到这番景象。

老大杖子乡位于建昌县西南部,东与要路沟乡毗邻,西与河北省青龙县接壤,多山、少平地,是地地道道的大山沟。

青龙源村地处老大杖子乡西部,四面环山,因山多地少,靠土里刨食的村民们,生活并不富裕。

穷则思变。村主任吴飞堂开始为村民谋出路。“以前我们光看到大山沟交通闭塞、土地贫瘠等劣势,却忽略了大自然的馈赠。”吴飞堂说,因为海拔高,气候温差大的特殊环境,让青龙源村拥有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冷水。村内有3处泉眼,是青龙河的源头,泉水一年四季长流不歇,而且冬季不结冰,水温常年保持在14度左右。“山泉水每天这么白白地流走,实在是对资源的浪费。”吴飞堂通过到北京、青岛等地学习考察后,决定发展冷水鱼养殖,带领村民致富,“冷水性鱼类,属于高蛋白高脂肪鱼类,这种脂肪是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有软化作用,属于保健食品,市场潜力很大。”

更让吴飞堂坚定养殖冷水鱼的是:我国适合冷水养鱼的地方很有限。因为养殖冷水鱼,水质必须是四季长流,不结冰的山洞溪流或泉水。“这正是我们的优势!”

于是,吴飞堂请来专家论证,考察了这里的水资源。专家认为这里的水资源得天独厚,完全是山泉水,没有任何污染,非常适合养冷水鱼。这给他和全村老百姓吃了颗定心丸。他决定带领村民甩开膀子大干一场,让这大山沟里“游”出村民致富鱼。

说干就干。他组织几户对冷水养殖有积极性的村民,先后到北京、青岛等国家海洋养殖基地考察学习,基本上学会了冷水鱼消毒、防疫、喂食等管理方法,取到了“真经”。他还邀请市海洋与渔业局的专家,进村手把手地给村民技术指导。

2010年12月15日,在吴飞堂的努力下,建昌县桐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地点就设在老大杖子乡西部青龙源村,注册资金1000万元。合作社由40户养殖户组成,有员工56人。

短短几年时间,合作社的养殖技术日渐成熟,已发展成为省内规模较大的冷水鱼养殖基地,并被省、市、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确定为建昌县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示范基地。“因为我们被认定为辽宁省无公害农产品,所以非常受市场欢迎。”合作社社员吴秘堂望着即将上市的5万尾虹鳟兴奋地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成功打入北京市场,并成为指定供货商。

吴秘堂随后又带记者来到合作社的鱼苗孵化基地。“从外引进鱼苗价格很高,为了节省养殖成本,我们就琢磨着自己动手。”吴秘堂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条鱼苗进价5元左右,如果自己有孵化场,一个鱼卵0.7元,成活率为85%左右,孵化成鱼苗成本为2元左右,比进价低了3元,“一尾鱼苗节省3元,10万尾就节省30万元,100万尾呢?这可不是小数目啊!”

通过5年的发展,吴飞堂实现了当初的“梦想”,几十户村民通过加入合作社实现了致富,还安排了很多村民就业。更重要的是养鱼让家乡多少年白白流走的地下泉水发挥了作用,成为村民的“致富泉”。

吴飞堂和社员们并没有满足,他们又有了新的发展规划:打造“建昌冷水鱼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再建1200米的鱼池。这又将带动当地冷水鱼养殖户50户,增加农民收入,预计户均年收入达到8万元。

吴飞堂说,他们还将发展水产苗种繁育,水产饲料,鱼药、养殖设施和水产品加工,储运物流等相关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促进建昌县冷水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辐射和带动区域水产养殖发展。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680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