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低产甚至亏损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经走访调查,笔者发现部分河蟹养殖池塘出现低产现象,有些甚至严重亏损,分析主要原因如下:一是苗种质量把关不严,给后期生产埋下隐患。二是不利天气影响。7~8月若出现持续的超高温(平均气温32℃以上)且少雨,池塘水体的积温大幅上升,将严重影响河蟹蜕壳生长,且高温会导致水草腐烂、水质败坏,出现大量死蟹现象。三是生产管理不到位。突出表现为水质调控措施不当,暴发蓝藻;水草种植管理不合理,池塘生态功能大幅下降;饲料投喂不科学,加重水质恶化程度;药物使用不当,造成河蟹死亡。

针对河蟹养殖低产的原因,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发展生态养蟹

对老化蟹池进行清淤改造,有条件的建造独立的进排水系统,配套增氧设施。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金鱼藻等多品种水草混栽,满足河蟹各生长阶段对水草的需求。采取蟹、鱼、虾多品种混养、套养模式,增加蟹池生物多样性,充分利用水体,提高饵料综合利用率。

2.严把蟹种质量关

蟹种尽可能自己繁育或就近选择信誉度较好的育苗基地购买,尽量不用长途购进的外地蟹种。蟹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爬行敏捷、附肢齐全,体表光洁无损伤,无污物附着。蟹种下池前应逐只挑选,质量不好的杜绝入池,以提高成活率。放养密度要适宜,不能单纯地追求产量,而应立足市场需求,提高规格质量。

3.加强生产管理

①水质调控。整个养殖期间,始终保持水质清新,溶氧丰富,透明度控制在20~40厘米,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pH值为7.5~8.5。水位坚持前浅、中深、后稳的原则,即前期保持浅水位(/),以提高水温,促进河蟹蜕壳;中期特别是炎热的夏秋季保持深水位,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后期保持水位稳定。一般春季、秋季每15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10~20厘米深;6~9月,每5~10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10~20厘米深,先排池内老水后灌注新水。高温季节每天加注新水20厘米深左右,以降低水温,保证河蟹生长环境良好。当蟹池水质不良时,应及时采取换水或其他措施来改善水质。5~9月,每10~15天施用1次微生物制剂,再依据水质情况适当施肥。另外,每15~20天施用生石灰1次,用量为10~15千克/亩米,化浆后全池均匀泼洒,以调节水质和增加水中钙离子含量,促进河蟹正常蜕壳生长。

②投饲管理。在整个养殖过程中,要求做到科学投饲,保证营养均衡,主要投喂河蟹配合饲料、螺蛳、冰鲜鱼,另搭配少量小麦、豆粕、玉米等植物性饲料。日常投饲应掌握一个方法、坚持一个原则、突出一个重点,即四定四看科学投饲方法、精青结合、荤素搭配的原则和前期精、中期青、后期荤的重点。具体操作是:在确保饲料新鲜、适口的前提下,日投饲量视天气、水温和河蟹摄食情况而定。养殖前期(3~6月)以豆饼、麦粉、蚕蛹粉、鱼粉或切碎的小鱼、轧碎的螺蛳和蚌肉为原料,混合成团状投喂,或以开口性配合饲料为主进行投喂。养殖中期(7月~8月中旬)以豆饼、玉米、小麦、马铃薯、南瓜等精、青饲料为主。养殖后期(8月下旬~11月)则适当增加动物性饲料的比例(动物性饲料占50%)或投喂河蟹后期专用配合饲料。一般情况下,日投喂量3~4月为存塘蟹体重的1%~2%,5~7月为存塘蟹体重的3%~8%,8~10月为存塘蟹体重的8%~10%。投喂次数前期1次/天,中、后期2次/天,上午投喂30%、晚上投喂70%。精饲料与鲜活饲料隔天或隔餐交替投喂,均匀投在浅水区,坚持检查每天吃食情况,以投喂后3~4小时吃完为宜。

③水草管理。保证水草密度合理,生长过旺时应进行打头处理,夏季适当放养浮萍。2~3月要做好肥水工作,适当控制水位以提高水温,促进水草生根发芽。

4.加强病害防治对河蟹易患病害应及早预防,科学用药,不能病急乱投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采取严格的清塘消毒、放养健壮蟹种、保持池塘水质良好、投喂新鲜优质饲料等生态养殖技术措施,可有效预防河蟹病害的发生。高温季节每隔10~15天全池泼洒微生物制剂1次,并交替施用生石灰,以改善蟹池水质和底质,确保河蟹健康生长。河蟹发生病害后,对细菌性疾病,可全池均匀泼洒溴氯海因、二氧化氯或碘制剂等高效低毒的消毒剂,另在饲料中拌喂适量的诺氟沙星、大蒜素、维生素C、免疫多糖等;对纤毛虫病,可采用纤虫净、甲壳净等药物加水溶解后全池均匀泼洒。除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外,还应注重蟹池水体的修复,以保证河蟹生长环境良好。水体修复具体方法为:在河蟹病害治疗取得较好效果2~3天后,先全池泼洒1次水质保护解毒剂,根据水质情况再适当增施1次生物肥和适量微生物制剂。

(作者联系地址:王秀青江苏省兴化市钓鱼镇农业服务中心邮编:225764;张凤翔吴加平江苏省兴化市渔业技术指导站邮编:225700)

相关知识

河蟹池塘水体浑浊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经常听到养殖户反映蟹塘水体发生浑浊不清的情况,不仅影响池塘水质,而且影响河蟹的正常摄食生长,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控制,调节好水质,创造良好的水质环境,有利于河蟹的健康生长。其主要原因和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杀虫不到位如果出现河蟹在晚上8点多钟上岸的情况,一般来说是杀虫不到位造成的,而不是缺氧造成的,出现这种情况容易浑水,只要及时杀虫,杀虫后,水会渐渐变清的。
2、饵料投喂不到位有的养殖户增加了苗种投放数量,有的养殖户对蟹、虾、鱼存塘量估计不足,按老文章投喂,没有及时增加饵料投喂量,使饵料投喂不足,河蟹因活动觅食而造成水体浑浊,出现这种情况,要及时增加饵料投喂量,在目前投喂上要增加植物性饲料。
3、螺蛳投放不到位有的养殖户降低养殖成本,减少螺蛳投放量,殊不知投放螺蛳不仅为河蟹提供天然的体质饵料,更重要的是对净化池塘水质有特殊的作用。如果池塘螺蛳不足,应及时补放优质仔螺蛳,亩投放量不少于300斤。
4、肥水不到位由于肥水不到位,池塘有益藻类少,藻相、水相不协调,水质清瘦,达不到河蟹健康生长对水质的要求,要及时肥水。在目前气温较高的情况下,要用生物肥肥水,而不可用有机肥肥水,防止败坏水质。
另外,池塘中小杂鱼过多也会引起水体浑浊,可用药物进行杀灭即可。

黄鳝养殖越冬死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一般人工养殖的商品黄鳝到春节前后销售,小黄鳝则在第二年继续养成。网箱中养殖的黄鳝在冬季冬眠时常有死亡,给养殖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笔者对多年的养殖实践进行总结,认为网箱黄鳝越冬死亡有多种原因,并可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

1.体质太差:由于黄鳝自身体质太差,对环境变化特别是水温剧变和病害的抗逆力差而造成死亡。因此,从越冬前的秋季开始就必须加强饲养管理,以增强黄鳝自身体质。主要措施是:投喂含丰富蛋白质和一定量脂肪的能量饲料,如蚯蚓、螺蚌肉、鲜鱼、蝇蛆、全价配合饲料等;增加投喂次数,由原来每天傍晚喂一次,在每天上午再增加一次;秋天水温逐渐降低,上午和晚上吃食减少时,可以把投喂时间逐步集中到水温较高的中午进行;每次投喂饲料数量要足。

2.水草不适:冬季网箱中的水草都枯萎,但黄鳝仍需要栖息在水体上层的水草中。这时如果水草太少或该层无纵横交错的密集水草,则黄鳝就无良好的栖息场所,最后落入网箱底部缺氧死亡。预防方法是:越冬前应在网箱中培植大量的水草。水草品种以水花生最好,因为它的水上水下部分都很发达,且其水下部分冬季仍不会死亡。

3.水质不良:冬眠期间,黄鳝主要依赖退化了的鳃和皮肤呼吸水体中的氧,如水质不良,水中缺氧,也会造成黄鳝死亡。因此,越冬期间需要保持良好的水质。方法是:保持水体一定的肥度,经常加注新水并保持高水位。

4.水面结冰:黄鳝对低温的耐受能力一般在1℃。严寒的冬季,网箱中水面枯萎的水草若不能覆盖水面而结冰,时间过长也会导致黄鳝死亡。防止方法是:正确选择养殖用的水草,如水花生、油草,而不宜用水葫芦。

5.病害侵袭:主要有水霉病、腐皮病和蚂蝗为害等。病害一是严重影响冬眠黄鳝的体质,二是带病个体越冬易死亡,三是带病个体疾病传播。因此,越冬前必须严格防病,有病则要及早治愈。冬眠前还要向水体泼洒一些杀菌灭虫药物预防。

6.人畜等为害:由于冬眠期黄鳝活动能力极弱,外界干扰会使它落入水质极差的网箱底部,又无法回到水面的水草中而缺氧窒息死亡。因此,冬季切莫随意拉动水草和搅动水体。

河蟹塘套养鳜鱼死亡原因及对策分析



我镇渔业科技示范户赵耀主反映,他去年河蟹塘套养鳜鱼苗成活率很低,我调查走访了我镇其他河蟹养殖户,发现有不少河蟹养殖户存在类似情况,当然,也有不少河蟹养殖户鳜鱼苗成活率很高。成活率最低的,40亩河蟹塘套养了400尾鳜鱼苗,年终只起捕1尾。最高的,16.2亩塘,放165尾,年终起捕149尾,成活率达90%,差别如此大。经过对全镇河蟹养殖户套养鳜鱼苗前准备工作和套养后管理工作调查分析,笔者认为造成鳜鱼苗成活率偏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1.药物清塘不彻底,塘中遗留的野杂鱼,如乌鳢、鲶鱼等凶猛性鱼吞食了鳜鱼苗。
2.进水时,进水管没用密眼网袋过滤,乌鳢等野杂鱼随水入塘。
3.放养的鳜鱼苗种规格偏小或不齐。规格偏小,下塘后,适应环境能力差;规格不齐,存在大吃小。
4.放苗地点水位太浅、离河岸太近或在下风处。放养的苗种在苗种场起苗时,经过多次拉网,已受伤生病。放养后,苗种遂渐消瘦,最终死亡。
5.个别养蟹户放养鳜鱼苗时,装鳜鱼苗的氧气袋没经过温度缓冲,直接放入池塘,氧气袋水体和池塘水体温差大于3℃,导致鳜鱼苗死亡。
6.池塘中鳜鱼苗的饵料鱼严重不足或不适口。池塘中饵料鱼严重不足,部分鳜鱼苗因长时间不能进食,逐渐消瘦,最后饿死;池塘中鳜鱼苗的饵料鱼不适口,如:饵料鱼规格偏大,鳜鱼苗进食后,不能完全吞食,被饵料鱼卡死,饵料鱼规格过于偏大的,鳜鱼苗则无法进食。
7.放苗后,塘中水体严重缺氧,鳜鱼苗因缺氧死亡。
8.塘中水草密度太大或塘中生大量青苔,鳜鱼没有活动空间,有的被青苔缠绕而困死。
9.养殖到中后期,没有进行有效病害防治,部分鳜鱼病死。
10.为了给塘中鱼蟹治病,用了鳜鱼敏感的药物,鳜鱼被药死。
针对以上因素,提高鳜鱼苗成活率,应当采取如下相应措施:
1.首先要认真做好清塘消毒工作,彻底杀死野杂鱼等有害物。要挖出塘底部分淤泥,只保留10~15厘米深度。清塘药物可选用生石灰,亩用120千克,先打干池水,只留5~8厘米深水,生石灰化水后,要趁热泼洒,泼洒后,要用耙子在淤泥中来回拖拉,从而有效杀灭野杂鱼。这样做,是因为部分乌鳢、鲶鱼和鲤鱼会潜伏在淤泥中,尤其会潜伏在下水裤走过的脚塘里。还因为池塘水抽干后,附近池塘水位还较高,在池塘四周底部周围出现微弱渗水流,部分乌鳢等凶猛鱼类得以苟活。如果是种藕塘改养河蟹的,还要先彻底清除藕杆,再用药物清塘。对于底质偏碱性塘口或急于准备放苗塘口,可选用漂白粉清塘,亩用15千克左右,化水全池泼洒。清塘前要检查生产日期及包装有无破损,最好检查有效氯。对于新开挖的塘口,也要清塘。尤其是农田开挖的塘口。因为农田中有水渠,或多或少会有野杂鱼留存。药物彻底清塘后,老塘口还要充分晒塘。
2.塘口每一次进水,都有要用密眼网袋过滤。进排水口用塑料网围住,塑料网下端连滑石笼,且和防逃网连成一体,石笼埋入泥下30厘米,并且要夯实。
3.放养的鳜鱼苗种,要求规格在6厘米以上,且体质健壮、活动能力强、无病无伤、规格整齐。在苗种场起苗时,鳜鱼苗规格不齐的,一定要用网筛筛一下。放养的鳜鱼苗,必须是同一批次的苗,而且要一次性放足。
4.放鳜鱼苗地点应在塘口上风处,离岸1米以上且水位较深,附近没有大量水草。
5.鳜鱼苗放养时,如果氧气袋水体和塘口水体温差大于3℃的,应把氧气袋放在塘里缓冲10~15分钟,等两水体温度相近,再打开氧气袋缓缓放苗。
6.根据各个塘口情况,在清塘后,每亩可放养麦穗鱼0.5~1千克或抱仔青虾0.5~1千克,让其自然产苗,供鳜鱼苗摄食。放鳜鱼苗前,在蟹塘边浅水处观察,发现有适量小鱼苗或小虾苗时,再放养鳜鱼苗。
7.鳜鱼对低溶氧相当敏感,塘中应配备微孔增氧设备,在天气不好,塘中水体溶氧不足时增氧。随着水温不断升高,逐步加深池水,5~7天加新水一次。高温季节,2~3天加新水一次,最好保持微流水。养殖中后期,视池水水质状况,每周或每10天换水1/4~1/3。换水时,不可先抽水,然后再加水,这样做,水草暴露在阳光下,易脱水死亡,使水质变坏。从5月份开始,交替用EM菌和光合细菌调节水质,每15~20天一次,使用前和使用后7天不得使用杀菌剂。确保塘口水质清新、溶氧适中。
8.塘中水草覆盖面要小于55%,多出的要及时清除。在高温来临前,要逐步加深池水,并对伊乐藻进行割刈,保留水草底部10~20厘米。水草之间要留2~3米无草区,这样可避免水草过多,造成蟹池缺氧。对于易生青苔的塘口,药物清塘前,可选用硫酸铜,每亩0.5千克化水全池泼洒,5天后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进水后,放蟹种前7~10天,每亩施经发酵的有机肥100~150千克或生物有机肥10~15千克。使水适当变肥,从而抑制青苔生长。对于已经生青苔塘口,青苔覆盖面较大的,可用杀青苔剂和泥土混合,在有青苔的地方撒,用药面积较大的,用药后视水质情况,注意换水增氧,然后再用腐质酸钠。
9.鳜鱼病害主要是爆发性出血病,其防治要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重点放在水质调控上。中后期,10~15天用全效底改一次(用量5~8亩/袋),15天左右用生物制剂调水一次,10~15天用碘制剂对水体杀菌消毒一次。鳜鱼病害防治可以和河蟹病害防治结合起来同时进行。
10.在给塘中鱼蟹治病时,要避免用鳜鱼敏感的药物。全池泼洒硫酸铜溶液,要避开高温天气,用药后要注意增氧,视水质情况,可适当换水。

河蟹养殖池不良底质的防治对策分析



在今年的渔业科技入户夏季行动中,本人通过实地走访,发现部分养殖户由于日常管理不到位,从而导致在下风处和食台旁食物残渣、死亡藻类、污物和水产养殖动物的粪便等累积,在高温条件下腐烂、变质,滋生大量的细菌,从而导致水质的败坏、病害的流行,给养殖生产带来严重危害。
通常造成蟹塘底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残饵、粪便、死亡的藻类等有机物过量沉积,无法完全分解造成。沉积于水体底部的不良底质在风浪、水流的影响下,沉渣泛起,诱发水体的二次污染,导致水体溶氧下降、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浓度升高,同时不良底质也为病原菌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温床,以致病害频发。
现就蟹塘不良底质提出一些防治对策,供养殖户参考。
1、及时清理蟹塘下风处、食台边食物残渣、死亡藻类和污物等,必要时,可泼洒适量的二氧化氯进行消毒,以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2、全池泼洒浓度为0.75~1.5×10-6水质保护解毒剂或调水解毒灵等,以降低水体中有害毒物的浓度。
3、用浓度为0.3×10-6底居安或底速净等底改药物,强力分解底质中有害物质,以确保河蟹的安全。
4、用浓度为0.3~0.5×10-6稳水利生素(含枯草芽孢杆菌)全池泼洒,15天一次。

黄鳝暂养运输中的死亡原因及对策分析



1、“发烧”缺氧,使黄鳝窒息

所谓“发烧”,是指盛装黄鳝的容器内水温显著升高,如果不及时换水,水质进一步恶化,直至呈暗绿色,并有强烈的腥臭味,这标志着水中严重缺氧,大批黄鳝会因窒息而死。但是这时体质比较健壮的黄鳝,往往能挤到表层,奋力竖身昂头,直接呼吸空气,因而不会发生死亡。缺乏经验的人常被这种表层假象所蒙蔽,实际上表层以下的黄鳝已经相互纠缠成团,亟待抢救或已经大量死亡。产生“发烧”的原因,是因为黄鳝体表富含黏液,容器内鱼的密度又大,如果不及时换水,黏液越积越多,在被细菌的分解过程中,能很快地将水中的溶解氧消耗掉,并产生热量,从而使水温显著升高。所以在贮运时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抑制细菌增殖,并及时换水,可以提高成活率。

2、黄鳝受伤引起死亡

用钩捕获的黄鳝,往往会使头部受伤;用破损的篾篓或其他粗糙锋利的容器盛装,会使体表创伤;集中盛放时相互用嘴咬,一般是尾部被咬伤。据统计,这些受伤的黄鳝,在4天的贮存对比中,以头部受伤的成活率最低,只存活5%;体表受伤成活率为17.5%,而在同样条件下,无伤黄鳝的成活率为97.5%。受伤黄鳝,往往受强者的挤压而沉没于容器的底部。所以在暂养和运输时,要将病、伤的黄鳝剔出;容器要尽量光滑,无破损;密度要适量。

3、水温升高造成死亡

水温的上升能引起黄鳝本身耗氧量的剧增。比如水温在8.5~10℃时,黄鳝平均耗氧量每小时每千克为38.74毫克;在黄鳝最适水温23~25℃时,耗氧量跃增到每小时每千克为326.34毫克;水温上升至30~34℃时,耗氧量剧增到每小时每千克为697.54毫克,这样高的耗氧量,自然极易引起水中缺氧而死鱼。所以,贮运黄鳝最好是春、秋季节,水温在25℃以下;并要定时换水,经常搅拌,保持最适温度。


猪养殖常见疾病发生原因与对策


河南作为我国传统农业大省,养猪产业历史悠久,畜牧业在河南农业中占有很大比例。然而由于养猪环境的恶化、预防体系的不完善、管理粗放、随意引种、盲目用药等原因,猪的常见疾病发生较为频繁,给养猪户们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结合本地养猪业的发展情况,介绍了几种猪常见疾病,分析了其发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就防治对策作出几点建议。

一、猪疾病发生原因

1.防疫工作不到位

很多疾病都是由于免疫抵制工作做得不到位。就饲料免疫来说,由于饲料中含有大量微量元素,如果控制得当,它们对猪的发育是能够起到促进作用的,但如果这些微量元素如铜、砷超标的话,猪食用可能会出现全身发红、粪便发黑的状况,从而导致猪的发病率升高。就疾病免疫来说,诸如伪狂犬病、血液虫病等疾病,如果注射疫苗达不到应有的抗体高度,一旦应激就会发病。就药物免疫来说,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是绝对应该避免的,因为长期使用不仅会造成猪免疫功能的下降,严重者还会引起二重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此外。在疫苗运输和保管方面,有些养殖户对保管常识不够了解,导致疫苗效用降低乃至失效。

2.管理粗放

目前,随着市场化浪潮的推进,养猪户作为市场中经纪人,受经济利益的驱逐,他们倾向于采取各种手段降低成本,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一些养猪户为了节省成本而选用质次价低的原料,尤其在夏季高温潮湿的环境中,很容易发生霉变而产生霉菌毒素,进而导致猪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力降低。

此外,猪舍的环境卫生对于猪的健康成长无疑有着重要影响。随着猪数量的增加,猪群的密度也在迅速增加,此时如果不对猪舍环境卫生严加监控,就很容易发生传染病。有些地方的检疫工作把关不严、检疫人员职业素质、职业技术水平低、基础设施不齐全,一些患有传染病的猪就很有可能趁机进入养殖场、消费市场,导致大面积流行暴发。

3.养殖方式落后

我省虽然有着悠久的养猪历史,也积累了不少养猪经验。但是,传统的东西不一定全是好的。我国现已进入市场经济,以前那种传统的养殖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对市场作出积极的响应,显示出了滞后性。大部分养殖户都是散养户,他们欠缺基本的养殖知识,不仅在观念上陈旧落后,在技术上也不能胜任越来越现代化的养猪模式。

4.随意引种

正如一棵树的好坏关键在于它的根苗,一只猪的优劣正在于它的品种是否优良。随着养殖培育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新的猪品种被开发出来,这些品种经过在实际养殖中和市场销售中的检验,显示出了传统猪种不具备的优势,如抗病能力强,繁殖能力强等。正因此,很多养猪户把目光投向了这些新兴猪种的身上。他们为了扩大贸易和改进品种质量,以顺应市场发展,不断引进新的品种。但与此同时,一些猪病也随之而来。近年来发现的诸如蓝耳病、圆环病毒等,正是在引进先进的养猪技术和优良猪种时进入我国乃至我省的。

5.盲目用药

俗话说:病从口入。虽然良药苦口利于病,但是,药物不是能够随意服用的,尤其对于养猪行业来说,很多疾病都是从食物、药物中感染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很多养殖户在猪发病时,没有能够做到对症用药、合理用药,而是出于尽快治好病的急切心理,盲目用药,比如剂量过大或药品选择不当等。这些对病猪来说,不仅并不能治好,严重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二、常见猪病防治对策

1.猪瘟的防治对策

猪瘟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主要的症状表现为食量减少甚至拒食、胃寒、便秘、粪便干硬、呕吐、眼部有浓稠的粘液分泌物、嗜睡、体温升高等。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对猪瘟进行防治,一方面,平时要加强对猪场环境卫生的管理和检测,及时排除污水,保护猪场水源,及时清理猪场粪便,及时做好消毒工作,对死猪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注意灭鼠灭虫工作等。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发生疫情的养殖场则要及时进行封锁以防交叉感染。

2.猪呼吸道疾病的防治对策

猪呼吸道疾病与猪的居住环境、饲养密度及防疫管理等有着密切联系。一般来说,在卫生差、通风不良、炎热潮湿的环境下,尤其在每年的初春、秋末和冬季,这种疾病的发病率较高。

针对猪呼吸道疾病的防治,要对症施药、控制药量、适时停药,同时可以有计划地进行药物保健。

3.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对策

猪流行性腹泻是家猪常见的疾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等感染。发病猪前期体温会出现升高状况,也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后期一般会发生腹泻和呕吐情况。而且,这种病的症状严重程度会随着猪年龄增加而增大。

防治猪流行性腹泻,要加强猪舍环境卫生监测和消毒管理,猪群在脏乱差的环境下,加之猪群密度较小,极易导致细菌的散播。在该病高发季节应注意猪场周边可能携带病原的人、物进入猪舍,并且要定期对猪场内人流密集地方进行消毒。对发病猪的治疗,要及时进行隔离。除了采用康复猪血疗法、疫苗注射外,一些中药药物如藿香正气水对于这类流行性腹泻也具有很好地效果。此外,水对患有流行性腹泻的病猪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要保证发病猪有充足的饮用水,也可在饮水中加入适量糖分和盐分,以补充能量。

4.猪蛔虫病的防治对策

猪蛔虫病是一种仔猪幼崽和产后母猪易患有得常见疾病。发病猪一般出现食欲下降、咳嗽、身体虚弱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死亡。

预防本病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对水源、饲料的管理力度,防止污染,做好入口处的严格把关;及时消灭虫卵,对于清理出的粪便、草料等污物,要送至污物处理区进行专门的发酵处理以彻底杀死虫卵。

猪发病后,对于被药物驱出的蛔虫要及时清除以防被猪吃掉;合理选用杀虫药物以尽快且彻底地驱杀虫体。

三、小结

猪在养殖过程中,发生疾病是很常见的,关键在于如何提前预防并在发生时及时处理、及时治疗。养猪户应主动加强基础养殖知识和技术培训,在观念上跟上时代发展;合理建舍,科学饲养。希望广大养殖户要正确认识疾病的发生原因,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促进本地养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于河蟹塘种植水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周锡勋王武
河蟹池塘种植水草的技术已经不容质疑,水草可以给河蟹提供安全的栖息场所,提供溶氧、提供绿色饵料等等,种好水草成为养殖生态河蟹的关键技术之一。“蟹大小、看水草”成为行业共识。目前河蟹养池塘中,种植的水草以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等为主,但是目前长江中下游的养蟹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给河蟹养殖带来不利影响。本文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做了探讨,期望河蟹养殖户能及时采取措施,顺利安排以后的生产。
1.存在的问题
1.1池水透明度低问题
每年的4~6月份,养蟹塘因水质混浊(呈现白色浑浊、泥沙浑浊),或水质过浓造成透明度下降等。由于水中透明度下降,水草光合作用得不到阳光,逐渐萎缩、枯黄、死亡。该问题对于种植轮叶黑藻草的养蟹塘影响尤为严重。因为4~5月份,正是轮叶黑藻生长的季节。而种植伊乐藻、苦草为主的地区相对受影响较小。
1.2虫害问题
在大规模种植水草养殖河蟹的模式推广后,水草的虫害也逐年越发严重。池塘食草虫类以蜻蜓幼虫为主。这些幼虫暴发时,能把水草的嫩芽吃完,影响水草生长,甚至把草叶吃光,就剩下草茎,这就给水草带来毁灭性的灾害。
1.3连绵阴雨问题
长时间的阴雨天气对水草的生长也是非常不利。今年湖北地区进入4月份以来,有一半以上为阴雨天,影响了水草的光合作用。同时阴雨天过多也更加导致水混,对水草生长更为不利。
1.4青苔问题
青苔在进入四月份后开始大量生长,其生长速度比任何一种水草生长速度都要快,一旦其形成优势,水草将难以与其竞争。前期可通过适当的肥水来控制青苔,为水草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
2、解决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重新恢复水草生长。
2.1多种水草混养
养殖河蟹一定要多种水草搭配种植,利用各种水草的特点,发挥各自的优点,做到扬长避短。过年前种植伊乐藻,使伊乐藻首先长起来,作为前期净化水质的基础水草,提供河蟹前期水草的利用。3~5月份种植轮叶黑藻,当高温期伊乐藻不生长时轮叶黑藻可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如果是前期不种植伊乐藻,受水质混浊和虫害的影响就更为严重,导致轮叶黑藻种植的成功率不高。
2.2投放活螺蛳
螺蛳可滤食水中藻类和有机质,具有很强的净水作用。应在清明以前每亩投放200~250公斤螺蛳,到6月时再每亩投放150~200公斤螺蛳,以提高水体透明度。
2.3培养枝角类
枝角类可滤食水中藻类和有机碎屑。因此在春季养蟹塘内可施适量生物肥料,以大量培养水体的枝角类。一旦水体中枝角类大量繁殖,水质就会清下来,可明显提高水中透明度。但此时应加大水体的增氧措施,以免造成缺氧。
2.4控制虫害
河蟹池塘中适当套养小型肉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以摄食水草上的各种水生昆虫幼体。具体每亩可套养10尾沙塘鳢鱼或黄颡鱼、10尾鲫鱼,可以控制水草上的各种水生昆虫。如果暴发了虫害,也可选用安全高效的生物杀虫剂快速灭虫。
2.5适当降低水位
在阴雨天,对透明度低的养蟹塘,应及时调低水位,这就相对提高了池水的透明度,有利于水草的光合作用产氧。一般情况下5~6月份池塘水深保持80~90公分左右,但在连绵阴雨天,水质混浊时可以把水位降低10~20公分。
2.6使用高效絮凝剂
对于水质混浊难以处理的池塘,可选用高效的絮凝剂使水中有机质、大型藻类吸附絮凝沉降,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絮凝剂的使用根据池塘情况适当加减量。
2.7推广“围蟹种草”技术
养蟹先进地区,在12月成蟹池整塘、清塘放水后,均先用网片在池塘一端设置一个小网围,并在小网围内种植伊乐藻,面积占全池20~30%。待2月底、3月初小网围内的伊乐藻长至30~50厘米,此时将蟹种放入小网围内暂养。与此同时,在小网围外种植轮叶黑藻,面积占40~50%。到5月底,待轮叶黑藻长至30~40厘米高后,拆除小网围,将蟹种放出。此法将蟹种和轮叶黑藻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中分开培育,就防止蟹种将刚种植的轮叶黑藻幼体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养蟹、种草两不误。
2.8补种水草
在众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很多养蟹塘的水草到6月份时就没有了,这种情况下必须采取以下补救措施:引进水花生、水蕹菜种植、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等。
2.9.适量追肥
水草根据其生长的状态要做到及时追肥,尤其是扁担草,轮叶黑藻,在其种植之后,小的植株很容易被螃蟹或者虫害导致其死亡,所以必须及时追肥,让其迅速生长起来。扁担草在出白芽之前可以使用磷酸二铵等肥料3斤/亩追肥。轮叶黑藻在水温超过20度,其开始生长时使用3斤/亩的复合肥或者专业的草肥让其快速生长,形成优势种群。
2.10.去除草上泥质,纤毛虫
水草在生长过程中一旦遭遇水混,容易出现水草脏、附着泥质、纤毛虫等,影响水草生长,可使用腐殖酸钠类的产品来去除泥质,并配合芽孢杆菌调水。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36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德保猪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