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产蛋蛋鸡猝死症的预防冶疗

初产蛋鸡猝死症,又称开产新母鸡病,是初产母鸡从开产特别是产蛋率20%至产蛋高峰前出现以突然死亡或瘫痪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发生该病的鸡只腺胃壁水肿或糜烂,极易误诊为新城疫或中毒,由于其误诊率高,延误养殖户的用药时间,甚至错误地使用其他药物而增加支出,所以给养殖户造成的损失较大,有些养殖户甚至提前将鸡淘汰。该病是后备母鸡的一种营养紊乱性骨骼疾病,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采用增加营养,特别是乳化鱼肝油、维生素及使用治疗肠炎的中西药品等综合措施,效果较好。

1发病特点

本病多在炎热的夏季发生,以夏末秋初为发病高峰,高产蛋鸡在产蛋上升期至高峰期(140~210日龄)发病,产蛋高峰过后不再出现,产蛋上升快的鸡群多发。

发病时鸡群表现正常,采食、饮水、产蛋、精神都无明显异常变化,在晚上关灯时也无病鸡,而在早晨喂料时发现有死鸡,或有病鸡瘫在笼子里。若发现早,将病鸡放在舍外,自行产出1枚蛋或人工助产后便恢复正常,也不再发病。

2症状

鸡群在产蛋上升期(140~180日龄)突然发病,主要表现为急性瘫痪和黎明前死亡,病鸡表现颈、翅、腿软弱无力,站立困难。发病鸡只体况尚可,但略有脱水和消瘦。

鸡群白天采食、饮水、精神基本正常,粪便黄绿色或饲料色,有的粪便略微发红,个别的粪便带有血丝,甚至长期拉稀,产蛋高峰上不去甚至没有产蛋高峰,也有的产蛋率日渐下降。

病初产软壳蛋、薄壳蛋,鸡蛋的破损率增加,蛋清水样。蛋壳颜色基本不变,鸡冠苍白,鸡体消瘦。鸡易骨折,胸骨软、变形。

死鸡的口内常有黏液,常伴有脱水、体重下降。

3病理剖检变化

肺脏充血、水肿。心肌松弛。腺胃黏膜糜烂、柔软、变薄,腺胃乳头平坦,几乎消失,腺胃乳头内可挤出红褐色液体,有时腺胃壁(多在腺胃与肌胃交界处)出现穿孔,极易与肌胃脱离。卵泡有时有出血斑,可能与混有其他疾病有关。输卵管黏膜干燥,常在子宫部有一硬壳蛋。肝脏有浅黄白色条纹,有小的出血点。肠壁肿胀,肠内容物较少呈淡黄色、血样,较稀,肠黏膜大量脱落。有的小肠壁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或白色斑点。泄殖腔黏膜出血。

4发病原因分析

在育雏育成期鸡只饲养密度过大,天气炎热潮湿,或球虫病的发生,使鸡继发严重肠炎,导致鸡只的采食量不足,鸡群的整齐度较差,不达标的鸡只过多。蛋壳形成时,由于急剧的血钙降低,骨质脱钙来缓冲钙的不足,或者在育雏、育成期鸡的骨骼发育不良,致使产蛋期缓冲钙磷不足的能力减弱,都导致骨骼发育不良,这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肠道疾病致使维生素A、维生素D等营养成分吸收量减少,间接影响了钙磷的代谢,导致骨质发育不良;饲料中使用了劣质的磷酸氢钙,导致氟中毒、脱钙;某些营养物质如锰过量,也影响钙、磷的利用;缺乏运动也有一定关系;某些寄生虫病、中毒病、管理的原因以及遗传因素也能导致发病。

5防制措施

5.1加强管理。育雏、育成期及时分群,上笼不可过早,一般在100天左右上笼较宜。

5.2加强营养。育雏、育成期的饲料配制不能完全按蛋鸡预混料的配方执行,应考虑天热鸡采食量低等因素,提高粗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素的含量。简单的做法是将预混料的使用量提高10%。为了节约成本,很多预混料厂家育雏、育成期的精料也不加抗球虫药物,养殖户如果发现厂家没有添加抗球虫药物,应及时添加马杜霉素、海南霉素、球痢灵和地克珠利等抗球虫药。

5.3发现病鸡,及时从笼中取出,放在地面单独饲养。

5.4对于血钙低的同群鸡,在饲料中再添加2%~3%的粗颗粒碳酸钙,每千克饲料中添加2000IU的维生素D,最好添加适量乳化鱼肝油,效果明显。

5.5降低育雏、育成期的饲养密度,在开产期从全群鸡见第一枚蛋开始添加贝壳粉、石粉等,可将饲料中麸皮去掉2.5%,加上2.5%的贝壳粉、石粉等,到产蛋率达到5%时,更换为蛋鸡料。

5.6可在半夜12点左右开灯1小时,让鸡只饮水,以利于降低血液黏度,减轻心脏负担。

5.7针对某种病症,采取综合治疗措施,笔者采取以防制肠炎、球虫病为主,在饲料中添加禽菌灵、新霉素、氨苄青霉素、地克珠利、鱼朋:油和多维素等,连用5~6天,效果明显。如果病情发现较晚,一般需20天左右才能康复,少数病情严重的瘫痪病鸡可能会死亡。

相关知识

仔猪下痢的原因、预防及冶疗


仔猪下痢是仔猪的一种常见病,对仔猪危害很大,如不及时防治,会严重影响仔猪的育成质量和利用价值。

一、对仔猪下痢病因分析:

引起仔猪下痢的原因比较复杂,包括微生物及非微生物两类,但此两类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相互影响,又互为因果,一般认为以下原因:

(1)分娩舍环境卫生条件差,如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大,地面积存污水,冬季有贼风等。

(2)仔猪生后护理不良,接产器具器具消毒不严,断尾,断脐处理不当等。

(3)仔猪生后未固定rǔ头,吸吮初rǔ不足,或母猪患无rǔ综合症而无rǔ,或未实行寄养。

(4)母rǔ不足,人工rǔ配制不当,奶温过高过低,造成仔猪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

(5)防疫措施不完善,免疫时间不理想,疫苗保管不良而失效。分娩舍环境卫生差,空栏后消毒不彻底,母猪进栏前猪体未很好消毒,饲养人员相互串访,造成人员带病毒感染。

(6)断奶时间不当,断奶过早或在哺rǔ期未提早补饲,仔猪由哺rǔ转为固体饲料,饲料抗原刺激,体内尚无相应抗体等。

二、仔猪下痢的原因:

1、病源性

大肠杆菌(肠毒性、肠病性)、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下痢病毒、轻状病毒、沙门氏杆菌、梭状菌、球虫、猪瘤病毒、仔猪伤寒等。

2、非病源性

1)营养性

①怀孕后期母猪饲管不当,造成新生仔猪弱小,抵抗力降低。

②母猪奶水缺乏,有rǔ房炎的母猪,无法提供仔猪必须的营养,使下痢的机会增加。

③初rǔ摄取不足,仔猪出生后六小时内必须吮吸到初rǔ,当母猪生病造成初rǔ在质与量的不足,或者仔猪遭受冷应激时,会造成仔猪初rǔ摄取不足,引起下痢。

2)管理性

①保温不够,仔猪出生后是否有足够的保温灯、保温板,位置是否正确等,仔猪的适当温度在30C左右。

②9m/mm的贼风,相当于空气温度下降4C。

③温差大,一般要求仔猪的床面温差不能超过1C,分娩舍温差不能超过2C。

④潮湿,在冲洗猪舍后没有保持适当干燥会造成仔猪下痢,潮湿的地面相当于温度下降6-9C。

⑤寄养,寄养的猪因吮吸的rǔ头位置改变而较易紧张,增加疾病的发生,造成仔猪下痢,成功的寄养仔猪应在仔猪出生后12-24小时内完成。

⑥仔猪出生后处理不当,弱小的仔猪需要特别的照顾,却被忽视,当发生下痢时,注射铁剂会降低其免疫力。

传染病,各种引起仔猪下痢的病源很容易经由工作人员的衣鞋和畜牧兽医器具而传染给猪。

⑦免疫不当,当给母猪注射控制仔猪下痢的疫苗时,必须保证注射疫苗的母猪健康良好,且疫苗要保存良好,注射剂量适当,注射部位和注射时间准确,且必须注射确实。

⑧分娩舍清洁消毒不彻底,当前一批猪发生下痢时,在转入下一批产仔母猪前,分娩舍必须彻底清洗、消毒,然后保持干燥和温暖。

三、预防仔猪下痢的措施

1、加强对怀孕后期母猪、泌rǔ母猪及哺rǔ仔猪的饲管

2、提供一个干燥、温暖、无贼风的环境及良好的营养,可防止各种病源入侵。

3、减少断奶仔猪移栏及料应激,可预防断奶仔猪下痢。彻底清洗及消毒猪舍,降低畜舍病源含量。

4、以抗生素治疗细菌引起的下痢,由诊断中心分离病源,做药敏试验,对症治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以口服药物为主,比注射更有效。

5、股肱注射维他命电解质,可有效控制仔猪下痢,但要注意针头、针筒的消毒。

6、实行全进全出,切断平行传染源。

7、适时早期断奶,可控制仔猪下痢的发病机会。搞好猪舍卫生也是控制下痢发生的另一重要因素。

对产前母猪进行免疫,使产后仔猪通过初rǔ获得免疫。

四、断奶仔猪下痢,生长下降的处理

1、发生的原因

1)断奶时将仔猪和母猪分开,仔猪日粮从全rǔ日粮变为干饲料,日粮剧烈的变化,加上环境的变化,还有和其它猪混圈饲养等因素对仔猪的刺激很大。

2)断奶应激:断奶越早,应激反应就越大,断奶日龄应根据

a)仔猪消化系统的成熟程度;

b)仔猪免疫系统的成熟程度;

c)使用设施的质量来制定,应该在3周龄,体重6公斤为适宜。

3)温度:刚断奶的仔猪对冷非常敏感,断奶时,短时的低采食量将导致产量下降,刚断奶的仔猪身体活动很大,这将增加能量的消耗,而使仔猪生长停止或下降,建议采用以下温度:

仔猪周龄需要的温度C

328-30

4-820-22

4)贼风:暴露在贼风条件下的仔猪其生长速度下降16%,饲料消耗增加16%。对仔猪尽可能保持气流的稳定。

5)圈舍:当仔猪拥挤时,饲料摄入将减少,生长速度将下降。

6)仔猪的营养和日粮成分:对于5-10公斤体重的断奶仔猪,建议日粮中的蛋白质20%。仔猪的消化系统适合于消化奶中的蛋白质、脂肪,如果日粮突然改变为谷物淀粉和植物脂肪,将对肠壁产生破坏作用,导致腹泻。给幼龄仔猪喂2-5mm的颗粒料,可获得最佳的生产性能。

7)传染病因素:如沙门氏杆菌、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猪痢疾、水肿病、梭菌性肠炎。

8)寄生虫因素:球虫病等。

猪断奶的日龄越小,仔猪日粮就越复杂。如图显示,3周龄的仔猪在断奶后体重都有下降。仔猪饲喂简单日粮后7天恢复失去的体重。与此相比,如果饲喂含营养成分如炒熟的谷物和脱脂奶粉的复合日粮,失去的体重3天就可恢复。

初产牛乳腺炎的发病机理 初产牛乳腺炎的预防和治疗


初产牛乳腺炎是奶牛常见疾病,其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奶牛产奶量,更会造成奶牛养殖经济效益受损,若其泌乳功能丧失,奶牛可能存在被淘汰的危险,再加上牛奶品质受到影响,将会直接威胁到人类健康。笔者通过对初产牛乳腺炎的发病机理、诱因进行分析,对隐形乳腺炎和临床型乳腺炎进行诊断,在完善挤奶设备和做好挤奶工作的同时,进行抗生素治疗和中药治疗,实现了治疗初产牛乳腺炎的目的。虽然,目前各国已采取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救治措施,但这一问题仍未得到良好解决。因此,无论是国外专家还是国内学者,都已投入大量精力、物力致力于对该病深入的研究。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初产牛乳腺炎的发病机理初产牛乳腺炎的预防和治疗。

初产牛乳腺炎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严重影响奶牛产业的健康发展。一般而言,初产牛临床或亚临床乳腺炎的流行和发病率均显著高于经产母牛,尤其是在其泌乳初期,发病率更高,鉴于初产牛和经产牛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各不相同,若想有效控制初产牛乳腺炎的发展,就必需加强对初产牛乳腺炎的系统性研究。本文通过介绍初产牛各时期的发病因素、危害及相应的救治措施等方面,希望为初产牛乳腺炎的研究与探讨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1、发病机理

初产牛乳腺炎是由各种非特定性的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的,按照具体种类可将其病原分为病毒、细菌、支原体、真菌等4类。据报道,奶牛乳腺炎的病种约80多种,其中有23种最为常见,但绝大多数都是由葡萄球菌、棒状杆菌、大肠杆菌、分枝杆菌等细菌感染导致的,上述病原菌中,多以链球菌、葡萄球菌为主。

2、诱因

初产牛乳腺炎除细菌感染发病原因之外,还包括各种以饲养管理不良为主的诱因或遗传因素。这些诱因可导致奶牛乳房的抵抗力下降,细菌容易附着或侵入乳房,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引起乳腺增生损伤,随着病灶不断扩大,炎症会随之发展,因此,防止初产牛乳腺炎的关键在于消除上述不良诱因。

由异常原因导致的不规则乳头,会使挤奶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也容易因为践踏而诱发此病。除此之外,高泌乳能力、乳腺组织构造以及个体吞噬细胞功能等都是导致不同程度的乳腺炎。

挤奶卫生不合格,挤奶设备不完善以及不正确的挤奶操作都会导致病原体在奶牛间扩散和发展,侵入到乳头管口,这是比较常见的诱因。

奶牛乳房或乳头出现任何损伤都会诱发此病,特别是乳头管的构造和机能不健全,都是导致乳房降低细菌感染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是,随着泌乳年龄和挤奶应激能力的逐渐增强,这种细菌侵入的解剖学结构和生理预防机能会随之不断减弱。

饲养方式、牛床或牛舍结构等外在环境因素也是导致此病发病的间接诱因。若牛舍的牛床过窄或过硬、潮湿等,都会使奶牛的乳头受到不同程度的擦伤,病原体在这样的环境下,容易生长繁殖,若奶牛乳头受到细菌感染,本病的发病几率会更高。

3、诊断

3.1隐形乳腺炎

乳房和乳汁的任何变化,肉眼都是看不见的,因此诊断的重点在于加强整体监测。通常情况下,将隐形乳腺炎的诊断方法归纳为4类,即:乳汁病原微生物检查、乳汁pH值检查、乳汁病原微生物学检查、乳汁氯化物检查。

乳汁细胞检查乳房感染细菌后,细菌的代谢产物会诱导其他多形白细胞进入到乳腺细胞之中,与此同时,因损伤而脱落的上皮细胞会进入乳腺之中,使得乳汁中的体细胞增加,尤其是白细胞数量增加明显。因此,可通过检查奶牛乳汁中体细胞多少判断奶牛是否存在隐性乳腺炎。乳汁细胞检查法包括荧光电子细胞计数法、直接显微镜细胞计数法等,另外还包括兰州乳腺炎检验法、美国加州乳腺炎检验以及杭州乳腺炎检验等多种方法。

3.2临床型乳腺炎

临床型乳腺炎的症状一般比较明显,根据其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可直接作出诊断。乳房或乳汁的变化则可反应出疾病的变化情况。临床行乳腺炎的患病区域通常会表现出红肿热痛等比较明显的炎性症状,病情严重者,肿胀痛感会明显增加,食欲不振,产奶量会大大下降甚至停止产奶,乳汁中会出现血液、絮状凝块。确诊之后,需要进行病原体细菌分离培养试验、生化试验或动物致病性试验等。

4、预防和治疗

4.1完善挤奶设备,做好挤奶工作

由于挤奶设备不完善造成的病原感染和传播均可导致乳腺炎,所以完善好挤奶机器和做好挤奶卫生工作尤为重要。正确的挤奶顺序可显著降低乳腺炎的发病率,挤奶前处理-清洁乳头-干燥乳头-避免挤奶被滑动情况-挤奶结束后消毒乳头。然而,任何消毒剂和挤奶程序都难以抵制不清洁环境造成的感染,最好选择一牛一巾清洗,可在洗液中加入碘25~75毫克/升。于第1个和第2个泌乳期使用药浴,可起到消灭肠杆菌和乳房链球杆菌的消毒效果。

4.2抗生素和中药治疗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抗生素应用于初产牛乳腺炎的治疗之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抗生素治疗与抗生素本身性质以及用药时间、次数都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病原菌均具有一定的耐药性,从而增加了治疗难度,再加上药物残留会对人体有害。因此,在选择抗生素治疗时要慎重。

中药治疗奶牛乳腺炎效果比较明显,特别是一些中草药复方制剂和提取物均在奶牛乳腺炎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中药的治疗效果甚至和青霉素等抗生素的治疗效果相当。研究发现,中草药主要是通过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和抗菌能力,实现乳腺炎治疗目的。

5、结语

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再加上对初产牛CM、IMI流行病学以及其他病因和相关元素的深入研究,针对初产牛乳腺炎的防治措施也取得了显著性成果。但是,鉴于此种疾病致病因素性质错综复杂,生产系统的多样性和系统间表现出的经济学也同时表明,加强度初产牛的经济评估和深入探讨是很有必要的。除此之外,针对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初产牛乳腺炎,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治疗措施,做好卫生方面的基础工作,从根本上降低牛乳腺炎的发病几率,保障牛奶质量和人民身体健康。

仔猪黄痢病的预防和冶疗


仔猪黄痢病是溶血性大肠杆菌所引起的仔猪肠道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出生1~7天左右的仔猪拉黄色粪便,出生20天后基本不见拉黄痢。该病发病及死亡率达30%。

发病特点:

多发于7日龄内的仔猪,发病率、死亡率较高,7日龄以后发病较少。往往因一头发病,传染数头至整群。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主要症状:

腹泻突然,少有呕吐,粪便呈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稀粪,有腥臭味,病程为急性或慢性,最后因脱水、消瘦而死亡。剖检可见肠道黏膜发生急性卡他性炎症,以十二指肠最明显。肠黏膜肿胀、充血、肠壁变薄,肠管松驰。

预防措施

1、抓好卫生和接种关。平时母猪圈内要搞好卫生,定期严格消毒,在母猪临产前20天接种大肠杆菌疫苗或仔猪黄痢二联疫苗,并在临产前10天内分两次对母猪肌注长效抗菌素。

2、临产前坚持投药。当母猪临产前7~10天内即在母猪饲料中添加磺胺嘧啶或四环素等药物预防。

3、增强仔猪抵抗力。仔猪幼小,拉痢后则易脱水中毒,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为此,仔猪出生后,给仔猪口服生物制剂赐美健按1克/10毫升/10头口服,使仔猪拉黄痢推迟到出生后15天左右。

4、注射铁剂。仔猪出生后,对仔猪颈部(七号针头,进针二分之一)肌注牺血素等铁剂5毫升,对预防仔猪黄痢病有作用。

5、预防处方:常发本病地区可用大肠杆菌腹泻K88、K99、987P三价灭活菌苗,或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给产前1个月的怀孕母猪注射,使仔猪通过母rǔ获得被动保护,防止发病。

处方一:仔猪腹泻大肠杆菌灭活疫苗。用于预防仔猪黄痢。母猪产前40天和15天在颈部肌肉各注射1次疫苗,每次5毫升。

处方二:仔猪大肠杆菌腹泻K88-LTB双价基因工程活疫苗。用于预防仔猪黄痢。按瓶签注明的头份,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口服免疫,每头份500亿活菌与2克小苏打一起拌入少量精饲料中,喂空腹母猪;肌肉注射免疫,每头份100亿活菌。两种免疫方法均在怀孕母猪临产前2~3周进行,病情严重的猪场可在产前1周再加强免疫1次,方法同处方一。

处方三:仔猪腹泻基因K88-K99双价灭活疫苗。用于预防仔猪黄痢。使用时每瓶疫苗加1毫升无菌生理盐水溶解,与20%铝胶2毫升混匀,注射于临产前21天左右的怀孕母猪的耳根皮下。仔猪通过初rǔ获得K88、K99抗体,为了确保免疫保护效果,尽量使所有仔猪吃足初rǔ。

在仔猪出生后即全窝用抗生素口服,连用3天,可以防止发病;也可用调痢生、促菌生等益生菌制剂在吃奶前喂服,以预防发病。

治疗方法和处方:

仔猪喂奶前,应将母猪体躯两侧和奶头用高锰酸钾水清洗一遍,并对拉黄痢的仔猪颈部一侧用VC,VB2,VB12,按3:2:1的比例混合,肌注3~5毫升;对仔猪颈部的另一侧用中药制剂三九克痢或372或克泻王肌注3~3.5毫升。对于仔猪拉水泻样的严重黄痢病,可用重泻康与氧氟沙星或恩诺沙星混合肌注5毫升,并立即给静脉补液或喂服葡萄糖(添加少量食盐)液剂。对脱水严重的仔猪除采取上述治疗措施外还应用痢菌净三毫升,庆大霉素8万单位稀释于5%的糖盐水中20毫升腹腔注射,连续2天,每天2次。

处方一:磺胺嘧啶0.2~0.8克,三甲氧苄氨嘧啶40~160毫克,活性炭0.5克。用于治疗仔猪黄痢。按处方配药,各药混匀后分2次喂服,每天2次直至痊愈。

处方二:磺胺脒200毫克,三甲氧苄氨嘧啶或二甲氧苄氨嘧啶40毫克。用于治疗仔猪黄痢。口服,每天2次,连服3天。

处方三:多粘菌素B硫酸盐(抗敌素)5万~10万单位。用于治疗仔猪黄痢。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2~3天。

处方四:氟哌酸注射液2.5~10毫升。用于治疗仔猪黄痢。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为1个疗程。

蛋鸡脂肪肝出血综合征的症状、预防冶疗方法


蛋鸡脂肪肝出血综合征是一种脂类代谢紊乱疾病。其特征是肝脏细胞中沉积大量脂肪,表现为脂肪肝,有时肝脏出血。病鸡营养状况良好,产蛋减少,因为肝脏功能障碍或肝脏破裂出血突然死亡。本病主要发生于笼养蛋鸡,特别是产蛋率高或正处在产蛋高峰期的鸡群发病较严重。本病发病率通常为2%~5%,死亡率2%~3%左右,但个别鸡群死亡率高达15%~20%,产蛋下降30%~50%。给养鸡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1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1临床症状

蛋鸡脂肪肝出血综合征通常发生于产蛋高峰的鸡群,病鸡群营养状况良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直到产蛋下降时才发现。产蛋率通常在短时间内由原来的85%~95%急剧下降到30%~50%。病鸡喜卧,腹部膨大柔软而下垂,沉积大量的脂肪。鸡冠、肉髯颜色变淡,严重的呈黄白色,鸡冠顶端发绀。严重的嗜睡,精神沉郁。

1.2病理变化

从临床症状出现到死亡一般3~5天,病鸡在拥挤、驱赶、受惊、捕捉等剧烈运动时可以突然死亡。病鸡肥胖,皮下、腹腔和肠系膜沉积大量脂肪。大多数病鸡死前在输卵管末端有一个成形的鸡蛋。病鸡肝脏肿大,边缘钝圆,体积达正常的2~4倍,颜色呈淡黄色、土黄色,极易碎。在肝脏有一处或多处出血,切面外翻,在肝脏实质中有大量的细丝状出血,有些延伸到肝脏表面,肝脏周围有出血凝块。有些病鸡心肌变性呈黄色。病理切片镜检:肝脏呈严重的脂肪变性,肝细胞紊乱,肿大,细胞内有大量的脂肪颗粒。心肌变性呈黄色,有时肾脏变黄,脾脏、肠道等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1.3病鸡血液检查

血清胆固醇明显升高达15.65~29.69毫摩尔/升,正常值为2.9~8.17毫摩尔/升。血钙升高可达6.99~18.46毫摩尔/升,正常值为3.74~6.49毫摩尔/升。血浆中雌激素明显升高平均1019微克/毫升,正常为305微克/毫升。病鸡血液中肾上腺皮质固醇含量均比正常鸡高(达到5.71~7.05毫克/100毫升),血清中脂蛋白脂酶活性下降,丙酮酸脱羧酶活性大大降低。肝脏糖原和生物素含量降低。

2病因

肝脏是物质代谢的重要器官,它对脂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及转运等过程都有重要的作用。影响肝内脂肪含量的因素大致可分为增加肝内脂肪的因素和降低肝内脂肪的因素两大类。包括:(1)随血液进入肝内的脂肪;(2)营养过剩而在肝内由糖或蛋白质异生产生的脂肪;(3)脂肪在肝细胞内被氧化;(4)肝内脂肪与脂蛋白结合而运出肝脏。肝内脂肪的堆积与否最终就取决于这四个方面的综合平衡,任何一个方面异常都会导致脂肪在肝内的蓄积,最终产生脂肪肝。正因为如此,导致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确切原因还不完全清楚,只是通过大量的临诊实践和试验研究总结了一些生产中可能引起脂肪肝的主要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2.1遗传因素

长期以高产蛋量作为育种目标可能是引起脂肪肝出血综合征的重要原因。高产蛋率对鸡来说是一种较强的应激因素,很容易受某些亚临床疾病的激发而引起发病。在产蛋高峰其雌激素代谢加强,肝脏脂肪含量增加容易引起脂肪肝出血综合征。

2.2营养因子

2.2.1能量过剩

营养过剩主要是指饲料中的能量过剩,在目前一般的饲养水平中,由蛋白质的营养过剩而导致肝内脂类增加的可能性比较小,而由能量水平过高导致鸡只过肥的情况却时有发生,这也是目前认为导致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尤其是当饲料中能量高而蛋白低时,过多的能量就会在蛋鸡体内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特别是在肝肌。这些脂肪如果不能及时运出肝脏,就会在肝细胞内沉积,从而产生脂肪肝。笼养蛋鸡饲喂高能量的口粮导致能量摄入过多,出现能量正平衡,过剩的能量会转变为脂肪蓄积在体内。饲料中的脂肪高而亲脂肪的因子如蛋氨酸,维生素如生物素、尼克酸、钻胺素、维生素E、维生素C过低可以直接或间接促进脂肪在肝脏中蓄积,引发脂肪肝出血综合征。

2.2.2能量和蛋白比

何维明(1992)试验结果证明蛋白和能量的比值大的鸡群脂肪肝出血综合征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蛋白和能量比低的鸡群,而且蛋白和能量比值过低的鸡群也会发生脂肪肝出血综合征,资料介绍能量在12.3兆焦/千克左右,蛋白和能量比值为61的日粮,脂肪肝出血综合征的发病率最低。能量在11.1兆焦/千克,蛋白和能量比值为66.5的日粮,脂肪肝出血综合征的发病率较低而且能够保持较高的产蛋性能。

肝脏中的脂肪必须与蛋白质结合成脂蛋白的形式才能运出肝脏,低蛋白的日粮不能提供足够的蛋白质与脂肪结合造成脂肪运输障碍,导致脂肪在肝脏中蓄积。另一方面低蛋白日粮使鸡群产蛋减少,过多的能量转变为脂肪蓄积在体内。高蛋白低能量的日粮也能造成脂肪肝出血综合征,因为日粮中蛋白和能量比值过大,能量相应偏小,部分氨基酸脱去酰胺基生成葡萄糖作为能量。而脱去的酰胺基在肝脏中转变为尿素,增加了肝脏的负担,诱发脂肪肝出血综合征。

2.2.3低钙日粮会引发脂肪肝出血综合征

低钙日粮会造成鸡群产蛋减少,过量的能量会转变为脂肪蓄积于肝脏,另一方面代谢旺盛的鸡群采食超过正常量才能保证钙的需要,造成能量和蛋白摄入过高。在实际生产中给未开产的鸡群补钙推迟,就会造成脂肪过早蓄积,造成鸡群产蛋高峰较低。一般在16周龄到鸡群5%产蛋这一段时间饲喂含钙2%~5%的日粮以满足钙的需要。

2.2.4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鸡体内脂类物质转运机制失常或抗脂肪肝物质缺乏能促进脂类在肝脏蓄积。抗脂肪肝物质如胆碱、蛋氨酸等作为磷脂的一部分可以促进脂肪转运,因为磷脂酰胆碱是合成脂蛋白必须的原料。而合成磷脂必须有脂肪酸和胆碱。维生素C、B族维生素、维生素E和锌、硒、铜、锰等微量元素会影响自由基产生和清除之间的平衡,这些物质缺乏会引起脂肪肝出血综合征。另一方面日粮中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鸡会过量采食以满足体内对这些营养物质的需要,这样就会摄人过多的能量造成能量过剩,脂肪蓄积在体内。

2.3应激因素

营养、管理、疾病和接种疫苗等因素会引起应激反应,可以诱发脂肪肝出血综合征。据卞汝霖报道扬州某鸡场给伊莎褐蛋鸡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后部分鸡发生脂肪肝出血综合征,产蛋率下降10%左右,应激会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促进糖生成,加速脂肪生成,鸡生长速度减慢而脂肪生成增加。

2.4饲养环境

笼养蛋鸡脂肪肝出血综合征的发病率高于地面平养的蛋鸡,因为笼养蛋鸡的活动量较小,消耗能量较少,过剩的能量可转化成脂肪蓄积在体内。笼养蛋鸡容易缺乏某些营养物质如B族维生素。饲养密度过大,环境温度过高的鸡群容易发生脂肪肝出血综合征。

2.5霉菌及其毒素

霉菌及其毒素特别是黄曲霉毒素易使肝脏受损而引发肝功能障碍和脂蛋白合成减少,从而导致肝脏代谢障碍和脂肪沉积,引起脂肪肝出血综合征。蛋鸡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含量在2~15毫克/千克时会引起蛋鸡产蛋下降,蛋重减轻,鸡肝脏肿大、易碎,颜色变为淡黄色。

2.6激素影响

有报道,蛋鸡的产蛋潜力大会使鸡只在生理上对脂肪肝综合征更加敏感。因为产蛋高低与雌激素的活性高低有密切关系,而雌激素对肝中脂肪的合成与沉积又有促进作用。陈卿奎等通过实验复制脂肪肝综合征的蛋鸡的研究表明:患脂肪肝综合征的蛋鸡血清中雌二醇的含量明显升高,且与血脂和血中胆固醇的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这就提示产蛋性能较高的蛋鸡血液中所含较高的雌激素的水平可能是导致其患脂肪肝综合征的根本原因。

3预防治疗措施

脂肪肝出血综合征是一种营养代谢疾病,是由长期的脂肪代谢障碍所引起的。蛋鸡一旦患上该病,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与调整才可缓解,这样往往给蛋禽生产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该病应以预防为主,发病时辅以药物治疗。常用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严格育成期和产蛋期的限制饲喂

育成期的限制饲喂至关重要,一方面,它可以保证蛋鸡体成熟与性成熟的协调一致,充分发挥鸡只的产蛋性能;另一方面它可以防止鸡只过度采食,导致脂肪沉积过多,从而影响鸡只日后的产蛋性能,同时增加鸡只患脂肪肝出血综合征的可能性。因此,对体重达到或超过同日龄同品种标准体重的育成鸡,采取限制饲喂是非常必要的。国外有报道认为,蛋鸡在8周龄时应严格控制体重,不可过肥,否则超过8周龄后控制难度将增加。

严格控制产蛋鸡的营养水平,供给营养全面的全价饲料。处于生产期的蛋鸡,代谢活动非常旺盛。在饲养过程中,既要保证充分的营养,满足蛋鸡生产和维持各方面的需要,同时义要避免营养的不平衡(如高能低蛋白)和缺乏(如饲料中蛋氨酸、胆碱、维生素E等的不足),一定要做到营养合理与全面。

3.2对已经发病的鸡群可以采取对症治疗措施,每吨饲料中添加氯化胆碱1000克,亚硒酸钠维生素E200克,维生素B12,200毫克,肌醇900克。连续饲喂一个月以上,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3.3限制饲料中代谢能的摄入量,如在饲料中增加一些富含亚油酸的脂肪而减少饲料中碳水化合物,可以降低饲料中玉米的含量,改用麦麸代替部分玉米,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饲料中代谢能和蛋白质的比值(ME/P)因温度和产蛋率的不同而调整。环境温度高的时候ME/P降低10%,环境温度低的时候ME/P增加10%,及时调整日粮配方,以适应环境变化下鸡群的需要。在产蛋率大于80%时,日粮中能量和蛋白比值为60,产蛋率65%~80%时//致富经//,日粮中能量和蛋白比值为54,产蛋率小于65%时,日粮中能量和蛋白比值为51。对体重超标的鸡群可以适当限饲,产蛋高蜂前期限饲量要小,产蛋高峰后期限饲量要大。蛋鸡在120日龄后开始限饲,一般限饲8%~12%。

3.4添加营养调节剂,在基础日粮中单独或相互添加甜菜碱,L-肉碱,酵母铬,有机锰等营养调节剂可以不同程度改善脂肪代谢,提高种鸡的生产性能,有抗脂肪肝的作用。

中国传统的中草药在调控鸡脂肪代谢,防治脂肪肝综合征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山楂,神曲,丹参,首乌,蒲黄,玉竹,枳壳等配伍可以较好的调节脂肪的代谢,减少鸡体内的脂肪沉积,提高生产性能,降低脂肪肝的发病率。

3.5改善饲养管理,保持鸡舍清洁,防止饲料和垫料发霉。夏季注意防暑降温,保持饮水充足,清洁卫生,将患病鸡从鸡群内挑出在地面上散养。减少各类应激反应,减少该病的发生。

仔猪水肿病的病因、预防及冶疗


在广大农村,凡使用配合饲料或用浓缩饲料拌料喂过仔猪的农户,其仔猪发生水肿病时都会被诊断为饲料中毒而向饲料厂商投诉,而且容易使农户产生水肿病是由喂配合饲料而引起的误解。

仔猪水肿病多发生于早春晚秋、气温骤变、饲料突然转换和转群时,多发生于断奶后、体重在内40公斤以内的仔猪,一般不广泛流行,通常一窝中仅有1-2头发病,以生长快、体质强壮的仔猪多发。

一、仔猪水肿病的病因

1、气候突变

在天气突变时,仔猪因皮下脂肪层薄、体温调节能力差而无法适应引起胃肠受凉,导致消化不良,胃肠痉挛,腹泻,抵抗力下降诱发水肿病。

2、突然喂给浓缩饲料

仔猪的胃肠功能发育不健全,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和激活需要底物诱导,在仔猪4周龄前突然喂给大量的营养浓度极高的饲料,很容易诱发水肿病。

3、应激

断奶、阉割、预防接种、换料、母仔分离等多重刺激同时发生,引起仔猪产生应激反应,对病原菌的抵抗力降低,诱发水肿病。

4、饲料品质不良

(1)饲料的抗原性强。仔猪补饲饲料中豆粕等大豆蛋白超过粗蛋白总量的50%或豆粕(或大豆)加工处理方法不当及仔猪补饲不充分,大豆蛋白的抗原激活了肠道的局部免疫系统,如仔猪未能产生免疫耐受性,则免疫系统经常处于准备状态,当断奶后再次接触此类抗原时,便产生了抗原抗体免疫反应,导致消化不良、腹泻,发生水肿病。

(2)配合饲料的酸碱度过高。这样的饲料进入胃肠后中和了大量胃酸,使胃蛋白酶的活性降低。大量营养物质未经充分消化而直接进入肠道,使大肠杆菌迅速增殖,导致肠道菌群区系平衡被打破,诱发水肿病。

(3)饲料蛋白质过高。在8周龄之前,仔猪对植物性蛋白质的消化能力差,喂给大量蛋白质含量高的日粮,超过了仔猪胃肠的承受能力,引起胃肠机能紊乱,造成病原菌繁殖并产生毒素,从而诱发仔猪腹泻和水肿病。

二、科学预防水肿病:

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断奶不宜太早,换料不宜太突然,要提前补料,不饲喂单一饲料或蛋白质含量过高的饲料,并注意补充维生素E、硒、铜、铁等物质,搞好卫生和消毒工作。其次,要加强防疫。母猪分娩前1个月注射大肠杆菌多价苗,仔猪通过哺rǔ能获得抗体;或者在仔猪14-17日龄时,用猪水肿病油rǔ剂苗注射,以获得免疫保护。另外,在刚断奶仔猪的饲料中添加适量抗生素能预防该病。

1、科学补饲

仔猪1日龄开始补水,在断奶之前吃600克饲料,7~14日龄用易消化、含rǔ清粉5%~20%的rǔ猪诱食料进行诱食,使仔猪对饲料抗原获得免疫耐受性。

2、科学断奶

在农村,畜主购买的rǔ(仔)猪配合料大多以玉米、豆粕为主,不适于仔猪的早期消化,保育条件也较差,因此建议采用35~40日龄断奶制。断奶越早,水肿病发病率越高。断奶工作应在3~5天内逐渐进行。

3、少饲多餐

在农村大忙季节,畜主习惯一次性将一天甚至几天采食量的颗粒饲料投入料槽,让猪自由采食。为了防止水肿病,要坚决纠正上述做法,做到少给勤添,每餐让猪吃到八成饱即可,尤其是注意控制刚断奶仔猪因饥饿而暴食和好强仔猪的抢食暴食行为。

4、防止突然更换饲料

我们在农村进行技术指导时发现,很多农户给仔猪换料的随意性很大。科学的办法是逐渐减少原来的饲料,逐渐增另一种饲料,使换料在5~7天完成,便可在很大程度上预防仔猪水肿病。

5、饲喂质量好的日粮

质量好的日粮指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含量丰富、平衡、易消化,含有机酸化剂和消化酶制剂等辅助因子,饲料蛋白多元化、蛋白抗原性低的饲料不一定是高蛋白的,但它确是高效的和低成本的。有资料证明,降低饲料蛋白质水平可有效缓解断奶仔猪腹泻和降低水肿病的发生率。

三、仔猪水肿病的治疗。

对症状较轻的仔猪应立即喂服人工盐,按每公斤体重1克的量喂给,并给予大量饮水;用恩诺沙星、强力水肿消、水肿特灵等中的一种注射液配合适量地塞米松、维生素C、亚硒酸钠-维生素E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2天。病猪出现神经症状时,可用5%的葡萄糖水200-400毫升、安钠加05-2克、20%甘露醇50-100毫升混合后静注,每天1次,连用3天,以缓解脑部水肿和颅内压升高。

鸡新城疫的症状、冶疗与预防


鸡新城疫又称亚洲鸡瘟或伪鸡瘟,是病毒引起的一种主要侵害鸡、火鸡、野禽和观赏鸟类的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病。在笔者走访平谷、怀柔、房山、延庆、密云等6个郊区县期间,平谷和房山的一些养殖场发生了新城疫,发病鸡日龄均在60天左右,发病率高达60%,死亡率高达75%,给养殖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鸡新城疫的发病原因很多,对养鸡业的危害也很大,为此做好该病的诊断和防控十分重要。

一、病原学

鸡新城疫病毒(NDV)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属,核酸为单链RNA。NDV血凝素可凝集人、鸡、豚鼠和小白鼠的红细胞;溶血素可溶解鸡、绵羊和O型人红细胞。病毒感染一般要经过吸附、穿入、脱衣壳、生物合成、装配和释出六个阶段。在感染发生时,病毒吸附和穿入细胞是关键的两个阶段。鸡是NDV最适合的实验动物和自然宿主。

NDV在室温条件下可存活7天左右,56℃时可存活30~90分钟,4℃时可存活1年,在低温条件下抵抗力强,-20℃时能存活10年以上。

NDV对消毒剂、日光和高温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剂的常用浓度即可很快将其杀灭,但很多种因素都能影响消毒剂的效果,如病毒的数量、毒株的种类、温度、湿度、阳光照射、储存条件和有机物等,尤其是有机物和低温的影响最大。

二、流行病学

NDV可感染240种以上的禽类,但主要感染鸡和火鸡。珍珠鸡、雉鸡和野鸡也有易感性。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寒冷季节较易流行。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鸡均能感染,但幼雏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大龄鸡。纯种鸡比杂交鸡易感,死亡率也高。土种鸡和观赏鸟对本病有一定抵抗力,常呈隐性或慢性感染,成为重要的病毒携带者和传播者。

三、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传染源是病鸡、带毒鸡的粪便和口腔黏液。

1.呼吸道传播。病禽的分泌物或排泄物等通过空气传播给其他禽类。

2.消化道传播。病禽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的器具、设备、蛋盘、授精工具、动物、饲料、饮用水、垫草、衣物、运输车辆等,均可成为传播媒介,通过接触而感染,即所谓的粪口传播。

3.迁徙传播。可以通过候鸟的迁徙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带有鸡新城疫的禽群和产品的流通也可以造成传播。

四、临床症状

因鸡新城疫感染禽的种类、年龄、性别、饲养管理、环境卫生、应激因素、有无并发感染、毒株的毒力和其他环境因素等不同,表现出的症状很不一致。

1.非典型新城疫。鸡群在具备一定免疫水平时遭受强毒攻击而发生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主要特点是:病情比较缓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不高;临床表现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病鸡张口呼吸,有呼噜声,咳嗽,口流黏液,排黄绿色稀粪,继而出现歪头、扭脖或呈仰面观星状等神经症状;成鸡产蛋量突然下降10%~30%,严重者可达50%以上,并出现畸形蛋、软壳蛋和糙皮蛋,15天后产蛋量开始逐渐回升,但要2~3个月才能恢复正常。本病的潜伏期为2~15天,平均5~6天。发病早晚和症状表现依病毒的毒力、宿主年龄、免疫状态、感染途径、并发感染、环境和应激情况而有所不同。

2.典型新城疫。主要是指在非免疫或免疫力较低的鸡群中感染强毒株所引起的速发嗜内脏型和速发嗜脑肺型新城疫,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各种年龄的鸡都可发生,但30~50日龄的鸡群多发。感染鸡群可突然出现个别鸡只死亡而无任何先兆,随后常见典型症状,以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为主,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和气喘,有时可见头颈伸直,张口呼吸,嗉囊内有积液,倒提病鸡其口中流出酸臭液体,排出黄绿色或黄白色水样稀粪,食欲减退或废绝。用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病鸡逐渐脱水消瘦,呈慢性散发性死亡。2~3天后可见鸡只死亡数量呈直线上升,死亡高峰明显;随后可见部分病鸡头颈出现各种扭曲姿势,也可见共济失调和转圈、前冲或后退等神经症状。成年鸡发病时,除有上述表现外,在发病初期产蛋量急剧下降,有时可降40%~60%不等,蛋壳退色,软壳蛋的数量较发病前明显增多。

五、病理变化

非典型新城疫眼观病变不明显,不同日龄的鸡亦有差异,必须多剖检综合观察才能做出判断。雏鸡一般可见喉头和气管轻度充血、出血、水肿,有少量黏液,鼻腔有卡他性渗出物,气囊混浊,心包、气管、喉头、肠和肠系膜充血或出血,直肠和泄殖腔黏膜出血。约30%的病例腺胃乳头出血,剖检可见黏膜和浆膜出血,特别是腺胃乳头和贲门部出血严重。成鸡出现卵巢坏死、出血,卵泡破裂性腹膜炎,盲肠扁桃体肿胀并有出血点,泄殖腔黏膜出血等症状。

典型新城疫病鸡剖检时,可见口腔内有大量灰白色黏液,嗉囊内积聚带有酸臭味的液体;食道与腺胃交界处和腺胃与肌胃的交界处可见出血带或出血斑点;腺胃乳头出血,有时撕开肌胃角质层可见出血点或出血斑;十二指肠黏膜面有枣核状出血或坏死区;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溃疡、坏死;直肠和泄殖腔黏膜出血明显。成年鸡除见上述病理变化外,还可见卵巢充血、出血。

六、诊断

一般根据鸡群免疫接种情况、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但对免疫过的鸡群发生非典型新城疫在现场难以做出判断时,应借助实验室诊断,如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做进一步的确诊。

七、防制

1.鸡新城疫的预防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饲养管理、防疫、消毒、免疫和监测五个环节缺一不可。

2.强调全进全出和封闭式饲养制度,谢绝参观,提倡育雏、育成、成年鸡分场饲养方式。

3.严格防疫消毒制度,切断传播途径,杜绝强毒污染和入侵。

4.建立科学的适合于本场实际的免疫程序,充分考虑母源抗体水平,疫苗种类和毒力,最佳剂量和接种途径,鸡种和年龄等。

5.坚持定期的免疫监测,随时调整免疫计划,使鸡群始终保持有效的抗体水平。

6.一旦发生非典型新城疫,应立即隔离和淘汰病鸡,进行严格消毒。全群紧急接种两倍剂量的LaSota(Ⅳ系)活毒疫苗,必要时也可注射Ⅰ系活毒疫苗。对发病鸡群投服泰国纳米维特利(复合维生素)和适当抗生素,增加抵抗力,控制细菌继发感染。

八、小结

鸡新城疫是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高,一旦发病没有很好的治疗措施,因此,必须建立良好的防疫措施,防重于治。近年来,随着鸡新城疫疫苗的大量使用,典型新城疫基本控制,但越来越多的非典型新城疫被人们所忽视,尤其近两年出现超强毒新城疫,加之禽流感的混合感染,给养鸡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这就要求我们在合理的饲养方式下,严格防疫制度,做好接种免疫工作,切实为养鸡业提供安全的保障。

基金项目:北京市农业职业学院院级课题(项目编号:XY-YF-13-24)

(作者联系地址: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邮编:102442)

仔猪白痢的病因、预防及痢疾冶疗方法


仔猪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2~3周龄的仔猪非败血性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和黄痢相比一是发病时间晚1~2周,二是粪便颜色为白色或灰色。通常仔猪出生后2~3天发病,腹泻,7天后粪便变白、灰白、或rǔ白色,而且恶臭,病初仔猪体温、精神、食欲均接近正常,而后腹泻,食欲消失,脱水,眼凹陷,最后虚脱而死亡。

发病特点:

多发于10~30日龄仔猪,发病率中等,死亡率不高,呈地方性流行,季节性不明显。

主要症状:

突然腹泻,无呕吐,粪便呈rǔ白、灰白或黄白色浆状,有腥臭味,体温不高,被毛粗乱,肛门周围被粪便污染不洁。病程为急性或亚急性。病久者消瘦、脱水,生长发育受阻。剖检可见卡他性肠炎病变,肠内容物呈糊状,灰白色,肠系膜淋巴结肿胀。

预防方法:

1、母猪临产前21天注射大肠杆菌K88、K99二价工程苗,或K88、K99、987P三价灭活苗。注意栏圈、用具、食料及母猪奶头的卫生,搞好接产消毒,让子猪能吃上卫生初rǔ,给仔猪提早补料,以锻炼其肠道消化机能。

2、可用庆大霉素+阿托品肌注;痢菌净或氟哌酸+VB2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可让其内服活性炭(木炭也可),效果更好,一般用药3~5天即可痊愈。

3、给初生仔猪注射铁剂,经产母猪加喂抗贫血药物,如硫酸亚铁250毫克、硫酸铜10毫克、亚砷酸钠1毫米每天1次,从产前1个月开始到断奶停止。此外,预防接种遗传工程苗,在2~4日龄给rǔ猪注射或以母猪的1/2用苗量稀释于20毫升冷开水中,滴入rǔ猪的口腔内。这些措施皆可预防和治疗仔猪的黄白痢疾病。

冶疗方法:

发现仔猪白痢病猪应立即隔离治疗,初期使用一支灵口服效果较好,如单方治疗效果不明显,可立即改用其他药物。口服药有:土霉素、黄连素、环丙沙星等;肌肉注射药有:肠炎速克、止痢先锋、痢菌净等。另外,为防止脱水应口服补液盐:

(1)土霉素,按每千克体重50一100毫克,每天内服2次,连服3天。

(2)磺胺眯15克、次硝酸秘15克、胃蛋白酶10克、龙胆末15克,加淀粉和水适量,调成糊状,可供15头小猪用,上下午各一次,抹在小猪口中。

(3)敌菌净加磺胺二甲啼陡,按1:5配合,混合后按每千克体重60毫克,首次量加倍,每天内服2次,连服3天。

(4)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5毫升含10万单位),按每千克体重0.5毫升肌肉注射,配合同剂量口服,每天2次,连用2-3天。

(5)链霉素1克,蛋白酶3克,混匀,供5头小猪一次内服,每天2次,连用3天。

另外,子猪发生白痢,也可用紫皮大蒜500克(去皮),甘草120克,加入白酒500毫升,浸泡2-3天,混合适量百草霜,分成40剂,每猪每天1剂,连服2-3次。也可用甘草根茎按每头子猪3-15克的用量加入大蒜0.5公斤,切碎后加入白酒0.5公斤,浸泡2天,混合适量百草霜,分成40剂,每猪每天1剂,连服2-3次。如果用生甘草15克,荷叶60克,煎汁喂母猪,也可预防子猪下痢。

仔猪红痢、白痢、黄痢的预防及冶疗


仔猪红痢

(一)综述

又称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或梭菌性肠炎。是仔猪的一种高度致死性肠毒血症。

病原是C型产气夹膜梭菌,又叫魏氏梭菌,本菌能产生引起仔猪肠毒血症和坏死性肠炎的和毒素。特征为1~3日龄仔猪排血样粪便(血痢),肠坏死,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

易感动物范围很广泛:猪、马、牛、鸡、兔、鹿等,其中反刍动物,尤其是绵羊更为易感,人也有易感性,猪多发生于1~3日龄,1周龄以上很少发病。

无季节性,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感染。

一旦发病,病原就会长期存在,本菌的芽胞长期、广泛地存在于人畜的肠道、污染的外界环境、下水道等处。

(二)临症

发病急剧,仔猪出生后1天内就可发病,排浅红和红褐色粪便。

病猪迅速脱水、消瘦、衰竭,有的病猪呕吐、尖叫,出现不由自主的运动。

绝大多数在几天内死亡,若病程在7天以上,则呈现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病猪生长停滞,逐渐消瘦、衰竭或死亡。

(三)病理

腹腔内有许多樱红色渗出积液。

空肠呈暗红色,肠腔内充满含血的液体,内容物呈红褐色并混有小气泡。

肠壁粘膜下层、肌肉层及肠系膜含有气泡。

病程稍长的肠壁形成坏死性黄色假膜,一般不易剥离,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

(四)防治

仔猪出生后注射猪红痢血清,3ml/kg体重;出生后内服保命油,或内服庆大霉素;抗菌素(青霉素、磺胺等)结合VC进行治疗。

免疫:妊娠母猪于产前30天和产前15天分别用红痢菌苗免疫接种一次。

仔猪黄痢

(一)综述

仔猪黄痢又称初生仔猪大肠杆菌病,由致病性埃希氏大肠杆菌(E.Coli)引起的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特征为剧烈腹泻,排出黄色或黄白色稀粪和迅速脱水。

大肠杆菌抗原复杂,有O、H、K三种抗原;血清型多,有几千种;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

大肠杆菌的致病性取决于它在小肠粘附、定植、增殖的能力和它产生毒素的能力,粘附因子或纤毛决定细菌定植的能力,一旦发生细菌定植,就会因毒素的产生而导致腹泻,最重要的粘附因子是F4(K88ab、K88ac)、F5(K99)、F6(987P)。

发病日龄早,主要侵害1~3日龄仔猪,发病急、症状明显、死亡率高。

无季节性,但寒冷时发病率较高,产房潮湿,卫生条件不好时发病率更高,一个猪场一旦发病很难根除。

主要是消化道感染,带菌母猪为主要传染源。

(二)临症

水样稀粪,黄色或灰黄色,内含凝rǔ小片和小气泡。

病猪口渴,吃rǔ减少,脱水、消瘦、昏迷、衰竭。

(三)病理

肠粘膜充血、水肿,甚至脱落。

肠壁变薄,松弛,充气,尤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肠内容物呈黄色,有时混有血液。

心、肝、肾有变性,重者有出血点或凝固性坏死。

(四)预防

做好母猪产前产后管理;加强新生仔猪的护理。

药物预防(出生后12小时内口服敏感抗菌素)。

微生物制剂预防(如促菌生、调菌生、rǔ康生、康大宝等通过调节仔猪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平衡,从而抑制大肠杆菌)。

(五)治疗

对仔猪黄白痢的治疗应采取抗菌、止泻、助消化和补液等综合措施。

抗菌:安普霉素、链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氟甲砜霉素、阿莫西林、泻痢停、克痢王。

止泻:鞣酸蛋白。/

助消化吸收:食母生、小苏打、胃蛋白酶等。

补液:口服葡萄糖生理盐水及多维。葡萄糖生理盐水的配方:1000ml水中加葡萄糖20克,氯化钠3.5克,氯化钾1.5克,碳酸氢钠2.5克。

免疫接种:妊娠母猪在产前30天和15天接种,疫苗选择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

仔猪白痢

(一)综述

仔猪白痢又名迟发性大肠杆菌,是仔猪在哺rǔ期内常见的腹泻病。

特征为病仔猪排rǔ白色或灰白色腥臭稀粪,发病率较高而致死率不是很高,但仔猪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

病因复杂,尚不能完全肯定,一般认为猪肠道菌群失调,大肠杆菌过量繁殖是本病的重要原因,现已证实,猪轮状病毒是仔猪白痢的病原之一。

本病多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7日龄以内,30日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无季节性,冬、春气候剧变,阴雨、潮湿或保暖不良及母猪rǔ汁缺乏时发病较多。

发病与饲养管理及猪舍卫生有很大的关系,应激等因素也是重要病因之一。主要是通过消化道感染。

(二)临症

仔猪突然拉稀,同窝相续发生,排白色、灰白色、腥臭、糊状或浆状粪便。

仔猪精神不振,畏寒,脱水,吃奶减少或不吃,有时见有吐奶。

一般病猪的病情较轻,及时治疗能痊愈,但多因反复发作而形成僵猪,严重时,患猪粪便失禁,1周左右死亡。

(三)病理

病死仔猪脱水,消瘦、皮肤苍白。

胃粘膜充血、水肿,肠内容物灰白色,酸臭或混有气泡。

肠壁变薄半透明,肠粘膜充血、出血易剥脱,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常有继发性肺炎变化。

(四)防治

基本上与仔猪黄痢防治措施相同。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99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