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结核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其防控方法

1流行特点

易感宿主。二十多种禽类和五十多种哺乳动物都能够感染该病,且人类也能够感染。其中牛是非常敏感的一种动物,奶牛最为敏感。牛结核病与人结核病能够彼此传播,也就是人结核分枝杆菌能够导致牛发生感染,而牛分枝杆菌也能够导致人以及猪、山羊、犬等其他动物发生感染。

传染源。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其他患病家畜以及病人。其排出的粪尿、痰液、乳汁以及生殖道分泌物都能够含有病菌,导致空气、土壤、饮水、饲料、食物、饲槽、饲养用具以及环境都被污染,从而成为该病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进行传播。前者是指健康牛群食入污染有病菌的饮水和饲草料而发生感染,人类食用没有严格处理的带有病菌的奶或肉制品而发生感染。后者是指病牛在打喷嚏或者咳嗽时,将含有病菌的分泌物以飞沫的形式散布在空气中,或者排出的排泄物干燥后导致尘埃上附着病菌,在空中飞扬,导致健康人畜吸入这种带菌的尘埃而发生感染。该病还能够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交配以及胎盘而造成传播。奶牛采取集中饲养时,如果因少数出现发病而没有及时进行隔离,就会快速扩散至全群。

2.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情况下,奶牛感染该病后具有长短不同的潜伏期,可从数天到数年,短的一般在16~45天左右,长的能够达到几个月,甚至长达数年。病牛在临床上通常呈慢性经过,主要特征是干咳、产乳量减少、体质消瘦等。另外,根据病牛不同组织器官侵入病原菌,使其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不同。其中肺结核和肠结核比较常见,往往伴有淋巴结核。

肺结核:病牛发病初期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出现短促的干咳和轻度呼吸困难,午后或者夜间出现低烧。随着病程的进展,食欲不振,消化功能发生紊乱,出现贫血,逐渐消瘦,产奶量下降,呼出散发腐臭味的气体,症状严重时其呼吸音类似“拉风箱”声。肠结核:通常是犊牛容易发生,病牛体质快速消瘦,往往会出现顽固性腹泻和腹痛,且有黏液和脓汁混杂在粪便中。生殖器官结核:病牛的生殖功能会发生紊乱,容易流产,且通常有黄白色的絮片或者黏脓性分泌物从阴道流出,或者引起不孕。乳房结核:病程进展比较缓慢,病牛乳房上淋巴结发生肿大,乳房形成硬结,但没有热痛感,产奶量减少,分泌稀薄如水的乳汁,往往混杂乳凝块,全身低热,咳嗽,逐渐消瘦,最终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

3防控措施

定期检疫。防治该病传播的最有效方式是定期进行检疫,通常健康牛群每年进行2次检疫,假定健康牛群每年进行4次检疫。牛群没有经过检疫或者结核阳性反应的检出率超过3%,要采取皮内注射适量的结核菌素,同时配合点眼进行检疫。对于健康牛群以及传染率低于3%的假定健康牛群,也要采取皮内注射适量结核菌素方法进行检疫。犊牛群,第1次检疫在20~30日龄,第2次检疫在100~120日龄,第3次检疫在6月龄。如果奶牛经过检疫显示合格,则要发放健康证,确保每牛一证,证随牛走。引进奶牛时,必须经过严格的隔离检疫,只有采取结核菌素变态反应结果呈阴性者才能够停止隔离,采取混群饲养。如果检出可疑牛,则要经过2个月再进行1次复检,当两次结果都为可疑时才能够判定呈阳性。对于可疑奶牛要集中在一个固定的偏僻场地进行饲养,患病奶牛所产的犊牛要立即与母牛隔离,吮食3~5天初乳后转入中转站内饲喂,并进行3次检疫。只有3次检疫都呈阴性,才能够混入健康群饲养。对于检出的阳性奶牛,则要在专业防疫人员的监督下立即进行扑杀,并对尸体采取无害化处理,如深埋、焚烧等。

加强消毒。严格遵守兽医防疫制度,通常每个季度对全场进行1次彻底消毒,且牛舍、牧场人口处要设有消毒池,运动场、牛舍每月进行1次消毒,饲养用具每旬进行1次消毒。发现阳性病牛时要立即采取1次临时的大面积消毒。粪便要采取堆积发酵,进出人员和车辆都要进行严格消毒,可选择使用3%~4%福尔马林、5%来苏儿、10%漂白粉等消毒液。

加强管理。饲养人员,尤其是奶牛场的工作人员,每年必须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只有确认健康且持证才能够上岗工作,且工作人员的工作服以及饲养用具要确保清洁卫生,经常进行清洗消毒,禁止带出牛舍,禁止患有结核病的人员接近牛群。奶牛饲养场的生产区必须与生活区完全隔离,且场内禁止饲养其他动物,同时避免其他动物出入牛场。此外,还要加强消灭蝇、鼠等,防止传播病原。

中、西药物治疗。对于患病的成年奶牛,可每头每次肌肉注射5.O~7.5g链霉素,每天2次;或者每头每次肌肉注射5.0~7.5g卡那霉素,每天2次。另外,病牛可口服中药白芨贝母散和西药异烟肼片,并配合在病牛的苏气主、副穴内注射适量的链霉素和异烟肼针剂,治疗效果较好。

相关阅读

肉牛结核病的发病原因 肉牛结核病的肉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肉牛副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由于感染副结核分枝杆菌而导致.病牛临床症状是间歇性或者持续顽固性腹泻,同时体质呈现进行性消瘦,引起的主要病理变化是慢性增生性肠炎.在大部分区域,无论是奶牛还是肉牛发生该病,都会严重损害养牛业的经济效益,必须加强日常防治措施.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肉牛结核病的发病原因肉牛结核病的肉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病原特性。牛型结核分支杆菌呈略带弯曲的细长状杆菌,呈单个或者分枝状排列,没有鞭毛,不能够自行运动,无法形成荚膜和芽胞,是一种革兰阳性菌。该病菌细胞壁含有较多的脂质,可占干重的60%左右,且存在蜡质膜,使用普通的苯胺染料进行染色无法着色,只有在染料中团结媒染物质才能够使其着色。该菌是具有较轻的抗酸性,一般采取抗酸染色法。正是由于该菌含有较多的蜡质和类脂,其具有加强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如其在粪便、冰点温度、干痰及污水中能够生存数月,且具有较强的耐受酸、碱、消毒剂的能力。

传染来源。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畜和带菌畜,通常反刍动物容易感染结核型分枝杆菌,尤其是肉牛比较容易感染。近几年,由于野生狐狸和獾等动物发生结核病,导致牛结核病更容易发生。主要是由于患病野生动物经由排泄物排出病菌,对饮水、饲料和饲草等造成污染,牛采食后就会感染病菌,从而引起该病。

传播途径。该病主要是经由呼吸道传播,其中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呼人污染有病菌的飞沫或者媒介,一般只要非常少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就会引起发病。有些会经由消化道感染,如采食污染有病菌的其他食物,基本不会通过胎盘或者皮肤传播。

易感动物。牛容易感染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尤其是奶牛最容易感染,水牛也比较容易感染,牦牛和黄牛次之。另外,猪、猴、鹿也能够感染,而山羊、绵羊、马比较少见。此外,人也能够感染,且能够与牛之间相互传染。

2、临床症状

肉牛结核病具有具有长短不同的潜伏期,通常在10~45天,长时能够达到数月乃至数年。一般呈慢性经过,发病初期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只是精神较差,食欲减退,呼吸困难,咳嗽,体质消瘦,被毛粗糙,失去光泽,体温基本正常。随着病情的进展,会逐渐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另外,病牛有时会表现出神经症状,如运动障碍、共济失调等。

牛型结核分支杆菌通常会侵害牛的肺、肠、淋巴结以及乳房等器官,因此临床上分成以下四种类型。①肺结核,病牛初期容易疲劳,往往会出现短且干的咳嗽,特别是在其运动、吸入冷空气和站起时容易出现,体质渐进性消瘦,并逐渐变成湿性咳嗽。听诊肺部存在湿性或者干性哕音,叩诊存在实音区,并伴有痛感。②肠结核,通常是犊牛容易发生,主要表现出消化不良,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交替发生下痢和便秘,或者发生顽固性下痢。③淋巴结核,通常是病牛体表淋巴结发生病变,如颌下、肩前、腹股沟、股前、咽及颈淋巴结,导致局部发生肿硬、变形,但没有热痛感。有时发生破溃,出现较难愈合的溃疡。④乳房结核,病牛乳房淋巴结发生肿大,乳房肿胀,质地较硬,但没有热痛感,减少泌乳或者完全停止,且分泌稀薄乳汁,有时混杂脓块。

3、实验室诊断

细菌学检查。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牛的病灶、粪便、尿液、痰液、乳汁以及其他分泌物,经过消化浓缩化处理后进行萋一尼氏抗酸染色,然后进行镜检,能够看到呈细长平直或者弯曲状的杆菌。如果条件允许,可制成涂片进行荧光抗体检测,能够准确、迅速检测,且检出率高。

动物接种试验。兔和豚鼠对该病菌比较敏感,如果配合进行涂片、镜检和培养,能够更好的确诊。

提纯结核菌素(PPD)变态反应诊断法。对牛型提纯结核菌素进行稀释,使每毫升含10万IU,然后每头牛皮内注射0.1mL,72h之后进行判定,认真观察局部是否存在肿胀、热痛等炎性症状,并使用卡尺对皮皱厚度进行测量,并详细记录测量结果。对于疑似反应的牛,要及时在另一侧皮内注射相同机理的同一批菌素,经过72h再次进行观察。如果局部出现明显的炎性反应,皮厚差等于或者超过4mm,则为阳性反应;对于进出口牛的检疫,只要皮厚差到达2mm以上,就判定为阳性反应。如果局部没有出现明显的炎性反应,皮厚差为2.1~3.9mm,则为疑似反应。如果没有发生炎性反应,皮厚差小于2mm,则为阴性反应。

4、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目前,正在研发和使用的牛结核病疫苗有多种类型,主要是传统及改造型BCG疫苗、亚单位疫苗、新型M.bovis减毒活疫苗、重组病毒载体疫苗、DNA疫苗以及能区分被感染和被免疫动物的疫苗等。

药物治疗。牛结核病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时,主要给其服入适量的雷米封,或者是肌肉注射适量的庆大霉素,或者是给其每天服入定量的利福平。其中,雷米封具有非常强的杀菌作用,且毒副作用较小,庆大霉素是全部偏碱性类药物中抗菌性能最强的药物,而利福平能够有效杀死结核菌。

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其防控


摘要:猪流行性腹泻是由于感染冠状病毒而出现发病,是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病猪的主要特征是剧烈腹泻、呕吐、严重脱水以及体质消瘦。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会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发展,因此日常必须加强对该病的预防控制。现主要对该病的防控措施进行阐述,为广大养猪户提供参考。

1流行特点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病后耐过的带毒猪只,以及其排出的尿液、粪便污染的饮水或者饲料等,也有部分猪场由于对母猪使用猪流行性腹泻灭活苗进行1~2次免疫接种而不出现发病或者只出现轻微发病,但机体的排泄物依旧含有病毒,也会导致产床和环境发生污染,从而容易使哺乳仔猪或者断奶保育猪感染病毒而出现发病。该病主要是由于直接接触病猪或者有病毒的饮水、饲料而发生感染。此外,运输车、场外闲杂人员以及工作人员的鞋也可能引起间接传染。任何品种和日龄的猪都能够感染发病,其中成年母猪发病率在15%~19%,而哺乳仔猪、断奶保育仔猪以及育肥猪发病率能够达到100%。哺乳仔猪患病后受到最严重的损害,病死率能够达到50%左右;而对其他猪群(如育肥猪、成年母猪等)造成的死亡率相对较低,一般只有3%~20%。该病一般在4~5星期内就会蔓延至整个猪场,经过大约1个月流行就能够白行停止。该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通常在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即每年的12月份至第二年的2月份。

2.临床症状

该病通常具有1~3天的潜伏期,且猪只日龄越小,具有越短的潜伏期,临床症状也更加严重。病猪主要表现出腹泻、呕吐以及脱水,初期排出比较黏稠的粪便,后期排L水样粪便,且散发一股特殊的臭味。病猪精神萎靡,食欲减退,体质逐渐消瘦,最终由于严格脱水、衰竭而发生死亡。1周龄以下的仔猪患病后,会在出现腹泻,几天内就可能由于脱水而发生死亡,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断奶仔猪以及处于其他生长阶段的猪只感染后具有较轻的症状,且发病经过几天往往能够逐渐恢复正常,但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长发育。成年猪感染发病后,会表现出较轻的症状,较少发生呕吐或者腹泻,且能够缓慢恢复正常。

3防控措施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妊娠母猪可在产前2~3月免疫接种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弱毒苗、猪传染性胃肠炎三联弱毒活疫苗,并在产前大约1个月再接种1次进行加强免疫。另外,妊娠母猪还可在临产前大约21天免疫接种新生猪腹泻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菌苗。猪只也可免疫接种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疫苗,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配制,在猪只后海穴进行注射,注意进针时与直肠保持平行或者略微偏上。妊娠母猪可在产仔前20~30天接种疫苗,每头用量为1.5mL,其所产仔猪可在断奶后7~10天每头接种0.SmL。如果母猪没有进行疫苗接种,其所产仔猪要在3日龄内每头接种0.2mL。体重在25~50kg的育成猪,每头免疫接种ImL;体重超过50kg的成年猪只,每头免疫接种1.5mL。注射时,仔猪3日龄的进针深度适宜控制在0.Scm左右,并随者日龄的增长不断加深,成年猪通常在4cm左右。

加强饲养管理:舍内保持温度和湿度适宜,尤其是要注意冬季加强保温,控制舍温在20℃以上,湿度控制在60%~80%,确保猪舍干燥,且通风良好。不同阶段的妊娠母猪要合理调整日粮配方,确保营养平衡、全面,且可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的低分子的脂肪酸,能够明显使初乳中含有较高水平的免疫球蛋白、总蛋白质以及不饱和脂肪酸,从而此时仔猪抵抗力增强,尤其是增强肠道抵御病原体的能力,避免断奶前发生肠道疾病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定期使用药物保健:种猪要及时投药进行保健,尽可能将细菌性病原消灭,从而有效避免猪场出现细菌性腹泻,以及由此转变成病毒性腹泻,加重损失。猪群要每星期同步进行保健,避免发生细菌性疾病。母猪分娩后一般选择使用龙米先注射液进行保健,可在产仔当天每头注射10~20mL,如果发生感染可在产后3天每头再注射10~20mL。仔猪采取3针保健,即在产出后的3、7和21天,分别每头肌肉注射0.5mL、0.5mL和1.OmL龙米先注射液。

药物治疗:该病的治疗原则是主要采取对症治疗,用于缓解脱水、酸中毒,防止出现继发感染。为抗菌消炎,病猪可静脉滴注适量的添加有氨苄青霉素的5%葡萄糖或者0.9%生理盐水等,并根据病情也可配合肌肉注射黄芪多糖、氟苯尼考。为增强机体抵抗力可进行补液,主要是根据机体脱水程度确定补液量,病猪可使用由1000—2000mL10%葡萄糖以及适量的25%葡萄糖、维生素C等组成的溶液进行输液。如果病猪症状较轻,可选择口服适量的补液盐,在lOOOmL凉开水中添加3.5g氯化钠、20g葡萄糖粉、2.5g碳酸氢钠、1.5g氯化钾。当病猪停止腹泻后,要改成饮用卫生清水,确保机体能够白行调整渗透压,从而促使肠道功能尽快恢复。另外,病猪还可饮用由米汤和盐组成的溶液来调成胃肠机能,即25g米添加在500mL清水中,经过3min煮沸即成米汤,再添加1.75g食用盐,供其自由饮用,用于保护胃肠黏膜,抑制吸收毒素,改善胃肠功能。

奶牛副结核病的临床症状 奶牛副结核病的诊断与预防


奶牛副结核病是一种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等措施防止扩散的疫病。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等,少则6个月,多则15年以上。所以奶牛感染副结核病后,在一定的时期内不出现临床症状,较多是在产犊后体质虚弱时出现临床症状,3-岁的奶牛发病最多。奶牛感染副结核病要及时发现,及早淘汰并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奶牛副结核病的临床症状奶牛副结核病的诊断与预防。

1、境内感染情况

笔者有针对性地选取了辖区内8个新旧不同的专业化规模奶牛场及1个奶牛小区进行调查。对从智利购入594头育成牛的新建牛场,在2015年8月由某公司对全群牛采血,使用ELISA检测法进行副结核检测,共检测出血清阳性牛60头,疑似牛60头,阳性率10%;据调查另外3个规模奶牛场及1个奶牛小区共检测4000份血清样品,检出血清阳性牛分别为200头、82头、77头、70头,阳性率最高的达19.1%,阳性率低的达2.3%;另通过电话了解另外新建的4个现代牧场,在5000多头奶牛血清样品中,阳性检出率最低为1.2%。且该病有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2、临床症状及危害

临床症状:根据现场观察处在潜伏期的血清阳性牛没有明显症状,体态良好,毛色光亮。据现场兽医介绍和有关资料记载,该病潜伏期长短不一,数月至数年。症状多出现在18月龄以上至2-5岁成母牛,临床表现是从间隙性下痢发展到持续性水样喷射状腹泻,腹泻物恶臭有泡沫。由于长期腹泻,发病牛会出现低蛋白血症,表现下颌、胸垂、腹部水肿,病牛体况不良,被毛干燥,后驱和尾巴及腹部两侧、肋部及臀部沾有稀粪便。产奶量下降明显或停止泌乳,患牛全身衰弱而死亡。剖检可见肠黏膜增厚并形成脑回样皱褶是其特征性病理变化。

危害:据某良种奶牛场总经理介绍目前副结核是该牧场淘汰牛最主要的原因,每年淘汰病牛80-90头,牧场因此损失近百万元。最早发现该病是在2011年,每次血清学检测阳性率在20%左右,最高时可达23%,新建奶牛场由于还没有出现临床症状的牛,因此危害表现不明显。另据资料,感染牛终身产奶量比ELISA检测阴性牛低4000kg;ELISA检测阳性牛,跛行发病率比阴性牛高5倍;乳房炎发病率比阴性牛高2倍;消化疾病和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比阴性牛高1.8倍,严重危害养牛业的发展。

3、小结

通过对8个牧场和1个奶牛小区奶牛副结核病现状的初步调查和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老牛场感染率和危害程度比新牛场要严重;二是规模奶牛场及小区感染率和危害程度比散养户要严重;三是血清学检测阳性中育成牛鲜见临床症状,成年牛及产奶牛可见临床症状,符合该病的发病特点。究其原因,副结核病虽是二类动物疫病,由于不是人畜共患病过去没有引起有关人员的重视,对该病的认知程度和防治力度不够。对该病的持续性腹泻有的牛场当成习惯性腹泻给予对症治疗,反复几次不能治愈就将牛淘汰了,这个过程又造成污染面扩大和同群牛的不断感染。有的牛场对此病有认识,但采取的防治措施有限,隔离措施很难到位,没有特效药物,缺少有效的疫苗,防治有一定困难。加之,近几年全省规模化、现代化牧场建设的推进,奶牛场规模和密度的加大,防范不严也助推了该病的发展。该病已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降低奶牛生产性能、影响奶牛业发展的直接因素之一。

4、目前应采取的防治措施

针对该病笔者请教了国家有关权威部门专家、学者,也查阅了相关资料和法律法规,目前国内没有合法有效的疫苗,国家也没有批准引进国外的疫苗防治该病。根据现实情况,提出以下防治措施。对有临床症状的成母牛,副结核菌素或血清学检测阳性的要及时淘汰,肉尸和内脏按照《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GB16548-1996)进行高温处理。目前国家对该病还没有补贴,现只能通过在保险公司参保方式给予一定赔偿。

对血清学检测阳性但未出现临床症状的牛进行标记,注意观察,一旦出现临床症状要立即采取隔离、消毒、淘汰措施;加强平时的消毒工作,对发病牛的排泄物要严格消毒处理(据有关资料1头牛的排泄物可以污染50头牛),用3%火碱水进行清理消毒,避免污染环境及饲草饲料;培养阴性后备牛群,4月龄以下犊牛严格与成母牛隔离饲养,产后初乳不能喂犊牛,常乳也要经过消毒或发酵才能喂犊牛。副结核分支杆菌易在酸性土壤环境下存活和繁殖,因此改变牧场土壤的酸性环境,尽量将其维持在偏碱性水平。牧场要进行灭鼠工作,因为老鼠可以通过污染饲草饲料传播该病。已经污染的牧场有条件的每年春秋检疫时可以同时进行结核和副结核的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剔除阳性牛;对牧场15月龄以上牛用ELISA方法进行体检筛查,检出阳性进行标记,连续检测2次均为阳性并有临床症状的牛必须淘汰处理。

1、奶牛副结核的症状
本病早期症状为间断性腹泻,体温正常,与其它腹泻疾病在临床症状上不易区分,经对症治疗后或者妊娠时可以短期控制症状,但当遇到产犊、气候剧变、饲草饲料改变等应激反应情况时又会马上出现临床症状,经几次反复发作后,变为顽固性的腹泻,2~3周的间歇性下痢很快恶化成持续性下痢,在下痢粪中含有明显的血液、气泡、粘液并伴有恶臭味,严重者呈喷射状下痢,对药物治疗不再敏感。症状也逐渐加重,被毛脱色、颌下和腹部出现水肿。常见下颌及胸垂处水肿,被毛脱落,增重慢,并出现明显消瘦,泌乳量和乳汁质量下降或泌乳停止,空怀期延长。眼球下陷,有一定的饮欲,食欲减退,甚至废绝,不爱吃精料,重度消瘦至“皮包骨”,出现间歇热,肌肉萎缩、流泪、和血液红血钾、血钙、白细胞减少、贫血等症状。最后不食,不能站立。染疫群体死亡率每年可达成10%。
2、奶牛副结核病的预防
本病重点在于预防,在引进奶牛时,进行副结核病检疫,确认健康后方可引入,对本地感染的病牛进行及时检出、及时淘汰,对新生犊牛进行疫苗免疫注射等。
2.1全部奶牛进行检疫,及时淘汰感染病牛早期症状不十分明显,易与其它腹泻疾病相混淆,因此要结合临床症状进行实验室诊断,及时诊断。以便于发现病畜,尽早对其淘汰处理,不使其排出的细菌感染其它健康牛。因此每年至少要对全体奶牛进行两次副结核免疫。现阶段主要有两种检测方法,细菌学诊断和变态反应诊断,我们较常用的诊断方法为变态反应诊断方法。
(1)材料:剪毛剪、游标卡尺、5毫升注射器及针头、75%酒精棉球、记录本等。
(2)药品:副结核菌素,由中国兽药监察所制造。
(3)操作方法:将被检动物编号,在颈侧1/3处中部的皮肤剪毛,直径约10厘米,用卡尺测量原皮厚,并作好记录,局部用酒精棉球消毒。将副结核菌素以灭菌注射用水稀释至0.5毫克/毫升,皮内注射0.1毫升,如注至皮下或溢出,应于离原注射点8厘米以外远处补注一针。
(4)结果判定:注射后72小时观察反应,检查注射部位有无热、肿、痛等炎症,并以卡尺测量注射部位的皮肤厚度。阴性反应:注射部位迟发型过敏反应时间或炎性反应不明显,皮厚差≤2.0毫米。
阳性反应:局部有炎性反应,皮厚差≥2毫米判为阳性;局部炎性反应不明显,皮厚差2.1-3.9毫米,可视情况在3个月后复检,于注射部位对侧的相应部位进行相同的操作,72小时后皮厚差仍≥2毫米,则判为阳性,应立即淘汰处理。
如考虑有感染结核病的可能,可以在做副结核变态反应的颈部另一侧做结核菌素的变态反应试验,72小时后判定结果,皮差较大的变态反应侧为病牛所患疫病,即副结核变态反应颈侧皮差较大则此病畜感染的是副结核病。
一旦检疫出副结核奶牛,应及时淘汰,对现场及该牛粪便、牛舍、饲槽、用具、及运动场等进行彻底的卫生消毒。
2.2犊牛注射免疫疫苗
奶牛副结核防治的核心主要是防止新生犊牛感染。因此对牛场新生犊牛要进行免疫接种。免疫方法:在犊牛出生后一周内,于胸垂部剪毛消毒后,皮下注射一头份疫苗,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
3、其他预防措施
除了以上的预防措施外,还应予以以下辅助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抵抗力,尤其是对幼年牛更要给予足够的营养;对疑似动物进行粪便检菌;及时清理畜舍;分娩后立刻把犊牛同患病母牛分开并隔离饲养;不喂给病牛牛奶,喂健康牛奶或经灭菌的牛奶。

牛结核病的现状分析及防控方法


1、牛结核病的现状介绍

1.1传染途径

牛型结核分枝杆菌是通过开放性病畜的痰液、粪尿、乳汁和生殖器官的分泌物排出体外,有时可通过胎盘或生殖道传染;健康畜是通过被污染的空气、饲料、饮水经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感染。

1.2传染源

2、存在的问题

2.1认识不足

民众甚至是有些兽医对结核病还不甚了解,对其造成的危害缺乏足够的认识,特别是八师部分牛场只是重视布病的检测忽略了结核病的检测,其实牛结核病的传染途径比布病更加广泛,一旦发病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更大。

2.2防控物资与经费缺乏

牛结核病的防控需要大量的物资、经费和工作人员支撑,诊断试剂、防护用品的严重不足造成防控工作开展困难,检出的病畜国家扑杀补贴只有2400元,而每头牛基本都是上万元,补偿标准太低,扑杀处理时养殖户有抵触心理。

2.3人员不足

特别是团场畜牧兽医站,家畜存栏量大,人员不足而工作量大,不能满足和胜任新形式下的牛结核病控制的需要。

2.4疫情信息不透明

周边地区疫情信息不能共享,造成不能有效杜绝病畜流入辖区,使得疫情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控制与消灭,造成疫情的扩散与蔓延。

3、牛结核病的防控措施

3.1加大宣传、依法扑灭

认真贯彻、落实、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对于辖区内的患病动物依法扑灭并做无害化处理,争取彻底切断病原,利用现有的资源印发宣传册,希望能由政府以公益广告的形势宣传,将牛结核病防控提高到新的水平。

3.2建立联动机制

①国家加大疫病扑杀的补贴;②鼓励养殖户参加畜禽保险,将动物疫病的损失降到最低;③师团两级都需要建立由畜牧兽医、卫生系统组成的结核病防控信息共享,从而有效控制人畜之间的交叉传染。

3.3高度重视

现在大量牛场的建立都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没有考虑长远的发展和防疫、检测的需求,都没有建立独立的隔离场所,更没有按照隔离圈舍的容量要求引进牛只,而造成疫病蔓延,必须高度重视并尽快建立长效的发展和防控机制,对引进的动物,严格检测和隔离观察,建立健全档案,定期做好工作人员的检测。才能确保牛结核病防控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下去。

3.4严格检疫

加强执法力度,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做好动物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调出调入的检疫监督的管理,杜绝病害动物及其产品交易。

3.5完善制度

严格动物防疫条件、审查管理制度、病死畜无害化处理制度、报检和检疫制度及违反条款处理处罚制度。

3.6推广实用的防控新技术

以前牛结核病的检测都是用的螺丝口针头结核专用注射器注射结核菌素,其缺点是更换针头困难;而且针头与针管结合处容易漏液;针头非常硬,操作时牛活动就会穿刺打到皮下。有的兽医在使用时一个针头拿酒精棉擦几下就打一群牛,这样的做法非常值得深思。

近年来一四二团牛结核病检测全部使用一次性卡介苗注射器注射结核菌素,每只注射器只吸0.1mL,每头牛更换1只,彻底杜绝交叉感染,由于卡介苗注射器针头非常细而软在注射时必须把牛保定好,确保每头牛都打到皮内,判定时必须每头牛都用卡尺认真测量皮厚。

作者简介:潘谱宁(1985-),男,广东普宁人,大专,助理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疫病防控。

潘谱宁

(新疆石河子市一四二团兽医站,新疆石河子832029)

羊痘的流行特点 羊痘的临床症状和防控


羊痘是羊感染一种病毒后,皮肤上发生化脓性炎症,再传染给人,使人也发生羊痘。羊痘是畜禽痘病中症状最严重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是由于感染羊痘病毒而导致。主要特征是在病羊少毛或者无毛的皮肤以及黏膜上形成特征性的痘疹。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羊痘的流行特点羊痘的临床症状和防控。

1、流行特点

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但冬末春初季节发病率较高。开始是通常只有少数羊发病,然后逐渐扩散至全群。该病的传染源是病羊、恢复期的病羊以及病死羊尸体,尤其是处于痘疹成熟期、结痂期和以及脱痂期具有更强的传染力。病羊可经由痘疹渗出液、脓汁、呼吸道分泌物、脱落的痘痂以及上皮细胞排出病毒,并不断传播。病毒不仅能够经由空气通过呼吸道感染,也能够经由皮肤和黏膜损伤侵入机体。羊场引进了体表带病毒或者处于潜伏期的羊,或者与带毒或者发病的羊混群放牧,或者之前发生该病后没有完全将病原杀灭就再次引进下批不具有免疫力的羊等,都会导致羊群突然出现发病。所有接触病羊及其污染物的器具、土壤、垫草、饲料、饮水、栅栏、车辆、人,排出的粪便、皮毛产品以及体外寄生虫等,都可作为该病的传染媒介。一般来说,羔羊最容易感染该病,且具有非常高的死亡率。

2、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情况下,该病具有大约1周的潜伏期,有时能够达到2周。病程初期只有少数羊出现发病,之后扩散至全群。病羊典型症状是初期体温急剧升高,且达到42℃时持续不退,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鼻黏膜潮红,早期流出清液,后期流出脓液,呼吸急促,脉搏加速,持续寒颤。发病经过4天,先是形成痘疹,之后出现红斑,再经过1~2天会形成丘疹,在皮肤表面突出,后期逐渐扩大,呈淡红色,并形成隆起的球状结节。再经过2~3天,随着内容物的持续增加,结节会形成水疱。病程后期,会呈脐状,中间存在凹陷。在发生以上变化的过程中,病羊体温有所降低,水疱发生化脓。如果病羊没有出现并发感染,几天内脓疱就会干瘪,最终变成痂块后脱落,形成灰褐色的瘢痕,并逐渐康复,病程一般可持续2~3周左右。另外,母羊患病后容易混合感染化脓性乳腺炎,促使妊娠母羊发生流产。

有些病羊会呈非典型经过,主要表现出体温略微升高,黏膜呈卡他性经过,有个别呈现痘疹经过。或者病程为良性经过,即形成丘疹后停止恶化,之后逐渐消散并恢复。少数病羊,早期症状类似于典型痘疹,但在丘疹期停止发展,且后期结节不断增大硬固,但无法形成水疱,而形成“石痘”。如果痘疹比较密集,会相互融合、黏连。发病过程中,如果病羊感染化脓菌,会导致大面积发生坏死,并散发明显的恶臭味,也就是“臭痘”。部分形成黑红色痘疹,也可叫做“黑痘”。这种情况下,死亡率能够达到20%~50%。

3、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对于容易流行该病的地区,在发病季节前要适时给健康羊免疫接种羊痘疫苗来预防发病,一般选择在腋下或者尾巴内面无毛处注射。一般来说,山羊采取皮下注射,每只接种2mL,能够持续6个月得到保护;绵羊采取皮内注射,每只接种0.5mL,能够持续1年得到保护。

西药治疗。病羊皮肤上的痘疮可涂抹适量的紫药水或者碘酒,水疱脓或者疱破裂后要先使用3%石炭酸或者来苏儿进行清洗,然后涂擦药物。也可取5g注射用头孢噻呋钠、10mL抗病毒1号(黄芪多糖注射液)或者板蓝根注射液,给2只病羊肌肉注射。对于恶性羊痘,还要配合采取静脉注射,即取100mL10%葡萄糖溶液、10mL维生素C,100mL10%葡萄糖溶液、5mL维生素B.100mL5%葡萄糖溶液、10mL10%安乃近注射液,10mL5%葡萄糖溶液、5mL地塞米松注射液,10mLO.9%氯化钠溶液、5g注射用头孢噻呋钠,混合均匀后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同时配合肌肉注射有效治疗药品,治疗效果良好。

中药治疗。取葛根、升麻各20g,赤芍、苍术、甘草各15g,添加适量水煎煮,取药液给病羊灌服,每天1剂,1个疗程为3天。上述处方为基础药方,根据病羊的具体病症可在以上方剂中添加其他药物,如出现高热,可添加麻黄、黄连、薄荷各15g;食欲不振且前胃弛缓,可添加鸡内金、麦芽、山楂、积壳各15g;结膜潮红,大便硬结,小便赤红,可添加20g大黄;气喘咳嗽,可添加桑皮、前胡、桔梗、苏叶各15g。也可取板蓝根、连翘、银花各10g,当归、葛根、射干、陈皮、升麻、生地、防风、元参各5g,25g牛芬子,4g白芷,添加适量水煎煮,取药液分成2次给病羊灌服,每天1剂,1个周期为3~4天。基础配方的基础上,根据病羊病症不同,可在使用以上方剂情况下配合使用其他药物进行治疗,确保治疗效果好,如头部发生肿胀,可每头每天肌肉注射4~6mL银黄注射液或者板蓝根注射液,每天2次,治疗效果较好;口腔糜烂,可取2g青黛撒布在患处,每天2次,治疗效果较好。还可取苍术、葛根、紫草各20g,15g黄连,绿豆、白糖各50g,加水煎煮,带药液温度适宜后分成3次给病羊灌服,每天1剂,1个周期为2~3天,同时每头配合肌肉注射10mL吗琳肌,每天3次,连续使用3~4天,治疗效果较好。

羊痘的流行特点
羊痘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羊的皮肤、黏膜的丘疹、脓疱、痂皮内及鼻黏膜分泌物中,在发病羊体温升高时,其血液中存有大量病毒,病羊为传染源,主要通过传染的空气经呼吸道感染,也可以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侵入机体。饲养管理人员、护理工具、皮毛产品、饲料、垫草及体外寄生虫都为传染媒介;绵羊中细毛羊比粗毛羊或土种羊易感染,病情严重;羔羊较成羊敏感,病死率高。气候寒冷、雨季、霜冻、枯草期和饲养管理因素都是发病和加重病情的诱因。
病因学
本症是羊痘病毒所致。这是一种乙醚敏感的DNA病毒,此病毒主要是侵犯羊,人是由于接触病羊污染的物质而被感染。故多见于牧羊人,兽医及屠宰人员等,尚无人与人之间互相传染的报导。传染后有终生免疫力,病毒接种在人体后获得成功。把人和动物的损害进行组织培养有病毒生长。
临床表现
潜伏期5~6天,初起为红色或紫红色的小丘疹、质地坚硬,以后扩大成为顶端扁平的水疱、能发展成出血性大疱或脓疱,中央可有脐凹,大小为3~5cm。在24~48小时内疱破表面覆盖厚的淡褐色焦痂,痂四周有较特殊的灰白色或紫红色晕,其外再绕以红晕,以后变成乳头瘤样结节。最后变平、干燥、结痂而自愈。病程一般为3周,也可长达5~6周,获得永久性免疫。皮疹数目不多,为单个或数个,好发于手指、前臂及面等暴露部位。除了局部有轻微肿痛外,无全身症状或仅有微热,局部淋巴结肿大。有些人在发病后2周,于躯干部出现一过性斑丘疹,亦可在四肢伸侧出现多形红斑样皮疹。
1.绵羊痘:病羊体温升高达41~42℃,结膜眼睑红肿,呼吸和脉搏加快,鼻流出黏液,食欲丧失,弓背站立,经1~2天后出现痘疹,痘疹多见于皮肤无毛或少毛处,先出现红斑,后变成丘疹再逐渐形成水疱,最后变成脓疱,脓疱破溃后,若无继发感染逐渐干燥,形成痂皮,经2~3周痊愈。发生在舌和齿龈的痘疹往往形成溃疡。有的羊咽喉、支气管,肺脏和前胃或真胃黏膜上发生痘疹时,病羊因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而死于败血症。有的病羊见痘疹内出血,呈黑色痘:还有的病例痘疹发生化脓和坏疽,形成深层溃疡,发出恶臭,常为恶性经过,病死率高达20%~50%以上。
2.山羊痘:病羊发热,体温升高达40~42℃,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不食,在尾根、乳房、阴唇、尾内肛门的周围、阴囊及四肢内侧,均可发生痘疹,有时还出现在头部、腹部及背部的毛丛中,痘疹大小不等,呈圆形红色结节、丘疹,迅速形成水疱、脓疱及痂皮,经3~4周痂皮脱落。
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表皮内有明显的细胞内及细胞间水肿,空泡形成及气球样变性,真皮有密集的细胞浸润,中央主要由组织细胞和巨噬细胞,周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很少见多形核白细胞浸润。整个损害有许多内皮细胞增生和肿胀的小血管。在真皮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里可以见到嗜酸性包涵体。
羊痘传染途径为接触性感染,包括人、车子、牧草、饲料、土壤、器具等等,只要碰过羊痘病菌的任何物品,都可能成为媒介。而且羊只感染,死亡率相当高,治疗不及时或不得当时约50%至80%左右。

鹅伪结核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鹅伪结核病是由伪结核耶尔森氏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本病易在鸭、鹅、鸡等多种禽类中发生,尤以幼禽易发。本病是以短暂的急性败血症经过,随后转为慢性过程,以内脏出现类似结核病变的干酪样病灶为特征。

诊断依据

一、临诊症状急性病例常不表现任何明显的临诊症状而突然死亡。

慢性病例则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以至废绝。羽毛松乱,体质衰弱,两脚发软,行走迟缓,缩颈,垂头闭眼,离群独处,蹲伏一边。流泪,呼吸困难,经常出现腹泻。严重病例极度消瘦、衰弱而死亡。

二、病理变化本病的病变主要为肝、脾肿胀,表面有粟粒状大小的黄白色干酪样坏死灶。有些病鹅除肝、脾病变外,还可见到严重的肠炎病变,表现肠壁增厚,黏膜充血或出血。心内膜出血,心包积液。腹腔内也常有多量液体。气囊壁增厚,并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结节。

三、流行病学资料本病既可以在鹅、鸭等禽类发生,尤以雏鹅最易感。也可以在一些哺乳动物和实验动物中发生。

本病的传染来源是患病鹅、鸭,被污染的饮水、饲料、土壤等。经消化道或受损伤的皮肤黏膜进入血液中。本病未见广泛流行,多为散发。

四、病原诊断病原特性:本病的病原体是伪结核耶尔森氏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为卵圆或杆状,两端钝圆,无荚膜。无芽孢当低于30℃生长时,单个杆菌周边出现鞭毛。最适生长温度为30℃,在普通蛋白胨肉汤中生长良好。

分离培养:在普通琼脂上形成光滑或颗粒状透明奶油状的菌落;而在血液琼脂平皿中培养,于22℃经24~36小时,长出不溶血、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菌落,又于37℃经24小时,长出表面粗糙,边缘不整齐的菌落。

本菌能发酵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甘露醇、鼠李糖、阿拉伯糖和木糖等。不发酵乳糖、卫矛醇、山梨醇等。M.R阳性,尿素酶阳性,不产生吲哚。

本菌对一般理化因子抵抗力较弱。加热及一般的消毒药很易将其杀死。

防治策略

一、预防本病未有疫苗预防,只有采用严格的清洁卫生及消毒制度。

二、治疗一旦确诊鹅群有本病发生,应及时隔离病鹅,消毒。少数鹅只发病应及时淘汰。治疗可用下列方法:

硫酸链霉素:按每升水0.5毫克,连饮两天后,再改用四环素,按每升水0.5毫克,连饮1周,可减少死亡。

庆大霉素:肌内注射按每千克体重3000~5000国际单位,每日2次,连用5天。饮水按每升加入2万~4万国际单位,连饮3天。

磺胺-5-甲氧嘧啶粉剂:按0.05%~0.2%比例加入混合饲料内,连续治疗3~5天为一疗程。

慢性病例无治疗价值。

兔伪结核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名称】伪结核病(Pseudotuberculosis)

本病是由伪结核耶尔森氏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消耗性传染病。许多哺乳动物、禽类和人,尤其是啮齿和复齿动物都能感染发病,通常呈散发性、慢性过程,有时也能成为地方性流行。

该病一般没有明显临床症状。其主要特征性病变是盲肠蚓突和圆小囊浆膜下以及脾和肝脏发生乳脂样或干酪样栗粒大的结节,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并有小的干酪样的结节,该病变与结核病相似。

病原

伪结核耶尔森氏杆菌(Yersiniapseudotuberulo-8i8)为革兰氏阴性、多形态杆菌,大小为0.86.0m0.8m,没有荚膜,有鞭毛,不形成芽胞。脏器触片可用美蓝染色。该菌属于嗜氧和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鲜血琼脂以及麦康盖琼脂上均能生长。在37℃培养基上长出细小、表面干燥、边缘不整齐、带灰黄色的菌落。在鲜血琼脂上经24h培养的菌落为lmm。在肉汤培养基中形成轻微的混浊,表面有一层粘性薄膜。在2228℃培养时具有运动力,高于28℃以上温度时培养则无运动力。菌落湿润而光滑。在麦康盖培养基上形成细小的菌落。能发酵葡萄糖、半乳糖、麦芽糖、果糖、木胶糖、阿拉伯糖、甘露醇、甘露糖、鼠李糖、密二糖、菌藻糖、水杨索及甘油等,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蔗糖、肌醇、山梨醇、棉突糖、卫茅醇和纤维二糖,不产生靛基质,甲基红阳性,VP阴性,构椽酸盐阴性,大多数能还原美蓝和硝酸盐,尿素阳性,不产生HzS,苯丙氨酸脱羧酶、氧化酶、赖氨酸脱羧酶以及鸟氨酸脱羧酶均为阴性,过氧化氢酶、半乳糖酶阳性。

病原分离,从病灶的脾、肝,肾,肺,蚓突.圆小囊和肠系膜淋巴结等器官中分离,从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分离率为100%。

根据菌体抗原的不同可分为五个血清型,各型有不同亚型,但是以第Ⅰ型和第Ⅱ型最常见。

流行病学

由于本菌广泛存在手自然界,在自然条件下存在于鸟类和哺乳动物,特别是啮齿动物和兔体内。本菌还可以引起人的淋巴结炎,阑尾炎和败血症,不易引起大鼠和仓鼠发病。兔易于感染本菌而发病。本病多呈散发性,也可出现地方流行性。一般通过消化道感染,当食入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后,病原菌在消化道中增殖,破坏肠道组织上皮并从粪便中排出。此外,皮肤伤口、交配和呼吸道也常是传染途径。营养不良、应激和寄生虫病等使兔抵抗力降低时易诱发本病。

症状

病兔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一般逐渐消瘦,衰弱,行动迟钝,食欲减少以至拒食,被毛粗乱,病程较长,最后衰竭死亡,但也有一些病例有下痢和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等症状。个别病例呈败血症而死亡。

病变

常见的病变在盲肠蚓突和回胄部的圆小囊。严重时蚓突肥厚、圆小囊肿大变硬,浆膜下有许多灰白色乳脂样或干酪样粟粒大的小结节,呈单个存在或几个小结节合成片状。有些病例肠粘膜被千酪样分泌物所覆盖。病变较轻的蚓突和圆小囊浆膜下有散在的灰白色乳脂样粟粒大的小结节。新形成的结节内为乳脂样物质,陈旧的结节内为灰白色凝固的干酪样团块。除此之外,淋巴结,尤其是肠系膜淋巴结可肿大数倍,并有芝麻至豌豆大小的灰白色结节,多者可达100个以上。肝脏表面布满凸出的结节,大小不一,结节内多为乳块状物质。此外,在肾、肺和胸膜也可能出现同样的千酪样小结节。

组织病理学变化为巨噬细胞,上皮细胞、纤维化组织、淋巴细胞包围千酪样坏死病灶,呈典型的慢性肉芽肿炎症。

败血症主要表现在肝、脾、肾严重瘀血肿涨,肠壁血管极度充血,肺和气管牯膜出血,肌肉呈暗红色等典型败血症病理特征。

诊断

根据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则必须做微生物学和血清华诊断。病原体的分离,可用普通培养基或麦康盖培养基,将结节内容物直接接种于培养基。新鲜的病灶内易得到纯培养,而老化的病灶较困难,败血型病例一般易从血液中分离到细菌。临床病例的检查可采集粪便进行分离培养,直接接种子每毫升含有25g亚碲酸钾的培养基或麦康盖培养基上,比较易于分离。

凝集反应和红细胞凝集反应也可用于诊断。以5个标准血清型菌株,用活菌或用福尔马林杀死的细菌作成凝集反应原,或将含细菌的悬浮液吸附于红细胞上,作为红细胞凝集反应原检查死兔、病兔或带菌兔血清中的抗体。但本菌与沙门氏杆菌、布氏杆菌和鼠疫杆菌有交叉反应,可能引起混淆,因此,需作生化反应进一步鉴别。

实验动物感染试验。皮下注射小鼠,经510d死亡,豚鼠和兔520d死亡。可见死亡动物出现淋巴结肿大,内脏器官充血,脾、肝、肺均有灰白色或淡黄色的小结节。静脉注射实验兔,数日后死于败血症。

鉴别诊断:(1)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为革兰氏阳性杆菌,且具有抗酸染色的特点。病程较长。病变常见于肺、肝、肾等器官,出现结核病灶,结节灶坚硬。(2)兔球虫病,由兔球虫引起,主要表现为腹泻,病程较短,死亡率较高,以断乳兔多见。急性病变主要是肠粘膜增厚、充血,小肠内充满气体和粘液;慢性病变是肠粘膜有数量不等的圆形、粟粒大小的灰白色小结节;肝球虫病变主要是胆管壁增厚,结缔组织增生而引起肝细胞萎缩。

防制

由于本病在生前不易确诊,目前对患兔难以进行正确的治疗,重点应放在预防措施上。发现可疑病兔后进行淘汰,消毒兔舍和用具,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工作。

肉牛副结核病的临床症状与防治措施


肉牛结核病是由于感染牛型结核分支杆菌而导致的一种消耗性、慢性传染病.病猪临床上的主要病变是多个组织器官形成结核性结节,发生干酪样坏死以及钙化.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一般是舍饲肉牛更容易发生,主要是由于饲养管理条件恶劣、过度疲劳以及挤乳操作不正确等引发,应注意加强防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肉牛副结核病的临床症状与防治措施。

1、流行病学

病原特性。副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种短杆菌,具有多种形态,部分呈球杆状,部分呈短棒状,往往呈纵对排列,菌体没有鞭毛,不能够自行运动,且不会形成荚膜和芽孢,经过革兰氏染色呈阳性,经过抗酸染色也呈阳性。该菌是一种需氧菌,适宜生长在37.5℃的温度下,pH适宜控制在6.8~7.2。该菌具有生长缓慢的特性,往往很难进行原代分离,需要在接种的培养基内添加适量的草分枝杆菌素抽提物,通常培养6~8星期才能长出小菌落。

易感动物。反刍动物是该病的自然宿主,如牛、山羊、绵羊、骆驼以及鹿等都会该菌具有易感性,且通常母牛容易感染,特别是处于妊娠期或者泌乳期的母牛最容易感染。

流行特征。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其中在春秋两季更容易发生。该病具有较长的潜伏期,通常能够达到6~12个月或者更长,往往呈散发,有时也会呈地方性流行。

2、临床症状

肉牛副结核病是一种典型的慢性传染病,病牛主要特征是体温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发生顽固性下痢,体质明显消瘦。发病早期,病牛体温基本正常,发生间歇性腹泻,时重时轻,排出稀薄粪便,散发恶臭味,并混杂黏液块和气泡,在临床症状上较难同其他类型的腹泻疾病进行区分,如果此时采取对症治疗能够得到有效控制。随着病程的进展,病牛逐渐出现顽固性下痢,发生几次反复的腹泻后,对药物治疗敏感性减弱,严重缺乏营养,最终由于全身衰弱而发生死亡。发病后期,病牛主要表现出精神沉郁,眼窝下陷,被毛粗乱,拒绝走动,卧地不起,伴有慢性、卡他性肠炎,且长时间呈现循环性腹泻,体质逐渐衰弱,并发生脱水等,机体严重消瘦,但体温依旧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3、实验室诊断

活体取样检查。检查者带上一支塑料长臂手套进行直肠检查,即将手伸入到直肠内,手指弯曲后掏空存在于直肠内的粪便,接着用手指在肠黏膜表面略微用力刮蹭,然后将手臂退出,立即将长臂手套翻过来,确保刮取到的肠内容物处于手套内,接着立即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查。对于病死牛,可取回盲瓣附近的肠黏膜或者回肠末端以及附近肠系膜淋巴结,进行实验室检查。

细菌直接涂片检查。病牛排出的粪便中如果含有黏液,可以直接使用载玻片制成触片,接着经过抗酸染色进行镜检,通常能够发现病菌。如果病牛排出的粪便中不含有黏液,则需要采取粪便集菌,即取15~20g待检粪样,添加3倍量左右的0.5%氢氧化钠液,混合均匀后置于55℃水浴中进行30min乳化,然后取上清液以1000r/min的转速下进行5min的离心,取上清液再以3000r/min的转速进行30min离心,弃去上清液,取沉淀物进行涂片,经过火焰固定后进行抗酸染色。

抗酸染色方法。取火焰固定后的涂片,用石炭酸复红液覆盖,置于酒精灯上进行5min的加热染色,即产生蒸汽但没有沸腾,然后适当降温,弃去染色液,使用清水洗涤,然后滴加碱性美蓝液进行5min染色,经过水洗、干燥后进行镜检。通常放在10×100倍油镜下进行检查,若存在病菌,会看到呈红色的革兰氏阳性小杆菌,菌体长度在0.5~1.5μm,宽度在0.3~0.5μm,往往在视野中呈栅栏样丛状或者成堆状,但如果存在少量病原菌时,通常需要对多个视野进行镜检才能够发现病菌。因此,有时经过一次镜检无法发现病菌,此时不能说明没有发生该病,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再进行一次镜检。

4、防治措施

对症治疗。该病还没有特效药物用于治疗,通常采取对症疗法。如果病牛发生严重腹泻,可采取补充葡萄糖生理盐水,每次静脉注射2000~3000mL。为抑制腹泻,可内服适量的鞣酸、次硝酸铋等,能够有效缓解病情。为避免发生酸中毒,病牛可静脉注射500~1000mL5%碳酸氢钠液或者50~100mL40%乌洛托品。另外,病牛要采取单独饲养,饲喂品质优良的干草,且骨粉添加量要适当增加,用于改善体况,减轻腹泻。

加强饲养管理。牛场最好采取自繁自养,如果需要引种则要注意不从疫区引进牛,且对于引进的牛必须采取临床检查以及变态反应检查,如果疑似患病要立即进行隔离饲养或者直接淘汰,避免环境及用具等污染有粪便等排泄物,当对全部进行检测,且呈阴性结果后才能够混群饲养。同时,牛要加强饲养管理,圈舍、粪尿以及污染的垫料和饲草要定期进行卫生消毒。另外,牛群也可采取疫苗免疫,目前常选择使用弱毒疫苗和灭活苗,但接种疫苗后无法得到完全的保护,还会导致个别牛由于接种弱毒苗而感染病菌,并会对临床诊断造成干扰,应更加注意。

鹅病流行特点与防控对策


罗浩元1,陈桂林2,陈海3

(1.广西平南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537300;2.广西平南县动物卫生监督所537300;3.广西平南县思旺镇水产畜牧兽医站537321)

摘要: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鹅的养殖数量日益增加,伴随而来的便是不断产生的鹅病,这给养鹅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对当前鹅病多发的流行特点、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鹅病产生前后应采取的相关对策,意在有效控制鹅病,降低经济损失。

关键词:鹅病;流行特点;对策

1流行特点

随着养鹅规模的日益扩大,养鹅业不断发展,鹅病呈现出很多新的流行特点。

1.1复杂性增加,新病不断出现

近年来鹅病流行呈现的最主要的新特点便是鹅病的复杂性增加,新病不断出现。鹅病的复杂性以及新病不断出现是随着规模的不断增加而出现的,而养鹅场的规模不断扩大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养鹅场发展中不可调和的矛盾。

1.2防治难度不断增加

造成鹅病预防治疗难度不断增加的客观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鹅病的复杂性增加,新病不断增加,为养殖户针对性预防鹅病,准确诊断鹅病,及时治疗鹅病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造成鹅病的原因多样化,如胚源性以及各种病毒细菌,致病因素复杂化,养殖户很难做到严密防治。主观上的原因是养殖户的防控技术没有与鹅病同时进步,防治手段都相对落后。

1.3发病率、死亡率越来越高

现代鹅病流行的特点是鹅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较过去高。养鹅场暴发鹅病更加容易,概率更高,而且一旦暴发流行性疾病,很快就会波及到整个养鹅场,十分容易传染、肆虐,造成大量的死亡。这与养鹅场的规模、管理模式密切相关,是现代养鹅业流行的另一个明显的特点。

2.防控对策

鹅病流行日益复杂化,传统的防控对策不太有效,所以必须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防控现代鹅病。

2..1防控根本原则

防控鹅病,首先养殖户要树立起正确的防控观念,坚持科学的防控原则。养殖户要树立起重视疫病、重视免疫工作的观念,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防治并举”的原则。养殖户要重视疫病防疫的工作,这是现代养鹅业中的核心重点工作,积极做好各项免疫工作,防患于未然。

2..2具体防控方法

鹅病的防控要从小抓起,从雏鹅破壳而出的那时起就应该开始鹅病的防控工作。首先淘汰掉一部分劣质的雏鹅,然后对挑选出的合格雏鹅进行科学饲养,当雏鹅6周龄左右的时候需要注射相关的免疫疫苗;其次,在日常饲养鹅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疫病的高发时节,需要在鹅的正常饲料中添加合适的药物以及少量的抗生素,最后,对鹅群时时关注,一旦发现有疫病的症状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治疗鹅病要根据其症状准确诊断为何种具体的鹅病,根据鹅病用对药,用好药。此外,鹅病的预防要从点滴做起,最根本的是做好养鹅场的日常卫生和药物消毒工作。养殖户应该每日清理一次鹅粪,鹅10周龄以后,由于其进食量大,排粪多,还应该适当的增加清粪频率。定期对养鹅场进行药物消毒处理,可以使用消毒粉或者消毒液。对地面的消毒工作使用消毒粉效果最佳,对鹅笼以及空气的消毒则通过喷洒消毒液的方式,如果两种方式结合使用的效果更佳。

2..3科学饲养管理

通过改善鹅饲料的营养结构以及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来防控鹅病,是现代化养鹅的基本要求,也是防控鹅病的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手段办法。养殖户饲喂鹅群的饲料首先要保证营养丰富,其次应该去单一化,人工饲料与天然饲料相结合,提高鹅群的体质,增强鹅群的免疫能力。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是指将现代的养殖管理方法与养殖户传统的养殖经验相结合,在管理饲养鸭群的过程中体现高效率、低成本、高品质、技术性等特点。

3结语

防控鹅病需要现代科学的方法,做好免疫预防工作,加强饲养管理工作,确保疾病诊治工作等。

参考文献:

马力,杨丽梅.几种常见鹅病的防治.中国禽业导刊,2007(06):36.

侯治平.鹅病防治技术.四川农业科技,2000(11):20-21.

预防鹅病综合技术.内江科技,2000(06):46.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65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