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的保健用药及保健方案

近些年来,我市养殖行业的发展势头良好,许多养殖专业户升级成为规模化猪场,这给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力军,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例如:很多猪舍建设标准过低,未达到标准化养殖的要求;饲养水平落后,没有执行严格的防疫流程等,这些问题给很多养殖场带来了经济损失。此外,由于管理水平低下而造成的高死亡率也困扰着很多养殖场主。要解决这些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除了要提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做好基础免疫之外,还要制定一套适合生产实际的药物保健方案。当前,猪传染性疫病种类不断增多、新病不断出现,多病原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加重,为了提高猪场养殖的利润,应制定合理的猪场保健方案。
1保健用药原则
(1)选用无毒副作用或是毒副作用小的、无耐药性、无药残的药物。
(2)选用能调节动物机体免疫功能、增强免疫力的药物;能调理动物机体内各器官机能活动、保持平衡、解除免疫抑制的药物;能有效激活细胞再生系统的药物。
(3)选用具有抵抗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以及抗应激的药物。
(4)选用具有中和与清除机体内毒素功能的药物。
(5)选用质量有保障、科技含量高的药物。
(6)选用具有独特配方的中草药。
2规模化猪场各类猪群的保健方案
2.1仔猪的保健方案
(1)产后第3d进行补铁,每头注射铁制剂1ml,同时注射龙米先(长效土霉素注射液),每头0.5ml,分别注射。
(2)产后第7d,注射龙米先,每头0.5ml。
(3)产后第21d,每头注射铁制剂1ml,同时注射龙米先,每头1ml。
(4)断奶前后,每吨料用威氟特500g+银翘散1000g+奥来可1000g,连用7d,以抗病毒、抗应激和减少腹泻。
(5)断奶后15d,用威远金伊维驱虫1次,连用7d。
(6)断奶后30d,每吨料用银翘散1000g+威普建500g+妙立素125g,连用7d,以防止伪狂犬、圆环病毒、蓝耳病、副嗜血杆菌、支原体、链球菌等疾病的发生。
2.2种猪的保健方案
2.2.1后备种猪
(1)每吨料用银翘散1000g+妙立素125g+莫维欣300g,()在配种前3d使用,以抑制病毒复制和增强母猪免疫力,连用7d。
(2)在配种前14d,用威远金伊维驱虫1次,连用7d。
2.2.2妊娠母猪、种公猪
(1)每吨料用银翘散1000g+妙立素125g+莫维欣500g,或用威普建500g+奥来可1000g,每个月1次,两种方案交替使用,每次1周,以清除种猪体内病原、净化猪场疾病和预防各种疾病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2)在产仔前14d,用威远金伊维驱虫1次,连用7d。
(3)在产前1d和产仔后分别注射龙米先10~20ml,使用时在颈的两边分点注射10ml,以防止仔猪拉黄白痢,防止母猪发生子宫内膜炎,促进胎衣的排除。
2.2.3哺乳母猪
每吨料用银翘散1000g+妙立素125g+莫维欣300g+奥来可500g,在产仔前后各用5d,以提高母猪体质,预防仔猪腹泻,保证下一次正常发情。
3育肥猪保健方案
猪只长到30~40kg时,用威远金伊维驱虫1次,连用7d;75kg至出栏期间喂奥来可,这样可以提前出栏,提高料肉比(每吨料用1kg奥来可+10kg葡萄糖粉)。每个月每吨料用银翘散1000g+妙立素125g,或中威氟特500g+奥来可1000g,连用7d。
以上方案的关键要落实到位,不要等到猪群出问题后再进行保健,这样起不到预防效果,只有做到无病先防才能达到保健的真正目的。在选用药物时,首先要注重药物的效果,其次才考虑其成本,如果只考虑低成本而起不到防病作用反而会增加成本。能用普通药、常用药解决问题的,不要一味追求使用新药。各猪场制定的保健方案一定要根据本地实际和周边疾病流行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只有把方案落实到位了才能取得好的生产效益。

相关知识

怎样管理规模化猪场产房


自繁自养的规模化猪场管理的重点在种猪,而种猪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产房管理。做好产房管理能够提高仔猪成活率、发育整齐度,提高猪群的健康状况,从而提高整个猪场的生产成绩,增加猪场经济效益。

产前准备

产房清洁。饲养人员按照配种计划,提前打扫好产房卫生。待产母猪舍特别是临产母猪舍,要在临产前1周,清扫好舍内外环境卫生,保持清洁、通风、干燥、温暖,严格消毒。

母猪产前准备。母猪临产前采食量往往会有所减少,不利于产后恢复体况和泌乳。因此,必须保证供给既适合产前母猪营养需要、适口性又好的饲料。为防止产后发生乳房炎,对体况较好的母猪,产前3天,停止使用青绿多汁饲料,减少10%~20%(每天减少1公斤)的精料采食量,产仔当天不喂料或者少喂料。

工具、药品准备。母猪进入产房后,就要准备好接产用品,如接产手套,消毒好的抹布、剪刀、洗手盆、肥皂等。备好接产可能用到的药物,如5%碘酒、催产素、高锰酸钾等,夏秋季还要准备些驱蚊灭蝇的药物。备好产后仔猪所用的红外线保温箱、保温板、保温灯等保温装置,电子秤等。

接产

按产人员时刻注意观察临产母猪表现,以便做好必要的准备。如果发现母猪食欲减少,起卧不安,呼吸加快,基本停止采食,阴户松弛红肿,频频排尿,尾根两侧凹下,乳房膨大发亮,两侧乳头向外呈八字形张开。用手挤压最后一对乳头,有黄色乳汁呈喷射状喷出,即是母猪的临产征兆,一般会在2小时~4小时内产仔。这时候注意安抚母猪,稳定情绪,可轻微抚摸腹部,让母猪自然躺卧,用温水轻轻清洗阴门、尾部。

产仔时迅速把新生仔猪从胎衣中脱出来,立即抠出耳、鼻、口腔中的黏液,一只手抓住仔猪,另一只手由母猪阴户端向仔猪腹部方向轻轻挤压脐带2次~3次,使脐带内的血液流向仔猪体内,用挤压脐带的手捏住脐带,在距离仔猪腹部5厘米~6厘米的地方,拉断与母体连接,不松手,用另一手抓住仔猪的两后肢提走,脐带断端用5%碘酊消毒,用毛巾擦干仔猪全身,称重(低于800克的弱仔建议丢掉不要),撒上密斯陀后放入保温箱内,待能够自由活动时(一般不超过10分钟),立即帮助其吃上初乳。最好是生一个,帮助一个,保证每一个仔猪都能尽快吃上初乳。2天~3天内,让瘦小的仔猪吃前面的乳头,健壮的仔猪吃后面的乳头,并让所有仔猪都吃属于自己的固定奶头,以保证整窝仔猪整齐发育。

规模化猪场产房管理


在规模化猪场,产房是其生产的核心区域,细致、安全、高效的分娩管理和有条不紊的操作流程是成功培育仔猪的关键。在为期约6周的产房生产周期中,要经历空舍消毒、母猪上产床、分娩、哺乳和断奶等流程,为了生产更多的优质健壮断奶仔猪,要求产房技术管理人员和饲养员明确自己的工作重点和关键环节,做到有的放矢。
采用仔猪21日龄断奶的生产模式,可将产房的工作分为6个阶段,即六周生产:第一周产房准备,第二周母猪转入与接产准备,第三周接产与产后处理,第四周仔猪去势与补料,第五周断奶准备与免疫,第六周断奶仔猪饲养。现将操作和管理程序简要介绍如下:
一、产房准备周
1.工作重点
产房内设施设备的检修、清洁与消毒,并进行空舍。
2.操作流程
①彻底清扫。对产房地面进行清扫,彻底清除产床下撒落的饲料、粪污;对母猪和仔猪食槽内剩余的饲料进行处理;保护好产房内的电路设施,将电源开关和插板用塑料袋包裹好。
②冲洗与浸泡。先用水枪对产床、墙壁、地面、保温箱、垫板和饮水器进行预冲洗,对食槽进行浸泡,以软化附着物;再用高压水枪进行彻底的冲洗,重点是产床、食槽、保温箱和垫板。
③检修设施设备。检查饮水器的位置是否合适,水嘴是否通畅,水管有无漏水,线路是否良好,限位栏有无损坏等,如有损坏应及时修整。
④消毒。将附着物冲洗干净后,用5%氢氧化钠溶液再次冲洗消毒;将经过清洗与消毒的用具放回舍内相应位置,对产房进行熏蒸消毒(福尔马林10毫升/米3+高锰酸钾5克/米3)。
⑤空舍。熏蒸消毒后,将产房通风换气2~3天,以干燥备用。
3.特别提醒
冲洗前要确保电路、设备已包裹好,人员应穿靴子和雨衣做好防护,防止短路和触电事故的发生;冲洗时绝不留任何死角,特别是墙角、食槽底部等不易接触到的部位;冲洗完成后一定要通风良好,使产房尽早干燥。对舍内饮水器一定要认真检查,避免出现水嘴位置过低而影响泌乳母猪饮水。
二、母猪转入与接产准备周
1.工作重点
将妊娠107天左右的母猪从妊娠舍转入产房,调节产房的温度使母猪有舒适感,准备接产用具和记录表。
2.操作流程
①清洁与消毒母猪。母猪转入产房前,先将小群母猪赶至一个专门设置的大栏内用水枪和毛刷将其体表的粪污刷洗干净。在冬季气温较低的时候,应使用温水洗刷母猪体表。洗刷后,再用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消毒母猪体表。
②母猪上产床。在上产床的时候,最好有便于母猪攀爬的台阶,防止母猪后肢损伤和机械性流产;驱赶母猪时不可粗暴;核实母猪档案卡。
③产房环境调节。母猪转入之初应使产房温度与妊娠舍相当,再逐渐调至18~22℃,并将湿度控制在65%~75%,以减小母猪的应激。
④准备接产用具。准备接产用具如接产布、接生粉、烤灯、0.1%高锰酸钾溶液、5%碘酊、抗生素和紧急药品等,生产中为了同期分娩或调节分娩时间,可在产前1天注射氯前列烯醇0.1毫克/头。
⑤饲喂管理。产前2~3天,日喂2次,每次1.5千克饲料,并在饲料中加入小苏打或芒硝,预防母猪产后便秘;产前1天,日喂2次,每次1千克饲料。为预防母猪产后热、乳房炎、子宫内膜炎,可在饲料中添加阿莫西林,30克/100千克饲料,产后连用5天。
3.特别提醒
最好将初产母猪与经产母猪安排到不同产房,便于对初产母猪单独管理;母猪进产房前要进行清洁消毒;最好按照预产期的顺序排列母猪产床的位置,便于管理;在配制0.1%高锰酸钾溶液时应注意浓度的准确性,浓度过高对皮肤有刺激和腐蚀作用,浓度过低又起不到预期效果,要使用冷水配制,以防分解失效,注意现配现用,放置过久会分解成二氧化锰而失效。
三、接产与产后处理周
1.工作重点
准确把握母猪的分娩征兆,做到适时接产;为新生仔猪提供适宜温度,辅助仔猪及时吃足初乳;适时调整母猪的饲喂程序,保证母猪的泌乳量。
2.操作流程
①分娩征兆。接产员应详细了解母猪分娩前征兆,临近分娩,外阴部膨胀柔软,颜色由红变紫,乳基隆起,乳房膨胀而有光泽,乳头呈八字叉开并挺直;当母猪突然停食,紧张不安,时起时卧,以头撞击栏门或食槽,呼吸急促,排小而软的粪,尿少而频时表明即将临产,当前部乳头能挤出乳汁时,分娩时间不超过1天,如果最后一对乳头也能挤出乳汁,约6小时左右即可分娩。
②接产。整个接产过程要求保持安静,动作迅速而准确。接产人员应剪短指甲、洗净手臂,并用2%来苏儿消毒。接产前应先将加热灯具准备好,预先提高保温箱和(或)母猪臀部温度,使保温箱内温度维持在32~34℃,并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母猪后躯和乳房。仔猪产出后,应立即将其口鼻内黏液擦除干净,然后用接产布迅速擦干体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仔猪体温过度散失并预防感冒。假死仔猪应及时救治。个别仔猪出生后胎衣仍未破裂,接产人员应马上用手撕破胎衣,以免仔猪窒息而死,随后用手固定住脐带基部,另一手捏住脐带,将脐带慢慢从产道内拽出;把脐带内血液向仔猪腹部挤压,然后距脐部4~5厘米处用手指钝性掐断,断端用5%碘酒消毒,若流血过多,可用手指捏住断端直至不流血。生产中有些猪场习惯用线结扎,结果造成脐带中少量血液和渗出液无法及时排出,使脐带干燥时间大大延长。按要求对仔猪进行称重并做好记录。仔猪身体烤干后应及早辅助仔猪吃足初乳,吃乳前注意挤掉前几滴乳汁,并防止仔猪被母猪压死。产仔完毕,待胎衣排出后对母猪注射抗生素,及时打扫产床。③难产处理。难产在生产中较为常见,多由母猪骨盆发育不全、产道狭窄、子宫弛缓、胎儿过大或胎位异常等原因引起。母猪破羊水后1小时仍无仔猪产出或产仔间隔超过0.5小时,应及时采取措施。有难产史的母猪在产前1天肌注氯前列烯醇;在子宫颈口开张的情况下,阵缩无力可肌注催产素,整个分娩过程最多注射两次,当注射催产素无效或由于胎儿过大、胎位异常或骨盆狭窄等原因造成的难产应进行人工助产。人工助产前,要剪短指甲,润滑手臂并消毒,然后五指并拢随子宫收缩节律缓慢深入阴道内,抓住仔猪后腿或下颌,随着母猪努责将仔猪拉出,动作要轻。拉出仔猪后及早帮助仔猪呼吸,并给母猪肌注抗生素,以预防子宫炎、阴道炎。()对难产的母猪,应在其档案卡上注明发生难产的原因,以便下一胎次的正确处理或作为淘汰鉴定的依据。

④新生仔猪的处理与保健。新生仔猪吃足初乳后,应着手进行药物保健、剪牙、断尾、打耳缺、寄养、补铁和免疫等。伪狂犬免疫、剪牙和断尾可在仔猪1日龄时同时进行,伪狂犬基因缺失疫苗1毫升/头,左右鼻孔各0.5毫升;然后抬高仔猪头部进行剪牙,防止鼻孔内疫苗滴落,剪牙时剪去8颗牙齿的中上部即可,避免伤及牙龈和舌头导致出血和感染;随后左手握住仔猪两后腿将仔猪倒提,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拉直猪尾,用提前预热的电热剪尾钳缓缓剪断尾巴,断端涂以碘酊消毒。留尾长度母猪以能盖住阴户为宜,公猪则留至阴囊中部。仔猪2~3日龄进行保健和补铁,保健可用头孢噻呋钠5毫克/头,颈部肌内注射,1次/天,连用2天;补铁用右旋糖酐铁,100~150毫克/头,后腿肌内注射。打耳缺应根据各场标准进行,但应注意所用钳的消毒。在母猪产仔过多或无力哺乳时,应将这些仔猪给其他母猪喂养。生产实践中,仔猪吃过初乳后让迟1~2天分娩的母猪喂养,有助于其争夺乳头。仔猪寄养前应注意打好耳缺,特别是种猪生产中要登记好仔猪血统,然后适当消毒处理后再寄养。对患有乳房炎或乳汁质量太差的母猪,可将整窝仔猪给已断奶的母猪喂养,并仔细观察以确保母猪接受新的仔猪,不同舍之间禁止更换母猪。
⑤母猪饲喂程序的调整。母猪分娩当天不喂料,产后第二天饲料喂量0.5千克,第三天1千克,第四天2千克,第五天3千克,第六天4千克,第七天5千克;饲喂后,将剩料及时从食槽内清除,食欲差的母猪及时量体温,超过39.5℃的肌注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安痛定),体温正常者肌注维生素B1和维生素C。注意给母猪提供充足的饮用水。
3.特别提醒
尽量减少冲圈次数和用水量,以降低湿度;夜间接产较考验接产员的耐心,应让责任心较强的负责,特别是在做猪瘟疫苗的超前免疫时,更要求接产员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毅力,以保证免疫的质量。注意饮水器的高度(饮水器安装高度与母猪肩部平齐,约80~90厘米)和水流速度(2~2.5升/分钟),保证母猪的泌乳量。值得注意的是,在对难产母猪的判断上要准确,有的猪场接产员没有耐心等待母猪生产,时间稍长便不顾母猪努责强力将手深入产道导致母猪产道的损伤和感染;要督促接产员清点胎衣内脐带头的数目与所产仔猪(包括死胎和木乃伊胎)数目是否相等,确保胎衣全部排出,如遇胎衣未完全排出应及时注射催产素;注射用针头要一猪一个,至少要一窝一个;剪牙钳和断尾钳在使用前要确保已消毒,不同仔猪间使用要经过酒精或碘酊浸泡或擦拭,还要确保其锋利性,防止剪碎牙齿;断尾操作时要慢,以减少出血。
四、仔猪去势与补料周
1.工作重点
5~7日龄仔猪开始补料,对7日龄左右雄性仔猪进行去势。
2.操作流程
①仔猪补料。为了实现哺乳期仔猪生长速度的最大化,进行补饲很重要,同时也为断奶后采食固体饲料做准备(让其肠绒毛适应此变化,并学会找料糟)。从5~7日龄开始,在仔猪易发现处固定一个颜色鲜亮、易清洗的料槽,在料槽内撒少许饲料供仔猪嗅闻熟悉,少量勤添,及时清除被粪尿污染的饲料并清洗食槽。
②去势。雄性仔猪,除患阴囊疝和场内按计划预留的,在7日龄左右全部去势。生产中多采用双口去势法,感染率低且易愈合。去势前应准备好酒精、碘酊、手术刀片、棉球和保健药物等。去势可配合7日龄保健一起进行。去势操作:术者将双手洗净消毒,握住仔猪后腿跗关节将其倒提,用膝部夹住仔猪头部,检查仔猪是否有阴囊疝或腹泻,若有做好记录放回产栏,待其腹泻康复后再行去势;若无则用75%酒精棉球擦拭阴囊皮肤,将左手拇指和食指放在一个睾丸两侧,挤压使皮肤紧张,切开皮肤和白膜,切口刚好能将睾丸挤出为好,挤出睾丸将其向外拉出,钝性掐断精索和血管,不能留有结缔组织在创口外,碘酊消毒创口,同样方法摘除另一侧睾丸。最好准备两套器械,不同仔猪间更换手术刀并进行消毒,两套交替使用。
3.特别提醒
食槽一定要易清洗,易安放,笔者注意到多数员工有懒惰性,食槽里面有粪尿时只是将其倒出或简单地撒上些料覆盖在上面,这样达不到教槽的目的;食槽安放的位置要利于仔猪发现,饲养员不能随意将其移动。去势操作要注意刀片的更换与消毒,避免疾病在不同仔猪间传播,一次性刀片很容易变钝,要适时更换新刀片,便于去势操作和有利于仔猪创伤愈合。本周仔猪腹泻的发病率较高,当一窝中有少数仔猪腹泻时,也应对全窝仔猪进行治疗。自本周开始每3天带猪喷雾消毒1次。
五、断奶准备周
1.工作重点
撤去保温灯,训练仔猪吃料,母猪进行防疫和减料以准备断奶。
2.操作流程
仔猪18日龄左右应撤去保温灯,让仔猪适应产房22℃左右的温度;训练仔猪全部会吃料,个别不吃者需要人工诱食;仔猪14日龄左右免疫高致病性蓝耳病弱毒疫苗1头份;产后15天左右对3胎以内母猪免疫细小病毒病灭活疫苗,产后18天开始减料,以减少乳汁的供应,每天减1~1.5千克,至断奶前减为2.5千克。
3.特别提醒
本周应重点训练仔猪的采食和饮水。免疫时最好对注射部位进行消毒,先用5%碘酊涂擦,再用75%酒精脱碘,做到一猪一针头;用完的针头及时清洗消毒,可先用清水冲洗再经沸水煮沸消毒,而后烘干备用。
六、断奶仔猪饲养周
1.工作重点
监控产房温度变化,适时增温;断奶后弱小仔猪的寄养与诱食。
2.操作流程
当前多数猪场采用一次性断奶法,断奶时要做好两维持三过渡,即维持原圈管理、维持原饲料饲养、做好饲料过渡、做好饲喂制度过渡和饲养环境过渡。断奶时赶走母猪,仔猪原圈饲养,饲料不变任其自由采食;断奶后使产房温度高于断奶前1~2℃,必要时添加烤灯;及时发现不吃料仔猪和弱小仔猪,人工诱食或让同舍母猪再喂养几天;有21日龄猪瘟免疫计划的猪场,做好免疫;做好转群准备。
3.特别提醒
断奶前后应加强仔猪的预防保健,保持产房的卫生、清洁和舒适,加强三点定位的调教,断奶待仔猪适应后再进行合理的分群与调栏。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邮编:271000)

规模化养猪场建设标准


现在养殖户很多,虽然受到猪瘟影响,但是养猪户并没有退缩。那么您知道规模化养猪场建设标准是怎样的吗?

一、规模化养猪场建设标准

每个地区的规模化养猪场建设标准都不相同。各省可结合产业发展基础、建设需求等情况;根据下达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因地制宜确定建设数量,科学设置分档补助标准。

二、养多少头猪算规模养殖场

1、当前全国养猪场众多,年出栏量在万头以上的大型养猪场就有3000-3500个,想要申请到补助资金,竞争较激烈,小型猪场获得补贴的难度较大。对一个1万头出栏量的大型养猪场来说,中央一次性拨付的50万-500万元补贴资金落实到每头猪身上可能是50-500元不等。

2、在盈亏方面,若根据当前每头猪1545元的利润计算,一个年出栏量为1万头的大型养猪场一年可获利润大致为1545万元,按照中央最高500万元的补贴标准,加上地方政府补贴,尚能够覆盖其获得首笔收益前投入的2000万-3000万元养殖成本。

总的来说,规模化的具体养猪标准大家可以根据地区而定,养殖之前找相关部门了解清楚很重要。

如何经营规模化养猪场


规模化猪场的运营涉及范围很广,现就各环节重点应关注的问题介绍如下:

一、规模化养猪场的前期论证

1.社会关系:遵守和依靠现行政策法规,与当地政府及周边群众充分沟通协调相关事宜,构筑和谐、合法的经营氛围。

2.生态环保:预测周边人文环境与猪场生产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如饮用水质、排污等。

3.资金筹措:保证基础设施建设及生产所需资金来源,多途径确保资金链安全。

4.规模性质:量力而行,适度规模。经营种猪繁殖推广,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并获国家相关部门认证许可。

5.人才技术:关键管理技术人员要先期聘任。

6.市场预测:把握引种时机极为重要,在猪价低谷时期引进后备母猪符合猪场的长远利益。

二、规模化养猪场的选址建场

1.选址科学:场址要远离村庄及交通要道,地势应开阔高燥,水源充足,排污便畅。

2.良好的生产周边环境:社会关系和谐友好,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

3.布局结构合理:猪场规划要适应现代养猪生产流程,栏舍构造符合猪的生长繁育要求,具备良好的通风设备和温度控制设施。

三、规模化养猪场的生产经营

1.品种:种猪主要有杜洛克、长白、大约克和长大二元母猪,一般商品猪场普遍采用长大二元母猪与杜洛克公猪进行三元杂交育肥。

2.饲料:应配置饲料加工设备。依照猪的品种、类型、生长阶段配制不同的全价饲料,要求营养全面均衡,符合猪的生长繁育需求,使生产性能得以充分发挥。饲料粉碎粒度合乎要求。原料新鲜无霉变,水分、杂质含量不超标。储备仓库通风干燥,防雨、防鼠,物品堆放有序,先进先出。

3.管理:

(1)经营管理。组织结构清晰,责、权、利分明,产、供、销衔接。财务账目明白清楚,生产数据准确无误。杜绝弄虚作假,严防贪污腐化。部门运作程序化,人员考评制度化,日常管理纪律化。

(2)技术管理。规范生产环节操作流程及细则,定人定岗,责任明确,确保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管理技术人员加强学习交流,适时组织培训,重视知识更新和理论联系实际。

(3)目标管理。结合当前实际及同行业水平,制定各生产岗位绩效考核指标数据,奖优罚劣。条件成熟也可实行全额承包。

4.防疫:

(1)消毒。定期常规消毒与突击针对性消毒相结合,根据不同阶段、季节猪病流行特点及猪场自身疫病发生情况,合理选择消毒剂种类及消毒方式。控制外来人员、车辆进出并严格消毒。

(2)免疫。规模化养猪场结合实际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非常关键。猪瘟、伪狂犬、高致病性蓝耳病、口蹄疫是国家强制免疫的四大疫病。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圆环病毒、支原体肺炎、细小病毒、乙型脑炎、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等可选择免疫/。疫苗接种必须注意运输储藏环节以及猪群阶段、健康状况、注射部位、接种剂量、不同疫苗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时间间隔等问题。接种效果可通过定期血样抗体检测掌控。

(3)保健。重视治未病。在猪生产环节的关键节点上采取阶段性脉冲式投药有利于猪群健康和平稳过渡,如疫苗接种期、母猪产仔哺乳期、仔猪断奶转群期、炎热及疫病流行多发季节,应在饲料中有选择地投入适量抗菌、抗应激、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营养保健类药物。

(4)驱虫。这是养猪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包括驱除体内外寄生虫。

(5)治疗。无论群体治疗还是个体治疗,都应做好隔离消毒工作。看准病,选对药,合理配伍,不滥用抗生素。细菌性疾病发病初期及时合理用药效果较好,病毒性疾病须采取针对性防制措施,如紧急免疫接种、使用干扰素或抗病毒药控制继发感染等。

(6)其他。规模化养猪场坚持自繁自养是杜绝外来传染源、减少疫病发生的有效途径。

(江西省吉安县桐坪镇下田村江西红牧畜禽有限公司甘金明邮编:343100)

​规模化养猪场对环境的污染危害 规模化养猪场的环境控制措施


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养猪业逐步由家庭副业走向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的现代化养殖方式,这些都对防止重大疫病发生、提升猪肉质量安全水平、满足猪肉市场供给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从我国养猪业发展来看,传统养猪业,以家庭分散养猪为主,猪粪尿可给农田施肥,促进农作物生长。随着现代养猪业的发展,规模化养猪场迅猛增多,随之,猪业所产生的排泄物数量必然也会明显增多,如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就会导致囤积,随时都会对人类和养殖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甚至出现到处粪臭味,苍蝇满天飞,还会间接地对水源、土壤等产生的污染。据测算,1头猪平均日排鲜粪2.5kg、尿4kg,一个万头猪场日排粪量150t。所以对养猪场环境的控制已迫在眉睫。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规模化养猪场对环境的污染危害规模化养猪场的环境控制措施。

1、规模化养猪场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

1.1规模化养猪场对大气的污染

养猪场产生的病原微生物、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等排人大气后,可随大气扩散和传播。当这些物质的排出量超过大气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将对人和动物造成危害。据测,一个年出栏20万头的猪场,每小时可向大气排出近296kg氨气(NH3)、27.okg硫化氢(HzS)、48kg粉尘和24亿个菌体,这些物质的污染半径可达5km,而尘埃和病微生物可随风传播30km以上。

1.2规模化养猪场对水体的污染

养猪场对水体的污染主要为有机物污染、微生物污染、有毒有害物污染。养猪场粪污中含有大量的氨、磷、病原微生物、抗生素、重金属等,粪污经人为冲洗和降雨冲刷,大量的营养元素流人江河湖泊池塘或渗入地下水,造成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使水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氧溶解度降低,水质恶化,严重影响人畜饮水和生态平衡等。

1.3规模化养猪场对土壤的污染

养猪场粪污不经无害化处理直接进入土壤,粪污中的有机物一部分被植物利用;一部分被微生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使土壤得到净化或改良。如粪污进入量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便会出现不完全降解或厌氧腐解,产生恶臭物质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引起土壤成分和性状发生改变,破坏了土壤的基本功能。另外,粪污中的一些高铜、高铁等会随同粪污一同进入土壤,引起土壤中相应的物质含量异常增高,不仅对土壤本身结构造成破坏或改变,而且还会影响人和动物的健康。

2、规模化养猪场环境控制措施

2.1减少养猪污物排出量的措施

养殖场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因为养殖粪污大量的无序排放和处理利用不当造成的。运用开源节流之思想,一方面,尽量减少养殖粪污的排出(产生)量,另一方面,积极、负责地对养殖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利用,是有效控制养殖污染的主要途径。现今,有许多学者、专家、养殖场家从动物营养、饲养管理、生产工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平衡氨基酸法。通过平衡日粮中的氨基酸可减少猪排泄物中氮的含量,氮是排泄物中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元素之一。排泄物中氮一般占干物质的2.O%~6.0%(其中粪氮占33%,粪氮占67%)。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其实蛋白质营养就是氨基酸营养。研究表明,通过在猪饲料中添加某些氨基酸,适当降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进而减少排泄物中氮的含量。Han等(1995)通过试验总结,仔猪饲料加0.1%~0.2%赖氨酸,可降低饲料蛋白2个百分点,减少氮和磷的排泄量为20.90%和17.71%。有专家试验巾,降低日粮4%的蛋白质,补足赖、蛋、色、苏等4种必需氨基酸,可降低猪舍69%的氨气。

添加酶制剂法。在猪饲料中添加某些酶制剂能促进猪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相应,减少排泄物中某些元素或有机物的含量,降低排泄物的环境污染性。据报道,在猪饲料中添加200~10001U的植酸酶,可使排泄的磷减少25%~50%。他认为,在一头生长育肥猪(体重18~lookg,需要饲料317kg)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后,磷排泄量由15kg降为0.llkg。

添加其他添加剂。研究表明,在肥育猪料中加lOOppm水平的赖氨酸铜与加250ppm硫酸铜形式的铜的饲喂效果相近,但前者排泄物中铜含量显著下降,降低了铜的污染。

2.2规模化养猪场污物合理处理利用措施

物理处理法一般为养猪污物处理的第一道工序。包括过滤、沉淀、固液分离等,主要去除养猪污物中的不溶性或机械杂质。

生物处理法是利用微生物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使不稳定的复杂有机物降解为简单的无机物或合成微生物体,达到处理污水、保护环境的目的。

化学处理法是在污水中加入化学药剂,将污水中的溶解物质、胶体物体和悬浮物质沉淀除去,实现污水净化的方法。因本方法的不足所限,一般不用作污水处理的预处理。

2.3广泛宣传,提高环保意识

国家相继出台了《畜牧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畜禽养殖业排放标准》等畜牧业等环境污染管理的法律法规。今后,各有关部门要加大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尤其是养猪者的环保意识,增强他们对实施环境污染治理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促进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4加大监管力度

依托现有的法律法规,严把新建养猪场防疫的准入关,建设一个,达标一个。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通力配合,建立长效监督机制,将规模化养猪场污染执法监管列入日常的工作日程。严格执行规模化养猪场建设的环保审批制度、排污申报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等相关制度。

3、小结

以上对动物养殖场废弃物对环境产生的污染现状、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面对当前养殖业对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动物营养学家及畜禽饲养户共同努力,将养殖污染逐渐降低,以保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规模化猪场的环境控制措施
1、猪场选址与布局
1.1科学选址
现代化猪场的科学选址是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保证,科学合理的选址在猪生产过程中往往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表现为可减少建设投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使生产流程通畅,生产潜力得以充分发挥。
过去许多猪场过多考虑饲料运输、生猪销售等生产成本而忽视环境中对猪生活、生长过程所带来的各种潜在威胁,大多将场址选择在靠近公路或大城市的城郊等敏感的区域,导致疫病暴发,难以控制及对环境严重污染等问题。从防止疫病流行及生物安全的角度来讲,猪场一般要远离其他养殖场500~1500m以上,屠宰场和兽医院宜在1000~2000m以上,离居民点、工厂宜在500~1000m以上,主要交通干线300m以上,如有林带、河流、围墙等,则距离可适当缩短。
就地势方面讲,猪场应避风向阳,不宜建于谷地和山坳,防止空气在猪场上空形成涡流;考虑排水问题,地面要平坦而稍有缓坡,坡度在1%~3%最好,但最好不超过25%。此外,还要有足够的面积,一般按可繁殖母猪40~50m2/头、商品猪3~4m2/头考虑。
水电方面也是重点考虑的,水源要求水质良好、水量充足,以满足场内生活用水、猪只饮用水及日常清洁用水的要求。电力方面必须保证可靠的电力供应,同时猪场必须要有备用电源。
此外,要求场地土壤毛细管作用弱,透水透气性强,吸湿性和导热性小。一般沙土在透气透水性、毛细管作用、吸湿性方面均十分理想,但导热性强,易增温和降温,对猪不利。黏土在透气透水性、毛细管作用、吸湿性、导热性方面性质与沙土相反。砂壤土兼具沙土和黏土的优点,是理想的建场土壤。
1.2合理布局
场内圈舍应根据风向、地形、朝向、生产工艺流程、防疫卫生及环境保护等要求因地制宜,力求紧凑合理,确定各个建筑物的位置。各猪舍间按设计要求系统安排,便于猪群周转,互不干扰,严格遵守各生产单元全进全出,形成稳定的生产流水线。

猪场内总体来说应划分为生活区、管理区、生产区和隔离区,这4个区应合理布局、严格区分。隔离区应设计在产区的下风向,各区之间应间隔一定距离,最好用绿化带隔开,形成相对独立的建筑群,从生活区和隔离区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
生产区内,根据猪的生理特点及饲料需求可划分为配种、妊娠、分娩和哺乳、断奶仔猪培育、生长及育肥等几个生产阶段,并对应设计专用圈舍。生产区内猪群流动方向为母猪在配种舍、妊娠舍及分娩哺乳舍间循环流动,而商品猪由分娩哺乳舍向断奶仔猪舍、生长育肥舍单向流动,最后在装猪台出场上市。各舍间采用多点式布置,把配种舍、妊娠舍和分娩哺乳舍作为繁殖猪的生产区,断奶仔猪舍单独作为仔猪生产区,生长舍及育肥舍作为商品猪生产区。
此外,除猪在各生长阶段所需要的猪舍和设施外,还需其他的配套条件,比如电力设施、供水设施、排污设施、防疫消毒、交通运输等。在人员管理方面,兽医、养殖场饲养员及其他工作人员要建立严格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度,做到专岗、专人、专舍,严禁擅自串舍、串岗。
2、猪场室外环境控制
2.1圈舍周围绿化
绿化是改善整个猪场环境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绿化不仅可美化猪场环境的和维持生态平衡,并且对生产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量植物可吸收大气中有害有毒物质,有效净化过滤空气,达到减轻异味的目的。由于集约化猪场大多饲养量大,加之密度极高,在猪的生长过程中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及少量的氨、硫化氢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对猪的生长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危害性,而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新鲜氧气,同时植物对多种有害气体都有较强的吸附性,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场区内有害气体。有资料表明,植物可使场区内空气的有毒有害气体量减少25%,臭气减少50%。二是改善场区内小气候,调节场区内气温。草地和树木叶面面积分别为种植面积的25~65倍和75倍,通过大量树木遮挡阳光,可有效减少光照、辐射,同时叶片可通过水分蒸发带走大量热,减少辐射热50%~90%,因而使得环境中的温度比未绿化地带降低2~5℃。除降低气温外,还有截留降水、降低风速和蒸腾作用等优点,从而形成舒适的小气候。三是可有效减少场区内尘埃及细菌含量,减少病原传播。在养猪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灰尘,据报道,母猪产圈内空气中细菌含量为800~100个/L,肥猪舍为300~500个/L。而许多有害的病原微生物可附着在灰尘上,随空气流动而传播疾病,因而场区内尘土飞扬直接威胁猪只健康。植物叶片对灰尘有吸附、粘着及滞留作用,使得空气中的微粒含量大大减少,进而使附着的细菌数目也相应减少。同时许多树木的花、叶、芽能分泌挥发性植物杀菌素,可杀灭一些对猪只有害的病原微生物。四是大大减弱噪音强度。猪场内部的各种机械、运输工具的开动及猪本身采食、鸣叫、走动、打斗都会产生大量噪音,这些噪音对猪群的采食、休息、增重都有着不良影响。树木与植被对噪音具有吸收及反射的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噪音的强度。2.2完善消毒措施
场区内的环境卫生及消毒措施的好坏与传染病的发生、流行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消毒不利,就给大量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造就了有利条件。一是在猪场大门及每栋猪舍的出入口处设立消毒池(大门消毒池池长为出入车辆车轮2倍周长以上),在消毒池内注满3%烧碱溶液,用以进出车辆车轮和来往人员靴鞋的消毒,池内的消毒液每周要更换2~3次。二是用1∶1600的百毒杀药液对进入场区车辆的车身、车底盘进行彻底细致地喷洒消毒,进入人员必须穿上生产区专用的水鞋或其他专用鞋,通过脚踏消毒池后方可进入生产区。三是严格限制外来车辆、人员等进出场区。必须进入时,要严格进行消毒;生产区内使用的车辆及其他用具禁止离开生产区使用,同时应定期进行消毒;本场工作人员由生活区进入生产区要经过洗澡、更衣、换鞋,然后通过装有20~25cm深的消毒液的通道后,方可进入生产区。四是当猪场发生疫情时应采取隔离、消毒等更加严格的控制措施。
2.3清理垃圾和杂物,杀鼠灭蚊
蚊子及老鼠身上常常携带多种病原微生物(例如乙脑病毒、伪狂犬病毒、附红细胞体、弓形虫等),通过它们的活动可引起疫病的流行。蚊子、老鼠传播疾病有直接和间接2种方式,直接传播是指蚊子、老鼠携带病原在叮咬动物、盗食饲料时造成某疾病的感染与流行;间接传播指蚊子、老鼠作为寄生虫携带者在活动中将疾病散播开来。此外,老鼠的食量很大,1只鼠每天可消耗50~100g的食物,1年可吃掉12kg粮食,且其排出的粪便可污损近40kg的粮食;由于老鼠的门齿终身生长,因此要不断地啃咬建筑物、衣物箱柜等来磨平牙齿,这样就导致了大量的经济损失。为此,规模化猪场应做到:一是清除养殖场内的杂草、粪尿、积水和垃圾,一些猪场不及时清理杂物或平时的垃圾杂物堆积如山,从而给蚊虫和老鼠提供了生长繁殖的有利条件。二是加固墙基、地面、门窗等,一旦发现洞穴立即封堵,使用各种灭鼠设备将老鼠的危害降至最低。三是使用杀虫剂、灭蚊灯及在排水沟、雨水积存的等处放置杀虫药,减少场区内的蚊子数量。
2.4注意水源选择、防护和水质净化
在水污染比较严重的今天,猪场的饮用水的水质安全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拥有充足的供水和良好水质的水源是猪场生产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水质的好坏,特别是当水中含有病原体时对猪群的健康影响极大,如在取水和供水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防护和消毒措施,很可能引起消化道疾病,特别是腹泻性疾病的发生。造成饮用水的感染因素很多,比如,饮水系统添加的的水溶性添加剂(维生素、酶、抗生素、矿物质、电解质等)会在管壁内形成1层生物膜,而这种生物膜对微生物来说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培养基,其可以利用生物膜快速生长繁殖,引起水质的极大污染,造成疾病的发生,同时降低猪体内营养素的利用率。
因此,在猪场选址时应首先勘探清楚附近地下或地面的水源的情况,便于取用与进行卫生防护,取水点附近不宜有屠宰场、化工厂等污水排放点,地面水要进行沉淀、过滤、消毒处理。日常生产中,可通过物理方法(如紫外线消毒、沉淀等)及化学方法(如氯制剂、碘制剂、二氧化氯等)对日常的饮用水及清洁用水进行消毒。
2.5搞好病死猪及粪污处理
任何猪场都难免会因疾病流行而引起猪只死亡,病死猪常常是疫病传播与扩散的重要传染源,如不及时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很有可能导致病原大量扩散,对猪群造成极大威胁,给猪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严重时还可能危及人员健康。因此,做好对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对防控猪场疫病极为重要。当出现病死猪时,应防止无关人员接近,防止其他动物接触和带毒,用蘸有消毒液的湿纱布、药棉将死猪天然孔严密堵塞,防止血液、黏液、污物流出,在病死猪尸体停过的地方用消毒液严格喷洒消毒,最后经过深埋、高温焚烧等方式将尸体销毁。
大规模集约化的养猪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的粪尿污水,如不适当处理不仅给周围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而且也对疫病的防控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如何实现规模化养猪的洁净生产与粪便资源化,是当前规模化养猪生产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在实践生产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工艺有:一是减量化,实行雨污分流,可有效减少产生的污水量。二是无害化处理,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粪污中的有机物分解而达到净化的目的。三是粪污的综合利用,猪场粪便污水属高浓度有机废弃物,在自然和农业生态系统中都是参与物质循环的宝贵资源,按生态学原理,把种植业与养猪业有机地相结合起来,依靠有机肥加工和沼气工程将猪场排出的粪尿等污染物变废为宝,以达到资源再循环、再利用的目的。

3、猪场室内环境控制
3.1温度
不同生长阶段的猪对周围环境温度的要求不同,将最适宜猪成长发育的临界温度称为最适宜温度,对于不同阶段的猪的最适宜温度(表1),大致可使用下式计算:
T(℃)=-0.06W+26
式中,W为体重,单位为kg。如体重为20kg的仔猪适宜温度为T(℃)=-0.06×20+26=24.8℃,而100kg的保育猪的适宜温度为T(℃)=-0.06×100+26=20℃。猪对环境温度的高低非常敏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仔猪非常怕冷,对刚出生的小猪来讲,如果温度过低,经常会出现冻死现象,尽管有些猪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但由于寒冷引起低血糖从而大大削弱猪抵抗力,使猪极易受病原感染而发病;哺乳仔猪由于体脂较少及相对散热面积大,遇到低温时造成胃肠蠕动减缓、消化不良、胃肠道损伤及易受细菌病毒侵袭,而导致腹泻(如仔猪黄痢、白痢和传染性胃肠炎等腹泻性疾病),同时还能诱发各种呼吸道疾病。仔猪刚断奶时进食很少,只能消耗体组织,这样就对温度的要求更高,因此提倡在仔猪断奶时把温度突然提高2~3℃来缓解断奶应激,这一方法已经在实际生产上收到良好的成效。研究表明,保育猪生活在1℃以下时,其增重比正常情况下减缓4.3%,肉料比下降5%左右。此外,春、秋季节昼夜的温差大,极易诱发猪的各种疾病,在这期间要求适时的关、启门窗,以缩小昼夜的温差。成年猪耐热性能差,当气温高于28℃时,75kg以上体重的大猪会出现气喘现象,若超过30℃时其采食量明显下降,饲料报酬降低,生长速度放缓,当气温高于35℃个别育肥猪可能发生中暑。此外,高温还能导致公猪睾丸散热困难出现死精、弱精等,母猪出现发情不正常及妊娠母猪妊娠后期死胎数量增加等。一般来讲,猪舍内温度高低取决于热量的来源和散失的程度。在无取暖设备的情况下,热主要靠日光照射及猪体散发产生,而热量的散失又与猪舍的的结构和工艺设计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规模化猪场猪舍的结构、通风设备、建材和管理都要围绕着这些问题来考虑,在炎热的夏季,对成年猪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如采取加大通风,增加空气流通,加快热的散失,向猪体和猪圈冲水,减小猪只密度及以减少舍内的热源等措施,以有效地提高肥育猪、妊娠母猪和种公猪的生产性能。在寒冷冬节,猪用于保持体温的能量增多,这样就导致饲料消耗增加,猪的增重放缓,因此做好哺乳仔猪和保育猪舍的体温工作是提高冬季饲养效果的关键,可通过添加增温或保温设施、吊顶棚、适当增大饲养密度、加厚垫草等实现。
3.2密度
饲养密度是指猪舍内猪的密集程度,不同生长阶段猪群的饲养密度见表2。饲养密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猪舍温度、湿度及空气卫生状况,也影响猪的采食、饮水、活动、排粪尿、休息等行为。密度过小,猪舍利用率降低,影响养猪的经济效益。饲养密度过大,猪舍内微生物、灰尘有害气体增多,噪声加大;同时,猪舍内散热增加,在炎热的夏季不利于防暑(但在冬季为提高猪舍温度,可适当增大饲养密度),春秋季节会因猪体散发水分过多及有害气体增多,增加细菌的繁殖机会。同时,饲养密度大时,还会缩短猪的休息时间,增加斗殴及强欺弱的机会,影响猪的均匀采食,影响饲料报酬。
3.3空气
猪舍内保温措施与空气的流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做好保温措施的同时,应特别注意猪舍内的空气质量。规模化养猪场猪舍密闭、饲养密度大导致空气不流通,加之生火保温,致使猪舍内的空气污染严重,这样就使室内空气氨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含量超标,并且氧气和负氧离子的含量严重不足。猪长期生活在这种污染的环境中可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呼吸道疾病越来越多(如猪气喘、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肺疫等),越来越复杂,且对防治效果也有严重的影响。猪舍内主要有害气体的情况见表3。
在实践中应该注意消除或减少猪舍有害气体的产生,保持干燥是减少有害气体产生的最主要措施。除保持猪舍内空气流通外,还要做好猪舍内的卫生管理,调教猪定点排粪便的良好习惯,及时消灭蚊蝇,清除粪便、污水及各种废弃物,防止其腐败分解。当严寒季节温度很低而无法换气时,可向猪舍内喷过氧化物类的消毒剂,使空气中的氨和硫化氢充分氧化,起到除臭、杀菌、降尘、净化空气的作用。
3.4湿度
湿度表示猪舍内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试验表明,温度在14~23℃、相对湿度在50%~80%的环境下最适合于猪只的生存。环境阴冷潮湿会造成猪的生产力下降,不适于猪的生长,同时水分在蒸发过程中会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这样对温度要求比较高的哺乳仔猪和保育猪生长不利。同时,潮湿可滋生大量蚊虫及为大多量病原微生物的繁衍提供方便,给疫病的防治带来困难。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由于水汽成为热的不良导体,会阻碍猪只散热,引发热射病,还可诱发关节、肌肉等方面的疾病。但太过于干燥,又易使猪皮肤及黏膜干裂,引发呼吸道和皮肤病患。

此外,湿度对消毒剂的效果影响明显,不同类型的消毒剂有着与其适应的相对湿度范围。消毒剂只有溶解在液体中才能进入微生物体内,而气体与固体均不能进入,因此一般固体类与气体消毒剂类的消毒剂必须溶于细菌周围的液层中,才会有杀菌作用。比如,甲醛蒸汽消毒时,提高室内的相对湿度,可以大大增强其杀菌效果。但是湿度太大反而会通过减少消毒剂与微生物的接触面积,降低消毒效果。纳米级干燥消毒剂,作用原理是通过吸附周围环境中的病毒、细菌、寄生虫卵及氨气等达到杀灭病原体和保持猪舍环境的目的,同样受湿度影响。
因此,猪舍内湿度保持在40%~70%为宜,为了防止湿度过高,尽量减少猪舍内用水,不要大量用水冲刷猪圈,保持地面平整,及时清除积水,经常开启门窗,设置通风设备。
3.5光照
较长时间的光照可促进猪性成熟,有利于猪发情、配种、妊娠,有资料表明,当繁殖母猪光照强度增至60~100lx时,可使繁殖率提高4.5~8.5个百分点,同时对哺乳母猪的奶瘫有较好的预防作用;乳仔猪和育成猪的光照强度提高到60~70lx时,可使发病率下降9.3个百分点。重要的是,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较强的生物学效应,它可杀死细菌、病毒,波长在272~295nm间的紫外线可将角固醇和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而维生素D是促进猪从肠道吸收钙、磷,促进骨骼的正常发育的保障,因此适量的紫外线照射有促进猪只骨骼生长和预防佝倭病的作用。此外,适量照射紫外线,还能增强肌体的免疫力与抗病力,而白炽灯、萤光灯等人工灯发出的光谱中无紫外线,因而就没有以上的作用。因而,适量的太阳照射对猪群的生长很有好处,但光照强度过大也会产生不利影响与疾病(如中暑、日射病),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造成猪的皮炎、角膜炎、结膜炎等。

规模化养猪场常规防疫程序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展,规模化养猪场发展迅速。使养猪业由传统分散一家一户的养殖变为规模养殖,随之而来的生猪防疫风险也加大。因此对规模养猪场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常规免疫程序管理制度,按程序制度实施。提高生猪免疫力,杜绝病原体的传染途径,有效防止生猪传染病发生,常规防疫程序措施:

1.猪瘟首免在新生猪出生后吃奶前立即进行1次猪瘟疫苗倍量免疫注射,间隔1小时后再汲初乳。

2.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新进场猪2~3天1次免疫注射,后备母猪配种前1个月1次免疫注射,母猪产后1~3周1次免疫注射,公猪每年3月、9月各1次、仔猪30日龄、60日龄各1次免疫注射。

3.细小病毒疫苗在后备公母猪配种前1~1.5月1次免疫注射,公母猪每年5月份1次免疫注射。

4.乙脑疫苗在后备公母猪配种前1个月1次免疫注射,公母猪每年4月份1次免疫注射。

5.伪狂犬病疫苗在母猪产后3~7天1次免疫注射,公猪每年5月份1次免疫注射。

6.链球菌菌苗在新引进猪隔离期1次免疫注射,公母猪两次(每年3月和9月)各1次免疫注射。

7.大肠杆菌菌苗(K88、K99)在初产母猪2次(产前5月和产前2周)免疫注射,经产母猪1次(产前2周)免疫注射。

8.仔猪副伤寒菌苗在仔猪30~35日龄时免疫接种1次。

9.其他疫病必须重视社会流行疫情再制定补充防疫措施。

10.寄生虫驱虫育成猪65~70日龄时用蠕虫清添加剂混入饲料驱虫,或者服用左旋米唑(去色蛔),也可以用敌百虫驱虫,但要注意剂量,严防中毒。

11.除四害切实做好清除四害工作,特别对蚊蝇要经常性用广谱杀虫剂,用人畜安全药物进行除虫,灭鼠用诱导灭鼠药,一年四季进行,使四害无藏身之处。

12.防疫消毒措施以及注意事项场大门入口处建立4米6米0.12米(长宽深)的消毒池,大门前、办公区内、生产区悬挂标志,谢绝外人出入参观,确需进场人员首先到消毒间消毒15~20分钟,换工作服、帽、鞋搞好环境卫生,才能进入办公区,在办公室可观看监控电视所显示生产区内部的管理和生猪生长情况,杜绝进入生产区。

进入生产饲养人员,必须经消毒间严格的消毒,更换被消毒工作服、帽、鞋等,对生产区每星期定期用高压喷雾消毒机进行彻底消毒,对猪圈及饲养用具每天进行洗刷、消毒。装猪车进场必须严格消毒,停在专用装卸升降月台,杜绝进入生产区。严格管理,从源头上杜绝病原体传染途径。注意事项,所用疫苗剂量和储存均按产品说明书要求使用,并注意严格检查产品质量及有效期。(韦公远)

规模化养猪场流行疾病的防治


1相关的概念解读
1.1规模化养猪
即根据养猪场的年出栏商品肉猪的生产规模来划分,可分为大型规模化养猪、中型以及小型规模化养猪。也可以根据养猪场的生产任务以及经营性质划分,分为母猪专业场、商品肉猪专业场、自繁自养专业场、公猪专业场。
1.2流行病
指可以感染众多人口的传染病,即能够在短时间内蔓延。流行病可在某地区发生,也可以在全球发生,本文所指的是在养猪过程中猪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
2规模化养猪现状和流行病概述
2.1我国养猪业的现状
2.1.1目前仍然以农村散养为主,规模化养猪正在迅速发展
目前我国仍然是以传统的养猪方式来生产肉猪,不但管理落后,而且无法满足肉猪的需求。随着养猪产业的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约、由专业化生产到专业化经营的发展,我国规模化养猪正在悄然兴起。
2.1.2饲料价格上涨,环保压力大,成本增加
饲料一直都是养猪产业的主导,高价格的饲料限制了一部分养猪产业的发展。在养猪过程中不仅要应用医药学等科学,还要对猪的养殖过程进行控制,对环境是个不小的考验,所有这些都加重了我国养猪产业的负担。
2.1.3流行病复发,且有扩大化趋势,部分难以控制
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养猪过程中,人为因素越来越多,一些抗生素或添加剂的滥用不仅使肉猪的未来食用安全产生隐患,更是加重了许多疾病的潜在威胁。此外,一些养殖户的卫生工作不到位、消毒防疫工作不到位,严重影响了猪的生长环境。
2.1.4技术与管理创新落后,缺乏有效的管理人才
目前,许多人的就业观念不符合养猪产业的发展,我国养猪产业严重缺乏技术管理人员,虽然有良好的设备设施,但是无法发挥出应有的生产力。另外,科技的推广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2.2当前规模化养猪的主要流行病
2.2.1细菌性疾病
常见的有大肠杆菌、巴氏杆菌、沙门氏菌、链球菌病等。
2.2.2病毒性疾病
常见的流感、口蹄疫、伪狂犬病等。
2.2.3综合性疾病
常见的有呼吸道病综合征(有上述病毒性疾病以及细菌性疾病混合感染,是当前猪感染的最主要疾病)、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多发病于断奶6~8周的猪仔)、猪皮炎肾炎综合征、()猪无名高热出血综合征(此类疾病属于全群发病,死亡率高达50%~90%,且治疗效果很差)、产后母猪无乳综合征。
2.2.4寄生虫病
包括体内寄生虫、体外寄生虫、原虫等。
2.2.5免疫抑制性疾病
包括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支原体肺炎等。
2.3当前规模化养猪中流行病的特点
2.3.1病原体发生新的变化,多种病原体交叉感染
部分病原体发生异变或者是遗传变异,导致养猪过程中原有疾病的预防出现危机。由于猪的发病期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或是疾病的新旧程度都会给养猪产业带来损失,并且在研究新疾病疫苗的同时许多病原体还存在变异、混合感染以及交叉感染,导致猪群的整体免疫力下降,不利于猪只抵抗环境变化的生长以及未来猪群的健康成长。同时,变异和交叉感染还会造成临床防治困难,从而诱发猪群的高死亡率和高发病率。
2.3.2呼吸系统流行病发病率上升趋势明显
由于规模化养猪采取的是高密度饲养方式,多种猪群生活在一起,加上环境恶劣、刺激性大,不仅使猪与猪之间的呼吸空间变得狭窄,也使猪之间的生存难度加大,不仅增加了传染病的传染概率,也使猪只的死亡率上升,尤其是呼吸道系统的流行病表现得尤为明显。
2.3.3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抗生素的滥用使细菌性疾病开始泛滥
由于科技的发展以及养猪产业中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抗生素被投入使用,加之许多技术人员不重视用药的科学性,往往只是止一时之痛,导致疫苗的交叉保护能力变差,对猪群的后期生长容易产生不利影响,不仅使细菌的耐药性增强,也使猪群的免疫力和抗病力下降,严重的甚至还会危及人类的肉猪食品安全。
2.3.4种猪蹄疫疾病以及繁殖系统疾病均明显增加
由于规模化养猪采用的是限位饲养,也就是一个猪无论是在繁殖期还是哺乳期都生活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容易导致猪蹄疫疾病和繁殖系统疾病的发生。加强猪的运动,不仅可以增加猪的新陈代谢、促进猪的健康生长,还可以阻止由于规模化养殖带来的疾病传染的危险,使猪群的生长更加合理和健康。
2.4规模化养猪中流行病的防治
2.4.1对养猪场的布局以及选址进行规划
首先要通风,选择常年风向地带,实现大环境通风、小环境保暖的效果;其次,要选择清澈的河流下游,避免影响上游的居民生活用水;最后,要选择环境良好且环境承载力和恢复力强的地区,以利于重复利用和猪群的生长。
2.4.2设置隔离带,定期检查卫生,搞好环境建设
养猪场应将废物与人猪专用通道分开,严格遵守通道通行规范;定期对养猪场的卫生进行抽检,使之达到国家标准,使环境病原降到最低;加强卫生防疫工作的开展,或者设置专门的岗位进行监督。
2.4.3经常对猪群进行免疫检测和疾病预防,加强保健
规模化养猪不同于一般的商品生产,需要严格的行业检测来确保疫苗的有效性;及时发现某些病毒并及时消灭。加强猪群的保健,适当降低猪群密度,隔离残弱病猪,提前做好应急准备,做好疾病预防,做到防患于未然。
3总结
目前,在食品安全、饲料价格上涨、环保等条件的限制下,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况下,应对市场做好充分调研,抓住机会,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成果提高猪群的生存能力和健康程度,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寻求各种有效途径,使我国养猪产业不断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侯友.近几年猪流行病的发生特点以及防治对策.山东畜牧兽医,2009(03).
袁宏辉.模化猪场主要疫病流行特点及防治研究.中国农业大学.
陈建雄.规模化猪场疫病流行特点和控制策略.中国农机学会机械化养猪协会.
作者简介:
罗清福(1971.6),男,云南永善,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溪洛渡镇畜牧兽医站,兽医师,大专学历,研究方向:畜牧兽医。
曾明洋(1976.11),男,云南永善,永善县畜牧局,畜牧师,大专学历,研究方向:畜牧兽医。

德国拜耳公司鳝鱼保健技术方案



鳝鱼保健技术方案是德国拜耳公司针对鳝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网箱水质发黑发臭、氨氮亚硝盐偏高、肠炎、出血等问题提出的综合性解决方案。该方案通过内服保健、外用保健、网箱水质维护,实现鳝鱼健康的生态养殖,提高养殖成活率,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养殖效益,降低养殖风险

内服保健:

每个月上旬内服:德维乐(电解多维)+拜水安+彼奥酸:保肝利胆,补充维生素,促进消化,预防肠炎
每月下旬内服:彼奥酸+氟伴欣+拜激灵:促进消化吸收,增强免疫力,预防出血、肠炎;

外用消毒保健:

欣碘(鳝鱼专用消毒剂):德国拜耳最新研发的碘类消毒剂,首创碘制剂立体消毒概念,消毒杀菌从底部开始更彻底,特殊工艺制作,安全无刺激;每月使用一次,杀菌消毒,预防赤皮、腐皮、出血等;60—80个网箱/瓶


水质保健:强力拜生与诺碧清生物净水剂交叉使用;每10—15天使用一次

强力拜生源(网箱除臭专家):硫化氢氧化细菌,除臭增氧解毒,内袋直接化水泼洒,长期使用增加鳝鱼摄食,防止因倒藻,水草腐烂所对鳝鱼的危害。长期使用预防高温季节黄鳝不明原因死亡、吃食不旺、硫化氢中毒、水草腐烂水质发臭等情况;40—60个网箱/包

诺碧清生物净水剂(网箱氨氮克星):强效芽孢杆菌活菌体,强力分解和矿化残饵、粪便、生物残骸等有机质,减轻有机质因腐败产生的有毒气体,减少有机质厌氧腐败耗氧,改善鳝鱼摄食和栖息坏境,长期使用可有效预防氨氮、亚硝酸盐、增强鳝鱼网箱的通透性;80—120网箱/包

彼奥酸(肠道健康卫士):由有机酸及盐合理配伍而成,调节鳝鱼胃肠道微生物菌群,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繁殖,促进有益菌的增殖,维持良好的消化PH值,刺激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强酶的活性,提高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400—600斤饵料/包

拜水安(水产动物肝胆保护神):德国拜耳韩国公司开发的内服营养添加剂,强肝利胆,增加胆汁分泌量,促进脂肪代谢,阻止肝细胞纤维化,提高鳝鱼免疫力,减少体内细菌内毒素的吸收,强效保护肝胀功能,维护肝胀正常新陈代谢,肝胆综合症克星;600—800斤饵料/包

德维乐(最全面的维生素添加剂):拜耳电解多维是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经科学配伍而成的维生素添加剂产。调节体内生化代谢,防止维生素营养缺乏症,能迅速均衡补充营养,提高免疫力,增强鳝鱼抗病抗应激能力,消除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及体内有害自由基,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体饵料系数;长期添加:800—1000斤饵料/包

拜激灵(特效抗应激产品):添加进口独特的抗应激因子,可有效改善鳝鱼应激现象,减少运输、转箱、气候变化引起的各种应激反应;促进病鱼机体恢复及诱食;鳝鱼高温保护神;外泼:100个网箱/包,内服:1000—1200斤饵料/包

规模化猪场的管理和疾病防控技术


1选择优良品种

生猪养殖品种的选择对后期生猪的抗病能力有直接影响,通常情况下,应当选择本地的优良猪种。纯种公猪要求必须来自具备种猪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一级种猪场,二元杂交公猪需要选择良种双亲的后代,且要求血缘来源清楚。母本原则上要选用二元以上的杂交母猪,从而能够保证母猪的繁殖能力和仔猪育成率。通过上述父、母本生猪杂交所得的三元杂交猪,同时兼具父、母本的优良性状,具有生长速度快、肉质优良、饲料转化率高等特点。

2.生猪管理

2..1分类、分群管理

许多养殖场的管理人员,没有按照相关标准对养殖场进行空间分离,也没有对生猪进行分类、分群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同一养殖场内,不同品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生猪混合饲养,不仅难以保证养殖质量,而且很容易造成疾病的交叉传染。因此,具有一定规模的生猪养殖场,必须要严格按照养殖标准对生猪种群进行分类、分群管理,其优势主要有:一是能够对不同类别的生猪进行专业化管理,例如成年生猪和生猪幼崽的饲料成分、饲料喂养量都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分类饲料不仅能够节约饲料喂养量,而且保证了成年生猪和幼崽各取所需。二是保证了养殖场内部环境的清洁,降低疾病传染的可能性。不同品种的生猪由于生活习性以及其他方面的差异影响,在共同饲养时容易出现疾病交叉干扰,通过分群饲养,能够消除这一隐患。

2..2仔猪的养殖管理

在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内,有效奶头的数量足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仔猪个体差异不明显,则在养殖3~5天后大部分仔猪能够自动吸乳,减轻了养殖场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但是如果存在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则个体小的仔猪可能不能及时获取食物,这就需要养殖场管理人员进行差异化管理,保证所有仔猪都能够及时从初乳中获取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仔猪饲养半个月后,初乳中的营养物质将很难满足其个体生长发育的需要.必须要添加各种辅料。在添加辅料时,要采取“逐步添加,引导喂食”的方法,逐步转变仔猪的饮食习惯,最终在20日龄左右实现断奶。连续断奶l周后,部分仔猪可能出现挑食现象,可以采取控制喂食的方法,增加仔猪进食量。

2..3母猪的饲养管理

母猪配种应当选择在第三次发情期为宜,如果过早进行配种,将会增加母猪的难产率。在饲养方面,应当保证母猪喂养饲料中包含育仔所需的一切营养,通过改善饲料营养成分和喂养方式,适当增加母猪体重,一般控制在70~90kg之间。在有条件的养殖场,饲养员还应当定期对待孕母猪进行运动管理。

母猪分娩期间所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擦布等)也要进行严格消毒,产仔结束后,还需要给母猪注射阿莫西林注射液,防治产后感染。

3疫病防控技术

3.1养殖场的卫生管理

养殖场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人员、车辆进出,这就可能造成病毒、细菌的传播。除此之外,许多养殖场内有个人饲养的家禽、犬、猫等动物,如果管理不当,也很有可能成为疾病传播的根源。因此,养殖场管理人员必须要做好卫生管理,从根本上消除疾病发生的可能。首先,定期做好猪舍内的清洁工作。生猪排泄物、食物残渣是清洁的重要对象,也是可能滋生蚊蝇、传播疾病的重要污染源.养殖场管理人员应当做到一天一打扫,营造清洁的猪舍环境。其次,定期清洗猪舍,可以视情况选择清水冲洗或是化学消毒液稀释冲洗,清洗频率也要根据外界条件确定,例如夏季通常3天1次,冬季每周1次。最后,对于养殖场周边的化粪池、下水道也要进行消毒处理,严格按照排放和处理标准,严禁将养殖场污染物随意排放,以免污染河流水和地下水。

3.2生猪健康检查

健康检查分为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日常检查主要是对生猪的饮食、饮水、活动等情况进行检查,检查范围为养殖场内所有生猪。定期检查主要是针对疑似患病或疫病高发期的生猪,一旦发现生猪有异常表现,即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确定疾病后要第一时间进行隔离。

3.3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防止猪群传染病发生的有效手段,在免疫接种前,需要对免疫用具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疫苗应现用现配,剩余或过期疫苗要及时处理。

规模化猪场中生长育肥猪的饲养管理方法


对于一个规模化工厂化的猪场而言,生长育肥舍就好比是一个成品车间,此阶段是猪场盈利的冲刺阶段,此阶段的生产成绩可能决定一个猪场的盈亏。但多数情况下,猪场往往侧重于种猪和仔猪的投入,忽视对生长育肥猪的投入,导致其生产性能下降和疾病的发生率提高,影响了猪场的经济效益。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规模化猪场中生长育肥猪的饲养管理方法。

1、做好准备工作

在育肥前为了确保育肥猪健康的生长发育和增重,要做好育肥前的准备工作,一般包括圈舍的清洗和消毒、免疫接种和驱虫等。目前规模化猪场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在上批猪出栏后,下一批猪入舍前要对圈舍进行全面的清洗和消毒,消毒的方法是使用2%-3%的氢氧化钠喷洒消毒,再使用20%的石灰乳粉刷墙壁,然后空舍1周后再转入。用于育肥的猪在仔猪阶段就要根据本场的免疫计划接种相关的疫苗,在育肥期则要根据疫病的流行情况,接种相应的疫苗,以防疾病的传播,从而确保生长育肥猪的健康生长发育和增重。保育猪在育肥前要进行一次全群性的预防性驱虫工作,以后则要每2个月驱虫1次,驱虫药要选择广谱、高效、低廉的,驱虫后的粪便要集中处理,进行堆积发酵。

2、加强饲养管理

合理分群。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对于生长育肥猪实行群体饲养时要合理的利用圈舍的面积,以提高劳动效率,因此在育肥前要对猪群进行合理的分群。仔猪在断奶后进入保育舍前需要分群,在保育结束后进入育肥前也要重新的进行分群,其目的是避免出现以大欺小、以强欺弱的现象,在分群时要尽量让同一品种、体重大小、体质强弱相差较小的个体分为一群。在分群时可猪鼻喷漆酒精等有浓郁气味的药液,或者选择在夜间先组群,再分群,以保持群体的相对稳定。一旦完成分群工作就不可轻易的调群,否则会破坏猪群已形成的群体秩序,引起不良反应。

及时调教。生长育肥猪在分群结束进入育肥舍后要及时的对其进行调教,即进行采食、躯卧、排泄三点定位的调教,这样不但有助于保持圈舍的清洁卫生和干燥,还便于管理,对育肥猪的生长发育和增重有利。在进行调教时要根据圈舍的条件来进行,对于全漏缝式地板,在调教其排泄时只要育肥猪不将粪尿排泄到食槽中即可,而对于实体地面的圈舍,粪尿需要每天打扫,在调教时则要求育肥猪在定点排泄。在调教时在猪进圈前可将排泄区内放入一些猪粪尿,在猪进舍时将全群赶到排泄区,让其在此地点排泄,这样看管三天后即可形成良好的习惯。

在育肥猪的饲养管理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好群体的饲养密度,每一群体规模的大小和饲养密度的高低都会对猪的育肥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密度过大,会导致猪体拥挤,引起骚乱,使群体间打斗的现象增多,休息的时间减少,使育肥猪的生长和增重速度减慢。而如果群体的密度过小,则会造成圈舍的浪费,增加养殖成本,并且在寒冷季节不利于保温,也会影响育肥猪的生产性能。一般生长育肥猪适宜的饲养密度应为每圈10-16头,实际的饲养密度还要根据生长育肥猪体重的大小和猪舍的条件来灵活掌握。

3、提供适宜的环境

环境因素对于生长发育肥猪的育肥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要做好养殖环境的控制工作。保持圈舍内适宜的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育肥舍的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冬季要做好防寒保温的措施,夏季则要做好防暑降温的工作,防止育肥猪发生冷、热应激而影响生产性能。一般育肥猪舍的温度易控制在15-20℃。育肥舍要保持干燥,相对湿度易保持在60%-70%,如果湿度过大会加重寒冷和炎热的不利影响,还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增加猪群患病的几率。猪舍内的粪便、猪的呼吸以及饲料的腐败等会导致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升高而使舍内的空气质量变差,另外,如果舍内过于干燥,还会引起舍内粉尘量过大,引起猪群发生呼吸道疾病,因此要注意加强通风换气的力度,以排除舍内的有害气体和尘埃,保持猪舍内空气新鲜。除此这外,还要做好圈舍日常环境的卫生清扫及定期的消毒工作,在消毒时不宜长时间的使用一种消毒药剂,以免产生耐药剂,最好1个月换1次消毒药。

4、做好疾病预防

猪群只有健康无病才可健康的生长发育和增重,因此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是规模化猪场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在疾病的防治方面要以预防为主,治疗相辅为原则。要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合理饲喂,科学管理,提供适宜的饲料和充足的饮水,可在饲料或者饮水中添加一些保健类的添加剂,以增强猪群的抗病能力。另外,还要做好消毒工作,包括场区内消毒、圈舍内消毒、工具用具的消毒以及带猪消毒。另外,在发病高峰期也加强消毒的强度和频率。对猪群进行科学的免疫,猪场要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做好保健工作,定期的驱虫,驱除体内外寄生虫时要选择适宜的驱虫药,并将粪便进行堆积发酵处理,以杀灭虫源。

一、免疫疋刚提
生长育肥猪的免疫一般只有五号病,因此对保育仔猪要做好一些重大病;毒性疾病(如蓝耳病、猪瘟、伪狂犬等)的疫苗接种工作,并定期的进行抗体检测,以保证生长育肥猪不发生重大病毒性疾病和烈性传染病。
二、苗养是基础
生长育肥猪的饲料成本约占猪场总饲料成本的70%,因此,在育肥阶段节省饲料和降低饲料成本是最切实可行的。一般情况下猪场总是将最差的饲科用于育肥猪,特别是在饲:料用于育肥猪,特别是在饲料发霉的情况下,为降低损失,只好饲喂育肥猪。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生长育肥阶段的饲料要保证不用变质的饲料原料,更不能用发霉的饲料原料,需提供营养全面、平衡的饲料来增强猪只的免疫机能,提高猪只的抵抗疾病的能力。对于生长育肥猪来说营养全面、平衡、品质优良的饲料就是最好的药物。
三、药防是必要
要注重预防用药,淡化治疗,加强饲养;树立防重于治,养重于防,养防结合的观念。猪只在转群或免疫时,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多维、电解质等抗应激的药物,连用3-5天。生长育肥猪会在某一日龄段发生不同程度的呼吸道或肠道等疾病(如所谓的13周龄墙、15周龄墙、18周龄墙等),针对此种情况应提前选择一些广谱或具有针对性的药物i的药物添加到饲料或饮水中来预防疾病的发生。选择的药物有四环素类、头孢类、磺胺类、泰乐菌素、替米考星、秈高霉素、氟苯尼考、痢茵净等。
用药的原则:采用脉冲式投药,根据所选的药物特性并参照说明书来决定用药剂量,连用5-7天;如果仅仅是单纯的预防保健,可选用一些疗效一般、价廉的药物。当猪群有发病的征兆或已发病,就要选用高效的药物(有时价钱贵的药不一定就是好药)。救病如救火,要注意用药的时机,不能坐等专家或者实验室的诊断,要积极采取对症疗法和支持疗支持疗法,更不能迷信某种药物是“仙丹”,非它不行。尽可能的联合用药,但要注意药物间的配伍禁忌,多用些能增强猪体质的药物(如维生素C、E、GS、电解质等)。
四、管理是关键
首先,保证全进全出批次化是控制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措施,如做不到,很造成某一种疾病在同一猪舍内的循环感染。其次,定期消毒能减少或消灭外界环境中病原微生物,是控制感染性疾病最有效的措施。因此,消毒工作一定要制度化,确保消毒的有效性。如,每周2次的带猪消毒;每周1次的全场道路及环境消毒;每次售猪前后对售猪台消毒;空棚清扫后用高压水枪彻底清洗后消毒等,然后对有传染性的病猪要隔离饲养;棚舍内的病死猪要及时运走并进行化制或深埋,以防病菌扩散感染健康猪群。
—般情况下,在有漏缝地板或有外运动场的猪舍,密度要求不小于0.8m2/头;而在水泥地面上,要求每泪者至少为1m2。如果密度高,肥猪的应激反应加重,猪容易打架,容易发生疾病的水平传播,特别是呼吸道疾病。生长育肥猪的适宜,曰产曰18-20℃,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猪的生产性能。因此,要做好夏季的防暑降温(如喷淋、负压通风、冲水等)和冬季的防寒保暖(如双层吊顶、烧炭炉、垫稻草等等)。合理的组群:按个体的大小分群,在饲养过程中要对出现的弱猪适当调群,特别在每次换料时要调群,将体重不达标的雏鹰生态猪调出不换料,但也不要频繁的调群、混群。加强通风:育肥阶段的疾病主要是呼吸道疾病,而其发生与空气的的质量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冬季),空气质量又与棚舍内的尘埃、氨气和其它有害气体的浓度有关。湿度可以影响猪舍内氨气和尘埃的浓度,因此要及时通过开门窗(根据风向来开窗)来进行通风换气,同时要注意舍内温度的变化。
按照不同岗位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制度来管人;通过奖罚机制来调动人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打造一支具有一流执行力的团队,提高饲养管理和生产水平。人的因素往往决定一个猪场的兴衰成败。为生长育肥猪提供最舒适的生长环境,才能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和抗病能力,并能达到最佳的饲料转化率。猪其实也是好奇、聪明的动物,对良好的管理也会产生良好的回报,所以我们要积极为其创造快乐的生活环境,不快乐的猪是不会为猪场带来利润的。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655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