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安全养鸡的环境管理

进入秋冬季节后,每天的温度和昼夜温差变化都很大,为保证鸡群有一个温暖舒适的生存环境,使鸡群的生产性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应注意做好温度、湿度、通风等方面的控制。
1温度管理
鸡舍内温度以保持在18~23℃为宜,最低不应低于15℃。如遇到刮风天气,应摇起篷布(根据外界温度变化情况,摇起一半或全部),防止刮风使舍内温度骤降,每天根据天气情况和鸡群的表现调节进风口的大小。
进风口要用铁丝或绳子把塑料布和三合板固定牢固,使风向上吹,不要让冷风直接吹鸡,防止冷应激造成鸡群发病;正对温控仪的风窗不要打开,防止冷风直吹温控仪而使其周围的温度与鸡舍内实际温度不符;安装定时温控排风扇时要选百叶完整的,不要选北向排风扇。
入冬前要清理暖风机的灰尘,初开暖风机时让其百叶平行,让热风均匀地充满鸡舍;工作间大门与鸡舍门都要关上,不要同时打开,防止冷风直接吹入鸡舍;每天要认真观察鸡群,如果鸡在棚架上趴着且背毛竖立,则表示鸡舍内太冷;鸡舍内进风口一端棚架上、地面上没有鸡或鸡很少,则表示此处冷,要调节进风口或堵塞漏风处,以防止应激,避免鸡群感冒发病;每天下班前要检查排风扇皮带、电机,看温控排风扇是否灵敏;每天收看天气预报,()以便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2湿度管理
入冬前要加足垫料;冬季垫料比较干燥,要经常洒水或喷雾消毒;棚架下如果有积水,在秋天气温高时要排出棚架下的水,然后撒上白灰;舍内温度适宜时,要加大通风量;把乳头饮水线水压调低至10cm以下,或把饮水器水位调至1cm以下,经常检查饮水线,发现饮水器有漏水的乳头或接头时应马上更换或维修。如果饮水器漏水要及时处理,防止因漏水造成鸡舍内氨气味过大而影响鸡群健康。
3通风管理
秋冬季节,舍内以空气新鲜、气流速度较慢为好。入冬前把不应进风的地方修补好,尤其是排风扇处的漏风处必须处理好,防止因局部倒冷风而使鸡舍整体通风不畅或临近排风扇处的温度偏低而造成鸡群发病,进而影响生产。
当舍内氨气味较大时,应首先提高舍内温度,然后加大通风量。早上舍内空气比较污浊时,如果必须加大通风量,应逐渐增加,最好是在中午温度较高时进行,采用每次通风时间短些、多通几次的方式较好。通风时一定不要留死角,如要增加排风扇的开启个数,增开后要仔细观察鸡群的表现,发现无不良反应后再继续进行。

相关阅读

肉牛养殖的环境管理控制技术


外界环境与肉牛生产有密切关系。环境恶劣不仅使肉牛生长缓慢,饲养成本增高,甚至会使机体抵抗力下降,诱发各种疾病。对于肉牛生产来说,通过优化饲料配方,提高饲养技术,改造畜舍结构,改进通风、供暖、清粪设备,建立养殖场低投入、高产出、高品质的无公害畜产品清洁生产技术体系,是提高畜产品品质、解决养殖场环境污染问题、保证畜牧业可保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1饲养环境调控

1.1实行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创造性保护环境的战略措施。清洁生产的方法与传统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方法把注意力集中在污染物产生之后如何处理;而清洁生产则尽可能地消除污染物的产生。其核心是从源头抓起,以预防为主,进行生产全过程控制,从而获得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1.2避免外界环境污染

1.2.1防止噪声污染

噪声可使牛的听觉器官发生特异性病变,刺激神经反射线,引起食欲不振、惊慌和恐怖,影响生产。噪声可由外界产生,如飞机、汽车、拖拉机、雷鸣等;舍内机械产生,如风机、除粪机、喂料机等;牛本身产生,如鸣叫、走动、采食、争斗等。噪声能影响牛的繁殖、生长、增重和生产力,并能改变牛的行为,易引发流产、早产现象。一般要求牛舍的噪声水平白天不超过90分贝,夜间不超过50分贝。

1.2.2防止水源污染

养牛场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畜禽饮用水标准。各类牛群每天都需要大量的饮水,有条件的牛场应设置自动给水装置,以满足牛的饮水需要,使牛饮用清洁无污染的水,保证牛体正常代谢,维持健康状况。

1.2.3防止人畜共患病

为避免生活区和生产区的相互干扰和疾病传播,在两区之间应建立隔离林带。

1.3保持环境卫生和光照充足

饲草饲料在饲喂前要清除尘土等杂物,并注意有无霉变草料。饮水应透明、无异味,中性或微碱性,水温为10℃~15℃,冬暖夏凉。牛舍和运动场要设计合理,保证一年四季光照充足。运送饲草、饲料的车道和出粪车道应分设而置,避免交叉感染。

1.4搞好植树绿化工作

1.4.1牛场绿化的作用

搞好牛场绿化,可以改变牛场的自然面貌,减少污染,在一定程度上起改善和保护环境的作用,如可以改善场区小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尘埃,降低噪声,减少空气中及水中细菌的含量。

1.4.2牛场绿化的主要措施

在场界四周种植乔木和灌木林带,设置场界林带;在场区内种植乔木和灌木,设置场区隔离林带;搞好场内主干道两旁的绿化,营造运动场遮阳林。

1.5及时清除粪便

牛场粪尿、污水应及时清理,粪便通过人力或机械直接用运载工具运至堆放场,尿及污水通过排水系统流人粪水池贮存。

2空气质量调节

2.1保持空气清新

新鲜空气是促进牛新陈代谢的必需条件,并可减少疾病的传播,牛舍内一定要避免粉尘的飞扬,保持圈舍通风良好。

2.2防止有害气体污染

在敞棚、开放式、半开放式肉牛养殖舍中,空气流动性大。而封闭式牛舍,如设计不当或管理不当,会由于牛的呼吸、排泄物的腐败分解,使空气中的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增多,影响肉牛生产力。另外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也可改善畜舍内卫生状况。

2.3生物除臭技术

运用生物技术除去有害气体在国外已得到了较好的应用。生物过滤和生物洗涤就是在有氧条件下,利用好氧微生物的活动,把有味气体转化成无味气体的方法。

3温度、湿度调节

3.1温度调节

适宜的环境温度,可以促进牛的生长发育,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牛生产力下降,成本增高,甚至造成死亡。温度过高,造成牛增重缓慢;温度过低,会降低饲料消化率,而牛本身以增加产热量来维持体温,显著增加饲料消耗,一般环境温度在5℃~21℃时,牛的增长速度最快。

3.2湿度调节

当气温适应时,湿度过大,牛抵抗力减弱、发病率增加、传染病传播快、死亡率增加,而且能促进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发育,牛易患寄生虫病和传染病。在高湿低温环境中牛易患各种呼吸道疾病、风湿病、关节炎等。一般空气湿度以55%~70%为宜。

鹅育雏期的饲养环境管理和雏鹅对温度湿度光照密度的要求


1、温度

雏鹅对外界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温度与雏鹅的运动、采食、饮水及饲料的消化吸收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育雏成功与否的关键条件,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对雏鹅的生长都不利。当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雏鹅的正常代谢,导致食欲减退,身体虚弱,发育缓慢,还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或者感冒,易引发恶癖;如果温度过低,雏鹅易受凉,并且会因为畏冷而出现扎堆的现象,会导致相互拥挤而挤压死亡,还会使雏鹅消化不良,而引起下痢,严重者会发生死亡。而舒适的环境温度可以促进雏鹅的生长发育,并且可以提高成活率,因此要保证育雏舍的温度,否则会给育雏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影响。育雏舍的温度是否合适,不能单纯的按照温度计上的温度来定,温度计上的温度仅是舍内最适温度的参考值,舍内的最适温度应为雏鹅本身在此饲养阶段所感受的温度,看舍内温度是否适宜可以看雏鹅的表现,雏鹅对不同温度的表现不同,对于低温的表现为挤一堆,不愿吃食,活力下降;雏鹅对于高温的表现为不安、烦躁,出现拍翅抢水喝的现象;如果舍内的温度合适,雏鹅则表现为在舍内分布均匀,呼吸平和,活动和吃食正常,吃饱后能很快的安静睡眠,并且睡眠时头颈伸直,表现为舒适,生长发育正常。在育雏生产中,还要灵活的掌握一些规律,育雏时的温度要在不同育雏的季节,育雏室的条件和鹅的品种等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夜间和阴天的温度可以高些,中午、晴天的温度可以低些,还要根据群体的大小进行适当的调整,小群可高些,大群可低些。另外,育雏初期对温度的要求较高,21日龄以后雏鹅的御寒能力增强,则可以适当的降低温度,但是要注意,雏鹅对温度骤变的适应力较弱,所以在脱温时要逐渐降低温度,每星期下降2℃左右,直到达到合适温度。

2、相对湿度

虽然雏鹅对相对湿度的要求不是很严格,但是也要求必须适度。育雏舍保持合适的相对湿度对生长发育还是有利的。雏鹅需要在干爽的环境下生长,如果湿度过大,会使病原微生物容易滋生、繁殖,而使雏鹅易患白痢、球虫病和大肠杆菌病等疾病;如果相对湿度过低,舍内过于干燥,会加快雏鹅体内水分的散失,导致绒毛发脆,脚趾干瘪,雏鹅易患呼吸道疾病。雏鹅在不同的育雏期对相对湿度的要求不同,2周龄内雏鹅的生长发育快,育雏温度要求高,因此易脱水,要求相对湿度应为60%~70%。而3~4周龄的雏鹅的活动力强,湿度过大会阻碍体热的散发,此时相对湿度以65%为最佳。调整舍内湿度的方法应注意通风并且要勤换垫料,垫料的含水量增加,则舍内的湿度增加。最简便的调节相对湿度的方法是保持饮水装置中不断水,当外界干燥时,可增加饮水设施,在遇多雨季节时,可以减少饮水器的数量,或者加厚干燥的垫料,同时及时清理潮湿垫料以及时的调整湿度。

高湿伴随高温对雏鹅的危害极大,会使雏鹅身体散热受到抑制,使雏鹅感到闷热,从而影响体内物质的代谢,使食欲下降,抵抗力减弱,容易引发雏鹅患病。所以在控制舍内温度的同时要保证舍内适宜的湿度。

3、光照

光照对育雏的影响很大,日光照射可以增加雏鹅的体温,增加食欲,并且对消化有利。可以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维生素D的吸收,进而促进钙磷的吸收,以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虽然光照对雏鹅的生长发育有利,但是如果光照强度过大,并且光照时间过长,反而对雏鹅的生长发育不利,使得雏鹅过量的运动而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易发生啄癖,影响雏鹅的正常发育,因此,要采取遮光的方法使雏鹅适当的休息,以利于增重和生长发育;初生雏鹅的视力较差,如果光线过暗则不利于采食和饮水活动的进行,所以晚上应采取人工光照来弥补自然光照的不足,以确保鹅群能在适当强度的光线下运动、采食、饮水。

4、通风

通风换气是育雏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改善育雏舍的环境改善起着非常大的作用。雏鹅的体温高,呼吸快,新陈代谢旺盛,排出的二氧化碳量大,加上粪尿的排泄会导致舍内二氧化碳、硫化氢、氨气等有害所体的浓度过高,而使舍内的空气污蚀,雏鹅在此环境下生活,会使体重减轻,抗病能力下降,影响雏鹅的健康,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甚至会导致雏鹅死亡。因此要保证舍内的通风良好,以及时排出舍内的有害气体,同时通风还可以调节舍内的温度以及湿度。

5、饲养密度

鹅在育雏期要按照体质的强弱以及体重的大小来分群饲养,并随着日龄的不断增长逐渐的降低饲养密度。合适的饲养密度对促进雏鹅骨骼、肌肉以及内脏器官的发育、增强体质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各周龄的饲养密度不同,1周龄以20~25只/m2,2周龄以15~20只/m2,3周龄以11~15只/m2,4周龄以4~10只/m2为最佳。

作者简介:陈庆秋(1974-),女,黑龙江海伦人,大专,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技术推广与动物检疫方面工作。

陈庆秋

(黑龙江省海伦市动物卫生监督所,黑龙江海伦152300)

黄鳝的秋冬管理办法



鳝鱼是一种半冬眠的鱼类。当气温低于15℃时,鳝鱼便不吃不动,靠微量呼吸入蜇冬眠。因此,在进入秋季以后,气温逐渐下降,鳝鱼的觅食和活动也逐步减弱。这时,需加强秋冬管理,其主要措施是:

一、增喂脂肪含量高的饲料

这样可让鳝鱼积累更多的脂肪,供停食冬眠时消耗。脂肪含量高的饲料,如蚕蛹、蚯蚓、蝇蛆等,要尽量多喂。

二、合理捕捉上市

鳝鱼喜欢钻入池底淤泥中,尤其是在气温降低后,会钻入淤泥里越冬。为此,对于成鳝,应在入冬前合理捕捉上市。捕捉时,应先将池水排干,并清除表层泥浆,再用双手翻池底淤泥捕捉。要避免使用铁锹、铁铲等硬质锐器深挖,以防铲断或碰伤鳝鱼。同时,要注意捕大留小,以便来年产卵繁殖。

三、加强越冬防护

留在池中越冬的鳝鱼,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水源条件比较好的鳝池,可以采用深水越冬法。即在池中保持50厘米~70厘米深的水层,并在水面上放些水草、浮萍等。冬季结冰时,敲开冰层透气。这样,既能保持池底温度,又能保持池水含氧量,给鱼创造一个理想的越冬条件。二是水源条件不够好的鳝池,可在鳝鱼开始冬眠时,放干池水越冬。但是要注意池土要保持湿润,不可过于干燥;池土上要加盖塑料网,防止猫、狗等动物捕食鳝鱼;在遇严寒冰冻时,池面应加盖一层稻草或其他秆杆,保温防冻。当来年开春气温升至15℃以上时,要及时投喂饵料,促进鳝鱼生长。

鳝鱼秋冬管理三要点


入秋后,气温逐渐下降,鳝鱼的觅食和活动量也逐渐减弱。要想保证鳝鱼来年高产,秋冬管理必须抓好三点:

1、合理捕捉。
入秋以后,应将养殖池内的鳝鱼进行一次捕捉,这样既可增加收入,又为鳝鱼留种做准备。捕捉应做到捕大留小,捕老留少,捕病留健,切忌留老鳝鱼做种用,因为少壮鳝鱼繁殖力强,产卵多,老鳝鱼不产卵。

2、搞好秋冬育肥。
鳝鱼是一种半冬眠水生动物,当气温低于15℃时便不吃不动,靠微弱呼吸入蛰冬眠。因此,入秋后要给鳝鱼多喂些脂肪含量高的饲料如蚕蛹、蚯蚓、蝇蛆等,让其积累脂肪,供过冬的能量消耗。

3、抓好越冬保护。
入冬后,水源不方便的地方应将池水排干,保持池土湿润即可,并盖上塑料网,防止天敌捕食,严冬时,还要在池面上加盖一层稻草,以保温防冻。水源条件好的地方,可采用深水越冬法,既在池中保持50-70厘米的水层,水面上放些水草、浮萍等,结冰时敲开冰层透气,以保持池水的含氧量。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654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