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球虫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鸡球虫病是一类危害严重的寄生性原虫病。目前,防治鸡球虫病的主要手段仍是用药,自从Levinen发现磺胺类药物具有抗球虫作用以来,至今用于防治球虫病的药达50余种。抗球虫药物的作用,对于减轻鸡球虫病的危害,确保养鸡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作用,但前人的研究证明,球虫几乎对所有使用过的抗球虫药物都有耐药性球虫株出现。球虫耐药性的产生,导致抗球虫药物使用年限缩短,防治失败或效果不佳,引起临床或亚临床鸡球虫病,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耐药性是鸡球虫病防治对策中最严重的问题。

1 鸡球虫对所有的抗球虫药都会产生耐药性 鸡球虫如果不对抗球虫药产生抗药性,鸡球虫病就不会成为当今麻烦的问题。不幸的是,如果长期重复使用同一种抗球虫药,球虫就会对该药渐渐产生耐药性,早在磺胺类药物的使用中出现之后,其他抗球虫药的耐药性也陆续被证实,所不同的是球虫对各种抗球虫药出现耐药性所需的时间和耐药性强弱不同而已。

2 鸡球虫产生耐药性的机理 球虫通过2种主要途径产生耐药性。

2.1 突变一遗传因子的改变 在一大群球虫中,会因各种原因引起遗传因子的突变,其结果有些球虫的耐药性增强,有些减弱,那些对耐药性增强的球虫不仅不被抗球虫药所杀灭,反而会繁殖耐药性更强的下一代,以致原先对药物敏感的球虫被耐药性强的球虫所取代。

2.2 选择一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在一大群外表看来相同的球虫中,事实上其遗传因子不完全相同,因此其耐药性的强弱也不同。球虫接触抗球虫药后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药犹如一个筛子,耐药性强的球虫可以通过筛网,不被抗球虫药杀灭而繁殖耐药性更强的下一代。上述两种途径均有可能发生,但从耐药性产生情况来说,以选择而引起耐药性的机会较多。

3 鸡球虫耐药性的主要特点及耐药性虫株敏感性的恢复 鸡球虫耐药虫株的主要特点有:①能耐受药物的极高浓度;②能产生多重耐药性虫株;⑧有交叉耐药性。耐药虫株形成以后,对药物的敏感性能否恢复,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这两方面马立农等曾作过综述,这里不作详述。

4 鸡球虫耐药性的检测方法

4.1 鸡体试验法 这种方法是将供试药物按一定比例与饲料均匀混合后饲喂幼雏,经一定时间后接种球虫,最后通过卵囊产量,病变记分减少率、相对增重率、最适抗球虫活性百分率等指标来判断球虫耐药性是否产生。鸡体试验是目前较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它能较为准确地反映耐药性的产生情况。

4.2 同工酶分析测定法 利用测定的耐药虫株与敏感虫株同工酶谱之间的差异或测定的耐药虫株与标准耐药虫株同工酶谱的相似性来判定鸡球虫的耐药性。这种方法首先要确定某种药物耐药虫株的特异性同工酶谱,再将现场测定的虫株的同工酶谱与之比较,根据其差异是否显著来判断球虫对药物的敏感性如何,但目前尚未建立同工酶谱。余丽芸等(1999)的试验结果表明:柔嫩艾美耳球虫耐药虫株的乳酸脱氢酶为2条带,而敏感虫株为3条带,但差异不显著。

4.3 超微结构比较法 在电镜下观察柔嫩艾美耳球虫对马杜霉素的敏感株与耐药株的超微结构,发现敏感株在药物作用下132h棒状体消失,微线的数量减少或消失,而耐药虫株无异常反应。Zhu等发现在莫能菌素作用下敏感株裂殖子出现了典型的水泡状、气球状畸变。而相同条件下耐药性虫株的裂殖子没发生形态学改变。

4.4 PCR测定法 对恶性疟原虫的研究表明,PCR技术判明了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突变导致了耐药性的产生。此技术同样可用于艾美耳球虫抗药性的现场检测,通过寻找针对同一引物敏感株和耐药株PCR扩增产物之间的差异来判断耐药性的产生情况。此外,有学者报道,利用敏感株与耐药株对鸡胚侵人性的不同,可以用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鸡胚测定球虫对药物的耐药性。

5 耐药性虫株的诱导 自从Cuckler等(1995)首次报道了在实验室条件下经过15代获得了堆型艾美耳球虫和柔嫩艾美耳球虫对磺胺喹恶林的抗药性虫株后抗药性诱导工作不断进行。常用的实验室诱导法有两种:①Weppelman法,由Weppelman等(1977)创建的在推荐使用药物浓度下大剂量感染球虫卵囊的方法;②药物浓度递增法,以低于使用推荐剂量的药物浓度开始诱导,逐步提高浓度,多次继代后获得抗药性虫株。 Chapman(1984)认为抗药性是对存在于球虫群体中突变体定向选择的结果。Williams(1972)提出固有抗药性的概念,指出有些球虫个体在从未接触过的抗球虫药作用下仍然能够生存,Weppelman对胺喹甲酯突变体的选择,Williams对癸氧喹酯抗药性虫株的选择成功都证明了球虫群体中确实存在抗药性的突变体。 Weppelman认为,他之所以没有选择到对氨丙啉、氯苯胍等的抗药性虫株,是因为这几种药的球虫抗药性突变体发生频率很低,小于7.5X10(-9)/卵囊,Chapman认为如果常山酮能通过Weppelman法选择到抗药性虫株,则此突变频率将为1.910(-9)/卵囊,突变频率如此之低,表明对常山酮的抗药性不可能来自单一突变。 鸡球虫的抗药性可能与一系列的点突变有关,每一个点突变只能产生很低水平的抗药性,但它们的共同作用却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抗药性的不同程度与基因间的不同组合有关,但目前还没有分子水平上的证据能证明鸡球虫对-些药物的抗药性是来自几个基因位点的突变叠加的结果,尽管目前在实验室条件下诱导抗药性虫株与现场实际中抗药性虫株的产生存在差异,但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实验室条件下诱导比较困难,实际生产中对喹啉类和氟腺嘌呤的抗药性在使用这些药物后不久即产生了,而尼卡巴嗪在使用了40年后的今天仍然有效。 在关于实验室诱导方法能否代表现场抗药性这一问题上存在争议。Ryley(1980)认为实验室诱导抗药性技术对于预测现场用药中某种抗药性虫株出现的速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Chapman(1986)则告诫人们不要将实验室诱导的研究外推至现场情况下。 目前仍未有标准的实验方法用于预测新型抗球虫药抗药性虫株出现的速度。Williams(1998)建立了一种称为一次传代选择法的实验方法,用以比较在同样的条件下不同的抗球虫药耐药性产生之差异,根据这种方法对于各种艾美耳球虫都可以用统一的标准--最低选择浓度(LSC),即通过鸡体继代一次能够选择到固有抗药性突变体的最低药物浓度,他还推荐使用一种潜在选择指数PSI(PSI=药物推荐使用浓度/LSC)来选择一种新药的大致推荐使用浓度,只有对所有种鸡球虫PSI

延伸阅读

中草药防治鸡球虫病的研究进展


鸡球虫病是危害养鸡业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目前,虽然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球虫病疫苗的研究有了一定进展,但在短期内还难以推广应用,临床上仍然以药物预防为主。应用防治鸡球虫病的西药在发病初期能够迅速控制病情,但是,长时间应用极易产生耐药性,且具有毒副作用大、药物残留高等缺点。近些年来,应用中草药防治鸡球虫病的砑究取得了一定进展,证明中草药具有长时间应用不易产生耐药性、毒副作用小且具有促进机体生长等优点。

1 用以防治鸡球虫病的中草药及复方制剂

1.1 驱虫类 是指能够直接杀死虫体或抑制虫卵、虫体生长发育的一类药物,是防治鸡球虫病的常用药物。较为常用的药物有:常山、鸦胆子、仙鹤草根芽、苦楝皮、百部、冰片、雄黄等药物,其中以常山最为常用。

1.2 清热燥湿类 球虫病在临床上按中兽医学辨证原则为湿证,治疗上以清热燥湿为主,故清热燥湿类药物也是治疗鸡球虫病的常用药物。较为常用的药物有:黄芩、黄连、黄柏、白头翁、秦皮、苦参等药物。

1.3 清热解毒类 具有清热、解毒、利湿的药物,临床上用以对症治疗。较为常用的药物有:青蒿、马齿苋、柴胡、白茅根、蒲公英、地锦草、穿心莲、败酱草等药物。

1.4 补益气血类 用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增强机体杀虫、驱虫作用的一类药物。较为常用的药物有:党参、黄芪、当归、熟地等。

1.5 常用的复方制剂 目前,复方制剂仍然以临床验证为主,较为常用药物有:球虫净(常山200g,柴胡60g,加水400ml,煎至250m1)、驱球散[:](常山2500g,柴胡900g,苦参1 850g,青蒿1 000g,地榆炭900g,白茅根900g)、白头翁苦参散(白头翁、苦参、鸦胆子各等份)、五草汤(旱莲草、地锦草、鸭跖草、败酱草、翻白草各等份)、藿香正气散(藿香80g,紫苏50g,大腹皮80g,茯苓l00g,白芷60g,陈皮50g,白术60g,厚朴60g,常山l00g,地榆80g,玄参50g,地锦草l00g,白茅根(鲜)800g),其他还有球康、敌球灵、净球散、球消散等复方制剂。

2 中草药防治鸡球虫病的机理研究

2.1 杀虫、抑虫作用 中草药具有直接杀死虫体或抑制虫体、虫卵的作用。宋世英等在21日龄雏鸡饲料中分别添加0.5、1.0、2.0、4.0g/kg饲料常山粉并人工感染艾美尔球虫属的不同球虫卵囊混合感染,结果,不同剂量常山组对鸡球虫均有良好地预防效果。以2.0g、4.0g/kg常山组成绩指数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氯苯胍组,常山组对柔嫩艾美尔球虫、巨型艾美尔球虫、堆型艾美尔球虫、变位艾美尔球虫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常山组存活率、增重率和成绩指数与感染不投药组差异显著。王新等在15日龄肉仔鸡日粮口添加1%的净球散具有良好的抗球虫效果,抗球虫指数显著高于氯苯胍组,50%、100%净球散煎剂显著抑制柔嫩艾美尔球虫卵囊的孢子化率。

2.2 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部分中草药能够显著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和特异性免疫力。樊福好等用黄芪多糖给1日龄艾维因仔鸡肌肉注射1ml只/次,结果,可极显著提高球虫感染鸡的淋巴细胞玫瑰花环(EFC)形成率(P0.01)。极显著提高球虫感染鸡的红细胞免疫复合物酵母花环形成率(P0.01)。极显著提高球虫感染鸡的刺激指数(LT率)(P0.01)。并提高健康鸡的C3b受体花环形成率。

2.3 缓解临床症状:部分中草药能够缓解球虫病感染鸡的临床症状。如柴胡、白头翁等药物的解热作用,马齿笕、苦参等药物的止痢作用,地榆炭、仙鹤草等药物的止血作用等。

3 中草药防治鸡球虫病的临床应用

聂奎等对无球虫雏鸡人工接种艾美尔球虫?昆合卵囊,用中药球康I(党参、黄芪、白术、当归、熟地、常山、青蒿、柴胡、甘草)、球康II(黄芪、白头翁、苍术、乌梅、苦参,黄柏、地榆、白茅、薏仁)与AC-1、杜球进行了疗效比较,结果球康I组、球康Ⅱ组AC-1组、杜球组雏鸡存活率分别为90%、100%、100%、95%;抗球虫指数分别为123.6、179.7、190.9、187;而接种不给药组存活率为0,抗球虫指数为50.5。表明中药球康在强毒卵囊攻击后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刘永举等用常山、柴胡、青蒿、大黄等中药煎剂给1日龄罗曼肉用公雏饮水并将药渣拌料饲喂,人工感染柔嫩艾美尔球虫卵囊,结果,各给药组(1.0%、1.5%、2.0%)能极显著提高雏鸡存活率(P0.01);病变值有显著差异(P0.05);卵囊值较感染不给药组差异显著(P0.05);1.5%、2.0%组抗球虫指数差异极显著(P0.01)。林勇等用中药制剂(丁香叶400g,丁香叶浸膏200g,黄芪20g,半枝莲10g混匀、粉碎)添如于72-86日龄蛋雏鸡日粮中,结果,发病雏鸡治愈率为93.7%,停药3天内复发率为0;摩能霉素组、鸡宝20组治愈率分别为舛.1%、93%,停药3天内复发率分别为33%、41%;未发病鸡用中药预防,有效率100%,无一例发病。胡孝忠等于10日雏鸡日粮中添加纯中药制剂原虫散,剂量分别为0.25、1.0、3.0g/kg体重/天,结果,三个组均有强大的抗球虫作用,抗球虫指数分别为169.3、163.22、168.15,且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梁纪兰等在15-18日龄公雏日粮中添加纯中药复方制剂敌球灵(岗梅、地榆等中药组成),人工感染柔嫩艾美尔球虫孢子化卵囊,以存活率、相对增重率、平均病变值、卵囊值、抗球虫指数进行判定,结果证明敌球灵具有强大的抗球虫作用。

4 中草药防治鸡球虫病的前景展望

由于使用化学药物防治鸡球虫极易使球虫产生耐药物残留高,影响人类健康,而疫苗免疫目前还不成熟,而中草药制剂具有毒副作用小、药物残留低、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且能够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机体生长等作用,因此,中草药防治鸡球虫病有着广阔的前景,随着中草药防治鸡球虫病的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发出高效、质优价廉、使用方便的中草药制剂,必将为鸡球虫病的防治和养鸡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火鸡出血性肠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火鸡出血性肠炎(Hemorrhagic Enteritis HE)自Pomeroy和Fenstermacher最先在美国报道以来,已有60多年的历史,但至今仍是遍及世界火鸡养殖地区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是由火鸡出血性肠炎病毒引起的,它主要感染四周龄或较老龄的火鸡,以火鸡沉郁,脾肿大,出血性肠炎,免疫抑制等为典型特征,可经口腔或泄殖腔感染,但没有经卵传染本病的报道。自然感染的死亡率随火鸡年龄和饲养管理条件而不同,由10%到60%,实验感染的死亡率可高达80%,给经济养禽业带来严重的损失,据估计美国各州每年因本病造成的损失竟达3百万美元以上,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国外对该病的研究比较多,且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该病毒在病毒分子学领域的研究也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内对该病的研究和报道还很少见。本文就国外对HEV的生物学特性、基因组结构、病毒编码蛋白及其功能等方面研究作一综述。

1 火鸡出血性肠炎病毒生物学特征 火鸡出血性肠炎病毒(Hemorrhagi Enteritis Virus,HEV)是引起火鸡出血性肠炎的病原体。它连同雉鸡大理石纹脾病病毒(MSOV),鸡大脾病病毒(ASSV)同属腺病毒科,禽腺病毒属1群中的成员。在血清学方面它们与禽腺病毒I和Ⅲ群成员有严格的区别。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对称,无囊膜,为裸露的线形双股DNA。直径约为72nm。SureshM等用DNA杂交技术和PCP,扩增技术研究表明HEV的复制主要集中在脾脏中的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大量的IgM,而不能在CD4+和CD8+T淋巴细胞中繁殖,这点HEV与哺乳动物腺病毒完全不同(哺乳动物腺病毒能感染T淋巴细胞并在其中繁殖)。据RautenschleinS报道其繁殖的速度与宿主脾脏细胞凋亡的速度呈正相关。HEV在感染的细胞浆中相当稳定,对乙醚、氯仿有抵抗力,但在丙酮中不稳定,对酸碱度及温度的耐受范围较宽。

2 HEV的基因组结构 HEV的基因组全长为26 263bp,是目前已知腺病毒中最短的一个。其G+C含量为34。93%。在其基因结构中起始密码为甲硫氨酸,编码容量大于100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架(ORF)有八个,编码50~100个氨基酸的ORF,上链有16个,下链有21个。 HEV的末端倒置重复序列(ITR)有39个碱基对,这与其它腺病毒相比要短许多。在人腺病毒9~18位碱基对之间有TTAT保守序列,是病毒复制的起始点。HEV在该区域与人腺病毒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只是缺失了第12位上的腺嘌呤。末端前体蛋白(PTP)和DNA聚合酶(POL)复合物在此处与之相连。第19位一39位之间为B区,含GGGAGG序列,SPl转录因子可能与该序列相互连接并促进病毒DNA复制的快速有效启动。 腺病毒基因组由早期转录单位和晚期转录单位组成。早期转录单位(E1~E4)与病毒DNA复制、代谢和调节有关。其中El、E4是病毒生长必需区,对病毒复制、转化和关闭宿主蛋白合成起重要作用。HEV的E1区和E4区与其它的腺病毒很不相同,它由二簇开放阅读框架构成。对应El区的有ORFl、2、3、4.对应E4区的有ORF7、8。鸡胚致死孤儿病毒(CELO)的El区与HEV的n区很相似。从CELO能够诱导小仓鼠形成肿瘤可以知道,CELO的ORF中分布着El区的一些编码基因,在这一方面HEV很可能与之相似。与其它腺病毒相同,HEV的E2基因产物直接涉及病毒DNA复制和转录调节。其中,E2A区主要编码DNA结合蛋白(DBP),E2B区编码末端前体蛋白(PTP)和DNA多聚酶(POL)。HEV的E3区是一个900bp的开放阅读框架。与其它的腺病毒相同,该区位于HEV的PVI和纤维蛋白之间。在此区中不同的腺病毒编码各种大小不同的蛋白产物。由于该区是腺病毒生长非必需区,缺失或取代E3区的腺病毒在细胞上仍能生长,因而人们常在该区插入外源基因构建重组腺病毒。 HEV的晚期转录单位(L1-L5)与其它腺病毒相同,主要编码病毒结构蛋白和部分晚期调节蛋白,是装配成成熟病毒粒子所必需的。HEV的RNA转录物主要起始于晚期启动子(MLP),根据剪切方式及终止位点的不同,分成5组,分别为:L1(52k,Ⅲa)、L2(五邻体,CPl,CP2)、L3 (PVI,六邻体,内肽酶)、L4(100k,33k,P)、L5(纤维蛋白)。 在腺病毒感染期间,也有病毒蛋白的合成,它们主要是PVI和N2中期基因,HEV与其它禽腺病毒一样无PVI基因,Ⅳ2基因比其它腺病毒要短,能促进主要晚期启动子的表达。

3 病毒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3.1 E1区编码蛋白 HEV无明显的Ela、Eib区,HEV在该区的编码蛋白可能就分布在ORFs中。这些蛋白与细胞凋亡有关。

3.2 病毒晚期结构蛋白 对HEV晚期结构蛋白的研究尚未完全弄清,该文就其中较为清楚的晚期蛋白做一叙述。

3.2.1 五邻体 土2个五邻体颗粒分别位于病毒20面体的顶上。五邻体由基部和由基部向外伸出的纤丝组成。HEV每个五邻体有一条纤维突起,这与EDSV不同,EDSV每个五邻体有二条纤维。在许多的人腺病毒中,有一个共同的三肽序列,即Arg/Gly/Asp(RGD),该序列是病毒与宿主细胞连接整合的位点,并引起细胞对病毒的内吞作用。HEV的五邻体基座上无RGD序列,因而,HEV可能不是通过与宿主细胞上的。V整合进宿主的。进一步的序列分析揭示五邻体基座上的Leu-Asp-Va[(LDV)氨基酸序列与人腺病毒是一致的。纤维蛋白上的LDV基元通常与宿主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上的04p1相互连接整合。HEV五邻体基座上的LDV序列预示了其可能就是通过该序列与Q4p1整合进宿主细胞。

3.2.2 核心蛋白 JuckerMT等用DNA杂交技术对HEV基因作图谱分析发现HEV的核心蛋白分别对应于人腺病毒的Pv蛋白、mu蛋白和PVII蛋白,位于六邻体和PVI之间。核心蛋白1具有丰富的Arg/Pro/tMa.这可能与它在DNA的装配中充当DNA结合蛋白有关。

3.2.3 PVI HEV的PVI大小与其它的腺病毒的基本相同。在蛋白的两个末端具有相同的两个切割位点。在PVI N端约30位的I型内肽酶切点(L,M,I)XGG'X和位于其C端的II型内肽酶切点高度保守,后者的切割将产生长为11肽的巯基内肽酶辅助因子。PVI-11肽中的半胱氨酸对二聚体的形成和巯基内肽酶的激活是必需的。

3.2.4 六邻体 HEV的六邻体蛋白大小约100kDa。由于它是构成病毒衣壳的主要蛋白,它的大小对病毒的大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六邻体与其它的蛋白相连,它的氨基酸序列在决定腺病毒不同型与群表面特异性抗原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这点,早在1993年,vandenHurk JV等人就用HEV六邻体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免疫火鸡,结果得到很好的保护。同时,他们也发现,用非天然的六邻体蛋白来免疫火鸡并不能产生相应抗体,从而可以看出六邻体的天然构象对其免疫的重要性。继后,CardonaCJ等(2001,1999)[n-12-]将HEV六邻体基因及构成它的100kDa折叠蛋白基因与鸡痘病毒进行整合并表达,并用其表达的产物来免疫火鸡,结果发现其体内含有高滴度的病毒抗体。用此法制备的重组疫苗不仅能够产生很好的免疫力,且无常规疫苗接种后所产生的免疫抑制现象。

3.2.5 病毒蛋白酶 与其它腺病毒相比,HEV蛋白酶的C末端比其它的腺病毒多了几个氨基酸。不同的腺病毒,其蛋白酶氨基酸序列在一些区域具有保守性。在人腺病毒的蛋白酶中有三个氨基酸构成酶的活性中心,即His54,Glu71,Cysl22.HEV的活性中心与之相似,只是Asp取代了Glu71。在活性中心以外的区域也高度保守,这可能在稳定活性中心是必需的。该酶是所有腺病毒中最保守的蛋白,它主要切割病毒蛋白的(M,L,1)XGXG和(M,L,1)XGGX位点,对病毒粒子的成熟和感染力至关重要。

3.2.6 纤维蛋白 HEV的五邻体基座上只有一个纤维蛋白,其长度比其它的腺病毒要短,约有17nm。从其N端至C端依次排列着蛋白纤维三个典型的结构域,即尾区,柄区,顶端球区。它的作用主要是识别细胞上的特异受体,从而使病毒与宿主细胞特异的结合。

3.3 E2区蛋白 E2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蛋白。

3.3.1 末端前体蛋白(pTP) I-lEV的pTP有597个氨基酸,由严形成成熟蛋白须在蛋白的第169和297位点进行切割,该切割位点与鸡减蛋综合征病毒(EDSV)接近,为第156和265氨基酸。该蛋白的功能主要是在病毒复制起始中充当引物并促进病毒编码的DNA多聚酶的核定位。

3. 3.2 DNA多聚酶(POL) HEV的POL无论在大小和氨基酸序列方面都与其它腺病毒相似。LPutcovshc:]对其蛋白进行分析发现,其925-933氨基酸残基序列与DNA多聚酶B家族相同。

3.4 DNA结合蛋白(DBP) HEV 的DBP位于负链内在蛋白与100kb基因之间,大小约345个氨基酸残基,比其它的腺病毒要小。它的C末端与其它的腺病毒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它与病毒DNA结合并启动晚期启动子进行复制。此外,在核的定位及转录和转录后水平调控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5 lVaII 是病毒中期表达蛋白,它对病毒晚期基因的表达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3.6 E3区和E4区 HEV的E3区编码的蛋白产物与OAV的E3区编码产物具有低相似性。E3区与E4区分别编码具有调控作用和与宿主细胞成分紧密相连的蛋白质,由于腺病毒具有对宿主的选择性,因而在这些区域所编码的蛋白也具有选择性,但作用可能都相似,如E3区基因产物主要与抵抗宿主免疫作用有关,E4区编码产物主要是促进病毒的复制,增强病毒晚期基因的表达,并抑制宿主基因的表达。然而到目前为止,人们还不太清楚其准确定位。

4  HEV与其它腺病毒的关系 腺病毒的分类中有三个参数对其分类地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们分别是反向末端重复系列(1TR),G+C百分含量和病毒DNA的长度。我们已知HEV含有26 263bp,是目前所知道最短的腺病毒。G-PC百分含量为34.93%,比其它禽腺病毒低。EDSV的G+C百分含量为42.5%,CELO为54,3%,人腺病毒百分含量在48%~59之间,羊腺病毒(OAV)的Gq-C百分含量与之接近为33.6%。HEV的ITR含39bp,在人腺病毒中相同的亚属ITR的大小相似。通过与其它腺病毒相比发现,如果按以往腺病毒分类情况来看,HEV无论从结构基因的大小,ITR长度还是Gq-C百分含量都与哺乳动物腺病毒OAV非常的相近,OAV的长度为29 544bp,G+C百分含量为33.6%,ITR有46bp。而与禽腺病毒却相隔较远。另外,从它们的基因组结构与序列来分析比较也发现,HEV与OAV腺病毒的关系比较近,这样的矛盾引发我们不得不去想,哺乳动物腺病毒与禽腺病毒的分类是否要作重新的修改。

5 HEV分子病毒学研究的意义与前景 近年来,随着对腺病毒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在动物腺病毒方面,由于其具有与人腺病毒类似的基因组结构,能转染人的细胞,具备将外源基因转移到人细胞内的能力,却不能在人细胞内复制,有较高的安全性,已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HEV作为禽腺病毒中的一员,从分子病毒学角度对其基因组进行分析,从而使人们更加清楚其致病机理,且为寻找保护性抗原制作活载体疫苗提供理论依据,以弥补现有疫苗免疫后出现的抑制现象。又由于HEV除能感染其天然宿主火鸡外,还能感染雏鸡,因而,它也可以作为鸡的活载体,在鸡体内表达鸡病毒保护性抗原为构建鸡疫苗提供新的思路。总之,这所有的一切都有待于人们对HEV基因组的进一步了解,以获得更大片段的非必需区供外源基因插入,为多价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的构建奠定基础,同时HEV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的探索,又为基因治疗提供清晰的分子生物学背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HEV分子病毒学研究必将会有新的突破和广泛应用。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诊断与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冠状病毒科的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呼吸道症状、产蛋下降、肾脏病变等为特征。自1988年以来,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相继流行,其发病率100%,死亡率10%~30%。国内每年由此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在规模化饲养条件下,IB感染率更高,病型更加复杂,防治难度更大,危害更加剧烈。因此,IB的诊断防治已成为禽病科研的热点和难点。 IBV为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代表种,病毒粒子直径85~130nm,有囊膜,属于RNA病毒;对动物的红细胞无凝集性,但经胰酶、I型磷酸酯酶C等处理后可凝集鸡红细胞;可适应于鸡胚、鸡胚气管环、鸡胚肾细胞等多种细胞培养物生长;能够刺激动物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IBV病毒易发生变异,至今全世界分离的毒株至少30个以上血清型和更多的变异型。国内外Gough等(1992)、Kwon等(1993)、王红宁等(1997)、Igniatovic等(1997) 对病毒的分型进行了研究,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分型方法。不同血清型甚至不同毒株之间交叉免疫保护率低,给本病的诊断和防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992-2000年王红宁、甘孟侯、王林川、刘兴友等对禽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变型)综合防治进行了详细研究,在IB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病原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新疫苗及综合防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我国王玉东、朱国强、江国托、李康然、杨汉春、廖明、陈福勇等也对IB进行了研究。目前建立并推广实用的诊断技术,研制完善IB疫苗,仍是本病的研究重点。本文就IB诊断防治技术的进展综述如下。

1 诊断技术进展

主要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毒分离和对鸡胚致病性等进行综合诊断,目前发展较快的诊断方法主要有血清学诊断方法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1.1 血清学诊断技术 自1931年发现IB至90年代初,主要采用血清中和试验(鸡胚气管环培养观测纤毛运动情况)、琼脂扩散试验、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等常规血清学技术对IB进行诊断。血清中和试验可用于检测IBV抗体、抗原及分型,虽然方法简易,但费时较长。琼脂扩散试验用于检测IBV抗体操作简便,但敏感度不高,不适用于免疫后抗体的检测。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可用于检测IBV抗原及抗体,但用不同毒株制成的HI抗原检测抗体时,抗体水平参差不齐。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IHA)可用于检测IBV抗原,但可靠性不及中和试验。 在以上方法研究的基础上,王红宁、刘兴友、王乐元等对IB的检测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3种新的血清学检测方法。王红宁等(1996)在国内首先采用对流免疫电泳技术对128份人工感染鸡样品进行检测,该方法简便,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生产场可用此方法进行IB的免疫监测。刘兴友等(1997)建立了胰酶分散抗原间接荧光抗体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检测程序简单,检测抗原的时间短,适合于制备大批量抗原用于临床检测或抗体监测。王乐元等(1993)首次成功地建立了检测IBV抗原的间接Dot-ELISA,对IBV抗原的最低检出量为1.36 g/ml,可以作为疫病早期诊断的依据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陈福勇等(2002)将IBVN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表达产物N蛋白作为ELISA诊断抗原,可用于IBV抗体检测。

1.2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1.2.1 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 RT-PCR技术用于IB诊断使诊断技术提高到基因水平。RT-PCR具有简便、快速和敏感性、特异性强的优点。Jackwook(1992)提取了分属于5个血清型的8株IBV的RNA,将其反转录成DNA后,用PCR扩增,然后用一生物素标记的探针进行斑点杂交,结果这8株病毒均被检出。王林川等(1992)率先在我国采用RT-PCR技术检测了广东分离的IBV。黄勇、王红宁等对四川分离的多株IBV S1基因和N基因用RT-PCR进行了扩增,结果证明RT-PCR检测方法具有敏感、特异、快速等特点,适用于不同来源及不同血清型IBV的检测。

1.2.2 核酸探针技术 核酸探针技术具有很高的敏感性。Kwon(1993)将此法同电镜(EM)观察病毒方法进行了比较,发现此法敏感度比EM高。刘苹、王红宁等(1997)用地高辛标记IBV标准强毒株M41的S1基因,将标记的S1基因探针与12株IBV病毒的RNA提取物进行斑点杂交,结果该探针与12株已知IBV毒株均成阳性反应,而与NDV、IBDV、ILTV、正常胚液、蒸馏水对照均成阴性。该探针的检测灵敏度为9.77 fg,杂交灵敏度为24.41 pg,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1. 2.3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 这是一种通过病毒基因限制性酶切图谱进行分型的方法,该法新颖,重复性好,可用于IBV从分子水平上进行了分型。Kwon等(1993)对IBV S1基因的RT-PCR扩增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电泳,根据电泳图谱对25株IBV进行了分类,结果得到了与中和试验相一致的结论。黄勇等(1996)、王林川等(1997)、磨美兰等(2001)、Jackwood(1997)等人均用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对IBV进行了分型研究。

1.2.4 寡核苷酸指纹图谱分析 主要用于IBV的流行病学调查,可区分新的变异株是由当地株突变而来,还是从外地传人的。尽管该法重复性好、灵敏,可以区分同一血清型不同突变株之间的差异。但该法只有用于基因序列同源率在95%以上时才有价值。Butcher等(1990)利用此法对DPI毒株10代、100代鸡胚传代物:T株、Mu株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4种图谱都有差别。该法一般应与其他方法相结合来进行IBV的诊断。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快速、灵敏,克服了传统血清学诊断方法的许多不足之处。RFLP主要用于IBV的分型研究,寡核苷酸指纹图谱分析可用于IB的流行病学调查。目前较成功的是RT-PCR诊断技术,与血清学方法相比,具有极其敏感、特异等特点,特别是选择保守的基因片段作为目的基因,很适合实验室的快速诊断。

2 防治技术进展

2.1 疫苗及其研究进展

2.1.1 弱毒疫苗 以呼吸型代表株Massachusette(M株)IBV致弱的弱毒疫苗,是50年代以来开发应用的血清型,该血清型的H52、H120和Ma5等弱毒疫苗已为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其次是Conn株强毒致弱的疫苗株。活疫苗能有效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激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同时使用方便,生产成本低。活疫苗的不足之处一是多株、多种弱毒疫苗株的混合使用可能因基因重组而出现新的变异毒株甚至强毒株;二是在疫苗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毒力返强的问题。这使得致弱活毒疫苗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可能从根本上彻底控制IB的流行。

2.1.2 灭活疫苗 Gough等1977年就报道了用油乳剂灭活苗使IB得到有效控制,但是,由于IB血清型的多样性,单价灭活苗并没能阻止IBV变异株引起IB的暴发。随后,Finney(1990)等研究表明IB二价苗能刺激良好的抗体反应;王红宁等(1999)对我国IB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Mass型占19.7%、T型占21.1%、Gray型占9.3%、Hotle型占3.9%,变异株占43.4%,提出了用不同类型多价灭活疫苗预防本病更为有效的科学依据。王红宁等(1993-2000)在国内率先研制出了多种多价油乳剂灭活苗,经区域试验证明,该疫苗对鸡安全无副作用,并能有效地预防IB。灭活疫苗的不足之处是使用剂量大,需要配合佐剂,制备比较复杂,因而成本较高。

2.1.3 基因工程苗 采用核酸重组方法研制新型、高效、安全的IBV基因工程疫苗是近年来IB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宋延福等将IBV的主要免疫原基因Sl克隆到形成多角体的杆状病毒表达载体;黄亚东等构建了含IBVGD6株S,基因的大肠杆菌重组表达载体pET-S1。已有的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亚单位表达产物均出现N-糖基化不完全,S1亚单位疫苗必须经3-4次反复加强免疫方可形成确实的免疫保护,因此IB基因工程疫苗的实用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1.4 IB活载体疫苗 Binns等(1986)利用鸡痘病毒作载体研制出了IBV活载体疫苗;Tomley用Beaudette株纤突蛋白基因和痘苗病毒WR株重组,得到了能产生含有S1和S2亚基的糖基化的180KD的多肽前体的重组病毒。目前,包括我国在内,全球已有多个研究单位在致力于适合IB免疫的疫苗载体和活载体疫苗的研究。但考虑到IBV S1蛋白具有很高的突变率,因此活载体疫苗的保护范围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2.1.5 核酸疫苗 DNA疫苗能够同时激发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具有突出的优点。步志高等(1998)以M4:地方流行株IBVS、基因构建了DNA免疫表达质粒,并对其免疫原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表达质粒可同时诱导机体形成针对IBV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有希望取代普遍采用的弱毒苗应用于我国ID的免疫预防。陈洪岩等(1999)、刘思国等(2001)分别选用IBV的S1基因和N基因构建核酸疫苗,结果表明质粒DNA免疫鸡攻毒后的保护率均为40%。

2.1.6 转基因植物疫苗 转基因植物疫苗是Mason;于1992年提出的,该技术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把重组的疫苗基因导人植物,并使植物能够大量表达重组蛋白的一类生物技术。由于其应用前景可观,已引起免疫学家、分子生物学家和植物学家的极大兴趣与关注。利用该技术国外至今已获得成功的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流感病毒血凝素、艾滋病病毒抗原、口蹄疫病毒抗原等10多种疫苗。王红宁、李春等(2003)通过对RT-PCR取得IBV S1基因片段,已将其导人玉米表达载体进行表达工作。

2.2 免疫接种

2.2.1 疫苗的选择和配合 对于已经有IB发生的地点,国内外主要采用疫苗接种的方法来预防IB。多数学者认为应用弱毒苗比灭活苗具有更好的免疫效果,也有学者认为弱毒疫苗株在鸡群中的周期性感染有毒力返强的潜在危险。实际生产中,由于IB的血清型众多,单一的疫苗只能对同型毒株产生保护作用,对不同型毒株往往只能产生部分保护或不保护,所以在H52、H120等弱毒疫苗免疫后,也可能发生即使抗体水平很高却因流行毒株的感染而导致发病的现象。J.K.Cook等(1984)、王秀清等(1993)通过系列试验研究证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抵抗IBV感染中几乎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王红宁等(1996)认为采用弱毒疫苗H120滴鼻同时与IB多价灭活苗注射相结合能有效提高呼吸道细胞免疫和抗体水平,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2.2.2 免疫程序 王红宁等(1997)结合我国目前蛋用种鸡场IB发生的现状,经过区域试验,建议IB免疫程序如下:3-4或7-12日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H12。滴鼻,同时用IB多价油苗注射;32-35日龄,传支H120滴鼻同时用多价油苗1头份注射;100-140日龄,商品蛋鸡用ND-IB(多价)二联苗加强免疫,种鸡用ND-IBD-IB(多价)三联苗加强免疫;220-280日龄种鸡加强免疫,用ND-IB(多价)-IBD三联苗。当IB呈暴发流行时,要采取紧急接种时选用相应血清型的多价油乳剂灭活苗紧急接种效果较好,而不宜采用毒力较强的弱毒疫苗如Hs2等。 联苗免疫对于IB的预防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由于IBV与NDV毒株在细胞培养及鸡胚培养中表现出相互干扰作用,在应用IBV和NDV弱毒活苗的联苗方面一直存在争议。王红宁等(1994)研究证实IBV与NDV弱毒活苗之间有干扰作用,而将IBV和NDV分别灭活再制成二价联苗可消除干扰作用,因此建议:在发病严重的鸡场不用lB-ND二联弱毒苗而采用IB单苗或NDV单苗与IB多价灭活单苗配合;在安全地区及对种鸡加强免疫时用IB-ND二联灭活苗或三联灭活疫苗,并研制了IB-ND二联油乳剂灭活苗以及IB-IBD-ND三联油乳剂灭活苗。

2.3 综合措施

对IB的防制主要采取疫苗接种、免疫监测、加强饲养管理、环境消毒、发病后淘汰病鸡及对症治疗等综合防制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给予优质全价饲料,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维生素和矿物质,适当降低饲料中的蛋白含量;改善饲养环境,控制饲养密度,保持通风换气和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健全消毒制度,坚持作好预防性消毒,对鸡只实行全进全出,空场不少于14天,并对全场进行彻底清洗、消毒。IBV对常规的消毒药如来苏尔、氢氧化钠、过氧乙酸、新洁而灭、季胺盐类等均敏感。 目前,还没有特效的药物可以用于IB的临床治疗,使用抗生素可以控制继发感染。汪德刚等(2000)运用中草药制剂治疗鸡肾型IB,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用中药制剂,可以加速尿酸盐的排泄并阻止其进一步生成,从而缓解症状减少鸡只的死亡。给予复方口服补液盐或碳酸氢盐,可以补充钾、钠的损失和消除肾脏炎症。 由于病毒变异快,血清型多样化,给IB的诊断和预防带来很大困难,目前在禽IB的诊断和防治上有了很大的进展,并在生产中对IB的控制起到了有效的作用,但养鸡生产仍然面临着IB的巨大威胁。

羽毛蛋白开发应用进展


家禽羽毛中含有大量蛋白质,利用家禽羽毛作饲料的研究在国外已进行了20多年,日本年产羽毛蛋白15万t左右,美国的羽毛蛋白年使用量近20万t。近年来,羽毛蛋白在国际上已被认为是一种有独特价值的蛋白质饲料,我国在开发和应用羽毛资源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1 羽毛粉的结构与性质

家禽羽毛主要由纤维状结构的角蛋白构成,属于不溶性蛋白,角蛋白与一般蛋白质一样是由多种氨基酸按照一定顺序在肽键的连接下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但其多肽链间存在着很多二硫键结构,使羽毛蛋白质的分子结构特别稳定,如果不经过处理动物就很难消化和利用(冯景贤,1995;郑诚等,1991)。

2 羽毛粉的营养成分

由于羽毛原料的产地不同,加工条件不同,羽毛粉的化学成分与营养价值会产生较大的差异(石军,1995)。

2.1 常规成分含量

羽毛粉粗蛋白质含量一般在80%以上,水分含量大多不超过10%,粗纤维一般在1%左右,粗灰分含量因羽毛粉原料夹杂有泥砂、无机杂质而差别较大。另外,羽毛中往往掺有内脏、血等副产品,使羽毛粉中的粗脂肪含量不稳定(沈银书等,1996)。

2.2 氨基酸含量

加工方法不同,羽毛粉营养成分不同,一般粗蛋白质在70%~85%之间,而且氨基酸种类较齐全,以水解羽毛粉为例氨基酸种类达17种之多。 羽毛蛋白中除赖氨酸、蛋氨酸含量稍低外,其他动物必需氨基酸的组成高于鱼粉,特别是胱氨酸、甘氨酸、异亮氨酸等重要氨基酸含量较高,其胱氨酸含量为各种天然蛋白饲料之冠,因此虽蛋氨酸含量较低,但胱氨酸和蛋氨酸同属含硫氨基酸可起互补作用。

2.3 主要矿物元素含量

各种元素样本间差异大,主要是因为混入的泥砂、无机杂质含量不同所致。

3 羽毛粉的加工方法

目前,对羽毛粉的加工方法有高温高压水解法、挤压膨化法、碱处理法、酸处理法、酶解法、蒸制法、微生物发酵加工法和生物加工法(沈银书等,1996;徐子伟等,1996),应用较广的为高温高压水解法和挤压膨化法。

3.1 高温高压水解法

高温高压水解法加工羽毛粉的工艺流程是:羽毛一除杂、除尘一清洗、甩干一装罐一密封一蒸气加压、高温、搅拌一排气、排污一干燥一粉碎一过筛一包装。高温高压水解加工羽毛粉的关键是要掌握好温度和压力,其工艺特点是能使二硫键断裂,彻底破坏羽毛角蛋白稳定的分子空间结构,使蛋白质变性成为动物可消化的可溶性蛋白,提高其吸收利用率。为了使羽毛中角蛋白的二硫键得到彻底破坏,可在入罐前在羽毛中加入一些辅助剂,搅拌均匀,使蛋白质的二、三级结构受到破坏,蛋白质分子的侧键基团如硫基、羟基等暴露出来,增加与外界的接触面,使之在高温高压加工过程中角蛋白的水解速度加快。如果原料中硬粗羽梗较多,则需要适当增加辅助剂添加量及高温高压水解时间。 经测试,用高温高压水解法加工的水解羽毛粉,粗蛋白质含量达70%以上,蛋白质消化利用率在80%以上,可达到国外标准羽毛粉粗蛋白质消化率要在75%以上的要求(郑诚等,1991)。

3.2 挤压膨化法

挤压膨化加工的工艺流程为:原料-粉碎-进料仓-配料-筛分-微粉碎-混合-调质-膨化-干燥-冷却-喷涂-成品。羽毛经膨化处理后角蛋白中的二硫键和肽氢键彻底裂解,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处于松散断裂状态,消化吸收率可达80%以上,同时膨化羽毛粉也得到了熟化和灭菌。挤压膨化加工羽毛粉的优点是:1)膨化羽毛粉由于在机内停留时间短,氨基酸破坏少,蛋白质含量高达80%以上;2)挤压膨化作用使角蛋白中的二硫键和肽氢键彻底打开,极大地提高了膨化羽毛粉的消化吸收率,经测定蛋白质消化率可达74.72%;3)膨化作用使角蛋白二硫键降解,易为酶所作用,胱氨酸易游离出来;4)膨化加工的羽毛粉苏氨酸生物利用率较高,含量也较丰富约3%-4%;5)使羽毛粉达到无菌、味香、适口性好;6)膨化羽毛粉体轻、颗粒小,用于鱼虾饵料中,可漂在水面减少饵料损失。

4 羽毛粉在养殖业中的应用

4.1 对鸡的饲喂效果

试验表明,在饲粮中添加3%-4%羽毛粉代替鱼粉喂鸡,能安全有效地提供蛋白质,降低饲料成本,防止出现啄癖(杨有福等,1991;朱建津等,1997),经测定,鸡表观氨基酸消化率为71.83%,体重增长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陈辉武等,1997)。

4.2 对猪的饲喂效果

试验表明,在猪饲粮中添加羽毛粉一般以不超过2%为宜,使用时最好与赖氨酸含量高的饲料原料搭配,做到氨基酸互补达到理想蛋白状态(王艳青等,2002;杨景培等,1995),饲喂后可提高胴体品质,提高肥育猪的瘦肉率(刘长华,1995)。

4.3 对鸭、兔的饲喂效果

试验表明,肉鸭饲料中添加2%-5%羽毛粉,兔饲粮中添加3%-4%羽毛粉,可获得良好的生产效果(胡迪先等,1991)。

4.4 对水产动物的饲养效果

试验表明,以羽毛粉代替鲤鱼饲料中50%鱼粉,不会弓/起氨基酸消化率的显著下降(沈维华等,1993),而可以降低饲料成本。王吉桥等(1993)用羽毛粉代替鱼粉养殖鲑鱼和鳗鲡,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5 应用前景

废弃羽毛的蛋白质含量很高,但由于主要为角蛋白而不能被动物消化吸收,从而造成蛋白饲料资源的浪费,同时造成环境污染。目前,我国饲料工业蛋白饲料缺乏,进口鱼粉价格昂贵,从羽毛粉的营养成分和对多种动物的饲喂效果来看,加工质量好的羽毛粉是一种良好的蛋白质饲料。羽毛粉的应用不仅可以利用羽毛蛋白资源,还可以提高养殖产品品质,降低养殖饲料成本,从而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今后通过对羽毛粉的进一步研究,羽毛蛋白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药防治鸡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研究现况与展望


鸡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是家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可分为细菌性和病毒性两大类。传染性喉气管炎和传染性支气管炎虽可用疫苗预防,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免疫失败屡见不鲜;而鸡败血霉形体感染和传染性鼻炎由于鸡场净化不严、细菌的耐药性或饲养环境差等因素的作用,更是频频爆发,给养鸡业造成了重大损失。有时西药的疗效不尽人意,且已成为导致畜禽产品药物残留,继而危害人类健康的祸源。因此,许多兽医工作者探索利用中药防治鸡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既达到有效控制疾病的目的,还提高了食品的安全性,获得了理想的效果。现将中药防治鸡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研究现况综述如下:

1 研究现况

1.1 中药防治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1.1.1 防治鸡传染性喉气管炎中药方剂与药效:吴小林用麻黄、知母、贝母、黄连、桔梗、陈皮、紫苏、杏仁、百部、薄荷、桂枝和甘草等治疗传染性喉气管炎(ILT),治愈率达到98%,预防保护率达到100%。王甫根用六神丸合麻黄素治疗ILT,治愈率达到96.6%,比北里霉素治疗组提高3个百分点。余双祥等用板蓝根、人工牛黄、蟾酥、冰片等组方,用浸泡液治疗人工感染ILT,全部康复,对自然感染ILT有效率达98%。王纯拥等自拟中药方,由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荆芥、防风、桔梗、杏仁、远志、麻黄、山豆根、白芷、甘草等组成,对ILT的治愈率达到96.7%。任进斌以金莲花、金银花、射干、牛蒡子、山豆根、地丁、蒲公英、白芷、板蓝根、菊花、桔梗、甘草等中药制成散剂,对ILT的治愈达到85.3%以上。孙荣华等用黄芩、麦冬、桔梗、甘草、牛蒡子、射干、板蓝根、花粉、白芍等中药组方,治疗ILT,治愈率达到95%,比青、链霉素治疗组高45个百分点。康懋琴等用月石、冰片等4位中药制成擦剂,在喉部涂擦,对ILT的治愈率达到80%;配合兴安杜鹃、藿香、香薷、独活等八味药,煎汤熏蒸,则疗效达到90%。姜力等用黄芪多糖注射液治疗人工感染的ILT,高剂量组对受试鸡保护率达到70%-80%,低剂量组达到40%-60%,而不用药物组全部死亡。陈洪涛等用穿心莲、连翘、麻黄、鱼腥草、板蓝根、黄芪、桔梗和杏仁等制成中药散剂,对ILT治愈率达到96%,但与硫氰酸红霉素、氟哌酸的治疗效果差异不显著。杜云良以板蓝根、连翘、桔梗、贝母、双花、射干、黄芩、苍术、甘草等中药与氯化铵、VA等西药制成复方中药制剂,以ILT的治愈率达到100%,比市售同类产品或紧急预防接种高50%个百分点。李荣誉用板蓝根、桔梗、百部、雄黄、麻黄、冰片等组方,治疗人工感染ILT,高、中、低剂量组分别达到83.3%、80.0%和56.7%;高剂量组比定喘散(中成药)高13个百分点。陈永霖等用胆南星、川莲、金银花、板蓝根、鱼腥草、麻黄、射干、半夏、金钱草、车前子、黄芩、茯苓、枇杷叶、薄荷、陈皮、山楂、麦芽、冰片和甘草等制成散剂,治疗13万多羽鸡,治愈率达到75%-90%。赵凤存等用黄芪、板蓝根、金银花、连翘、山豆根、桔梗、甘草等中药组方,制成口服液,治疗人工感染ILT,治愈率达91.7%。比病毒灵和硫酸卡那霉素治疗组提高16个百分点。宋永健用黄连、黄芩、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虎杖、陈皮、桔梗等10味中药制成散剂,对ILT的有效率达到96.67%,比空白对照组高30个百分点。褚跃成报道用麻黄、百部、射干、熟地等中药制成千浸膏,再加入扑尔敏、葡萄糖制成冲剂,治疗鸡ILT,有效率达到98%,比青、链霉素与病毒灵配合治疗组提高11个百分点。

1.1.2 中药防治鸡ILT的研究概述

1.1.2.1 治疗ILT的中药种类:从上述各种试验方剂来看,治疗ILT的中药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清热药:金银花、连翘、地丁、蒲公英、板蓝根、大青叶、射干、山豆根、穿心莲、鱼腥草、虎杖(清热解毒药);知母(清热降火药);生地黄(清热凉血药);黄连、黄芩(清热燥湿药);香薷(清热解暑药)。 解表药: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白芷、紫苏(辛温解表药);薄荷、牛蒡子、菊花(辛凉解表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贝母、桔梗、半夏、胆南星(化痰药);杏仁、枇杷叶、百部(止咳平喘药)。 补养药:黄芪多糖注射液、黄芪、甘草(补气药);白芍(补血药);麦冬(滋阴药)。 祛湿药:独活(祛风湿药);茯苓、车前子、金钱草(利湿药);藿香、苍术(化湿药)。 开窍药:人工牛黄、蟾酥。 外用药:雄黄、月石、冰片。 不难看出,清热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养药和开窍药等是用于治疗ILT的常用药物,但不同方剂选择的药物种类、剂量不同,有的以清热药为主药,有的以解表药为主药。即使同一类药物,在不同方剂也有不同的选择。单独使用黄芪多糖注射液或外用药也有比较好的疗效,但用法烦琐,适于个例治疗,不适用于规模化养殖业。

1.1.2.2 存在的问题:众多报道证明,中药治疗ILT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优于西药。但研究的广度和深主有一定的差距。从广度看,目前的研究多局限于根据中药的药性拟订一个方剂,然后研究其疗效,有的甚至不做剂量的筛选。缺乏不同药物组合的比较研究,例如清热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养药和开窍药之间的比较;清热药中的清热解毒药、清热降火药、清热凉血药、清热燥湿药和清热解暑药的比较,解表药中辛温解表药与辛凉解表药的比较;同一类中药不同药物之间的比较;甲类与乙类或丙类中药配伍效果的比较等等。只有做全面的比较研究,才能真正筛选出治疗ILT的最佳方剂。从深度看,以往多局限于中药对ILT的一般性疗效研究,沿袭着传统中兽医的路子,仅凭经验判断或一些感性指标进行评价,缺乏研究的深度。中药方剂的药效学研究、一般药理学研究、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毒理学研究、中药化学研究、中草药治疗ILT机理的研究等等,几乎是空白。由于缺乏大量实验数据及独创理论的支撑,缺乏研究创新,就难产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兽药,使我国兽药的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难占一席之地。另外,剂型也比较单一,口服的主要是散剂、汤剂和冲剂,外用的有擦剂和熏蒸剂等,缓释制剂、控释剂型和靶向给药系统等新剂型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1.2 中药防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1.2.1 防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中药方剂与药效 张新厚等用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和桔梗等制成中药散剂,治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治愈率达到97%以上。苏梅等用山豆根、青黛、板蓝根、紫菀、冬花、桔梗、荆芥、防风、冰片、生硼砂、杏仁组方,对IB的预防保护率达86%、治愈率为96%。岳治权等用麻黄、黄芩、杏仁、桔梗、连翘、射干、牛蒡子、山豆根、贯众、甘草等组方,对IB治愈率达到100%,未用药物组全部死亡,比喉管神康散(市售中成药)提高70个百分点。程相朝等用板蓝根、连翘、麻黄、桔梗、甘草等制成的咳喘停口服液治疗IB,治愈率达到100%,比对照组提高80个百分点。康懋琴等在饲料中添加0.4%内蒙古黄芪籽可有效预防IB,其预防保护率达到%.90%,比空白对照组提高34个百分点。房秀云等用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黄芩、贝母、桔梗、党参、黄芪、甘草组方治疗IB,治愈率为96%。宁炳渭等用虎杖、百部、半夏、桔梗、甘草等中药治疗人工感染IB病鸡,有效率达到96.7%,比硫氰酸红霉素高10个百分点。周元军等用大青叶、板蓝根、防风、荆芥、桔梗、杏仁、远志、麻黄、蒲公英、山豆根、香白芷和甘草等组方,对2万多只IB病鸡群进行防治,治愈率达到65%,预防有效率为95%。张洪增等用双花、连翘和板蓝根煎汤,用喷雾法治疗IB,治愈率达到97%。

1.2.2 中药防治鸡IB的研究概述

1.2.2.1 治疗IB的中药种类:综合上述各中药方剂,可以看出,防治IB的中药有以下几类: 清热药: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板蓝根、大青叶、射干、山豆根、贯众(杀虫)、虎杖(理血药)(清热解毒药);生石膏、(清热降火药);黄芩(清热燥湿药)。 解表药:麻黄、荆芥、防风、白芷(辛温解表药);牛蒡子(辛凉解表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贝母、桔梗、半夏(化痰药);杏仁、紫菀、款冬花、百部(止咳平喘药)。 外用药:月石、冰片。综上所述,防治IB的常用药物主要包括清热解毒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和补养药。很少选用开窍药、祛湿药等,与防治ILT的中药方剂略有不同。

1.2.2.2 存在问题:与中药防治ILT的研究现况类同,缺乏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1.3 中药防治鸡慢性呼吸道病

1.3.1 防治鸡慢性呼吸道病的中药方剂与药效 张根祥等用鱼腥草、连翘、黄芩、板蓝根、贝母、麻黄、款冬花、甜杏仁、桔梗、枇杷叶、姜半夏和生甘草组成方剂,煎汤口服,对慢性呼吸道病(CRD)有效率达98.5%。徐贵林等用由黄连、黄柏、黄芩、栀子、黄药子、白药子、款冬花、知母、贝母、郁金、秦艽、甘草、大黄组成的济世消黄散治疗CRD,治愈率达到100%。吴光程以桔梗、金银花、菊花、麦冬、黄芩、麻黄、杏仁、贝母、桑白皮、石膏、甘草等组方,共计治疗13000余羽CRD病鸡,总有效率达97%以上。罗筑鸣等用金荞麦、火炭母、板蓝根、麻黄、桔梗、穿心莲、梅叶冬青、甘草、薄荷、胆酸和防风等组方,添加2%强力霉素,制成中西药复方制剂。对人工感染CRD进行治疗,治愈率达到84%,比纯中药治疗组和枝原净治疗组均高12个百分点。张希兵等报道,肌肉注射庆大霉素、口服复方甘草片,治疗CRD的效果显著。马林等报道,复方支原霸冲剂治疗CRD的效果优于环丙沙星,有效率达到93%。曾振灵等以黄连、黄芩、鹅不食草、茵陈、连翘、金银花和培氟沙星组成中西药复方制剂,对鸡败血霉形体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治愈率达到舛.1%,比单独使用培氟沙星高27个百分点。包慧芳等对中药神草百毒散进行了药效学试验,认为该方对CRD病鸡治愈率达93.75%,保护率达到81.82%。显著高于土霉素、红霉素的治愈率。王丽平等用纯中药制剂一呼舒治疗大肠杆菌和霉形体混合感染,体外试验表明呼舒比恩诺沙星有更强的抗菌活性。对鸡大肠杆菌和霉形体混合感染的治愈率达到100%,比恩诺沙星提高17个百分点。

1.3.2 中药防治CRD的研究概述

1.3.2.1 治疗鸡CRD的中药种类:从上述各种试验方剂来看,治疗鸡CRD的中药有以下几大类。 清热药: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黄药子、白药子、穿心莲、鱼腥草(清热解毒药);栀子、知母、石膏(清热降火药);黄连、黄柏、黄芩(清热燥湿药)。 解表药:麻黄、防风(辛温解表药);薄荷、菊花(辛凉解表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贝母、桔梗、半夏(化痰药);款冬花、杏仁、枇杷叶、桑白皮(止咳平喘药)。 补养药:甘草(补气药);麦冬(滋阴药)。 祛湿药:秦艽(祛风湿药);茵陈(利湿药)。 不难看出,清热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是用于治疗鸡CRD的常用药物。极少使用补养药、开窍药和外用药等,与防治ILT或IB的方剂略有不同。

1.3.2.2 存在问题:缺乏研究广度和深度。

1.4 中药防治鸡传染性鼻炎

1.4.1 防治鸡传染性鼻炎的中药方剂与药效 李金香等用白芷、防风、益母草、乌梅、猪苓、诃子、泽泻、辛夷、桔梗、黄芩、半夏、生姜、甘草等制成散剂,治疗传染性鼻炎(IC)病鸡3100羽,治疗效果比较满意。鹿瑞麟等用黄芩、知母、辛夷花、柴胡、前胡、桔梗等中药制成中药散剂,对鸡IC的治愈率达到98%。

1.4.2 中药防治IC的研究概述

1.4.2.1 治疗IC的中草药种类:从上述各种试验方剂来看,治疗IC的中草药有以下几大类。 清热药:知母(清热降火药);黄芩(清热燥湿药)。 解表药:生姜、辛夷、防风、白芷、(辛温解表药);柴胡、(辛凉解表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桔梗、半夏、前胡(化痰药)。 补养药:甘草(补气药)。 祛湿药:猪苓、泽泻、(利湿药)。 涩肠止泻药:乌梅、诃子。 不难看出,解表药、化痰药是用于治疗鸡IC的常用药物。极少使用清热解毒药、补养药、开窍药和外用药等,与防治ILT、IB和CRD的方剂也有差异。由于用中药防治IC的报道较少,对中药防治IC的认识不够全面,尚需试验研究或临床验证。

1.4.2.2 存在问题:缺乏研究广度与深度。

1.5 中药防治多种传染性呼吸道病

1.5.1 防治多种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中药方剂与药效 韩玉富等D6]用六神丸配伍病毒灵治疗ILT和IB,对ILT的治愈率达到91%,对IB的治愈率达到89%,未治疗组死亡率分别达到46%和62%。同时对尚未表现症状的鸡用黄连、黄芪、地榆、桔梗、苏子、栀子、蒲公英、大青叶、当归组方,进行药物预防,有效保护率达到100%。韦惠锋等用麻黄、黄芩、黄柏、金银花、大青叶、生地、甘草等组方,对ILT、IB和CRD的治愈率为98.5%。曾振灵等以复方中西药为原料制成的喷呼通喷雾剂,对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败血霉形体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治愈率达到90%,比环丙沙星提高37个百分点。曾振灵等以复方中西药为原料制成的喉正康冲剂,对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败血霉形体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治愈率达到90%,比环丙沙星提高37个百分点。

1.5.2 中药防治多种传染性呼吸道病的研究概述

1.5.2.1 治疗多种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中药种类:综合上述各个方剂,治疗多种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中药有以下几大类: 清热药:金银花、蒲公英、大青叶、(清热解毒药);栀子(清热降火药);生地黄(清热凉血药);黄连、黄芩、(清热燥湿药)。 解表药:麻黄、苏子(辛温解表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桔梗(化痰药)。 补养药:黄芪、甘草(补气药);当归(补血药)。 止血药:地榆。 从仅有的几个方剂看出,由清热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和补养药组方,对多种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均有比较好的疗效。可以看出,大部分药物与防治ILT、IB或CRD的方剂药物相同或属同类。由此可见,对于传染性呼吸道疾病而言,一方多治是可能的,但还需要大量的试验筛选。但是,不同传染性呼吸道病的临床特征差异较大,最好研究开发针对某一种传染病的特效中药方剂,不可强求全而泛。

1.5.2.2 存在问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2 展望

2.1 中药防治鸡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研究前景 综上所述,中药防治鸡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疗效十分显著,不亚于西药,对病毒性呼吸道疾病尤佳。我国养鸡单位规模小、区域密度大、鸡场设施差及饲养管理技术落后等,造成鸡病发生率居高不下,研究开发防治禽病的中药,市场前景十分诱人。传染性呼吸道疾病也是导致鸡场用药量攀升主要因素之一,不仅提高了养鸡成本,也导致肉、蛋药物残留量严重超标,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直接影响了禽产品出口创汇。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研制高效、低毒、无残留、无环境污染的新兽药,替代目前使用的某些抗生素和化药。中药就是这样一类具有研究开发潜力的药物。因此,研究开发防治禽病的中药,不仅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也将为人类健康做出重要贡献。我国兽药生产技术落后,几乎没有自主创新的兽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时期,兽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从目前临床应用的药物中可以看出,有一半左右来自于天然产物或其衍生物。而我国有几千年应用中草药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和实践基础,且天然药物资源十分丰富,从中药的研究人手开发我国自主创新兽药将是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

2.2 中药防治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研究方向 首先根据传统中医中药理论和现代中医中药学研究成果,针对某种传染性呼吸道病的症状特征,通过实验室和临床研究,筛选出高效的中药方剂。筛选方剂的研究既不可漫无边际、大海捞针式,也不可仅靠草拟方剂、做简单的临床验证。需要科学严谨的试验设计支持,大量试验数据证明。然后,对筛选出的中药方剂进行药效学、药理学研究。根据中药复方霞弹理沦,中药方剂的功效是多成分、多系统和多靶位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要从整体、细胞乃至分子水平,选择多项检测指标阐明各成分间的互作规律。进而,借助现代仪器设备和先进实验技术,分析研究中药方剂有效成分(多种);并对各种有效成份进行优化组合,再进行药效学和药理学研究,筛选出最佳配方,并进一步研究最佳配方的治病机理。最后研制成合适的制剂。

2.3 几点建议

2.3.1 要改变观念,加快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步伐。大胆探索中药与西医结合的路子,研究适合于西医对症治疗的中药方剂,这是中药走出国门,占据国际市场的必由之路。树立中药是天然绿色的观念,中药防治畜禽疾病的研究,不仅要解决畜禽疾病,更重要的是探索一条生产无药物残留肉蛋产品的路子,为人类的健康造福。

2.3.2 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增强兽药科技创新能力。在我国兽药研究开发的资金是极其微薄的,与畜牧大国极不相称。一般来讲,兽药企业规模太小,无力投入兽药研发经费。人药企业似乎不屑兽药研发。我国应该迅速扩张兽药创业规模,或与人药企业联合,形成大的企业集团,增强兽药创新的能力。企业集团与高校、科研单位密切联合,组成创新兽药研究联合体,实现科技人才资源与物质资源的优势互补。国家和地方应增加投入创新兽药的科研经费,尤其重点支持保证畜禽产品安全性的绿色兽药的研究与推广,通过科技创新保证畜禽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同步发展。

2.3.3 加快人才的培养,迅速建立一支兽药研发的队伍。我国还没有兽药学或兽药制剂学的专业。按照教育部学科划分的要求,不批准农业院校建兽药学类专业,制约了兽药研发专业人才的培养。做为兽药研发人员不仅应掌握药学专业的知识,还应该了解畜禽生理生化及疾病的特点,人医药学专业毕业的学生难以适用。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兽药科技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

养鸡知识:鸡常见寄生虫驱虫方法


时值冬季,应对鸡进行驱虫,可避免鸡冬季死亡,鸡常见寄生虫有前殖吸虫、鸡绦虫和鸡蛔虫等三种,驱虫方法如下。

前殖吸虫

前殖吸虫寄生在鸡的腔上囊、输卵管和直肠中。症状为病鸡食欲减退,明显消瘦,精神沉郁,常下无黄蛋、软壳蛋、无壳蛋。有时从泄殖腔内排出蛋壳碎片或流出大量浓稠的灰白色黏液,严重的可引起死亡。防治可用六氯乙烷,按每只鸡0.3克拌入饲料中喂服,每日3次,连喂3天。

鸡绦虫

绦虫病寄生在鸡小肠内。症状为病鸡羽毛蓬乱、两翅下垂、贫血消瘦、下痢或出现麻痹等,最后衰竭死亡。治疗可用硫双二氯粉,按每千克体重0.2克~0.3克混于饲料中喂服。

鸡蛔虫

鸡蛔虫寄生在鸡小肠内。主要危害3个月~10个月的鸡,成鸡常为带虫者,一般不显病症。症状为雏鸡、中鸡感染后,通常表现为鸡冠苍白、黏膜贫血、消化障碍、精神萎靡、两翅下垂、羽毛逆立,以致消瘦死亡。治疗可用驱虫净(四咪唑),按每千克体重40毫克~60毫克,混于饲料中喂服或溶于水饮服。

发酵床养鸡实用技术研究


有效微生物(EM)制剂自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比嘉照夫研究成功以来,在养殖业方面有良好作用,因而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在我国以往大多数是在微生态发酵床上养猪应用,其在除臭、防病、提高免疫力以及改善猪肉品质等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优势。

1. 发酵床养鸡鸡舍建造技术要点(1)发酵床鸡舍地址的选择。选择地势高燥、平坦、运输方便、远离村庄的地方。(2)发酵床鸡舍的建设要求:①鸡舍的坐向最好为坐北朝南,或偏向东南。②棚体:长60米,宽12.5米,棚高3.5米。其中围墙高1.8米,顶棚坡度1︰4。③窗门:南北两墙上每隔0.5米,开一个宽为1.3米、高1.0米的窗。④天棚顶最高处每隔10~12米开一个长8.5米,宽3.5米,高1.0米的天棚,利于有毒气体逸出和扩散,新鲜空气的进入。2. 发酵床的制作发酵床的主要原料是木屑、稻壳,一般我们经常铺40~45公分厚,即3~4麻袋木屑或稻壳。每平方米再撒上30斤黄土和半斤的兽用粗盐,粗盐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有利于有机生态菌微生物的繁殖。再按每平方米1.0斤把配好(加100倍水)的有机生态菌洒上去。注意锯木屑和稻壳的含水量在60%以内,这里要特别注意,当发酵床做好以后,不要立即把鸡放上去。先进行前期发酵,一周以后可以放雏。3. 管理方法大棚调温方法:冬天,温度降低时,选用透明度较好,保温性强的塑料膜或大棚膜覆盖窗、门、天棚,当室外温度降到零度以下时,窗、门内加盖一层塑料膜,发酵床内的有益微生物繁殖会产生大量的热或棚内加设热源。但应注意通风换气,防止疾病发生。春、秋天,随着温度升高或降低,及时适度揭开或覆盖塑料膜。夏天,主要做好降温工作。偏热时,要打开所有的窗和通风口,有条件时开电风扇降温,被阳光照射到的地方外挂遮阳网。禁止烟火、鞭炮在鸡棚旁施放,避免鸡惊而死亡。4. 发酵床养鸡降低氨气措施改善饲养环境条件,最大限度的降低舍内氨味:肉鸡养殖突出的问题是温度与通风、除湿的矛盾不好解决,导致小气候环境恶化,特别是舍内氨气,是诱发大肠杆菌病的祸根。常常在管理不正确情况下产生氨气,为防止氨气对鸡的危害,其具体做法是:(1)在加强保温的同时,加强通风。充分利用鸡舍的长轴通风、对流通风,有条件的进行机械通风。(2)加强垫料管理,防止饮水器漏溢水,及时更换或添入新垫料,最好每隔3~5天更换一次干燥卫生垫料。(3)于饲养前期(净化鸡群后),用0.3% (3两有机生态菌加100斤水)有机生态菌饮水,能有效地降低肉鸡粪便中氮、磷的排出量,抑制发酵,减少氨等有害气体的产生,降低氨味。(4)于饲养中期,在饮水中添加0.2%的食醋,每周1~2次,能在降低氨味的同时促进消化。(5)于饲养的中后期(30日龄后)。一是应用蒜醋液(每只肉鸡每次用蒜0.1~0.2克,按蒜:醋=1:4的比例,将蒜碾成蒜泥用醋浸泡)兑水饮服,每日两次,连用4~5天为一疗程。能有效降低氨味,提高饲料利用率。二是在应用抗大肠杆菌病的药物后,应用微生态制剂效果较好。(6)平时多注意表面层的水份。注意观察表层垫料的含水量情况,不能扬尘,可以用手抓一把料,对着阳光吹口气,如果有扬尘,则需要喷洒一点水或50~100倍稀释的有机生态菌到垫料表面。如果太干,则需要洒上点水,最好是用1%的有机生态菌液水(99公斤清水+1公斤有机生态菌),如果阴雨天气发现表层垫料过湿,则要用耙铲插入料中约15厘米松料,以便空气进入,加速发酵产热,蒸发更多水分。太湿的情况下,也可采用掺新鲜垫料进行中和水分的方法。总之要使表面层垫料的含水量在30%左右。(7)有机生态菌微生态垫料微生态平衡的维护,主要做好以下几点:①需要增加垫料厚度,即补充垫料,特别是进入冬天,或气温转冷的天气情况下,靠别的措施无法根本解决问题的情况。②添加有活力的菌种,如添加有机生态菌,在15厘米以内层中每平方米洒人1%的1~2公斤高活力有机生态菌。③减少饲养密度,这种做法主要是雏鸡进入中大鸡阶段,需要在进行密度调整的情况下进行。(8)定期通风虽然采用发酵床养鸡鸡舍空气得到大大改善,基本没有不良气味,但建议在每天中午温度较高时开窗通风,以降低舍内湿度也有助于排出多余的氨气、尘埃、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使得空气更加新鲜,从而减少呼吸道及肠道疾病的发生。上述措施要综合起来应用,不是一项技术就能解决氨气问题。

可爱的宠物鸡——招财鸡


招财鸡是一种可爱的宠物鸡,其也叫矮脚鸡、矮脚茶花鸡。招财鸡原产于泰国和东南亚一带,后引入我国并与我国云南本地的茶花鸡杂交形成近日的矮脚茶花鸡,招财鸡是所有的鸡品种中最可爱、体型最小的宠物鸡品种。目前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人将其作为观赏鸡或者宠物鸡来饲养。

一、品种来源

后来被带人带进云南与云南本土的茶花鸡杂交,经过多年的发展型成了中国版的茶花观赏鸡,由于本地人不知招财鸡的叫法,只知杂交出来的鸡,相比云南茶花鸡,脚矮了很多就把它称之为矮脚鸡。有人又说是泰语的(译音)。招财鸡分为国内招财鸡和纯进口品种的招财鸡。

我国唐代文学家陈鸿《东城父老传》记有:玄宗(公元712--756年)治鸡坊于两宫间可见我国古代皇宫贵族当时喂养宠物鸡喜爱到了何等程度。

这一观赏鸡品种是在唐代之前由东南亚一带国家流入我国的。当时东南亚其它国家与云南大理国友邦互交。这一观赏鸡品作为贡品进贡传入我国古代云南大理国,并在云南繁衍发展。

二、生活坏境

西双版纳平均海拔高度523m,四周群山环抱,澜沧江流经坝子中心,气候炎热,属典型的热带气候。盛产水稻、玉米、大豆及多种热带作物,动、植物天然饲料资源极其丰富,非常适合招财鸡生长。招财鸡在版西双版纳原始森林一带与本地土鸡茶花鸡长期杂交繁衍型成西双版纳独有的始野生鸡种版纳矮脚茶花鸡。

版纳矮脚茶花鸡,野性十足、体型小巧、善于高飞、肉质细腻鲜甜。是最接近原鸡的一种鸡种。本地人视为美佳肴、滋补珍品。由于本地人长期捕捉,使这一种类在国内野外几乎接近灭绝,只有少数云南傣族人家圈养三五只,用来宴请贵宾的高级菜肴。

随着这个招财鸡这个品种被国内玩家发现,很多观赏鸡爱好者千山万水跋涉到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人家找寻,不惜重金收买。更有玩家从泰国进品纯种的招财鸡。泰国还每年举行招财鸡选美大赛。主要是从体型和毛色上做比较先取最美的招财鸡鸡王。最高奖金多达1万美元。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69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鸡温室养殖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