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黄鳝锥体虫病和隐鞭虫病的防治技术


一、锥体虫病

1.病原
由锥体虫寄生在黄鳝血液中而引起的疾病。

2.症状
锥体虫的寄生一般与水域中存在水蛭有关,水蛭吸鳝血时,就将锥体虫传到鳝体血液中。黄鳝感染锥体虫后,大多数发生贫血,鳝体消瘦,生长不良。流行期为6~8月。

3.防治方法
由于水蛭是锥体虫的中间宿主,在放鳝种时,要用生石灰彻底清池,杀死水蛭;用2%~3%的食盐水,浸洗病鳝5~10分钟;用0.5毫克/升硫酸铜和0.2毫克/升硫酸亚铁合剂,浸洗病鳝10分钟。



二、隐鞭虫病

1.病原
由隐鞭虫寄生在黄鳝血液中而引起的疾病。

2.症状
被隐鞭虫寄生的黄鳝发生贫血,吃食减少,病体消瘦,游动缓慢,呼吸困难,大量寄生于血液中会引起黄鳝死亡。一般感染率较低,危害不大。全年都可感染,以夏秋两季较常见。

3.防治方法
用2%~3%食盐水浸洗病鳝5~10分钟;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发洒,使池水达到0.7毫克/升的浓度。


相关知识

无公害黄鳝养殖常见病打印病的防治技术



1.病原
由点状产气单胞菌感染而引起疾病。

2.症状
主要发生在鳝体后部,腹部两侧更为严重,少数发生在体前部,这与体躯后部容易受伤有关。患病部位皮肤先出现圆形或椭圆形坏死和糜烂,露出白色真皮,皮肤充血发炎的红斑形成明显的轮廓,好似在黄鳝体表加盖了红色印章,故称打印病。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灶的直径逐渐扩大,糜烂加深,严重时甚至露出骨骼或内脏,病鳝游动缓慢,头常伸出水面,久不入穴,最后瘦弱而死亡。

3.流行
发病率可达80%以上,以5~6月最为常见。

4.防治方法
用2~4毫克/升五倍子全池遍洒,同时以每100千克黄鳝用2克磺胺间甲氧嘧啶拌饲投喂,连喂5~7天;水深30厘米的池水,每100平方米水面用水辣蓼200克、苦楝树皮(汁果均可采用)300克、烟叶100克,切碎熬成5千克汁,加食盐10克,全池遍洒,重点在食场周围泼洒。每天1次,连续3天;池内放养几只蟾蜍,黄鳝患病时,可取1~2只剖开(连皮),用绳系好在池内拖几遍。蟾蜍身体上产生蟾酥分泌物具有防治功能,1~2天即可除病。

无公害养殖黄鳝常见病感冒病和萎瘪病的防治技术



一、感冒病

1.症状:水温的急剧变化,刺激黄鳝的神经末梢,引起鳝体内部器官活动的失调而发生感冒。当天气突然变化或在运输途中换水温差过大。或注入池塘新水时使池内水温变化过大,均能引起感冒。其主要症状是黄鳝皮肤失去原有光泽,并有大量黏液分泌。

2.防治方法:每次换水量不超过全池的1/3;运输及养殖中换水温差不超过2℃;入冬前后水温下降至12℃左右时,黄鳝开始入穴越冬,这时,要排出池水,保持池土湿润,并在池土上面覆盖一层稻草或麦秸。

二、萎瘪病

1.症状:由于放养过密或饵料不足引起的疾病,常发生在鳝种池及成鳝池。病鳝身体明显消瘦、干瘪,头大身细,尾如线状,脊背薄如刀刃,体色发黑,往往沿池边迟钝地单独游动,严重时丧失摄食能力,不久便会死亡。

2.防治方法:严格控制鳝种的放养密度和规格,并要加强饲养管理,保证鳝种有足够的饵料;越冬前要保证黄鳝吃饱吃好,发育正常;严格进行分级饲养。


无公害黄鳝细菌性肠炎病的防治技术



1.病原
由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感染引起。


2.症状
病鳝离群独游,游动缓慢,鳝体发黑,头部尤甚,腹部出现红斑,食欲减退。发病早期,剖开肠管可见肠管局部充血发炎,肠内没有食物,肠内黏液较多。发病后期可见全部肠道呈红色,肠壁的弹性差,肠内无食物,只有淡黄色黏液,肛门红肿。患病严重时腹部膨大,如将病鳝的头拎起,即有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很快就会死亡,死亡率甚高。


3.防治方法
发病期间用1.0~1.2毫克/升漂白粉全池泼洒,同时,每100千克黄鳝每天用大蒜30克拌饲,分2次投饲,连喂3~5天,或每100千克黄鳝用5克土霉素或磺胺甲基异恶唑,连喂5~7天;每100千克黄鳝用辣蓼5千克、薄荷叶3千克,熬水全池泼洒,15天后重复1次;每100千克黄鳝用干地锦草0.5千克,或鲜辣蓼2~4千克,熬水,全池泼洒,连用3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90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