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美:养猪致富女能手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大关县寿山镇柑子村山王坳村民小组的王世美,靠着夫妻俩外出务工收入作垫本资金,回到家乡自主创业,自2010年开始尝试养猪,经过不断学习和摸索,成功闯出一条致富路,成为当地的致富女能手。

今年32岁的王世美,只有小学文化,丈夫常年外出务工,她用丈夫打工挣来的钱作垫本资金养猪。第一年,养了20头,经过精心的饲养,赚了3000多元;第二年增加到50头,又养殖了300只乌骨鸡,在她的辛勤努力下,当年就出栏肥猪40头,收入达2万元,养殖获得初步成功。

为了扩大规模养殖,2014年她投资2万余元新修简易畜圈16间300多平方米,养殖能繁母猪7头,生猪100余头,乌骨鸡1500只,去年出栏肥猪90头,出售乌骨鸡1200只,总收入达20万元左右。2015年年初,王世美又向寿山信用社贷了2万元的贷款,用于购买种猪和仔猪扩大养殖规模。为支持她的养殖业发展,镇党委政府帮助解决了2万元贴息贷款。

今年计划养殖生猪240头,出栏肥猪200头,养殖能繁母猪15头,乌骨鸡1000只,计划年收入达35万元。目前,王世美的养猪场已是一个小有规模的养猪场,养殖生猪存栏72头,出栏58头,年初卖掉肥猪14头,收入2万余元。

王世美养猪一直坚持自繁自育,由小到大,滚动发展的原则,并克服养殖中的各种困难。2012年,由于防疫措施未到位,加之猪价下跌,造成仔猪死亡15头,经济损失近1万元,她为此心疼了好长时间。经过这次教训后,她更加注重对科学养猪技术的学习,还经常邀请镇畜牧兽医站的技术人员上门现场指导。她虚心学习,认真请教,掌握了不同生育期生猪的饲养技术,通过生猪饲养方法和防疫的学习,王世美不但学会了自己打防疫,还节约饲养成本,获得了较丰厚的经济效益。

王世美发展养猪致富不忘众乡亲,先后帮助和带动本村10余名妇女走上了养猪致富道路,并在技术、资金、销售、信息等方面提供帮助,使她们每户靠养猪增收1万元左右。王世美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养猪女能手,并带动周围的妇女姐妹共同致富,成为妇女致富的领头雁。

相关推荐

三个女蝎王养蝎致富:马欣、陈志娟、张红


山东省郯城县褚墩镇陈志娟:

下岗女士陈志娟,瞄准市场,靠引进东亚一号全蝎养殖,并带起300个养蝎大户走上了致富路。

1998年陈民娟下岗在家,如何走出一条再就业之路?她自费去济南、青岛及河南等地学习考察,无意中发现宾馆、药店对全蝎的需求量很大,通过反复比较和分析论证,她认为养殖全蝎是一条致富的好路子。她广泛筹借资金建起了东亚一号、二号及中华一号全蝎良种,进行自繁自育。为全面掌握养殖技术,她从济南、临沂等地聘请了专职技术人员,自己也购买了多种专业书籍,通这学习与实践,逐步摸清了蝎子的生活习性,掌握了饲料的配制和疾病防治技术,使蝎子成活率、繁育率达到96%以上。其饲养的全蝎个体大、抗病力强、繁殖率高、生长迅速、深受广大客户喜爱,产品远销广东、山西及青岛等省市。

目前该养殖中心存成蝎12万只,出售种蝎4.6万只,商品蝎120公斤,年创利6.8万余元。

河南省唐河县马振抚乡马欣:

河南省唐河县马振抚乡青年妇女马欣刻苦学习养蝎技术,如今,她一手创办的蝎子王国,占地面积达2200平方米,年产蝎200多万条,存栏成年蝎3000多公斤,可创经济效益50多万元,为该县特种养殖业开了一道先河。

马欣养蝎始于1995年,投资6万元用于建造2200平方米的场地,又从外地购买了二万只种蝎,当年就收了11万元,除去建场、购蝎成本,净赚了5万元。第二年又盈利了12万元,近几年收入更加可观。马欣被马振抚乡成人学校聘为兼职教师,使不少人掌握了养蝎技术。在她的带动帮助下,现已有200多户农民发了养蝎财,走上了致富路。

河南省南阳市高新区四福井村张红:

在河南省南阳市高新区四福井村,有一位25岁的农家女子,她叫张红,人称南阳女蝎王。1995年,张红高考落榜后,走上了养殖和经营毒蝎这条道路。由于经营有方,现已成为一个年轻的百万富姐。她的致富窍门主要有三条:

一、是生意就做:

1998年是活蝎市场利润最丰厚的一年,许多养殖场家及养殖大户对那些来买几十条,几百条蝎子的小客户不理不睬。而张红则来者不拒,几十条的生意照做。这一年,她每天往南阳的200多家小诊所和酒店送蝎子就赚了8万多元。可以说她是南阳市活蝎经营中的最大赢家。

二、靠信誉发展:

2000年初春,一位东北客户预定100公斤每条重1.2克以上的雌性活蝎。当时在电话中谈好的成交价是每公斤600元。但到了提货的时候,由于天气骤冷,当地的活蝎市场价格一下子上升到了每公斤800元,仍然供不应求。在这种情况下,这笔生意做不做?做就要少赚2万元,不做就失去信誉。面对客户,张红没有再谈提价要求,诚肯地说:为了我们以后的精诚合作,按原价如数发货。后来,这位东北客商成了她的一个大客户,他特别信任张红,每次进货连人都不来,把货款直接汇到张红的帐户上,张红再通过空运,4小时之内便把货发到东北。就这样,凭着过硬的信誉,现在张红的固定大客户就有80多个。

罗引红:山西农家女养猪致富显身手


她曾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了8个春秋,是学生和同事们公认的好老师,多次获得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离开代课教师岗位以后,她自强不息,靠在集市上卖布头掘到了第一桶金,后来她又虚心学习养殖技术,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猪能手,通过不断积累,拥有了一个年出栏近千头生猪的养猪场。
她就是山西省襄汾县赵康镇南柴村的罗引红。
1995年,23岁的罗引红应聘到本村小学校当了一名代课教师。那时候,她刚刚结婚,丈夫在镇邮政所工作,小两口都有固定的收入,日子过得很滋润。到了2002年,县教育部门出台政策,所有民办教师全部下岗,罗引红也在其中。
下岗后,罗引红并没有感到茫然,她说自己年轻,又有文化基础,很多事都可以干出名堂来。她先到集市调研,发现经济实用的布头是乡亲们喜爱的商品,特别畅销。接下来,她买了一辆三轮车,开始从侯马批发市场进货,在本地集市上做起了卖布头的生意。凭着热情的服务,靠着低廉的价位,罗引红的买卖越做越红火。
到了2005年底,又有很多人涉足到这个行业,()卖布头的人渐渐多了起来,竞争日趋激烈,罗引红经过思考后急流勇退,决定转行在养殖业上开辟新的天地。
罗引红是个雷厉风行、说干就干的人。2006年开春,180平方米的猪舍建好了,7头母猪、60头仔猪也很快买了进来。为了掌握猪的生长规律和习性,她不怕脏不怕累,常常一整天在猪舍里仔细观察,并且买来了十多本养猪方面的的专业书籍认真学习。工夫不负有心人,只用了短短一年的时间,罗引红就成了养猪的行家里手,在防疫和诊治猪病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012年夏天,罗引红听说村里要在5公里外的地方建畜牧园区,坐不住了,对于每年只能出栏一百多头生猪的小打小闹,她已经不再满足。她把扩大养殖规模的想法跟丈夫一说,丈夫表示大力支持。因为罗引红丈夫上班没时间,扩大养殖的担子便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没有建筑材料,她自己到侯马等地购买,当地没有施工队,她去附近的新绛县联系,经过半年的筹建施工,占地3亩、投资21万元,年可出栏近千头生猪的高标准猪舍终于建成了,而罗引红因为终日操劳,身体瘦了十多斤。
猪场建好后,罗引红更忙了,除节假日丈夫给她帮一下忙外,30头母猪、几百头仔猪,从打料、接水,到喂食、清理猪舍,她都包了下来。不到一年时间,罗引红的猪场已出栏肥猪1100头,除收回投资外还赢利近二十万元。2014年初,虽然全国生猪养殖处于下滑的局面,但罗引红的养猪场依然办得红红火火,她养猪的诀窍有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科学防疫。罗引红坚持自养种猪,这样减少了疫病传播机会,同时,她坚持定期注射防疫,并在每年春、秋两季对全场猪群进行驱虫。
二是常年自家加工饲料。这样既节约了生产成本,又能根据所掌握的商品猪生长发育情况,及时调整配方,生产出更加适合的饲料。
三是搞好环境卫生。每天至少清扫猪舍内的灰尘、残料、粪便、垃圾两次,排粪沟经常保持畅通,无积粪。
四是训练仔猪饮水。仔猪3日龄开始训练饮水,以专设水槽的常流水引诱仔猪吮吸。
(作者联系地址:山西省临汾市农业委员会邮编:041000)

一个80后女大学生的养猪致富梦


在马临工业经济区临丰村,有这样一个外来80后女大学生,大学双学位毕业的她,放弃了城市高薪行业的机会,来到人生地不熟的马临发展生态养猪,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女大学生张丝雨的养猪致富梦。

在马临工业经济区格林生态养殖基地,我们见到了张丝雨,得知我们的来意后,张丝雨给我们介绍了养殖基地的整体情况。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张丝雨是湖北武汉人,大学毕业后,曾在富士康、泓维软件、奥美集团等大型企业任职。作为外语及市场营销双学位毕业的她,放弃城市优越的工作环境和待遇,跑到乡村养猪,这在很多人看来都不理解。可对于她来说,创业才是她最终的梦想。

据张丝雨介绍,习水属于高海拔低纬度,整个生态气候非常适应任何动植物的生长,很适合发展农业。只要肯学肯干,在农村发展养殖行业并不比白领差。如今,在她的带领下,已有10余名大学生和她一起创业,并且在生态养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经营理念。

在自主创业的同时,张丝雨还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当地部分村民加入到生态猪养殖中,并在养殖技术、饲料、环境、销售等方面提供帮助。

目前,张丝雨发展的生态养殖基地已初具规模,养殖场占地2000余亩,并自主培育了黔北黑猪、香猪、梅骨猪等特色品种,年出栏量达6000余头。自主创业,让张丝雨走出了青春与梦想的舞台,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80后女大学生对梦想的执着和追求。

王道红:农家女从下岗女到养兔王的锐变


家有一只兔,不愁油盐酱和醋;家有十只兔,开始迈向致富路;家有百只兔,一年几万入了户;家有千只兔,住上漂亮小别墅。这首朗朗上口、流传在素有中国兔乡之称江苏省射阳县的民谣,反映出养兔确实能改善部分致富无门农民的生活。
然而,养兔作为传统产业,在全球一体化、市场瞬息万变的今天,也经历着市场、技术和成本的竞争。王道红以坚定果敢、剑走偏锋的逆向思维,大胆投身兔子养殖,目前长毛兔笼存量万只以上,引领县内外数百农家女走上养兔致富路,也使自己从一名下岗女嬗变成誉满一方的养兔王。
离城返乡为养兔
没有谁愿意享受苦难,然而苦难的确能够磨练人,王道红或许就是一个例证。20世纪60年代初,王道红出生在黄海之滨的射阳县临海镇双洋村一个贫苦农民家里。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在王道红进入少年,梦想着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命运之时,勤劳俭朴的母亲积劳成疾,一病归阴。作为家中姐弟三人中的老大,正在读初二的王道红只得辍学回家,以瘦小纤弱的肩膀与父亲一起扛起参加集体劳动、料理家务的重担。
随着弟弟妹妹们渐渐长大和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落实,王道红肩上的担子轻了许多。在县城工作的姨妈将她安排进县属海鸿集团轧花公司质检科上班。从农民到工人,这是当时很多人羡慕的事情,王道红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工作上认真负责,技术上精益求精,多次被公司表彰为先进职工技术能手。
1998年,就在王道红安心本职工作、构筑美满家庭之时,原本红红火火、效益很好的公司因不适应市场变化和迅速转型,好似一座大楼瞬间轰然倒塌一样成了一个破产企业。下岗没什么,在家当全职太太,我养活你。面对痛苦、不甘、无奈和彷徨的妻子,当教师的丈夫安慰她。倔犟的王道红瞒着丈夫,自己上街找事做,先后在邮局投递过报纸、在超市当过售货员。
2004年春节,王道红到长荡镇拜访好朋友王立霞,看到王立霞家喂养着上百只雪白可爱的长毛兔,又听说当地很多人家凭养兔致富时,不禁眼前一亮。
饲养长毛兔是一项技术活,即便我支持你喂养,县城里哪有养兔的地方和条件?丈夫对她说。
城里容不下,我就到乡下去养。王道红回答。在众人的不解中,丈夫只得四处托人找地方,最终在离县城十多公里外的兴庆村找到了一块地方,并拿出积蓄新建一幢拥有160个笼位的兔舍。王道红兴高采烈地带着被褥行李,在兔场安了家。王道红在养兔上是个门外汉,她的好友王立霞在提供仔兔和养殖技术上帮了她很多忙,加之她勤奋好学,首批20对仔兔喂养成功,当年收入6000元。后来,她又在原地建起第二幢兔舍,兔子笼存量发展到四百多只,她成了闻名当地的养兔大户,吸引众多农户效仿。
低潮逆势忙扩张
创业路上坎坷多。就在王道红离城返乡养兔的第三年,坚挺多年的兔毛价格一路下跌,养兔不但不赚钱,还得倒贴。她开始不理解,后来想通了,既然躲不开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倒不如积极面对它、利用它。
王道红坚信,市场既然有低潮便会有高潮,同时认定低潮正是发展时。2009年8月,她在多次与王立霞沟通后,决定搬到养兔历史悠久的长荡镇甲候村,与王立霞合作创办一个规模兔场,兔场取名为泓苓,当时笼存量仅为1200只。
2010年9月,为了兔场生存,王道红与王立霞商量,另辟蹊径,从浙江、江苏引进主要供食用的獭兔1450只,取代长毛兔,边喂养边繁殖,当年出售肉兔、仔兔收入二十多万元。2011年开始,国际兔毛价格回暖,王道红敏锐地看到了商机,决定重养长毛兔,可资金问题一时成为瓶颈,县政府及妇联、人社、农委、兔协等部门全力支持,先后给予她二十多万元的创业贴息贷款,帮助她扩建兔舍,支持她从浙江嵊州引进300对德系优质杂交种兔,当年就繁殖发展到五千多只,第二年便形成了万只以上规模。
规模养兔不同于零星饲养,对喂养技术尤其对疫病防治要求很高。对此,王道红有着血的教训。2012年春天的一个早晨,王道红与工人正准备进兔舍给兔子喂食,突然听到有只兔子尖叫,寻声走近,只见那只尖叫的成年兔嘴里流血,后腿蹬动几下便倒毙在笼中。她连忙逐笼查看,发现上千只兔子已经死亡。王道红一下子瘫坐在地上。她抹了一把眼泪,从地上爬起来,随即拿出手机,向曾来兔场考察过的江苏省农科院薛家兵教授求救,薛教授听完介绍,断定是疫苗出了问题。王道红明白了,为了在防疫上省点钱,她们购买了一家小厂生产的疫苗,没料到因小失大,造成如此损失。王道红在薛教授的指导下连夜补用药剂,()方才保住了其他几千只兔子的性命。如今,泓苓兔场已被江苏省农科院确定为家畜疫苗临床试验基地。
单凭老经验养不出好兔,发不了大财。这是王道红发自内心的话。
在规模养兔上,王道红注重兔种的提纯复壮,每年都要引进纯种安哥拉中系长毛兔一百多对,与本地的德系长毛兔后代进行杂交。待仔兔长到170~180天时进行选种。她还积极推广人工授精配种技术,兔场的人工授精率已达65%以上,被国家兔业技术体系南京综合试验站授予家兔人工授精示范基地。在饲料喂养上,王道红坚持采用全价料,这样能根据不同的兔龄,按需添加维生素、微量元素,既保证了长毛兔生长需要,又降低了饲养成本,提高了产毛周期的产量。目前,泓苓种兔基地培育出的优质长毛兔每只60天剪绒最高达450克,平均只产量250克以上;90天剪粗毛最高达650克,平均只产量400克以上,较常规长毛兔产量提升30%左右。
培植产业勇担当
饲养长毛兔是射阳县农民传统副业项目,曾有过辉煌历史,然而,随着现代农业特别是高效农业的兴起,传统的养殖模式、饲养方法、经营手段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许多农户也因为养兔效益低下而空笼弃养,使得最多时拥有百万只长毛兔的中国兔乡空有其名,最少时笼存量不足5万只。
不愿重蹈覆辙的王道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趟出一条现代高效养兔之路,先后投资六百多万元,新建标准兔舍28幢,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笼位10088只,内设自动供水和食槽翻转装置,既清洁卫生又减轻了工作量。所建的18吨兔肉速冻保鲜库、30吨兔毛仓储房、60吨饲料仓库、两间人工授精室和器具消毒室,以及配置的40千瓦成套饲料加工设备,为规模养兔和兔产品适时应市创造了条件。2011年5月,王道红再次投入8万元,将两幢三百多平方米的旧兔舍翻新改造成宾馆式种兔繁育中心,内设六百多个笼位,乳白色的扣板吊顶天花,一字形悬挂着12盏节能灯,1.2米直径的排风扇安装在墙上,4台水温式立体空调置放在兔舍两端,400个木质仔兔保温箱排列在笼位前面。舒适的环境,健全的设施,使母兔繁殖能力较常规提高近50%,仔兔成活率高达98%以上,可年向兔农提供优质种兔近万对。同时,其他兔舍也全部安装上冷风机,有效解决了夏季兔舍气温高死兔多的难题。
技术就是效益,不服就得吃亏。无数次的经验教训,使王道红更加懂得了科学养兔的重要。她不仅购置了大批关于养兔技术方面的书籍报刊反复研读,将新技术新经验用于实践之中,还多次挤出时间到河南、山东、浙江等地知名兔场考察取经、开拓眼界、引进种兔。她还专程到江苏农科院、扬州大学、南京畜牧综合试验站及有关市、县畜牧部门邀请畜牧专家到场指导,虚心拜他们为师。
一人富了不算富,众人齐富心方安。王道红以泓苓兔场为平台,在全县第一个牵头组建兔业专业合作社,先后吸纳168位有养兔积极性的农民(主要是妇女)参与。合作社定期邀请大家到兔场参观,举办养兔技术培训班,优惠提供种兔、药剂、饲料,签订兔肉、兔毛保价回收合同,形成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模式,解决了农户养兔的后顾之忧。在她的带动下,目前仅长荡镇笼存成兔总量突破15万只,其中千只以上规模的养兔大户已达13家。规模养殖不仅赢得了市场,而且也提升了价格话语权,给群众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2013年尽管国内兔毛市场总体不佳,但泓苓兔业合作社年产销兔肉仍达33吨、兔毛126吨,长毛兔每只年纯收入平均达到160元。今年5月上旬,在盐城市创业项目推介活动中,王道红的现代高效养兔项目荣获一等奖。
几多汗水,几多收获。下岗女工王道红凭着自己的坚强意志和挑战自我的能力,让传统兔产业在中国兔乡射阳重放异彩。她先后两届当选为射阳兔业协会副会长,多次被市、县政府及人社、妇联等部门表彰为再就业先进个人巾帼创业标兵,泓苓兔业合作社也跻身于中国兔业百强,被列为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
(作者联系地址:江苏省射阳县水利局邮编:224300)

致富能手曾伸凤和她的獭兔养殖事业


见到曾伸凤,是在不久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妇联举办的农产品女经纪人培训活动上。44岁的曾伸凤精干泼辣,说起话来还有点腼腆,在与姐妹们分享致富经验时,她几次都说到了“梅花香自苦寒来”,她说,财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辛劳的汗水换来的。

曾伸凤是温泉县昆得仑牧场的致富能手。她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凭着摸索出来的养殖经验,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并带动了周围乡邻发展獭兔养殖,共同致富。

说起今天的成功,曾伸凤首先想到的就是她的父母和她成长的环境。曾伸凤出生在农村,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从她记事起,就看见父母在整日辛勤地劳作,可一年到头来生活依旧贫穷。曾伸凤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改变这种贫穷的状况。

1989年,曾伸凤和丈夫贷款5000元,承包40亩土地种植小麦,一年下来,还完贷款,所剩无几。听朋友说,育肥牛羊的效益不错,她决定试一试。2007年8月,曾伸凤从亲戚朋友处借了15万元,分别购买了30头牛、30匹马进行育肥。2008年年底一结算,给她借钱的4个亲戚每人分得1万元,另加一头牛。此时的曾伸凤终于不用贷款了。

2009年是曾伸凤改变命运的关键年份。那一年,她所在的温泉县鼓励农牧民养殖獭兔,并承诺在政策上给予优惠,消息一传开,曾伸凤便萌生了养殖獭兔的想法,她拿出全部积蓄,又说服了兄弟姐妹以入股的形式共投资124万元,和丈夫一砖一瓦建起了高标准獭兔养殖基地,并以200元一只的价格引进了300只种兔,但好景不长,意外就发生了,曾伸凤看到一些种兔开始拉肚子,后来陆续死亡,没几天,整个基地只剩下50多只种兔。

看着冷冷清清的养殖基地,曾伸凤欲哭无泪。几天来,她茶饭不思,夜不能寐,是自己把亲朋好友召集到一起共同投资的,眼看着就要见效益了,却遇到致命打击,难道就要这么放弃?

“不行,我不能就这样打退堂鼓!不能这样前功尽弃!”曾伸凤一遍遍在心里给自己鼓劲。

经过几天冷静的思考,她总结出种兔死亡的原因:缺少养殖经验。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曾伸凤决定前往内地取经。2009年底,只有初中文化的曾伸凤和丈夫一道前往山西、河北、四川、山东等地考察学习。他们以给别人无偿帮工的形式学习,养殖员在哪,他们就跟在哪里,吃、住都和养殖场的员工在一起。连续找了八九家养殖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他们掌握了养殖和预防的基本技术,找到了适合的种兔,并从山东空运了450多只优质种兔。

回家后,她按照所学的养殖方法,精心饲养。几个月下来,曾伸凤养殖的獭兔受到了客商的青睐,销售情况一年比一年好。

为了扩大规模,2010年,曾伸凤再次从山东引进了100多只优质獭兔。一年至少繁殖五六窝,一只种兔的收购价格为150元至200元不等,一只商品兔的售价在70元至100元之间,一年下来,她收入近20万元。

曾伸凤还是个懂得感恩和富有爱心的人。经济条件慢慢好转后,她没有忘记当初创业时亲朋好友们的支持与帮助。2012年,她和丈夫牵头成立了昆得仑牧场鑫昆獭兔养殖合作社,她想领着大家一起致富。平时,只要一有空,曾伸凤就会主动向前来学习的亲友乡邻无偿传授养殖技术,为他们提供优质种兔品种,对入社的养殖户统一提供种兔,统一提供饲料和药物、统一提供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等,先后带动10多家养殖户走上了獭兔养殖致富路,如今,她的合作社已成为集獭兔生产、良种繁育、销售、服务为一体化的良种繁育基地,其规模在全县位居前列。

现在,曾伸凤的养殖基地内建有标准化的兔舍4栋,总面积1350平方米;建有库房、消毒室及饲草料加工坊等,新上自动刮粪机、自动拌料机等。2013年,她又投资8万元,建了冷库和真空包装间。2014年以来,受牛羊肉价格的影响,獭兔养殖的效益也不太理想,个别养殖户甚至有了转行的想法。但是曾伸凤对獭兔养殖依然充满信心,她说,与牛羊的养殖相比,獭兔投资少,见效快,她相信未来一定会有市场。目前,曾伸凤已经开始尝试延伸獭兔养殖的产业链了,下一步,她准备在獭兔的深加工上做文章,逐步扩大市场占有量,让各种物美价廉的獭兔制品礼盒进入超市,进入千家万户。

王兆辉的养鸡致富经


王兆辉养了20年的鸡,做梦也没想到,他在而立之年竟发达了:不仅拥有了50多万的固定资产,还搬进了新楼房,买了2辆私家车。助他致富的就是蛋鸡养殖。近两年,由于畜禽养殖行情好,养鸡户也翻了身,养鸡致富路越走越宽。

年挣20万搬新楼

王兆辉是郊区义井镇南庄沟村的一名普通农民,今年37岁,老父亲以前就靠养鸡养家糊口,在他儿时的记忆,家里的鸡也不过400只,日子过得紧巴巴的。1994年,他初中毕业后无所事事便开始从事养鸡,由于不懂养鸡技术,为了减少养殖风险,王兆辉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了他的养鸡生涯。

养蛋鸡可不容易,对饲料的要求很高,一年光玉米就吃进去几万块,一个250平方米的鸡舍,可养鸡2000只左右。目前,我有四间鸡舍,平均每日就产蛋近500公斤,如果是外人上门取蛋是每斤4.7元,要是自己送货出门的话就是每斤5元,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王兆辉高兴地对记者说,由于这两年鸡蛋行情好,他的年收入增加了3万到5万元,如今,新家安进了燕竹花园的新楼房,还买了2辆小汽车。

风雨过后阳光来

说起养鸡,王兆辉感慨万千:前几年,禽流感肆虐,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蛋鸡养殖进入了十分的艰难处境。

2006年,附近的泊里鸡场发现禽流感疫情,相关部门要求附近三公里内的养殖基地一个月内禁止出售肉鸡和鸡蛋。眼看着库房里每天近1000斤的鸡蛋运不出去,王兆辉心急如焚。

半个月下来,王兆辉的库房、车库,就连办公室都堆满了鸡蛋,每天的饲料钱催得很紧,可鸡蛋卖不出去难以回笼资金,资金链眼看就要断,这时的王兆辉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这时的王兆辉开始四处借钱,可亲戚朋友跑了一遍,才借到5000元。万般无奈之下,王兆辉想到了向父母求助,年迈的老父亲拿着6万元的存折满面含泪,儿啊,这是你老爹的棺材本,可要珍惜啊!

在多方面的帮助下,王兆辉苦苦支撑了28天,库存的鸡蛋以每斤1.2元价格全部贱卖,在风雨飘摇中逐渐走上了正轨。

消毒防疫是关键

经历了禽流感后,王兆辉把心思都放在了蛋鸡消毒、防疫工作上。

王兆辉说,为了防止细菌滋生,他定期为鸡舍消毒。每隔三年,他还要把鸡舍内所有的鸡全部处理掉,将鸡舍空置三个月到半年时间,虽然这段时间无法盈利,却能够彻底杀灭一些很难去除的病菌,只要鸡不发病,就能够保证稳赚不赔。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干事业就应该做大做强,然而王兆辉却没有这样的想法。

王兆辉说:虽然自己的养殖规模小,但船小好调头,每次清理鸡舍、闲置设备的费用不高。你想啊,价值几千万的设备闲置半年,这是多么巨大的亏损?

说罢,王兆辉直了直腰,脸上充满了微笑,知足者常乐亦是如此吧。

李琼别样养猪 同样致富


在名山区廖场乡观音村,一个标准化养殖基地坐落在绿树林荫下。基地里饲养了120头猪,但这里却没有猪肉及猪肉产品销售。

这里,是廖场乡村民李琼开办的正吉泰种猪场,只有猪精液一种产品销售。

好特别养猪不卖猪

开办正吉泰种猪场前,李琼在廖场乡场镇上经营一家饲料门市,专售饲料产品。

以生猪养殖为主的畜牧业是名山区农村除茶叶外的又一大支柱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和重要作用。然而,名山区生猪存栏量虽大,猪种品种多年未更新,已不符合生猪产业发展需求。

2011年,成都正大农牧食品有限公司在名山区启动生猪换种计划,鼓励对生猪产业发展有想法的人士一同合作开办种猪场,饲养优质种猪,通过人工授精生产销售优质猪精液,升级改良现有生猪品种。

与养猪场相比,种猪场所承受的市场风险相对较少;与大公司合作,对方提供技术指导,不担心技术难题;所产猪精液由公司统一回购,销售市场有保证。获悉生猪换种计划后,李琼对开办种猪场产生了浓厚兴趣,经过细细思量,李琼认为这种发展方式值得一试。

随后,李琼与正大集团达成合作关系。她的种猪场很快建好并投入使用,成为雅安唯一一家专业种猪场。第一年,李琼买回40头种猪,购进10余万元的专业检测及实验器材,开始了种猪精液销售之路。

好效益月收益5万

在公司技术人员的专业指导下,很快,李琼的种猪场就取得了收益。坚持两年下来,李琼也积累了一笔资金。对种猪场前景看好的她决定,继续扩大养殖面积,增加收入。

现在,在李琼的种猪场里,一共饲养了120头优质种猪,品种以约克、皮杜、杜洛克、长白猪为主。每天早上5点,种猪场开始采集精液,每头种猪每天可采集精液约200克。每月下来,除去成本,能净赚近5万元。

最多3-4年,种猪场的成本就能收回来。有专业技术支撑,有公司回购保障,李琼坦言,虽然前期投入大笔资金,但后期回本及盈利将十分可观。

养猪专业户蒋小兵的养猪致富经


时下的农村,很多青壮年外出务工,养猪的农民少了,不过,养猪专业户却渐渐多了起来。上饶县煌固镇丁宅村的养猪专业户蒋小兵,以养两头猪起家,现在已发展到养殖400多头猪的规模。

养猪是辛苦事,不仅要按时喂食,及时清理猪粪,还要提防猪生病,时刻关注市场动向。蒋小兵说。记者看到蒋小兵的家是一栋占地100多平方米的三层小楼。室内均装修一新,跟城里人住的房子没有两样。家门前停着一辆小车。这栋楼是4年前建的,花了30多万元。小轿车是2年前买的,花了10万元。蒋小兵说,他靠养猪致富,日子越过越好。

10多年前,蒋小兵家里很穷。父亲患病几乎不能劳动,兄妹5人读书,欠了不少债。18岁那年,他外出打工。2007年,29岁的蒋小兵回家过年,获悉村里大米加工坊要转手,经过深思熟虑后,他花1万多元钱买下了加工坊。大米加工后有很多米糠,是养猪的好食料。于是蒋小兵养了两头猪。当年底,便盈利3千余元。尝到甜头的他干脆当起了养猪专业户。

9年来,蒋小兵的养猪规模不断扩大,如今,他已养了400多头猪。养殖规模大了,就请了村民帮忙,自己主要负责进饲料和买猪卖猪。蒋小兵说。走进猪场,记者看到,在呈长条形的猪圈里,分隔了数个大约8平方米的小间,每间养着数量不等的猪。记者见一名工人正在清理猪粪。只见这名工人用铁锹把猪圈里的污物铲起,从猪圈左下角的方孔倒出去。沿着猪圈,外面有一条水泥小沟,猪粪便沿着小沟流向鱼塘。猪粪是喂鲫鱼的好食料,可要利用起来。这是变废为宝,资源再生,循环利用。蒋小兵笑着说,山下有一个面积很大的水塘,养猪的次年他便把这个水塘承包下来,养了数万条的鲫鱼和鲤鱼等,当年便赚了4万余元。

说起创业的辛苦,蒋小兵微微一笑:累是肯定的,但这些年比较顺利,猪价稳定。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低价租田30多亩,种植红薯和玉米喂猪,一年只需3万多元钱。一头猪养半年就重达100公斤左右。去年赚了10来万,今年翻一倍没问题。蒋小兵说。

在蒋小兵的影响下,丁宅村养猪专业户达到20多户。蒋小兵说:养猪户们经常到我家来取经,哪里有小猪要卖,什么时候卖猪划算。我告诉他们低买高卖,就像炒股票一样。前些日子,小猪价格20多元一公斤,我们都没有买,这个月单价跌了10来元,应该可以出手了。

高世云养殖火鸡自在跑 外来鸡种带火全村致富


6日,记者在四川雅安芦山县思延乡铜头村西河组采访时发现,该村大部分村民家中都饲养着一种通体雪白、个头偏大、头部缀着红色肉瘤的鸡种。经过询问,记者得知这些长相特别的鸡是尼古拉火鸡,原产美国。

高世云在查看尼古拉火鸡生长

在芦山县偏僻的小山村里,村民们是如何接触并饲养到这种外来鸡种的呢?原来该村有个专门做鸡苗生意的村民高世云,这些尼古拉火鸡都是从他手中购进的。

退伍残疾军人

回乡养鸡苗

根据村民的指引,记者来到了高世云家中,果然在他家的鸡圈里,发现了不少特别的鸡。

黑色的是绿壳蛋鸡,黄色的是罗曼褐鸡,那边的是罗曼粉鸡,这些是艾维菌鸡,那只白的就是尼古拉火鸡站在鸡圈外,高世云兴致勃勃地介绍起自己饲养的幼鸡。这些幼鸡,都是经过他千挑万选相中的,目的是为了日后选育优质种鸡。

高世云是一个退伍残疾军人,4级伤残。他曾在水电公司当过工人,也在村里当过村党支部书记。养鸡这个念头,始于在村里任职之后,不过原本想凭借养鸡带动全村经济发展的高世云,却因为养殖技术不过关一度失败。

高世云的养鸡之路并没有因此结束。经过再三考量,他认为,养大鸡周期长、风险高,不如养鸡苗见效快、风险小。村支部书记任职结束后,高世云继续在宝兴县某水电公司当工人,利用空余时间,他开始琢磨孵化鸡苗的方法。

几经尝试后,高世云最终获得成功。通过学习和摸索,他孵化鸡苗的技术逐步成熟,鸡苗存活率不断攀升。

在宝兴县做了10年鸡苗生意后,高世云一家于2006年返回芦山家中,开始在芦山做鸡苗生意。凭借过硬的技术,经高世云孵化、防疫的鸡苗受到了当地广大养殖户青睐,由他出品的鸡苗畅销天、芦、宝和康定等地。

引进外来鸡种

带动全村养殖

做了多年的鸡苗生意,高世云深知天、芦、宝鸡苗市场品种杂乱,质量参差不齐。为了提高现有鸡苗品种质量,高世云引进了一批来自外国的优质鸡种,这其中就有尼古拉火鸡、艾维菌鸡等鸡种。

高世云家养了好多奇怪的鸡,长得特别,个头又大。很快,高世云养特殊鸡的事就在小山村传了个遍。好奇的村民纷纷来到他家,这些特殊鸡受到了极大关注。在高世云的推荐介绍下,村民们对尼古拉火鸡产生了浓厚兴趣。50元一只的幼鸡没人嫌贵,高世云首批尼古拉火鸡幼鸡很快售罄。

今年,是铜头村西河组村民董永香饲养尼古拉火鸡的第二年,去年出于好奇,她家购买了两只尼古拉火鸡进行饲养,到年底果然不负众望。20多公斤重,肉质细嫩,是年夜饭上大家都喜欢的一道菜。

从自家鸡圈里抱出一只刚饲养了2个月的尼古拉火鸡,一旁的土鸡立刻矮了一大截。掂量了一下这只火鸡,高世云估计,这只火鸡的重量接近6公斤。据高世云介绍,尼古拉火鸡生长快,肉质好,脂肪少,瘦肉率高,胆固醇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是畜禽中生产蛋白质的佼佼者,一只成年公火鸡普遍能长到22-25公斤。

这是尼古拉火鸡的优势,也是当地村民普遍选择养殖尼古拉火鸡的原因。

发展林下养殖

重建全新起航

几年辛苦拼搏,2012年,高世云的孵化场达到年供应5万只鸡苗的规模,收益可观。然而,去年420芦山强烈地震,却让高世云遭受了创业以来最惨重的损失。数间孵化室倒塌,近7000只鸡苗受惊死亡,直接经济损失80万元。

地震后,高世云不等不靠,积极恢复自救。但由于资金缺乏,现在的孵化场也仅恢复到震前的一半。尽管重建之路漫漫,但高世云仍对鸡苗生意充满信心,也计划着扩大养殖规模,发展林下养殖,增加自身收益。

距高世云家孵化场不远处,是一片占地近3亩的竹林。这是5年前高世云亲手种下的,他坦言,5年之前就觉得林下养殖有前景,因此早做好了准备。

当下,林下养殖是雅安生态家畜(禽)产业主推的发展模式。高世云希望,通过自己选育优质种鸡、孵化鸡苗销售、实现自繁自养一条龙养殖模式,以林下养殖形式,带动当地闲散劳动力致富增收。

王少文:村民致富路上的“领头牛”


3月18日,中午时分,阳光热辣。

天等县龙茗镇三北村那造屯的赵宣敏依然在为扩建养牛场忙碌着。

稍稍缓了缓手中的活计,赵宣敏说,“建好后,打算再引进20头牛。有他的带领,我们对发家致富充满了信心。”

赵宣敏口中的“他”,指的是三北村那造屯致富能手、三北村北泥湾生态养殖场场主王少文。

记者见到王少文时,他正在牛舍旁例行查看牛的进食情况。

谈起关于牛的话题,健谈的王少文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多年前,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王少文也像家乡其他年轻人一样,背上简单的行囊,告别家乡,来到了繁华广州,加入了打工一族。凭着吃苦耐劳,王少文在厂里学到了精湛的技术,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担任管理工作。2010年,他已从最初的车间工变成了办公室“白领”,年薪十几万元。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少文发现近年来牛肉市场行情特别好,牛肉供不应求,价格不断攀升。于是,他多次到山东、山西等地考察学习,且更加坚信这是一个创业的好项目。

于是,王少文毅然放弃广州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着手肉牛养殖的事宜。

“春季,牛容易拉肚子,要注意在饲料中拌入适当的糖和盐;夏季,要注意清除附着在牛身上的寄生虫……”经过近两年的摸索,王少文熟练掌握了一套“养牛真经”。

王少文还实行科学管理,做到定槽位、定牛只、定饲料种类、定饲喂和饮水时间、定管理日程。同时,还根据牛只增重情况,调整日粮配方和饲喂量。

王少文给记者算了一笔“牛账”:从引进3个月龄大约250斤的牛开始,喂养6个月后增到1000斤左右,就可出栏。2014年共存栏108头,岀栏近100头,主要销往广东、湛江、海南等地,总收入约180万元。

“前几天刚出栏一批30头,目前还存栏30多头。现在,我们正在联系,准备再引进一批。”王少文说。

目前,三北村北泥湾生态养殖场被确定为天等县肉牛养殖示范基地。王少文也于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被授予“全国农技推广补助示范县科技示范户”称号。

那造屯共有150多户,380多人,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甘蔗、辣椒、芋头、生姜等。近两年来,全屯人均收入仅4800多元。

致富不忘众乡亲。看到乡亲们生活水平还不高,王少文决定带领乡亲们一起养牛,共同发家致富。

“面对缺钱又缺技术的村民,王少文很慷慨。没技术,他免费培训,并积极上门帮忙解决各类难题;没钱,他提供启动资金,甚至同意村民赊养。”谈及王少文,那造屯村民黄建福赞不绝口。

黄建福之前生活困难,去年,他从王少文处赊养了18头牛,年底出售了,盈利一万多元。

赵宣敏去年养了10头,今年春节前卖了5头。目前,他正在扩建牛舍,打算增加引进20头。

为了增强养殖场的抗风险能力,在王少文的争取下,三北村北泥湾生态养殖场通过了微型企业注册登记,并逐步发展为“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采取“统一引种、统一防疫、统一饲料配方、统一销售”方式,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肉牛规模化、规范化养殖。

那造屯由最初的2户养殖到现在的30多户一起养殖,渐渐形成了规模。目前,全屯共存栏300多头牛。

“下一步,我们还打算引进适合圈养的波尔黑山羊,拓宽村民的增收渠道。现在,已经有10多户群众有这个意向了。”王少文充满信心地说。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314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