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鲷隐核虫病

孵出后18天左右、全长0.8厘米左右的仔鱼全身透明,身上有肉眼可见的细砂状小白点。在显微镜下可见小白点内有一个虫体在转动。由于虫体的转动,破坏了鱼体的皮下组织和肌肉,形成一个空洞。 虫体为单细胞,全身披有纤毛,细胞内有许多小颗粒,有一个漏斗状的胞口。在显微镜下,隐约可见细胞中有一个U形大核。当仔鱼死后,虫体会钻出鱼体。经确定,病原体为刺激性隐核虫。 发病仔鱼的体表小白点,少则1个,多则3~4个;发病严重时,仔鱼在水中打转,最后沉底死亡。病原体的繁殖很快,发病后的蔓延速度较快,一般5~6矢即可使整池仔鱼全军覆灭。

防治方法

应确保繁殖用亲鱼无病;

亲鱼池及育苗池要彻底消毒;

相关阅读

真鲷双阴道虫病


疾病名称双阴道虫病

为害对象 真鲷、血鲷
疾病概述
属于寄生虫病

双阴道虫寄生于鱼的鳃瓣上可引发此病。

此病全年可见,尤以越冬期和春季病情严重,对当年的真鲷,血鲷危害极大。病鱼鳃苍白,并有大量粘液,鳃盖张开,呼吸困难、身体消瘦,游动缓慢,头部往住左右摇摆。常可引发细菌感染。出现烂鳃和皮肤渍疡。

病原鱼的鳃瓣

防治方法
每100ml海水中加入6g食盐,将病鱼浸洗1.5分钟,或者加入8g食盐浸洗1分钟;按每立方米水用硫酸铜17g或漂白粉18g浸洗病鱼40~60分钟(水温19~24℃),每天用药1次,连用3~5次。采用上述方法治疗后,可按每立方米水用呋喃类药2~3g或抗菌紊5~10g泼洒全池,防止细菌对鱼体损伤部位的感染。

真鲷淋巴囊肿病


疾病名称淋巴囊肿病

为害对象 多见于鲈形目、鲽形目中的一些鱼类;我国常见的海水养殖鱼如牙鲆、大凌鲆、真鲷、东方鲀等
疾病概述
属于病毒病

引发此病的病原为淋巴囊肿病病毒(LymPhocystisVirus,LCV),病毒形态呈正20面体,大小为200~250nm。

这类疾病多见于鲈形目、鲽形目中的一些鱼类,我国常见的海水养殖鱼如牙鲆、大凌鲆、真鲷、东方鲀等都曾发生过这种疾病。该病在水温10~25℃时容易发作,0~1龄鱼患此病后,于2个月内死亡率可达30%,2龄以上的鱼患此病后,一般不引起死亡,但鱼体消瘦,体表难看,丧失商业价值。该病发生时,鱼表皮、鳍、眼球表面出砚许多肿胀物,有时这些肿胀物聚集成团或连成片状。有时在鱼的鳃、肝、脾、卵、咽喉等组织和器官上也可能出现肿胀物。

病原 淋巴囊肿病病毒(LymPhocystisVirus,LCV)

防治方法
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孵化用水;将受精卵收集到孵化池中孵化时,用25g/m3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含有效碘10%)水药浴15分钟;用1g/m3的漂白份(含有效氯30%)水泼面养殖池。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39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坚皮单鳍电鳐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