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蜕皮与影响蜕皮的因素

蜈蚣与其他有外骨骼的动物一样,需经蜕皮才能生长,需蜕几次皮后才是成年蜈蚣。蜈蚣蜕皮的次数和两次蜕皮间隔时间的长短,随外界环境条件和蜈蚣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少棘蜈蚣一生蜕皮10次,石蜈蚣为45次。每次蜕皮后,蜈蚣除增大体积外,各部分器官也相应发生变化,最明显的变化是最后一次蜕皮后。这次蜕皮后,产生完全而结构清楚的性器官。蜈蚣的蜕皮过程,也就是它逐渐长大的过程。蜈蚣的生长期中,大约有70%的时间在进行皮肤变化,其余时间为营养物质的储存。

蜈蚣蜕皮是否顺利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如受到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会停止蜕皮。影响蜕皮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种:

(1)蜈蚣在蜕皮时,受到外界某些因素的强烈惊扰,致使蜕皮时间延长。

(2)在蜕皮期间遭到成群蚂蚁的攻击,使正在蜕皮的蜈蚣无反抗能力,鲜嫩的外皮任其叮咬,有的只蜕出一半而被咬死。

(3)低温的影响。温度低时,蜈蚣身体代谢变慢,个体减少蜕皮活动次数。冬眠期停止蜕皮是低温的作用。

(4)蜈蚣本身生活能力的强弱,食物供应的多少,也会影响蜕皮的次数。

(5)受许多生理因素的影响,例如生殖密度高、疾病、强力的氧化作用均能促使蜈蚣减少蜕皮或停止蜕皮。

蜈蚣不能顺利蜕皮或蜕不成皮,会造成死亡。在饲养中应尽量避免影响蜈蚣蜕皮的因素产生。

相关推荐

蜈蚣生长发育及蜕皮过程


蜈蚣个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如下:

(1)第一次蜕皮

蜈蚣在母体抱卵孵化期已经过3次蜕皮。第一次蜕皮,指的是幼体离开母体后的蜕皮,也即是第四次蜕皮。即幼体蜈蚣离开母体营独立生活后的34~48天,多数在38天蜕第一次皮,蜕皮后体长最小的33毫米、最长的34毫米,平均33.5毫米。平均增加体长8.5毫米。

(2)第二次蜕皮

这次蜕皮是在独立生活后的65~75天,一般为69天。这次蜕皮后与第一次蜕皮后的幼体比较,体长平均增加13.5毫米。第一次蜕皮与第二次蜕皮的间隔期为27~31天。

(3)第三次蜕皮

蜈蚣幼体经过两次蜕皮后,要经过第一个越冬期,经历半年之久的冬眠,体长、体重都比越冬前有所下降。出蛰后已到第二年的4月底。也就是它们营独立生活后的270天。测定它们的体况,体长平均45毫米。约在4月底5月初开始摄食。第三次蜕皮也就是在其营独立生活后的334天,即第二年的7月初。此次蜕皮后体长与第一年第二次蜕皮后的记录相比,平均体长增加8毫米。总体长平均达55毫米,与第二次蜕皮中间相隔262~269天。

(4)第四次蜕皮

发生在独立生活后的369~380天,与第三次蜕皮后相比,平均体长增加8毫米。此时的蜈蚣幼体体长63毫米,与第三次蜕皮期间隔35~42天。

(5)第五次蜕皮

在第二年的9月底,即独立生活后的422~436天。与第四次蜕皮后体长相比,平均体长增加10毫米,此时幼体长73毫米,与第四次蜕皮的间隔期为53~56天。

(6)第六次蜕皮

蜈蚣第五次蜕皮后经过第二个冬季,幼体从冬眠中醒来已是第三年的夏季。即独立生活后的703~738天。在这次蜕皮中,个体差异较大,试验中最早蜕皮的与最迟蜕皮的相差35天。与第五次蜕皮的记录比较,平均体长增加11毫米。此时的幼体蜈蚣体长达到84毫米,与第五次蜕皮时相隔281~302天。

(7)第七次蜕皮

也发生在第三年,即营独立生活后的779~808天。这些个体先后在29天内完成蜕皮活动,与第六次蜕皮的记录比较,平平均体长增加11毫米。此时的幼体蜈蚣体长达到95毫米。这次蜕皮与第六次蜕皮间隔70~76天。

(8)第八次蜕皮

第七次蜕皮后,幼体蜈蚣经历第三个越冬期,在第四年的秋季,此时的幼体蜈蚣已经达到性成熟,但身体还没有成熟。这次蜕皮是在营独立生活后的1139~1142天,与第

七次蜕皮后相比,平均体长增加11毫米。此时的蜈蚣体长为106毫米,与第七次蜕皮时相隔334~360天。

观察试验证明,雌性蜈蚣在孵化后营独立生活的第五年开始第一次产卵。雌体的性成熟以第一次产卵为象征。

虾蟹脱壳蜕皮及新皮生长的过程



蜕皮之前,在原有的外骨骼之下局部地生成新的外皮,剩下的旧皮在蜕皮时被蜕下,而中层的旧皮大部分被机体重新吸收,在新皮变硬前动物的身体迅速增大。幼龄动物每次蜕皮后身体的增大是很可观的,这种现象随年龄增加而呈减弱的趋势。河蟹的蜕皮过程基本如此。
蜕皮步骤:
1期是动物紧接蜕皮之后,停止进食处于休整阶段,此时外骨骼很软,动物不能以肢体支撑自身,附卧在栖息物上;
2期外皮进入矿质化时期,动物逐步能站立,但外骨骼仍较软;
3期是新皮钙化的主要时期。通过逐步恢复进食,外骨骼不断分泌钙化层,肢体的长节和前节可以折弯而不断裂,因为身体含水量高达85%左右。有A、B两个时段。A段:处于早期钙化中外皮初步变硬,从不进食过渡到逐步进食的时段。是组织快速生长的时期,肢体有轻微弹性。B段:“蜕皮周期”的钙化已完全,钙化层下出现新膜层;随即肢体开始积聚代谢性的物质贮备,但组织的生长会暂告段落;身体含水量降到61%左右。
4期为下次蜕皮作准备的时期。如出现钙的重新吸收,并分泌外层新皮;代谢性贮备物发生迁移、在外皮上形成缝隙等状态,要经历4个时段才能完成。
5期动物从旧的外骨骼中蜕出,并迅速摄取水分。周而复始地行进。
新皮的生长:
新皮生成,首先必须使旧皮与皮下组织可以脱离,这过程称为“蜕皮间期”。比如,对虾在发生蜕皮前的几天时间里有出现;此后皮下细胞增多、延长,并分泌构成新皮的表皮和色素层。新旧皮之间出现液体,其中可见到细胞核,这是裂解旧皮的细胞和细胞核。对旧皮的消化一直继续到全部膜层和大部分钙化层都被破坏后才完成。由此形成的间隙就是“蜕皮间期”,使新旧皮易于分离,这是甲壳动物摆脱旧皮束缚必要的一步。
例如:虾类在发生蜕皮时,新的表皮完全长好,当色素层形成后,还具有颇大的可折弯性。在快要从旧皮蜕出之前,体内的含水量开始增加,这时虾会作出各种各样的弯曲与冲刺式运动。最后,它会选择一个隐蔽处,不断弯曲其腹部,并穿过胸部与腹部之间的隔膜而蜕出来。在蜕皮期间及其后期,动物身体迅速膨大。胃的膨胀是很重要的特征,这使动物在蜕出之前能够扩张胸部的外皮。虾是通过吸人气体而扩张胃部,并在蜕皮时从外皮吸收钙。
正要从旧皮脱出之前,血液和组织开始摄取许多水分。虾的摄水主要是通过体表,摄入水分的因素之一是蜕皮前期血液渗透压的升高。通过渗透作用水分被吸进体内。蜕皮时的迅速摄水使血液稀释,渗透压下降。蜕皮前期血液中主要是离子成份浓度的升高,尤以钙和镁百分浓度的升高为显著;蜕皮后,动物血钙的下降是与新皮的钙化同时出现的,这时血钙的数量还不足以说明新皮钙化的程度,因此,还必须从外界摄入钙。动物为了使新皮不致受到扭曲,蜕皮不久的动物会尽可能减少肌肉活动,处于休整时期。所以许多种水生动物的蜕皮是在夜间进行的。一是可减少不必要的活动;二是动物处于无能为力时躲避弱肉强食的一种手段。如果受到连续光照,它们会推迟蜕皮。

影响蛋雏鸡质量的因素及对策 影响蛋壳质量的因素与改善措施


蛋雏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雏鸡的成活率、育雏的成功率及蛋鸡今后的产蛋性能。质量良好的蛋雏鸡通常精神状态好,活泼好动,无病无畸形,脐带愈合良好,母源抗体水平高等。影响雏鸡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种鸡的质量、种蛋的管理以及种蛋的孵化。而鸡蛋的质量既包括鸡蛋的外观质量,又包括鸡蛋的内部质量。提高鸡蛋质量是养鸡者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蛋鸡业的健康发展和获得理想的养鸡效益的必由之路。下面我们就具体来了解一下:影响蛋雏鸡质量的因素及对策影响蛋壳质量的因素与改善措施。

1、种鸡的质量

种鸡的质量对蛋雏鸡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种鸡群须具备良好的遗传性能,各生产指标都要符合该品种的生产要求,另外,种鸡还要健康无病,避免患可以垂直传播的疾病,保持种鸡群良好的营养状况和抗体水平,因此在种鸡的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提高种鸡的质量。

做好垂直传播疾病的防控工作。垂直传播是指健康母鸡在形成卵黄和蛋白时,卵巢和输卵管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害,而导致这些病菌进入形成卵黄和蛋白,最后到达胚胎,然后传给下一代。生产上常见的垂直传播的疾病主要有沙门氏菌病、霉形体病、减蛋综合症、传染性贫血等。在养殖过程中要做好这些疾病的防控工作,采用适宜的方法来净化鸡群,或者使用相关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来控制鸡群发病。当种鸡感染这类传染病后,蛋内也会带有相应的病原菌,因此除了要使用药物控制外,还要使用疫苗免疫来控制疾病的垂直传播。

加强日粮的管理,避免种鸡采食发生霉变的饲料,控制日粮中生物胺的含量。种鸡因自身的生长发育以及产蛋的需求对营养的需求量较高,要注意提供全价的日粮,但是要注意合理的保存饲料,防止饲料发生霉变,如果种鸡发生霉菌毒素中毒后,会发生肌胃糜烂等疾病。另外,生物胺的含量也要严格的控制,生物胺的主要成分的组胺、肌胃糜烂素等,其中组胺可以与盐酸产生细胞的受体相结合,降低肌胃的酸碱度,从而导致肌胃表面发生糜烂;肌胃糜烂素对肌胃的伤害要比组胺大10倍。鸡的日粮中生物胺主要存在鱼粉中,或者一些动物性的蛋白质在加工处理不当时也会含有生物胺,另外,一些植物性的蛋白质饼粕也会含有生物胺,因此在使用这些饲料时要注意用法和用量。

提高种鸡群的抗体水平。要根据本地和本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来接种相关的疫苗,确保疫苗的质量和使用剂量,以确保免疫的效果。在疫苗的接种前后要进行抗体水平的检测工作,保持种鸡群较高且均匀的抗体水平。

2、种蛋的管理

做好种蛋的管理工作,首先要选择优质的种蛋,用来孵化的种蛋要求干净,没有受到粪便等污染。质量良好的种蛋要符合一定的标准,蛋形指数为0.73~0.75,蛋壳的厚度为0.33~0.35mm,蛋重控制在55~66g,对于不符合标准的蛋要给予淘汰,不作为种蛋使用。

做好种蛋的消毒工作。在选择好种蛋后要对种蛋进行消毒,一般在种蛋产出后就要及时的收集、挑选,并进行熏蒸消毒,因为随着种蛋的冷却,蛋内容物会发生收缩,蛋壳表面的细菌就会通过蛋壳孔进入蛋内,因此要及时的消毒。在进行熏蒸消毒时保持温度在21℃,相对湿度在60%~75%,消毒时间约为4min,熏蒸完毕后要将所有的气体排干净,注意在消毒过程中不能使种蛋的温度下降,种蛋在消毒后表面要保持干燥,以免细菌进入蛋内。

种蛋的储存。为了保证所有的种蛋在开始孵化时处于相同的胚龄,可以对种蛋进行降温,使胚胎的发育暂停,还可以有效保持蛋白的黏稠度,对胚胎的发育有利,因此可将温度降低到鸡胚的生理零度以下。种蛋的储存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导致孵化率下降,畸形胚和死胚的数量增加,孵化出来的雏鸡的质量下降,死淘率上升。因此对于50周龄以内种鸡产的种蛋的储存时间为3~5天,50周龄以上鸡产的蛋的储存时间为2~4天。种蛋的储存温度要根据种蛋的储存时间来定,一般储存1—3天的温度为20—23℃,4~7天为15~18℃,8—13天为12~15℃。在储存过程中相对湿度要保持在75%左右,如果长时间储存要适当的增加相对湿度达到80%。

3、种蛋的孵化

在孵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孵化环境的控制工作,以提高孵化率以及雏鸡的质量。孵化环境的各因素都对种蛋的孵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中温度决定着胚胎的发育速度,孵化的温度要保持恒定,才能达到最佳的孵化效果,因此要调节好孵化器的温度;相对湿度控制胚胎的失水,可以通过蛋重来调节孵化器的湿度,通过检测种蛋的失重情况就可以判定孵化器的湿度控制系统是否正常,在孵化的过程中需进行3次称重,以控制好胚胎的失水,防止种蛋失水不足,影响雏鸡的质量;良好的通风可以维持适宜的空气温度,以控制恒定的胚胎温度,在冬季较为干燥的季节,可以在孵化的前1周左右关闭风门,通过蛋蒸发来提高湿度,在孵化的9天以后逐渐的通风,保证孵化后期的失水率。另外,在孵化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些技术方法,合理的翻蛋可以使胚胎在发育的早期保持正确的位置,防止在发育过程中出现胚胎黏在蛋壳上的现象。

影响蛋壳质量的因素与改善措施
一、蛋壳质量下降的表现
1、软壳蛋
产生软壳蛋的因素有:饲料中钙磷及维生素等不全或不足,环境温度过高,采食量减少,鸡舍内密度过高,运动量不足,体质不强健,致使产蛋机能失常。注射疫苗,导致子宫蛋壳形成机能紊乱,用药不当,如杀虫剂、磺胺制剂。鸡受到惊吓刺激,下痢,遗传以及肾脏疾患。
2、畸型蛋
导致畸型蛋产生的因素有:遗传、疾病(ND、IB、ILT)以及鸡龄等。
3、蛋壳斑驳
造成蛋壳斑驳的原因有:遗传、气温、湿度、贮存条件、疾病以及药剂。
4、蛋壳破裂由于蛋的撞击、鸡笼铁丝直径、鸡爪踩、疾病、营养与鸡龄等因素导致。
5、黄色蛋壳
因遗传、喂食过量抗生素(CTC)、假单细胞菌,可导致蛋壳变黄。
6、蛋壳有皱纹
蛋壳有皱纹常见于鸡龄与疾病(IB、CRD)的因素。
7、蛋壳颜色变浅
疾病、药物(尼卡巴嗪、磺胺制剂、球净)、鸡龄、鸡受惊吓刺激,均会影响到蛋壳的颜色。
二、影响蛋壳质量的因素与改善措施
1、营养因素
日粮中钙、磷、维生素D3含量,锰、锌、镁含量以及日粮中的酸碱度,均会对蛋壳质量产生影响。
日粮中钙含量偏低,产蛋鸡的薄壳和软壳蛋比例明显增高,但钙含量过高,不仅影响适口性,也影响蛋壳质量和产蛋率及孵化率。
日粮中最佳的钙水平为3.3%~3.8%,最大量不能超过4%。产蛋鸡一般日摄取钙量3克至4克才能满足需要。
磷与蛋壳弹性有关,钙的代谢与磷密切相关,产蛋鸡饲养标准中规定钙水平为3.3%-3.6%,总磷为0.6%。磷过高或过低均影响饲料中钙磷比例,导致钙的吸收障碍,使鸡蛋壳变薄变软。
锰对蛋壳的酸性粘多糖有影响,而蛋壳的酸性粘多糖含量很大程度上与蛋壳的抗裂程度有关,低锰使裂缝蛋比例上升,蛋的破损率提高。一般认为产蛋鸡摄取50ppm的锌才能保证蛋壳正常,蛋壳在钙化过程中必需两种酶,其中之一为碳酸酐酶,锌是此酶的主要成分之一,蛋鸡缺锌,碳酸酐酶活性降低,影响蛋壳形成。
400ppm的日粮镁才足以保证蛋壳强度,高镁导致蛋壳的破损率提高,适宜镁水平为0.04%或稍高。预防措施:添加1,25-二羟基维生素D3多糖体1.5ppm,可增加蛋壳厚度,减少破蛋,还可以提高育成率、产蛋率和受精率。防止15日龄前感染IB。产蛋前给予较高的磷,5周后降到饲养标准,防止因鸡疲劳综合症产生薄壳蛋。使用有机微量元素(含硒、锰、锌)替代部分无机微量元素。做好防疫卫生工作,不喂霉变饲料。
2、环境和饲养管理因素
高温高湿使蛋壳强度变小。预防措施:降低相对湿度,防暑降温的同时,喂碳酸氢纳和颗粒钙,适当提高日粮蛋白质量,确保充足饮水,已遭受热应激时,在每千克饲料中补充100mg-200mg维生素C缓解热应激。
光照过强或不足均会影响蛋壳质量。避免在产蛋期免疫。免疫前后给予抗生素和多维。
许多管理因素直接影响蛋壳质量。如工作人员的责任心、集蛋次数、运输过程中的震动等。鸡笼结构、鸡笼排列方式、集蛋系统和盛蛋容器都对破蛋率有影响。笼底坡度过陡,蛋滚动太快,容易碰破,坡度过缓会延缓蛋的滚动,往往被鸡踩破,适宜坡度为7-8度。鸡笼笼底铁丝直径为2mm时破蛋率最小,铁丝越粗破蛋率越高。通风不良,粪便因分解而使氨气浓度增高,鸡加快呼吸,失去较多碳酸根,使碳酸钙不足而产薄、软壳蛋。
3、产蛋龄期
40周龄后的产蛋鸡群对钙吸收能力降低,蛋形变大,蛋壳变薄。
预防措施:随着产蛋期的增加,逐渐降低蛋白质水平,提高钙水平。产蛋后期,适当提高饲料中钙磷及维生素A、维生素D3的含量。及时淘汰老龄母鸡。
4、遗传因素
褐壳蛋品系的薄、软壳蛋相对比白壳蛋品系的少,地方鸡种的蛋破损率比进口鸡低。

河蟹不蜕皮的三种原因及处理方法



此病的主要症状病蟹行动迟缓,往往十足腾空,在蟹胸部、腹部出现裂痕,但无力脱壳或仅退出部分蟹壳,病蟹背甲上有明显的斑点,全身变成黑色,最终消瘦而死亡。在池水四周或水草上常可以发现患此病的蟹。
发病原因可能是以下几种原因:
(1)河蟹生长季节,水体中或投喂的人工饵料中,长期缺乏钙、铁等元素的物质,蟹壳长而不硬,造成河蟹生理性脱壳障碍;
(2)水质调节不及时,池中残饵过多,有机质含量过高,纤毛虫及病菌大量滋生,河蟹受寄生虫感染,导致脱壳困难;
(3)病毒或细菌侵袭蟹的鳃、肝脏等器官,造成内脏病变。该病主要危害幼蟹与100g以上的成蟹,有时个体较大的蟹以及干旱或离水时间较长的蟹也易患此病。该病发病率高,较为常见,发现此病若不及时治疗,会引起较大死亡。
治疗方法:
(1)饵料要经常添加富含钙,铁等元素的物质,以利于河蟹脱壳。
(2)生长季节,每月用20ppm过磷酸钙,全池泼洒,增加水体中钙、磷等元素。
(3)投饵要适量,及时清除残饵,适时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
(4)在河蟹脱壳期间,保持环境安静,不要在脱壳区干扰起哄、投饵。

(5)发现此病,用1%-3%的脱壳素添加在饵料中投喂,连喂5-8d,促进河蟹脱壳。

影响亲鳖产卵的因素



1.外界因素对亲鳖产卵的影响:亲鳖产卵与温度密切相关,一般从交配到产卵结束,共历时100余天。产卵期内,水温28~32℃为亲鳖产卵的最适温度,因此,“芒种”到“大暑”为产卵盛期。当8月气温、水温均升到32℃以上时,产卵量随之下降,气温、水温超过35℃时,则产卵基本停止。
由于各地气候条件不同,亲鳖产卵的差异也很大。在台湾,亲鳖年产卵次数最多可达9次,每次产卵数枚至数十枚。尤其亲鳖每次产卵的枚数各地差异更大。
另外,亲鳖的产卵还与当地气候条件的变化有关,雨后晴天或久晴雨后产卵较多,而刮风下雨、阴雨连绵的天气,或天气过于干燥、水分蒸发量大以及温度骤然升降变化,产卵均会停止。其次如产卵场或产卵沙盘的泥沙板结,亲鳖挖穴困难,也会导致产卵停止。
2.个体产卵差异与饲养管理的影响:亲鳖的产卵次数、前后产卵间隔时间、每次产卵的枚数及单枚卵的重量,除与温度及其它气候条件有关外,也与亲鳖的年龄、饵料质量、饵料充足与否及管理情况有直接关系。一般一只亲鳖每年产卵3~5次,每次产卵数枚至数十枚,单卵重2.5~6.58克,龄高、个体肥大健壮的雌鳖,年产卵次数多、每次产卵数量多,卵粒也大。饲养管理好的每年产卵在5次以上,每次产卵数多的可达30枚;饲养管理差的,1年产1次,只产卵2~5枚。同一只雌鳖产卵,前、后两次产卵间隔时间一般为15天左右,但时间短的为10天,而长的则1个月有余。
3.人工控制亲鳖产卵:为方便鳖卵的收集和集中人工孵化,采用人工催产的方法,使亲鳖的产卵时间相对集中。通常注射鱼用促排卵素2号(LRH-A)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在产卵期到来之前或在产卵期中,可每隔10~15天注射1次。每次剂量HCG:雌鳖7500国际单位,雄鳖2500国际单位;LRH-A:雌鳖75~150微克,雄鳖75微克。经人工催产的亲鳖比未经催产的一般要提前4~9天产卵,提前4~8天结束产卵。经催产的亲鳖产卵期为40~60天,而未经催产的鳖产卵期是40~70天。

影响鹅杂种优势的因素


不同品种间的杂交效果差异很大,必须通过配合力测定才能确定。在进行配合力侧定之前.应有个大致的估计,只有那些估计希望较大的杂交组合,才正式列入配合力测定。这样可以节省很多人力物力,有利于杂种优势利用工作的开展.

(1)品种间差异大,杂种优势一般较大。一般说来,分布地区距离较远,来源差别较大、类型、特长不同的品种间杂交、可以获得较大,因而杂种优势也较大。

(2)长期与外界服绝的品种间杂交,一般可获得较大的杂神优势。隔绝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地理交通上的隔绝,另一种是繁育方法上的隔绝.这些血统上与外界长期隔绝的品种,杂交效果较显著。

(3)遗传力较低.在近交时衰退比较严重的性状。杂种优势也较大。因为控制这一类性状的基因,杂交后随着杂合子频率的加大,各项性能也就有较大的提高。

(4)品种的性能整齐度好一般说杂交效果较好。因为群体的整齐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品种的纯合性.除纯系的一代杂种以外.杂交所用品种的变异系数一般是与杂种优势的大小成反比的。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58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