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病综合性防治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于肉等食物的需求也变得越开越大,因此我国畜牧业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羊作为我国畜牧业动物中的主要物种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饮食安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影响。本文主要对于羊的一些疾病的防治措施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希望对于我国的养羊用户有所帮助,能够更好的处理羊病。

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改革开放之后有着显著的提高,再也不是原来那个只求温饱的社会了,现在人们追求更多的是吃好穿好,是一个精神文明的社会。羊肉可以说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对于现在丰衣足食的人们来说每天吃肉甚至每顿吃肉已经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而是一件极其普通平常的事情。随着人们对于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人们也开始对于出产的生产安全引起了重视和关注,这一现象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就目前的生产现状而言,我国的畜产品生产现状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对于食品的安全还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只有在畜牧的过程之中,充分的做好防疫工作,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羊的健康问题,使得后期加工生产出来的羊肉都是健康无害的。一旦疾病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或者控制,那么对于养羊业来讲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会严重影响到整个畜牧行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饮食安全。从而得出,只有对疾病进行了控制以及预防,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而使得畜牧业和养羊业能够得到正常的发展。

一、建立完善的羊病防疫制度

可以说,防疫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从羊的生产养殖开始一直到对羊肉的销售都是需要进行防疫的,这些工作中的任何一项都会对防疫工作产生影响。在进行防疫工作的时候,所有羊经过的场所以及接触过的工作人员都必须要进行严格检查,确实的将防疫工作做到最好,在工作人员的组成中必须要有兽医的组成,这样可以对于一些突发情况进行有效的处理。在工作过程中,只有对于每一个步骤和操作都进行严格的检查和实施才能有效避免疫病发生,从而使得防疫工作取得最好的成果。比如说,对于羊进行科学的消毒,将各种病体灭杀于摇篮之中;对于工作人员进行实名的登记,确保工作人员中没有不名身份的人进入;对于有关动物防疫管理的相关文件法规进行完善并且尽快实施。一些存在于《动物防疫法》中的内容在我国的法律责任中则没有相应的内容,这就使得一些违法人员钻了法律的空子,因此对于法律的完善是必须要完成和进行的任务。另外,在完善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之后还需要对这些规定严格的执行,一旦发现违法现象必须依法管理。

二、科学免疫,按时预防

进行免疫接种是提高抵抗力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这种方式可以使得动物得到很好的保护,从而降低动物感染病毒的可能性。免疫接种虽然说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防止疾病的措施,但是这种方式一旦运用不当,就会引起十分恶劣的反应,对于畜牧业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对于动物进行免疫接种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的几点内容。

1.制定免疫计划

第一点内容是必须制定详细周密的免疫接种计划,使得动物的接种都是有序进行的,不会出现没有顺序,杂乱无章的情况。动物一般都是在接种了一段时间后才能够产生一定的效果,因此应该根据疾病来临的时间提前给动物进行接种,在高发季节前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开始安排动物的接种计划,只有对于动物进行有序的接种才能够使得每个动物都能进行免疫接种,从而能够有效的免疫各种疾病,使得动物得到更好的发展。

2.制定免疫程序

第二点内容是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决定动物是否适合进行接种。当动物身体状况不是很好的情况时是不可以对动物进行接种的,只有当动物的身体完全恢复了健康之后才可以对于动物进行免疫接种。动物体内的一些母源抗体也会对于动物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干扰,使得动物对于免疫接种产生抗体从而影响到接种的效果。这种现象的发生也是比较常见的,因此为了使得这种现象不再发生,我们可以对某种特定的母源抗体进行检测,然后再根据动物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对于动物进行免疫接种和进行免疫接种的时间。

三、重在预防工作

在现代的医疗技术下,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治愈,而是从根本上的预防,让病毒没有产生的希望。为每个羊注射的疫苗是十分重要的,只要注射了疫苗的羊,都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减少得病的概率,这种疫苗无论对羊来说还是对于畜牧业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存在。

当然我们不仅仅应该只从疫苗的方面下手,我们要从多方面对于疾病进行预防工作,积极努力的做到消灭一切不利因素和影响,使得羊可以远离疾病,使人们的饮食得到很好的保障。在对于从外面引进的羊群,一定要经过消毒以及隔离之后才能够使引进羊和原来的羊一起进行养殖,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引进羊带来病毒,从而减小了发病的概率。引进的羊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都是必须进行检疫工作的,特别注意的是一旦发现有疾病的羊,一定要进行严格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将疾病进行控制从而更好的保护羊群。

四、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1.对于饲料管理进行加强

对于畜牧业来说,动物的饮食状况是十分重要的。在制作羊的饲料时一定要保证食物的干净卫生,在羊的饮食环境一定要有通风等基本设备。只有为羊提供这样的饲料,才能够使羊得到健康的成长从而提高抗病的能力。

2.对于饲养环境进行加强

对于畜牧业来说,病毒的存在是致命的,他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计的,因此,从根本上防范是极其重要的。定时消毒就是对减少这类病的最好最有效的方法。病毒的抗性是比较强的,一般的消毒剂对于他来说就是水,一点作用都不会产生。因此,为了有效的预防病毒,应该对周围的环境使用高效强烈的消毒剂。在使用消毒剂之后的一个小时左右时间中,再用清水将消毒剂冲洗干净。只有这样做,才能有效防止病毒的侵入。一般使用的药水有百毒杀和易克林惠昌等。

3.对于免疫接种工作进行加强

有计划的对于羊群进行免疫工作是最主要最直接的防治措施,对于动物的疾病防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只有对于免疫接种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才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所有的羊进行免疫接种从而保证羊群的健康。

4.对于传染病防治紧急措施的加强

在羊群产生传染病之后,应该对于羊群进行隔离和封锁,使得这些得了传染病的羊群得到有效的控制,使得病毒不能够再外传。然后再向上级部门进行汇报,由上级的相关部门派专员来进行确诊再对于患病羊群进行无毒化处理从而使得病毒有效的得到控制。

5.对于兽医工作进行加强

对于每个养羊户来说,对于羊群的疾病处理是十分重要的,一旦处理的时间进行了耽误就会引起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应该在每个农场之中都配置兽医。就目前兽医的就职人员情况而言,应该加强对于兽医人员的培训。对于兽医的培训不能仅仅局限于动物的用药知识和诊疗治疗,还要对于兽医人员进行相关法律的知识,使得他们对于法律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一些明令禁止的药物提醒兽医人员不可以对动物进行使用,减小兽药对于畜产品的影响,使得羊群能健康的成长。

五、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畜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羊肉作为目前市场上最主要的肉类之一并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羊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希望对于养羊户能够产生一定的帮助。

相关知识

羊寄生虫病的综合防制措施


动物寄生虫病是由寄生于动物体的各种病原性寄生虫引发的疾病,由于寄生虫常以一种极为隐蔽的方式对动物进行慢性消耗,对羊的养殖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作为一个以养羊业为主的牧业县,寄生虫是危害养羊健康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如何消除该类疾病的危害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具体防治过程中,展开综合防治已经成为主要防控措施。本文就开展动物寄生虫病综合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一、前言

阿克塞县地处甘、青、新三省(区)交汇处,总面积3.2万平方公里,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1480万亩,牧业区海拔多在3000m以上,地域辽阔。阿克塞县是一个以养羊为主的牧业县,主要畜种为羊,正常年景载畜量18.9万个羊单位。2011年,全县牲畜存栏16.62万头(只),年出栏牲畜8.7万头(只)。全县牧民每年从养殖业中的人均纯收入在10000元以上,因此畜牧业不仅是自治县的基础产业,也是牧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在我县的畜牧业养殖中,寄生虫病的感染率达到20%以上,据统计,每年为这些疫病死亡的羊只达到400只以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几十万元。所以,它是影响放牧牛羊健康和经济效益的最主要的疾病。因此,寻找一个综合的寄生虫防治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做好羊寄生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掌握寄生虫病的感染来源、感染途径、病程和流行形式、地理分布和季节动态等内容。对羊只易感和本地多见的寄生虫流行病学进行研究,全面掌握本地区羊易感寄生虫的地理分布情况和生活史,将其作为驱除羊寄生虫病的基础工作和依据。对疑似患寄生虫的羊进行解剖,不断验证掌握的寄生虫流行病学是否正确,为开展综合防治工作提供防控根据。

三、综合防制措施

羊寄生虫病和其它寄生虫病一样,属于慢性发作性疾病,治愈过程较长,加之没有特效药。因此,要减少寄生虫病对养羊业造成的损失,关键是根据本地区寄生虫病的流行规律,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尤其是加大对寄生虫病预防的投入。

1.对羊只开展预防性驱虫

根据本地寄生虫发病特点对羊只进行预防性驱虫,是有效应对羊寄生虫病的主要方法。一是羊体内寄生虫预防驱虫,主要集中在冬春和秋冬转场期间进行大规模驱虫工作,保证羊只的增膘复壮和安全越冬。此外,在水肥草壮,即抓膘之前进行再进行一次驱虫,以确保能够迅速使羊只快速增肥的目的。二是羊体外寄生虫预防驱虫,主要预防羊虱子、疥螨、痒螨、蜱等对羊只健康的危害。采取每年定期对健康羊只进行药浴或者使用草原驱虫王,进行预防。当然最经济的的预防办法还是进行药浴。

2.注意饮水卫生

水源往往是寄生虫的中间宿主活跃的地方,是造成寄生虫流行的主要因素之一,水草是大多数寄生虫的中间宿主、虫卵寄存的地方。在实际放牧过程中,利用固定饮水地点,在水草茂盛的地方投掷驱虫药物等方式做好水草的净化工作,以消灭中间宿主。

3.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

为保证驱虫效果的彻底。要对羊的排泄物,尤其是患寄生虫病的羊只和羊群投驱虫药后排泄出的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可以采用运送到指定的地点进行堆积发酵,利用粪便发酵产生的生物热,或者在粪便中散布消毒剂的方式杀死寄生虫的虫卵、幼虫和虫囊。

4.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羊的抵抗力

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在牧区可以定期补充矿物质、维生素等微量元素,使羊只不会出现营养不全的现象,以确保羊只自身防御疾病的能力不会下降,减少寄生虫病的危害。羊舍应保持干燥、光线充足,通风良好;羊舍和运动场应勤打扫、勤换垫料,垃圾和粪便进行发酵处理。

5.合理有效使用驱虫药

在选择药物时,应考虑安全有效、成本低廉和使用方便。用药时饮水中加速溶多维,减少应激。对患病的羊只可暂不驱虫,待康复后再驱虫。比如阿维菌素系列为动物寄生虫病防治工作中的首选药品。该药的主要优点是具备高效、广谱、安全、无交叉抗药性,具备剂型全,使用方便等优点,对多种动物、禽类体内外寄生虫均有驱杀作用。

6.轮牧

有计划的把牧场划分为小区,使羊按计划地在小区轮流放牧。利用寄生虫的的某些生物学特性,以及牧场条件、地理位置、地势、温度和季节来确定设计轮牧方案。以达到破坏寄生虫整发育过程的目的,使寄生虫因为缺少某一个发育环节而不能完成发育史,从而不能造成对羊只的侵害。也能使每个草地都能得到净化。

7.消灭中间寄主和传播媒介

通过改造生态环境,使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失去必要场所;使用化学药物杀灭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养殖捕食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的动物对其进行捕食等方法,消灭寄生虫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可以阻止寄生虫的发育,起到消除感染源和阻断感染途径的作用。

8.加强对患寄生虫病羊只的治疗

为了减少损失,对患病羊进行治疗,可使病羊尽快恢复健康。

猪养殖场腹泻病综合防治措施


在养猪生产中,腹泻是猪病中发病率高的一种疾病,也是困扰广大养猪场户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多种疾病都伴有腹泻症状,在临床诊治上存在一定的难度,给广大的养殖户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也给养殖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一、目前猪场在治疗腹泻时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上的误区

1.1概念模糊不清。在临床诊治上,好多种疾病都有腹泻症状,虽有细微的区别,但大体症状十分相似,所以诊断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往往无法区分是由哪种病因引起的,治疗起来效果不太理想。

1.2规律性认识不足。近几年来,猪腹泻呈上升趋势,季节性不是十分明显,以往秋冬季多发,近年来的腹泻病没有明显的季节区别,尤其是一些规模猪场表现更为突出,无规律可循,

1.3对腹泻病的复杂程度认识存在缺陷。对于引起腹泻症状的疫病复杂复杂程度认识不够,表现为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腹泻,都归结于一种或两种病因,这就给腹泻的诊治带来了误导,很有可能因此而耽误诊治的最佳时期.

2.防控存在薄弱环节

2.1在临床上面对一些疫病,缺少一些先进的科学诊断仪器和方法,人们的诊断方法往往局限于现场观察、畜主描述等一些原始的方法,工具也只是一个体温计和听诊器,诊断结果似是而非,治疗效果无法预料。

2.2对猪腹泻病的治疗不够系统。好多猪场兽医工作人员对于一些疫病的治疗还是对症治疗,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初期会有一定的效果,很快就会反复,甚至于病情加重,最后病猪究竟死于什么疾病都不得而知,对于整个猪场的疫病防控不能提供任何有参考价值资料,所以这样的诊治在临床上实际意义不大。

2.3对于一些新的病原认识和研究严重不足。目前在养殖业里面,对于腹泻病病原的研究还很匮乏,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不能够给该病的防控提供足够的临床材料,给综合防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也是有些疫病不能很好地控制的原因之一。

2.4免疫接种工作存在漏洞。在一些养殖场户中,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养殖场和散养户,免疫密度低,间隔时间长,没有系统科学免疫计划或免疫程序,致使免疫接种不能够在全程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3.防治失败的原因多种

3.1没有针对性的进行疫苗预防接种。只有针对各猪场引起腹泻的病因有的放矢进行免疫,才能有效地防止病毒性腹泻的发生,否则很难起到预防作用。

3.2多种病因混合感染。腹泻往往不是由单一的因素引起,只对个别病因采取措施,而其他因素引起的腹泻却无法得到控制。

3.3操作不当引起免疫失败。疫苗没有按照要求温度保存、运输,注射剂量、方法、部位、使用时间不当等多种原因都有可能引起抗体不高、保护率低的现象,致使免疫失败。

3.4疫苗的保护率有限。尽管疫苗质量和技术操作不存在任何问题,因动物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在进行免疫接种后,对疫苗的反映也有所不同,有的很快就可以产生抗体,有的个体可能不会出现免疫应答,也有的出现免疫麻皮现象,这些都可以引起免疫失败。

3.5应激反应。有些猪场属于阳性猪场,猪本身带毒,属于隐性感染,只是临床没有表现出症状,已经处于潜伏期或感染强毒早期,一旦接种疫苗,处于潜伏期的就有可能激发该病的发生。

3.6母源抗体干扰。由于初生仔猪可以从母乳中获得母源抗体,在母源抗体很高时,会对主动免疫产生干扰作用,影响疫苗免疫接种的效果,所以有些疫苗可以做超前免疫,以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或者在母源抗体水平下降到一定水平后再进行免疫接种。

3.7病原多变且复杂。有些病原会有多个毒株,每个毒株又有若干个血清型,而且病原在复制过程中又不断发生变异,疫苗的毒株和血清型不对型号,效果就不尽人意了,事实上疫苗的研制速度远远落后于病原毒株变异的速度,当毒株或血清型不对时,就可以引起免疫失败。

二、综合防治措施

1.免疫是有效地防治途径。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在母猪产前对引起仔猪腹泻的疫病进行免疫接种,比如仔猪大肠杆菌,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等。

2.不同日龄的猪腹泻治疗措施不同。特别是对于产房仔猪腹泻,采取仔病母治,母子兼治的原则。

3.不同病因引起的腹泻要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

3.1一些病毒性疾病引起的腹泻治疗首先可用抗扰素+硫酸粘杆菌素类进行注射,同时可用活性微生物维持肠道环境拌料给药,此外要严格控制病猪饮食,可以稀粥+电解多维+葡萄糖粉,以增加病猪自身的抵抗力,注意必要时要补充液体,防治脱水死亡。

3.2细菌性腹泻的防治。预防仔猪黄痢、白痢,可在母猪产前21天和14天注射仔猪大肠杆菌四价苗本地株疫苗,对于发病严重的猪场可在仔猪出生1~2天和12~20天分别接种本地株菌苗。患病仔猪可用磺胺类、复方新青霉素、强力霉素、环丙沙星、菌痢净等做药敏试验后对症治疗,同时口服盐水防治脱水。

3.3因寄生虫引起的腹泻。引起猪腹泻的寄生虫病一般有球虫、和线虫,对于球虫病的防治,首先仔猪、架子猪、成年猪要分群喂养,保持圈舍卫生,定期消毒,保证饲料和饮水清洁无污染,发现患病猪及时隔离,用抗球虫的药物进行治疗,一般效果都很显著,对圈舍、器具、环境彻底清扫、消毒;对于线虫病的防治应注意时常保持圈舍及运动场干燥、清洁,舍内最好用水泥地面。粪便及时清除,堆积发酵无害化处理,对于多种寄生虫病的虫卵和幼虫以及其他的一些病菌都有杀灭作用。

3.4饲喂不当引起的腹泻。主要有仔猪饲喂过早,没有过渡期,换料过于迫切,仔猪肠胃功能不健全,引起消化不良而腹泻:饲喂问题饲料也可引起腹泻,比如饲料霉败变质、被污染等;同时还应注意保持圈舍和料槽干净卫生。

4.做好猪群保健工作。保健工作要从初生仔猪、青年猪、后备母猪、围产期母猪等各个阶段做好保健工作,这样才能系统地有效防止猪场腹泻病的发生和蔓延,保障猪群在整个生长周期内都不受腹泻病的困扰。

4.1加强产房管理,创造生产适宜的环境,特别应注意温度的控制,母猪舍一般控制在20~22摄氏度,初生仔猪圈一般在24~32摄氏度,随着生长日龄递减,同时保证母猪饲料质量、采食量,防治仔猪脂肪性腹泻。

4.2科学的管理理念。保持猪场的环境卫生、地面干燥,禁止带圈用水冲洗圈舍,如有病猪腹泻在地面上可用浸泡了消毒液的拖把及时拖干净;坚持全进全出,自繁自养,所有圈舍在出栏或转圈后要彻底清扫消毒,最好空圈7天以上。

4.3发病季节做好保健工作。患病猪要补盐补水,防治因脱水引起的酸中毒。

犊牛传染性腹泻的发病原因和综合防治措施


犊牛腹泻是犊牛在哺乳期的常见多发胃肠疾病,如果管理不善,防治不及时,会直接影响犊牛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犊牛腹泻也叫犊牛消化不良症,是一种消化机能障碍性疾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犊牛以春季和夏末秋初最为多发,是犊牛在哺乳期的常见多发的胃肠疾病,其中以3周龄以内的新生犊牛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如果管理不善,防治不及时,将会造成牧场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会影响犊牛的生长发育。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犊牛传染性腹泻的发病原因和综合防治措施。

1、主要症状

发病初期,患病犊牛体温升高,可达到39.8-40℃,随着症状的加重,体温能够升高达到40.1-40.5℃,脉搏增数,达到120次/min。初期排出黏稠粪便,呈绿色或者淡黄色,并散发腐败的恶臭味,由于排粪时过度用力努责导致肛门明显松弛,从而使粪便自由流出,造成后躯以及腿部被污染。随后发生持续性急剧水泻,粪便中混杂小的凝乳碎块,病情恶化后会排出混杂血丝或者淡黄色、深灰色的泡沫状或者黏糊样粪便。病牛精神沉郁,腹痛,闭眼,口腔黏膜潮红,非常疲劳,头颈无法伸直,而是抵在地上,且往往俯卧在地上.拒绝站起,四肢软弱无力,渴欲增强。机体发生严重脱水,口腔发干,眼窝下陷,四肢以及全身发凉,脉搏虚弱无力。即使病牛耐过,恢复过程非常缓慢,且影响生长发育,往往会继发其他疾病,如喘息症、肺炎、关节炎等。

2、防治措施

西药治疗。犊牛发生细菌性腹泻,可以静脉注射由500mL5%糖盐水、500mL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5%碳酸氢钠注射液、20mL恩诺沙星注射液、10mL10%安钠咖注射液、20mL10%维生素B1注射液、20mL10%维生素C注射液组成的混合溶液1次。如果犊牛体温有所升高,还要配合肌内注射或者静脉注射适量的抗菌药物,如20mL双黄连,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或者内服5g复方新诺明,每天2次。犊牛发生病毒性腹泻,可静脉注射由1000mL5%糖盐水、100mL5%碳酸氢钠注射液、10mL利巴韦林、10mL2.5%海达注射液(恩诺沙星注射液)、2g维生素C注射液组成的混合溶液,每天1次,并配合取30-50g纤维素酶,添加适量温开水冲调灌服,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如果病牛出现神经症状,如神志昏迷、抽搐等,可静脉注射适量添加有40mL25%硫酸镁注射液的生理盐水。犊牛发生寄生虫性腹污,可按体重内服5-8mgjkg阿维菌素片、丙硫苯咪唑或者左旋咪唑,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

中药治疗。取10g熟地、10g黄柏、10g黄芪、10g黄芩、10g罂粟壳、10g茯苓、10g党参、10g白芍、10g石榴皮、10g泽泻、10g地榆、10g神曲、10g山楂、10g车前子、10g麦芽、10g猪苓、10g当归、10g马尾连、10g甘草,加水煎煮后给病牛分成2-3次灌服。也可取炙甘草、厚朴各Sg,陈皮、白芷、半夏、茯苓、大腹皮、苏叶、干姜各10g,白术、藿香各15g,加水煎煮2次,然后混合在一起煎煮,分别在早、晚各灌服1次。也可取姜黄、煨诃子、去核乌梅各10g,黄芩、黄连、葛根各15g,7g甘草,加水煎煮后灌服。还可取焦地榆、郁金、黄柏各10g,泽泻、白芍、藿香、金银花、当归各15g,诃子、乌梅各20g,甘草、姜黄、黄连各6g,加水煎煮后灌服,如果粪便混杂血液可添加白头翁、地榆炭。如果犊牛严重腹泻,口色苍白,耳、鼻冰凉,四肢厥冷,可取麦门冬、制附子、甘草、干姜各10g,五味子、党参各15g,煅牡蛎、煅龙骨各40g,加水煎煮后灌服。

辅助性治疗措施。患病犊牛在治疗腹泻时,补液的过程中还要吮食适量的牛奶,用于满足机体所需的能量,从而使其体温维持正常,增强机体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这是由补液使用的电解质液所含的能量只能够满足犊牛所需的大约50%,也无法完全替代食物。如果气候寒冷,对于发生腹泻的犊牛更需要补充足够的能量(主要是指来源于食物的能力)用于维持体温,此时若只供给电解质会造成体况快速变差,影响康复。另外,如果犊牛肠道内没有流经固体的营养物质,会暂时性关闭肠黏膜功能,无法继续吸收营养,导致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够恢复。一般来说,发生腹泻的犊牛每天需要供给1500mL左右的牛奶,分成2-3次吮食。需要注意的是,不允许同时饲喂牛奶和电解质液,一般电解质液可在饲喂牛奶经过2-3h才给予。

加强饲养管理。母牛妊娠后期要饲喂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饲料,确保饲喂充足的干草,并严格控制精料喂量,避免体况过肥或者产后发生酮病,从而防止后代犊牛发生中毒性腹泻的可能。如果牛场条件允许,可在母牛产前接种冠状病毒疫苗、大肠杆菌疫苗等,从而使犊牛形成主动免疫。母牛临产前,牛舍要彻底进行清扫和严格消毒。母牛分娩时,要使用1%新洁尔灭对外阴、后躯以及各种接产用具都进行清洗消毒,而助产人员要将指甲修剪磨平,并对手臂也用0.1%新洁尔灭刷洗。犊牛产出后,要对脐带断端浸泡5%碘酊进行消毒,经过1-1.5h供给初乳,注意乳汁温度适宜控制在36-37℃,每次喂量控制在2kg左右,禁止供给过少或者过多。犊牛从8日龄开始,可饲喂少量的干草,由此能够促使瘤胃及早发育,且能够避免其舔食脏物;在15日龄左右开始,可训练采食精料;在20日龄开始,可饲喂多汁饲料。犊牛舍要确保干燥、清洁,且保持通风良好,并定期使用2%氢氧化钠溶液对运动场、犊牛栏、犊牛床进行喷雾消毒。

本病分为饲养管理性腹泻与传染性腹泻两种。饲养管理性腹泻的临床表现以严重腹泻为主要特征。发病初期犊牛精神状态无明显变化,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粪便粘稠呈粥样甚至水样,颜色为黄色或暗绿色,到后期有的会出现血样稀便,肠鸣音响亮、远雷声或流水声,腹胀、腹痛。当发生脱水时,眼球塌陷、皮肤弹性减退、衰弱无力、行走蹒跚、脉搏快速、结膜充血或发绀、血液浓缩等症状。当胃肠道中内容物腐败发酵、毒素被吸收,出现自体酸中毒时,会有一系列的神经症状出现,如兴奋不安、痉挛抽搐,严重时嗜睡昏迷、休克。传染性腹泻的临床表现与饲养管理性腹泻大体一致,即脱水、酸中毒和排稀粪。当病害发生时,应尽早针对病因采取综合性措施,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1、发病原因
1.1饲养管理性腹泻发病原因
分析犊牛腹泻的发病原因基本上都与饲养管理不当有直接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当犊牛吃不到初乳或母牛奶水不足时,犊牛通过母乳获取形成抗体的免疫球蛋白来源缺乏,抗病能力十分低下。此外,实行人工哺乳期间,乳液的温度、浓度、饲喂方式方法以及从哺乳向喂料过渡等存在问题时,都可能引起发病。
第二,母牛在怀孕期间,营养不全价,不均衡,缺乏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致使母畜营养代谢紊乱或障碍,这样的母牛往往消瘦、虚弱,严重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所生产的犊牛一般为弱畜,其所有的生理机能都很差,易发生腹泻或感染其他疾病。
第三,养殖环境不良,卫生条件差、不坚持消毒制度,温度过低、湿度较大、缺少阳光,通风不良、闷热拥挤等原因,都是本病的诱发因素。
1.2传染性腹泻发病原因
传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是大肠杆菌,饲养环境中传染性微生物高、畜舍卫生条件差、难产和长途运输等均可引发。
2、治疗措施
2.1饲养管理性腹泻的治疗措施
一旦犊牛发生饲养管理性腹泻,要尽早进行治疗。具体方案:可首先采取饥饿疗法,即在8-10小时内停止哺乳,为防止脱水可喂给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充能量液体,如葡萄糖、复方氯化钠及强心利尿药物,或每天补给电解质液600毫升,同时用口服补液盐加水调至36℃-38℃给犊牛饮用;之后使用缓泻药(人工盐、大黄、硫酸钠等)灌服或用温肥皂水灌肠的方法,排除胃肠道中的内容物,为防止因肠道内容物腐败发酵而产生气体引起腹胀,可适当应用鱼石脂、高锰酸钾等药物。为了保护胃肠粘膜和调节消化功能,在完成上述工作后注意补充胃蛋白酶、维生素B、维生素C和电解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极易受到各种致病微生物的侵害,继发或合并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梭菌等以及某些病毒。所以应适当选择使用抗菌药物和免疫增效剂,常用的有磺胺脒、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粘杆菌素、黄芪多糖等。

2.2传染性腹泻的治疗措施
对于传染性腹泻,应注意消炎、强心、补液和护理是关键的治疗措施。由于治疗传染性腹泻通常采用西药口服或注射,所以,在用药前应通过药敏试验,选出敏感药物,再进行给药。
治疗本病,消炎,强心,补液,护理是治疗关键,对于细菌性腹泻,最好通过药敏试验,选出敏感药物后,再给药。口服药物通常选择氯化钠3.5克,氯化钾1.5克,碳酸氢钠2.5克,葡萄糖粉20克,常水1000毫升,混溶。口服每次200-300毫升,每日3-4次。静脉补液:重症患犊通过静脉大量补液,可增加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维持电解质平衡。常用葡萄糖生理盐水1500-3000毫升,加入5%碳酸氢钠液150-300毫升,每日2-3次。给危重腹泻患犊大量不补液时,加入10%氯化钾液50-80毫升,可提高治疗效果,治愈率达91%,间隔6-8小时重复一次。
也可进行注射治疗,用氟哌酸6%低分子右旋糖酐,生理盐水,5%葡萄糖,5%碳酸氢钠各250毫升,氢化可的松100毫克,维生素C10毫升,混溶后给犊牛一次静脉注射。轻症每天补液一次,重危症每天补液两次。危重病犊牛也可输全血治疗。一般可以选择病犊牛的母牛血液,用2.5%枸橼酸钠50毫升与全血450毫升混合后一次静脉注射。
3、预防措施
在预防方面,要认真加强母牛妊娠期的全程饲养管理,特别是怀孕中后期(200日龄后)应适当补充蛋白类饲料、多种维生素和矿物性微量元素,围产期(分娩前后一周)坚持消毒环境,犊牛出生后及时吃到初乳和保证充足的奶水,圈舍内要防寒保暖,同时要通风换气,控制湿度,要有充足的阳光照射,随时更换垫草,采取多种措施,营造良好的饲养环境。

规模化鸭场鸭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鸭病是在养殖鸭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疾病,鸭病的传染性比较强,一旦暴发,就容易导致大范围的传染,从而不利于鸭的生长和繁殖,同时,还会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不利于鸭场规模化的发展。为了更好地防治鸭病的传染和促进鸭养殖业的完善,就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性改善措施,以实现养鸭的经济效益。
1规模化鸭场中鸭病的种类及其产生原因
为了促进鸭养殖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以及提高养鸭的经济效益和减少鸭疾病的发生,就需要全面地掌握鸭病的种类以及疾病产生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目前,关于鸭病的种类一般有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类疾病和营养代谢疾病。
1.1传染性鸭病
传染性鸭病主要是由于病原微生物的侵入而导致体内病毒增加,从而产生病变,最后形成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染病的影响范围比较广泛、危害比较大、传播速度较快,这些都严重影响到鸭的生长和繁殖。传染性疾病的产生和传播一般分为4个阶段:潜伏期、传染前期、传染高峰期、扩散期。传染性疾病可以分为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无论是哪一种传染性疾病都会造成病毒感染,并且都会将体内的有害物质通过介质传播,因此,在要对传染性疾病进行严格防制,以避免造成大规模的流行。此外,还要了解传染病的传染途径。传染病流行三素包括传播源、传播途径和易感鸭群,所以,要防止传染病流行从这三个方面去改善,即切断传染源、阻碍传播途径、分散易感鸭群等。
1.2寄生虫类疾病
寄生虫疾病也是鸭病中常见的一类疾病。寄生虫主要寄生在鸭的体内,有的寄生在鸭体表面,其中比较常见的寄生虫有绦虫、吸虫、棘头虫等。寄生虫主要经食用感染、皮肤感染等接触性感染,食用感染就是鸭在吃食过程中将带有寄生虫的幼虫或害虫吃入而引起的感染;皮肤感染就是昆虫体内的寄生虫在鸭体表面孵化或是昆虫将体内的寄生虫卵注入鸭的体内,其中常见的是吸血昆虫。寄生虫病会导致鸭的生理机能下降,造成营养不良现象。
1.3营养代谢及中毒病症
营养代谢或是中毒都是由于外在环境不良或是人工饲养不当所造成的,一些养殖户在养鸭的过程中不注意饲料的选择和搭配,导致鸭食物中毒或是营养不良,严重影响生长发育。
2防控鸭病的综合措施
疾病的防治对鸭的生长繁殖和养殖经济效益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更好地促进鸭的规模化养殖,需要加强鸭病的预防。以下针对鸭病的防控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建议:
2.1加强对鸭舍日常卫生环境的管理
鸭舍是鸭生长的环境,直接影响到鸭病的发生,所以必须加强对鸭舍的日常管理。鸭舍的卫生环境是导致鸭病产生的关键,传染病、寄生虫病都是由此产生,因此,要确保鸭舍环境和卫生能够符合标准。在日常管理中要及时对鸭舍进行清理、打扫、消毒等,每天进行通风换气,确保舍内空气流通,以避免滋生病菌。在杀毒时要掌握好杀毒剂的搭配和剂量,对食槽和粪尿沟等要仔细进行杀毒。
2.2制定科学合理的饲料管理机制
饲料是鸭获取营养最主要的来源,因此要注重对饲料的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饲料管理机制可增强鸭的抵抗力。在日常饲料的选择上,要结合鸭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饲料,对于饲料质量也要严格把关,在搭配上要科学合理,不能只使用单一的饲料,必要时在饲料中添加一些营养素、有机饲料等。此外还要注重鸭的放养管理,鸭在自由活动中极易接触到带细菌或寄生虫的食物,因此在日常放养过程中要选择一个干净广阔的环境,这样不仅便于管理,还能够及时观察鸭的取食情况。
2.3制定科学合理的鸭病防治解决方案
出现鸭病时,要及时找出鸭病的种类,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解决。制定科学合理的鸭病防控方案就是为了降低鸭病的发生率,以在第一时间内解决鸭病造成的危害,避免病情的扩大和传染。当鸭的养殖过程中出现传染病时,要及时找出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还要及时隔离和处理病鸭;如果是寄生虫病,就需要及时对鸭进行消毒和治疗,必要时还要给鸭服用抗菌药物等。
3总结
规模化鸭场中的鸭病防控措施对于鸭的养殖和生产十分重要,为了更好地促进养殖业的发展,应加强对鸭病的防治,全方位了解鸭病的种类和产生原因,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李成贵,钱兴祥,李永敏,倪月琴,何根山,黄俊达,杨广发,郝涛,金燕丽.鸭病的综合防控措施.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0(06).
吴胜香,陈芳,吴胜峰.规模禽场禽流感的综合防控措施.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0(05).
叶子清.规模化鸡场净化疫病的综合措施.畜禽业,2008(10).
郑之祥,杜乐新.规模化养鹅场疫病防控的综合措施.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04).

羊痘病综合防治技术


临夏县是甘肃省的草食畜牧业发展重点县,随着近两年牛、羊产业的快速发展,羊痘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这种病容易造成羔羊死亡,不利于养羊业的发展,因此,对羊痘病进行及时有效的防治对临夏县的畜牧业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羊痘病的病原、流行特点、发病原因、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提出预防、疫情处理和病畜治疗技术。

羊痘病也叫羊天花,主要指的是由痘病毒导致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主要表现在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特殊的丘疹和疱疹。羊痘病发病后,还会出现并发症,例如肺炎、肠胃炎等,很容易导致病羊死亡,尤其是那些刚出生的小羊更是容易死亡。不仅如此,羊痘病还会导致羊群失明、妊娠中的羊流产等严重的后果。羊痘病是羊群中比较严重的一种传染病,对羊群的危害极大,建国以后连续流行多年,疫病覆盖全县,对临夏县的畜牧业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本文先是分析了临夏县羊痘病的发病原因和症状,进而提出了防治羊痘病的措施。

一、病原

羊痘病原为痘病毒科的羊痘病毒,属DNA型,一般为砖形或卵圆形,大小为170-250nm300-325nm,有囊膜。3%石炭酸、2%甲醛、0.1%升汞都有良好的消毒效果,直射阳光和紫外线也能迅速杀灭该病毒。

二、症状

羊痘病的潜伏期一般是4到8天,在此期间,病羊体温会逐渐升高到41到42℃,食欲明显下降,精神萎靡,结膜潮红,流眼泪,鼻孔流浆液等分泌物,脉搏和呼吸加快,之后大概经过1到4天以后会出现痘疹,疹多出现于皮肤没有毛或毛少之处,例如眼睛、鼻子、脸、四肢、尾巴内测的皮肤和会阴部,一开始的时候是红斑,1到2天后形成丘疹,在皮肤表面比较突出,之后丘疹慢慢扩大为淡红或者灰白色,半球状隆的结节,结节在几天内变成水疱,水疱后变成脓性,如果没有继续感染几天以后就会逐渐干燥变成棕色的痂块,痂块脱落以后会留下一个红斑,之后红斑的颜色会慢慢变淡。

三、流行特点

在自然条件下,绵羊痘只能使绵羊感染,山羊痘只能使山羊感染,绵羊和山羊不能相互传染。最初是个别羊发病,以后逐渐发展蔓延全群。山羊痘通常侵害个别羊群,病势及损失比绵羊痘轻些。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水疱液和痂块易与飞尘或饲料相混而吸入呼吸道。病毒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侵入肌体。人、饲管用具、毛、皮、饲料、垫草等,都可成为间接传染的媒介。本病主要在冬末春初流行,气候严寒、雨雪、霜冻、枯草季节、饲养管理不良等因素也可促进发病和加重病情。

四、发病原因

1.饲养和管理问题

羊痘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或者已经痊愈的羊,这些羊身上携带的病毒会对周围的饲料、水、空气等造成污染,如果没有将病羊与健康的羊进行隔离,还是把它们同时放牧,让它们彼此接触,一起饮食,同时呆在受污染的空气中,那么健康的羊就很容易患病。同时,如果羊舍空间狭小,而羊比较多,就会造成通风不畅,再加上粪便没有按时清理,就会导致有害气体的升高。除此之外,饲料不够、营养不足会导致羊群的免疫力下降,进而给细菌的侵袭创造条件,提高发病率。

2.季节因素

羊痘病在全年的各个季节都有可能发病,季节不同,发病率不同。羊痘病毒不怕寒冷、干燥,所以在冬末和春初比较寒冷的季节很容易发病。而羊痘病毒害怕热,夏季强烈的紫外线很容易将病毒杀死,所以在天气比较热的夏季很少发病。临夏县冬季和春季比较干旱,降水多集中在夏季,这种气候也是该地区羊痘病频发的一个原因。

3.疫苗因素

羊痘病的疫苗贮存要求是在0℃以下,若是温度超过了这个标准,就可能导致疫苗失效。而在运输疫苗的过程中,如果保护不当,也会造成疫苗失效。疫苗的失效就不能控制羊痘病的传染,导致羊痘病的扩散。

4.人员素质过低

防疫人员的素质不高也是疾病蔓延一个原因。防疫人员素质过低,就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来使用疫苗,导致疫苗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同时,防疫人员素质过低,没有对旧针头进行消毒就给羊群注射疫苗,造成了疫病的传染。同时如果饲养人员素质不高,就很难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不能对羊舍进行消毒,导致疫病的扩大。

5.品种、年龄因素

即使品种和年龄不同的绵羊,也会发生羊痘病,相对来说,纯种和杂种的羊更容易感染疫病,一旦发病,病情也比较严重,羔羊与成年羊相比更容易死亡,妊娠的模样发病以后,容易出现流产的情况。

五、防治措施

1.预防措施

日常加强饲养管理,注意卫生条件,对羊舍和饲养场地及时清扫,搞好圈内卫生,冬春季节适量补饲,注意防寒保暖,不能将羊饲养在狭窄、拥挤、阴暗潮湿、卫生和通风不良的环境。加强检疫工作,严禁从疫区引进羊及其产品,从非疫区买羊也要进行检疫,并隔离观察20天左右,证实无病后再合群。在每年春季对存栏羊用羊痘弱毒冻干苗进行定期预防接种,哺乳羔羊免疫力低,可以在出生后6个月再接种1次,常年对新购进羊群进行补注。

2.疫情处理

一旦发现病畜,立即上报当地兽医主管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规定,采取紧急、防控性地强制措施,对发生疫情的地区实行封锁,禁止疫区和疫点内的羊及其产品运出和出售。病死羊只尸体深埋,对于与病羊接触的同群羊进行隔离,严禁到疫区放牧。对发病羊的圈舍,用具以及可能被污染的场地进行彻底清扫后,用来苏儿、菌清畏、消毒精品等进行彻底消毒,每周2次,连用4次(特别注意本病毒对氯制剂有抵抗力,不宜使用)。健康羊只紧急接种羊痘弱毒疫苗,对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地区的羊不论羊只大小均在腋下或尾根内侧或腹内侧皮内注射羊痘弱毒冻干苗0.5毫升。

3.治疗

治疗可用羊痘痊愈血清肌肉注射,羔羊15-20毫升,成羊30-50毫升,对皮肤上有水疱的可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患部皮肤,再用碘甘油或龙胆紫涂抹患部1天2次,当继发感染或并发症时,要根据情况进行消炎、补液、强心,可用抗生素、磺胺类药物或中草药制剂,如:用复方连翘注射液稀释青霉素或卡那米星治疗,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0.10-0.15毫升,每日2次,用病毒唑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或用黄芪多糖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每千克体重0.15-0.2毫升,每日2次同时配合一些清毒去火消炎的中草药灌服效果更好,中药方剂选用栀子10g、半夏5g、生石膏12g、双花10g、连翘12g、苍术12g、紫苏5g、滑石10g、射干10g、荆芥10g、黄芩12g、元明粉12g,水煎灌服1剂/d,羔羊减半,连用3d。重者可选用病愈羊的血清治疗,大羊10-20ml、小羊5-10ml皮下注射。同时要每年抓好秋膘,可在饮水中加入少量食盐、Vc、复合维生素B和微量元素,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结语

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临夏县,其羊痘病的防疫工作既关系着该县整个畜牧业的发展,也关系着整个县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健康,因此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来对羊痘病进行防治,确保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整个县经济的发展。

鳃腺炎综合防治措施


甲鱼鳃腺炎病是一类发病快、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有效治疗难的灾害性疾病。此病始发时,死亡的个体数量少,多伴有腐皮、穿孔、瘦弱等明显症状,并常与水质恶化、急性肠胃炎、强烈的应激反应并发,极易误诊。该病一旦发生,损失严重。即使得到及时控制,对甲鱼以后的生长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现就本人对该病的一些防治体会作一介绍,以供参考。
一、症状症状可分为出血型、失血型和混合型三种。
(一)出血型鳃腺炎
底板、四肢有积水性红斑,口、鼻、泄殖孔出血,鳃状组织发炎、出血,肺暗紫色、充血,胃、肠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内有凝血块,多为花肝并有出血点,有溶血性腹水,肾、脾充血。
(二)失血型鳃腺炎
底板贫血,呈瓷白色,鳃状组织淡白色,并有糜烂现象,肺灰白、血色不足,胃肠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内有凝血块,肝多为土黄色,肾、脾有失血现象。
(三)混合型鳃腺炎
底板、肌肉血色不足,鳃状组织发炎、充血,肺暗紫色、充血,胃肠道瘀血,肝多为土黄色并有出血现象,有溶血性腹水,肾、脾充血。失血型鳃腺炎可演变成白底板病。
另外,水质恶化,氨氮含量高于10ppm以上造成甲鱼的造血器官如肝的坏损也能引起白底板病;营养缺乏,如饵料中长期缺乏多种维生素和铁、钴、硒、锰等矿物质造成甲鱼造血机能不足或失血也能引起白底板病。
二、流行特点常年发生,尤以春夏之交和秋冬之交为多,多见于幼鳖,其次为成鳖、亲鳖、稚鳖。
三、病因一般认为是多种细菌、病毒等的综合性感染引起的。细菌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并存在类呼肠弧病毒、类腺病毒等病毒的可能。这些病菌经受伤的体表感染鳃状组织,产生肠毒素及溶血素破坏、感染胃肠道壁而进入其他组织器官,引起广泛的系统性的组织器官感染和坏死。
四、预防与治疗针对以上情况,这类疾病的防治原则应为:坚持生态预防为主,使用抗菌、抗病毒的药物联合防治方法,辅之以水体消毒和补充营养,从而达到预防与治疗的目的。
(一)生态预防
1、放养前及在养殖过程中,及时培育和调节水体,使之达到“肥、活、嫩、爽”的要求,种植一定面积的水生植物,并放养一定数量的鲢鳙鱼,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2、定期换水排污,定期对周边环境和水体进行消毒,以杀灭水中病菌,同时定期泼洒光合菌制剂,以分解、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培育水中有益的优势菌群,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衍。
3、选用健康苗种,避免使用疫区及带菌的苗种,投喂优质饵料,增强体质,提高甲鱼自身的抗病能力。
4、建立相对封闭的生产体系,做好防范隔离工作。工具及时消毒,工作人员的手、脚、鞋也应适当消毒,谢绝无关或外来人员随意进入养殖区。
5、无法治疗的病鳖及死鳖应及时掩埋或焚毁,防止病菌的扩散及对养殖区周围环境的污染。
(二)药物预防
1、坚持每半月左右使用0·3—0·7ppm的二氧化氯或15—40ppm的生石灰对池塘水体消毒处理1次。
2、定期(每月2次,1次持续5天左右)适量使用板兰根、黄芩、黄芪、连翘、穿心莲、鱼腥草、蒲公英、马齿苋等中草药煎水拌料投喂,每种中草药的使用量一般为5—10克/100公斤鳖重。
3、发病季节再投喂一些抗病菌的西药,如盐酸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病毒灵等,每种药物的用量一般为2—4克/公斤饵料。同时再添加一些维生素制剂如甲鱼复合多维、维生素C、维生素E和葡萄糖等,一次投喂3天左右。
(三)药物治疗
1、全池泼洒5ppm双氧水(工业用,含量30%左右),预氧化4—6小时后泼洒0·7ppm二氧化氯制剂;第二天用上述药物70%的用量再加强1次;第三天泼洒30ppm生石灰;第六天后全池泼洒3—5ppm的光合菌制剂。
2、每公斤饵料添加盐酸环丙沙星4克、复方新诺明3克、病毒灵3克、维生素C2克、维生素K33克等拌料投喂4天,以及每100公斤鳖重投喂板兰根30克、连翘30克、蒲公英20克、黄芪15克、柴胡12克、仙鹤草12克、甘草8克等中草药的煎水汤液,连续6—8天。每次中草药可煎水2—3次,1次投喂1餐。中草药汤液可在西药喂完后投喂也可与西药同时拌料投喂。
3、停药10天后,可进行第二次消毒和投喂药饵,以巩固疗效。在甲鱼养殖进程中,完善防病体系,加强疾病的防治力度,同时加强对水体的调控,投喂优质饵料,定期补充一些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营养性补充剂,对由病菌感染、水质恶化、营养缺乏引起的“白底板”病也将会起到很好的控制和预防作用。 

小尾寒羊破伤风的综合防治措施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创伤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破伤风又称“锁口风”“强直症”,其特征为患畜骨骼肌神经兴奋性增高,持续发生痉挛而表现出强硬状态。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也常有发生。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小尾寒羊破伤风的综合防治措施。

1.加强预防
平时要注意饲养管理和羊舍卫生,防止动物受伤,一旦发生外伤,尤其是严重创伤时,应及时进行伤口消毒和外科处理,或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血清。断脐、断尾、阉割及外科手术时要严格消毒,并在手术前后注射青霉素或破伤风抗毒素,以防止该病的发生。在本病的多发流行地区,每年要定期注射破伤风疫苗。在羔羊出生和手术后用破伤风抗毒素5万~10万国际单位肌肉注射。
2.积极治疗
发现患病羊,要及时对病羊加强护理,首先要将患病动物安置在光线较暗的安静处并饲喂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饲料和洁净充足的饮水。然后要对伤口的坏死组织进行清除,同时对伤口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可以选用3%双氧水、1%高锰酸钾或者5%~10%碘酊。在伤口周围要注射青链霉素和破伤风抗毒素。需要注意的是,首次注射时剂量要加倍,同时还可以配合使用镇静解痉的药物注射治疗。
3.防止对人的感染
由于人也可以被破伤风梭菌所感染,因此与动物接触频繁的养殖人员伤口较深时,一定要正确处理伤口,以防厌氧微环境的形成,这是防止感染的重要措施。一般情况下,可以注射类毒素进行主动免疫预防,或者注射抗毒素和抗生素进行特异性治疗。

病原及流行特点
破伤风又名强直症,俗称锁口风,是由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中毒性传染病。
病原为破伤风梭菌。该菌又称强直梭菌,分类上属芽孢杆菌属,为细长的杆菌,多单个存在,能形成芽孢。芽孢位于菌体的一端,似鼓槌状,周鞭毛,能运动,无荚膜。幼龄培养物革兰氏染色阳性,培养48小时后常呈阴性反应。
本菌为厌氧菌,一般消毒药均能在短时间内杀死。但其芽孢具有很大的抵抗力,煮沸10—90分钟才能杀死。在土壤表层能存活数年。对1%碘酊、10%漂白粉、3%双氧水等敏感。破伤风梭菌繁殖体的抵抗力与一般非芽孢菌相似,但芽孢抵抗力甚强,耐热,在土壤中可存活几十年;10%碘酊、10%漂白粉液及30%过氧化氢能很快将其杀死。本菌对青霉素敏感,磺胺药次之,链霉素无效。
本病通常由伤口污染含有破伤风梭菌芽孢的物质引起。当伤口小而深,创伤内发生坏死或创口被泥土、粪便、痂皮封盖或创内组织损伤严重、出血、有异物,或在需氧菌混合感染的情况下,破伤风梭菌才能生长发育、产生毒素,引起发病。也可经胃肠粘膜的损伤部位而感染。
发生主要是细菌经伤口侵入身体的结果,如脐带伤、去势伤、断尾伤、去角伤及其他外伤等,均可以引起发病。母羊多发生于产死胎和胎衣不下的情况下,有时是由于难产助产中消毒不严格,以致在阴唇结有厚痂的情况下发生本病。也可以经胃肠黏膜的损伤感染。病菌侵入伤口以后,在局部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危害神经系统。由于本菌为专性厌氧菌,故被土壤、粪便或腐败组织所封闭的伤口,最容易感染和发病。
症状
病初症状不明显,常表现卧下后不能起立,或者站立时不能卧下,逐渐发展为四肢强直,运步困难。由于咬肌的强直收缩,牙关紧闭,流涎吐沫,饮食困难。在病程中,常并发急性肠卡他,引起剧烈的腹泻。
诊断要点
1、临床症状本病的潜伏期为5~20天,但在特殊情况下可能延长。四肢僵硬,头向后仰,初发病时,仅步行稍不自然,不易引起饲养员的特别注意。病势发展时,则双耳直硬,牙关紧闭,不能吃东西,口腔内黏液多。颈部及背部强硬,头偏于一侧或向后弯曲;四肢伸直,腹部蜷缩,好像木制的假羊,如果扶起行走,严重者无法迈步,一经放手,即突然摔倒。突然的音响可引起骨骼肌发生痉挛而使病羊倒地。症状轻微时,脉搏和体温无大变化。严重时,体温可以增高,脉搏细而快,心脏跳动剧烈。病的后期,常因急性胃肠炎而发生腹泻。死亡率很高。
2、实验室诊断必要时可从创伤感染部位取材,进行细菌分离和鉴定,结合动物实验进行诊断。
防治
(1)预防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是预防本病的有效生物制剂。羔羊的预防,则以母羊妊娠后期注射破伤风类毒素较为适宜。
(2)创伤处理:对感染创伤进行有效的防腐消毒处理:彻底排除脓汁、异物、坏死组织及痂皮等,并用消毒药物(3%过氧氢、2%高锰酸钾或5—10%碘酊)消毒创面,并结合青链霉素,在创伤周围注射,以清除破伤风毒素来源。
(3)注射抗破伤风血清:早期应用抗破伤风血清(破伤风抗毒素)。可一次用足量(20—80万单位),也可将总用量分3次注射,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均可;也可一半静脉注射。抗破伤风血清在体内可保留2周。
(4)加强护理。将病羊放于黑暗安静的地方,避免能够引起肌肉痉挛的一切刺激。给予柔软易消化且容易咽下的饲料(如稀粥),经常在旁边放上清水。多铺垫草,每日翻身5~6次,以防发生褥疮。
(5)为了消灭细菌,防止破伤风毒素继续进入体内,必须彻底清除伤口的脓液及坏死组织,并用1%高锰酸钾、1%硝酸银、3%双氧水或5%~10%碘酒进行严格消毒处理。病的早期同时应用青霉素与磺胺类药物。
(6)为了中和毒素,可先注射40%乌洛托品5~10毫升,再肌肉或静脉注射大量破伤风抗毒素,每次5万~10万单位,每日一次,连用2~4次。亦可将抗毒素混于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注射。
(7)为了缓解痉挛,可皮下注射25%或肌肉注射40%的硫酸镁溶液,每天一次,每次5~10毫升,分点注射。或者按每千克体重2毫克肌肉注射氯丙嗪。
(8)对于牙关紧闭的羊,可将3%普鲁卡因5毫升和0.1%肾上腺素0.2~0.5毫升混合,注入咬肌。

池塘养殖泥鳅病害防治综合措施



泥鳅具有耐低氧、抗病力强的特性,在自然水域中病害较少,但在池塘精养条件下,养殖密度大,对养殖过程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高,使得引发鱼病的因素增多,因此日常做好鱼病的防治工作对泥鳅健康养殖至关重要。

一、彻底清塘消毒

苗种放养前做好池塘清整消毒工作,杀灭池中野杂鱼、致病菌、寄生虫和其他敌害生物,是预防鳅病、提高泥鳅养殖成活率的必要措施。池塘清整时,将池水排干,修补池埂,清除杂草,堵塞漏洞,挖去过多的淤泥,曝晒数日,能疏松池底表层土壤,促进底质中的有机物转化为营养盐类,同时达到消灭病虫害的目的。清塘时常用的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氨水及茶籽饼等,其中生石灰不但能杀灭塘内病原体和敌害生物,而且还具有改良底质、调节水质和施肥等作用,但新建池塘不宜使用;漂白粉杀菌和杀死敌害生物的作用较强,但易分解和潮解;氨水具有杀菌、施肥的作用;茶籽饼能杀死塘中野杂鱼、螺、蛙及部分水生昆虫等敌害生物,具有增肥作用,但杀菌防病效果差,生产中应根据各清塘药物的特点及清塘要求选择应用。

二、泥鳅苗种的选择和消毒

苗种的优劣是决定泥鳅能否健康生长的前提和基础,质量好的鳅苗要求无病无伤、体色鲜艳有光泽、体形匀称肥满、游动活泼、大小均匀。鳅苗下塘前,用3%的食盐水溶液浸浴5~10min,杀灭体表细菌和病原体的同时使泥鳅处于应激状态,体表分泌黏液,在下池后能有效避免病原体感染。

三、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低,浪费水体资源,影响养殖的产量和效益。放养密度过高,鱼体生存空间竞争大,互相争食,影响正常的生长速度,造成个体大小悬殊;同时水体负荷大,水环境容易恶化,鱼体对疾病的低抗力下降,易致泥鳅生病。一般泥鳅开口苗的放养密度为50万尾/亩,体长75px左右的寸苗放养密度为10~15万尾/亩,实际生产中要结合鳅苗规格、池塘养殖条件及养殖技术水平等情况来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

四、加强投饵管理

严格按照“四定”原则投饵,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鱼体自身体质和抗病力,对泥鳅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定质:投喂的饲料要确保新鲜清洁、营养全面,动、植物性饵料配比合理,适口性好。动物性饵料不宜单独投喂,以防泥鳅因贪食引起消化不良,导致“胀气”而亡,且在投饲前要对动物性饵料进行消毒处理:洗净后在沸水中烫置3~5min,或在5%的食盐溶液中浸泡10min左右,用清水漂洗后再投饲。腐烂变质的饲料绝不能投喂,否则易使泥鳅患肠炎等疾病。定量:水温在22℃以下时,日投饵量占塘鱼体重的2%~5%;水温22℃~28℃时,是泥鳅生长旺盛期,日投饲量达5%~10%;水温在30℃以上或10℃以下时则不投或少投,实际生产中每天投喂量要结合季节、天气、水质和鱼的摄食、活动等情况灵活调整,尽量避免产生残饵,浪费饵料,破坏水质。定时:水温适宜时每天早、中、晚投喂三次,水温不高时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定位:饵料要投在固定的食台上,使泥鳅养成到食台吃食的习惯,便于观察其吃食、生长及活动等情况。日常管理中要做好食台及其附近水域的清洁消毒工作:残饵要及时清除,食台要经常清洗、曝晒或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每周用漂白粉溶液或其他消毒剂泼洒食场一次,定期在食场周围挂药袋或药篓。

五、加强水质和水温管理

保持良好的水体环境是促进泥鳅健康生长、防控鱼病发生的关键要素。养殖泥鳅的池水要求PH值为7~7.5,溶解氧保持在3mg/L以上,透明度保持在625px左右为宜,水色为黄绿色。养殖期间,要根据水质情况适时追肥,保持池水活、爽,为泥鳅培育丰富的生物饵料。养殖池中可种植适量浮萍、水花生、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增加池水溶氧,遮阴蔽阳,净化水质。日常管理中注意观察天气变化、气温高低、水质及泥鳅摄食和活动是否有异常等情况,适时、适量换注新水,调节水温和水质,夏季水温要控制在30℃以内。每次换水量不宜过大,一般以换掉池水的1/5左右为宜,换水过少起不到调节水质的作用,过多会降低水中浮游生物的密度;注水时,温差不宜超过3℃,避免因水温突变使鱼体产生应激反应而引发疾病。

六、使用微生物制剂

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改良水体环境,能增加水体中有益菌群,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蔓延,提高机体免疫力,对鱼病的预防发挥积极的作用。常用的微生物制剂有光合细菌、硝化细菌、EM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要长期使用,形成优势种群,才能减少或阻碍病原菌定居,达到预防鱼病的效果。不同微生物制剂调水的作用不一样,要根据池塘水质情况选择适宜的微生物制剂:池塘水质较瘦时,适合用光合细菌进行调节;池水较肥时,应选用硝化细菌;水体藻相不佳,底质恶化严重时,用枯草芽孢杆菌调节的效果较好。

七、养殖水体及养殖用具消毒

做好养殖水体消毒工作是防治鳅病的重要措施,实际生产中,要结合池水现状及鱼病的发生、流行等情况做到按需消毒,避免过度用药。常用的消毒药物是生石灰,一般用量为20mg/L,但新建的鳅池不宜用生石灰进行消毒,会造成池水pH值偏高,水质偏瘦,且难培肥水,可选用1mg/L的漂白粉溶液或0.3mg/L的三氯异氰尿酸等其他消毒剂对鳅池消毒。

养殖过程中的各种用具也可能成为病原体的传播媒介,要定期做好消毒工作,将其清洗后放在阳光下曝晒,或用5%的食盐水或5%的漂白粉溶液浸泡20~30min。发病池的用具必须单独使用,或经严格消毒后方可再用。



鸡盲肠肝炎的综合防治措施


鸡组织滴虫病是由变形鞭毛虫科的火鸡组织滴虫寄生于鸡盲肠和肝脏引起的急性寄生原虫病。该病主要侵害盲肠和肝脏,又称“盲肠肝炎”,病死鸡头部呈黑紫色。

一、流行病学

该病的传播媒介是异刺线虫,多发生在春末至初秋。2~16周龄鸡对该病最易感,潜伏期为7~12天;成年鸡呈隐性感染,多为带虫者。吞食了含有组织滴虫的异刺线虫卵的蚯蚓、蝗虫、蟋蟀等都是该病的传染源。另外,鸡舍潮湿、过度拥挤、通风不良、光线不足,饲料质量差,营养不全等,可使该病流行或病情加重。

二、临床症状

病鸡表现精神萎靡,羽毛松乱,两翅下垂,食欲减退,鸡冠呈蓝紫色,经常缩颈呆立,呈嗜睡状。病鸡发病初期排淡黄色或淡绿色带泡沫的稀便;发病后期排褐色恶臭稀便,头部皮肤呈暗紫色或紫黑色,故又称为“黑头病”。

三、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鸡发现盲肠明显肿大,多为单侧;盲肠管壁增厚,黏膜出血,腔内充满干酪样渗出物或坏死物,形成凝固栓子堵塞整个肠腔;肠管异常膨大变粗,有时发生肠穿孔与粘连。病死鸡肝脏一般会出现黄色、黄绿色圆形或不规则的坏死灶,坏死灶呈特殊的碟形,中心凹陷,边缘稍隆起,有的边缘不整齐,呈锯齿状。坏死灶大小不一,散在或互相融合成大片的坏死区。

四、诊断

根据症状、流行病学情况及特征性病变可以做出诊断。必要时可采新鲜盲肠内容物,用温生理盐水制成悬滴标本,镜检见到呈钟摆状往复运动的近圆形或变形虫样虫体后即可确诊。

五、防治

1.预防。对鸡舍进行严格消毒,加强饲养管理,及时清除粪便,定期更换垫料,避免混养,并定期添加驱虫药物以驱除异剌线虫。

2.治疗。首先隔离病鸡,其次清除病鸡舍的粪便、垫料,同时用3%氢氧化钠对鸡舍进行消毒,每天1次,连用3天。另外,还做好周围环境的消毒。将呋喃唑酮按0.04%比例混入饲料中,连用5天后病情即可得到控制;此后呋喃唑酮用量逐渐改为0.02%混料饲喂,一般几天之后病鸡即可痊愈。此外,可适量添加维生素K3和维生素A,连用10天,从而提高病鸡抗病力,促进病鸡康复。●

段张秀河南省新乡市动物卫生监督所453003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01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