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老兵田维安和他的酿酒养猪“循环经济梦”

1月16日,西秀区大西桥镇江常村张灯结彩,鲜艳的气球挂在村里道路的两边。来来往往的人群中,一位中年男子和他的妻子忙得不亦乐乎,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今天是这个中年男子开办酒厂挂牌的日子。

他叫田维安,离开部队已经16年后,凭着在部队养成的吃苦耐劳性格和依靠科学的理念,开始了他的循环经济梦。

从酿酒到养猪的“循环经济”

41岁的田维安,身上依然透着一股军人的气质。在创业初期,他也彷徨过、失败过,但是,军人永不放弃的品质和家人无悔的支持,让他一直坚持着。他说:“当过兵的就是能吃苦耐劳,还要做一行爱一行。”

开办酒厂——酒糟养猪——猪粪发电,这是他心中循环经济的完整产业链。面对每一位前来祝贺的人,他都热情迎上去,和每一个人介绍酒厂的情况:“这个酒坊办起来以后,每天至少可以生产800斤粮食酒。我们就是要做土酒中的高档酒。”说着,他带记者来到一间仓库内,脚还未踏进仓库,阵阵酒香扑鼻而来。“我们这里有玉米酒、米酒、高粱酒等,现在这里就有2吨。”田维安说。

随后,田维安又带着大家来到位于酒厂最后面的酿酒房,“现在把蒸箱洗干净,一会就可以生产了。”一位用毛巾擦拭巨大蒸箱的工人说,一旁600平米的发酵间里不断冒出醉人的酒味。

用2000元钱和几百斤米创业

谈起发展的经历了的辛酸,他的脸上露出朴实的笑容,短暂的笑声过后便是沉思。

“我做过修理工、厨师等等工作,也走了很多弯路……”田维安告诉记者。98年退伍回来后不久,就和以前的同班同学结婚了。随后,他拿着家人、亲戚借给他的2000元钱和送的几百斤大米开始了创业。

带着这点钱,田维安来到了清镇电校,开了一间食堂,在那里一呆就是6年。在食堂的日子虽然苦,但还是攒下了6万多元钱。之后,他决定将这些钱投入到养殖事业上面,便来到安顺开发区办起了养猪场。

然而,毫无养殖经验的他在创业初期遇到了很多困难。“为了了解养殖的相关知识,在2004年就开始看相关书籍,到书店买了大量和养殖有关的书来学习。”田维安告诉记者:“那时天天呆在猪圈里观察猪的生活习性,曾经有十多天还和猪同睡过。”就这样,从开始的一无所知,到后面别人不知道的他也知道。回想起那几年走过的路,他说真的很不容易。

最艰难的岁月他只有几元钱

回头想想这几年最苦的时候,他不禁笑了。“刚开始养殖的时候,所有的钱都投进去了,口袋里只有几元钱,而当时孩子又还小……”田维安回忆说,而这也只是开始。

据田维安介绍,开始养殖没多久,他喂的小猪就死了一批。后来才得知,由于小猪生病,没经验的他当时太过心急,给小猪喂药太勤导致小猪的死亡。虽然当时他特别失望,但还是得到了安顺市畜牧局的补助,这让他倍感温暖,也让他重新找回了信心。

在2008年的冬天,真正的磨难来了。“这一年凝冻,为了照顾小猪几天几夜没有合过眼。白天还好有3个工人帮忙管理,到了晚上就是自己守夜,凌晨3点钟还要去用火烤被冻了的水管。”田维安说。

他告诉记者,每年冬天,工人都回家过年,这半个月的时间都是他和妻子管理养猪场。他的妻子胡小凡说:“当知道那个猪要临产了,就时刻注意着。有时候吃着饭,听到猪有动静了,抬着饭碗就跑到猪舍去了。”

“当忙完一坐下来,自己都会不禁发笑,常常问自己这么累值吗?”田维安说。当兵就是能吃苦耐劳,干一行就要把这一行干好。“田维安说,经过不懈的努力,那批猪卖得很好,而他的养殖场也走上了正轨。

一年后,为了扩大规模,也为了回乡照顾年迈的家人,他将厂址搬到了大西桥镇江常村。在这片28亩土地上,他不仅拥有了9栋猪舍、1000余头猪,还建立了600立方米的沼气池,用猪粪产生的沼气来发电,功率有足有50千瓦。

创业,永远在路上

在田维安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中,养猪是最中心的环节,养殖是个高危而且弱势的行业。田维安说,“猪价已经连续降了三年,现在养猪赚不了钱。特别是今年,有传言说猪肉有虫,没人来买猪。”他的妻子胡小凡说:“没有生意的那段日子里,田维安差点灰心了。作为一路和他走过来的人,看到这么多年的努力,不希望丈夫就这么放弃,她就劝丈夫继续发展。“正因为如此,我们想到了做酒,12月30日,第一批酒酿造出来,我就请朋友来品尝,没想到很受欢迎。”胡小凡说。

比田维安小一岁的胡小凡,一直在默默的支持着丈夫的事业。现在由于要照顾两个孩子上学,和丈夫常常是聚少离多。但只要孩子们放假,她就回到厂里帮丈夫的忙。

他告诉记者,目前丈夫的企业已经拥有50万元的总产值。”下一步,等厂扩大了,我们还要带动周边村民,特别是帮助农村妇女解决就业问题,带动更多的人致富。“田维安说着,露出了朴实的笑容。

相关阅读

殷红伟:念活养猪种菜“循环经”


站在自己的生态循环农业基地里,望着一座座猪舍和蔬菜大棚,格尔木红伟集团总经理殷红伟充满自豪。钻进其中一个半亩标准棚里,他弯腰掂掂里面种的辣椒,满意地笑了:“长得不错,一个能有四两。”

基地占地6000亩,饲养了猪、羊、牛、鸡、鸭等畜禽,种植了多种蔬菜和果树,还在进一步壮大。

六年前,殷红伟不会想到,自己做农业能做到这么大的规模、这么多的项目。一开始,基地里只有生猪养殖场。2008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殷红伟一脚踏进了陌生的农业领域,养起了生猪。2010年,猪场引进种猪2500头,在农牧部门的帮助下,他渐渐摸索出了不少养猪的门道,什么猪喂什么样的饲料,饲料成分比例是多少,一清二楚。生猪养得健健康康,白白胖胖,猪场也走上了正轨,上料、清洁都实现了自动化。

2012年,农业部门找到了殷红伟,鼓励他种蔬菜。由于降水少、昼夜温差大等自然条件限制,加之蔬菜产业起步晚,格尔木地区蔬菜自给率较低,特别是冬春蔬菜供给严重缺乏。多建一个蔬菜基地,就能多满足一点群众的需求,平抑菜价。

上不上蔬菜种植项目?殷红伟有点犹豫。毕竟种植蔬菜意味着又一次新的开始,企业总要赢利,亏损了怎么办?但政策给了殷红伟信心。没有农业税,每年补贴数百万元……这么好的政策,殷红伟打消了后顾之忧。

此外,提供技术支持的农牧部门提示殷红伟,他可以搞循环农业。种蔬菜和养猪可以结合起来,猪粪便就是很好的有机肥料,菜叶也可以用来喂猪。这让殷红伟眼前一亮。在不断的尝试中,他体会到了循环农业的好处,基地种植、养殖的种类也越来越多。牛、羊粪便可以给葡萄施肥,鸡粪可以给韭菜施肥,菜秆可以喂鸡鸭,这样一来,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形成了“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的良性循环。

“现在想想,当初养猪的时候没有循环农业的概念,粪便都白白扔掉了,真可惜啊。”殷红伟说。

在生态循环农业基地的发展中,殷红伟也遇到过一些困难,但最大的难处还是不懂技术。“以前哪懂农业啊,完全是门外汉。幸亏有政府的帮助,大棚修成什么样,种菜的温度和湿度,哪种粪便给哪种菜施肥,都是农牧部门提供技术支持,还帮我们培训技术员。”

如今,殷红伟觉得,自己的路走对了,也对做循环农业越来越有信心。“虽然近年猪肉价格下降,猪场赢利较少,但是和蔬菜种植一结合,整个基地的总成本降低很多,还是可以的。这就是循环农业的好处。现在销量根本不是问题,产量有多大销量就有多大。”

每天,基地的畜产品和果蔬产品源源不断地供应本地市场,使更多格尔木市民吃上了新鲜、绿色的健康肉、菜,菜价也下降了不少。别的不说,仅辣椒的价格就下降了一半,从去年的7元多下降到3元多。

格尔木地区的自然条件在殷红伟眼里也从劣势成了优势:“沙土具有通气性好、不板结等特点,种蔬菜正好。温差大、光照强,病虫害也少。”

“我们最终要把基地发展到3000到4000座大棚的规模,让更多的人吃到高原上种的绿色蔬菜。政府这么支持我们,我们一定能发展起来。”殷红伟说。

杨新华养猪念“循环经”成状元


淮南市焦岗湖新华种猪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新华,因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当地有名的养猪女状元。

11月5日,刚走进杨新华位于焦岗湖畔的养殖基地的大门,她就指着空地上晒着的稻谷说:这些刚收的稻子,施肥用的全是养殖场的沼渣、沼液,不打农药也不生虫。了解到,杨新华自2009年扩大养殖规模后,开始利用猪粪生产沼气,拉开了生态循环、无公害养殖的序幕。当时建了一个50立方米的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烧水做饭、冬天给猪圈加温。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净化了环境。杨新华尝到甜头后,开始在扩大沼气利用范围上做文章。

2012年,她申请了国家大型沼气利用项目,新建了600立方米的沼气发酵罐,每天产生沼气300多立方米、发电200多千瓦时,一年仅电费就节约15万多元。在杨新华的养猪场里,猪粪通过雨污分离沟流进沼气池,经过酸化变成液态,再用高压泵抽进发酵罐发酵,只要10天就变成了沼气。而沼渣、沼液则被用作农作物的肥料。沼气的开发利用,一年可节约各类成本30多万元。杨新华在基地内还建了一个饲料加工场,将自己出产的绿色作物加工成饲料。杨新华告诉记者,她的养猪场出栏的商品猪,吃的都是天然饲料;公司培育的种猪,因体型健硕优美,曾经在省里的种猪评比中,获得过专家的好评。

如今,养猪场的存栏母猪已发展到1800多头,年出栏2万多头。今年,她还想通过土地流转,大规模生产生态稻米。焦岗湖是一个生态宝地。我想让我的循环生态农业理念,在这块土地上结出更多的果实!杨新华说。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301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