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鲷双阴道虫病

疾病名称双阴道虫病

为害对象 真鲷、血鲷
疾病概述
属于寄生虫病

双阴道虫寄生于鱼的鳃瓣上可引发此病。

此病全年可见,尤以越冬期和春季病情严重,对当年的真鲷,血鲷危害极大。病鱼鳃苍白,并有大量粘液,鳃盖张开,呼吸困难、身体消瘦,游动缓慢,头部往住左右摇摆。常可引发细菌感染。出现烂鳃和皮肤渍疡。

病原鱼的鳃瓣

防治方法
每100ml海水中加入6g食盐,将病鱼浸洗1.5分钟,或者加入8g食盐浸洗1分钟;按每立方米水用硫酸铜17g或漂白粉18g浸洗病鱼40~60分钟(水温19~24℃),每天用药1次,连用3~5次。采用上述方法治疗后,可按每立方米水用呋喃类药2~3g或抗菌紊5~10g泼洒全池,防止细菌对鱼体损伤部位的感染。

相关推荐

真鲷淋巴囊肿病


疾病名称淋巴囊肿病

为害对象 多见于鲈形目、鲽形目中的一些鱼类;我国常见的海水养殖鱼如牙鲆、大凌鲆、真鲷、东方鲀等
疾病概述
属于病毒病

引发此病的病原为淋巴囊肿病病毒(LymPhocystisVirus,LCV),病毒形态呈正20面体,大小为200~250nm。

这类疾病多见于鲈形目、鲽形目中的一些鱼类,我国常见的海水养殖鱼如牙鲆、大凌鲆、真鲷、东方鲀等都曾发生过这种疾病。该病在水温10~25℃时容易发作,0~1龄鱼患此病后,于2个月内死亡率可达30%,2龄以上的鱼患此病后,一般不引起死亡,但鱼体消瘦,体表难看,丧失商业价值。该病发生时,鱼表皮、鳍、眼球表面出砚许多肿胀物,有时这些肿胀物聚集成团或连成片状。有时在鱼的鳃、肝、脾、卵、咽喉等组织和器官上也可能出现肿胀物。

病原 淋巴囊肿病病毒(LymPhocystisVirus,LCV)

防治方法
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孵化用水;将受精卵收集到孵化池中孵化时,用25g/m3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含有效碘10%)水药浴15分钟;用1g/m3的漂白份(含有效氯30%)水泼面养殖池。

真鲷单殖吸虫病


常见的病原体为真鲷双阴道虫。虫体浅褐黑色,扁平,呈长细叶片状,长3~7毫米;前端有2个吸 盘,后端有1个圆形固着器。固着器两边有相对排列的10个固着夹。虫体外有一透明的角质层。雌雄同 体,雄性有精巢22~37个,位于身体中部;卵巢在精巢之前,带状,呈倒u字形;卵黄腺在身体两 侧,阴道孔2个。卵呈梭形,黄褐色,成团地附在鳃上。卵的两侧各伸出一条卵壳丝,一长一短,短的 一条弯曲,长的一条在卵脱离鳃后,用以缠于水中的其他物体上。

病症

虫体以固着器的夹子固着于鱼的鳃丝上,身体可做前后伸缩运动,吸食鱼的血液。鱼被虫体寄生 后,鳃丝受损伤,大量分泌粘液。当寄生虫体较多时,鱼的鳃丝颜色变淡,严重时呈苍白色,极度贫 血。病鱼游动缓慢,食欲不振,鳃盖张开,呼吸困难,最后沉入水底死亡。

防治方法


鱼体被此病原体感染后如不及时治疗很快引起死亡,特别是与其他病并发时,病情发展很快,死亡率较高。

治疗方法

亲鱼池应事先彻底消毒,用水要经过滤处理;

在海水中加入6 ~8 的食盐以提高盐度,将病鱼放人1~1.5分钟,绝大部分虫体会因不适而脱落。

牛双芽巴贝斯焦虫病的临床症状 牛双芽巴贝斯焦虫病的防治措施


牛双芽巴贝斯焦虫病是一种牛的寄生虫病,也称牛双芽焦虫病,多寄生在牛的血液中,由蜱作为中间寄主感染.该病在热带、亚热带普遍存在,是一种急性发作的季节性疾病,因感染双芽巴贝斯焦虫而发病。我国主要发生在南方各省,黄牛、水牛及瘤牛等都能感染。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牛双芽巴贝斯焦虫病的临床症状和牛双芽巴贝斯焦虫病的防治措施。

1、病原体生活史

双芽巴贝斯焦虫在牛红细胞内以成对出芽生殖法繁殖。虫体进入蜱体后以何种方式繁殖还未得出结论,但已证实其在蜱体内经卵传递。我国由微小牛蜱传播。红细胞的同形配子体在吸饱血的雌蜱肠管内配合,形成能动的棒状动合子,通过肠壁到达子宫的卵子内,经过孢子生殖过程形成许多子孢子进入幼蜱的唾液腺内。幼蜱吸动物血时,子孢子进入红细胞,开始成对出芽的无性生殖。

2、流行病学

微小牛蜱主要寄生于牛,每年繁殖4-5代,每代需时2个月左右。一般情况下2岁以下的犊牛发病率高,但症状轻,易自愈。成年牛发病率低,症状重,死亡率高。当地牛感染性低,种牛和外地牛感受性高,死亡多。

3、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为8-15天。①急性:体温40-41℃,呈稽留热,可持续1周或更长,精神沉郁,食欲减少,反刍停止,粪呈棕黄色,贫血明显,有75%红细胞受到破坏,出现血红蛋白尿,也有时没有。病牛瘦弱,晚期有明显黄疸。常在4-8天死亡,如不治疗,死亡率可达50%-90%。初期发热反应中,外周血液出现虫体,红细胞染病率一般10%-15%,个别可达65%,轻的低于2%-3%。②慢性:体温不高,常无血红蛋白尿,但有下痢或便秘。

4、病理变化

病畜死亡后尸体消瘦,尸僵明显,可视黏膜苍白、黄疸,血液稀薄,凝固不全,皮下组织充血、黄染、水肿。脾肿大2~3倍,软化,脾髓暗红色,被膜上有少数出血点。肝肿大,呈黄红色,被膜上有少数出血点,剖面呈黏土色。胆囊扩大,胆汁浓稠、色暗。皱胃、小肠黏膜水肿,有出血斑。膀胱黏膜充血,有时有点状溢血,尿液常为红色。浆膜和肌间结缔组织水肿、黄染。

5、类症鉴别

牛巴贝斯焦虫病。类似处:有传染性,体温高(41℃),呈稽留热,食欲、反刍减退,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体表有蜱。不同处:在血红蛋白尿出现后体温下降,尿变清,病情逐渐好转,虫体长度小于红细胞半径。

肝炎。类似处:体温高(39-40℃或以上),眼结膜黄疸,食欲、反刍减少或废绝,有前胃弛缓症状,粪便干稀不正常。不同处:眼结膜充血、黄染(不苍白),肝区叩诊疼痛,肝肿大时牛在右侧最后肋骨向里可摸到。无传染性,血液不稀,无血红蛋白尿。

前胃弛缓。类似处:瘤胃蠕动弱,吃草、反刍减少或废绝。不同处:无传染性,结膜不黄染,血不稀,无血红蛋白尿,红细胞内无焦虫。

6、防治措施

不在有蜱滋生的山区或丘陵地带放牧,畜舍和家畜活动场所也需灭蜱。如从有该病流行地区引进牛时,应彻底检查畜体并灭蜱(用灭蜱药喷洒或药浴),以免在牛群中传播。由无蜱地区引进的牛,应用药物预防,以免暴发急性焦虫病。发现病畜要早治,因病程中红细胞遭到大量破坏,病畜体质极易衰竭,多继发前胃弛缓和瓣胃阻塞,所以在治疗时要补糖、补液、强心、健胃和疏通胃肠,以加速病畜的康复。

方案一:用黄色素(锥黄素)1%溶液100-200mL、10%葡萄糖500mL静脉注射。病重时可在48h后再注1次。

方案二:用台酚蓝按体重o.005gjkg(牛、马一般用量为1-1.5gjkg)以蒸馏水配成1%溶液静脉注射。如病畜体弱可将1次剂量分2次静脉注射(间隔12-24h,通常1次有效)。如用药后体温仍未下降,第二天可再注1次。注射时勿漏于皮下,以免发生坏死。在出现不安、跺脚、摇头、频频排粪、全身出汗等症状及体躯摇晃时,可暂停用药,待稳定后再继续用药。

方案三:用贝尼尔(血虫净、三氮咪),水牛按体重计算7mgjkg、黄牛5-7mgjkg,用蒸馏水配成1%溶液臀部深部肌肉注射。轻症病牛1次即可,必要时每天1次,连用2-3次。

方案四:用硫酸喹啉脲按体重计1mgjkg,以蒸馏水或生理盐水配成1%-2%溶液皮下注射于吸收较为缓慢的垂皮或尾根皱襞。若为5%溶液6mL装的安瓿,按每lOOkg注射2mL,必要时2-3天后再注射1次。有时注射后数分钟即产生不安,肌肉震颤,流涎,卧地,痉挛性腹痛,大小便失禁,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症状,一般1-2h自行消失。若反应较重,用硫酸阿托品1000.1mgjkg皮注,能很快解除这种反应。

牛双芽巴贝斯焦虫病的临床症状
病牛表现为发热,体温高达40~41.8℃,呈稽留热型;食欲下降,反刍停止,粪便呈黄棕色或黑红色。早期病牛表现为呼吸困难,张口呼吸,个别病牛将舌体伸出口外不能收回,并伴有流涎的症状。发病中后期,病牛明显消瘦,可视粘漠黄染,有75%左右的病牛出现血红蛋白尿。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患牛脾肿大,肝肿大、易碎、呈黄棕色,颌下淋巴结轻微水肿,尿液红色,血液稀薄、凝固不全,全身实质器官广泛性出血。
实验诊断
采集30头发病牛的耳尖静脉血制成血片,经甲醇固定5分钟,用巩姬姆萨染色30分钟,冲洗,干燥,采用400~1000倍显微镜镜检。可见红细胞内有长度大于红细胞半径,呈香蕉状、指环状、卵圆形、逗点状惮个或成对)和不定形虫体。在1000倍光镜下可见大量粘附在红细胞内外的原生质小体,少则1~3个,多则达10个;受害红细胞边缘不整,呈齿轮状、星芒状或不规则的多边形,大部分红细胞有破裂现象。确诊为双芽巴贝斯焦虫病。
药敏试验
用12头病牛进行药敏试验,共分3组,每组4头号。分别采用0.9%锥虫净,每30kg体重3ml;磺胺嘧啶钠,每次用量为30~50ml;三氮脒(强力血虫挣),用量为1g/300kg体重。缓慢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3天后采血制片镜检,结果:采用锥虫净治疗的病牛,死亡4头;采用磺胺嘧啶钠治疗组,病牛症状有所缓解,但镜检仍见虫体和异物;采用三氮脒治疗的病牛症状消失,镜检未见红细胞内的虫体和异物。
牛双芽巴贝斯焦虫病-治疗未发病牛全群采用三氮脒预防,用量为3mg/kg体重;发病牛用1g/300kg体重治疗。均用生理盐水配成7%的溶液,静脉缓慢推注,每日1次,连用3日。同时,采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1500~2000ml、25%葡萄糖500ml、Vc40~60ml静脉输液,每日1次,连用3日。全群治疗后,采集12头牛的耳静脉血制片,再次染色镜检,未见红细胞内的虫体和异物,病牛全部治愈。
牛双芽巴贝斯焦虫病-讨论牛双芽巴贝斯焦虫病是对牛危害较大的一种血液寄生虫病。该病在我省普遍存在,因此,预防和治疗该病是广大基层兽医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在该病的预防上,关键是灭蜱,应用杀蜱药物(喷洒或药浴)消灭牛体上所有的蜱,做到一头不漏。作好环境保洁,消灭蜱的滋生环境,要作为制度坚持进行。
在治疗上,首选药为三氮脒,其治愈率达100%,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对病牛进行能量补充,可采用葡萄糖和Vc进行补液,以更好的促进病牛康复,提高疗效。

真鲷虹彩病毒病


疾病名称虹彩病毒病

为害对象 可感染真鲷等多种海水鱼
疾病概述
属于病毒病

病原为虹彩病毒(Iridovirus)。病毒粒子平面观察为六角形,大小为200~240nm,位于病鱼的腺脏中。
该病毒可感染真鲷等多种海水鱼,20~25℃为其适应温度,水温降至18℃以下则较少发病。病鱼体色发黑,鳃部呈贫血状态,体表和鳍出血。病鱼肝脏、脾脏、头肾等处增生肥大,脾脏组织切片中能够观察到异常肥大的细胞,这些细胞中含有病毒粒子。

病原 虹彩病毒(Iridovirus)

防治方法
以预防为主,国内尚未见有效的治疗方法。

真鲷


中文名称真鲷

拉丁名称Chrysophrys major

异名加拉鱼、腊鱼、加级鱼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科名鲷科

拉丁科名Sparidae

中文属名真鲷属

拉丁属名Pag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中国、朝鲜、日本近海一带均有分布,中国黄海,渤海为真鲷渔场。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而高。头大。前端稍尖。眼中大,眼间隔宽而隆起。后鼻孔椭圆形。口小,前位。背鳍连续,鳍棘部强。臀鳍短与背鳍鳍条部相对。胸鳍下侧位,镰形。腹鳍小,胸位。体色鲜艳,淡红色,体侧背部有若干艳蓝色小点。

生活习性
浅海暖温性名贵鱼类。喜栖息于30-90米水深的岩礁、砂砾、贝藻类丛生的海区,常集结成小群,游泳迅速。食性较杂,主食底栖甲壳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和节肢动物,也食少量小型底层鱼类。产卵期几乎停止摄食,产卵后摄食量很大。个体体长一般在160-600毫米之间,寿命可达30龄,10龄以上生长较慢。生殖期北方沿海为5-7月,福建沿海10-12月,广东12月底至2月底。多数3龄性成熟。卵球形,浮性。卵径0.95-1.10毫米。真鲷有明显洄游现象。

经济价值
真鲷为黄、渤海名贵经济鱼类。多数鲜销或冷冻销售,部分制罐及制熏制品。

保护措施
蝴蝶鱼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成员,因此无法单独提出保护对策, 应当在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对策中统一加以考虑。
开发利用
因蝴蝶鱼栖息在珊瑚丛中, 不宜用大规模渔具捕捞。常由潜水员用麻醉剂和电击的方式捕捞,绝大部分是名贵观赏鱼类,少数较大都也可以作为食用。
资源现状
蝴蝶鱼只零星捕捞,向来没有统计资料,无法估计数量,从开发利用方式上, 其资源量不会因捕捞而发生波动。

肉牛双芽巴贝斯虫病的临床症状、诊断及其防治措施


肉牛双芽巴贝斯虫病是一种血液寄生虫病,病牛临床上主要特征是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2℃左右,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机体迅速消瘦。临床上常出现血红蛋白尿,故也称为红尿或血尿病,严重影响牛的健康。每年的7-9月份为发病高峰,主要是小于2岁的牛最容易发病,但症状较轻,基本不会发生死亡,而成年牛尽管较少发病,但症状严重,容易死亡。下面就具体来了解一下:肉牛双芽巴贝斯虫病的临床症状、诊断及其防治措施。

1、临床症状

病牛临床上先是表现出明显发热,体温能够升高达到40-42℃,通常达到大约41.5℃,呈现稽留热,往往能够超过7天。脉搏增数,呼吸急促、困难,出现张口呼吸,少数会将舌头伸到口外,且无法收回,伴有大量流涎,类似牛巴氏杆菌病的症状,精神萎靡,往往呈卧地状。食欲不振甚至完全废绝,反刍缓慢,有时甚至完全停止,还发生腹泻、便秘,有时会排出混杂黏液的黑褐色粪便,并散发恶臭味。病牛发生血红蛋白尿,排出的尿液颜色从淡红色逐渐变成棕红色,最后变成黑红色。机体贫血、消瘦,黏膜黄染或者苍白,对心脏听诊,发现心律不齐。

2、病理变化

病死牛尸体明显消瘦,尸僵明显,血液稀薄,且不容易凝固;体表淋巴结发生肿大;皮下组织发生充血、水肿以及黄染;胆囊有所胀大,胆汁变得稀薄;脾脏质地柔软,发生肿大,存在出血点;肺脏呈肉样病变,存在淤血,发生水肿;肾脏发黄,有所肿大,存在出血点;真胃和小肠黏膜发生水肿,并存在点状出血;膀胱黏膜存在出血点,积聚较多的淡红色尿液。

3、实验室诊断

虫体检查。在病牛的耳尖静脉处取血进行涂片,待其自然干燥后使用甲醇进行5min固定,再使用2%姬姆萨进行40-50min染色,然后进行冲洗,待其干燥后放在40×10倍和100×10倍显微镜下进行镜检。在400倍镜下能够发现红细胞内存在双芽巴贝斯焦虫,虫体长度要比红细胞半径大,呈香蕉状,往往成对排列,且尖端相连形成锐角,还存在多种形态的虫体。在1000倍镜下能够发现红细胞内外生质小体上黏附有大量的虫体,少时有1-3个,多时能够达到大约10个,导致红细胞边缘不整齐,呈星芒状、齿轮状或者不规则的多边形,有些红细胞甚至发生破裂。

尿液的检查。在病牛自然排尿时接取适量尿液,先进行视诊,即对颜色、透明度以及尿量进行检查,发现排尿量减少,尿液比较浑浊,呈暗红色或者黄褐色。使用比重计对尿液的比重进行测量,即将尿液置于大小适宜的量筒内,接着在尿内放入比重计,1-2min之后待比重计稳定时,读取尿液凹面的数值即为尿的比重数。发现尿比重可达到1.045-1.090,而正常只有1.015-1.050,即明显升高。另外,尿液中血红蛋白可采取联苯胺法进行检查,即在2mL的醋酸中添加少量的联苯胺,溶解后再添加2-3mL双氧水,再次混合均匀,最后添加相同剂量的被检尿液,如果尿液中存在血红细胞,就会变成蓝色或者绿色,而正常尿液中不存在红细胞。结果发现尿液血红蛋白呈阳性。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牛可按体重使用3-4mg/kg黄色素,但注意每天用量要控制在2g以内,添加适量灭菌蒸馏水配制成0.5%~1%溶液进行静脉注射,经过24-48h再使用1次。也可按体重使用3.5-3.8mg/kg贝尼尔,添加适量蒸馏水配制成5%-7%溶液进行皮下或者深部肌肉注射,经过48h再使用1次,通常连续使用2-3次即可治愈。也可按体重内服2.25-3mg/kg焦虫散,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治疗效果良好。在以上药物中,黄色素注射液能够快速起效,且疗效明显,通常在12h内就能够将虫体杀死,部分在用药经过1-2h就不会排出发红的尿液,之后也不会再发生血红蛋白尿。病牛在使用上述药物进行治疗时,还要配合采取一定的辅助治疗。病牛可静脉注射由200mL10%葡萄糖注射液、200-300mL10%浓盐水、0.5-2g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组成的混合溶液,同时配合肌肉注射20mL安钠咖,240万IU青霉素。

及时灭蜱。根据流行该病地区存在的蜱的种类、出现季节和活动规律,制定合理的灭蜱计划,并有组织的展开。牛体上的全部蜱可使用灭蜱药物药浴或者喷洒将其消灭,确保每头都使用药物,且每年都要进行。一般常选择使用0.2%杀螟松、0.25%倍硫磷乳剂、0.2%辛硫磷进行灭蜱。对于周边环境存在的幼蜱,可在地面撒布适量的生石灰,并对墙壁以及圈舍周围喷洒0.2%-0.5%敌百虫溶液喷洒。

加强饲养管理。对于从外面引进的牛,到场后必须隔离并进行一系列检查,如果发现血液中存在虫体,要立即使用抗虫药物进行治疗,防止引入病原体。引入的牛最好也使用咪唑苯脲来预防双芽巴贝斯虫病,即在发病季节按体重肌肉注射2mg/kg,能够避免其感染该病。牛群要禁止到滋生大量蜱虫的牧场进行放牧,如果有需要可采取舍饲。

肉牛双芽巴贝斯虫病的疾病症状
幼蜱叮咬后8-14d,牛的末梢血液涂片中可查到虫体。随之牛的体温急剧上升,可达40-42℃,高温稽留4-5d,同时牛只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反刍减少或停止,便秘或腹泻。随着病程的延长,病牛迅速消瘦、贫血,心跳和呼吸加快,可视黏膜苍白和黄染,出现明显的血红蛋白尿,尿液呈棕红色或黑红色。血液稀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下降30%-50%;白细胞数在病初为正常或减少,以后增至正常时的3-4倍,血沉加快达10余倍,淋巴细胞增加15%-25%,中性粒细胞减少,酸性粒细胞降至1%以下或消失,如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及时,重症病例可在4-8d内死亡。
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皮下黄染,结缔组织和脂肪呈黄色胶陈样,可视黏膜苍白,血液稀薄且凝固不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质软,表面有出血点;肝脏肿大,色黄,表面有出血点,胆囊胀大,胆汁稀薄;肾脏肿大、色黄,有出血点;心脏质软,心室和心房内外膜有出血斑点,房室瓣更为严重;肺脏淤血、水肿,往往呈现肉样病变;膀肮积尿,尿液呈淡红色,黏膜有出血点;真胃和小肠黏膜水肿并有点状出血。浆膜与肌间组织水肿、黄染。
临床诊断
根据病牛主要症状、病变和流行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但确诊必须查到病原。体温升高1-2d,耳静脉采血涂片、染色、镜检,如发现典型虫体(虫体长度大于红细胞半径,有两个染色质团块,成双的梨形虫体尖端相连成锐角)即可确诊。为了增加虫体查出率,可采血、抗凝、离心沉淀,弃上清液,在沉淀物中加入适量0.2%低渗盐水,使红细胞裂解(勿使虫体变形),再离心沉淀,用沉淀物(白细胞、虫体和红细胞碎片)涂片染色镜检。
血片检查临诊上常用于对发病牛的检出,但对疫病普查和进出口检疫则有困难,因为发病牛只痊愈后很难查到虫体。流行病学调查和进出口检疫宜采用血清学方法,如补体结合试验(CFT)、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血凝试验(IHA)、乳胶凝集试验(LAT)等,另外,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如核酸探针、聚合酶链反应(PCR)也已用于巴贝斯虫病的检测。
疾病防治
除常规方法预防外,咪唑苯脲缓释注射液可收到良好的预防效果,可使牛只在4个月内不发病,3个月内不受双芽巴贝斯虫感染,如能在疫区大面积长期应用咪唑苯脲缓释注射液预防双芽巴贝斯虫病,不仅可以控制本病,而且可清除牛宿主体内的病原,可使在牛体上摄食的微小牛蜱吸不到病原,从而切断双芽巴贝斯虫生活史中的一个发育环,可望对消灭本病起到重要的作用,如牛只发病,该注射液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鲢指环虫病


疾病名称指环虫病

为害对象 传统养殖的草、鲢、鳙、鲤、鲫
疾病概述 国内迄今发现为害比较严重的指环虫病,主要集中于传统养殖的草、鲢、鳙、鲤、鲫等鱼上。发病严重时,可导致大批死亡。

病原
多种指环虫的基本特征是:虫体颇小,能像蚂蟥似的伸缩和移动。头端4分叶,咽的两侧分布有2对呈方形排列的褐色眼点。虫体前半部中有一角质交配器。体后端为一膨大呈盘状的固着器,内有一对锚形的中央大钩,背腹联结棒和7对边缘小钩。国内已报告引起流行病的种类有:

草鱼鳃上的鳃片指环虫(D. iamellatus)

鲢鳃上寄生的小鞘指环虫(D. vaginulatus)

鳙鳃上寄生的鳙指环虫(D. aristichthys)
鲤、鲫、金鱼鳃上的坏鳃指环虫(D. vastator)

症状
病鱼无明显的体表症状,一般表现出鱼体瘦弱,游动乏力,浮于水面。鱼苗和夏花鱼种大量寄生指环虫时,常因鳃丝肿胀而引起鳃盖张开。翻开鳃盖,由于指环虫有聚居的特性,仔细观察,可见鳃上有白色不规则的小片状物,并有蠕动感,鲢小鞘指环虫病尤其明显。病鱼鳃通常黏液增多,有局部或全部贫血现象。在显微镜下确诊。

发病规律
指环虫均为卵生,而且大多均在虫体内形成一颗卵,成熟后即产出,很少有多颗卵在体内的现象。卵的形成、成熟、产出与水温密切相关。卵在水中孵化成毛蚴,其孵化速度和毛蚴的寿命也与温度有关。高温和低温或影响指环虫的产卵、孵化,或影响幼虫的寿命,故指环虫病的发生大多在春、秋两季,严寒和酷暑季节很少发病。指环虫多数对宿主有特异性,因此同一鱼池中,不会多种鱼同时发生指环虫病。单养和高密度养殖池或网箱养鱼易发生指环虫病。鱼苗、夏花鱼种每片鳃上寄生20个左右,即可造成死亡;春片鱼种和一龄左右的鱼,每片鳃上50-100个,可导致死亡。

防治方法
预防除坚持清塘消毒外,鱼种下塘前,用1毫克/升的晶体敌百虫或15-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体15-30分钟。治疗可用:①晶体敌百虫(0.2-0.4毫克/升)全池遍洒。②晶体敌百虫加面碱合剂(1:0.6),浓度为0.1-0.2毫克/升全池遍洒。③网箱养殖,可用甲苯咪唑,按每天每千克体重50毫克量混饵投喂,连用3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00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