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雉的饲养繁殖技术

白冠长尾雉,属鸡形目雉科,分布于我国中部及北部地区,是我国特产动物,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冠长尾雉栖息于山谷树林和峡谷间,飞行快,行动谨慎,小心怕惊,以植物种子,嫩芽和昆虫为食。其雄性头顶白色,背部磷状羽毛呈鲜橙黄色,各羽具有黑缘,腹中部黑色,尾羽较长,两枚中间尾羽可长达1.5m,非常美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1饲养环境与饲养方式
我园于2007年引进7只白冠长尾雉,3雄4雌,饲养在我园的雉鸡繁殖场内,环境相对较为安静。笼舍大小为4m3m3m,地面为沙土地供其沙浴。内置栖架供其攀爬栖息,设有料槽和水槽,供其自由采食和饮水。繁殖期雄性为争夺配偶而发生打斗,将其按1公2母、1公1母各一圈单笼饲养,繁殖期前对种鸡进行新城疫-传支二联苗免疫。为促进其提前发情产卵,笼舍内安装1个60W的灯泡,每天光照延长至14~16h。
2日粮配制与饲喂方法
白冠长尾雉的日粮由我园自行配制,其配方为:玉米40%,次粉10%,麸皮8%,豆粕27%,鱼粉10%,磷酸氢钙2%,骨粉2%,食盐0.5%,胆碱0.2%,赖氨酸0.1%,蛋氨酸0.1%,维生素10g,微量元素50g,其能量为2712千卡,蛋白质含量18%,Ca∶P=2∶1,能量,矿物质,粗蛋白,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基本符合白冠长尾雉的营养需要。
白冠长尾雉的饲料以颗粒料的形式饲喂,有利于采食,减少浪费,另加喂适量蔬菜,繁殖期加喂适量面包虫、熟鸡蛋、大麦芽,促进其发情交配和提高精液质量。
3发情与产卵
白冠长尾雉的发情产卵期为每年的3月下旬到6月上旬,发情交配一般在早上7点和下午5点左右。首次观察到白冠长尾雉的交配行为于3月28日下午5点半左右,此时,雄长尾雉不停地追逐雌长尾雉,并发出响亮的叫声,雄长尾雉接近雌长尾雉靠近雌长尾雉一侧的翅膀下垂几乎着地,而另一侧向上伸展,颈羽也竖起来,然后雄长尾雉跳上前叼住雌长尾雉,雌长尾雉随即卧倒,雄长尾雉跳至雌长尾雉背部,尾羽下压,雌长尾雉尾羽错开,尾部尽力向上翘起,两者泄殖腔吻合,时间从几秒到十几秒不等。此时雄长尾雉伴有响亮的鸣叫声。交配后,雌雄长尾雉各站一处,或寻食或安静的走动。
长尾雉每隔2~3天产1枚卵,卵呈长卵圆形,()为青灰色,卵平均重30.6g(27~38g),长径46.5mm(44.5~50.5mm),短径35.4mm(34.2~36.9mm)。
4孵化
孵化前对孵化机进行清洗消毒,用高锰酸钾、甲醛按每立方米7g高锰酸钾、14ml甲醛进行熏蒸消毒。对孵化机进行调试,待其正常运转1~2d后方可进行孵化。入孵前用0.05%高锰酸钾消毒种卵,防止种蛋污染。入孵1~7d给温度37.8℃、湿度55%,8~20d给温度37.6℃、湿度65%,21d后至出雏给温度37.4~37.5℃、湿度70%。孵化期间每2h翻蛋1次,孵化7d进行第一次照蛋,捡出无精蛋,19d进行第二次照蛋,捡出弱精蛋和死胎蛋,24d打嘴,25d出壳。破壳位置上距7.3mm、下距37.2mm,蛋壳破裂纹路呈放射状。
5育雏
刚出壳的白冠长尾雉雏鸡体重仅为23.8g,体型非常小,体温调节机能尚不健全,对环境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可以说能否控制好环境温度是白冠长尾雉育雏能否成功的关键。我园设计的育雏箱为80cm60cm60cm,箱内用灯泡控制温度,箱底铺有垫料。1~3日龄箱内温度为35~36℃,4~7日龄箱内温度为33~35℃,7~15日龄箱内温度为31~33℃,16~28日龄箱内温度为30~32℃,1月龄后温度趋于常温,同时要保持必要的通风,切忌温度忽高忽低,一日内温度变化不要大于0.5℃。1月龄后可放入大圈饲养。白冠长尾雉生性好斗,每圈密度不可过大,防止相互啄伤。
幼雏1日龄饮0.05%高锰酸钾水或多维素,饮水为凉开水。饲料以粉料形式饲喂,加少许面包虫或鸡蛋黄,采用限制饲喂,按自由采食量的90%饲喂,定时定量,防止因食入过多饲料而造成体内脂肪蓄积,体重超标,体质不坚实,发育不匀称,提前性成熟。限制饲喂不仅可以节约饲料,降低成本,而且可以降低死亡率,提高以后的繁殖性能。同时要保持饲料中钙,磷比例平衡,维生素,微量元素适量,避免营养缺乏症的发生。
6疾病防治
疾病防治是白冠长尾雉饲养繁殖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此,我园制订出科学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1日龄:注射马立克疫苗;1周龄:新城疫-传支二联苗滴鼻点眼;15日龄:法氏囊疫苗滴鼻点眼;2月龄:加强免疫新城疫-传支二联苗;由于雏鸡体型小,重量轻,应严格掌握免疫药物用量。在日常工作中做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定期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生素,抗病毒,抗球虫等药物,预防细菌性,病毒性和寄生虫疾病的发生。
7小结与讨论
我园在白冠长尾雉的饲养繁殖实践中总结出以下经验:
(1)白冠长尾雉胆小易惊、生性好斗,必须创造安静的生活环境才有利于产卵繁殖.在繁殖期延长光照有利于刺激垂体前叶分泌促性腺素,可促进卵泡发育和排卵,提高产蛋质量和延长产蛋时间.饲料中加喂葱末和大麦芽,大麦芽富含Ve可促进发情交配,提高受精率。
(2)温度控制是育雏成功的关键因素,必须科学而严格地掌握,避免因温度过高或过低而造成死亡。
(3)要制订一套科学严密的防疫程序,预防传染病的发生。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和精细化的饲养管理为幼雏的生长发育提供了保障,预防了营养缺乏症的发生,增强了幼雏的体质。

相关阅读

繁殖母羊的饲养和管理技术


为充分发挥繁殖母羊的生产力,应创造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以提高母羊的受胎率、多胎多羔率和产羔成活率。繁殖母羊饲养管理的好坏与母羊的繁殖性能、羔羊的成活率、肉羊养殖场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在饲养与管理的过程中要进行合理饲喂,科学管理。确保母羊的健康,加强妊娠期和哺乳期母羊的饲养管理,增强体质,促进胎儿的生长发育和健康。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繁殖母羊的饲养和管理技术。

母羊的繁殖性能对于通过自繁自养饲养方式下的规模化肉羊养殖来说非常重要,而繁殖母羊包括妊娠期母羊和哺乳期母羊的饲养管理对于提高母羊的繁殖性能、提高羔羊的成活率、增加肉羊养殖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饲养管理的过程中要针对处于不同生理阶段的生理特点、营养需求给予科学的饲养管理。从增强母羊的体质和抗病能力出发,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从而保证妊娠母羊的健康,进而促进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提高羔羊的成活率。

1、妊娠期母羊的饲养管理

妊娠期母羊的营养需求不但要满足自身的维持需要,还要给胎儿的生长发育提供营养,以及为哺乳期泌乳功能的发挥做好充足的营养储备,因此,在营养的供应上要注意保证饲料优质,且营养全面,配比均衡。在青绿饲料丰富的夏秋季节应以饲喂新鲜的青饲料为主,配合饲喂一定量的精饲料,在冬春青饲料短缺时则可以饲喂青贮饲料、氨化饲料或者微贮饲料等,无论是饲喂何种饲料都要保证其质量,严禁饲喂发霉、变质、掺有杂质的饲料。

母羊在妊娠期不同阶段的生理特点不同,其饲养管理要点也不同。在妊娠前期,为母羊怀孕后的前3个月,这一阶段胎儿的生长发育速度较为缓慢,营养的供应能够维持母羊基本需求即可,一般要求维持配种时的体况,不宜过肥,也不宜过瘦。这一阶段可以饲喂优质的秸秆饲料来替代青干草,同时还可补饲一部分的优质干草或者青贮料等。精料的饲喂量则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提供,注意保证优质饲料中各营养物质均衡,不可忽略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添加。母羊在妊娠后期,胎儿的生长发育速度迅速,初生重的90%是在这一阶段生长的,因此,此时对营养的需求量较多,这一阶段的营养供给除了要满足母羊自身的维持需要外,还要考虑到胎儿的生长发育及泌乳的需求,如果这一期间的营养供应不足,会带来一系列较为严重的后果,如胎儿的生长发育受阻,发育不良,胚胎出现早期死亡,母羊在产后无乳或少乳,羔羊的成活率低等。因此,这一阶段要在妊娠前期的基础上提高营养的浓度和饲喂量。除了要让母羊采食充足的粗饲料外,还要增加日粮中精料的比例。但是要注意在产前1周左右要减少精料的用量,防止胎儿的体重过大,引起难产。

妊娠期要做好母羊的保胎工作,在养殖方面要注意细心周到。对于放牧的羊群,要避免驱打和让母羊滑到,以免让母羊受到惊吓而发生流产,另外,还要避免羊群间过于拥挤、发生打斗,防止出现机械性流产。适当增加母羊的户外运动量,以增强体质,减少难产的发生几率,阳光的照射对母羊的健康以及胎儿的生长发育都十分有利。在分娩前1个月要对母羊进行单圈饲养,产前1周让母羊转入待产圈饲养,并加强护理。合理饲喂,保持饲料的干净,不饲喂发生霉变的饲料,并且每次喂完料后要及时的清理料槽中的剩料,以免母羊吃到受污染的饲料而发生腹泻甚至流产。

2、哺乳期母羊的饲养管理

母羊分娩成功产下羔羊后即进入哺乳期。母羊在分娩过程中要做好羔羊的接产,以及母羊和羔羊的护理工作,以确保母羊和羔羊的健康。母羊在分娩后不可立即喂料,可让其先饮用一定量的麸皮汤,利于体质的恢复,还可促进胎衣排出。初乳对于初生羔羊来说非常的重要,可让羔羊获得被动免疫,对于提高羔羊的成活率意义重大,因此,在羔羊顺利产出后要让其尽快的吃上初乳。在母羊哺乳期前2个月,羔羊生长发育的营养来源主要来自于母乳,因此,母前的乳汁是否充足对羔羊的生长发育、健康、抗病能力、成活率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提高哺乳期的饲养管理工作,使母羊分泌充足的乳汁。除此之外,母羊经历了分娩的过程,体质会大量的消耗,生殖系统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复原,因此,哺乳期饲养管理的目的还包括促进母羊体质、生殖系统的恢复。这期间要注意母羊营养的供应,实际营养的提供量要根据母羊的身体恢复情况和羔羊的数量来确定,如对于产双羔的母羊每天的精料量为0.6kg,而对于产单羔的母羊精料的饲喂量则为0.4kg。

通常母羊在产羔后1个月左右泌乳量达到高峰期,随后则开始逐渐下降,而此时羔羊生长发育迅速,对营养的需求量也开始不断的增加,并且羔羊此时的胃肠功能已经基本发育完全,单纯的依靠母乳所摄入的营养不够维持生长发育,所以需提供大量的粗饲料和精饲料。虽然母羊的泌乳量下降,但是也不可忽视对其的饲养管理,因此如果饲养管理不当、营养的供应不足会导致母羊在泌乳期的失重严重而导致繁殖性能下降,使母羊不能正常的排卵发情,严重时还可能会影响到终身的繁殖力。另外,还要加强哺乳母羊的管理工作,保持圈舍的环境卫生,防止母羊发生乳房炎等生殖系统疾病。

一、空怀期空怀期是指母羊在羔羊断奶到配种前的恢复阶段,这一阶段的营养状况对母羊的发情、配种、受胎以及以后的胎儿发育都有很大关系。在配种前1-1.5个月要给予优质青草,根据母羊群及个体的营养情况,补饲精料每天每只0.2-0.3千克,以保证母羊的营养水平。
二、妊娠期妊娠期是指母羊怀孕到分娩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保好胎,并使胎儿发育良好。胎儿最初的3个月对母体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并不太大,以后随着胎儿的不断发育,对营养的需要量越来越大。怀孕后期是羔羊获得初生体重大、毛密、体形良好以及健康的重要时期,因此应当对母羊精心喂养。补饲精料的标准要根据母羊的生产性能、膘情和饲草的质量而定。
(一)妊娠前期是指妊娠的前3个月,胎儿发育较慢,需要的营养物质少,除饲喂青贮草外,每天每只补饲0.3-0.4千克精料即可满足需要。
(二)妊娠后期是指妊娠的后2个月,胎儿生长迅速,羔羊初生重90%是在这一时期增加的,此时应加强饲养,每只母羊每天应饲喂精料0.4-0.5千克,干草1-1.5千克,青贮料1.5千克。
三、哺乳期哺乳期是指母羊分娩到断奶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保证母羊有充足的奶水供给羔羊。母乳是羔羊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的主要来源,特别是产后头20-30天,母羊奶多,羔羊发育良好,抗病力强,成活率高。如果母羊养的不好,不但母羊消瘦,产奶量少,而且影响羔羊的生长发育。因此,对哺乳期的母羊应做到以下六点:
(一)哺乳母羊的圈舍必须经常打扫,应保持清洁干燥,对胎衣、毛团、石块、烂草等要及时扫除,以免羔羊舔食引起疫病。冬季,母羊圈舍要勤换垫草,搞好保暖防风。
(二)要经常检查母羊乳房,如发现奶孔闭塞、乳房发炎、化脓或乳汁过多等情况,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处理。
(三)刚产后的母羊腹部空虚,体质衰弱,体力和水分消耗很大,消化机能减弱,这几天要给易消化的优质干草,饮盐水、麸皮汤。青贮饲料和多汁饲料有催奶作用,但不要喂的过早、太多。产羔后的1-3天内,如果膘情好,可少喂精料,以喂优质干草为主,以防消化不良和乳房炎的发生。

(四)合理补饲。一般哺乳母羊每天需补精料0.6-0.8千克左右,多喂优质青干草和多汁饲料。补饲标准为前多后少,确保奶汁充足。
(五)防止羔羊将奶吃偏。羔羊吃奶次数多的乳头,以
后奶胞小;吃的次数少的乳头,以后奶胞大。乳房过大或过小,乳房下垂,都影响羔羊吃奶。要人为控制羔羊,使羔羊将两侧乳房的奶吃的均匀,保持母羊乳房及奶头的大小、高低适中。
(六)断奶前要减少多汁饲料、青贮和精料的喂量,控制营养防止发生乳房炎。
四、产期管理及护理
(一)产前准备
1、产房及用具、乳品的准备。接产用的房舍,应因地制宜,不强求一致。有条件的场户在建场时应根据规模大小、母羊多少、设计建设固定的产房,单位面积可适当宽松一些。没有条件修建产房者,应在羊舍内临时搭建接羔棚;要求产羔母羊每只应有产位面积2平方米左右,产羔栏位约为待产母羊数的20-30%。接产用具及乳品包括镊子、产科器械、长臂手套、结扎绳、5%碘酊消毒液、缩宫素、擦械布、温水等。产前3-5天,必须对产房,运动场、饲草架、饲槽、分娩栏等进行修理和清扫,并用3-5%的火碱水进行彻底消毒。消毒后的产房,应当做到地面干燥,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挡风御寒。
2、接羔人员的准备接羔是一项繁重而细致的工作,因此,每群产羔母羊除主管牧工以外还应根据羊群品种、质量、
产。其方法是:人在母羊体躯后侧,用膝盖轻压其肷部,等羔羊前肢端露出后,用一手向前推动母羊会阴部,羔羊头部露出后,再用一手握住头部,一手握住前肢,随母羊的努劲向后下方拉出胎儿。若属胎势异常或其他原因的难产时,应及时请有经验的兽医技术人员协助解决。羔羊产出后,首先把其口腔,鼻腔里的黏液掏出擦净,以免阻碍呼吸、吞咽羊水而引起窒息或异物性肺炎。羔羊身上的黏液,最好让母羊舐净,这样对母羊认羔有好处。如母羊恋羔性弱时,可将胎儿身上的黏液涂在母羊嘴上,引诱它舐净羔羊身上的黏液,也可以在羔羊身上撒些麦麸,引导母羊甜食羔羊,如果母羊不舐或冬天寒冷时,可用软布或毛巾或柔软干草迅速把羔体擦干或点火烤干,以免受凉。如遇到分娩时间过长,羔羊出现休克情况,可采用两种方法施救:一种是提起羔羊两后肢,使羔羊倒悬,同时拍打其背胸部,刺激羔羊呼吸。另一种是使羔羊卧平,两手有节律地按压羔羊胸部两侧,暂时假死的羔羊,经过这种处理后,可以复苏。羔羊出生后,一般情况下都是由自己扯断脐带,在人工助产下娩出的羔羊,可由助产者剪断或扯断脐带,断前可用手把脐带中的血向羔羊脐部推捋几下,然后在离羔羊肚皮3—4厘米处结扎、剪断并用碘酒涂抹消毒。母羊分娩后,非常疲倦、口喝,应给母羊喝温水,最好加入少量的麦麸和红糖,母羊一次饮水量不要过大,以300
毫升为宜,饮水量过大,容易造成真胃移位等疾病,影响以后采食。
五、产后护理
(一)母羊产后整个机体,特别是生殖器官发生了剧烈变化,机体的抵抗力降低。为使母羊复原,应给予适当的护理。在产后一小时左右给母羊饮300—500毫升的温水,并注意母羊胎衣及恶露排出的情况,一般在4-6小时排出、排净恶露。三天之内喂饲质量好、易消化的饲料,减少精料喂量,以后逐渐转为正常饲喂。
(二)检查母羊的乳房有无肿胀或硬块,发现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三)羔羊产出后,迅速将口、鼻、耳中的粘液抠出,让母羊舔净羔羊身上的粘液,如果羔羊发生窒息,可将两后肢提起,使头向下,轻拍胸壁,刺激呼吸。在寒冷季节出生的羔羊,应迅速擦干羔羊身体,注意羔羊的保温,并尽快帮助羔羊吃上初乳。母羊产后1-7天左右为初乳分泌期。第一天内的初乳中脂肪及蛋白质含量最高,次日急速下降。初乳维生素含量较高,特别是维生素A,并含有高于常乳的镁、钾、钠等盐类,羔羊吃后有缓泻通便的作用。初乳中球蛋白含有较高的免疫物质,营养价值完善,容易被羔羊吸收利用,能增强羔羊抵病力。如果新生羔羊体弱找不到乳头或母羊不认羔羊时,要设法帮助母子相认,人工辅助配奶,直到羔羊能够自己吃上奶。对缺奶羔羊和双羔要另找保姆羊。对有病羔羊要尽早发现,及时治疗,给予特别护理。
对于母羊和生后三天以内的羔羊,母子不认的羊,应延长在室内母子栏内的饲养时间,直到羔羊健壮时再转群。为便于管理,母子同群的羊可在母子同一体侧编上相同的临时号码。

长尾鮡


中文名称长尾鮡


拉丁名称Pareuchiloglanis longicauda Yue

异名石扁头(云南)、四方头(贵州)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鲇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鮡科

拉丁科名Sisoridae

中文属名鮡属

拉丁属名Pareuchiloglanis Pellegrin,1936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珠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Ⅰ-5;臀鳍Ⅰ-5;腹鳍Ⅰ-5;胸鳍Ⅰ-14-15。

体长为体高6.6-14.0(8.3)倍,为头长4.0-5.3(4.6)倍,为尾柄长3.8-5.0(4.3)倍,为背前距2.8-3.4(3.0)倍。头长为吻长1.7-2.0(l.8)倍,为眼间距3.2-4.3(3.7)倍,为头宽0.95-1.1(1.02)倍,为口宽2.3-3.1(2.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3.8-7.8(4.9)倍。

头和前躯纵扁,后躯渐圆。头部腹面平扁。眼小,眼圈模糊,距吻端较距鳃孔上角为远。吻圆。口下位,其周围及前胸具乳突。鼻须将达或刚达眼前缘。上颌须末端尖细,略超过胸鳍起点或稍不及,腹面有羽状皱褶,其基部宽阔,有膜与头侧相连;下颌须较短。鳃孔下角伸达胸鳍第一鳍条的上基。上颌齿带整块,中央有缺刻。齿绒毛状,大小不一,埋于皮下,仅露齿尖。

背鳍平卧时,鳍条末端略超过腹鳍基后端,起点距吻端较距脂鳍起点为远。脂鳍基小于背鳍前距。臀鳍起点至尾鳍基相当于至腹鳍中点或超过腹鳍起点。胸鳍呈圆扇形,水平展开,后端一般远不达腹鳍起点,个别可接近。腹鳍刚达或略超过肛门。肛门距膀鳍基后端显著近于距臀鳍起点。尾鳍平截,上下角钝圆。

背部棕褐色,腹部黄色。枕骨两侧各有一个黄色斑点。背鳍起点向前有一纵长黄斑,其两侧各有一个圆形黄斑。脂鳍起点有一纵椭圆形黄斑。脂鳍灰黄色。臀鳍基部有一灰斑,鳍条末端有斑纹。尾柄上、下缘黄色,其余灰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蛤蚧饲养与繁殖技术


蛤蚧为壁虎科动物,为国内外紧缺的贵重药材、市场需求量大,其养殖是农家快速致富的一条新门路。

蛤蚧的生活习性及特征

蛤蚧又名仙蟾、大壁虎,喜居山岩坡壁,石洞裂缝、屋宇檐下或洞中。喜食活虫、好争食,日伏夜出,冬眠夏活跃。雌蛤蚧粗肥、稍黄色、花纹稍细;雄蛤蚧稍黑,花纹较粗,体稍瘦,每条重100~200克,雄蛤蚧体较小,尾稍尖,药物作用强。

蛤蚧的捕捉

蛤蚧一般在5~9月捕捉。捕捉方法:

①晚间乘蛤蚧外出觅食时,用较强的灯光照射,蛤蚧见强光立即不动,便可捕获。

②用小竹竿一端扎上头发,伸向石缝中引触,蛤蚧见发咬住不放,旋即迅速拉出竹竿,捕入笼中。③在竹竿上扎上铁针,乘蛤蚧夜出时刺之取捕。

选种苗

蛤蚧种苗不一定要购买,可在夏日晚间灯光下屋宇檐下或树洞中捕捉作种苗。蛤蚧极少生病,无需药物预防,但必须做好防猫、黄蚂蚁的天敌危害。蛤蚧场所空气要清新,严防炊烟、农药味污染。干制蛤蚧易生虫,需用硫黄熏后在木箱内干燥贮藏。

建场

宜选干燥阴凉处,用石头和砖砌成空心假山,假山壁分为砖壁和石壁两层,砖壁高3米宽,宽2.3米,长3米,两边离地1米处各开数个方形小洞,顶上开一天窗,一头开门,一头开窗。石壁用石块砌成,紧贴砖壁之外。对正砖壁方形小洞,留出三角形小洞。窗门及小洞均设铁丝纱。假山心全用石头砌成,位于砖壁之内,长1.1米,宽1米,一头与砖壁顶连接,离地1米以上,四周开很多小洞,为蛤蚧栖息处,假山留过道便于观察。

饲养

养蛤蚧饲料以昆虫为主,安装一盏20瓦黑光灯,可诱捕昆虫给蛤蚧吃,饲料不足可补充土鳖虫、蟑螂或夜蛾;咸米饭、瓜类、红薯等食饱一次可以3~5天不再寻食。蛤蚧在气温15℃以上才开始活动,17℃~18℃开始摄食,22℃~30℃最活跃,32℃应泼水降温。室内湿度应在70%~90%。

繁殖

将怀孕蛤蚧养在笼内,用纸格分开,纸格内贴一层薄纸,让蛤蚧在薄纸上产卵笼外用布遮光,使蛤蚧能安静产卵。雌蛤蚧每次2个卵,50天左右产一次,一年可产4次,卵不需蛤蚧孵化,将产卵的薄纸取下,放在湿度适宜,温度在30℃~33℃,经70~80天即可自动孵出幼蛤蚧。因此,将早期产的卵经适当升温即可缩短孵化期,延长幼蛤蚧的生长期,降低入冬时死亡率,晚期产卵可适当降低温度,延迟到次年天暖时孵化。在20~30条蛤蚧群中,只选留一条雄性,因雄性多会互相争雌、争食、咬断尾巴,降低药用价值,同时雄蛤蚧会追咬小蛤蚧,故每批长大应分雌雄数目,把多余雄蛤蚧卖掉,才能确保蛤蚧正常繁殖。

刚孵出的幼体长约8厘米,头大,身体纤小。幼体背呈青色,具黑、灰白色的点状花纹。长到成体,背面变成紫灰色,具砖红蓝灰色的斑点。幼体孵出后即开始独立生活。1年后性成熟。

箭峰雉螺


中文名称 箭峰雉螺
拉丁名称 Phasianella histrio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pda
中文目名 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 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 雉螺科
拉丁科名 Phasianellidae
中文属名 雉螺属
拉丁属名 Phasianella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壳体小型,卵圆锥形,略瘦型,壳质薄,壳高10mm,壳宽6mm。螺层6层,体螺层较隆凸,约占整个螺层的三分之二。缝合线深。壳面具瓷样光泽,饰有白色箭头斑纹,箭头横向,与缝合线平行,交错排列,前后左右均有断续,不甚规律,组成群峰状。间具许多暗红色螺纹,上有许多白色小斑,螺纹横穿箭斑。缝合线周围散布一些不规则红斑。底面凸,斑纹形态似壳面。壳口较小,卵圆形,轴唇略厚,外唇薄而宽。无脐孔。厣为卵圆形,外层灰白色,光滑具光泽,微凸。
分布 中国南沙群岛;菲律宾群岛,班达群岛海域。
生活习性 暖水性强,生活于热带海洋,多栖息于海藻上,我们的标本采自南沙海域表层漂浮的马尾藻。

长尾大角鮟鱇


中文名称 长尾大角鮟鱇
拉丁名称 Gigantactis garganthu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鮟鱇目
拉丁目名 Lophiiformes
中文科名 大角鮟鱇科
拉丁科名 Gigantactinidae
中文属名 大角鮟鱇属
拉丁属名 Gigantacti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Ⅰ,5;臀鳍5;胸鳍18;尾鳍8。鳃盖条骨6。
体长为体高3.7倍,为体宽9.2倍,为头长4.7倍,为背鳍棘长0.28倍,头长为头高8倍,为吻长2.1倍,为眼径26.3倍,为眼间隔2.5倍,为上颌长1.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3.9倍。

体延长,侧扁。头短高,侧扁,头长小于头高。吻尖突,突出于口前。眼很小,不明显,上侧位,位于吻端与胸鳍基间距中央稍前方。眼间隔圆突。鼻管细长,位于吻端稍后方,两鼻孔开孔于鼻管上端。口大,稍斜裂,后端伸达眼后缘下方。上颌长于下颌。牙细尖,弯曲,前颌骨约具34牙,排成一行,前方1牙最长,为体长1.1%;下颌约具79牙,排成4行,外行牙较长,最长牙为体长1.9%;犁骨和腭骨无牙;咽鳃骨Ⅱ、Ⅲ具较大尖锐牙,各1行,6~7牙。鳃孔位于胸鳍基部下方,鳃2(1/2)个,无鳃耙,鳃丝细长。肛门位于体后半部、臀鳍前方。

头、体密被绒毛状细棘。

第一背鳍具1棘,位于吻端,极长,约为体长3.6倍,端部具拟饵体。拟饵体形态因损伤而无法观察。第二背鳍位于体的中部稍后方,第二鳍条最长。臀鳍约始于背鳍第三鳍条基部下方,与背鳍同形等长。胸鳍宽短,上侧位,位于鳃孔后上方。无腹鳍。尾柄细长,其长为体长25.8%。尾鳍发达,鳍条长,第二、第七鳍条丝状延长,约相等,为体长76%;第九鳍条短,不露出,隐于皮内;尾鳍基部约1/4被以皮膜。各鳍鳍条均不分支。

头、体、各鳍均为黑色。

繁殖期银狐的养殖技术和配种产仔饲养管理


银狐准备配种期的养殖技术:

银狐的寿命为10~14年,可繁殖年限为6~8年,人工养殖的最佳繁殖年限为2~5年。

狐是每年繁殖一次的动物,繁殖季节在春季。狐的生殖器官受光周期的影响而出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银狐的发情期一般在1月中旬到3月中旬。

一般认为,银狐配种前1~2个月为准备配种期,实际上公狐从配种结束,母狐从断rǔ以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繁殖季节的准备配种期。因为公狐在配种期和母狐在产仔哺rǔ期体力消耗很大,要有一个恢复体力阶段,所以准备配种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加速银狐体力恢复,种公狐配种结束后、种母狐断rǔ后10~15天内,饲料营养水平仍要保持原有较高的水平,不仅要保证足够的蛋白质,还要适当地补加维生素E,才能使性器官正常发育。银狐从11月中旬开始进入准备配种期的关键阶段,这期间更要注重营养。种狐体况的调整,关键在于饲养人员在饲喂分食上下功夫。过肥的狐要减食或适当停食,瘦弱之狐要多给食,对个别需要特别照顾的狐要单独照顾,以使所养的狐基本上能够达到全群体况均衡一致。

光照是繁殖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为了促进银狐性器官正常发育,要让所有种狐接受光照。实践证明,光照有利于银狐性器官发育,有利于发情和交配。

要保证狐群饮水的供应,每天至少要饮水2~3次。狐场要经常保持环境卫生,笼舍在配种前要用喷灯消毒1次,种公狐、种母狐的性器官在配种前要用0.1%的高锰酸钾水清洗1次,以防交配后引起子宫内膜炎。

银狐配种期的养殖技术:

在配种前要做好选种选配,无论是种狐场或生产狐场都应制订配种计划,按既定的选配方案进行配种。配种期要保持较高的饲料营养水平。由于种公狐配种期性欲旺盛,体力消耗较大,采食不正常,每天中午要补一顿营养丰富的饲料,或给半个到一个鸡蛋。要保证饮水充足,最少每天要饮水4次。放对要在清晨进行,对那些发情好,而早晨没有放对成功的,也可在傍晚凉爽时再放,除放对、饮水和喂食外,尽量使银狐休息,因此,场内谢绝参观。发情检查要2~3天1次,对发情接近持续期者,要天天检查或放对。首次参加配种的公狐要进行精液品质检查,以确保配种质量。复配要求连日或隔日进行,以2~3次为宜,过多则使阴道、子宫带进异物的可能增大,易引起子宫内膜炎,进而造成空怀或流产。

此期间要特别注意笼舍的维修,防止跑狐。另外,配种期间尽量用本群公狐配本群母狐,不要串群乱配,那样一是不利于防疫,二是不利于翌年血缘轮换。

银狐妊娠期的饲养管理:

妊娠期银狐是全年各生物学时期中营养水平要求最高的时期,除应保证其营养丰富全价、易消化、清洁新鲜的饲料外,还要求饲料多样化,以保证必需的氨基酸互补。另外,每头银狐每天应补充维生素E15毫克。

要保障狐群全天供应饮水,饮具和食具每天要刷洗,每周要消毒1~2次,产箱内要铺以垫草,以防寒流侵袭引起感冒。饲养人员每天要注意观察狐群的动态,发现有病不食者,要及时请兽医诊治,以避免影响胎儿发育。如果发现有流产征候者,每头妊娠狐应肌肉注射黄体酮20~30毫克保胎。

要做好产前的准备工作。每个狐产箱要标注预产期(依第一次交配日期推算)。产箱在产前5~10天要进行消毒并做好保温工作。对已到预产期的狐更要注意观察,看其有无临产征候。rǔ房周围的毛是否拔好,有无难产表现等。如有以上征候,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饲养人员仍要注意笼舍的维修,防止跑狐,否则会因捕抓跑狐而引起流产,或引起其它妊娠狐惊恐。

银狐产仔泌rǔ期的饲养管理:

产仔泌rǔ期饲养管理的重点是产仔保活,达到丰产丰收。正常妊娠的银狐怀孕52天就会顺利产仔。产后应立即检查,最多不超过12小时,主要目的是看仔狐是否吃上母rǔ。吃上母rǔ的仔狐嘴巴黑,肚腹增大,集中群卧,安静,不乱叫;反之,未吃上母rǔ者分散在产箱内,肚腹小,不安地乱叫。另外还应观察有无脐带缠身或脐带未咬断的情况,有无胎衣未剥开,产仔狐数,有无死胎等情况。凡母性不强的母狐所产的仔狐、同窝超过13只的仔狐、无rǔ母狐的仔狐,都要采取找保姆狐代养的方法,以尽量减少5日龄内的死亡数。

此期的饲料营养水平大致与妊娠期一致。饲料中可在妊娠期的基础上增加rǔ品饲料2%~3%,这对母狐泌rǔ大有益处。产后最初几天,母狐食欲不佳,但5天以后,特别是到哺rǔ的中后期,仔狐会吃食时,食量大增。因此,要根据仔狐日龄增长并结合食欲情况,在饲料营养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随时增加母狐的饲料量,以保证仔狐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

产仔哺rǔ期更应保证全天的饮水供应,一是哺rǔ母狐因产奶需要大量的水,二是天气渐热,饮水有利于防暑降温。

此阶段绝不能忽视环境卫生工作,饲养人员对食具和饮具要每天清洗,每周消毒2次。对笼舍内外的粪便要随时清理。

银狐幼狐的饲养管理技术:

仔狐生后8周(55~60天)即可断rǔ,与母狐分离。刚断rǔ的仔狐,离开母狐和同伴,很不适应新的环境,大都表现应激反应,不想吃食、发出嘶叫、行动不安、怕人等。所以,分窝后尽量少惊动它们。此时饲料仍按哺rǔ期水平不变,维持5~7天。当仔狐习惯了独立生活后,再改变饲料。此期正是幼狐生长发育旺盛时期,生长迅速,因此要依仔狐食欲状况不断增加饲料量,同时供给多种维生素,以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

幼狐生长期正值盛暑,气温较高,在管理上应注意防暑降温。除保证全天饮水供应外,有条件的狐场可采取地面洒水的方法降温。饲料要绝对保证卫生,腐败变质的饲料绝不能用,以防止肠胃炎和其它疾病的发生。7月份要接种犬瘟热、胃肠炎及其他疫病的疫苗。

挑选种狐的工作要在此期间进行。原则上要挑选早产(4月5日前产)、繁殖率高(胎产5只以上)、毛色合乎标准的银狐的后裔做预备种狐。挑选出来的预备种狐要单独组群专人饲养,可与基础种狐饲料营养水平一样,但饲料量要比其高10%,并每头每日加维生素E5毫克。与种狐一样,放在朝阳的地方饲养。

提高和牛犊牛繁殖成活率的饲养技术


母牛带犊繁育技术,通过胚胎移植技术受胎和专业饲养管理,予以全面均衡的营养调控,能够快速恢复受体母牛的繁殖性能,平稳进入下一个繁殖周期,确保初生牛犊能够得到充足母乳,并能及时吃到初乳,易于成活。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提高和牛犊牛繁殖成活率的饲养技术。

日本和牛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品质优秀的良种肉牛,其肉大理石花纹明显。由于其肉质细嫩多汁,肌肉脂质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很低,风味独特,肉用价值极高,和牛肉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与相同脂肪比例的牛肉相比,健康风险较低。

1、初生犊牛护理

犊牛出生后立即清除口、鼻、耳内的粘液,以免妨碍犊牛的正常呼吸,导致粘液吸入气管及肺内。如果犊牛在产出时已经将粘液吸入而造成呼吸困难时,助产人员可以两人合作,握住犊牛的两后肢,倒提犊牛,拍打其背部,使吸入的粘液排出。通常情况下,犊牛的脐带可以自然扯断。未扯断时,用消毒剪刀可在距离犊牛腹部6~8厘米处断脐,然后用5%的碘酒浸泡2~3分钟消毒,切记不要将药液灌入脐带内,以免因为脐带孔周围组织充血、肿胀而继发脐带炎。断脐带时不要结扎,以自然脱落为好。冬季气温低,应用干净的毛巾尽快擦干犊牛身上的被毛,以免犊牛受凉感冒。还可以让母牛舔干犊牛身上的被毛,其优点是刺激犊牛呼吸,加强血液循环,促进母牛子宫收缩,可以尽早排出胎衣。

2、犊牛饲喂、管理程序

初生犊牛尽早吃足初乳。初乳是母牛产犊后3~5天所分泌的牛乳,初乳中含有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初乳中含有较多的镁盐,有轻泻作用;初乳可以促进皱胃分泌大量消化酶,使胃肠机能尽早形成;初乳含有丰富而易消化的养分。犊牛出生后30分钟内灌服第1次初乳,第1次初乳使用经产牛的初乳,饲喂量为体重的10%,最多不超过4千克。

定时定温及饲喂方法。从第2次饲喂初乳开始,采用奶瓶饲喂,喂足3天初乳,每天1.5~2.0千克/次,每天3次,初乳采用水浴间隔加热至38℃~39℃时饲喂犊牛牛奶温度非常重要,低于38℃犊牛易发生腹泻。犊牛得病少,成活率高。水浴间隔加热初乳或常乳指将装有初乳或常乳的奶桶放在水浴中,用高温蒸汽插入水中,使初乳或常乳间接加热至60℃,然后降温至39℃时将其取出。

从出生第4天开始饲喂常乳、开食料以及饮水。常乳用水浴间接加热至60℃,然后降温至39℃时饲喂,每天1.5~2.0千克/次,每天3次,开食料的饲喂为自由采食。冬季水温不能低于15℃,夏季水温不能高于34℃。

开食料的主要成分为玉米、麸皮、膨化大豆、豆粕、菜粕,其中粗蛋白含量大于20%。开食料也称犊牛代乳料,是根据犊牛营养需要而配制的适口性强、易消化、营养丰富,专用于犊牛断奶前后饲喂的混合精料。在低乳量饲养的条件下,犊牛采食开食料的数量增加很快,达到标准时,并限制开食料给量,逐渐向普通犊牛料过度。开食料不同于人工乳,其不是以乳业副产品为主,而是以高能量籽实类及高蛋白料为主,可加入少量鱼粉、矿物质、维生素等,也可添加优质豆科草粉。出生第10天开始饲喂干草,自由采食,充足供应饮水。

犊牛3月龄断奶,断奶后至6月龄饲喂犊牛生长料,饲喂量为每天2.5千克/次,每天3次;干草自由采食,饮水充足供应。生长料的主要成分为玉米、麸皮、膨化大豆、豆粕、菜粕,其中粗蛋白含量大于18%。犊牛达到3月龄时称重、断奶、转群,若个体过小可适时推迟断奶时间到6月龄,之后根据肉牛发育性能测定技术方案。

3、消毒和免疫

犊牛免疫按照以下免疫程序进行:五联苗(黏膜病、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3型副流感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昏睡嗜血杆菌)注射,在出生后2~5周龄和5~6月龄各进行1次,每次肌肉注射2毫升。口蹄疫疫苗注射,出生后3~4月龄随大群做注射免疫,每次肌肉注射1.5毫升。断奶前犊牛在“犊牛岛”中单独饲养,防止互相舔舐及潜在的疾病交叉感染。“犊牛岛”技术即户外犊牛单独围栏饲养技术。利用该“岛”培育犊牛与传统单栏舍饲犊牛作对比,“岛”饲犊牛在腹泻、呼吸系统疾病发病情况及死亡率方面显著低于舍饲犊牛。犊牛岛地面垫草保持干燥、卫生,每天用5%苛性钠喷雾消毒,犊牛饲喂的所有器具每天浸泡消毒,用5%苛性钠和含碘消毒液交替进行。每天刷拭牛体2次,从前向后、从上向下顺毛刷试。既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又可以保持躯体清洁,预防皮肤病的发生。发现疾病应及时治疗,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长尾长丝角鮟鱇


中文名称长尾长丝角鮟鱇
拉丁名称Gigantactis gargantusBertelsen Pietsch et Lavenbeg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鮟鱇目

拉丁目名Lophiiformes

中文亚目名角鮟鱇亚目

拉丁亚目名Ceratioidei

中文科名大角鮟鱇科

拉丁科名Gigantactinidae

中文属名大角鮟鱇属

拉丁属名Gigantact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东北太平洋及夏威夷群岛深海中,我国产于东海外海875-1 030米深海中。

形态特征
下颌齿发达,排成若干行,背鳍通常有5-9鳍条,极少为4-10。臀鳍4-7,极少为8。第一背鳍棘位于吻端,棘的端部具发达球状拟饵体。第一背鳍棘较长,为体长134%-358%,似饵体无尖长的端部突起,尾鳍第二、第七鳍条丝状延长,体黑色。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84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