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疫病控制研究及其技术发展动态

辽宁省地处我国北方,天气干燥。由于土壤资源丰富,当地养殖大量的肉鸡。肉鸡的生长特点是生产繁殖速度极快。在高速的繁殖速度的背后是肉鸡对生长环境的高标准要求。不论是严寒酷暑,对肉鸡生长环境的保护都十分重要。在炎热的夏天,肉鸡需要在适合的温度下生长,切忌高温下使肉鸡出现猝死的现象。在冬季,肉鸡在此季节处于生长期,大量的营养都用于体内生长,对病毒的免疫力下降,所以对抗各种病毒的能力在此阶段极弱,很容易受到各种病毒的入侵,一般对于肉鸡的常见病毒有许多种,如法氏囊病毒。本文就肉鸡的疾病控制提出详细的解决和预防方法。

一、肉鸡的生长特点

1.发育速度快

一般来说,仔鸡的体重大概处于35g左右,几周之后体重就会迅速增加到1kg,在六周左右达到3kg左右。可见肉鸡在健康的状态下发育速度是很快的。

2.生长发育不平衡

肉鸡的快速发展并不能保证肉鸡能够均衡发展身体各个部位,肉鸡在发育过程中,过度的生长肌肉,并没有在心肺及身体内部结构生长,这就很容易导致肉鸡出现腿部及身体内部的疾病发生。

3.肉鸡抵抗力差

肉鸡从仔鸡开始整个生长周期中抵抗病毒的能力都十分差,对周围环境要求之高就是为了能够使肉鸡快速的适应环境,抵制病毒。所以,在肉鸡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注重其日常环境的温度及各方面的均衡。

二、肉鸡培养过程中常见疾病

1.非传染性质病毒

在肉鸡生长过程中,由于心肺营养供给不足,经常会出现肉鸡消化不良的现象。一般在肉鸡生长到五周之后,肉鸡感染此种非传染性质的病毒的死亡率极高。在生长前期,肉鸡的消化不良的现象一般都是人为导致,饲养员盲目的认为只要多喂养饲料,肉鸡的生长速度会加快,会提高肉质。但是,这种盲目的喂养方法使肉鸡在温度条件不够的情况下过分的食用饲料,饲料的营养搭配不够均衡。

2.传染性质病毒

肉鸡对于病毒的感染率相对较高,尤其是生活在气候条件相对较寒冷的辽宁。根据肉鸡的生长发育状况,一般可将肉鸡感染疾病的周期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快速发育阶段,这个阶段是仔鸡在半个月的发育初期,这个时期很容易感染上大肠杆菌;第二个阶段是肉鸡发展20天到40天这一阶段。这一阶段所会感染的传染性疾病最多,也是饲养员防治病毒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病毒会相互交叉产生新的病原体,所以要注意防治交叉感染;最后是肉鸡成熟阶段,这段时期对肉鸡传染性病毒的防治要求特别高,肉鸡的抗病毒能力相对较强,但是一旦感染,会形成共同引发,解决不及时,在成熟期很难解决。

三、肉鸡感染疾病的发病原因

1.养殖场所环境卫生不到位

很多肉鸡养殖场的卫生状况都不容乐观,大多数养殖场都没有达到国家卫生检验审核的标准。当地很多养殖场的建设位置并不符合国家要求的标准,过于靠近住宅区或者靠近污水及化工厂,这直接导致了肉鸡的养殖环境的恶劣化。加上当地肉鸡养殖场并不注重最基本的卫生消毒措施,消毒设备老化严重。在养殖场管理制度上,并没有明确相关规章制度。

2.防治措施不完善

在当地很多养殖场中,很少有养殖场注重疫苗的注射。很多养殖场怕麻烦,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进行疫苗的注射。这就直接影响了肉鸡的疾病控制和防治。几种措施落实不到位,很容易使肉鸡感染疾病。

3.外界因素

由于其养殖场面积较大,常常会吸引很多迁徙的鸟类和野生动物。在这些野生动物中,经常会出现携带病毒的传染源,这时候如果与肉鸡接触极易将病毒传染至肉鸡体内,这种外界传染源也不可小视。

四、肉鸡疾病控制技术及防治方法

1.肉鸡养殖场地的选择

首先一个符合标准的肉鸡养殖场需要远离住宅区和带有污染源的工厂。由于我市的地势相对较高,这一先天性的地理条件很适宜肉鸡的繁殖。其次,养殖场要靠近水源,以保证供应肉鸡充足的水源。养殖场还要具备合适的交通情况,保证销售渠道的畅通,快速运输的便捷。

2.肉鸡养殖场的结构布局

要想严格控制肉鸡感染疾病的几率,在养殖场的建设设计上就必须注意隔离问题。在布局上,首先要将不同的家禽分开,以免交叉感染,养殖场的外围必须要有水泥墙,最好具有充足的光照条件,绿化和树木要适当种植,以便肉鸡可以在炎热的季节有地方可以遮阳。

3.科学饲养

首先要对饲养员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培训结束后,每个养殖场可按照培训内容制定相应的饲养管理体系;其次每个饲养区域要按照规定的地区分类。在肉鸡的日常管理过程中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喂养方法,包括饲养、消毒、疫苗注射等;另外特别需要关注鸡舍的温度,一定要控制适宜,要进行定期的检测和消毒措施。最后,在销售前必须对每一只肉鸡进行合理的检测,保证无疾病销售。

4.消毒制度完善

很多养殖户并没有注重消毒措施的规范,很多认为只要进行基本的口罩保护措施就可以进行消毒,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正确的消毒措施要做到内外消毒。对每个进入养殖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严格的消毒措施。换鞋,穿消毒服和洗手之后戴手套等。没有经过养殖场的工作人员同意的情况下,不得私自进入养殖场。严禁外带家禽至养殖场内。在严格控制外来人员的同时,要进行内部消毒措施。消毒人员首先要进行自身的消毒,然后换鞋穿消毒服,戴手套,保证无病毒进入养殖场,然后进行内部彻底消毒。对于死亡的肉鸡,不但要进行焚烧处理,还要将其死亡的肉鸡的粪便和同一舍棚的肉鸡进行隔离,做好消毒工作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条件。

五、结语

严格控制肉鸡的疾病发生率,推广科学合理的肉鸡防治方法,以保证肉鸡的正常培育,是我国对于家禽业发展的重要一步。

相关推荐

若羌生猪养殖场疫病防治研究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在生猪的养殖过程中,生猪疫病是时有发生的,特别是近年来重大的生猪疫病给产业造成相当大的影响。生猪发生疫病事,将会给生猪生产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运用流行病学调查等相关理论和方法,在已有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新疆若羌生猪疫病的种类及流行情况,为生猪规模化养殖场的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若羌县养猪业发展现状
1.1能繁母猪存栏锐减。母猪目前存栏1203头,比去年同期减少1109头,减幅为48.1%。
1.2生猪补栏数量积极性不高。调查的47户生猪养殖大户,到3月25日仅有4户进行空圈补栏;累计补栏生猪806头,比去年同期减少3404头,减幅为80.9%;
1.3生猪价格持续下跌。2010年2月以来,受国际国内生猪市场的影响,生猪价格持续下跌,截止到3月25日,生猪价格已跌破成本价。而今后一段时期我县生猪出栏数量将不断在递增。目前若羌县猪粮比价约为3.1:1,已跌破生猪养殖盈亏平衡预警点6:1,超过《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预警区域,处于红色区域,我县生猪养殖户已出现了全面亏损现象。
2若羌县生猪疫病的调查时间及对象
实验通过对2009年-2012年几年的时间对全县范围内的大部分生猪进行流行病学方面的调查,确定疫病的主要种类和存在的季节流行规律等特点。
3若羌县生猪疫病的诊断方法
根据常规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汇总各类疫病的种类及其发病总数、死亡数、发病率和死亡率等,然后根据疫病对养猪业的危害程度大小,排查出若羌县重点疫病及流行规律等。
3.1若羌县生猪疫病的临床诊断
采用听诊器及体温计等医疗器械对猪进行常规临床检查,观察已得病猪的尿液、粪便、皮肤颜色变化等情况,对某些特征性临床症状的病例做出常规诊断。
3.2若羌县生猪疫病的病理学诊断
通过对各种疫病的病尸减产,可以将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病理变化作为诊断疫病的依据之一,并通过做病理切片进一步诊断疫病的种类。
3.3若羌县生猪疫病的微生物学诊断
采集在若羌县地区发病或者死亡猪的相关病料,制成血涂片或内脏器官的触片,通过用美蓝染色法或革兰氏染色法进行镜检,并根据细菌的主要形态特征,做出相应的初步诊断,()如发现了疑难病例,将会对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生化实验和小动物实验等。
3.4若羌县生猪疫病的血清学诊断
通过对若羌县地区发病的生猪采集血样,应用凝集反应、琼脂扩散试验、血清治疗等血清学方法进行动物疫病的检测、确诊。
3.5若羌县生猪疫病的寄生虫病诊断
3.5.1肠道内虫卵检查取少量生猪的粪便放在玻片上,并滴加少量理盐水,盖上盖玻片,并在相关显微镜下进行详细的检查。
3.5.2肠道内虫体检查取生猪粪球1个,并加入适量的温热的生理盐水进行拌匀,静置之后弃去多余上清液,并反复3次后再用放大镜查找相应的虫体。
4结果
4.1若羌县养殖生猪流行性疾病的种类
4.2县站门诊部调查及结果3年内,调查生猪约4000余头次,共诊断疫病约300例,踏栏,治疗病猪约1000头,确诊疫病12种。
4.3防疫检疫调查结果
通过对兽医站近3年防疫档案、产地检疫、市场检疫、屠宰检疫及出入境检疫情况汇总统计。共调查出疫病10种,即猪瘟、猪丹毒、猪流行性感冒、猪传染性胃肠炎、猪副伤寒、仔猪白痢、仔猪黄痢、猪水肿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猪链球菌病、猪支原体肺炎、蛔虫病。
4.4实验室检验结果3年内,实验室采用血清学、细菌学、寄生虫学、病理学等方法,确诊监测疫病7种,即猪瘟、猪伪狂犬病、附红细胞体病、猪丹毒、链球菌病、传染性胃肠炎、蛔虫病。
5讨论
5.1疫病低谷期若羌县主要为每年的4、5、6月中旬和9、10、11月这段时间。经过调查发现其主要原因主要是因为这段期间为春、秋防疫的重要阶段,一方面为防疫员会给养殖户详细讲解养殖方面的主要常识,因此饲养管理相对较好一些;另一方面生猪经接种猪瘟疫苗、口蹄疫疫苗之后,其生猪自身存在的免疫抗病力逐渐增强。另外,在此期间的气候适宜程度,生猪生理的需求也很重要,环境应激相对很少,因此发病数也相对较少了。
5.2疫病高峰期生猪疫病多发于每年1月-3月,6月中旬-9月,11月-12月这三个阶段。其原因主要为季节流行性:11月~12月气候逐渐由热开始变冷,生猪体能耗量看开始增大,抗病能力也逐渐地降低,相对而言其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增高;若羌温差相对较大的春秋两个季节,也是大部分农户仔猪添槽存栏最多的时间段,仔猪身体体相对弱小,适宜环境的变化能力也相对较差,易得风寒和感冒,从而引发其他的疫病,因此这两季发病率相对高;在气候炎热的夏季,饲料相对不易保存,环境中也容易引起寄生虫的大量繁殖,故生猪消化系统方面的疫病及寄生虫疾病发病率高。
5.3若羌生猪疫病传播途径调查分析
经过流行病学方面的调查并和历史进行对比后结果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前,若羌县动物发生的疫病主要为原发性的疫病,引入性的疫病比例相对较小,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牲畜经过了长途贩运数量较少,但进入本世纪以来,若羌的畜牧业也进入快速的发展的前进阶段,生猪交流越来越频繁,疫病开始发生的比例也有了新的特点,近3年若羌县兽医站接到并同时确诊的二类以上疫情共10余场次,其中发现从外省、外市的引入性疫情约3例,占20%左右;原发性疫病10余例,占80左右。我县的生猪动物疫病主要分为原发性的疫病和引入性的疫病。原发性的疫病传播发生的主要原因是:1.兽医方面对传播疫病。2.畜主之间的相互传播。3.引猪时无自繁、自养体系,同时引入疫病。4.其他动物带病交叉传播。引入性的疫病在近年来也有逐年快速上升的势头,主要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地区经济利益给予的驱动。2.各类地方保护主义的真实存在。3.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技术不到位或人力不足。4.部分动物防疫的工作还未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

早期断奶仔猪养殖的营养及其来源研究


世界上养猪业中仔猪早期断奶隔离饲养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早期断奶隔离饲养要求把仔猪与传染母猪分开,这样能显著提高生长猪的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可提高上市猪5%~15%的生长率,因此很多农场采用了18日龄或更少(少于14天)的哺乳期。早期断奶隔离饲养技术要求研制体重不足5kg仔猪的饲养方案,而此方面几乎无营养实验数据。仔猪消化系统生理上的不成熟,是养猪业的一个普遍的难题,对营养学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调制由母乳过渡到仔猪日粮且不影响仔猪生长率的日粮,将会对以后的养猪业产生巨大的效益。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1.试验日粮

设置三种日粮,即基础日粮、试验日粮Ⅰ、试验日粮Ⅱ,基础日粮为玉米豆粕型日粮,基础日粮参照NRC(1998)仔猪营养标准配置,试验日粮是在等蛋白、等消化能的条件下根据1994年修订的中国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计算得到,试验日粮Ⅰ由52.4%的膨化玉米代替52.4%的玉米;试验日粮Ⅱ由13%的膨化大豆粉代替11%的膨化豆粕和2%的玉米油。

2.试验动物与分组

选择18日龄断奶的健康纯种长白猪30头,按体重大小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头猪。

3.试验期及地点

从2013年4月8日到4月28日,共21天,试验地点为沈阳禾丰种猪场,在试验期按计划进行各指标测定并记录。

4.饲养管理

全部试验期由同一个固定人员饲养,试验猪群置于一个半开放式的猪舍内,自由采食,自由饮水。

5.试验方法及测定目标

设置7天预饲期,然后进入试验期,试验期应在清晨空腹称量仔猪体重并做记录,在试验期每天观察各组猪的健康情况、腹泻状况,同时还要称量剩余料量,以记录采食量。

试验期需测定的指标有采食量、日增重、料重比、腹泻率及经济成本等。

腹泻率(%)=(腹泻头数腹泻天数)/(猪数试验天数)100%

6.数据处理

利用t检验进行方差分析,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显著性。

二、结果与分析

1.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和腹泻率的影响

与对照组比,饲粮中添加膨化大豆粉的日增重提高了3.03%差异不显著(P0.05);日采食量提高了15.65%;料重比有所提高;腹泻率下降了37.98%,差异显著(P0.05)。而饲粮中添加膨化玉米组的日增重降低了3.03%,差异不显著(P0.05);日采食量降低了12.7%;腹泻率下降了27.62%,差异显著(P0.05);日采食量有所下降。从以上结果看,膨化原料对降低仔猪腹泻率有一定效果,但不同原料的效果是不同的。

2.经济效益的分析

表2显示,添加膨化大豆粉组每千克增重的饲养成本比对照组升高了0.33元,而饲料价格却比对照组下降了0.01元;添加膨化玉米组每千克增重的饲养成本比对照组降低了0.10元,而饲料价格却比对照组升高了0.05元。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饲料公司而言,膨化玉米组的饲料价格稍高一些,而膨化大豆粉组的饲料价格略有下降,所以,从经济角度来看,使用膨化玉米会使饲料生产成本升高,而使用膨化大豆粉会使饲料生产成本略有降低。对养殖场而言,使用膨化玉米会使饲养成本略有下降,而使用膨化大豆粉使饲养成本提高。

3.讨论

仔猪早期断奶不光在蛋白上对其有影响作用还有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着断奶仔猪的生长,包括断奶日期,营养方面和外界因素等。

3.1仔猪饲料消化吸收不良

新生仔猪天生就有吸收母乳的能力,而对外界的营养供给产生抵抗能力。这就导致仔猪对饲料消化吸收不良。其中决定吸收的因素有消化酶、吸收能力、泌酸能力。而仔猪的这此能力还是很弱。

3.2消化酶系不健全

淀粉酶、蛋白酶、双糖酶活性低;研究表明,仔猪胰、小肠内容物中的淀粉酶,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的总活性从21日龄至35日龄均呈逐渐上升趋势;35日龄后出现下降,断奶可能会造成多数消化酶的活性降低。

3.3吸收能力减弱

哺乳仔猪小肠绒毛较长,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率较高。一旦断奶,微绒毛脱落缩短,减少吸收面积。

3.4胃酸分泌不足

胃蛋白酶难激活,蛋白质及饲料中其他营养物质消化率下降。

易造成营养性下痢。

调治早期断奶仔猪日粮时应考虑日粮成分与酸的结合能力,如碱性矿物质预混料,特别是钙与酸结合力高,仔猪开食料中钙含量高时,会降低仔猪的生长性能。

4.免疫系统不够完善

早期断奶仔猪免疫能力和抵抗疾病能力降低。大量文献表明,初生仔猪没有保护性免疫。外界的病毒、病原体及微生物都会对仔猪构成轻易地威胁。猪(马、牛、羊)不同于人(猿和兔),其母体免疫球蛋白不能通过胎盘屏障,只能是在出生后,通过吸食初乳获得保护性免疫。且随时间推移,母乳中这种免疫球蛋白会迅速减少,仔猪3周龄时开始建立自己的免疫系统,且很慢。

4.1采食量降低

很多情况下断奶对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由采食量和能量摄入不足引起。所以只有可消化率高的饲料才可用于配合早期断奶仔猪日粮。但也不可过多喂料,否则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下痢等胃肠疾病。本文推出断奶后4~5天要限饲,少喂勤添,一昼夜喂6~8次,以后逐渐减少饲喂次数,且投料量控制在原日粮的70%左右,经4~5天的限饲后再逐渐增加。

4.2饮水不足

实践证明限制进水量会减少3~6周龄仔猪的采食量和生长率,本文推荐每分钟最少应以饮水乳头供应乳猪570ml的饮水,且饮水清洁(冬季应注意水温)。

4.3日粮抗原的过敏反映

过高的日蛋白质进入大肠后,在细菌作用下可发生腐败作用,大肠腐败作用的增加可导致仔猪腹泻。

4.4胃肠菌系的变化

仔猪胃肠道主要菌系是大肠杆菌、麦氏杆菌、链球菌、乳酸菌和拟杆菌。断奶后,胃肠内微生物区系和PH之间相互影响,使胃肠内乳酸杆菌减少,PH升高,致病菌增加,影响仔猪健康。

5.早期断奶仔猪的营养目标

近年来大量资料表明,断奶后5~7kg体重仔猪生长率主要受饲料采食量制约。5~20kg仔猪采食量充分高时,其瘦肉组织生长率就接近最大值。随着对仔猪消化生理进一步研究,了解到在日粮没有使仔猪腹泻的情况下,可让仔猪自由采食,使其达到较高采食量和较高生长速度,这种日粮就是高营养的。采食量从维持水平增加到维持的两倍时,临界温度下限从27℃降到24℃。断奶仔猪的生长受阻和大量体脂损失有关,维持体重不变时,仔猪1天就要消耗50kg体脂来满足能量需求,损失体重是以相应重量的水分弥补的。假设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饲料转化率接近1:1,就意味着仔猪1天就消耗200~300克饲料。

5.1早期断奶仔猪的营养来源

5.2早期断奶仔猪饲料中碳水化合物(CHO)来源

乳清粉和乳糖是早期断奶仔猪日粮中的主要碳水化合物来源。

5.3乳清粉

乳清粉含65%~75%乳糖和12%的粗蛋白(以乳糖和乳球蛋白为主),但其含盐分较高,所以注意盐的添加问题。在营养与价格共同考虑和条件下,乳清粉在日粮中一般用量为10%~15%。

5.4乳糖

通常比乳清粉便宜,所以日粮推荐用量:早期隔离断奶仔猪18%~25%,过渡期仔猪15%~20%,第Ⅱ阶段仔猪10%。

6.早期断奶仔猪氨基酸来源

6.1赖氨酸

在选择断奶仔猪蛋白质资源,应考虑其可消化性、氨基酸平衡性、适口性及免疫球蛋白含量是否丰富。赖氨酸是谷物和豆饼基础日粮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

猪的限制性氨基酸为赖氨酸。仔猪生长率和饲料效率随日粮赖氨酸水平提高而提高。早期断奶仔猪日粮总赖氨酸需要量为1.65~1.8%。其他氨基酸必须保持与赖氨酸的适当比例才能获得最佳生产性能。

早期断奶仔猪其它氨基酸与赖氨酸比例推荐值:

异亮氨酸:赖氨酸=60:100蛋氨酸:赖氨酸=30:100

苏氨酸:赖氨酸=65:100色氨酸:赖氨酸=17:100

6.2谷氨酸

谷氨酸一般不被人认为猪的必须氨基酸,但是最近也引起人们的注意。断奶仔猪与哺乳仔猪相比,血浆谷氨酸不能维持血浆水平。而谷氨酸可以维持上皮细胞的完整性,减少早期断奶仔猪的肠萎缩发病率。在奶代品中添加谷氨酸可以增加仔猪小肠绒毛高度,降低隐窝深度。

6.3早期断奶仔猪的蛋白质来源

早期,仔猪复合日粮配置的重点是饲料中乳清粉的水平,并且确定了乳清粉在饲料中的最佳水平为30%。奶业中的副产品都是乳糖和乳蛋白的很好来源,这主要包括奶酪生产的副产品乳清粉和黄油生产的副产品脱脂奶粉。乳清粉经透析后可以产生乳清蛋白。但由于人类食品生产中需要大量的乳清浓缩蛋白,乳清浓缩蛋白在断奶仔猪饲料中的应用很少。

除了乳产品外,一些高消化率的蛋白质也大量应用于断奶仔猪饲料中。有鱼粉,干燥血粉,膨化大豆,菌体蛋白和肉骨粉等。

大豆蛋白产量丰富,价格相对便宜,但其溶解性和消化性较差,人们通过机械、化学和酶解的方法来提高其营养价值。大豆薄片和精致大豆蛋白进行蒸汽膨化深加工后,断奶仔猪的生产性能比大豆薄片组有所提高,这主要是因为膨化加工的过程中的压力和热处理,能破坏天然蛋白质的物理结构使其变性,从而提高了其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率。然而,精致大豆蛋白膨化处理后,断奶仔猪的生产性能并没有很明显的进一步提高。另外,所有饲喂大豆蛋白断奶仔猪的生产性能都差于脱脂奶粉组。

6.4早期断奶仔猪的脂肪来源

脂类在仔猪食粮中的添加目的是增加饲粮能量浓度。但有研究表明断奶后第一周添加脂类效果不明显甚至影响生长,因为断奶后胰脏和消化道内胰脂酶活性分别降低30%和60%。

限制脂类的利用,几天后仍会恢复到断奶前的水平。本文建议仔猪日粮中代谢能水平设定在3150~3300大卡/千克,即添加2~5%的油脂。

6.5早期断奶仔猪的矿物质需要

动物组织含约45种矿物元素,依其在动物体内含量多少,分为常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其中含量多于0.01%的矿物质称常量元素。包括钙、磷、镁、硫、钠、钾、氯。含量少于0.01%者称为微量元素,与动物营养相关的主要有铁、铜、锰、硒、碘、钴、钼、氟、锡、硅、镍、砷、铬、矾。

7.常量元素

7.1钙和磷

钙和磷是主要构成骨骼和牙齿的结构物质,并对能量代谢及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生理状态等具有重要作用。钙是第一限制性矿物元素。猪的钙磷营养受钙磷供给水平及钙磷比,饲粮中VD水平及体重等因素影响。20千克以下的猪钙磷建议量:钙0.72%,总磷0.6%,非植酸磷0.36%。钙总磷比1.2:1,钙非植酸磷比2:1。

适宜的钙磷比对仔猪的生长和骨骼发育死至关重要。过量钙或磷都会导致钙和磷的吸收降低,高钙磷比降低磷吸收,尤其是磷处于营养需要临界水平时,钙水平过高诱发磷的缺乏。

7.2钠、钾、氯

钠、钾、氯主要参与机体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肌肉神经兴奋过程等。研究仔猪饲粮适宜的电解质平衡值,结果表明5~10千克断奶仔猪为225meq/kg(k=0.8%;na=0.09%;cl=0.09)影响仔猪生产性能的主要在电解质平衡值,而不是电解质的绝对水平。

猪缺乏钠、钾、氯,出现异嗜、生长受阻。过多则表现为食盐中毒,伴以神经过敏、蹒跚、剧滑、频尿、稀便、呼吸障碍,甚至死亡等症状。

7.3镁

镁是细胞体液内的主要阳离子,是许多酶系的辅助因子及骨骼的组成成分,对维持肌肉和神经兴奋性起作用。镁的添加物主要有氧化镁、碳酸镁和硫酸镁分别为85%、86%~113%、58%~113%。

猪缺镁表现为应激过敏、肌肉卷曲、平衡失调、抽搐等。

8.微量元素

8.1铁

铁是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氧化酶等的成分,主要参与氧的运转,交换及组织呼吸过程,并对免疫机能产生作用。仔猪出生后3日龄必须补铁,保证一次性注射给100~120毫克铁,即右旋糖酐铁。

猪缺铁多表现为低色素小红细胞性贫血,仔猪虚弱,皮肤苍白,被毛粗糙。饲粮中缺铁过量会引起免疫系统损伤。慢性铁中毒引起腹泻、生长慢,饲粮效率低及类似缺磷症状。

8.2铜

最高使用的铜源为硫酸铜,其效价高达100%,但存在易吸潮结块,吸收低等特点。植物性饲料中饼类含铜量(4~10mg/kg),豆科植物(6~12mg/kg)高于禾本科植物(4~10mg/kg)。

铜是许多酶系的活化因子,对骨骼发育,被毛生长、繁殖机能等都必不可少,并且通过T细胞和多核白细胞影响免疫功能。

8.3锰

研究表明,以玉米,豆饼为主的常规饲粮含锰量(14mg/kg)即可满足猪对锰的需要,额外添加锰源被排除体外。锰是骨骼正常生长所必需,是多糖类和糖蛋白合成中许多关键酶的活化剂。

8.4锌

天然植物饲料中锌的生物学效价是豆科高于禾本科,动物性饲粮中锌比植物性饲粮锌有效。通常锌补充剂有硫酸锌、氧体锌等无机锌源。锌是多种酶的组成成分或激活成分,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还与胰岛素,促肾上腺皮质素、唾液、味觉素合成释放,以及骨骼发育,角质生长、维生素A利用有关。

8.5碘

植物中含碘量受土壤和环境的影响,一般沿海地区植物富碘,内陆地区植物缺碘。碘源补充剂有碘化钾、碘酸钾、次碘酸钾等。但因碘化钾易升华损失,一般添加剂预混料的碘化钾应用在原用量的基础上多加30%左右,以保证存放2个月以后使用时的有效性。碘主要存在于动物甲状腺,是构成甲状腺素以及其他甲状腺活性化合物的组成成分,参与基础代谢活动。碘在饲粮中属第二种限制性矿物元素。

8.6钴

钴是微生物合成维生素B12的必须元素,参与造血功能,亦是某些酶的激活因子。由于猪可从粪便中获得VB12,饲料中不必加钴,也未见钴需要量的研究报道。常见钴添加物有醋酸钴、硫酸钴、氯化钴、碳酸钴。

8.7硒

天然植物饲料以豆科、十字花科、菊科等野生植物含硒丰富,多数禾本科牧草含硒贫瘠。植物含硒受土壤PH、气温及降雨量的影响。谷物含硒0.01~0.3mg/kg。饲料添加剂中常用硒补充剂亚硒酸钠,生物效价为100%。

硒遍及机体所有细胞,以及肝、骨、肌肉中含量居多。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组成成分,具有生物抗氧化功效。硒还有参与辅酶A、辅酶Q的合成,同时也是一种与电子传递有关节的细胞色素成分。在免疫反映中起着一种免疫佐剂作用,并与吞噬细胞杀菌能力相关。

8.8铬

铬的来源有无机铬和有机铬两种,前者难以被吸收,后者较易被吸收。主要有必定羧酸铬,烟酸铬和酵母铬,其中以吡啶羧酸铬研究用最多。铬作为葡萄粮耐受因子的活性成分,与、胰岛素协同参与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及核酸代谢。铬具有抗应激功能。铬与胰岛素协同参与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及核酸代谢。

三、结论

因为仔猪的品种不同:其他地区的内在与外在的环境差异;仔猪胃肠道的成熟时间;养殖户的饲养成本等综合因素,都影响着早期断奶仔猪的营养结构,断奶仔猪的最佳饲粮配方,每周都在变化,所以最好的方法应采取阶段饲养方式,把不同的断奶仔猪分为阶段性,这样不但提高了饲养水平还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以达到科学养猪的目的。

期叠层式笼养肉鸡环境控制技术


瓦房店地处辽东半岛中西部,自然气候和地理位置寒暑都比较适度,非常有利于多种畜禽的繁殖生育。一般情况下叠层式肉鸡笼它是三层或者四层鸡笼构成的,而三层的和四层的区别是第一种是肉鸡笼它的高大约是1.45米到1.50米的范围间,第一层是把鸡的粪便直接导入到粪沟里面,在这三层中下面的两层是完全的重合的,而第二层是在笼下装一个接粪板,因此它的成体的结构设计非常的恰当。随着小鸡的不断长大,叠层式肉鸡笼就要适当更换调节板的大致高度,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善肉鸡在不同的日龄饲料的合理供应。

在一般的情况下,白羽肉鸡有两个生长的阶段,第一个是育雏期,时间长度为一到七日左右;第二个是育成期,它的时间长度是从育雏期的第七天后到出栏。叠层式笼养肉鸡有很大的益处,例如它便于合理的观察雏鸡并且能高效的管理。我们都知道在雏鸡生长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病毒细菌,这种饲养方式也给消毒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它保证了在窄小的空间里多多的生产需求大大减少了空间。也就是说只要去合理地改善肉鸡的饲养环境,它的料肉比率将会大大的缩小,而疾病率的发生会减少很多,在一定的经济角度看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益。

一、肉鸡养殖温度的合理调节

1.育雏前

白羽鸡在成长的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我们说的育雏前,饲养人员需要合理的调节好室内的温度,不要达到太低或者过于偏高的程度,第二步的过程就是需要谨慎地检查是否在暖气片及管道有漏水或者它的温度不够热的情况,有诸如此类的现象就要及时地处理否则很容易导致设备造成损伤而直接地影响育雏这个阶段。育雏前一般的情况下饲养人员会把舍内的温度调节到26℃,起到保暖效果。温度是第一个因素,还有一个因素是关于雏鸡的空间问题。叠层式的肉养鸡是采用高效的全舍育雏的计策,使得育雏的空间变得宽敞,只有均匀的温度和宽敞的空间才能给育雏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

2.育雏期

育雏阶段利用笼养肉鸡方式采取较为高的温度育雏,在这种情况下饲养员需要把雏鸡的舍内温度控制在大概33℃左右。不能偏高也不能降低。在育雏期的阶段,雏鸡的本身调节温度能力相对于弱小,所以饲养员一定要非常细心的观察温度使得在7日内达到舍内的温度平衡。如果未及时察觉到室内温度异常会直接地导致雏鸡在育雏期间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变得低下。

3.育成期

育成期鸡舍内温度要随之发生相应的调整,也就是饲养员需要在每周的过程中降低舍内温度为0.5℃这个范围,不能偏高也不能偏低,否者影响雏鸡的健康生长。直到出栏期间内,它的室内的温度应该严格地保持在26℃左右。

二、通风的调节

1.育雏期

育雏期间,温度对于鸡舍内的要求相当的严格,然而在饲养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通风的这个因素。所以在通风换气这个过程中要做到鸡舍内的温度达到一个均衡的状态。假如饲养员不能够准确地掌握鸡舍内的温度可在鸡舍内安装一个温控器来调节,这样就可以实现温度平衡的状态。饲养员可以在育雏期间,温控器风机一开始就要设置到35℃,但是关闭温度要低一点设置为33℃,也就是说当鸡舍内温度大于35℃时温控器可以自动开启,相反低的时候可以及时关闭温控器。

2.育成期

雏鸡到了育成期的时候,鸡舍内的温度需要随时的得到合理的控制,温控器也要随之改变,到雏鸡生长到21天大的时候风机的开启与关闭之间的温差只能为1℃,不能过多。而不断的通风的过程中就可以更换鸡舍内的空气质量,达到及时更换新鲜的空气。有利于雏鸡的良好的生长。

三、湿度的调节

1.育雏期

雏鸡对鸡舍内的水分要求比较高,需要较高的湿度,通常情况下,育雏期鸡舍内的湿度应当保持在60-65%。增加鸡舍内的湿度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办法:一,在鸡舍内摆放多个盛水的盆子,通过蒸发水分从而增加鸡舍内的空气湿度;二,也可以通过定期的消毒液消毒来增加空气湿度。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般不采用直接向地面洒水或者是直接安装喷头向鸡舍内喷水的方式来增加鸡舍内的湿度,因为直接洒水或喷水的方式,在提高湿度的同时一大大提高了细菌、真菌的衍生速度,加大雏鸡被感染病菌的可能性。

2.育成期

雏鸡到了育成期阶段,对于鸡舍内的湿度要求就会出现明显降低,这个阶段鸡舍内的湿度只需要保持在40-60%,因为此时期的白羽鸡已经开始到了肌肉快速增长的阶段,必须保证适合的温度从而使得鸡肉能够正常生长。一旦出现湿度不宜,就会引发许多问题。如若湿度过高,在高温季节,如夏季,就会使得鸡体难以正常散热,而导致鸡体体温过高引起中暑、食欲不振、增加饮水等问题,最终导致鸡肉生长速度迟缓。而冬季鸡舍湿度过高就会导致鸡体散热增加的同时带来食量增大而提高饲养成本的问题。另一方面,若鸡舍湿度过低,太过干燥,则会导致白羽鸡的鸡皮干燥,而导致羽毛生长不良,从而导致一些疾病。再者,空气太过干燥也会导致空气中的粉尘增多,空气质量下降,极易引发白羽鸡的呼吸道问题,使其患上呼吸道疾病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四、总结

在之后的几年里瓦房店市将以快速的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的利益为根本目标,加大力度扩大肉鸡养殖的经济效益、大幅度地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出一名牌产品。促进瓦房店市的肉鸡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安徽省鹅肥肝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针对安徽省鹅肥肝产业的发展显著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调查研究、生产实践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发展策略。

完善肥肝鹅品种的良种繁育体系和加强自主品种的选育

规范引进鹅种朗德鹅的繁育体系,同时加强自主鹅肥肝品种的选育是当前鹅肝专用种源供应的基础。一方面,要做好引进朗德鹅的良种繁育;另一方面,在引进的国外优良品种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地方品种,开展本地品种选育,建立专门化品系;同时采用开放式育种理论,充分利用我国地方鹅种繁殖力高的优势对其进行改良,在保证其产肝性能不下降的情况下,解决其繁殖力低的问题,选育出我国自己的产肝性能好、抗病力强的肥肝鹅品种(系),并进一步建立良种繁育体系,为我国的肥肝生产提供品种保障。

我国鹅品种资源丰富,其中不少产肝性能较好的品种,例如广东狮头鹅用于填饲所产肥肝平均肝重600 g,最大肥肝可达1400g,广西合浦鹅所产肥肝重523 g,最大可达1240g,只是尚未经过肥肝性能的专项选育,产肝性能不稳定[12]。在肥肝鹅的选育过程中,胸宽、盆骨宽、体重等性状指标可以作为肥肝性状早期选育的主要参考指标。脂肪酸合成酶(FAS)基因、脂蛋白脂酶(LPL)基因、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 基因、鹅围脂滴蛋白(Perilipin)基因、肝X 受体(LXRa)基因、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 (SCD-1)基因、脂肪酸长链延伸因子6(ELOVL6)基因、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 基因等与鹅肥肝形成相关的关键基因可作为鹅肥肝性状的分子遗传标记。

有幸的是,青岛农业大学王宝维教授历经多年支持培育的朗德鹅青农灰系已经能够可靠繁育,生产性能优于朗德鹅本身,已经在我国部分地区和安徽省北方地区开始应用。

青农灰鹅配套系种蛋受精率和受精蛋孵化率达92%以上,健雏率达94%以上。青农灰鹅商品代肝用型010周平均成活率为96.11%,填饲平均肝重高达1075.1克,而料肝比为22.85:1。

研究反季节繁殖技术并大力推广

肥肝鹅产蛋量较低且具有季节性繁殖的特点,是制约肥肝规模化生产的关键因素。采用反季节繁殖技术是保障全年均衡生产的有效方法。通过人为的措施调整种鹅的产蛋季节,使种鹅在正常的非繁殖季节(每年6-8月)繁殖产蛋,并为市场提供商品鹅,称为反季节繁殖技术。

安徽省中安畜禽有限公司隶属安徽省中安集团,位于奇石之乡灵璧,占地面积500亩,主要从事法国朗德鹅的选育、养殖及深加工,主要产品有鹅肉、鹅松肉、鹅肉制品、鹅肝、鹅肝酱等鹅系列食品,是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依托单位、安徽省 861重点项目承担单位、中国鹅食品研发基地、青岛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实训基地、安徽农业大学培训基地。公司下辖四个标准化基地:育种基地、孵化育雏基地、商品鹅繁育基地、深加工基地。育种基地建成4栋6000平方米反季节鹅舍,现存栏朗德鹅青农灰系父母代种鹅8000套,年孵化商品鹅40万只。

中安畜禽有限公司在鹅的反季节繁殖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1) 适时选留雏鹅开展秋季产蛋

鹅的性成熟一般在7-8月龄,但这仅发生在适龄鹅接受的光照对繁殖活动具有促进作用,而非抑制性的夏季长光照。因此,春季3、4月孵化的雏鹅到秋季11月一般就可开产,1月孵化的雏鹅到9月就可以开产。但更早如12月孵出的雏鹅,到来年8月还是不能开产,因为此时的长光照抑制其繁殖活动。因此,我们把雏鹅的补栏时间调整到1-3月份,这样经过7-8个月在秋季达到性成熟,以便其快速开始产蛋。

这种早期补栏的方法,虽然不能使种鹅在夏季开产,但是结合光照控制,可以选留秋季孵出的雏鹅,使之在次年春夏季进入繁殖状态,并在夏季通过缩短光照,达到春夏季非繁殖季节产蛋。

(2) 强制换羽和人工光照调控繁殖季节

由于鹅的季节性繁殖活动主要受到日照变化的调节,因此,光照是调控鹅繁殖产蛋季节性最为有效的途径。采用强制换羽、人工控制光照和调整饲料的方法,缩短换毛休产期,使在6月份换毛停产的种鹅,提前到10月份再次开始产蛋,并和第2个产蛋期相衔接,诱导种鹅在两年中产3期蛋。这种方法不仅使每只母鹅多产15-30枚种蛋,实现增产1/3,同时也有利于全年的均衡生产。

(3)反季节饲养管理措施

任何动物的天然生理活动,都是适应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都是成本最低的生理活动。对动物天然活动模式的任何改变,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动物的生理成本,造成一定的应激,从降低生产性能到健康并有可能造成死亡,这是鹅反季节繁殖生产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鹅反季节生产操作中要给鹅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保证鹅舍空旷通风,同时补充维生素、电解质和葡萄糖等缓解热应激的营养物质,做好环境控制和营养保证,在鹅换羽的2个月时间,让鹅得到充分的休息,以使其尽快恢复体能,进入下一个产蛋期。

宁夏稻田蟹养殖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宁夏稻田蟹是今年发展起来的全新产业,深受当地人民以及政府关注,但现在产业链存在一定问题,本文通过剖析目前稻田蟹现状,提出发展稻田蟹的几项建议。

我区的稻田养殖河蟹始于2009年,沿用辽宁盘锦模式,将种植水稻和养殖河蟹有机的接合起来,以水稻不减产为原则,增加河蟹产量。其特点是:大垄双行;早放精养;种养结合;稻蟹双赢。种稻与养蟹密切结合,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生产中增加了有机肥的施用量,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提高了河蟹和水稻的品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显著。

一、我区稻田蟹产业现状二、宁夏稻田蟹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水稻是否优质。养殖河蟹的稻田种植的水稻,均是机插秧,施有机肥,稻谷的品质好。然而个别企业不太愿意出较高的价格收购稻谷,影响了稻田蟹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2.苗种是制约我区稻田蟹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我区稻田放养的扣蟹,不管是辽河蟹还是长江蟹,扣蟹总量的90%依赖从辽宁、江苏、安徽等省购进,购苗成本高、时间长、不安全。蟹苗经长途运输,长时间脱水,加之气候、环境、水土等发生变化,蟹苗普遍适应性较差,延缓了生长期,购回的扣蟹经池塘暂养后,最终放入稻田的扣蟹约占所购蟹苗的40%;蟹苗质量难以保证,一旦苗种紧张,一些蟹苗经营者以次充优,抬高蟹苗价格。

3.思想认识不到位也是稻田蟹增效缓慢的原因之一。很多养殖户普遍存在只要水稻不减产就行,从而忽视了河蟹的日常管理。在我区4月-9月是河蟹生长期,时间较短,多数养殖户不遵循河蟹生长期对饵料需求的规律(前精、中粗、后荤),习惯全程植物性饵料或全价配合饲料为主,9月初农田停水,结果是9月中旬捕获的河蟹规格小,肥满度低,上市时间集中,市场价格较低,100克以下的河蟹占据市场70%以上份额。

4.不能一味追求稻田蟹推广面积。对于宁夏稻田蟹这个产业来讲,面积过大在技术上很难保证,与其多而粗,不如少而精。在我区将稻田蟹产业推广到一家一户,技术上较难实行。比较理想的做法是种养大户将土地流转后集中成片,每隔100-150亩围成一个养殖单元,便于日常生产管理和降低单位生产成本。

5.品牌不响也是导致宁夏稻田蟹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因素之一。众所周知同样是一只蟹,有牌和无牌、名牌和品牌之间价差较大。

我区的稻田蟹经过育肥,肉味鲜美,味道并不比外地蟹差,但宣传力度不够,销售渠道单一,导致市场一直难以打开。

三、针对宁夏稻田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1.转变观念,从大面积养蟹向养大蟹、养好蟹转变,注重生产实效。我们的思路是减少放养密度,提高放养蟹苗的规格;加强日常管理,保证河蟹生长所需动物性饵料的投喂量,从而提高河蟹的出田质量与价格。

2.加强政策扶持,力争苗种本地化。我区每年从外省区购入蟹苗,质量难以保证,价格高,蟹苗运来后适应本地环境时间长,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对此,我们认为应每年大量购入大眼幼体放入稻田进行扣蟹的培育,争取在当年稻田里培育的扣蟹能满足翌年稻田养殖商品蟹的苗种需求。

3.努力创建宁夏稻田蟹品牌,包括稻田蟹品牌和蟹田米品牌。通过品牌宣传,产品促销等活动,提高宁夏稻田蟹和蟹田米的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我区贺兰县丰谷稻业合作社是稻田蟹产业的核心示范点,该合作社生产的广银牌大米市场认可度高,并获得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参展产品金奖,蟹田米远销深圳、香港等地,市场前景广阔。

4.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渔业产业化进程。去年12月我们成立了宁夏渔业产业协会,重点扶持苗种服务体系、饲料服务体系、市场营销服务体系,从而建立起一个集生产和销售一条龙的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和流通体系的平台,协会上联技术推广部门,下联广大养殖户,为建立三位一体的新的推广体系创造了良好条件,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联合起来,给渔民以实惠,试图通过五个优先、五个统一(优先供应优质苗种、优先提供养殖技术、优先提供病害防治服务、优先提供产销信息、优先提供贷款资金,统一的苗种、统一标准的养殖技术、统一的供销渠道、统一的商标、统一的价格)的原则,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降低养殖生产和市场风险,为稻田蟹产业从蟹种、养殖技术、销售等环节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信息支撑。

5.务实建立科技支撑体系。我区稻田养蟹的科技含量不高,加强与其它科技部门的合作,聘请水稻、螃蟹专家来指导生产,仍然很有必要。发展稻田种养新技术,特别是要加强技术推广和技术骨干两个层次的人才开发,需要既会种田又会养蟹的人才。真正形成以科研院为依托,水产、水稻专家为主体,县乡技术人员为基础的水产科技支撑体系,不断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加强产业发展后劲。

6.继续推行生态健康养殖。深入田间地头加强政策宣传、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发放稻田蟹养殖技术操作规程等形式引导农(渔)民实行生态健康养殖,加强扣蟹暂养塘的日常管理,种植水草和投放田螺是营造河蟹有利生态环境的关键,投放适量活螺可以清除池底残饵,并为河蟹补充动物性饲料;套养适量鲢、鳙鱼可降低池水肥度。二是建立河蟹质量可追朔制度,全面推进档案渔业,建立跟踪管理机制,对所有河蟹养殖池塘建档立案,主要记载苗种、蟹药、饲料、肥料等投入品的使用情况和饲养管理情况,帮助渔农做好河蟹养殖。

猪疫病预防接种应关注的问题研究


1猪疫病预防接种应关注的问题

接种前关注问题。生猪在疫病预防接种之前,必须对生猪的生理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如果存在临近出栏、生病和瘦弱的生猪,必须停止疫苗接种。同时,在购买疫苗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程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并认真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熟悉掌握疫苗稀释的方法与常规疫苗注射液的药量,没有使用的疫苗应妥善保管。另外,疫苗注射时确保针头为一次性使用,不能使用同一个针头给2头或者是2头以上的生猪接种疫苗。对于在接种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各种工具,在接种之前应做好灭菌消毒处理工作。

接种后关注问题。生猪在接种疫苗以后,必须时刻观察生猪的生理反应,是否存在急性休克和过敏等不良症状,如果生猪出现不良症状以后,应结合生猪的情况注射药物,注射剂量要适宜。生猪在接种疫苗以后,应注意疫苗引起的慢性症状,让畜主做好预防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力度。

2.猪疫病预防接种的策略研究

科学制定预防接种程序。畜主应在有资质执业兽医的引导下,结合当地生猪疫病流行的特点,科学制定免疫接种程序,按照生猪生长的阶段,对生猪免疫接种疫苗,以提升接种免疫的效果。例如在每年春季和秋季使用猪瘟冻干疫苗对成年的母猪和种公猪进行接种,接种剂量为1次;在每年3、4和5月对第一胎、第二胎母猪及后备猪接种乙型脑炎疫苗;在4月份为母猪接种伪狂犬疫苗1次,同时饲养场中全部的生猪每3个月应接种口蹄疫疫苗1次。另外,在20—30日龄的猪仔,需要接种猪瘟疫苗,45日龄接种口蹄疫,而在60日龄接种1次猪瘟疫苗,加强免疫。

选择质量可靠的疫苗。畜主应在当地兽医行政部门批准的兽医生物制品定点经销店购买疫苗,在购买疫苗过程中,需要对疫苗存储条件、产品名称、物理性状、生产厂家名称、有效期、批号和生产日期认真校对,确定药品和说明书的规定相吻合,选择质量可靠的疫苗。另外,应严格根据说明书要求的温度条件保存、运输疫苗,轻拿轻放,避免剧烈碰撞,冻干疫苗要检查瓶盖是否出现松动失去真空环境,导致疫苗失去效用。

优化疫苗预防接种方案。结合国家自行免疫计划,在预防接种计划中加入对种猪繁殖、仔猪生长中不良反应的疫病,避免给生猪质量带来影响。接种疫苗的剂量由疫病感染、母源抗体免疫和母猪免疫情况来决定。例如畜主养殖管理水平高,具有良好的疫病防控机制和母源抗体性,其猪仔的预防接种在50天,必要时。在20~25天后可接种猪瘟野毒疫苗,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疫苗剂量,从而降低母源抗体产生的干扰。种猪在接种疫苗过程中,加强细菌性疫病和繁殖障碍性疫病的预防,可在母猪分娩前使用嗜血杆菌疫苗进行接种,让出生猪仔获得被动免疫保护。全面考虑疫苗不同相互影响与干扰的程度,同时,保存活疫苗为冷冻状态,疫苗稀释后3h之内全部使用完;而灭活疫苗保存在2~8℃状态下,不能冷冻保存,防止疫苗佐剂免疫效果受到影响‘2]。

接种时注意事项。生猪在接种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生猪预防接种前后12h严禁使用消毒类药物与抗病毒类药物;疫苗要现配现用,稀释后的疫苗应存放在阴凉处;尽可能降低猪舍内的光线,控制群体应激,绑定生猪过程中,动作适当,避免用力过大导致生猪出现强烈反抗,从而加重生猪的应激反应,使生猪受到意外伤害;注射部位要经过消毒处理,注射精确,用力适当,完成注射后,使用酒精棉球擦拭注射部位与针头,以免生猪产生交叉性感染;在使用疫苗之前,必须摇匀,油剂疫苗必须放在37℃温水中预温,防止疫苗吸收不良造成注射部位形成疙瘩产生感染;生猪在患病与感染期间可缓注、晚注疫苗,谨防强烈副作用造成生猪批量死亡;接种时间应错开生猪转群和驱虫时间,疫苗注射尽可能避免两种以上同时进行,否则会产生干扰失去原有效用;完成接种后,采用高温灭菌方式处理使用的工具,未全部使用完的疫苗禁止随处扔、放,必须使用煮沸方式灭活处理。

3结束语

保护生猪的健康是畜主的工作职责,而预防接种是为了实现有效控制猪病的发生,所以在加强预防接种工作力度的同时,必须科学制定预防接种程序,选择质量可靠的疫苗,同时,优化疫苗预防接种方案,且生猪在接种前后,应做好接种各项工作,注意预防事项,以免疫苗失去原有效用,以此提升生猪的抗病能力。

家禽疫病判断方法 家禽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禽类产品是人们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食品,我国对禽类产品的大量需求促进了养禽业飞速发展,致使集中化的饲养方式迅速发展,但这种饲养方式使家禽饱受疫病的威胁,家禽疫病的诊断与药物选择问题始终是养殖户难以解决的重点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家禽疫病判断方法家禽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1、常见的家禽疫病判断方法

由于引发家禽疫病的原因较多,判断方法较为复杂。因此,在诊断的过程中,需要拥有足够的病理学相关知识做支撑,才能准确的判断疫病发生的原因,并针对其原因展开治疗,避免疫病引发的禽类大面积死亡,对饲养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家畜患病后,可以通过饮食和新陈代谢的异常变化来判断患病类型。

1.1通过饮水量判断

在确保家禽饲料中盐分含量正常的情况下,除了季节与环境的影响,如果家禽的饮水量大大超过平时的标准,那么说明家禽很有可能已经患病,如新城疫、法氏囊等。如果家禽的饮水量开始减少,那么说明家禽可能存在生命的危险,有可能是室内温度较低引起的。

1.2通过家禽粪便的性状判断

不仅是人类、家畜,家禽的部分病症也可以通过排泄物来进行判断,尤其是粪便的性状,是判断家禽疫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例如:家禽中常见的球虫病,粪便的颜色呈红色,并含有血丝;如果患有白痢或尿酸等新陈代谢方面的疫病,家禽的粪便会呈现出白色;如果是新城疫或者是败血症等症状,家禽的粪便会带有黄绿色的黏液。虽然,使用这种方法并不能诊断出家禽所患的所有病症,由于家禽粪便比较容易收集,诊断起来也比较方便。

2、对于药物的选择与使用

2..1正确的选择和使用药物

在药物选择的过程中,务必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药物,不可为了降低成本而选择来历不明的药物,否则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导致疫病加剧,造成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得不偿失;在使用药物的时候,无论是家畜还是家禽,都不能盲目下药,必须在疫病确诊以后,再选择合适的药物对其进行治疗,对症下药,彻底消除疫病;在药物储存的时候,要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上的储藏方法进行储存,为了避免药物的不必要浪费,在使用配比类药物的过程中,可以减少单次的调配量,增加调配的次数,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计划药物的调配与使用,最大程度的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2..2给药途径的选择

家禽疫病的药物治疗中,一般使用口服药物或者是注射药物这两种方法,口服药物通常被用于身体状态较好的家禽治疗中,采用将药物拌人家禽的饲料或饮用水中的方法,来达到对家禽用药的目的。但是,使用口服药物的方法治疗时,务必要将饲料或饮用水中的药物搅拌均匀,有助于家禽更好的对药物进行吸收;一旦家禽的病情已经恶化到无法饮食的程度,便要采用注射的方法来对家禽用药,注射前要对针头进行高温、酒精杀毒,以免家禽在注射的过程中发生二次感染。

2..3药物剂量的选择

家禽的病情是决定药物使用剂量的关键因素,通常情况下,家禽首次用药可以使用规定要求2-3倍左右的药量,使用次数根据药物的效果与失效时间而定,切忌为了促使家禽快速康复采取的频繁喂药行为,这种做法不仅对家禽疫病的康复没有任何好处,还会对家禽的内脏功能造成一定的损伤。如果家禽疫病较为严重,可以按照病情的实际情况增加药量,一旦在用药过程中,家禽出现饮水量急剧减少的情况,说明家禽因为用药量过大而导致了中毒情况的发生,应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抢救治疗。一般情况下,家禽用药的周期是7天左右,1周为1个疗程。在用药的过程中,应采取一疗程、一观察的方法,在充分了解家禽恢复情况的前提下,才可以有效的制定下一阶段的治疗计划。

2..4注意药物使用的禁忌

由于药物中的化学成分会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因此,在药物搭配的过程中,要对药物之间的反应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明确哪些药物相互配合可以更好的发挥药效,哪些药物一起使用会产生毒素,以免导致患病家禽死亡,使养殖场蒙受经济损失。

3、总结

家禽疫病的诊断与治疗是家禽养殖过程中的重大难题之一,对家禽养殖业的危害极大。因此,从事家禽养殖业的业主,要在养殖过程中,多多查阅有关家禽疫病诊断及药物使用方面的书籍,丰富自身的知识水平,采用先进的技术对家禽疫病进行准确的判断,并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使用,确保家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家禽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家禽饲养成败的重要因素仍然是疫病的防治,必须依靠科学技术,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措施,切实控制疫病,才能给饲养者创造更多的财富,促进养禽业的健康发展。
第一、鸡的主要疫病综合防治技术鸡的疫病很多,危害大的主要有:鸡新城疫(鸡瘟),鸡出败(又叫鸡霍乱)、雏鸡白痢、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马立克氏病、禽流感以及鸡球虫病等。
(一)几种主要鸡病的识别要点
1、鸡新城疫:各种年龄均可发生,发病率死亡率都高。病鸡腹泻出黄绿色稀粪,口腔和素囊积有多量粘液,常摇头而吐不出粘液,病鸡精神萎顿,发出“咯咯”叫声,鸡倒提口腔中流出粘液,剖检可见腺胃乳头、盲肠扁桃体和泄殖腔有出血点。
2、禽出败:鸡、鸭、鹅均可发病。急性病例常看不出任何症状突然死亡,如晚上吃饱食后,第二天早上见鸡死在笼内,或产蛋时突然死亡,病程稍长的可见病鸡拉灰白色或绿色粪便,病鸡精神萎糜,口流粘液,鸡冠髯变青紫色。剖检可见肝肿大,表面密布灰白色坏死小点,心冠和心外膜状或片状出血,十二指肠出血。
3、雏鸡白痢:多发生一月龄内的雏鸡,病鸡怕冷,喜堆积在一起,闭眼缩颈,排出白色糊状带腥臭味的稀粪,病鸡肛门附近羽毛被粪便粘附,有时肛门被堵塞,发出凄厉叫声。剖检可见肝出血或有灰白色针尖大小坏死点。
4、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多发于3-6周龄雏鸡。发病快,传播快,死亡率高。病鸡排白色或黄色水样稀粪,厌食、精神高度沉郁、羽毛松乱、啄肛。剖检的特征是胸部和腿部肌肉呈块状或条状出血,法氏囊肿大,囊内有血凝块或黄色胶样物,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带状出血。
5、鸡马立克氏病,主要发生2-4月龄的鸡,病鸡翅、腿麻痹,两腿呈前后伸展姿式,不能站立,病鸡营养不良,消瘦,内脏型马立克氏病外表看不到典型症状,但剖检可见肝、脾、肾及卵巢肿大,色淡、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肿瘤结节,凸出实质脏器表面。
6、鸡球虫病,主要发生4-6周龄雏鸡,病鸡精神沉郁、闭眼、呆立,羽毛松乱,排出带血粪便。剖检可见盲肠肿胀,肠壁增厚内容疑血块和干酪样物质。
(二)鸡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1、种蛋在入孵前应清洗干净,再用消毒药对蛋壳进行消毒,如用0.1%高锰酸钾水浸泡5分钟,小鸡出壳后至育雏期间要进行保温,如用保温伞保温。
2、疫苗防疫:小鸡出壳24小时内要注射马立克氏病疫苗,8-10日龄和28-30日龄用鸡新城疫四系或Ⅱ系疫苗点眼鼻各一次;10-14日龄和21-24日龄用传染性法氏囊弱毒苗各饮水免疫一次;60日龄注射鸡新城疫Ⅰ系疫苗;4个月龄注射禽霍乱菌苗。
3、投药防病:1-14日龄雏鸡主要预防雏鸡白痢和其它经蛋传递的细菌性疾病,按1000毫升饮水中加入硫酸庆大霉素3万单位,让雏鸡自由饮水,或每10只雏鸡用8万单位的庆大霉素针剂一支拌入2斤碎米饲料内,要求拌匀,每天喂3-4次,14天内喂完,15日龄到60日龄鸡,主要是继续预防雏鸡白痢和鸡球虫病,按每公斤体重用复方敌菌净30-40毫克计算药量,混入饲料中让鸡自由采食,连续用药4天,停药3天,一直到2月龄。
4、投药治病:若鸡发生白痢病,鸡霍乱等细菌性疾病时,可用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氯霉素和青霉素等抗菌药物进行治疗;若发生鸡球虫病时,用马杜拉霉素,三字球虫粉等抗球虫病药治疗;若鸡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鸡新城疫或两病混合发生时,用抗传染性法氏囊病、鸡新城疫双价血清或卵黄抗体进行治疗。

(三)鸡传染性肿脸症候群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在鸡病的临床表现中,肿脸症候群较为普遍,给鸡病的临床诊断带来一定困难,极易造成误诊,使我们不能有针对性的投药。肿脸症候群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除饲料如蛋白质和氨基酸缺乏或不平衡及维生素A缺乏,环境应激如有害气体(二氧化碳、氨气、硫化氢及一氧化碳等),高温高湿,消毒药刺激(如高锰酸钾与福尔马林薰蒸消毒)、气雾免疫(如接种新城疫疫苗等),治疗用药(如丁胺卡那霉不比等),寄生虫病(如组织滴虫病、禽眼线虫病)等均能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引起肿脸外;病原维生物引起的肿脸症候群更为常见,危害程度更大。在生产实践中,引起鸡肿脸症候群的常见传染病有传染性鼻炎、禽霍乱、眼型葡萄球菌病、绿脓杆菌病、大肠杆菌性全眼球炎、慢性呼吸道病、肿头综合症、禽流感、传染性支气官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等。
脸肿是由于各种致炎因子通过破坏脸部上皮组织细胞,鼻腔黏膜、眶下窦、哈德氏泪腺等而导致局部炎症造成的,放在治疗时应先作出病因诊断,针对不同的病原选用合理的药物进行防治,切勿以症为病,轻易随症施治。并要采取以下措施确保该疾病的流行发生。
(1)根据不同鸡种的生理特点和生产性能、
科学配制“全价”饲料,增强鸡体的抗病力;
(2)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的鸡舍卫生;
(3)定期消毒,以减少甚至隔断病原微生物的入侵途径;
(4)根据本地发生和流行疫病的血清型或亚型,制订科学的免疫程序。

养猪技术及疫病防治


中国是猪肉消费大国,养猪是我国广大农民的传统产业。由于养猪所用的场地、猪舍的设计、饲料的选择、养猪过程中的疾病防控等都是养殖户面临的重要问题,成为是否能够养好猪、扩大规模的重要因素。以下是对刚刚投入养殖生产的养殖户关注问题的一些借鉴。
1场地的选择
首先,一定要选择空气流通较好,地面位置较高的地方,还要注意风向,不要因为气味影响周围的人生活。
其次,要选择交通便利,水电到位、无工业污染源、地域开阔的地方。
2猪舍的设计
猪舍一般都采用全封闭结构,墙体中都有保温材料。有的现代大型养猪场猪舍内部有地热,水泥地面中埋设循环水管。墙面设有通风口、热风机和水暖空调(表1)。
表1各种猪舍取暖设备的设计比较一览表
表2饲料的成分选择要求
3饲料的选择
为了提高肉猪的出栏率和商品率,提高养猪的生产水平,()增加经济效益,除了做好场地和猪舍的前期准备工作外,饲养中饲料的选择也格外重要(表2)。
4疫病防治
在防疫以上疫病的同时,还要做好其他疫病的免疫工作,防止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Ⅱ型、猪伪狂犬病等病毒性疾病及猪支原体肺炎、猪气喘病、猪链球菌病等细菌性疾病的混合感染,定期对猪群进行血清学监测,及时掌握猪群免疫状况及健康水平(表3)。
表3疫病的免疫程序和注意事项
总之,我国政府重视养猪业。如:给养猪户补贴、猪肉收贮等一系列措施都是政府对养猪业的支持力度和重视的表现。最后,希望养殖户凭借勤劳致富、科学饲养的原则,提高自身的生产水平,为我国人民提供高品质的猪肉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78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