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养出三黎鱼 100元半斤惊饭局

广东人向来“春边秋鲤夏三黎”,夏季吃三黎最为合适。不过进入2000年后,淡水三黎几乎在珠三角流域绝迹,因此价格急升,造成三黎一度被食客戏称为“淡水石斑”。到2010年后,更是涨到了约200元/斤,甚至高价也未必买到。

三黎鱼又名鳃鱼、鲥鱼、时鱼、三来鱼。顺德亦有人称“三泥鱼”。三黎鱼是我国名贵的回游性经济鱼类,近海分布为主,黄海、东海和南海均有分布。淡水中分布于长江、湘江、闽江、钱塘江、珠江和西江等水系。三黎鱼味鲜肉细,营养价值极高。据悉,该鱼的蛋白质、脂肪、核黄素、尼克酸及钙、磷、铁十分丰富,且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其食用价值较高。另外,三黎鱼因为没有鱼鳔,且身上有特殊的保护物质,鱼一旦出水就很快死亡,为此,长久以来供应量很少,其价格甚至高达千元。

近日,顺德勒流养殖户陈森全的渔场突破了“人工难养三黎”的困境,今夏将有十万斤淡水三黎出产。

陈森全是勒流江村人,从2011年开始尝试养殖三黎鱼。为了探索大量养殖三黎鱼的方法,陈森全请有养殖经验的人一起研究,请技术专家指导。同时在养殖的物料上也投入不少。包括鱼塘的投包、技术研究、养殖设施、养料、鱼苗等,陈森全两年多时间花去了近400万。其第一批三黎鱼是在他的新会养殖场养殖,存活率仅为3成。后来,经过不断的摸索,三黎鱼的存活动率提高到5成以上。

陈森全目前在勒流的鲥鱼生态养殖场据说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鲥鱼养殖基地,占地近50亩。去年,陈森全投入了11万尾三黎鱼苗,经过一年多的养殖,目前有80%暂时存活下来。距离第一批鱼“出塘”还有近三个月时间,这段时间陈森全更添压力。因为三黎鱼的存活率极低,未到最后一刻都无法确有多少三黎鱼能够活下来。

据陈森全说,三黎鱼极脆弱,水质不达标,鱼儿随时死亡。除了水质外,若不小心刮掉三黎鱼身上的鱼鳞,三黎鱼也很难存活。除了在水里面临养殖的挑战,出水后的三黎鱼如何存活才是他最头痛的问题。

为了让三黎鱼出水后仍然能活下来,陈森全花了不少力气去寻救解决的办法。目前陈森全和南海两家酒楼进行了合作,定期将鲜活的三黎鱼运到酒楼里,为了适应三黎鱼对水质的需要,酒楼建起了一个三黎鱼专用池,陈森全的三黎鱼可以在池里生存约一个月。没有建水池的,陈森全则为酒楼提供适合三黎鱼生存的养殖大桶。陈森全说,目前,两家酒楼日均所需要的三黎鱼约为100条,市场价格约为200元一斤。

相关推荐

返乡创业农家女韩显英养出三条“绿色鱼”


“你好,你们店订的鱼到了。”5月21日一早,宜宾县高场镇送鱼师傅黄仲林像往常一样,将一袋袋刚打捞上来的鲜鱼送到宜宾市区各大餐饮连锁店。收获满满的好评,对于黄仲林来说已经习以为常,因为他所送出的鱼是宜宾县高场镇的返乡创业农家女韩显英所养殖的“绿色生态鱼”,在当地很受欢迎。

从煤炭产业转身到发展绿色渔业,韩显英拒绝了“短、平、快”的致富路。如今,她的“绿色生态鱼”获得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成为当地发展生态农业、绿色经济的试点。

变“黑”为“绿”生态转身

5月18日,岷江支流母猪河氤氲的雾气浸润着韩显英珍稀特种鱼类流水养殖场和生态养殖库区,500余米的活水养殖场里共有大小28个品种的珍稀特种鱼类,270多亩生态养殖库区内,养殖了长江鲟、江团、大口鲢等10余种鱼。“这条河全长流域30多公里,两岸500米内均无居住人家、工业企业和养殖基地,生态环境十分优良。”眼前的养殖库区负责人韩显英,一身普通装束,让人很难把她和斥巨资创业两者联系起来。

十多年前就外出务工的韩显英从煤炭产业中掘到“第一桶金”,6年前,当别人纷纷羡慕其丰厚身家的时候,韩显英却瞅准家乡的青山绿水思索转型,“煤炭是资源消耗型的传统产业,难以持久发展,要找出一条长远发展的产业之路。

宜宾丰富的水资源和家乡的优质河水给了韩显英灵感,让她瞄准绿色水产养殖。“伴随大家生活品质日益提高,打造绿色生态食品大有可为。”说干就干。对家乡水生态环境的信心让韩显英果断告别了“黑金”,转身发展绿色渔业。

高标准养出“绿色鱼”

家乡优良的生态资源带给韩显英机遇的同时,也让她给自己提出一个更大挑战:要打造生态渔业的品牌和保障长远发展效益,就要确保品质第一,“拿下绿色水产品认证的‘金字招牌’!”“绿色食品中,水产品认证颇为困难,因为其生产因素十分复杂,对地理环境、空气质量、养殖条件和养殖饲料都有着严格要求。”宜宾县水务局负责人介绍,“多年来,有着丰富水产资源的宜宾一直没有水产绿色食品认证。”

怎么才能达到目标?韩显英的做法是:抓住每一个环节,从基地打造到养殖,全程实施高标准管理。

30亩标准条石养鱼池、270多亩生态养殖库区、母猪河500多米的活水养殖场里,韩显英斥资不下2000万元,其养鱼池设计还获得国家专利认证。

“要被批准为绿色水产品,从水质、环境、到鱼质保障,养殖基地都有一套十分严格的管理标准。”韩显英说,她通过航拍、抽样等手段组织了各项报批材料,但其中,保证鱼饲料质量却是认证过程中最难的关口。

为此,韩显英在一年内多次飞赴北京“取经”。“几经周折,终于联系上全国唯一一家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鱼饲料生产企业,在提前支付了20万元的饲料费用后,才和该企业签订原料供应订单,让其专门为养殖场生产饲料,从而解决了认证瓶颈。”

今年4月,韩显英的努力有了结果—她生产的松普镜鲤、南方鲇、长吻鮠3个水产品通过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这也是宜宾市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称号中,出现的第一组绿色水产品。

如今,已经创业成功的韩显英活跃在家乡的田间地头上,带动更多乡亲增收。“她赊鱼苗给乡亲,免费把养鱼知识传授给大家,帮助他们销售鱼产品。”高场镇大华村村主任雷秀锋说,“她还修建硬化4公里乡村公路,带动涂坝村、大华村、茶林村三个村的110户农户发展特色水产业达800余亩,使户均年增加收入10000元以上。”

人工诱发稚鳖出壳技术



在人工孵化时,同时孵化的一批鳖卵。甚至同一窝卵经过孵化后,稚鳖出壳时间先后不一,往往有十几天之差。为使稚鳖出壳时间相对集中,以便饲养管理、提高孵化工作效率,所以采取人工诱发稚鳖出壳的方法。当卵的孵化积温总值达到36000℃,稚鳖即将出壳时,将卵取出放入盆中,缓缓加入20~30℃温清水,至卵全部浸没为止,由于温水对卵的刺激作用,加快了稚鳖的出壳速度,一般只需几分钟时间,即会有大批稚鳖破壳而出。由于这种带有强制性的人工诱发出壳,致刚出壳的稚鳖羊膜未能脱落,同时还有像豌豆粒大的卵黄尚未吸收,故应在浅水盆中暂养1~2天,待卵黄吸收完,羊膜自然脱落后,再转入稚鳖池饲养。凡经人工诱发10~15分钟稚鳖仍未出壳者,应立即取出放回孵化箱或孵化沙床中,继续孵化。孵化几天之后,仍可再行人工诱发出壳。在人工诱发稚鳖出壳时,因此时卵壳很脆,所以在操作时要小心谨慎,以防卵壳破裂而影响稚鳖出壳,或未能出壳的影响胚胎正常发育。

高黎贡山猪


高黎贡山猪(GaoliGongshanpig)因主产于云南怒江州高黎贡山地区而得名。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高黎贡山猪是怒江州海拔1800~2300m的山区、半山区养猪生产的当家品种,以泸水县的洛本卓乡、古登乡、秤杆乡和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丙中洛乡、独龙江乡六个乡为中心产区。怒江州的泸水县、贡山县和福贡县的其他乡镇也有分布。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北纬25o33~28o23、东经98o07~99o39,地处云南省西北部的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全州地处三江并流腹地,属世界自然地理遗产保护区。地质构造复杂,富含水、林产和矿产资源,林木茂盛。低温高湿,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1.1~15.1℃,一山上下,头戴白帽,身穿绿衣,脚踏花海等罕见的自然景观随处可见,全州的农业属常年四季种,一年四季收的粗放立体农业,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荞麦、甘薯等,饲料以玉米、荞麦、甘薯和青饲料为主。

高黎贡山猪适应了怒江高山峡谷、低温高湿环境。环境条件恶劣,当地农户多采用仔猪和架仔猪阶段白天与牛、羊混群放牧,自由觅食鲜嫩野生植物及草根等野生饲草,早晚进行适当补饲玉米和青饲料混合的稀汤料,圈舍用木棍搭成或在人住屋的下面用木棍圈成,非常简陋。由于交通不便,在怒江州不同的区域形成不同的高黎贡山猪类群,形成高黎贡山猪适应低温高湿环境,具有耐粗饲、抗病性强、体型中等、生长慢、产仔数较低、肉质好的特点,是该地区独具特色的当家猪种。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产区是一个典型的民族自治州,全州辖泸水、福贡、贡山和兰坪四个县共29个乡(镇)、260个村委会,总人口49.2万,以傈僳族为主体,有怒、独龙、白、汉、普米、景颇、藏等22个民族,其中傈僳族占51.09%,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怒族和独龙族是怒江州独有民族。

产区山高坡陡,交通闭塞,由于当地特殊的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条件,外来猪种较少,高黎贡山猪一直处于一种封闭、自然近交和放养的半野生状态。

据《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志》记载,怒江州养猪历史悠久,早在几千年前就驯养了猪,生活在怒江的祖先们在狩猎中逐渐懂得了动物的驯养,高黎贡山猪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居住的少数民族长期选育、饲养的猪种,当地人称之为西南山地型猪种,各民族历来都有选留公、母猪的习惯,但没有专门饲养成年公猪的习惯,多用选留母猪自产的小公猪进行交配,配种后即去势育肥,长期闭塞、封闭形成了自繁自养的近交群体,历史上怒江各民族都有宰食仔猪的习惯,至今仍保留。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据怒江州2007年统计,全州存栏纯种高黎贡山猪3.06万头左右,约占全州能繁母猪的30%。中心产区六个乡有纯种能繁母猪1.49万头。近20年来,怒江州高黎贡山猪饲养数量随外来猪种的引入逐年减少,高黎贡山猪1988年存栏约26万头,1993年存栏约22万头,1998年存栏约19万头。在怒江边交通方便之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已很少饲养高黎贡山猪;在半山区和山区由于交通不便仍饲养着高黎贡山猪,但总的数量在逐年下降。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高黎贡山猪体型中等,全身被毛以纯黑为主,部分有麂子毛、六白、四脚白、额顶白、尾尖白;鬃毛有的较长、密,延伸至肩部,部分中等或短。头中等大小,嘴筒尖、直;两耳较小,多数外展,部分前倾,直立。背腰平直或微凹,腹大、稍下垂,四肢短小,蹄坚实,体型紧凑结实。高黎贡山猪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由于长期闭锁繁育,加上高山峡谷特殊地形的阻隔,使高黎贡山猪类群和个体间外形特征不一致。

2.体重和体尺2010年3~5月在泸水县和贡山县,由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组教师和泸水县畜牧局和贡山县畜牧局相关成员,分别在泸水县的鲁掌镇、秤杆乡、六库镇、古登乡和洛本卓乡,贡山县的茨开镇六个乡镇,对1岁以上40头高黎贡山种母猪进行了测量,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通过对泸水县的洛本卓乡、古登乡、秤杆乡、大兴地乡和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丙中洛乡、独龙江乡六个乡126头高黎贡山初产母猪调查,窝产仔数(6.50.07)头,对107头高黎贡山经产母猪调查,窝产仔数(8.80.10)头。

2.育肥性能高黎贡山猪生长缓慢。经调查,产区以吊架子方式育肥,饲养管理粗放,营养不平衡,一般育肥10个月以上,体重55~60kg,日增重仅200g左右,料重比5以上。

20062008年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组曾3次到该猪种的核心产区,购买农户育肥10个月的高黎贡山猪12头,进行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2。

对上述12头猪的肉质进行了测定,pH16.50.14,肉色(3.380.10)分,大理石纹(3.50.11)分,熟肉率59.35%0.93%,失水率15.29%+0.29%,贮存损失3.74%0.07%。

2007年12月由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和怒江州泸水县畜牧局、贡山县畜牧局,在泸水县的鲁掌镇和秤杆乡、贡山县的丙中洛乡和独龙江乡4个点通过购买农户饲养的猪进行屠宰并取样(16份),由云南省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进行检测(鲜样),其肌肉中含:水分68.32%0.27%、干物质31.68%0.27%,粗蛋白22.25%0.26%,粗脂肪7.08%0.12%,粗灰分1.09%0.02%。

在屠宰测定的同时,2006、2007、2008年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对12头高黎贡山猪的眼肌、背脂和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进行了分析,几种组织中均不含低级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较高。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高黎贡山猪保护区和保种场,未进行系统选育,处于农户自繁自养状态。

高黎贡山猪是怒江州名优特产老窝火腿的原料,由于交通不便,产区高黎贡山猪饲养量较大。怒江州1958年就开始引进其他猪种,到1978年杂种猪占猪总饲养量的6%。

20世纪80年代后曾引入过杜洛克猪、汉普夏猪、大约克夏猪、长白猪等,进行杂交,在怒江沿线推广,在交通长期闭塞的山区和半山区基本没有进行。

五、品种评价

高黎贡山猪是怒江州养猪生产中的当家品种,体型中等偏小,生长速度较慢,肉质优良,肉味鲜美,肉中必需脂肪酸含量较高。在怒江州原始产区,处于农户半放养的自生自灭状态。今后应在怒江州高黎贡山猪产区建立自然保种区,并进行有序的开发利用。

人工引发稚鳖出壳四法



鳖卵在常规温度下孵化,需要60天~75天,且往往有部分鳖卵不能及时出鳖。生产中可采用人工引发稚鳖出壳,缩短孵化时间,提高孵化率,使稚鳖达到同步生长。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一、适时翻沙当孵化达到积温要求,有少量稚鳖出壳时,可轻轻翻动孵化用沙,将鳖卵放置于沙上10分钟~15分钟,不久便有大批稚鳖破壳而出,未破壳的鳖卵仍可放回沙中继续孵化。
二、温水浸泡将临近积温的鳖卵,用20℃~30℃的温水浸泡5分钟~10分钟,水体以刚淹没鳖卵为宜。此法可促使大批稚鳖出壳,未破壳的鳖卵仍可放回沙中继续孵化。
三、阳光曝晒此法用于孵化后期的9月底至10月中旬,将装有鳖卵的孵化箱放在阳光下晒2小时~4小时,可促使大批稚鳖出壳。此法可反复使用3次~4次。
四、适当升温此法用于无恒温设施的养殖场,每天晚上,用塑料纸将孵化箱包裹,留4个~5个透气孔,这样可提高夜间温度,减少昼夜温差,缩短孵化时间,促使稚鳖提前出壳。(完)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91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淮北猪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