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附红细胞体病与巴氏杆菌病混合感染的症状、诊断及治疗

1临床症状

奶牛在不同年龄出现发病,由于发病有早有晚,使其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犊牛往往突然出现发病,精神严重萎靡,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41℃左右,停止采食,呼吸急促,出现咳嗽,并发出湿哕音,有混杂血液的泡沫从口鼻流出,肛门会有血液流出,快速发生死亡。成年奶牛发病后,在初期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彻底废绝,可视黏膜明显苍白或者发生黄染,后期表现出腹痛,并开始发生下痢,排出稀薄粪便,并混杂黏液、黏膜片以及血液,且散发恶臭味;体质迅速消瘦,之后被感染的牛表现出结膜苍白、贫血、肠炎以及血凝不良等症状。

2.剖检变化

对病死牛进行剖解,发现可视黏膜、浆膜发生出血;胸腔存在胶胨样的淡红色物质;心外膜存在不同大小的出血点,血液凝固不良,呈暗红色;肝脏色泽深浅不均,边缘发生肿胀;肺部出现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肺炎病变,导致整个肺部如同肝样肉变;脾脏质地较脆;淋巴结发生肿大、出血;关节明显肿胀,且切开后发现存在化脓灶。

3实验室诊断

附红细胞体。在无菌条件下采集病牛颈静脉血液进行抗凝处理,接着吸取一小滴抗凝血滴加在载玻片上,再滴加1~2倍的生理盐水进行充分混合,然后均匀涂布,并立即盖上玻片,制成血液悬滴压片,室温下静置1~2min后再使用400倍显微镜进行观察。结果发现红细胞无法保持球形立体形状,而呈星形、菠萝形等,且附着有不同数量的点状物质,呈现典型的附红细胞体感染,大约有60%~80%红细胞发生感染。另外,还要采取血涂片姬姆萨染色法进行检查,即再取少量抗凝血滴加在载玻片上,立即推成薄层,在室温下经过自然干燥进行姬姆萨染色,放在油镜下能够发现有附红细胞体寄生的细胞呈不规则形状,如星状、锯齿状和菠萝状等,且每个红细胞上也有不同数量的虫体寄生,虫体一般呈逗点形,球形,且具有折光性。

巴氏杆菌。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牛的肺脏组织进行触片,在室温条件下自然干燥,在载玻片上滴加适量的瑞氏染色液,为防止其快速变干,可稍微多滴加一些染色液,经过3min再滴加等倍的双蒸馏水进行稀释,再经过5min直接用清水进行冲洗,禁止将染液提前倾去,晾干后再使用油镜观察细菌形态,通常能够看到大部分菌体呈卵圆形,中央着色较浅,两端着色较深,呈现典型的巴氏杆菌特征。

4防治措施

应急处理。只要在牛群中发现病牛,由于两种病混合感染要立即进行实验室诊断和治疗。发病奶牛立即进行隔离,提高饲养管理,对运动场及圈舍内存在的粪便及时进行清理,并使用菌毒敌或者百毒杀进行全面消毒,且每天灭虫1次,持续进行1星期。一般来说,周围环境要使用2%氢氧化钠进行消毒,使用按1:1600稀释的百毒杀对饲槽等饲养用具采取喷雾消毒,还要按1:1600比例在饮水中添加一定量的百毒杀。对于假定健康的牛群,可使用血虫净、长效土霉素注射液进行预防。

西药治疗。病牛可按每千克体重使用20mg氟苯尼考注射液,每天2次,连续使用3~5天;或者按每千克体重使用lOmg长效土霉素,每2天1次,连续使用2~3天;或者按每千克体重使用4mL恩诺沙星和0.ImL血虫净,充分混合进行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同时,病牛配合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0.05~0.08mL红弓链康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4天。如果病牛体温持续较高,可静脉注射由300mL25%葡萄糖注射液、lOOOmL5%葡萄糖注射液、500mL5%碳酸氢钠、lOmL10%安钠咖、20mL30%安乃近组成的混合药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如果病牛心脏衰弱,可皮下或者肌肉注射20mL10%安钠咖;如果出现比较严重的腹泻,可口服补液盐,或者在饲料中添加0.1%维生素C、3%红酒多糖酵母,并按每千克体重添加20mg维生素K3,混合均匀后饲喂,以增强机体抵抗力,调整发生损伤的肠道功能,促进恢复。

中药治疗。取30g甘草、20g红花、90g生石膏、60g当归、30g赤芍、60g白茅根、60g黄芪、40g苦参、60g仙鹤草、30g蒲黄、60g熟地、30g川芎、20g炮姜、30g桃仁、60g柴胡、30g桔梗,药物放在锅内先添加10L开水进行浸泡,经过30min再用文火进行煎煮至剩余4~5L药液,可直接灌服或者添加饲料中混饲,每天早晚各使用1次,连续使用3~5天。以上药量适合体重在100~150kg左右的病牛使用,其他病牛可根据具体体重和数量相应加减。

相关推荐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病情况与临床症状以及治疗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是一种不感染野猪感染家养猪的传染病。猪群中的猪附红细胞体感染率很高,可达90%以上。各种年龄、性别、品种的猪都容易感染,母猪和仔猪易感性强,处于哺乳期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猪附红细胞体病在一年四季都会发生.一起来看一下: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病情况与临床症状以及治疗措施。

1、发病情况与临床症状

猪场共饲养600头育肥猪,猪场饲养方式为全进全出的模式,4月25日发病猪为58日龄,4月30日去专业技术部门就诊的时候已经有100头猪发病并且病死了25头,发病率16.6%,发病致死率25%。经过专业人员的综合诊断确诊为附红细胞体病,具体诊疗情况如下。

2、病理变化

对刚刚死亡的6头病死猪进行解剖,病死猪的内脏器官和全身的脂肪均苍白和轻度黄染,皮下有大小不等出血点和出血斑。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皮下水肿,皮下组织及肌间浸润,散在点状性和斑状性出血,血液凝固不良,稀薄呈水样,猪所有的骨骼肌颜色均变淡。胸腹腔积液,腹腔内的脂肪、各脏器的浆膜、黏膜、肝脏等脏器呈现不同程度的黄染,肝脏、脾脏均肿大到1~2倍,质脆易碎,边缘有稍隆起的紫色梗死灶,有黄豆粒大小,边缘呈锯齿状不整齐,表面有出血点,胆囊肿大,胆汁浓稠,胆汁充盈。心包积液,心肌扩张,心间质水肿,质地变软,心冠脂肪、心外膜黄染和出血。肾室积液、肾脏变性肿大,肾脏表面有散在的出血点,有的猪肾脏苍白贫血。肠系膜淋巴结充血,十二指肠黏膜浆膜有出血点,盲肠黏膜和直肠黏膜出血、水肿。胃底部的黏膜出现大量的坏死斑点和溃疡灶,并且出血、充血,黏膜极易脱落,膀胱黏膜出现大量出血点。

3、实验室检查

无菌采取病猪耳尖血滴在载玻片上,血液凝固不良在玻片上倒流,血液自然干燥后姬姆萨染色后放置在高倍显微镜下镜检,发现在红细胞表面和血浆中有呈环形、球形、椭圆形、杆状、月牙状、逗点状和串球状的闪光小体,虫体直径约1pm大小,平均长度约为0.8pm,最大的可达到2.5弘m。自然颜色的红细胞呈现橘黄色,中间的核为紫红色,虫体的颜色为淡蓝色,虫体的折光性非常强。虫体大多数吸附于红细胞的表面。少数虫体游离在血浆里,在显微镜下能看到虫体多方向扭转、进退、屈伸等自由运动,吸附在细胞表面的虫体看不到运动。经过虫体鉴别确诊为附红细胞体。

4、治疗方案

在猪发病初期,采用贝尼尔疗效显著。按每千克体重5~7mg,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溶液,深部肌肉注射,间隔48h重复用药1次,连用2~3日,同时配合使用卡那霉素对症治疗。用牲血素、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辅助治疗。

5、预防措施

加强对猪的饲养管理,供给全价日粮,保证营养均衡,增强猪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同时要减少不良应激反应诱发该病的发生。实践证明,预防该病一定要抓好节肢动物的驱除。控制疥螨和虱子对猪的侵袭,如果不控制体表疥螨和虱子等寄生虫就不可能很好地控制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

猪群发病的时候要把病猪和健康猪分开饲养,彻底清理猪舍并严格消毒,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或四环素,添加剂量为600g/t饲料,连续饲喂2~3周。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原

增殖方式有二分裂法,出芽和裂殖法。一般认为增殖发生在骨髓部位,但尚存在争议。常单独或呈链状附着于红细胞表面,也可游离于血浆中。附红细胞体发育过程中,形状和大小常发生变化,可能也与动物种类、动物抵抗力等因素有关。对干燥和化学药品的抵抗力很低,但耐低温,在5度时可保存15天,在冰冻凝固的血液中可存活31天,在加15%甘油的血液中于-79度条件下可保存80天,冻干保存可活765天。一般常用消毒剂均能杀死病原,如0.5%的石碳酸于37度3个小时就可将其杀死。

流行病学

附红细胞体病的出现在我国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近年猪的附红细胞体病有趋于严重的态势,很多猪场因此损失惨重。附红细胞体对宿主的选择并不严格,人、牛、猪、羊等多种动物均可感染,且感染率比较高。有人做过调查,各种阶段猪的感染率达80-90%;人的感染阳性率可达86%;而鸡的阳性率更高,可达90%。但除了猪之外的其它动物发病率不高。

猪附红细胞体病可发生于各龄猪,但以仔猪和长势好的架子猪死亡率较高,母猪的感染也比较严重。患病猪及隐性感染猪是重要的传染源。传播途径目前还不十分清楚。猪通过摄食血液或带血的物质,如舔食断尾的伤口、互相斗殴等可以直接传播。间接传播可通过活的媒介如疥螨、虱子、吸血昆虫(如刺蝇、蚊子、蜱等)传播。注射针头的传播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因为在注射治疗或免疫接种时,同窝的猪往往用一只针头注射,有可能造成附红细胞体人为传播。附红细胞体可经交配传播,也可经胎盘垂直传播。在所有的感染途径中,吸血昆虫的传播是最重要的。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疾病,仅仅通过感染一般不会使在正常管理条件下饲养的健康猪发生急性症状,应激是导致本病爆发的主要因素。通常情况下只发生于那些抵抗力下降的猪,分娩、过度拥挤、长途运输、恶劣的天气、饲养管理不良、更换圈舍或饲料及其它疾病感染时,猪群亦可能爆发此病。

一般认为附红细胞体病多发生于温暖的夏季,尤其是高温高湿天气。冬季相对较少。最早见于广东、广西、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地,后来逐渐蔓延至河南、山东、河北、甚至新疆和东北地区。

临床症状

猪附红细胞体病因畜种和个体体况的不同,临床症状差别很大。主要引起:仔猪体质变差,贫血,肠道及呼吸道感染增加;育肥猪日增重下降,急性溶血性贫血;母猪生产性能下降等。

哺乳仔猪:5日内发病症状明显,新生仔猪出现身体皮肤潮红,精神沉郁,哺乳减少或废绝,急性死亡,一般7-10日龄多发,体温升高,眼结膜皮肤苍白或黄染,贫血症状,四肢抽搐、发抖、腹泻、粪便深黄色或黄色粘稠,有腥臭味,死亡率在20-90%,部分很快死亡。大部仔猪临死前四肢抽搐或划地,有的角弓反张。部分治愈的仔猪会变成僵猪。

育肥猪根据病程长短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急性型病例较少见,病程1天-3天。亚急性型病猪体温升高,达39.5度~42度。病初精神萎顿,食欲减退,颤抖转圈或不愿站立,离群卧地。出现便秘或拉稀,有时便秘和拉稀交替出现。病猪耳朵、颈下、胸前、腹下、四肢内侧等部位皮肤红紫,指压不褪色,成为“红皮猪”。有的病猪两后肢发生麻痹,不能站立,卧地不起。部分病畜可见耳廓、尾、四肢末端坏死。有的病猪流涎,心悸,呼吸加快,咳嗽,眼结膜发炎,病程3天-7天,或死亡或转为慢性经过。慢性型患猪体温在39.5℃左右,主要表现贫血和黄疸。患猪尿呈黄色,大便干如栗状,表面带有黑褐色或鲜红色的血液。生长缓慢,出栏延迟。

母猪症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感染的症状为持续高热(体温可高达42度),厌食,偶有乳房和阴唇水肿,产仔后奶量少,缺乏母性。慢性感染猪呈现衰弱,粘膜苍白及黄疸,不发情或屡配不孕,如有其它疾病或营养不良,可使症状加重,甚至死亡。

病理变化

剖检病变有黄疸和贫血,全身皮肤黏膜、脂肪和脏器显着黄染,常呈泛发性黄疸。全身肌肉色泽变淡,血液稀薄呈水样,凝固不良。全身淋巴结肿大,潮红、黄染、切面外翻,有液体渗出。胸腹腔及心包积液。肝脏肿大、质脆,细胞呈脂肪变性,呈土黄色或黄棕色。胆囊肿大,含有浓稠的胶冻样胆汁。脾肿大,质软而脆。肾肿大、苍白或呈土黄色,包膜下有出血斑。膀胱黏膜有少量出血点。肺肿胀,淤血水肿。心外膜和心冠脂肪出血黄染,有少量针尖大出血点,心肌苍白松软。软脑膜充血,脑实质松软,上有针尖大的细小出血点,脑室积液。

组织学病变表现为肝实质灶状坏死,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肝小叶间胆管扩张,有含铁血黄素沉着。脾小体中央动脉扩张充血,滤泡纤维素增生。肺间质水肿,肺泡壁增厚、毛细血管充血、有淋巴细胞浸润。肾小球囊腔变窄,内有红细胞和纤维素渗出。肾曲小管变性坏死。心肌变性。脑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周围间质增宽、有浆液性及纤维素性渗出。脑软膜充血、出血,有大量白细胞堆积,其中以小脑最为严重。

诊断鉴别

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对本病做出初步诊断,但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流行病学特点主要发生于夏秋温热和雨水较多的吸血昆虫出没频繁的季节;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且以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仔猪多发生于阉割后几周;同群中个体较大的常先发病,个体小的后发病;母猪多发生于临产母猪或分娩后3~4天;气候恶劣、饲养管理不善、疾病等应激因素诱发本病,并可使病情加重,疫情传播面积扩大。

临诊要点仔猪感染后多为急性经过,出现黄疸、贫血、高热;育肥猪感染后以典型的黄疸多见,贫血症状较少见;病猪耳部先变为紫红色,随后全身潮红或为紫红色,即所谓的“红皮猪”等为特征性临诊症状;感染母猪可见高热达42℃,贫血,乳房和外阴水肿及产死胎、弱仔等繁殖障碍症状。

剖检病变诊断要点以全身皮肤、黏膜、脂肪显着黄染;心、肝、脾、肺、肾水肿、黄染;腹腔和心包积液等剖检病理为特征。

诊断方法

实验室诊断的方法很多,如可用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相差显微镜观察和染色血液涂片观察等。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反应敏感、检出率高,但试验条件要求高,需要时间较长。相差显微镜观察和染色血液涂片观察以及鲜血直接压片,所需设备和药品较少,且操作简单、快捷,检出率也较高,一般在半个小时内即可作出确切诊断。

相差显微镜观察法从可疑病猪的耳尖采血,用玻璃棒蘸取血液一小滴,滴于载玻片的中央,盖上盖玻片,制成血液压片(也可制成悬滴标本),置相差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如果在许多红细胞上都发现有猪附红细胞体,即可作出确切诊断。

鲜血压片镜检从耳静脉取病猪血液一滴于载玻片上,加等量生理盐水混合、加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若发现猪的红细胞变形,还可以看到在血浆中抖动、转动的原点状病原体,见到变形的血细胞及呈淡绿色荧光的附红细胞体,为阳性。

血片染色镜检取死猪血液于载玻片上推片,以姬姆萨染色镜检,可见红细胞边缘不整齐,呈菜花状、星状,红细胞表面有许多圆形、椭圆形紫红虫体,轻轻旋动显微镜微调,可见附红体折光性很强,像一轮轮淡蓝色宝石(红细胞),嵌着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珍珠(附红细胞体)一样,以瑞氏染色,可见虫体呈紫蓝色,个别为黄色,为阳性。革兰氏染色呈阴性。

鉴别诊断

猪肺疫与猪附红细脑体病

症状相似处:体温高(41℃~42℃),耳、胸前、腹下、股内侧皮肤紫红,气喘,呼吸困难,犬坐等。症状不同处:咽喉型咽颈肿胀,口流鼻液。猪肺疫喉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出血性浆液浸润。胸膜有纤维性肺炎,切面大理石纹,抗生素药物及时治疗有效。



肉牛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肉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发生于各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的一种传染病的总称。牛巴氏杆菌病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症,是牛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生高热、肺炎和内脏广泛出血为特征。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牛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肉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病原特性。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细小的革兰氏染阴性短杆菌,菌体呈球状,且两端钝圆,往往单个存在,无法运动,不能够形成芽胞。该菌具有较弱的抵抗力,在干燥空气中只能够生存2-3天,在血液、分泌物或者排泄物中能够生存6-10天,但在腐败的尸体中能够生存长达1-6个月;在阳光照射下经过几分钟就会被杀死,在高温条件下会马上被杀死。普通的消毒液都能够杀死病菌,且其对土霉素、磺胺类药物敏感。

发病特点。全世界范围内都能够流行该病,且任何畜禽都具有易感性。该菌是一种条件病原菌,一般在健康畜禽的呼吸道中存在,同机体处于共栖状态。在牛经受风寒、饥饿、过度疲劳等不良因素的刺激时,由于机体抵抗力减弱,就会促使病菌趁机侵入体内,通过淋巴液进入血液,从而发生败血症。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还能够以飞沫的形式通过呼吸道传播,也能够通过损伤皮肤或者蚊蝇叮咬而传播。

2、临床症状

牛感染病菌后通常具有1-6天的潜伏期,根据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急性败血型,牛感染后通常会表现出体温急剧升高,一般可达到41-42℃,随着病程的进展,会逐渐表现出呼吸困难,精神萎靡,停止反刍,下痢且伴有腹痛,开始是排出粥样粪便,后期排出稀液状粪便,其中混杂黏液或者血液,且散发恶臭味,往往在12-48h内发生死亡。水肿型,病牛主要表现出呼吸困难,往往卧地不起,胸前部、颈部及头部皮下结缔组织形成弥漫性炎性水肿,症状严重时还可能扩散到下腹,且肿胀处皮肤明显发绀,用手指按压初期具有热、硬感,后期变凉,且疼痛感也逐渐减轻。病程通常可持续3-14天,之后就会变成慢性。肺炎型,这是最为常见的类型,病猪主要表现出急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的症状,即头颈前伸,张口呼吸,不断咳嗽,且伴有疼痛感,有时还会流出脓性鼻液,支气管发出明显的呼吸音。病程通常能够持续3-14天,大部分在2周内发生死亡。部分病牛会变成慢性型肺炎,病程至少可持续1个月,如果及时使用药物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病情。一般情况下,日龄越小的犊牛患病后会表现出越严重的临床症状,具有越高的病死率。例如,小于2岁的幼牛,病程通常持续7天以内,死亡率能够超过80%。

3、病理变化

对病死牛进行剖检,肉眼可见肺脏发生明显病变,往往4j5左右发生肉样病变,呈灰红色或者暗红色,质地较硬,小叶间结缔组织因发生浆液性水肿而明显变宽,且其切面存在大理石样花纹;心内外膜发生片状出血;肝脏、肾脏发生比较明显的实质变性;咽喉部发生胶胨样水肿;小肠内出现米粒大小至蚕豆大小的溃疡;脾脏没有发生肿大。取病死牛肺脏、心脏、肝脏、肾脏、脾脏,放入10%中性甲醛溶液中进行固定,通过常规石蜡切片后进行镜检,发现心肌纤维着色,但深浅不同,部分发生崩解、断裂,甚至完全溶解;肝脏发生颗粒变性,胞浆中存在大量的微细颗粒,有时还会存在小空泡;肺脏发生典型的纤维素性肺炎,肺泡腔、支气管及气管内存在大量的脱落的上皮细胞、吞噬细胞及嗜中性细胞。

4、实验室检查

涂片镜检。取病死牛心血、肺脏、淋巴结等直接制成涂片,染色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革兰氏阴性小杆菌,菌体两极着色。

细菌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牛血、肺脏、脾脏、淋巴结,分别在普通培养基、鲜血琼脂培养基上接种,置于37℃条件下进行24h培养,发现普通培养基上长出少量细菌,而血液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有细小的圆形菌落,呈浅灰色半透明状,表面光滑。

5、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目前,主要使用牛巴氏杆菌弱毒菌苗和死菌苗两种作为预防疫苗,牛通常在接种菌苗14天后出现免疫效果,能够持续保护6-9个月。在疫病地区,要分别在每年春冬季节进行1次免疫接种,如有需要可使用血清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中西医结合治疗。由于该病症状严重,要求增加治疗药物的用量,尽快减轻症状。该病以镇痛、抗菌、消炎为治疗原则。病牛可采取耳静脉注射药物,每天1次,分成4组一次性给药。第一组使用4支10mL双抗(也叫做菌毒双抗或者复方利巴韦林,主要含有乳酸环丙沙星)和500mL10%葡萄糖液;第二组使用3支5mL地塞米松和500mL10%葡萄糖液;第三组使用6支lg氨苄青霉素和10%的500mL葡萄糖液;第四组使用5支10mL磺胺和500mLl0%的葡萄糖液,均采取静脉注射给药,连续使用3天。

肉牛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
本菌为条件病原菌,常存在于健康畜禽的呼吸道,与宿主呈共栖状态。当牛饲养饲养管理不良时,如寒冷、闷热、潮湿、拥挤、通风不良、疲劳运输、饲料突变、营养缺乏、饥饿等因素使机体抵抗力降低,该菌乘虚侵入体内,经淋巴液入血液引起败血症,发生内源性传染。病畜由其排泄物、分泌物不断排出有毒力的病菌,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和外界环境,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其次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健康家畜,亦有经皮肤伤口或蚊蝇叮咬而感染的。该病常年可发生,在气温变化大、阴湿寒冷时更易发病;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发生。
症状
潜伏期2—5天。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常表现为急性败血型、浮肿型、肺炎型。
急性败血型:病牛初期体温可高达41—42℃,精神沉郁、反应迟钝、肌肉震颤,呼吸、脉搏加快,眼结膜潮红,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病牛表现为腹痛,常回头观腹,粪便初为粥样,后呈液状,并混杂粘液或血液且具恶臭。一般病程为12—36小时。
浮肿型:除表现全身症状外,特征症状是颌下、喉部肿胀,有时水肿蔓延到垂肉、胸腹部、四肢等处。眼红肿、流泪,有急性结膜炎。呼吸困难,皮肤和粘膜发绀、呈紫色至青紫色,常因窒息或下痢虚脱而死。
肺炎型:主要表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病牛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痛苦干咳,有泡沫状鼻汁,后呈脓性。胸部叩诊呈浊音,有疼感。肺部听诊有支气管呼吸音及水泡性杂音。眼结膜潮红,流泪。有的病牛会出现带有黏液和血块的粪便。本病型最为常见,病程一般为3—7天。
病理变化
败血型牛出败主要呈全身性急性败血症变化,内脏器官出血,在浆膜与粘膜以及肺、舌、皮下组织和肌肉出血。浮肿型主要表现为咽喉部急性炎性水肿,病牛尸检可见咽喉部、下颌间、颈部与胸前皮下发生明显的凹陷性水肿,手按时出现明显压痕;有时舌体肿大并伸出口腔。切开水肿部会流出微混浊的淡黄色液体。上呼吸道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胃肠呈急性卡他性或出血性炎;颌下、咽背与纵隔淋巴结呈急性浆液出血性炎。肺炎型牛出败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肺炎和浆液纤维索性胸膜炎。肺组织颜色从暗红、炭红到灰白,切面呈大理石样病变。胸腔积聚大量有絮状纤维素的渗出液。此外,还常伴有纤维素性心包炎和腹膜炎。
诊断
临床诊断
根据病畜高热、鼻流黏脓分泌物,肺炎等典型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败血型常见多发性出血,浮肿型常见咽喉部水肿,肺炎型主要表现肺两侧前下部有纤维素性肺炎和胸膜炎。如需确诊,应做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诊断
病料采取:生前可采取血液、水肿液等;死后可采取心血、肝、脾、淋巴结等。
直接镜检:血液作推片,脏器以剖面作涂片或触片,美蓝或瑞氏染色,镜检,如发现大量的两极染色的短小杆菌,革兰氏染色,为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短小杆菌,即可初诊。
分离培养:无菌采取病料,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37℃培养24小时,此菌在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在血液琼脂平板可见有淡灰白色、圆形、湿润、不溶血的露珠样小菌落。涂片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必要时再进一步做生化试验鉴定。
鉴别诊断:对于急性死亡的病牛,应注意与炭疽、气肿疽、恶性水肿病的鉴别。对于肺部病变还应与牛肺疫等鉴别。巴氏杆菌病因有高热、肺炎、局部肿胀以及死亡快等特点,易与炭疽,气肿疽和恶性水肿相混淆,应注意鉴别。
炭疽:炭疽病牛临死前常有天然孔出血,血液呈暗紫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死后尸僵不全,尸体迅速腐败;脾脏可比正常肿大2-3倍,将血液或脾脏做涂片,革兰氏或瑞氏染色,可见菌体为革兰氏阳性、两端平直、呈竹节状、粗大带有荚膜的炭疽杆菌。而巴氏杆菌病则没有上述病理变化,可见菌体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浓染的细小的球杆菌。
恶性水肿:多发生于外伤、分娩和去势之后,伤口周围呈气性、炎性肿胀,病部切面苍白,肌肉呈暗红色,肿胀部触诊有轻度捻发音。以尸体的肝表面做压印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的大杆菌。
气肿疽:多发生于4岁以下的牛,肿胀主要出现在肌肉丰满的部位,呈炎性、气性肿胀,手压柔软,有明显的捻发音。切开肿胀部位,切面呈黑色,从切口流出污红色带泡沫的酸臭液体。肿胀部的肌肉内有暗红色的坏死病灶。由于气体的形成,肌纤维的肌膜之间形成裂隙,横切面呈海绵状。实验室检验,气肿疽梭菌菌体为两端钝圆的大杆菌,气肿疽在我国已基本上得到控制。
防治

预防牛出败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避免各种应激,增强抵抗力,定期接种疫苗。预防注射可使用血清抗体,用法:100千克以下的牛,皮下或肌肉注射4毫升,100千克以上的牛注射6毫升,免疫力可维持9个月。
发病后对病牛立即隔离治疗:可选用敏感抗生素对病牛注射,如氧氟沙星,肌肉注射,3—5mg/㎏体重,连用2—3天;恩诺沙星,肌肉注射,2.5mg/㎏体重,连用2—3天。消毒圈舍,每日2—3次。未发病牛紧急注射牛出败疫苗

鹅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鹅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鹅巴氏杆菌病也叫做鹅霍乱或者鹅出败,是由于感染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而导致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任何年龄的鹅都能够感染该病,其中雏鹅和青年鹅比较容易发生,而成年鹅较少发生。该病急性发生,快速传播、死亡,死亡率能够达到30%左右,严重损害养鹅业的经济效益,应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鹅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鹅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通常是在该病刚开始暴发的阶段发生,病鹅往往没有表现出任何前驱症状,晚上能够正常采食,但第2天就发现已经死亡,有时也会突然表现出不安,倒地后动几下双翼就发生死亡。急性型,随着病情的发展而逐渐出现,病鹅表现出精神沉郁,独自离群,头隐藏在翅下,出现嗜睡,拒绝下水嬉戏,减少或者停止采食,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1.5-43℃,渴欲增强,有黏液从鼻和口中流出,张口呼吸,下痢,排出淡绿色、灰白色或者绿色的稀便,并散发恶臭,经过2-3天就发生死亡。慢性型,通常是在疫病流行的后期出现,病鹅表现出持续性腹泻,贫血,体质消瘦,部分由于关节发炎、肿胀,呈现跛行,行走摇晃,将肿胀部位切开可渗出豆腐渣样物质。该类型的病鹅通常不会发生死亡,但会明显影响增重、生长以及产蛋率,长时间无法恢复。

2、实验室诊断

直接染色镜检。在无菌条件下,采取病死鹅心血以及肝脏、脾脏组织、血液进行涂片,病料进行触片,分别进行碱性美蓝染色和革兰氏染色,然后放在显微镜下检查。结果可在肝脏组织触片中观察到散布有近似椭圆形的细小球杆菌,菌体两端钝圆,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美蓝染色使两极发生浓染,存在荚膜,没有芽胞。

细菌分离培养。在无菌条件下,采取病死鹅的心血、肝脏和脾脏,在血清肉汤中接种进行增菌培养,经过24h取肉汤培养物分别在血清培养基、血液琼脂平板、半固体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上接种,置于37℃条件下进行18-24h培养,观察菌落特征,再挑取典型菌落在斜面培养基上接种,保存后用于鉴定。发现肉汤经过24h培养开始出现轻微混浊,经过4-6天液体又变得清亮,且在管底存在黏稠的沉淀物,即使振摇也不会分散,且在培养液顶层会形成菌环。血清琼脂,长出露珠状的闪光圆形小菌落,呈淡灰白色,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且呈半透明状。血液琼脂,长出大量水滴样的小菌落,表面湿润,且菌落周围没有出现溶血现象。半固体培养基,发现细菌不具有运动性。麦康凯培养基,没有长出细菌。

生化培养。将接种肉汤后经过18-20h培养的各个菌株菌液,转移接种到糖发酵培养基中,置于37℃条件下进行24-48h培养,对发酵情况进行。结果发现该菌无法分解精氨酸和尿素,不能够液化明胶。同时,该菌能够分解蔗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甘露糖以及单奶糖,能够产酸,但不会产气,且无法分解乳糖、鼠李糖,从而说明从病料中分离到的细菌为多杀性巴氏杆菌。

3、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①饮水免疫,即使用1010禽霍乱活菌苗,是一种专用于水禽口服免疫的菌苗,但要注意在免疫前后的3天,都不允许使用药物进行治疗,且鹅在服苗前4-6h要停止饲喂湿料。鹅群第1次服苗后,经过4-5天要再服苗1次,通常第二次服苗后经过3天就能够形成免疫力,能够持续8个月进行保护。②注射免疫,即使用CV系禽霍乱弱毒冻干苗,使用前每瓶疫苗要添加100mL氢氧化铝稀释剂进行稀释,成鹅每只皮下接种o.5mL,经过2周再进行1次免疫接种,注意该疫苗只适用于在非疫区进行预防注射,通常接种经过7天机体就会形成抗体,并能够持续3个月左右进行保护。如果鹅群使用灭活菌苗,成年鹅每只胸部肌肉注射2mL,经过3-5天就会形成免疫力,能够持续3个月进行保护。正常情况下,鹅接种疫苗后,都会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如食欲不振,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蛋,经过几天就会恢复正常。另外,由于禽巴氏杆菌具有多种血清型,且耐药性较强,可使用在发病场分离到的菌株,添加葡萄糖犊牛血清培养后制成蜂胶灭活苗,在种鹅产蛋前接种,具有很好的预防效果,或者制成氢氧化铝灭活苗给鹅群进行免疫。

药物治疗。在病鹅进行治疗时,最好先对小群进行药敏试验,并根据结果选择使用最敏感的药物。如病鹅可按体重肌肉注射20mgjkg丁胺卡那霉素,每天2次,1个疗程连续使用5天;或者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100mg恩诺沙星,混合均匀后饲喂,1个疗程连续使用5天。治疗过程中确保用药量和用药时间充足,以确保完全治愈。如果没有彻底治疗,通常会在停止用药后的数天出现复发,使死亡率升高。另外,不能够长时间单独或者反复使用同一种药物,防止形成耐药菌株或者造成菌群紊乱;禁止增加用药量或者延长使用时间,避免由于发生药物中毒而引起死亡;同时,配合采取环境控制以及免疫等相关措施,禁止单纯依靠药物。此外,病鹅也可使用中药治疗,即取250g穿心莲,200g黄苓,200g板蓝根,200g龙胆草,80g大黄,150g黄连,250g银花叶,添加5500mL水,慢火煎煮后取药液饮用,连续使用4天,以上药量适宜全部鹅使用。

奶牛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诊断与治疗方法


1、流行病学

一般来说,在自然环境和多种动物体内都可能存在多杀性巴氏杆菌弱毒株,有些奶牛体内有时也能够检出存在该病菌,属于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即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加上奶牛抵抗力保持较高水平,一般不会具有致病性。但如果环境发生改变,饲养管理条件较差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时,会造成病菌的毒力明显增强,从而引起发病。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和带菌奶牛,在其排泄物和分泌物中都能够发现存在病菌,从而使空气、饮水、饲料被污染,导致健康奶牛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以及皮肤损伤而发生感染。

2、奶牛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败血型。病程通常持续5~7d。病牛体温有所升高,达到41.3~42.5℃左右,但皮温不整,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反刍次数减少或者完全停止,鼻镜干燥,低头弓背,被毛粗乱,四肢肌肉震颤。病牛会表现出疼痛,发出呻吟声,偶有出现空嚼。病牛发生腹泻,初期排出糊状粪便,后期变成排出水样粪便,且散发较臭的味道,其中还会混杂黏液、血液。

浮肿型。病程一般持续12~36h。病牛不仅会表现出全身症状,还会发现胸前、颈部以及咽喉部的结缔组织发生炎性水肿,且扩展迅速,初期伴有热、痛感,且比较坚硬,后期变凉,且疼痛感有所减轻,同时发现舌以及周围组织出现严重肿胀,往往将舌伸出齿外,呈暗红色。病牛很难呼吸,且伴有磨牙、流涎、流泪,且发生急性结膜炎。皮肤以及黏膜基本都发绀。

肺炎型。病程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一般在15~20d。主要表现出胸膜肺炎的症状,即病牛很难呼吸,进行听诊能够听到支气管呼吸音。对胸部进行叩诊,病牛表现出躲闪、疼痛。有些病牛还有泡沫状的红色鼻液从鼻孔流出。

3、奶牛巴氏杆菌病的剖检变化

败血型。病牛的皮下组织以及肌肉存在出血点;气管出现弥漫性出血,且里面存在混杂血液的泡沫状液体;胸腔里面积有黄红色的液体,有大量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存在于胸腔和肺脏的表面,导致表面比较粗糙;心包膜上面覆盖有纤维素性的渗出物,心包腔里面存在少量的液体,偶有心包膜与胸腔发生粘连;肝脏明显肿大,边缘变得钝圆;肺脏存在出血,肺小叶间结缔组织有所变宽,出现不同阶段的肝变;肺门淋巴结发生肿大,存在出血;肾脏出现肿大和出血;脾脏形成小出血点;真胃黏膜和小肠黏膜发生出血。

浮肿型。病牛的颈部皮下和咽喉部发生水肿,偶有肢体的皮下发生浆液性浸润。将水肿部位切开,有透明液体流出,呈深红色,有时混杂血液。会咽软骨韧带和咽部周围组织存在黄色胶样浸润,前颈淋巴结和咽部淋巴结存在急性严重肿胀,上呼吸道黏膜出现卡他性潮红。

肺炎型。病牛胸腔里面存在大量的纤维素性、浆液性渗出物。胸腔和肺脏表面存在大量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变得比较粗糙,偶有二者间发生粘连。肺小叶间组织的切面呈大理石状,且肺脏组织存在化浓灶,发生坏死。气管存在出血,喉头存在出血点,发生胶胨样浸润。心脏内、外膜都存在出血,且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覆盖在表面。

4、奶牛巴氏杆菌病的病原分离与鉴定

病料涂片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奶牛的胸腔渗出液、心脏、肝脏、肺脏、脾脏等病料做成涂片,分别进行碱性美蓝染色和革兰氏染色,放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结果经过碱性美蓝染色能够看到两极浓染的球杆菌,接近椭圆形,且存在微荚膜;经过革兰氏染色能够看到大量的阴性小杆菌,大部分呈单个存在,少数以成对存在。

细菌的分离培养。取上述病料分别在麦康凯琼脂平板、鲜血琼脂平板和普通琼脂平板上接种,在37℃恒温条件下经过24~28h培养,发现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没有生长细菌;在在鲜血琼脂平板上存在生长良好的小菌落,呈圆形半透明状,像露珠一样光滑,边缘整齐,灰白色,无法溶血,表面湿润;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状况较差。挑取生长良好的单个菌落,经过碱性美蓝染色,能够看到短小杆菌,且两极浓染。

5、奶牛巴氏杆菌病的综合治疗措施

隔离、消毒,进行紧急接种。发现可能发生该病时,要立即将全部病牛和疑似病牛进行隔离,并采取治疗。加强消毒,注意要全方位大面积进行消毒,且不能够留有死角,尤其是牛场进出的人员及车辆也必须经过严格消毒。随时观察健康奶牛,并定期测量体温,如有需要还可紧急接种疫苗或者高免血清进行紧急预防。

对症治疗。如果病牛呈急性经过,最好先进行药敏试验,并根据结果选择使用比较敏感的抗菌药物,且初期要确保药物用量足够大,并制定合理的治疗程序。病牛可静脉注射1000~2000mL添加有8~15g盐酸四环素的5%葡萄糖注射液中,每天2次,治疗效果较好;或者静脉注射50~100mL20%磺胺嘧啶钠,连续使用3d,也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还可使用高免血清进行治疗,也具有很好的效果,如同时配合使用抗生素,具有更好的疗效。

作者简介:丛艳锋(1983-),男,内蒙古赤峰人,本科,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与服务方面工作。

丛艳锋

猪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


猪巴氏杆菌病又称为猪肺疫、猪出血性败血症,其是由猪巴氏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或散发性和继发性传染病。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如果治疗不及时,死亡率很高,会给养猪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下面就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猪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

1、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

2、病理变化

病猪全身黏膜、浆膜和皮下组织有出血点;气管、支气管内有多量泡沫黏液;纤维素性肺炎,肺有不同程度病变区,切面有暗红、灰红、灰白或灰黄等多种色彩,呈大理石样外观;胸膜有纤维素性附着物,与病肺黏连;胸腔及心包积有多量淡红色混浊液;胸部淋巴结肿大或出血。

3、实验室诊断

3.1直接镜检

取病死猪的心血、肺等组织涂片,用姬姆萨氏染色,菌体呈两端钝圆,两极着色浓染的短杆菌;用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明显的革兰氏阴性红色小杆菌。

3.2细菌分离培养

以无菌操作取病死猪肝、脾等组织,分别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培养基、普通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培养基上。经37℃培养24h后观察,在鲜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可见长出圆形、淡灰色、湿润、露珠样小菌落,取该菌落涂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两极浓染的短小杆菌。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贫瘠,在麦康凯培养基上无任何生长。

3.3生化试验

分离的细菌能发酵甘露醇、葡萄糖、蔗糖、果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棉子糖、木糖;分离的细菌进行硫化氢和靛基质试验,结果为阳性;V-P试验和M.R试验均为阴性。

3.4药敏试验

用多种抗菌药敏纸片做药敏试验,结果该菌对丁胺卡那、阿莫西林、氟苯尼考高敏;对庆大霉素、喹诺酮中度敏感;对青霉素、链霉素不敏感。

经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查,可以确诊该群猪患猪巴氏杆菌病,即猪肺疫。

4、治疗

对发病猪进行隔离,对猪舍的墙壁、地面、饲养管理用具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将垫草烧掉,对病死猪进行深埋或者焚烧。

根据药敏实验结果,选用高敏的丁胺卡那注射液对病猪进行治疗,按照lOmglkg的剂量进行肌肉注射,每天上、下午各1次,连用Sd。在全群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

经上述方法治疗,3d后回访,没有新发病的猪出现,也没有再出现死亡。此次共发病猪21头,死亡5头。

5、预防

预防本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消除或减少降低猪抵抗力的一切不良因素。一是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圈舍内的环境卫生,保持猪舍通风良好、温暖干燥、水源清洁、饲料配合原料多样化,增加多种维生素,增强猪体的抗病力。二是尽量采用全进全出制的生产方式,封闭式管理猪群,减少从外面引猪,以防引进疫病。三是坚持春秋两季定期进行预防注射,采用口服肺疫弱毒冻干菌苗,按瓶签说明的头份,用水稀释后,混入饲料或水中喂猪,一定要确保每头猪都接受免疫。接种疫苗前几天和后7天禁用抗生素药物。

6、讨论

猪巴氏杆菌病常发生于育成猪和仔猪中,而且在秋末春初及气候骤变季节发生最多。当猪进行长途运输或者饲料管理不当,卫生条件差及环境突变等都可以使猪发生应激,而引起发病。此次该群猪发病正是冬春交替,气温变化大,而引起发病。通过与畜主了解,使用猪肺疫疫苗时,将疫苗直接投入到饲料中饲喂,有可能没有拌均匀,使免疫不确实。

猪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
在健康猪上呼吸道中常带有本菌,但多半为弱毒或无毒的类型。由于猪群拥挤、圈舍潮湿、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寒冷、闷热、阴雨连绵、气候骤变、长期营养不良、处于半饥饿状态、寄生虫病、长途运输等不良因素,降低了猪体的抵抗力,或发生某种传染病时,病菌乘机侵入机体内繁殖,而增强毒力,引起发病。这种以内源性感染为主的猪肺疫,呈散发性发生。在自然条件下很少能传染另外的健康猪。当然,由于细菌通过发病猪体毒力增强后,仍可传染另外的健康猪,因此,不能忽视健康猪在传染来源上的作用。
流行性猪肺疫以外源性感染为主,病原主要为Fg型菌,病猪为主要传染来源,细菌随病猪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尸体的内脏和血液等污染周围环境,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其他器物经消化道感染发病。接触和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是次要的传染方式,间有经伤口感染的。国内有用解剖过禽霍乱的刀进行猪去势,或将鸡霍乱死鸡扔到猪圈内喂猪引起猪肺疫发生的事例,已有数起。
本病大多发生于中、小猪,成年猪患病较少。
本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秋末春初及气候骤变的时候发病较多,在南方大多发生在潮湿闷热及多雨季节。猪只的饲养管理不当、卫生条件恶劣、饲料和环境的突然变换及长途运输等,都是发生本病的诱因。据多年观察,在华北地区,特别是北京地区,很少见有流行性猪肺疫发生,大多呈零星散发,且大多为慢性经过,更多见于继发于其他传染病,如常是慢性猪瘟、仔猪副伤寒和气喘病的继发病。
临床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一,随细菌毒力强弱而定,自然感染的猪,快者为1~3天,慢者为5~14天。
1.最急性型常见于流行初期,病猪于头天晚上吃喝如常,无明显临诊症状,次日晨已死在圈内。病程稍长,症状明显的可见体温升高至41℃以上,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寒战,可视黏膜发绀,耳根、颈、腹等部皮肤出现紫红色斑。较典型的症状是急性咽喉炎,颈下咽喉部急剧肿大,呈紫红色,触诊坚硬而有热痛,严重者可波及上达耳根和后到前胸部,致使病猪呼吸极度困难,叫声嘶哑,常两前肢分开呆立,伸颈张口喘息,口鼻流出白色泡沫液体,有时混有血液,严重时常做犬坐姿势张口呼吸,最后窒息而死。病程1~2天,病死率很高,可达100%。
2.急性型是本病常见的病型,主要表现为肺炎症状,体温升高到41℃以上,精神差,食欲减少或废绝,初为干性短咳,后变湿性痛咳,鼻孔流出浆性或脓性分泌物,触诊胸壁有疼痛感,听诊有啰音或摩擦音,呼吸困难,张口吐舌,结膜发绀,皮肤上有红斑,初便秘,后腹泻,消瘦无力,卧地不起,大多4~7天死亡,不死者常转为慢性。
3.慢性型初期症状不显,继则食欲和精神不振,持续性咳嗽,呼吸困难,鼻流少量黏脓性分泌物,进行性消瘦,行走无力。有时发生慢性关节炎,关节肿胀,跛行。有的病例还发生下痢。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常于发病2~3周后衰竭而死。
病理变化
1.最急性型最急性病例为败血症的变化,全身皮下、黏膜、浆膜有明显的出血点。在咽喉部及周围组织肿胀明,切开皮肤后,可见咽喉部黏膜因炎性充血、水肿而增厚,黏膜高度肿胀,引起声门部狭窄。周围组织有明显的黄红色出血性胶冻样浸润。淋巴结急性肿大,切面红色,尤其颚凹、咽背及颈部淋巴结明显,甚至出现坏死。心外膜出血,胸腔及心包积液,并有纤维素。肺充血、水肿。脾有点状出血,但不肿大。胃肠黏膜有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

2.急性型急性型病例主要表现为肺部炎症。肺小叶间质水肿、增宽,有不同发展时期的肝变区,病变部质度坚实如肝,切面有暗红、灰红、灰白或灰黄等不同色彩,呈大理石样外观。支气管内充满分泌物。胸腔和心包内积有多量淡红色混浊液体,内混有纤维素。胸膜和心包膜粗糙无光泽,上附纤维素,甚至心包和胸膜或者肺与胸膜发生粘连。胸部淋巴结肿大或出血。
3.慢性型慢性经过者,尸体消瘦,贫血,肺炎病变陈旧,有的肺组织内有坏死或干酪样物,外有结缔组织包围;胸膜增厚,甚至与周围邻近组织发生粘连。支气管淋巴结、纵隔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有干酪样变化。

诊断鉴别
本病应根据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及细菌学检查的综合资料分析、判定。
1.流行特点本病常见于中、小猪发病;一年四季中,以秋末春初及气候骤变季节发生最多,南方易发生于潮湿闷热的5~9月,长途运输、饲养管理不当、卫生极差及环境突变等是发病的诱因。我国北方或华北地区,大多为散发或继发性猪肺疫,南方则以流行性猪肺疫出现。
2.临诊症状急性病例一般病程较短,可突然死亡,典型的表现是急性咽喉炎,颈部高度红肿,热而坚硬,呼吸困难及肺炎病状。散发或继发性的慢性病猪,症状不显,易和其他猪传染病相混淆。
3.病理变化最急性病例,表现为败血症的变化,咽喉部急性炎症变化,出血、水肿及胶冻样浸润。急性病例,主要为肺的纤维素性肺炎呈现的大理石样病变,以及胸部淋巴结的炎症。慢性病例为肺部较陈旧的肺炎灶及胸膜肺炎。
4.细菌学检查
(1)取急性病猪的血液、局部水肿液、心血、肝、脾、淋巴结、肺等组织涂片,用瑞氏、美蓝或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后,显微镜检查,可见卵圆形、两极浓染的短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小杆菌,即可初步诊断为巴氏杆菌病。
(2)取新鲜病料接种在血液琼脂平板或血清琼脂平板培养时,可长出圆形、光滑、湿润的露珠样小菌落,并有荧光,做涂片、镜检,可见两极着色的小杆菌。血液琼脂培养基上菌落不溶血。病料接种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
5.动物接种试验取新鲜病料,以灭菌生理盐水作用1:10悬液,0.1~0.2mL接种小鼠皮下或腹腔,0.2~0.3mL于鸽腹腔或皮下注射,0.5mL接种于家兔皮下,被接种动物于1~2天后发病、死亡,剖检观察病变,将器官组织涂片和培养,可检出两极浓染的小杆菌,即可确诊。
6.鉴别诊断注意与猪瘟、猪丹毒相区别。最急性病例,咽喉部的肿胀和炎症,剖检时的胶冻样浸润都与败血型的炭疽相似,但猪急性炭疽很少发生,且不形成流行。剖检时炭疽脾脏肿大与猪肺疫不同,如取局部病料细菌学检查,两者病原形态等有明显的不同,易于区别。
防治措施
(一)治疗隔离病猪,及时治疗。同时做好消毒和护理工作。
(1)青霉素和土霉素的剂量及用法同猪丹毒的治疗。链霉素为1g,每日分2次肌肉注射。20%磺胺噻唑钠或磺胺嘧啶钠注射液,小猪为lO~15mL,大猪为20~30mL,肌肉或静脉注射,每日2次,连用3~5天。
(2)抗猪肺疫血清(抗出血性败血症多价血清)在疾病早期应用,有较好的效果。2月龄内仔猪20~40mL,2~5月龄猪40~60mL,5~10月龄猪60~80mL,均为皮下注射。本血清为牛或马源,注射后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应注意观察。
(二)防制措施
(1)在部分健康猪的上呼吸道带有巴氏杆菌,由于不良因素的作用,常可诱发本病。因此,预防本病的根本办法,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消除降低猪体抵抗力的一切不良因素,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兽医防疫卫生工作,以增强猪体的抵抗力。
(2)每年春秋两季定期进行预防注射,以增强猪体的特异性抵抗力。我国目前使用两类菌苗,一为猪肺疫氢氧化铝菌苗,断奶后的猪,不论大小一律皮下或肌肉注射5mL。注射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6个月。猪、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灭活疫苗,猪皮下或肌肉注射2mL,注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6个月。我国有用多杀性巴氏杆菌679~230弱毒株或C20弱毒株制成的口服猪肺疫弱毒冻干菌苗,按瓶签说明的头份,用冷开水稀释后,混入少量饲料内喂猪,使用方便。不论大小猪,一律口服1头份,稀释疫苗应在4h内用完。免疫期前者为10个月,后者为6个月。国内还有用E0630弱毒株、TA53弱毒株和CA弱毒株制成的3种活疫苗,供肌肉或皮下注射。
(3)发病时,猪舍的墙壁、地面、饲养管理用具要进行消毒,粪便废弃物堆积发酵。
(4)必要时,对发病群的假定健康猪,可用猪肺疫抗血清进行紧急预防注射,剂量为治疗量的一半。
(5)患慢性猪肺疫的小僵猪淘汰处理为好。

狐巴氏杆菌病的病原 狐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狐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又可称为出血性败血症。主要症状为急性败血症和出血性炎症。该病对各种动物和人的致病性均较高,并且死亡率较高,会给狐狸养殖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要做好狐巴氏杆菌病的防治工作。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狐巴氏杆菌病的病原狐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1、病原和流行特点

该病的病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此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在培养基中呈圆形或者不定长度的杆菌。该菌的抵抗力较差,在70~90℃的温度下经5min即可被杀死,但是极其耐寒,在零下79℃下仍不发生死亡。该菌对多种消毒药剂敏感,可使用漂白粉、甲醛等溶液进行杀灭性的消毒。

该菌对许多动物以及人都有较高的致病性。在狐狸群体中以2~3月龄的仔狐为主要发病群体。主要通过受到巴氏杆菌污染的饲料、饮水等发病。带菌的禽类是该病的主要传播源,狐狸在发病时多呈暴发性的流行,危害极大。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巴氏杆菌在侵入机体后会迅速传播到全身的各个器官,如果诊治不及时经历8天左右的时间即要发生死亡。该病也可以能过受到创伤的皮肤、黏膜感染该病。该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是在冷热交替、气候剧变以及潮湿、多雨的时期发病率较高。不良的饲料管理方法以及饲料的质量不佳易诱发此病发生,或者加剧该病的传播。

2、临床症状

该病一般有1~5天的感染潜伏期,根据发病的时间以及症状可分为三个类型,分别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其中最急性型和急性型的发病率较高。病狐会突然的发病,主要症状包括体温升高、食欲下降,严重时会发生食欲废绝。精神不佳,鼻镜干燥。有时还伴有呕吐和腹泻的现象,排泄的粪便中常混有大量的血液和黏液。可视黏膜黄染,最终会表现为败血症,有的病狐还会出现神经症状而发生死亡,常在抽搐过程中发生死亡;慢性型的主要症状为会出现典型的鼻炎性症状,鼻内的分泌物增多,由最初的浆液性发展成为黏液状,严重时会发展为化脓性,同时伴有咳嗽以及打喷嚏的症状。另外,病狐的渴欲增强,饮水量增加,缩颈闭目,尾巴无力的下垂,呈瞌睡状,靠笼站立或者坐立。呼吸困难,病情较为严重时病狐表现为呈犬坐状,口鼻内有液体流出,眼结膜发绀,在皮肤处会出现红斑,出现心悸和呼吸症状。当神经系统受到侵害后会在咀嚼时出现痉挛性的收缩,最后在神经症状发作后死亡。

3、病理变化

患该病最急性型和急性型主要的病理变化是出现败血症变化。将病死狐剥皮后可见全身多处黏膜和皮下组织有大量的出血点。颈部咽喉坚硬一直延续至耳根发热、红肿,并且在周围的结缔组织有大量的出血点。另外,实质器官的黏膜、浆膜充血、出血,浆膜层渗出性浆液性水肿。心脏内外膜可见出血点,心肌弛缓,冠状沟脂肪也可见针尖大小的出血点。病狐全身多处的淋巴结发生肿大、出血,切面有红色珠状液体渗出。肝脏表面有出血点,发生肿胀,切开会有大量的褐色血液流出。肾脏被膜下有出血点,表面苍白,切面可见淡红色液体。脾脏可见点状或不规则片状的出血点。肺脏呈现出血性水肿的状态,部分小叶水肿,肺外膜表面表现不平整,切面有大理石纹。胃部病变也较为明显,胃黏膜脱落,出现弥漫性出血,在多处有出血性炎症,胃的内容物为褐色黏稠液体,其中还掺有少量的未消化饲料。肠黏膜有大块的脱落,肠壁有多处弥散性出血。

4、诊断方法

对该病进行初步诊断时需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进行,要想最终确诊为巴氏杆菌病则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可进行病原学检查,通过将病狐的心血、肝脏等病料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可见两端钝圆、两极浓染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取病料接种到肉汤培养基中,在37℃下培养24h培养液混浊,将病料接种于琼脂培养基上,培养24h后可见圆形菌落,挑取部分菌落进行镜检可见出病料相同的菌形;动物接种,取病较培养物接种小白鼠,可使其在24h后致死,对其剖检可见败血性症状,并取病料进行镜检可见两极染色的短杆菌。

5、防治措施

因该病的危害较大,一旦患病如果治疗不当或者得治疗不及时会引发狐狸大量的死亡而影响养殖经济效益,因此对该病应以预防为主。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提供适宜的营养,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改善养殖条件,加强日常的卫生清理和定期的消毒工作。改善饲养管理方法,不可将狐与其他家禽、家畜等混养,以防止感染此病。

如果发现患病,要及时的诊断,并积极的对症治疗,在治疗时可以使用抗细小病毒血清按体重0.75mL/kg注射1次,同时使用琦特按0.5mL/kg注射,每天2次,一般经3天后可达到治疗效果。或者可以使用乳酸环丙水星注射液按体重0.2mL/kg注射,每天2次,连用3~5天也可以治疗该病,在治疗的同时要加强管理。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14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