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元到百万元 南阳镇平一个养鸡户的沧桑8年

张庆才在养鸡场内整日忙碌

8年前,他结束打工生涯,投入1万元开始养鸡;

8年间,他一步一个脚印,专注于养鸡,他有过喜悦,更多的却是难以言说的艰辛;

最终他硬是把当初投入仅1万元的养鸡场,发展成今天100万元的养殖规模……

他就是镇平县老庄镇李家庄村的张庆才。

2002年,在读了2年多职高后,22岁的张庆才踏上南下的列车,成了一名打工者。

从组长到车间主任,然后到主管生产的副厂长,打工将近6年时间,张庆才干得可谓有声有色。

可他内心里总觉得打工不是个长法,于是在副厂长任上的张庆才于2007年果断离职回到了老家。

在老家结婚成家后,他手中的积蓄只剩下区区的1万元。张庆才琢磨来琢磨去,觉得还是利用自己的所学来养鸡比较有把握。

说干就干。张庆才在2008年自己设计并动手盖起了第一座简易鸡舍,从1000只鸡开始起步养起。当时他的想法很简单,能养家糊口即可。人往往都是这样,一旦干起来,都想膨胀规模,张庆才也不例外。

2009年,2000只;2010年,3000只……

正当张庆才踌躇满志大干的时候,却遭遇了2010年养鸡大亏损。无奈之下,他把家里的摊子交给了父母和妻子打理,自己又受聘于湖南一家大型养鸡场,用挣到的钱来贴补家里的鸡场。这一外出就是两年。

令张庆才非常欣慰的是,这两年他不但挣到了不少钱,更重要的是恰逢2012年钢材价格暴跌,他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并利用先前在广州打工的所学专长,自己设计并亲自焊接起了养殖规模达6000只大棚。

三伏天里,为了赶工期,张庆才在焊接的过程中,炽热的焊花把他的手和胸前都烤得直脱皮。大棚终于在2012年底竣工。2013年7月,鸡苗满棚。这一次,张庆才赶上了2014年的大好形势,单这一棚鸡苗,当年就给他带来30万元的净收入。

搞实体的,资金短缺是常有的事。张庆才有时候为了进玉米,自己经常需要开着蹦蹦车跑几个乡镇去收购玉米。收回来的玉米,他还要熬夜配比打成饲料。

就这样张庆才带领全家齐上阵,用8年的时间,建起了价值100万元、年存栏1.3万只的养鸡场。不仅如此,他还无偿提供技术,带动周边数户人家养鸡致了富。

谈起这些年的发展,张庆才感慨地说,自己是农民的孩子,吃点苦、受点累都不算啥,最大的难处在于作为养殖行业来说,想贷款太难,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缺资金。

听到这里,陪同记者采访的村支部书记王中岑说,村里去年已成立了林果合作社,下一步,村里将大力种植黄金梨、板栗等经济林,张庆才加入合作社后,随着林果产业的整体推进,不但可有效解决鸡粪的无害化处理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合作社担保模式可有效解决其发展资金短缺问题。

创业成功的启迪

镇平县老庄镇李家庄村是省扶贫开发重点村。如果村里能够多出现几个像张庆才这样的创业典型,对于这个村庄的整体脱贫,肯定会大大提速。

张庆才能够创业成功,绝不是偶然的。

虽然出生于1980年的张庆才同绝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也有过外出打工的经历。可张庆才跟别人不同的是,在他外出打工前,在县一职高读了将近3年的畜禽养殖专业,也正是这一不同成就了他今天的成功。

可见,创业要想成功需要熟悉所创的专业知识。

创业还需要坚定信念。张庆才在整个创业过程中,不管再苦再难,遇到再大的挫折,都坚定信念,不言放弃。

相关推荐

投资2万元养鹅的可行性分析


我们都知道农村养鸡,养鸭,养鹅的人有很多,就养鹅来说吧,养鹅的门槛比较低,如果钱少的话,就可以规模小一点,钱多的话就可以养殖的规模大一点,这个可以根据养殖者的经济情况而定。

投资2万元养鹅的可行性分析

两万元也就养500到600只这样,而且厂房是简单的,是放牧饲养的,然后今年价钱高点就能挣一万多,我说的是去掉人工了。

前提是你养的成功的情况下,成活率在百分之90这样,很辛苦的,只要你用心去做成功率就在百分之九十,百分之十靠运气,加油吧,祝你成功,第一次少养点好,积累经验!

现在养鹅赚钱吗

我国是世界上养鹅生产及其产品消费的第一大国,了解和掌握养鹅生产现关,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科学的预测养鹅业发展趋势,充分考虑地区特色和优势,对养鹅业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养鹅是我国历史上畜牧业生产中的传统产业,曾以其源远流长的养鹅历史和选进的饲养和孵化技术而闻名于世,现代又以饲养量和消费量居世界之首。鹅品种货源之丰富,产蛋水平之高更是遥遥领先。鹅饲养加工技术不断创新,在鹅新品种的培育、配套系统的研究、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疾病防治、活拔羽毛、囊皮加工、肉品烹调加工、副产品开发等方面均取得突出成效,受到国内外赞赏和肯定。

我国养鹅业发展迅速,饲养量成倍增加,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所以大力发展养鹅业,对丰富人民的菜篮子,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养鹅的成本利润计算

1、在放牧补饲条件下,每只鹅的成本

鹅苗:每只8元;0~15日,小料一斤1.6元=1.6元;15~30日:精料2.5斤0.9元=2.25元;30-70日:放牧+精料8斤0.8元=6.4元;70天-出栏:育肥料5斤0.9元=4.5元;

免疫+药费:1元;

综合成本:8+1.6+2.25+6.4+4.5+1=23.75元。

按平均体重7斤、每斤7.5元计算,共52.5元,去成本23.75元后,每只利润28元以上。

养鹅的成本利润计算

2、圈养料饲条件下每只鹅的成本

雏鹅:每只8元;0~15日,小料一斤1.6元=1.6元,15-45日:精料9斤0.9元=8.1元;45-75日:粗料15斤0.8元=12元;

免疫+药费:1元;综合成本:8+1.6+8.1+12+1=30.7元。

按平均体重7斤、每斤7.5元计算,共52.5元,去成本30.7元后,每只利润21元以上。

养鹅的市场行情

1、鹅产品市场看好,肉鹅养殖效益稳定。鹅季节性繁殖的特点决定了鹅较低的生产量,但由于鹅具有产品档次高、绿色安全健康的特点,也决定了鹅产品的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2、鹅苗价格基本稳定,种鹅养殖有惊无险。

3、企业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养鹅组织化水平提升。鹅业企业将在以前探索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规划产业链建设,在投入上加大力度。特别是企业会更加重视养殖基地、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的建设,提高鹅业组织化水平和产业化程度。

4、多元化鹅产品消费习惯渗透发展。烧鹅等特色鹅产品将进入许多发达大城市餐饮菜谱,北方鹅肉产品消费将进一步增长,其他各地鹅产品也将突破原有消费地域。

由此可见养鹅的市场行情是非常不错的,而且养鹅的门槛比较低,它的投资成本比较低,就算建造一个简单的养鹅场所需要的花费也并不是很多,因此养鹅在农村是比较受欢迎的养殖项目之一。

安徽庐江县一木匠回乡“养泥鳅” 每亩获利3万元


夏日的阳光洒满庐江县汤池镇百花村的山山岭岭,映照着海拔600多米的佛岭山和黄洼大山,折射着两山之间的一汪汪清水,波光粼粼。

记者在整齐的水塘边见到了何俊,他是这里水产养殖基地的主人,正在给泥鳅投放饲料,满心欢喜地看着泥鳅嬉戏。你怎么想起到山里来养殖泥鳅?记者好奇地问。咱山里人守着金山银水,日子却过得不怎么富裕,我就想带领他们走出一条致富之路。何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打工赚钱回家创业

上世纪90年代初,18岁的何俊凭着一身木匠手艺,只身出门闯荡,在工地上从小工做起,然后成为领班,最后当上老板,独揽了4.6亿元的桥梁建筑工程。在20多年的打工生涯里,从无到有,从白手起家到腰缠万贯,何俊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农家孩子。

2009年,得知汤池镇大开发的信息后,何俊决心回乡创业。一个偶然的机会,何俊结识了一个搞泥鳅繁殖的朋友,他脑中灵光一现:这个项目可以搞!他找到了泥鳅种苗的销售地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县,在那里学习泥鳅养殖技术。

说干就干。2011年春,何俊回到家乡百花村流转到5亩荒地,围田造池,建成高规格的养殖场,放养价值10万多元的泥鳅苗,开始他的造富梦想。

生态养殖花香鳅肥

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到过汤池镇百花村的游客,都在农家乐饭桌上吃到了红烧泥鳅、泥鳅炖豆腐等美味,得知主要食材来自何俊的养殖场,游客们纷纷赶往他的养殖基地参观。

何俊介绍,目前泥鳅市场需求大,但养殖的人也不少,要想卖出好价钱,打进大市场,质量是关键。为了保证泥鳅的上市质量,他在饲料的选配、水质的保养等方面,全部科学调配。同时,采取绿色放养,投资150万元,在荒山坡地和池塘周围种植了桂花、香樟、玫瑰等苗木花卉,让泥鳅吃落花等天然饲料。虽然产量不如精养高,但质量与野生泥鳅没有什么两样。

在何俊悉心照料下,这一方水土竟然产出了金子。去年6月第一批泥鳅上市时,何俊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拿着标本去安农大检验,竟有16项指标达到国际标准。

好消息不胫而走,客商纷至沓来。首批5000公斤泥鳅一抢而光,亩均获利3万元。

做大产业助农致富

有了收获,何俊创业干劲更足。他指着养殖场下面挖掘机轰轰作响、运土车来来往往的繁忙施工场面对记者说:我在那里又流转了16亩荒地,投资1000万元,准备大干一场!

黄洼、何洼村民组在佛岭山和黄洼大山之间,共有230口人,人均不到三分田,村民们渴望致富。何俊回乡创业,让他们看到了希望。目前,何俊正在把这里建成一个繁殖基地,带领大伙儿一起干,成立了合作社,从繁殖、养殖、出售一条龙经营,并申报绿色产品,做大做强泥鳅产业。

甘肃平凉:一个养牛户的致富样本


清晨7点,天蒙蒙亮,干冷的微风中,郜军珠打开牛棚大门,给37头牛添喂草料。5年前还是“北漂”的他,一定不会想到,自己竟能成为家乡知名的养牛大户。

郜军珠是甘肃省庄浪县石阳村人。庄浪地处六盘山连片特?地区,黄土高原的山大沟深、酥脆的土层以及干旱多灾的恶劣气候,曾经让当地人一直在温饱线上下挣扎。经过这些年的扶贫,乡亲们的日子怎么样了?记者入住农家,夜探扶贫经。

颠覆贫困县印象

等高线,沿山转,甫进庄浪县境,盘陀路走得人头晕。

听说石阳村曾是贫困村,记者下意识就想到:破败的土坯房,一推就能倒的矮泥墙,满脸“沟壑”的老人愁眉苦脸……

到达后看到的景象却让人颠覆了贫困县的传统印象:村里的硬化路面干净宽敞,路旁每隔十几米就有太阳能路灯;村头是几百平方米的综合广场,一侧是幼儿园,一侧是文化舞台。

这些会不会是面子工程?记者带着疑问来到郜军珠家——来之前听说他家靠养牛脱了贫。

一进小院,屋新瓦亮,干净宽敞。正赶上吃饭时间,荞麦面的香味扑鼻而来。郜军珠的妻子石冠军打开正屋的吸顶灯,大伙坐在沙发上,边吃边聊。记者一时恍惚了,这哪儿是贫困县啊?

去卫生间洗漱,灯光一亮,嗬!抽水马桶、明净的化妆台,显示出主人家境的殷实。头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显示温度足足有97摄氏度,还好淋浴器可调节水温。“热水器是政府给免费装的。过去我们自来水都喝不上,现在洗洗涮涮能用热水,方便得很。”石冠军说。

大门边的一间小屋,堆着半屋子晒干作为燃料的牛粪。婆婆王喜琴正在铲牛粪,以备晚上烧炕。上炕睡觉时,屋子里烟味有点大。“平时不会有这么大的烟,今天婆婆见来了客人,估计牛粪烧多了。”石冠军说。

炕太暖和了,记者只得把腿伸出被子,心里寻思着:这户养牛人家条件挺牛的,经历过什么样的蜕变呢?

曾经北漂卖早点

熄灯之后,躺在炕上,石冠军和记者聊起了养牛经。

养牛并不轻松,“前几天有头母牛要下崽,大牛小、小牛大,我俩特紧张,夜里能惊醒五六次。后来是叫了9个人一起把小牛给拽出来的。接生折腾了一个小时,全身都是牛的羊水,还得先确认小牛能吃上奶,才能去把衣服换了。”说到这,石冠军翻了翻身子,“不过能看到小牛平安出生,慢慢长大,挺有成就感的。”

辛苦是辛苦,但回报也不少。从架子牛买进,到精心育肥,“村里防疫站的技术指导员经常过来,有啥不懂的随时都能问。”石冠军说,尽管去年牛肉行情不太好,家里还是能有3万多元的纯利润。

这样的收入放在几年前,根本不能想象。2003年,为了赚钱养家,石冠军告别了刚刚学会走路的儿子,随丈夫一起来到北京打工。北漂的日子里,石冠军卖过早点,干过印刷,还在兽药公司打过工。到了2011年,因为挂念家中老人的身体,再加上孩子在京读书不方便,夫妻俩决定回家。

“刚回家就赶上农闲,不知道能做点啥,很迷茫。”石冠军说,恰好政府开始引导当地农户养牛,当地有名的良种牛——平凉红牛。

2012年,甘肃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简称双联)工作铺展开来,40多万干部结对帮扶67万贫困户。庄浪是甘肃省省长刘伟平的联系点,确定了“牛果富民”即饲养红牛、种植苹果的产业扶贫思路。石冠军家的日子、整个石阳村的面貌也从那一年开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扶贫的驻村干部来家里问要不要养牛。”听说政府有各种优惠政策,不用愁资金、技术有人教,石冠军和丈夫觉得,“这么好的事,当然要做。”当时很多村民都想参与,可因为规模化养殖产业是高投入高产出,先期就要贷款几十万,很多人选择了观望。石冠军和丈夫是全村第一家报名养牛的积极分子。

欲把牛经唱到底

村东就是石阳村的肉牛养殖小区了,8座标准化养牛大棚,不算大,但生活区、草料房、粪便处理区一应俱全。“其中4个牛棚是我们承包的,我俩平时就住在这里。”石冠军说。

迈入牛棚,一股草料土腥味混合着牛粪味扑面而来。正中间的水泥道把100多平方米的牛棚一分两边,堆着厚厚一层已经发酵的草料。几头刚出生的小牛,拴在后侧的牛床,一听到有人进来就哞哞地叫起来。

养牛场是政府投资230万元建的。为了让从来没养过牛的农户上手并有钱投入,2012年,政府和当地的西开牧业集团协商,企业提供担保,养牛户从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获得贷款。郜军珠当初借到了1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

在政府协调下,西开牧业集团还要负责“三包”:包进牛、包技术、包销售。“我们从西开那里引进53头架子牛。育肥的时候,企业派技术员来指导,等牛长壮实了,西开公司派人过来收购,就按市场价走。”石冠军说,一年下来,他们不仅还清了贷款,建了新房,还有了信心继续把养牛事业做下去。

最关键的是,夫妻俩熟悉了养殖的运营流程,掌握了饲养技术。现在他们计划把规模扩大到150头牛。“我打算到时候把牛承包给其他村民,饲料和喂养由他们来管,我教技术、搞管理。等牛下了小崽,我再按市场价收购回来,这样就能长期发展了。”作为带头人,郜军珠还要申办本村的养牛产业协会,“这样大伙一起进牛、卖牛,议价能力就强了。”

谈起这几年的变化,郜军珠感慨:“国家既然有了‘牛’政策,咱得伸手够啊,不干光等哪会行?”

大学生负债40万 养泥鳅年赚百万


提起大学生创业,不少人会想到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之类的高新产业。然而,在舟山市定海区,浙江海洋学院的4名大学生却挑中了又脏又累的水产养殖,他们不挑梭子蟹、大黄鱼这类“高大上”的海产品,偏偏和灰不溜秋的泥鳅看对了眼,并且还以此做到了年赚上百万的好成绩。

象牙塔里“泥腿子”

寒冬里的定海区白泉镇小展社区的泥鳅养殖基地,王小军、贺龙兴、胡秀峰3人正在整修池塘,为来年生产旺季作准备。而贾兴鲁则在江苏连云港的合作养殖基地照看着。

“泥鳅兄弟”4人,是浙江海洋学院水产养殖专业的同班同学,其中3人2013年毕业,而王小军继续读研究生。毕业之际,他们4人的想法出奇地一致:给人打工不如自己创业。“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我们正好用所学的水产养殖技术,打拼一份自己的事业。”

创业,不能跟风。在舟山,大黄鱼、梭子蟹等海产是百姓最为喜爱的餐桌美食,市场大、销路好,吸引了众多水产养殖户。可王小军他们偏不愿去大碗里与别人抢食,决定养殖不起眼的泥鳅。“大学期间,我们跟着导师做过泥鳅养殖的课题,对传统泥鳅养殖存活率低的难题有所突破,这也是我们决胜市场的法宝。”

土地承包费、设备投入费、基地改造费……估算下来,创业成本居然高达40万元之多。“我们几个都来自农村,家人没法给我们太多支持。”王小军说,筹集资金只能靠自己。于是,他们向朋友、亲戚一遍遍讲述创业方案,努力说服对方,终于凑齐了40万元。2013年3月,4兄弟在白泉镇小展社区承包下20亩地,挖塘搭棚,下田当起了“泥腿子”。

泥鳅兄弟勤创业

1个大棚、9口苗塘……渐渐地,泥鳅养殖基地雏形初现。随后,“泥鳅兄弟”又斥资20多万元,引进个大体肥的优质品种台湾泥鳅用于繁殖生产。很快,40万元启动资金被花得一干二净,几个小伙穷得揭不开锅。

这时,胡秀峰提议,在养殖场里种些蔬菜,自给自足,解决生计问题。种地,对于这些农家娃来说并非难事,塘埂上很快就种满了西红柿、大白菜、豌豆等各种蔬菜。想不到的是,不起眼的塘埂竟产量惊人,有大量蔬菜剩余。于是,他们把蔬菜卖掉,购买更多泥鳅苗。

那阵子,他们常常凌晨起床,踩着载有几百斤蔬菜的三轮车,去市场占位卖菜。“起初,我们都很腼腆,不好意思张嘴叫卖,一天都卖不出多少,可一想到养殖场需要钱,大家都豁出去了,整个菜市场就数我们的吆喝声高。”王小军颇为自豪地说,有一晚,他们赚了500多元。

“通宵卖菜虽然苦,但和养泥鳅遇到的困难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因缺乏大规模养殖经验,养殖泥鳅栽了不少跟头。对此,王小军记忆犹新。

资金匮乏、经验欠缺、技术瓶颈……这些一度困扰养殖场发展的难题,并没有难倒心怀梦想的4个年轻人。“创业哪有一帆风顺的,经历困难是正常的。只要挺过去,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养殖场的成功,还有宝贵的人生阅历。”正是这种以苦为乐的精神,让“泥鳅兄弟”逐渐走向成功。

天道酬勤苦为乐

在前阵子举行的“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泥鳅兄弟”的参赛项目“舟山台岛鳅业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从10万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计划类农林渔牧方面的金奖。

小小的泥鳅养殖为何能受到评委青睐?养殖场简陋的平房内,王小军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泥鳅炖豆腐,回答了这个问题。“传统的土泥鳅,个小肉少,养殖周期长,利润少;而我们养的台湾泥鳅,平均一条重2两,个大肉肥,口感鲜美,更具市场前景。”

除了引进品种,技术创新是“泥鳅兄弟”获得成功的又一关键。经过6年努力,王小军等人在浙江海洋学院硕士生导师储张杰博士的带领下,突破了泥鳅育苗的关键技术—泥鳅幼苗敌害豆娘幼虫的防控。利用人工育苗技术、开口饵料技术和敌害防控技术等三大核心优势技术,泥鳅成活率从5%提升到了50%,而繁育成本下降一半多。

“我们打算在这里建一个实验室,继续提高养殖技术。”说到对未来的憧憬,王小军信心满满。新一年,他们既要巩固原有市场,又要加快建立合作养殖基地,在全国各地推广他们的苗种和技术。其中,江苏连云港的合作基地将继续拓展韩国、日本等海外市场,让泥鳅“游”出国门。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62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