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猪倌”的生态养殖经

在吉林省梨树县十家堡镇,说到农民孙良,许多人并不知晓,但提到他的“良丰猪肉”则是远近闻名。寒冬时节,记者驱车赶往王相村,见到孙良时,他正跟妻子陈丽娜一起,坐在热乎乎的炕头儿上拢账。“就是算算去年挣了多少钱。还不错!收入差不多在45万。”孙良笑着说,这些收入可都主要来自于养殖生态野猪和香猪。

今年35岁的孙良被邻里们称呼为“年轻猪倌”。听说在他13岁的时候,其父早逝,从此小学辍学在家与母亲相依为命。因为没有文化,当时的孙良只能一边在家种地,一边到村里的矿上打工,赚些辛苦钱儿,日子过得很艰难。

直到2004年,在妻子陈丽娜的支持下,孙良开始养猪。“因为岳母以前专门养猪,所以我养猪的本事都是跟媳妇慢慢学来的。”就这样,建好猪舍的第二年,让当时年仅28岁的他赚到了整整30万元。

尝到了甜头的孙良这下底气足了,胆子也更大了起来,并在2008年扩大了饲养规模,但结果没有细究市场行情的孙良却因为猪肉价格猛跌而一下子亏损70多万元,“那段日子过得……别提了,吃饭都不香,就别提去猪舍了,看到猪头就大疼。”

不过,在孙良看来,所有困难都是暂时的,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在听说放养猪不仅养殖成本低,还能卖上好价钱之后,他重拾信心,另辟生态黑、香猪的养殖市场。2010年,孙良多次前往双辽、磐石、黑龙江等地考察学习,并大胆承包了35公顷山地,建起了良丰生态养殖场。

“光去年放养的生态野猪和香猪就卖了39万元,现在山里还有500多头年猪准备来年销售。”如今,每逢有人来向孙良取经,他开篇语准是:“只要你勤劳,一定会致富。”对于未来的想法,孙良则想以合作社的形式将大量生态野猪和香猪散养在农户家中,以此来扩大规模,同时帮助周围更多的村民致富。

相关推荐

80后“猪倌”的致富经


“你家的猪啥时出栏?先说好了,至少得给我留10头。”得知生猪即将出栏,山河农场80后“猪倌”狄奇凯的手机成了名副其实的热线,打电话订购的人络绎不绝。

今年28岁的狄奇凯,5年前从父母手中接过了养猪接力棒。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对养猪驾轻就熟的他,还是遭受到了养猪以来最大的危机。

2012年4月,大庆一家屠宰场前来收猪,由于一时疏忽,运输车辆没经过消毒直接进入了猪舍,3天后,猪瘟和猪蓝耳病毒在狄奇凯的猪舍里混合暴发并迅速蔓延。几天之内,猪舍里的60多头育肥猪和10多头种猪就先后染病死亡,就连之后陆续出生的180多头仔猪也没能幸免。这场疫病使狄奇凯共损失500多头猪,经济损失高达25万元。

认真总结惨痛教训的狄奇凯把防疫灭病作为养殖的重中之重,改扩建猪舍,定期对猪群进行健康检查,定期免疫注射,定期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特别是严格出入猪场车辆和人员的消毒防疫。经过近半年的休养生息,狄奇凯的猪场重新焕发了生机。

为了保证生猪品质,狄奇凯特意引进并精心繁育长白、大白、杜洛克等吃得少、出栏快、瘦肉率高的新品种,并加强了母猪的饲养管理,为仔猪、妊娠猪、瘦弱母猪补给适量的精料用于恢复体质。由于猪肉品质好,肉质鲜美,狄奇凯养的猪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去年春节,赶上我家的母猪难产,偏偏兽医又了去外地,病急乱投医的我,试着给狄奇凯打了个电话,他二话没说,立马赶了过来,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助产,母猪顺利地生下了12头小猪,忙活完连口水都没顾上喝,走的时候还一再嘱咐我,有事给他打电话,看他把过年刚上身的新衣服都弄脏了,我这心里真过意不去。”养殖户杨小波说。虽然不是兽医,可养殖户哪家的猪有毛病了,都习惯找狄奇凯,他利用自己的所学和经验,帮助养猪户排忧解难。

狄奇凯还牵头成立了养殖协会,对入会的养殖户实行“五统一”管理,还指导养殖户对饲料、水质、污粪处理等环节都实行标准化管理。针对生猪市场低迷的实际,狄奇凯另辟蹊径,把养殖重心放在改良野猪养殖和市场营销上来。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他改良的野猪仔猪成活率达到90%以上。二代野猪瘦肉较多,口感好,吃的也不像家猪精草细料,出栏时间短,成本底,价格贵,使野猪养殖成了优势产业。

山河农场工会、团委按照“带动青年共同创业”的工作思路,为狄奇凯的养殖场和所在的管理区联建了青年创业见习基地,由他担任站点管理教员。九三管理局工会还邀请养猪小有名气的狄奇凯登上了管理局职工养殖培训班的讲台,传授介绍养殖经验。如今,狄奇凯的猪场已经发展到猪舍面积2500平方米、年出栏1700多头的千头猪场规模。80后“猪倌”狄奇凯正朝着“养猪大王”的目标阔步前行。

吉林白鹅


【外貌特征】

吉林白鹅又称疤轻眼鹅,属小型鹅品种,是白色中国鹅的小型品种变种之一,分布于吉林农安和黑龙江等地。它体型轻小紧凑,体躯半圆形,背平宽,胸丰满而突出,前躯挺拔高抬。头中等大小,前额长有表面光滑的肉瘤。喙、肉瘤为橘红色。颈长,呈弓形。颌下偶有咽袋。羽毛白色。成年母鹅腹部丰满略下垂,偶有腹褶。胫粗壮,胫、蹼橘红色。

【品种特性】

1.吉林白鹅生长速度与产肉、产绒性能。

平均体重:初生74克,14日龄287克,28日龄1014克,56日龄2545克,84日龄3158克;成年公鹅3850克,母鹅3600克。成年鹅平均半净膛屠宰率公鹅为78.52%,母鹅为70.61%。羽绒洁白、轻软,含绒率高。

2.吉林白鹅产蛋性能与繁殖性能。

母鹅平均开产日龄225天。平均年产蛋80枚,平均蛋重125克。第2年和第3年产蛋达到高峰,产蛋旺季在2~6月。平均蛋壳厚度0.48毫米,平均蛋形指数1.45。公鹅性成熟期210~240天,公母鹅配种比例1∶6~7。平均种蛋受精率85%,平均受精蛋孵化率83%,高者达90%以上。利用年限公鹅为2~3年,母鹅为3~5年。(吉林刘青)

张虔:老丞相甲鱼的原生态养殖“生意经”


吃中药、晒太阳、原生态养殖

老丞相甲鱼的生意经

我们这儿养的甲鱼野性十足,没喂过任何人工饲料,吃的都是从周边海域刚捕上来的新鲜鱼虾。比起饲料喂养的,肉质更加鲜美,吃起来也没有腥味。台州诚达珍稀动物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虔从水里捞起一只四斤半左右的甲鱼,刚到手里,小家伙就伸长脖子左右张望,张牙舞爪。

野性十足,见面就打架

尽管不是纯野生的甲鱼,但它们却保持着原生态的野性。

它们很爱打架,养得太密集容易相互咬起来。也不能让水太清澈,以免它们看得到同类。张虔说,公司目前有600亩露天养殖塘。大多数塘子约4亩,能养3000只甲鱼,保持每只甲鱼能有1平方米的生存空间。甲鱼的活动没受到限制,肉质的脂肪含量就低了。

说到有机甲鱼与温室甲鱼的区别,张虔表示:有些温室大棚养殖的甲鱼,养在比较小的池子里。养殖的密度太高,比较容易生病,所以有些商家会给甲鱼注射抗生素。而里面的气温、水温常年温暖,加上饲料喂养,让甲鱼生长过快。甲鱼的质量和口感自然会下降。

吃中药、晒太阳能防病

老丞相有机甲鱼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没有使用激素类药物,主要采取生态防治。公司研究并尝试了两年,每年适度给甲鱼喂三四次中药。

除了中药防治外,饮食和生活环境也关系到甲鱼的健康,张虔告诉记者:甲鱼吃太多了也会生病,我们也一直在控制它们的食量。另外,甲鱼是杂食类动物,有时候会吃塘子旁生长的野草,这也有助于它们的健康。

在野生甲鱼的天然生活环境中,污染很难避免,而有机甲鱼饲养时对水质等生存环境的控制恰好弥补了这个缺点。为了防止土质污染,公司还有一台小型焚烧炉,专门处理死亡的甲鱼。

公司所处的位置依山傍水、光照适宜,很利于甲鱼的生长。阳光是防止甲鱼生病的利器,阳光中的紫外线能杀死甲鱼体表的病菌,促进受伤体表的愈合,晒背能提高体温,还能促进食物消化。

如果发现出现甲鱼生病死亡,一旦查出哪个塘里的甲鱼携带病菌,我们会立即消毒,并把防逃墙加高,与其他甲鱼塘隔离开。张虔说。

忽冷忽热的天气,甲鱼最容易死亡

甲鱼从每年10月中旬开始冬眠,到第二年4月中下旬结束冬眠,才能开始进食。冬眠时,甲鱼会奋力钻进水下的泥土中,体力差一些的甲鱼会钻20厘米深,体力好些的会钻30厘米~40厘米深。

公司里有3个各占地十余亩的产蛋池,里面大多是七八年的成年甲鱼。每年的6月初,饲养员就会往池里加水,要产蛋的雌甲鱼就会爬到岸边的产蛋房中产蛋。到了冬眠前又会将池里的水放掉一些,避免它们跑到温暖的产蛋房里,保证所有甲鱼能像野生甲鱼一样在水中冬眠。

像现在忽冷忽热的天气,最不适宜甲鱼生存,每天会死掉十多斤甲鱼。不过,这算自然死亡,我们也不会太担心。前几天天气刚刚转暖,有不少甲鱼都探出了脑袋,可这几天突然变冷了,它们又全都钻回到泥土中。冬眠后的甲鱼很久没进食,十分虚弱,一来一去耗费了大量体力,有些就撑不住了。

知名度越来越大,远销沪杭等地

这个季节吃有机甲鱼更划算,冬眠让它们轻了10%~15%,尽管动物蛋白和脂肪含量下降了,可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却上升了,吃了更补。张虔说。

不过,现在甲鱼的价格越来越平民化。可能由于经济不景气,销售也受到了影响,从2013年到现在,甲鱼的价格从380元/斤下降到了228元/斤。张虔告诉记者,生态有机甲鱼的前期投入成本很高,养殖时间长,至少需要两年才能上市。而饲料催出来的温室甲鱼,不到一年就可以上市,价格也比较便宜。因此,温岭近几年养殖生态有机甲鱼的商家很少,算上老丞相,上规模的只有两家。

然而,张虔仍看好有机甲鱼的市场前景:老丞相不仅在温岭有知名度,还受到了不少杭州市民的青睐,有些客户一来就会买上十多只。

目前,老丞相有机甲鱼已经在杭州、宁波、上海打开了销路,接下去还准备销往内陆地区。

“盲猪倌”的“翻身”梦


后天失明的曾九生外表看上去与常人无异,并有些许光感(3月20日摄)。

曾有医生诊断,他的眼球并无问题,只需做眼角膜手术就能重见光明。他打算等猪价上去了,卖个好价钱,到大城市求医。1965年出生的曾九生是江西省广昌县头陂镇锡坊村村民。18岁那年,曾九生因病致盲,失去了自理能力,只能靠父母照料。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消沉后,曾九生决定自力更生。他借了一笔钱,摸索着学起了养猪。在当地残联、畜牧站的帮助下,曾九生掌握了生猪养殖知识,更凭借听觉、嗅觉和触觉,练就出一套独特的养猪技能。“一开始是觉得有意思,还可以打发时间,没想到越养越多。”如今,原先只有3头小猪的猪圈,发展成一处500平方米、年出栏量300头的规模化养猪场,曾九生也成为当地闻名的“盲猪倌”。近年来,生猪养殖市场低迷,曾九生的猪场也陷入亏损,但他并未因此放弃。“只要坚持,总有一天会翻身!”他盼望着,猪场将来能转亏为盈,自己也可以用养猪赚来的钱,寻找医治眼睛的机会。

曾九生沿着猪栏摸索着给猪喂食(3月20日摄)

曾九生在给饲料站打电话订购饲料(3月20日摄)。

曾九生准备将饲料倒入桶内(3月20日摄)。

曾九生在抓小猪进行称重和检查(3月20日摄)。

曾九生在小猪栏里抓小猪称重、检查。由于小猪行动灵活不好抓,曾九生每次都会忙得汗流浃背(3月20日摄)。

曾九生在小猪栏里用饲料“引诱”小猪,以便抓猪称重、检查(3月20日摄)。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310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