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黑猪

黔北黑猪(QianbeiBlackpig)主产于贵州省北部。1977年西南区猪种资源普查,认为遵义县的山盆猪、湄潭县的天河猪、道真的旧城猪、德江的复兴猪、凤冈的龙贝猪、绥阳县的绥阳猪、务川县的桐木猪、桐梓县的芭蕉猪、息烽县的石洞猪等,属同种异名猪种,将九个类群统一命名为黔北黑猪。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黔北黑猪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北和黔东的20余个县。中心产区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天城乡,道真县旧城镇的土城乡。主要分布于遵义、湄潭、绥阳、道真、桐梓、正安、务川、凤岗,德江、息烽、习水等县。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黔北黑猪主产区位于北纬27o08~29o12、东经105o36~108o13,东与湖南接壤,北与重庆毗邻,境内以大娄山脉为主体,是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倾斜、向西湘丘陵过渡的地带,赤水河、芙蓉江、乌江流经其间。地貌以中山峡谷为主,低山丘陵次之。由于山峦起伏,形成高山、沟谷、丘陵和坝区相间的复杂地形,海拔一般800~1400m,河谷地带仅300~400m。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17℃,无霜期260~300天;年降水量900~1400mm,相对湿度80%左右。土壤肥沃,农作物一年两熟,以水稻、小麦、玉米、油菜为主,并盛产甘薯、马铃薯、豆类、花生等。野生饲料和农副产品丰富,为养猪生产提供了物质条件,是贵州省的黔北粮仓和猪仓。m.YZ023.CoM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产区居民以汉族为主,亦有仡佬族、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由于生产、生活需要,群众除养猪积肥外,还有杀年猪、炼油和腌制腊肉等习惯。历史上,德江县复兴场、凤冈县绥阳场、绥阳县募坝、正安县土坪与流渡、湄潭县河包场等地,是贵州北部农副产品及牲畜交换的集贸市场,从黔北黑猪群内选育的良种猪,通过这些集市交流活动,逐渐形成了血缘关系密切的猪群,群众对猪外形要求是头大、嘴长、岔口深,脚高、体长、架子蹬,大耳下挂粗尾根,倒八卦头日增斤。产区群众选择种猪经验丰富,在当地生态条件下,经群众长期选育形成了黔北黑猪。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2006年7~8月贵州省猪种遗传资源普查,全省有黔北黑猪2.3万多头,2005年底道真县存栏黔北黑猪8060头,湄潭县存栏黔北黑猪6780头,绥阳县存栏黔北黑猪3800头,桐梓县存栏黔北黑猪5170头。

历史上,黔北黑猪是贵州省北部地区的当家品种。1978年猪种资源调查统计,黔北黑猪存栏120万头,其中能繁母猪约18万头。但由于没有采取有效的保种措施,20世纪80年代后,产区引进苏白猪、内江猪、长白猪等外来猪种进行杂交,致使黔北黑猪饲养量逐年减少,到1995年存栏黔北黑猪38.9万头。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形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黔北黑猪头型清秀,大小适中,分长头和短头两种。长头型额面较平直,嘴筒圆而直,皱纹浅,额头突出不明显;短头型额头突出,呈倒八字形或菱形,嘴简短、圆、粗而微翘,有横纹,多呈菱形,切割较深。耳大下垂,耳根较硬,耳尖厚钝圆;颈长短适中。体格中等,背腰微凹,胸稍窄而较深,腹大下垂、但不触地。乳头数(13.981.26)个,乳头平行排列。四肢健壮,后肢多卧系。被毛多为黑色,鬃毛发达且粗、密、硬,当地群众称青毛猪,约有10%左右有六白或不完全六白特征,即面部、四肢及尾尖有白毛,皮肤呈灰黑色。1978年贵州省地方猪种资源普查队调查2480头黔北黑猪中,黑毛猪占89.78%,其余为花白毛或不完全六白特征。

2.体重和体尺根据2006年贵州省杨忠诚、焦仁钢、张芸在湄潭县调查,黔北黑猪体重和体尺见表1。与《贵州省地方猪种资源调查报告》记载的1978年数据相比,有很大差异。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90日龄初次发情,134日龄初配,190~210日龄初产,妊娠期114天。利用年限8年以上。农村不养大公猪,利用2月龄小公猪母子回交配种。2006年贵州省猪种资源普查,经产母猪(50窝)窝产仔数7.97头,平均33.84日龄断奶,断奶窝重34.20kg,哺育率92.77%。据1978年贵州省地方猪种资源普查队调查,在农村饲养条件下,母猪窝产仔数(50窝)为5.26头,二胎(50窝)为7.5头,三胎及三胎以上(183窝)为一胎8.79头。

据刘培琼等(1996)报道,黔北黑猪经产母猪产仔12.5头。同年,在遵义县经五世代选育观察及三世代核心群母猪在遵义县阮村的生产成绩调查统计,母猪窝产仔数18窝113.27头,可见不同年代,不同地区间差异较大。

2.育肥性能在贵州农村采用吊架子育肥的情况下,2月断奶后即可上槽,8~10月龄吊架子,然后用甘薯、南瓜、玉米、米糠、麸皮等精料催肥1~3个/月。《贵州省地方猪种资源调查报告》记载了1978年时,16头猪日增重为198.2g。

刘培琼等1990年在原贵州农学院用三世代黔北黑母猪作追踪试验,在非限制饲喂条件下黔北黑猪的育肥性能,见表2。比较不同年代的数据,日增重提高。

2006年10月贵州省猪种资源考查组燕志宏等在湄潭县测定了黔北黑猪的屠宰性能,结果见表3。

19861990刘培琼等在黔北黑猪杂交组合试验中用6头肥猪进行了肉质测定,肉色3.5~4.0分,ph16.53,系水力81.78%,大理石纹1~3分,滴水损失1.47%。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黔北黑猪保护区和保种场,处于农户自繁自养状态。黔北黑猪与杜洛克猪公猪或大约克夏猪公猪杂交均有较好的效果。据刘培琼等(1996)报道,9头杜黔杂种一代猪,从15.77~93.10kg,饲养117天,日增重达6619;9头约黔杂种一代猪从18.04~92.87kg,饲养120天,日增重达624g。

五、品种评价

黔北黑猪是贵州省北部分布广、体型较大的一个地方猪种,具有耐粗饲、适应性强、易育肥、屠宰率高、猪肉品质好、杂种优势率高等优点。今后应建立保种场,在保种的同时,进行适当的开发利用。

相关知识

南阳黑猪


南阳黑猪(NanyangBlackpig)原名师岗猪,后因其头脸部有八字眉纹,也曾有过八眉猪、宛西八眉猪等名称。在1983年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中,为避免与西北八眉猪异种同名,正式定名为南阳黑猪。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南阳黑猪原产区集中在河南省内乡县、淅川县和邓州市相接壤的三角地带,尤以内乡县的师岗、瓦亭乡(镇),淅川县厚坡、香花乡(镇),邓州市的张村等乡(镇)饲养的数量较多、品质较优。零星分布在师岗、瓦亭、七里坪、夏关等乡镇。在淅川县荆关、寺湾、西簧、马蹬、毛堂、大石桥等乡镇偏远山区尚存栏南阳黑猪7000余头。淅川县厚坡镇原南阳黑猪保种场周围群众有零星养殖。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南阳黑猪主产区淅川县位于北纬32o35~33o23、东经110o58~111o53,地处秦岭山系东延部分的伏牛山南麓的浅山、丘陵地区、缓坡地带,豫西南边陲豫、鄂、陕三省结合部,境内地形复杂,山川相间,河流纵横,海拔最高1086m、最低120m。

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气候过渡地带,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春秋漫长,冬季较短。年平均气温15.8℃,无霜期230天,热量多、霜期短,是河南省最暖的地方。年降水量804mm。黄褐色砂壤土和黄黏土分布较多,河流均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水资源丰富,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和油菜,占农作物总量的80%;饲料作物有玉米、甘薯、南瓜。优越饲料条件,对养猪生产十分有利。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南阳黑猪的来源已无从考证。淅川县曾出土西汉(前206公元25)时代形态逼真的陶猪和精巧合理的陶猪圈模型,表明早在2000多年前,产区养猪已具有相当的水平。内乡县的师岗是历史上猪贸易集散地,俗称母猪集,当时每天成交仔猪千头以上,各地猪客成批收购当地肥猪,南经李官桥(现为丹江水库淹没区)或湖北省的老河口沿汉江而下,畅销湖北襄樊、汉口等地,或者西经荆紫关行销陕西商洛,东经南阳销至周口、许昌,北到洛阳等地。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2006年底产区南阳黑猪存栏不足1万头,淅川县7020头,其中成年公猪26头,能繁母猪464头;内乡386头,其中成年公猪3头,能繁母猪23头。据淅川县畜牧局的调查资料,1986年存栏南阳黑猪22万余头,其中淅川8万余头、邓州9万余头、内乡5万余头。后由于外来种猪的引进,二元、三元杂种猪经济效益较好,南阳黑猪群体数量锐减。目前,南阳黑猪能繁母猪数占产区能繁母猪总数的2%左右,南阳黑猪与外来种公猪的杂种母猪占本地能繁母猪的80%以上。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形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南阳黑猪体格中等,体质结实,结构匀称。嘴筒中等,面微凹,下颌较宽、形似木碗,有少量嘴筒长;额较宽,额部有菱形皱纹,最上两条皱纹形似八字;耳较大,下垂至嘴角,耳根较硬。身腰长,背宽平,腹大、不下垂,四肢无卧系。被毛黑色,鬃毛长9~15cm;皮肤以灰色为主。尾根粗,尾端扁平,尾帚呈扫帚形。乳头7~8对,四肢粗壮,肢势外展,蹄叉分立。极少数公猪有獠牙。群众曾将南阳黑猪的外貌特征概括为:木碗头,瓠子嘴,耳根硬直,耳轮垂,菱形皱纹八字眉;腰平直,双脊背;毛黑鬃粗皮肤灰;鲫鱼肚子蓑衣奶,四肢直立扫帚尾。

2.体重和体尺2006年10~11月河南农业大学和淅川县畜牧局对本县西簧乡关帝村、白庄村、龙岗村,荆关镇娘娘庙村、菩萨村、孙家湾村、狮子沟村、大扒村,马蹬镇陈庄村,毛堂乡朱家营村,盛湾镇袁坪村等农民散养的成年猪,进行了体重和体尺测量,与1980年淅川县畜牧场(南阳黑猪保种场)数据相比,体重增加(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南阳黑猪性成熟较早,小母猪3~4月龄、体重20kg左右,就能接受交配而受孕。民间使用公猪频繁,旺季每天配种母猪高达6~7头,使用年限短,通常3岁以前就淘汰。母猪利用年限7~8年,最长可达20年左右。种用公猪利用年限一般5~6年。

1980年淅川畜牧场对场内65头后备母猪发情观察,初情期为101~112日龄,发情周期18~24天,平均20.33天,哺乳期内很少有母猪发情。仔猪断乳后(13.871.15)天发情,发情持续期(3.520.44)天,妊娠期(113.720.23)天。71胎初产母猪窝产仔数7.43头,52胎二产母猪窝产仔数8.70头,110窝三产以上母猪窝产仔数9.59头。

2006年1011月淅川县畜牧局分别在本县荆关、寺湾、西簧等乡镇,对农村散养的20头公猪、50头母猪繁殖性能进行调查,公猪139日龄性成熟,232日龄配种;母猪109日龄性成熟,约168日龄配种,母猪发情周期20~21天,妊娠期113~114天,窝产仔数(10.90.17)头,窝产活仔数(10.480.14)头。与1980年的数据对比,窝产仔数有所提高,其他指标变化不大。

2.育肥性能南阳黑猪饲养方式基本上为传统的粗放散养。在农村主要饲料为玉米、甘薯、南瓜、麸皮、糠类,生熟不拒,粗细皆宜,繁殖方式全部为本交。对饲养条件没有特殊的要求,对圈舍要求不高,可圈养也可拴养,甚至可放牧,与牛、羊同舍同群同牧。近年来这种一盆泔水、一瓢糠,稀汤灌大肚的养殖习惯已逐步改变,养殖方式由以糠为主向以粮为主转变。

南阳黑猪肥育性能较好,有后期蓄脂能力强的特点,淅川县畜牧场于1980年对南阳黑猪进行了育肥试验,淅川县畜牧局2006年10月8日至2007年2月10日在寺湾镇秦家沟村王宝栓家对南阳黑猪进行了育肥试验,结果见表2。对比不同年代的数据,日增重略有提高。

淅川县畜牧场1980年对南阳黑猪进行了屠宰性能试测定,河南农业大学2007年1月对南阳黑猪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和肉质分析,结果见表3。比较不同年份测定数据,屠宰率、瘦肉率变化不大。河南农业大学的肉质分析结果为:肉色(3.170.03)分,大理石纹(4.110.07)分,肌内脂肪5.58%0.18%,熟肉率61.03%0.40%,肌肉嫩度(28.320.39)N。

四、饲养管理

历史上南阳黑猪的饲料主要是糠麸和泔水,目前农户养猪仍以糠麸为主、辅以少量原粮。南阳黑猪对低温耐受能力强,宛西地区1~2月份气温多在0℃以下,极端低温零下十余度,相对湿度80%左右,农民圈内积肥,猪圈多数粪尿、污水没膝,舍内不铺草或大中猪在户外雪地拴系,很少有感冒和冻伤现象。南阳黑猪在气温高于35℃时需拴系于池塘边泡水洗浴或自觉找水源泡水,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或暴晒易中暑。南阳黑猪合群性较好,对不同环境适应性较强,长途运输很少发生疾病死亡现象,对一般疾病抵抗力很强,在大量外种猪引入并带来不菲经济效益的情况下,目前有些地方仍有饲养,其主要原因除肉味鲜美外,就是很少生病。

五、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护区和保种场保护。从1976年开始淅川县畜牧场设立了南阳黑猪保种场,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南阳黑猪中心产区搜集选购种公、母猪。到1986年保种群存栏有7个血统的种公猪9头,37个血统的繁殖母猪78头。2001年以后畜牧场改制,保种场被个体承包,保种群7个血统的7头公猪、31个血统的48头母猪改由周边乡镇农户饲养。

1976年南阳黑猪保种场建立时,建立有品种登记制度,从2004年开始,淅川县畜牧局设置荆关、寺湾、西簧等保护区,重新建立了品种登记制度,内容包括种猪补贴办法、配种登记制度、补减栏登记制度等。南阳黑猪数量下降暂时缓解。南阳黑猪1986年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

1978年淅川县畜牧场在南阳黑猪产区最早引进外来瘦肉型种猪大约克夏猪和长白猪,并于1979年、1980年进行杂交繁殖试验和杂种一代育肥试验。经产母猪杂交繁殖的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20天泌乳力等均比纯种繁育有所提高。

2006年调查时南阳黑猪杂种比率在93%以上,纯种繁育猪在7%以下。

六、品种评价

南阳黑猪性情温驯,适应性强,杂交配合力强,繁殖性能好,耐近交,肉味鲜美,是河南省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品种。南阳黑猪和瘦肉型猪的杂种一代,生长速度加快,瘦肉比例提高。

今后应加强南阳黑猪保种工作,尤其要注意培育优秀种公猪。利用其优良肉质性状。

恩施黑猪


恩施黑猪(EnshiBlackpig)因其中心产区和主要分布区域在湖北西部恩施自治州而得名。1981年,《中国猪品种志》编辑组在昆明召开的西南地区猪种资源讨论会上,将其列为湖川山地猪的一个类群。鉴于其主要产区在恩施自治州,出于保种工作需要,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猪专业委员会于2009年2月4日在武昌召开的华中两头乌猪座谈会上同意将鄂西黑猪改称为恩施黑猪,仍作为湖川山地猪的一个类群。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和分布

恩施黑猪的中心产区在恩施自治州的咸丰县。该州的恩施、建始、巴东、鹤峰、利川、宣恩、来凤等市县也有较广泛分布。与产区毗邻的宜昌市的某些县亦有分布。恩施黑猪可分为大、中、小三型。中心产区多为中型猪,数量多(占大部分)、质量优,群众称之为二眉猪,是该品种的代表;小型猪主要在恩施市、建始县和巴东县;大型猪主要分布在鹤峰县。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北纬29o07~31o24、东经108o23~110o38,地处湖北省西南部,西邻重庆市,南接湖南省,东北连本省神农架林区,东与宜昌市接壤,辖恩施、利川2个市(县级)和建始、巴东、宣恩、咸丰、来凤、鹤峰6个县。本州由云贵高原东延的武陵山余脉和秦岭南出的巫山山脉组成,州境地处四川盆地与江汉平原间的隆起部,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平均海拔1000m。年平均气温12.7~15.9℃,无霜期233~255天;年降水量1287~1398mm,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潮湿。高山区年平均气温9.4℃,无霜期150~170天,年降水量1743mm;二高山区年平均气温13℃,无霜期220天左右,年降水量1650mm;低山区年平均气温17.5℃,无霜期330天左右,年降水量1381mm。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性山地气候。除具有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期等特点外,因地貌复杂、地势高差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又具有气候环境多样、产区气候垂直变化大、垂直差异明显的立体气候特色。

产区农作物以水稻、玉米、油菜为主,另有甘薯、马铃薯等。农作物秸秆、藤蔓、糠麸等农副产品比较丰富。产区内各种野草、树叶以及红三叶、火棘、橡实等来源广。群众有利用山区优越条件放牧养猪的习惯。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恩施黑猪形成历史悠久。产区为汉、土家、苗等多民族混居地,在祖传礼仪习俗中,多离不开猪和肉。《湖北通志》、《咸丰县志》上就有陈一牛一羊一豕祭祀和细阴米各用膏煎水煮作茶饮(即用细茶、糯米、猪油等制成的饮料)的记载。产区还自然形成母猪窝子和交易猪行。据《咸丰县志》记载,明万历辛亥年(1611)该县有交易猪行30余处。又据《施南府志》记载,历史上因灾荒、战乱等引起人畜流动,如明朝荆州及四川、湖南等地部分移民迁入产区,带来了外地猪。以上各种因素均对恩施黑猪的形成和大、中、小型猪的分化造成一定影响。恩施黑猪大都生活于800m以上山区,产区农作物以玉米、薯类为主,旱杂粮、薯类藤叶等副产品数量多,是养猪的主要饲料来源。另外,产区内各种野草、树叶以及红三叶、火棘、橡实等来源广。群众有放牧养猪的习惯。长期在山区条件下形成了耐粗饲、耐寒湿和蓄脂能力强的恩施黑猪。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2006年恩施自治州全州尚有恩施黑猪能繁母猪9.2万多头、种公猪70头。1981年有恩施黑猪繁殖母猪8.5万头、种公猪2000头。中心产区咸丰县存栏恩施黑猪母猪2007年4.08万头,2006年2.2万头,2005年3.3万头,2001年4万头,1981年3万头;恩施黑猪公猪从20012007年,由于开展人工授精工作,存栏始终保持在3~4个血统,共计8头(目前尖山有2头、清坪1头、活龙坪1头、甲马池1头、丁寨1头、畜牧场1头、黄金洞1头)。一般产区的恩施市2005年有恩施黑猪能繁母猪1.62万头、种公猪30头,1995年分别为2.05万头和120头,1985年分别为2.82万头和210头。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恩施黑猪被毛全黑,结构匀称。大、中、小型猪在外形上基本一致。中型猪头稍长,额部有似眼眉的两道粗深横行皱褶;耳中等大、软而下垂,长不及口叉。皮肤皱褶少,颈下垂肉少见,背腰较平直,腹大而不拖地,中躯较长,后躯较弱且略高于前躯,多斜臀。四肢健壮,较细致紧凑。大型猪体大,体质较疏松,鬃毛较硬,皮肤皱褶多而深,颈下垂肉明显。小型猪体小而轻,头直长,嘴筒渐尖,耳小、耳郭较硬,前躯发育差,皮肤平滑无皱褶。乳头数6~7对,排列对称。肋骨数7~8对。少数卧系。

2.体重和体尺1981年对恩施黑猪成年猪的体重、体尺进行了测定,结果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恩施黑猪性成熟较早,有的公猪55日龄、体重14kg即出现爬跨、射精等性行为。农村公猪普遍利用过早,一般3~4月龄即行配种,不少公猪因利用过度仅利用1~2年。种畜场的公猪一般8~10月龄配种,利用年限3~5年。公猪的射精量平均119.5mL,密度1.64亿mL,活力0.88,pH7.25。母猪90~120日龄第一次发情,发情周期18~21天,发情持续期3~5天,发情征候明显,适配时间初产母猪在发情开始后2~3天,经产母猪在1.5~2.5天;妊娠期113.5天,产后哺乳期发情者较少见,一般在仔猪断奶后5~7天发情。母猪利用年限5年,母猪繁殖性能见表2。

2.育肥性能据《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记载,1981年对9头恩施黑猪进行生长性能测定,始重(15.11.14)kg、末重(92.002.44)kg情况下,育肥期151天,日增重(509.2714.58)g。2007年咸丰县畜牧局对10头恩施黑猪育肥猪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与1981年数据比较屠宰率稍低,瘦肉率略有提高(表3)。其肉色鲜红,系水力58.83%,pH5~6.2,熟肉率67.75%,肌纤维细度67.2m。

四、品种保护与研究利用

采用保护区和保种场保护。现有两个恩施黑猪保种场,咸丰县种猪场(位于高乐山镇泗坝村)和恩施市凤凰山良种场。2006年两场共有恩施黑猪能繁母猪113头、种公猪11头(共8个血统)。恩施黑猪保护区主要在咸丰县的活龙坪、尖山、清坪、小村、黄金洞、甲马池等乡镇。

五、品种评价

恩施黑猪是当地的主要地方品种,对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具有耐粗饲、耐寒湿和蓄脂能力强的特点,今后应在保种的基础上,做好开发利用工作。

豫南黑猪


豫南黑猪(YunanBlackpig)由河南省畜禽改良站、河南农业大学、固始县淮南猪原种场、信阳市畜牧局等单位共同培育而成。2008年5月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

一、产地与分布

豫南黑猪育成于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分布于光山、商城、新县、潢川、平桥、罗山等淮河以南大别山以北的广大地区,现饲养主要分布在固始、光山、商城、新县四县区。

经过九个世代的选育,至2008年审定时有育种核心群10个血统公猪19头,基础母猪360头;二级扩繁场(户)12个,存栏公猪32头,母猪1164头;通过中试推广,固始、商城、新县、光山四个中试推广区内存栏基础母猪约4万头。

二、培育过程

(一)育种素材

豫南黑猪是以淮南猪作母本、杜洛克猪作父本,其中母本育种素材是从河南省固始县淮南猪原种场的选育核心群中选择的146头优秀母猪,父本育种素材是由河南省正阳种猪场美系杜洛克猪中先后两次引入的8头公猪和5头公猪精液。自1995年开始,通过杂交和横交固定,经13年九个世代培育而成,含淮南猪血统37.5%,杜洛克猪血统62.5%。

(二)技术路线

1.确定的选育目标19861992年河南省畜牧局牵头成立淮南猪选育协作组,对淮南猪进行纯种选育并取得较大进展,1996年提出了淮南猪导入杜洛克猪血统培育新品种的育种方案。确定的选育目标是改善淮南猪的体长、生长速度、后躯丰满度和胴体瘦肉率。主选性状确定为日增重、胴体瘦肉率和6月龄体长。选育后达到以下指标:①被毛黑色,体躯较长,腿臀丰满,肢蹄结实,有效乳头数7对以上;抗病能力强,适应性好。②窝产仔数初产母猪10头以上,经产母猪12头以上。③在中等营养水平下(每千克饲粮含消化能12.97~13.37MJ,粗蛋白14%~16%),6月龄体重达80kg以上;育肥猪30~90kg阶段平均日增重600g以上,料重比3.1以下,平均背膘厚28mm以下,胴体瘦肉率55%以上。④肉色鲜红,肉质良好,肌内脂肪较多,大理石纹明显。

2.杂交组群阶段从1995年开始先后陆续选用正阳种猪场经过系统选育的美系杜洛克猪公猪13头,与固始县淮南猪原种场的146头淮南猪母猪杂交或级进杂交,到1996年底共繁育杜淮母猪182头、杜杜淮母猪133头。再将这两个组合(杜杜淮和杜淮)进行后裔测定,经综合评定,以引入杜洛克猪血统62.5%的比例为最佳,继而对育种核心群进行不完全闭锁的群体继代选育。

3.世代选育阶段1997年从杜淮猪群中挑选窝产仔数在11头以上、乳头数在7对以上、体型较好的母猪46头、公猪5头;从杜杜淮猪群中挑选生长快、体较长、后躯较丰满的母猪32头、公猪7头。两个组合进行正反交,最终选育出理想个体(含杜洛克猪血统62.5%,淮南猪血统37.5%)组成育种基础群。

1997年选择12个血统公猪、90头母猪组成零世代选育基础群,进行世代选育。每世代育种群规模保持母猪80头以上、公猪10个血统以上。

4.选择方法各世代从分娩和带仔正常的母猪中每窝选取1~2头公猪、2头母猪进入测定栏,测定结束时测量体重、体尺以及应激敏感性,计算平均日增重、耗料量及选择指数值,最后按照血缘、体型外貌、乳头质量、健康状况、应激敏感性及指数高低进行严格选择,选留最优秀的公、母猪组成下一个世代繁育群。

5.世代间隔和留种比例组建育种群后,19972007年实行多世代不完全闭锁的群体继代繁育制度,世代间隔实行较严格的一年一个世代,在每世代留种时允许少量的世代重叠。选育期间公猪留种率13%~20%,母猪留种率48%~58%。

6.配合力测定从四世代选育开始,选择优秀的外来猪种进行杂交育肥试验,测定新品种的配合力,为推广利用提供依据。2002年完成四世代选育及五世代的配种工作;开始开展与长白猪、大白猪的配合力测定。

7.建立繁育体系为了加快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利用,2003年完成五世代选育及六世代的配种工作;开始尝试中试推广,建立三级繁育体系。

豫南黑猪体质健壮,性情温驯,适应性强,耐粗饲,抗病性好,耐寒冷,但耐热性能稍差。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豫南黑猪体型中等,被毛黑色,头中等大,颈短粗,嘴较长直,耳中等大、耳尖下垂,额部较宽、有少量皱纹。背腰平直,腹稍大,臀部较丰满。四肢健壮,蹄质坚实,系部直立。乳头7对以上,排列整齐,乳房发育良好。公猪睾丸发育好。尾细长。

2.体重和体尺据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2007年测定,18头24月龄公猪体重157kg、体长148cm,21头24月龄母猪体重144kg、体长151cm。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2006年经过八个世代选育后的豫南黑猪初产母猪(93窝)窝产仔数10.97头,窝产活仔数10.21头;2007年经产母猪(80窝)窝产仔数12.34头,窝产活仔数11.78头。

2.育肥性能2007年固始县淮南猪原种场测定,60头肉猪在中等营养水平下,九世代育肥猪体重29.02~99.14kg阶段,饲养108.3天,日增重648.10g,料重比2.94。

2007年固始县淮南猪原种场对九世代豫南黑猪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16头宰前活重88.34kg猪,屠宰率74.67%;背膘厚26.6mm,胴体瘦肉率56.08%,肌内脂肪4.11%。

3.杂交利用2002年用六世代豫南黑猪母猪与长白猪、大白猪公猪杂交育肥,日增重分别达到了7039(13头)和6769(17头);料重比分别为2.91和2.85。

长白杂交组(9头)和大白杂交组(9头)的90kg体重屠宰率分别为68.84%和70.69%,瘦肉率分别为65.03%和66.17%,平均背膘厚分别为20.11mm和20.34mm。

长白杂交组(9头)和大白杂交组(9头)的肉色均为3.00;大理石纹均为3.00;pH分别为6.26和6.07。背最长肌中含粗蛋白分别为20.27%和21.24%;粗脂肪分别为2.78%和2.64%;粗灰分分别为0.87%和1.07%。

四、品种推广与利用研究

自2005年开展豫南黑猪新品种培育与推广应用以来,淮南猪原种场已累计向中试区、二级繁育场、专业户、人工授精站点提供种猪7000多头,经过二级繁育后向社会提供种猪4万多头。20052007年生产商品猪达140万多头,对产区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振兴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五、品种评价

豫南黑猪具有产仔多、生长较快、瘦肉率高、肉质好、耐粗饲、抗病力强的特点,既适合农户散养,又适合集约化、工厂化养殖,能满足当今养猪业市场需求。

嘉兴黑猪


嘉兴黑猪(JiaxingBlackpig)因原产于浙江省嘉兴市而得名。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嘉兴黑猪原产地为浙江省嘉兴市各县(市、区),主要分布在嘉兴市秀洲区、嘉善、平湖、海盐等地。并已遍布浙江全省各地,毗邻的上海、福建、安徽等省(市)亦有分布。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嘉兴市位于北纬30o21~31o2、东经120o18~121o16,地处浙江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地,东临大海,南倚钱塘江,北靠太湖,西接天目之水,大运河纵贯境内。年平均气温15~16℃,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3~4℃;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8~29℃;无霜期244天。年降水量1169mm,年平均日照时数1800~2200h。盛产水稻、棉花、络麻等,其中稻谷播种面积约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3,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60%以上。其他作物有油料作物、棉花、麻类、甘蔗、烟叶、药材、蔬菜、食用菌、瓜类、园艺植物等。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产区养猪历史约有7000年左右。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新石器时代)即出土有陶猪。据《中国太湖猪》记载,明时《沈氏农书》上有母猪一胎可育成14头的记述。嘉兴黑猪对当地的饲养和环境条件有较好的适应性。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2006年底嘉兴市存栏嘉兴黑猪母猪7.48万头左右,其中双桥农场核心群有能繁母猪140头左右。1981年统计,仅嘉兴、嘉善、平湖三个主产区存栏母猪6.5万多头,成年公猪56头,全区共有繁殖母猪10万余头。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嘉兴黑猪体型中等,体质结实,结构匀称,毛色全黑,稀而短软。成年种猪鬐甲部鬃毛长而硬。皮肤上有紫红、浅灰、黑色,皮较厚。头大额宽,嘴筒长且微凹,额部有明显皱褶,分寿字头、马面头、翁字头三种。耳大、软而下垂。背腰较长,腹微下垂、较紧,臀斜。乳头较多,一般8~10对,形状分蓑衣奶头和丁香奶头两类。四肢稍高,后腿瘦削、有皱褶,部分卧系撒蹄。骨骼粗壮结实,臀部肌肉欠丰满。

2.体重和体尺据《中国猪品种志》(1986)记载,嘉兴黑猪成年猪的体重和体尺见表。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嘉兴黑猪公猪120日龄左右、母猪120.57日龄性成熟。配种时间,农村饲养条件下,公、母猪多于5~6月龄开始配种;在规模化养殖场,公、母猪多在8月龄、体重60~70kg时配种。母猪常年发情。徐士清等报道,经产母猪发情周期约21.9天,发情持续期2.5天。据229胎资料统计,平均妊娠期114.6天。窝产仔数头胎母猪10.93头(238胎),经产母猪15.02头(293胎)。60日龄断奶仔猪成活数,头胎母猪8.48头(232胎),育成率84.73%(227胎);经产母猪11.30头(275胎),育成率86.53%(271胎)。初产母猪泌乳力(20日龄窝重)31.8kg。另据华有光报道,经产母猪60天哺乳期的泌乳总量,在较好营养水平下为458.44kg,日泌乳量7.97kg。

2.育肥性能据2004年嘉兴双桥农场测定,嘉兴黑猪在体重25~75kg阶段,在日粮含消化能11.75MJ/kg、粗蛋白13.5%的条件下,平均日增重425g,料重比3.96。

据2007年嘉兴双桥农场测定,嘉兴黑猪75kg体重时屠宰,胴体斜长72.0cm,背膘厚38.0mm,屠宰率67.9%,皮厚5.0mm,眼肌面积16.3cm2,瘦肉率42.0%,脂率30.8%,皮率16.5%,骨率10.7%,后腿比例28.3%。

据1982年嘉兴双桥农场对嘉兴黑猪肉质性状的测定,肌肉pH16.1,肉色3分,失水率11.26%,熟肉率64.4%,肌肉大理石纹3分。肌肉含水分74.36%,干物质25.64%;干物质中含粗蛋白23.05%,粗脂肪1.37%,粗灰分1.19%。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种场保护。在嘉兴市双桥农场建有保种场,承担嘉兴黑猪的保种工作。19791984年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主持下,对嘉兴黑猪一些繁殖和生长发育性状的遗传力进行了估测;采取亲交和测交方式,测定了选育群内潜在的隐性不良基因的种类和比例,并研究了通过家系淘汰法排除群体内隐性不良基因的效果;观察了嘉兴黑猪染色体的组型、核型和核仁组织区(NOR),发现嘉兴黑猪NOR数平均为3.78个,比杜洛克猪的1.92个,丹麦长白猪的1.18个都多,这为研究嘉兴黑猪起源提供了依据。嘉兴黑猪作为太湖猪的一个类型,1986年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

20世纪90年代嘉兴市畜牧部门开展了嘉兴黑猪新品系的培育工作。19911995年采用导人18.75%的杜洛克猪血液,通过6年五个世代的选育,于1995年通过浙江省省级鉴定。19962000年嘉兴黑猪新品系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项目列入浙江省科委九五重点科研项目,分别于2000年12月和2002年1月通过了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现场验收和成果鉴定。此外,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所主持,海宁市良种场、海宁市农林局等单位协作的中国瘦肉猪新品系新嘉系,于1995年12月19日在海宁市良种场通过鉴定。该品系含有嘉兴黑猪血统37.5%,长白猪血统37.5%,杜洛克猪血统25%。

五、品种评价

嘉兴黑猪具有性成熟早、繁殖力高、肉质优异、性情温驯、耐粗饲、适应性和杂交配合力强等特点,其优秀种质特性是经过漫长的风土驯化和产区百姓长期定向选择形成的,是我国宝贵的生物资源,对改良提高低产品种的产仔数和改善肉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后应建立保护区,保种与利用相结合,继续做好开发利用工作。

皖南黑猪


皖南黑猪(WannanBlackpig)因原产于安徽省南部山区而得名。包括杨山黑猪和绩溪黑猪两个类群。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皖南黑猪的中心产区在安徽省宁国市和绩溪县,多集中在宁国市的仙霞镇杨山村以及绩溪县的荆州、家朋、和阳等乡。主要分布于周边县市的山区。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产区为安徽省南部的宁国市和绩溪县。当地农业生产水平不高,粮食不甚丰足,经济比较困难。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兼种玉米、黄豆等,这些都是养猪的主要精料。

绩溪县多低山丘陵,海拔171m。年平均气温15.9℃,无霜期233天,年降水量1500mm。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据《宁国县志》(1952)记载,清朝末年安徽省宁国地区大批移民带进了花猪和黑猪,由于交通不便加之当地农作物和野生饲草丰富,居民历来有养母猪的习惯,经过小群闭锁、高度近交,长期选种选配形成杨山猪这一地方品种,并因产自杨山村而得名。杨山在清朝称石乌城,是县衙所在地。太平天国时曾盛极一时,人口比现在多。现在居民的祖先多系来自浙江、安庆以及湖北等地的移民。猪种系移民自外地带入,可见该猪种在当地饲养已有百余年历史。

绩溪县养猪历史悠久,据《绩溪县志》(1951)和《徽州府志》(1936)记载,早在元朝前当地已盛行杀猪祭祖,过年腌制腊肉、火腿,制作工艺十分考究,至今仍有这种习惯。县城北的翠溪山把全县分为南岭、岭中、岭北三部分,隔山往来不便,人们生活习惯有所不同。地形、气温、农业耕作制度和养殖业管理方法均有差异。

产区群众有种植红苋菜、苦蔗菜等青饲料,以缸或大木桶常年水沤青料,煮后喂猪的习惯。除在母猪哺乳期及肉猪催肥期外,四季以青料为主,久而久之培养了当地猪耐青饲的特性。当地没有种绿肥的习惯,肥料来源主要靠养猪。历史上仔猪远销浙江昌化、于潜等地,为了便于运输和销售,仔猪不宜过大,故一般在30~40日龄即断乳出售。为了改善仔猪体况以利销售,对哺乳母猪饲养精心、管理细致。故母猪哺乳期间体况较好,断乳后4~5天即可发情配种。山区为了防兽害,猪从不放牧,终生舍饲。木制猪舍内无风无光、阴暗潮湿,猪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群众把繁殖性能作为最主要的选种指标。在以上这种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经长期选育形成了具有耐青饲、性情温驯等的猪种,俗称荆州黑铁,1958年定名为荆州黑猪。1954年起安徽省农业厅、安徽农学院和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等会同宣城(原芜湖)和徽州地区的有关县农业局,于1958年、1964年、1982年分别进行了考察调查,根据其来源、产地自然生态、外形和种质特性等的独特性,认为皖南山区的黑猪是一个独立猪种,有别于安徽省内的其他黑猪(淮猪与圩猪)。1982年经省、地区鉴定,绩溪黑猪与杨山猪统称为皖南黑猪,列入《安徽省地方品种志》。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2007年宁国、绩溪等地存栏皖南黑猪约2500头,其中母猪约2400头,公猪60余头。多集中在宁国市的仙霞镇杨山村以及绩溪县的荆州、家朋、和阳等乡。

历史上,皖南黑猪是当地的当家品种,据1982年调查,产区共饲养黑猪11万多头,年底存栏5.2万多头,其中种公猪94头,种母猪6600余头。以后由于外种猪的大量引入,皖南黑猪急剧减少。至1999年纯种皖南黑猪母猪饲养量已减少至500余头。最近几年,当地政府重视了保种工作,数量有所增加。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皖南黑猪全身被毛黑色,肤色较深,有鬃毛。体型中等,结构匀称,体态轻盈。根据头型大致分两类。狮头型或称短嘴型,也称狮子头、八卦头。体型较大,体质较粗糙疏松,兼用偏脂。主要特点是头宽,嘴短微翘,额部皱纹深而明显,呈公字形,或八卦形。耳大下垂,耳根较软。腹大、略下垂,臀部微斜。骨粗皮厚,关节及体侧常有2~3条粗深皱褶,四肢发育良好。性情温驯,肥猪膘厚,花板油多。

马脸型或称长嘴型。体型中等大小,体质较细致、紧凑,体型稍长而高,兼用偏肉。嘴筒较长而直,额部皱纹细浅,多呈菱形分布。耳稍小而尖,微前倾。背腰较宽而平直,后躯较丰满,关节和体侧很少有皱褶。较早熟,易肥。

此外,还有一种狮头马脸或短嘴及长嘴过渡类型。有效乳头一般7~8对。肋骨13~14对。四肢发育良好,粗壮,直立,尾长25~30cm,公猪有獠牙。

2.体重和体尺2007年绩溪县丰润生态农业开发公司和宁国市凤形农林开发公司皖南黑猪保种猪场对本场饲养的种猪的体重和体尺进行了测量,结果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据对产区农村调查,小母猪于4月龄开始配种,以6月龄初配为宜。小公猪3~3.5月龄初次发情。母猪哺乳期间管理较细微,多补饲大米粥、豆浆之类饲料,仔猪30~40日龄断乳出售,断乳仔猪平均个体重4.5~6kg。母猪发情持续期3~4天,发情周期19天左右,膘情适中的母猪,45天断乳后4~5天即可发情配种。

据2007年对宁国市凤形农林开发公司皖南黑猪保种场的统计,母猪在哺乳期每日获得27.59~34.28MJ消化能及170~220g可消化粗蛋白的饲养条件下,经产母猪45日龄断乳仔猪(9.610.34)头。母猪繁殖性能见表2。

2.育肥性能据原宁国畜牧场1987年报道,20头猪,育肥期151天,每头猪在育肥期内共消耗麦麸145kg、三七糠86.85kg、青饲料30kg,即每日摄取消化能12.33MJ,可消化粗蛋白100g的营养水平下,平均日增重(242.3514.19)g。

安徽省2007年对15头皖南黑猪的屠宰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见表3。其肌肉含水分为70.2%,粗蛋白23.1%,粗脂肪3.4%,粗灰分3.3%,肉色鲜红,有光泽。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护区和保种场保护。2007年宁国市凤形农林开发公司种猪场有皖南黑猪母猪100头、公猪6个家系,形成了年产300头父、母代种猪,5000头商品代猪苗的规模。皖南黑猪原种场是该公司的核心企业。

2007年在绩溪县农业部门引导下,绩溪县丰润生态农业开发公司在荆州、家朋、和阳等乡建立皖南黑猪养殖基地和保护区。

2006年宁国市与绩溪县畜牧水产局与宁国市凤形农林开发公司皖南黑猪保种猪场、绩溪县丰润生态农业开发公司、宁国的杨山,绩溪的荆州、家朋、和阳等保护区的饲养户签订了皖南黑猪保种公猪协议书、皖南黑猪保种母猪协议书,进一步明确了局(县局)户(保种户)双方的责、权、利。皖南黑猪1982年收录于《安徽省地方品种志》。

五、品种评价

皖南黑猪适应当地潮湿环境,耐青饲,抗逆性和抗病力强,繁殖力高,性情温驯。今后应继续办好现有保种场,兼顾保护区建设,巩固和发展已建立的繁育体系,在保种工作的基础上搞好杂交利用,以开发利用促保种。

确山黑猪


确山黑猪(QueshanBlackpig)因原产地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而得名。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确山黑猪中心产区位于河南省确山县西部的竹沟、瓦岗、石滚河三个乡,其周围的蚁蜂、三里河、任店、李新店等乡镇,以及桐柏县的回龙、吴城、毛集,泌阳县的大路庄、老河等乡亦有分布。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中心产区确山县位于北纬32o27~33o03、东经113o37~114o14,地处河南省南部、淮河上游,东邻黄淮平原,西为桐柏山、伏牛山的连接地带。地势西南高隆、东北低平。西部为山区,重峦叠嶂,罗列如屏;中部为丘陵过渡地带;东部为平原。山区海拔150~800m;丘陵海拔110~200m;平原海拔72~105m。年平均气温15.6℃,无霜期234天;年降水量928mm;年平均日照时数2062h。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确山群众历来有饲养黑猪的习惯。据民国二十年(1931)《确山县志》记载:《三国?魏志?齐王纪》中,记载有用猪、牛、马祭孔子于国学之事;《三国志?魏书》为西晋陈寿(233297)所编,可见1700多年前当地已养猪。清朝末年记载有群众成立青苗会,防止牲畜吃庄稼,唯山区居民可依山傍水放牧猪、牛、羊,其生息颇称繁盛,亦可获利。产地河南省确山县西部山区交通不便,形成自然隔离,经当地劳动人民长期选育逐步形成确山黑猪。1982年河南省确山县在畜牧业资源调查中,于西部山区发现了这一分布面积较大、数量较多、体型外貌一致、生产性能良好且深受群众欢迎的地方猪种。省、地、县多次组织畜牧科技人员,对该品种的形成历史、群体分布、生态环境、体型外貌、体尺体重以及生产性能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2006年确山县畜牧局组织调查组对全县确山黑猪存栏情况又进行了调查,中心产区确山黑猪存栏量为2600头,其中成年母猪386头,成年公猪41头。

1984年由河南省农牧厅畜牧局和驻马店地区农牧局、确山县农牧局组成的确山黑猪调研组对确山黑猪中心产区的瓦岗、竹沟、石滚河、任店、蚁蜂、胡庙、朱古洞、李新店、城郊等公社的统计,确山黑猪存栏总数为1.89万头,其中成年母猪2560头、种公猪46头。

1987年3月确山县农业畜牧局对确山县境内的确山黑猪进行了调查,确山黑猪的存栏量达4.89万头,其中成年母猪4968头,公猪89头。1990年以后随着瘦肉型猪生产基地的建设,加强了对瘦肉型猪的品种改良力度,确山黑猪存栏量开始逐步下降。1998年以后,确山黑猪的存栏主要分布在竹沟、瓦岗、石滚河的山区村组,邻近平原乡镇已全部改成了饲养引进品种猪。确山黑猪数量急剧减少。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确山黑猪全身被毛黑色,周身被毛较稀,鬃毛粗长,皮肤呈灰黑色。体格较大,身躯较长,腿臀发达,体质结实。头大,面部稍凹,额部有菱形皱纹,中间有两条纵褶。分为长嘴和短嘴两种。耳大下垂,背腰较宽,母猪腹大、下垂、不拖地;臀部较丰满,稍倾斜;乳头多为8对,乳头粗。

2.体重和体尺19821984年畜牧业资源调查时,对确山黑猪的体重和体尺进行了测量,2006年确山县畜牧局再次测量了确山黑猪的体重和体尺(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确山黑猪性成熟较早,一般120日龄开始发情并可配种,发情周期18~21天,妊娠期113~115天。1984年对中心产区竹沟、瓦岗、石滚河三个乡农户饲养的母猪进行了调查,其繁殖性能见表2。45日龄断奶,断奶仔猪成活数10.8头,仔猪成活率90%。母猪一般利用5~6年,最高可利用10年。公猪一般利用2~3年。

2.育肥性能据1984年调查,在中心产区农户粗放饲养条件下,4头确山黑猪体重12.5~80.5kg阶段日增重340g。

1984年河南省农牧厅组织专家对确山黑猪鉴定时对10头确山黑猪进行了屠宰测定;1987年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养猪研究室对27头确山黑猪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2006年畜禽资源调查时,河南农业大学对10头确山黑猪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三次测定结果见表3。不同年份的屠宰性能差异不大。

2006年河南农业大学对10头猪样本进行了肉质测定,肉色3.0分,大理石纹3.5分,熟肉率60.87%0.96%,肌内脂肪6.10%0.73%,肌肉嫩度(29.502.16)N。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2006年下半年,河南省确山县拨出专款进行确山黑猪的保种工作,把符合品种条件的确山黑猪集中到竹沟镇肖庄村,建立了确山黑猪选育基地和核心群,通过政策扶持,群众的积极性有了提高,确山黑猪的群体数量正在不断扩大。

河南省畜牧局、河南省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及市县畜牧部门组织开展了确山黑猪杂交试验。1991年夏季开始,深入到确山黑猪中心产区的竹沟、瓦岗、石滚河三个乡镇,选出经产母猪(体重150kg)30头,并分别由汝南外贸繁殖场和正阳国营农场种猪场引进长白猪、大约克夏猪、杜洛克猪、汉普夏猪种公猪各1头,进行杂交试验,以长确组合的母猪作为三元杂交的母本,分别与杜洛克猪、大约克夏猪公种进行三元杂交试验,杜长确组育肥132天,平均日增重598g,料重比3.29;约长确组育肥92天,平均日增重668g,料重比3.10。

五、品种评价

确山黑猪适应性强,耐粗饲,作为种猪资源和经济杂交亲本,有很大保护利用价值。今后需扩大保种区,建立保种场,在保种的基础上,进行利用研究。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662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