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的食性与生长

草鱼性贪食,是典型的草食性鱼类,故草鱼的名称是因吃草而来,在自然水体中成鱼以高等水生植物为上要食物。一般喜食的水草有苦草、轮叶黑藻、小茨藻、眼子菜、浮萍等。在幼鱼阶段主要摄取动物性饵料,食浮游动物、摇蚊幼虫等。5 cm后逐渐变为草食性。在人工饲养条件下,15cm以上草鱼的食性非常广泛,除各种水、陆生的植物外,还摄食豆麸、米糠、酒糟等商品饲料和配合饲料。对一些动物性饵料如蚕蛹、蚯蚓、蝇蛆等也都喜食。

草鱼很贪食,食量大,食量可达体重的1倍,甚至更多。

在自然条件下,草鱼体长增长最快是2^-3龄,5龄后明显变慢。在天然水域中1龄可长到1 kg以上,2龄3 kg以上,3龄5 kg 以上,最大个体可达40多kgo在池塘养殖中,一般1龄可达0.3- 0. 5kg,2龄可达1.5-2.5kg, 3龄可达3.5-5.0kg ,4龄可达 7.5kg左右。

草鱼的最大弱点是多病,池塘养殖中必须做好管理和防病工作.

相关阅读

黄鳝养殖之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食性与生长繁殖习性



(一)形态特征

 黄鳝(Monopterasalbus)俗称鳝鱼、长鱼、罗鳝、田鳗、无鳞公主等。为温热带的淡水底栖生活鱼类。属鱼纲、辐鳍亚纲、合鳃目、合鳃科、黄鳝亚科。体近似圆筒形,后部稍侧扁,尾短尖。头圆,唇发达,上下颌有细齿。眼小,为皮膜覆盖。左右鳃孔在腹面相联。体无鳞。无偶鳍,奇鳍退化仅留下不明显的皮褶。最大体长可达1750px,体重可达1.5kg。

(二)生活习性

黄鳝营底栖性生活,除一般鱼类的生活习性外还有以下特点:(1)洞穴生活,天然水域的黄鳝常利用天然缝隙、石砾间隙和水草丛作为栖息场所,用头在水体泥质底层或埂边钻洞;(2)喜暗避光,昼伏夜出,眼退化视觉不发达,嗅觉和皮肤触觉灵敏;(3)喜温暖,水温高则藏于洞穴,水温低则钻入泥中越冬不摄食,水温高于10℃以上开始觅食生长;(4)耐低氧,黄鳝鳃退化,呼吸水中溶氧能力低,但其口咽腔有直接呼吸空气的能力,也能营水中呼吸。

(三)食性与生长

黄鳝是一种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喜食活饵、贪食、耐饥。天然水域中,种苗时期主要摄食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和原生动物以及浮游植物(如黄藻、裸藻、硅藻等),幼期主要捕食各种昆虫及其幼体(如摇蚊幼虫、丝蚯蚓等),成体主要捕食各种小鱼小虾、蚯蚓、幼蛙、水陆生昆虫及其幼体,对蚯蚓尤其喜爱并高度敏感,也可摄食一些大型水生植物如浮萍等。

(四)繁殖习性

黄鳝雌雄异体,从胚胎到第一次性成熟均为雌性,产卵结束后出现性逆转,卵巢退化并逐渐发育成精巢变成终身雄性。繁殖季节一般为5-8月。黄鳝的怀卵量一般在300-800粒,繁殖在繁殖洞中进行,雌鳝会吐沫筑巢并将卵产在上面,之后雄鳝在卵上排精完成受精并会一直守护直到子鳝出膜及卵黄囊消失自由游动。黄鳝胚胎发育最适温度在21-28℃,完成孵化根据水温需5-11d。

欧洲鳗鲡食性与摄食特征


一、欧洲鳗鲡的消化系统
欧洲鳗鲡的消化系统主要由口腔、食道、胃、肠、胆囊、肝脏和脾脏等器官组成。

(一)口腔
由上、下颌组成,是摄取食物的器官。 (二)食道
它是食物通过咽喉头之后进入胃的通道(咽头骨有微细的咽喉齿)。
(三)胃

盲囊状,较发达,位于腹腔中部与肠形成Y状。胃壁较厚,伸缩性强。胃容量大,其变化与水温有关。
(四)肠
肠短,约为鳗体长的0.7倍,在腹腔中近似于直线形。
由口腔、咽喉、食道、胃和肠构成消化道。食物不适口或缺氧时,肠中食物容易吐出来;饥饿或食物特别适口,水温、水质条件优越,一次性的采食量可达到饱食的胃容。食物量较大。
(五)胆囊
大部分包埋在肝脏内,呈椭球状,墨绿色或绿色。胆囊内贮存胆汁。胆汁由肝脏分泌,经胆囊管输入胆囊。胆囊的大小随着摄食、饥饿状态变化较大。长期饱食后,一旦突然饥饿,胆囊中的胆汁消耗减少,贮存的胆汁增多,胆囊膨大;如长期饥饿,肝脏分泌进入胆囊的胆汁越来越少,胆囊则日趋缩小。
(六)肝脏
呈赤褐色,长条,稍弯曲,较大,占体重的1.5%以上。分两叶,左叶大于右叶。它是物质代谢、分泌消化酶的器官(烤鳗时,可加工鳗肝制品)。
(七)脾脏
呈紫红色,短棍状,位于胃肠交叉处,埋于肝脏内侧。
二、欧洲鳗鲡的嗅觉
欧洲鳗鲡的鼻腔有一对略呈长条形的嗅囊,比其整个脑髓还大。嗅囊表面积与眼球表面积的比约为1﹕6.23,相当于一般鱼类的4~15倍。内表皮褶膜有纤毛,能够调节进入囊内的水流量。嗅囊皮感觉细胞密度大,据报道(techmann,1959),体长10~15厘米的鳗鲡,其表皮感觉细胞密度每平方毫米竟达4.2万~4.5万个。
欧洲鳗鲡白仔鳗对中性氨基酸,特别是对直链氨基酸、谷氨酸(g1utamine)、天冬酞胺(asparagine)、苏氨酸(threenine)、蛋氨酸(methionine)和季胺化合物十分敏感。据竹田正彦(1987)报告,丙氨酸、甘氨酸、组氨酸的混合物,在极低浓度下,对欧洲鳗鲡有损有力的促进摄食作用。
据Grnijar等(1992)报道,欧洲鳗鲡的白仔鳗和黑仔鳗阶段对1一天门冬氨酸和卜谷氨酸嗅觉最敏感;成鳗阶段对1一天门冬氨酸的嗅觉敏感性不大,而对1一谷氨酸嗅觉敏感性则很高;对卜亮氨酸,白仔鳗阶段比黑仔鳗阶段更敏感。据MacKie等(1983)判明,1型氨基酸对欧洲鳗鲡有诱食作用,但D型氨基酸无诱食作用;中性和酸性氨基酸对1.5~4.5克的欧洲鳗鲡具有很强的诱食作用,但芳香族和碱性氨基酸的诱食作用不大。Sola等(1993)指出,不同的盐度能够影响白仔鳗对氨基酸的行为反应。在淡水中,谷氨酸和苏氨酸对其吸引作用很强,而丙氨酸、蛋氨酸、谷氨酸、异亮氨酸对欧洲鳗鲡白仔鳗却产生明显的排斥作用;组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天门冬氨酸则对其影响不大。在3.3%的盐水中,仅甘氨酸、赖氨酸对白仔鳗的行为有明显的影响。
总之,欧洲鳗鲡嗅觉发达,对嗜食性物质十分敏感,对某些氨基酸非常敏感,具备嗅觉引导自身行为的能力。掌握这些特性,对于顺利进行白仔鳗驯饵,深入研究改进欧洲鳗鲡配合饲料的诱食效果提供了技术理论依据。
三、消化酶与食性
酶(enzyme)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极高效率的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其催化作用不依赖于细胞,但受细胞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对欧洲鳗鲡消化酶的研究已有零星报告。一般来说,硬骨鱼类消化酶的种类和活性,与其生态、食性及各生长阶段和饲料组成密切相关。消化酶是从胃黏膜、胰脏、肠黏膜,以及肝脏分泌出的细胞外酶。水产饲料可能接触的消化酶有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胶原蛋白酶、糖类分解酶(含麦芽糖酶和壳多糖酶)、脂肪酶和酯类酶等。
(一)胃蛋白酶(pepsin A-C,E.C.1,4,23,1~3)
它是从鳗胃黏膜分泌出来的酸性蛋白酶,分子量为33 500,等电点(PI)1.0以下。在pH6以上时极不稳定。无活性的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分子量40400),被分泌到胃液中之后,由胃蛋白酶自身,或在胃液中[H+]的作用下水解除去N一末端42个氨基酸残基成肽段之后,转变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与哺乳动物相比,鳗的胃蛋白酶适温较低,约35℃左右,对pH活性曲线中的最适范围较宽,某些场合还显有两个最适pH值。
(二)胰蛋白酶(trypsin,E.C.3,4,21,4)
它起源于胰脏的丝氨酸蛋白酶,以胰蛋白酶原(trypsinogen)形式被分泌,由胰蛋白自身,或肠肽酶(enteropeptidase,E.C.3,4,21,9)从N一末端切下6~8个氨基酸残基的肽段之后,转变成具有活性的胰蛋白酶。
(三)糜蛋白酶(chymotrypsin,E.C.3,4,21,1~2)
也是以糜蛋白原(chymotrypsinogen)形式,从胰脏分泌后,被胰蛋白酶切去一段肽链后激活。由于肽链被切断的位置不同,可产生数种糜蛋白酶。
饲料蛋白质经胃蛋白酶部分水解后进入肠道,在胆汁作用下形成的碱性环境,经部分水解的蛋白质再经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等的进一步降解,然后透过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而被吸收。
(四)胶原蛋白酶(co11agense,E.C.3,4,24,3)
它在鳗胰脏、肠、肠间膜中的活性较高,在肝脏中的活性较低。欧洲鳗鲡的胶原蛋白酶活性远高于杂食性鱼类的胶原蛋白酶。
(五)糖类分解酶(carbohydrase或g1ycosidase)
欧洲鳗鲡体内具有淀粉酶(-amy1ase,E.C.3,2,1.1)和壳多糖酶(-1,4-N-acety1ucosaminog1ycan)。欧洲鳗鲡体内淀粉酶的活性远低于草食性的草鱼和杂食性的罗非鱼。
(六)脂肪酶和脂酶
饲料脂肪不能被欧洲鳗鲡直接吸收利用,必须经过脂肪酶分解成游离脂肪酸和甘油后才能被直接吸收利用。欧洲鳗鲡脂肪酶和酯酶的资料缺乏,只是一般了解胰脏是脂肪酶和酯酶的主要分泌器官,消化脂肪的能力很强,特别是对低溶点的脂肪(如鱼油和植物油)的消化率可达90%以上。
欧洲鳗鲡是典型的溯河索饵育肥、降海产卵的肉食性鱼类。检测体长小于50厘米野生欧洲鳗鲡的胃容物,以昆虫、甲壳类和软件动物为主。贪食,甚至同种类相残。幼体比成体更贪婪。因此,欧洲鳗鲡饲料对蛋白质的要求不仅是含量比较高,而且要求以动物性蛋白为主。
四、摄食行为特征
欧洲鳗鲡的嗅囊特别发达,嗅觉灵敏,特具有嗅觉引导自身行为的能力。野生欧洲鳗鲡在混浊水域和夜间的援食效率最高。据实验观察,欧洲鳗鲡在饲养池中,主要是依靠嗅觉辨别饲料并定位,然后摄食。
欧洲鳗鲡的口裂不太长,牙齿细,喜欢摄食小片食物,即使是大块食物,也总是先咬住食物,用力甩动头部,直到从大块食物中咬下适当大小的一块后吞咽,然后再继续撕咬肢解大块食物。
欧洲鳗鲡对食物和投喂方式的适应性较好。在饲养池中,经过驯食,且又定点投喂,可形成条件反射,增强其突发性的觅食活动和掠食行为。一旦投喂,饥饿感和条件反射可引发欧洲鳗鲡的掠食高潮。在半流水饲养池中,面团状饲料进入饲料台,欧洲鳗鲡能很快聚到饲料台摄食。在封闭式饲养池的自动投饵机附近,可看到欧洲鳗鲡争相掠食,甚至有的头胸部跻跻朝上、身体跃出水面挣食膨化颗粒饲料的状态。
从整体上比较,欧洲鳗鲡的摄食强度略低于日本鳗鲡。池养欧洲鳗鲡的开食水温,在饥饿状态下约为10℃。饲料效率高的旺盛摄食水温为22℃~25℃。

草鱼苗的生长、放养密度和出塘


1.生长

在良好的育苗池中,草鱼苗生长十分迅速,放养后第4天生长的最快,经过18天的培育,草鱼苗增重65. 7倍。

2.放养密度

鱼苗的放养密度,要根据鱼池的条件和培育的方法确定。在采 用单养方式培育草鱼苗时,每亩放养15^16万尾较为合适。

3.出塘

鱼苗长到2-3 cm后,食量明显的增大,原塘的活动空间变小,饵料更显不足。如继续饲养下去,会抑制鱼苗的生长,所以,在饲养20天后,鱼体达到3 cm左右时要及时分塘饲养,转入下阶段的鱼种养殖。

在分塘过程中,为了减少鱼苗的伤亡,在分塘前,要进行鱼体的锻炼,以增强鱼的体质,提高出塘和运输的成活率。草鱼一般经过一次拉网锻炼即可分塘。

拉网需要注意的是:

①拉网前要清除池水中的水草和青苔,以免妨碍拉网或损伤鱼体。

②在鱼浮头、患病期间、天气闷热、刚喂过食等情况下都不易拉网。

③动作要缓慢,操作要细心

④污泥多,水浅的池塘,拉网前要注新水。如草鱼苗需要远运时,除要经过两次拉网锻炼外,还得把待运的鱼苗箱放在水质清新的池塘过一夜后方可起运。

草鲤与草鱼的区别


草鲤和鲤鱼都是很常见是鱼类,在池塘、湖泊、河流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那么草鲤和鲤鱼的区别有哪些你知道吗?

一、形态的区别

1、草鱼:草鱼体略呈圆筒形,头部稍平扁,尾部侧扁。口呈弧形,无须,上颌略长于下颌。体呈浅茶黄色,背部青灰,腹部灰白,胸、腹鳍略带灰黄,其他各鳍浅灰色其体较长,腹部无棱。头部平扁,尾部侧扁。下咽齿二行,侧扁,呈梳状,齿侧具横沟纹。背鳍和臀鳍均无硬刺,背鳍和腹鳍相对。吻非常短,长度少于或者等于眼直径。眼眶后的长度超过一半的头长。

2、草鲤:草鲤身体侧扁而腹部圆,口呈马蹄形,须2对。鳞有十字纹理,死后鳞不反白。有从头至尾的胁鳞一道,不论鱼的大小都有三十六鳞,每鳞上有小黑点。背鳍基部较长,背鳍和臀鳍均有一根粗壮带锯齿的硬棘。体侧金黄色,尾鳍下叶橙红色。

二、性格的区别

1、草鱼:草鱼性情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性贪食,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鱼苗阶段摄食浮游动物,幼鱼期兼食昆虫、蚯蚓、藻类和浮萍等,体长约达10厘米以上时,完全摄食水生高等植物,其中尤以禾本科植物为多,摄食的植物种类随着生活环境里食物基础的状况而有所变化。

2、草鲤:草鲤属于底栖杂食性鱼类,荤素兼食。饵谱广泛,吻骨发达,常拱泥摄食。口腔的深处有咽喉齿,用来磨碎食物。杂食性,掘寻食物时常把水搅浑,增大混浊度,对很多动植物有不利影响。冬天进入冬眠状态,沉伏于河底,不吃任何东西。

草鲤和草鱼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在购买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的鉴别,以免买错了。

林蛙的食性


刚孵化出膜的林蛙蝌蚪,依靠卵黄囊提供营养,出膜4-5 天开口摄食。在开食的最初几天,蝌蚪常集聚在它们出生的卵胶膜周围吸食卵胶膜,或吸附在附近的水草上,用角质齿锉食。之后,在蝌蚪的前期,主要以水中的硅藻绿藻等浮游植物为食。在蝌蚪的后期,尚摄取一些小型甲壳类和枝角类,以及淹没在水中的死亡昆虫、蚯蚓等动物的腐肉为食。

变态后的幼蛙及成蛙,主要以各种昆虫的幼虫或成虫为食,据调查统计,林蛙能吞食的昆虫,目前已知有340多种,这些昆虫绝大多数是农林业的害虫,如蝗虫、蝼蛄、蚜虫、蚊、蝇、蛾、瓢虫、天牛、金龟子等。虽然林蛙有时也吞食少量的益虫如蚯蚓,蜘蛛等,但据食性分析,被吞食的益虫仅占其采食率的 6%-9%其余的均为农业害虫。一只林蛙,每天能捕食各种昆虫可多达3000余只。

鸟食性的分类


根据鸟类生活环境与习性的差异,观赏鸟的食性可分为食虫鸟、食肉鸟、食谷鸟和杂食鸟。

食谷鸟

这类鸟的嘴呈圆锥状,短粗钝圆,嘴基坚厚,峰脊不明显。这类鸟的食物主要是谷物。观赏鸟中雀科、文鸟科和鹦鹉科的鸟多属此类。根据采食谷物方法的不同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将整粒谷物直接吞下;另一种是用嘴将坚硬谷物种子或果实的外壳咬破剥开,然后食种仁。这种鸟又称硬食鸟。

食虫鸟

食虫鸟的种类、数量在鸟类中首屈一指,其数量可占鸟类总数的70%左右。这类鸟羽色艳丽,体态优美,鸣声悦耳,深受人们喜爱,构成笼养观赏鸟的主体。食虫鸟的特点是,嘴形多样,无嗉囊,腺胃细长,肠管较短。此种鸟饲养难度较大,刚捕获的野生鸟上食困难,人工驯化也不容易,人工繁殖更难。鸫科、鹎科、黄鹂科、伯劳科、戴胜科、佛法僧科的鸟多为食虫鸟。

杂食鸟

杂食鸟的食物种类较杂,既包括各类昆虫,也包括植物的种子、果实。杂食鸟有些以食植物种子为主兼食昆虫,有些以食昆虫为主兼食植物种子,有些则以食果实与植物种子为主。杂食鸟的饲养难度系数比较小,新捕获的野生鸟也容易上食。科、百灵科、椋鸟科的鸟多为杂食鸟。

食肉鸟

此类鸟又可分为食肉鸟与食鱼鸟。食肉鸟嘴形钩曲而尖锐或者大而强壮,先端具缺刻,肠管比较长;食鱼鸟嘴长而尖直或长而弯曲,肠管较短。这二类鸟的相同之处是腺胃发达,肌胃壁薄,不易被人类饲养、驯化,鸟体腥臭,粪便污染环境较为严重。鹰科与翠鸟科的鸟多为此类鸟。

为了饲养方便,饲养者通常还把观赏鸟分为硬食鸟、软食鸟和生食鸟。硬食鸟主要指食谷鸟中咬开植物种子外壳,剥食种仁的那些鸟;软食鸟主要包括以昆虫、浆果等为主要食物的鸟及整粒吞食植物种子的食谷鸟;生食鸟即食肉鸟。

美蛙的食性


在不同生长期,美国青蛙食性不同。刚孵出的蝌蚪依靠自身卵黄供给营养3-4天后,可摄取水中的浮游生物、有机碎屑等。在蝌蚪长腿之前,食性为植物性;长出腿后,食性偏动物性;至变态成幼蛙,食性完全转变为动物性,且习惯捕食小鱼虾、蚯蚓、蝇蛆、蚱蜢、蚊虫等活饵,很少吃死饵。蛙的这种特殊食性,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约束了商品蛙养殖的发展。近几十年来,我国水产科技工作者及广大养蛙户共同努力,成功地摸索出多种驯食方法。通过科学驯食,使美国青蛙、牛蛙、虎纹蛙等能主动摄食死饵和人工膨化颗粒饲料,这样从根本上解决了商品蛙养殖饲料的难题,我国的养蛙业才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美国青蛙食量极大,在适宜的水温范围,美国青蛙摄食量(鲜活饵料)可达10%,或可吃食5%的膨化颗粒饲料。它也具有较强的耐饥能力,可以忍受1-2个月饥饿,而不死亡。但在饲料缺乏时,美国青蛙会相互残食,出现大蛙吃小蛙,蛙吃蝌蚪的现象。因此,人工饲养美国青蛙,应按规格大小分开饲养,同时供给足够的饲料。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28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