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大棚蔬菜氨中毒

冬季和春季大棚蔬菜容易发生氨气中毒,主要是由于天气连续晴朗高温造成的。应该引起农户的重视,发现氨气中毒后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氨气中毒症状:

中毒蔬菜轻者叶片呈现不定形的块状枯斑,叶缘呈灼伤状。重者植株根部由褐变黑,丧失吸收肥水的功能,地上部分逐渐枯萎死亡。导致蔬菜生长发育不正常,造成大棚蔬菜栽培经济损失严重。

预防及抢救措施:

1、排放氨气选用pH试纸,测定棚摸内水珠的pH值浓度,当pH值在8.2以上时及时放风排气。

2、除放风排气外,一是快速灌水,降低土壤肥料溶液浓度;二是根外喷施惠满丰等活性液肥,平衡植株体内和土壤的酸碱度;三是在植株叶片背面喷施1%食用醋,可以减轻或缓解危害。

3、施肥方法棚栽蔬菜施基肥或者追肥,应注意如下几点:一是施用有机肥作基肥的,一定要充分腐熟;二是化肥和有机肥只能深施,不能在地面撒施;三是施肥不能过量,特别是追肥宜少量多次追施;四是适墒施肥,或施后灌水,使肥料能及时分解释放。

因此,在冬春季节要注意天气情况,及时排风放气,最主要的是施肥方法要正确,要少量多次施肥,这样才能使肥料及时分解,不会导致蔬菜氨气中毒。

相关推荐

蔬菜大棚养蜈蚣无冬眠养殖法


编者按:近年来,由于对药用蜈蚣的不断开发与利用,致使我国野生蜈蚣的资源不断减少,货源紧缺,价格上涨,不少地区的养殖户开始尝试人工养殖。蜈蚣是冷血动物,生长最适温度范围是20~36℃,在温度低于10℃时便停止进食,在-5℃左右进入冬眠。要维持适合蜈蚣生长发育的温度,对于养殖户来说成本太高。安徽萧县的养殖户经过多年的尝试与研究,终于解决了这一难题,首创了蜈蚣无冬眠养殖法。这种养殖模式是利用稍加改造的蔬菜大棚养蜈蚣,既打破了蜈蚣冬眠,又降低了养殖成本。本文为大家详细介绍利用蔬菜大棚无冬眠养殖蜈蚣的技术。

一、蔬菜大棚建设

1.大棚搭建

养殖蜈蚣应选择在远离市区及人口聚居区,找土质较好、周围有树的70~80平方米的空地,用来搭建相当于日光温室模式的蔬菜大棚。与一般温室大棚不同的是,在大棚顶部塑料膜的上面,除了每间隔0.5米要加一个草苫子外,还要在草苫子上面多铺一层塑料膜。然后将双层塑料膜分别压紧固定好,这样可以使大棚的温度一直保持在高温恒温的状态,达到保温的效果。另外还要在大棚两边的墙上开几个通风用的窗口,以便在温度过高或者湿度过大时进行通风排湿。蔬菜大棚室内面积一般为70平方米左右。建好大棚后可以在大棚的周围栽种一些南瓜、佛手瓜等,待瓜蔓长成以后,可以与周围的树木一同为大棚遮荫。

2.栖息床

一般可以建成瓦片码的栖息床或砖块码的栖息床。瓦片码的栖息床最少得用两个瓦片叠放在一起,叠放时,使两瓦片的突起部分相互支撑,瓦片之间形成一定的空隙供蜈蚣栖息。栖息床的间距为10~15厘米,行距为30~40厘米。砖块码的栖息床是用砖块按一定的方式码成的(/),砖与砖之间保留一定的缝隙作为蜈蚣的居所与钻爬通道。建好栖息床以后,饲养人员还应用1/1000的高锰酸钾水溶液为栖息床及大棚内蜈蚣活动的场所进行消毒,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3.供热设施

冬季升温是打破蜈蚣冬眠的一个关键环节,安徽萧县的养殖户采取煤火炉加热的方式供热。

4.塑料薄膜贴墙防逃

在建好蔬菜大棚后,可采取塑料薄膜贴墙法来防止蜈蚣逃跑,就是在大棚的内壁贴50多厘米高的光滑的塑料膜。光滑的内壁可以有效地防止蜈蚣逃跑。

5.栽种蔬菜

在蔬菜大棚里,铺设好蜈蚣栖息床后,要在栖息床之间栽种一些蜈蚣喜欢吃的小青菜,如小油菜、小白菜等。

6.饮水设施

在蔬菜大棚里,还应设置供水设施为蜈蚣提供饮用水。常用的供水设施是用浅一点的饮水盘,饮水盘需嵌在蜈蚣活动场地的地面下,饮水盘口应与地表面相平,且方便移动。在饮水盘底部铺放一层水砂,以防蜈蚣饮水时掉进水里难以爬出。水盘在大棚内应多设几处,以方便蜈蚣饮水。另外,大棚内菜叶上的露珠也可以为蜈蚣提供饮用水。

二、引种与投放

大棚及配套设施建好后即可引种。做种的蜈蚣不但要符合国家药用标准,在其他方面也需有很强的优点,如生长速度快、周期短等。做种的蜈蚣最好是已达四龄的成虫,体长在11厘米左右。引种的时间原则上一年四季都可以,但以立夏前后(5月上旬)引种最合适,这时候的雌蜈蚣已经进入繁殖期,即将产卵。雌蜈蚣是否怀卵很容易看出,怀卵后的雌蜈蚣腹部明显膨大。雄蜈蚣体形较瘦长,活动灵敏,爬行速度快。投放时,雌雄蜈蚣应按4∶1的比例投放,投放密度为每平方米500条,7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一般投放蜈蚣35000条左右。

三、蜈蚣的饲养与管理

1.孕育期的饲养与管理

饵料:种蜈蚣的饵料主要以鲜活的黄粉虫大的幼虫为主。人工养殖的黄粉虫质优价廉,很适合用来饲喂蜈蚣。

饲喂:蜈蚣有昼伏夜出的习性,白天在窝内栖息,夜间出来活动、觅食。晚上8~12时是蜈蚣出来活动的高峰期,天亮以后就难以见到蜈蚣了。所以,一般在晚上8点左右喂食最为合适。另外,刚引进大棚的种蜈蚣属四龄的成虫,雌蜈蚣正处于孕育期(30~40天),在这期间雌蜈蚣有大量进食和积蓄营养的习性,应投喂足够量的黄粉虫,使蜈蚣吃饱吃好,便于多产卵。喂食时不要翻动蜈蚣的栖息地,以免其受惊影响产卵及孵化。

每天的投饵量需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因为每条蜈蚣并非每天都摄食,而是每饱餐一顿后2~3天内不再进食。但不可能所有的蜈蚣都在同一天取食,另外的2~3天都不取食,因此每天都得投喂,每天投饵量不一定一样多,只能根据经验确定,如果头一天投喂的饵料全吃光,第二天可略增加一些,如发现有剩余饵料,第二天可略减一些。另外,蜈蚣能常年吃上大棚内新鲜的蔬菜,也可减少一些疾病的发生。

供水:每天换水一次。註意换水时要清洗干净饮水盘,以免蜈蚣在取食时将食物残渣带入水中污染饮用水。

合理的温、湿度:种蜈蚣生长温度应保持在25~35℃之间,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70%之间。种蜈蚣投放大棚时正值春末夏初时节,早中晚的温差相对比较大,早晨和晚上应堵严通风口,关好门窗,使大棚内的温度保持在恒温状态,中午应通过洒冷水进行降温,并打开通风窗口进行降温排湿,以免温度过高或湿度过大影响种蜈蚣的生长发育。

防种蜈蚣逃跑:对孕育期的蜈蚣必须不定期地进行巡视检查。只要大棚内壁上有一条垂直的粗糙的划痕,蜈蚣就可沿此划痕爬到棚外,造成大量逃逸。尤其是雌蜈蚣在临产期为了寻找合适的产房,会到处乱爬,因此,在管理时,一定要经常检查大棚内壁上贴的光滑透明膜是否完好光滑,有无划痕,接口是否严密平整,四角是否出现皱折等。如塑料膜表面有粘滞性灰尘或污物也应及时清除,以免构成蜈蚣逃逸的扶梯。若发现塑料膜被蜈蚣咬破,应马上用透明胶补好。

2.产卵及孵化期的饲养与管理

蜈蚣为卵生,寿命在6~10年。产卵期的温度应保持在20~28℃,湿度不宜太大,控制在50%左右即可。蜈蚣在产卵时最怕惊扰,若受惊扰,它就会停止产卵或将卵粒全部吃掉,这就是蜈蚣的保护性反应。在蜈蚣产卵时,一定要保持环境安静,不要有大的噪声,不要去翻窝观看。蜈蚣在不受外界惊扰的情况下,顺利产卵过程需2~3小时。蜈蚣产完卵后,会侧转身体用腹足把卵粒托聚成团,悬空抱在怀中进行孵化。蜈蚣产卵、抱卵孵化的时间为40~50天。在这期间,雌蜈蚣一直不吃不喝,不离开卵或幼体,可以不投食,但必须按时加水,将湿度控制在60%~70%之间,温度控制在20~36℃之间。在这期间如果温度、湿度不合适,则会使孵化中断,胚胎停止发育而死亡。另外,蜈蚣孵化期正值炎热的夏季,应经常在大棚里洒冷水降温。并且每天必须开启门窗排湿,以防止高温高湿使蜈蚣患黑毒病而死亡。如果孵化条件合适,经过40多天后,2~3厘米长的小蜈蚣便会脱离母体,出来活动觅食了。

3.共育期的饲养与管理

共育期是指成虫与幼虫在一起混养的时期。在共育期,应维护好大棚内的温湿度,温度保持在25~30℃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之间。如果温度过高,达到38℃以上时,蜈蚣体内的水分就会散失,它的一切活动都将停止;如果温度升至39℃以上时,其身体会干枯死亡。在多雨的季节,饲养人员应多註意大棚内的温湿度,及时进行升温排湿,防止低温高湿,防止蜈蚣患上腹胀病。到了冬天,当大棚内温度低于20℃时,饲养人员应及时点燃供暖炉升温,并不定时地洒水,增加湿度。另外,在共育期应尽量使幼蜈蚣居于瓦片的最底层,以利于其吸收水分,快速生长。

适宜的饵料:小蜈蚣的饵料应以多汁、柔软的动物饵料为主,如黄粉虫的小幼虫、精肉等,投喂时精肉应剁成肉泥。而雌蜈蚣和成体雄蜈蚣还是应以饲喂黄粉虫大的幼虫为主。

供水:在共育期,除了放置饮水盘外,还要放置吸水海绵。饲养人员每天要不定时地在吸水海绵上洒水,使它一直保持着蓄水状态,以保证小蜈蚣正常饮水的供给。

防幼蜈蚣逃跑:幼蜈蚣体小足多攀附逃跑能力更强,一般养殖人员很难发现,与成体蜈蚣相比更难防逃,这就需要养殖人员在日常管理中多註意观察,随时检查,多加防范,及时擦拭干净墙壁上的塑料膜。

四、疾病防治

脱壳病:此病多发于雨季。栖息场所湿度过高,由真菌引起。初期表现为蜈蚣躁动不安,来回爬动,后期行动滞缓,最终因不食不动而死亡。发现病体和死亡的蜈蚣要及时拣出,然后用阿莫西林0.25克,研成细末,加入1000克饮用水中拌匀供蜈蚣饮用。连喂数日,直至病愈。

五、成体蜈蚣的采收

幼蜈蚣生长到四至五龄,体长达10厘米以上时,绝大多数都已达到了药用标准,而且都已进入了性成熟期,此时也正是商品蜈蚣最佳采收期。采收主要以雄体和老龄雌体为主。采收时要从中挑选出个体肥大、健康强壮、体表色泽鲜艳、活动力较强的蜈蚣,并按4∶1的雌雄比例选留好种蜈蚣,其余均可以作为商品蜈蚣进行采收。采收时间一般是在每年的4~5月份。蜈蚣有1对颚牙,是自卫与攻击的有力武器,因此采捕时要准备好工具。通常是用竹筷、镊子作为采捕工具,以光滑塑料水桶为存放器具。采捕时,先将瓦片揭开,发现蜈蚣后用筷子或镊子夹住,放入存放器具内。

六、蜈蚣成虫的加工与储藏

将蜈蚣放入盆中,用70~80℃的热水烫死,应註意水的温度不宜过高,否则会将蜈蚣烫烂。然后将蜈蚣伸直拉长,用大头针订在硬纸片上,置于阳光下晒干。然后每100条捆在一起,用塑料膜包好装在纸箱中封严,存放于阴凉干爽处待销。(北京中农)

中华鳖氨中毒症诊断与防治方法



氨中毒症是指水质不良、水中氨量过高引起的疾病;鳖对氨的忍耐力较低,当每立方米水中含氨量达到100毫升以上时,鳖就会中毒发病。
鳖池中氨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池中水不流通,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工厂化温室养鳖时,随着鳖个体增大,残饵和鳖的排泄物大量沉积,池中腐败物过多,由于微生物的大量分解形成大量氨,这种情况如不及时换水,则会引起本病的发生。
患氨中毒症的病鳖,腹部、四肢明显充血,背甲变软,爬上岸不吃食,不活动,这种病在工厂化养鳖场经常有发生。
1.诊断
外部检察病鳖的四肢、腹部明显充血、红肿、溃烂,以致形成溃疡,裙边溃烂成锯齿状或产生许多小疙瘩;结合池水氨氮分析,即可确诊。
2.防治
经常按每立方米50~70克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并定期换水,保持池水清洁;发病时及时换水,池水需全部更换,约10天左右即可自然痊愈。

甲鱼养殖常见病氨中毒症的防治技术



氨中毒症是指水质不良、水中氨量过高引起的疾病;鳖对氨的忍耐力较低,当每立方米水中含氨量达到100毫升以上时,鳖就会中毒发病。
鳖池中氨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池中水不流通,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工厂化温室养鳖时,随着鳖个体增大,残饵和鳖的排泄物大量沉积,池中腐败物过多,由于微生物的大量分解形成大量氨,这种情况如不及时换水,则会引起本病的发生。
患氨中毒症的病鳖,腹部、四肢明显充血,背甲变软,爬上岸不吃食,不活动,这种病在工厂化养鳖场经常有发生。
1.诊断
外部检察病鳖的四肢、腹部明显充血、红肿、溃烂,以致形成溃疡,裙边溃烂成锯齿状或产生许多小疙瘩;结合池水氨氮分析,即可确诊。
2.防治
经常按每立方米50~70克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并定期换水,保持池水清洁;发病时及时换水,池水需全部更换,约10天左右即可自然痊愈。

甲鱼养殖常见病氨中毒症防治技术



一、病因
养殖池中水长期得不到更换,大量粪便及残渣剩饵堆积池底,沉积发酵,水质恶化,引起水中氨含量增高,当氨氮含量高达0.01%以上时,就会引起鳖氨中毒。
二、病症
氨中毒主要症状表现为:四肢、腹部发红、充血;腹甲发软、出血,甚至溃烂,有时有水泡;病情严重时,背腹甲边缘长满疙瘩,并逐渐溃烂;身体萎瘪,肋骨外突非常明显;裙边往往呈锯齿状腐烂;身体逐渐消瘦,食欲不振,活动迟缓,最终拒食直至死亡。
三、防治措施
1.预防方法:①土池放养前要挖出池底过多淤泥,保持底泥20~30厘米即可;②定期换水排污,使水质清新,透明度30~40厘米;③在甲鱼池中,可悬挂部分袋装的斜发沸石颗粒来吸收氨,使用过程中,每过1~2个月,将袋取出用5%的食盐水浸泡沸石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干燥后装袋重新使用;④经常开增氧机或罗茨鼓风机充气、增氧、曝气,使有害气体逸出;⑤池中移植部分水生植物,利用水生植物吸收水中氨;⑥定期泼洒光合细菌或沸石粉吸收、转化水中氨氮。
2.治疗方法:发现氨中毒的甲鱼,马上移到清水隔离池,并经常换水,饵料主要投喂鲜杂鱼,量要少。在配合饲料中添加5%~6%的沸石粉,还应添加酶制剂和维生素E(维生素E有抗亚硝酸盐中毒的作用)。对食欲不强者,可每天注射能量物质,使体质很快恢复。

毛皮兽一些中毒病的预防和治疗


凡以剥取毛皮为主要目的的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统称为毛皮兽。如家养动物中的山羊、绵羊、家兔和家猫等;野生动物中的香鼠、艾虎、松鼠、猞猁、豹等,特别是红狐、北极狐、紫貂、黄鼬、水獭等,都是能生产经济价值很高的优质毛皮的毛皮兽。有的野生种类经过长期驯化,已在人工饲育条件下进行繁殖、改良和利用,逐渐变成家畜,如水獭。我们今天介绍的是:毛皮兽一些中毒病的预防和治疗,一起来了解一下。

1、肉毒梭菌中毒
该病是由于食肉动物食入腐败变质含有肉毒梭菌的肉类食物而发生的一种中毒性疾病。临床上以出现运动中枢神经系统麻痹和延脑麻痹为特征,死亡率高。是由肉毒梭菌污染鱼类、肉类等动物性饲料,细菌繁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外毒素,动物食入后发生急性中毒。此类中毒的防治措施是不喂腐败变质的饲料,不新鲜的应煮熟后再喂,注意饲料要低温保存,不要堆放过厚,配好的饲料应及时喂完,不要存放过久,尤其夏天一定不要放松警惕。在霉变季节应预防接种肉毒梭菌C型菌苗,成年兽每只皮下注射2毫升,免疫期可达5个月,也可用C型类毒素,每只皮下注射1毫升。食用有毒鱼中毒后应立即停喂,改换饲料,增添新鲜适口性强的动物性饲料,多饮水或绿豆白糖水等,个别严重的病兽可皮下分点注射10%的葡萄糖液和维生素C或者肌注维生素E和青霉素。应禁用有毒或者腐败的鱼做饲料,不明来源的鱼应及时询问有经验的养殖人员后再决定是否使用,不要将鱼和其他饲料过早混合堆放,混合后應及时喂完,同时要补充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B1等。
2、变质饲料中毒
在饲喂过程中一旦发现饲料霉烂变质,应立即停喂并及时更换饲料,清洗料盆等用具,全群多饮水或绿豆白糖水等,对病兽个体可皮下分点注射10%的葡萄糖液和维生素B1;或者每日两次肌注青霉素。强化饲料的保管措施,严防饲料霉烂变质,禁用霉变饲料喂养动物。
3、食盐中毒
在饲料配制时要严控饲料中畜牧用盐量,加量要精确,不超标准,配制饲料时应先将盐充分溶解后方可均匀地拌入饲料里并充分搅拌混匀。注意添加海鱼或淡水鱼时,盐量的添加有所不同,含盐量高的鱼类及其产品应脱盐后使用。当发现动物食盐中毒时,应立即停喂含盐过量的饲料,增加动物饮水,做到有限制地多次少量饮水,对出现神经症状的,可静脉注射25%的山梨醇,以降低颅内压,治疗病兽脑水肿。

4、亚硝酸盐中毒
用堆放过久的青饲料和霉烂饲料喂毛皮兽易造成动物亚硝酸盐中毒。发现毛皮兽中毒,应立即弃用所喂饲料并更换饲料,用0.1%高锰酸钾溶液灌服5~10毫升或者让病兽自饮,且可皮下注射10%的葡萄糖液或维生素C、维生素B1。养殖场在储存饲料时,一定要合理储存并及时观察,在加工饲料时应仔细检查,剔除霉烂变质的饲料原料。

毛皮兽的生物学特性
1.性情凶暴、胆小怕人毛皮兽如银黑狐、北极狐、水貂、黑貂、海狸鼠等,基本上是野兽,不听人的呼唤,很难接近和捕捉。即或经笼养及部分人工驯化,其历史也是很短的。毛皮兽的这些习性,说明其对已形成的野生环境的适应性是一时难于改变的。
2.大部分是肉食兽毛皮兽大部分是肉食兽,这些兽类已适应于肉类食物,如果不喂给肉食,就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为了适应对肉类食物的消化吸收。其消化器官构造和生理功能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3.生理活动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其物质代谢随着季节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秋季用于生命活动过程的营养物质比春夏季为少,储积于体内用作贮备的物质较多,因此,秋季及早春时毛皮兽的物质代谢量要比春、夏季低得多。这种季节性的物质代谢改变,可引起动物体重的变化,例如银黑狐、北极狐和水貂,其体重秋季比夏季(7—8月份)提高25%—30%。体重增加,主要是体内存积大量脂肪引起的。

罗非鱼氨中毒后养殖户要迅速做好以下处理工作



随着近日水温不断回暖,养殖罗非鱼食欲恢复正常。在广东阳江白沙六村的3个养殖户发现了鱼体消瘦发黄、食欲不振、浮头时间长,水色由绿色变成绿黑色,发溴、起水泡并有异味的现象。该鱼塘都养有猪,水浅1.2~2.2水深。随着水温上升,塘底有机物及粪便尿水发酵腐败加剧,产生大量有毒物质及气体。引起藻类大量老化死亡。又加上没有新水换,氨氮、亚硝酸盐严重超标,使混养中的大头鱼、鲫鱼其他杂鱼首先出现死亡,有个别鱼塘罗非鱼有零星死亡,死亡的鱼解剖看到肾脏明显肿大、肛门处、鳍处有充血。

处理方法:

1、将猪的屎尿分流:减少猪尿直接下塘或粪尿都不排下塘。

2、加注新水源:是最好有效的方法,改善池塘水环境,可增加溶氧、营养盐及微量元素,冲淡代谢毒物的浓度,促进有益藻类生长。

3、对无法加注新水的罗非鱼塘,笔者使用凯明“高氧降解灵“来改良底质。增加底氧、氧化塘底淤泥,降解毒素,隔2~3小时使用“特种乳酸菌”来调节水质,第3天重复使用“高氧降解灵”1次,并配合增氧机搅动水体,加快有害气体逸出和有害物质的分解氧化。

4、在饲料中添加“金维素B”、“特种乳酸菌”投喂3~5天。增强胃肠功能,促进消化液分泌。

经过以上3~5天的处理,水质明显改善。绝大部分鱼恢复食欲。


氨氮4.5的池塘里白鲢鱼中毒死亡,还有的救吗?



氨氮4.5的毒,敢约么?敢!能约么?......

一般养殖水体氨氮含量要求不高于0.02mg/L,当氨氮含量高于0.5mg/L时,会损坏鱼、虾、蚌的鳃,导致无法进食和呼吸,直至死亡。但是当你遇到池塘水体氨氮4.5mg/L的情况时,敢接手去处理么?敢!勇气可嘉!能接手处理么?能!这份自信来自于对情况的准确判断和对所用产品质量的绝对信任!

2015年8月15日早上,接到湖北洪湖市燕窝镇挖沟村养鱼户谢兆华的电话,说池塘白鲢死亡有点严重,四五斤的大白鲢每天死亡六十多条。到了现场后更详细的了解了情况,谢老板的池塘有2.4万方水体,草鱼放养1.7万斤,白鲢6800斤,花鲢1700斤,鲤鱼1000斤。8月12日使用100斤漂白粉,第二天池塘水倒藻,清澈见底,透明度1.2米左右,开始死白鲢,每天七八条,到14日白鲢死亡数量上升到60多条。12、13日草鱼吃食不好,12日使用油糠拌恩诺沙星治疗,白鲢死亡数量没有减少。而死亡白鲢只有背部和鳃丝上有污泥,无其他症状。8月13日使用480斤渔肥,使用之后鱼不浮头,吃食好转,但是没有肥起来。由此可以得到结论:白鲢因为氨氮中毒死亡。

现场检测:

8月15日计算得氨氮为4.5mg/L。
8月15日经过两次稀释后,测得氨氮为0.5mg/L。

稀释方法:

取5ml池塘水,加矿泉水10ml,摇匀记为溶液1;取5ml溶液1,加矿泉水10ml,摇匀记为溶液2;取5ml溶液2测得氨氮为0.5mg/L;计算可得池塘水氨氮为4.5mg/L。
处理方法:
8月15日使用爽水解毒晶22包;
8月16日使用爽水解毒晶17包。
效果跟踪:
8月16日氨氮在1.8mg/L以上,死白鲢8条。
8月17日氨氮远在1.8mg/L以上,无白鲢死亡。
8月18日测得氨氮约为1.8mg/L,死白鲢1条。

什么情况下池塘水体氨氮容易超标?

1、池塘边有鸭篷、猪舍等,每天都有大量粪便直接排入的池塘;
2、过量使用强氯精、漂白粉、硫酸铜等,导致浮游植物大量死亡(即倒藻)的池塘,倒藻5~9月较为常见,7、8月危险较其他月份高,鱼密度高、温度高,尤其在8月,温度由高转低,上下水体对流,容易泛底,导致缺氧翻塘;
3、大量投喂饲料,但是鱼摄食不旺的池塘;
4、桡足类、枝角类、轮虫等浮游动物过多的池塘;
5、长期不清淤、不使用微生态制剂、不改良底质的池塘。

如何预防氨氮超标?

1、农家肥经过发酵再投入池塘,发酵的农家肥耗氧比未经发酵的低,而且更容易被藻类吸收;
2、强氯精、漂白粉、硫酸铜等,用好了是“药”,用不好是“毒”,慎用!
3、仔细观察鱼类摄食情况,投喂量根据吃食情况时时调整;
4、及时杀灭过多的浮游动物;
5、定期清淤、使用微生态制剂、改良底质,其中以微生态制剂效果较好,但是需要坚持、长期使用,优以光合细菌效果为好。

氨氮超标如何应对?

1、大量换水,最为安全、经济的办法;
2、根据氨氮含量的高低,采取相对应的措施,需要考虑池塘放养情况、天气、气温、水质情况等,使用降氨氮的产品有一定的风险,曾听说过好几次有人因使用降氨氮的产品导致翻塘的情况。



为什么蔬菜在冬季生长缓慢


1月份,对于种植越冬茬蔬菜的菜农来说,是一年当中最冷的时间,也是一年当中管理最困难的阶段。一方面,冬季连阴天增多,光照受到了限制,影响蔬菜光合作用;另一方面,气温到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气温的下降直接导致地温的下降,造成蔬菜根系不好,影响蔬菜长势。这两方面的原因经常会使蔬菜出现生长缓慢的问题,甚至出现歇秧现象,导致蔬菜没有产量。

一、越冬茬蔬菜生长缓慢原因

根系长势衰弱是蔬菜生长缓慢的根本原因。越冬茬蔬菜生长期间,根系由于各种原因影响,开始出现老化,表现为老根活性降低,新根扎不下去,所以根群浅,吸收养分和水分能力下降,从而导致蔬菜长势衰弱,产量低。

二、导致根系老化的原因:

1、地温不足

蔬菜根系生长要保持在12℃以上,新根才能生长,地温不足直接导致蔬菜不生新根。

2、土壤板结和盐渍化

严重影响根系下扎和更新,新根生长速度跟不上老根坏死速度,使新根少,而且过重板结和盐渍化更会加重根系的沤根现象。

3、根部病害多

镰刀菌、腐霉菌、及其它一些土传病菌造成的病害,严重削弱植株长势,造成不出新根,严重导致死秧问题。

如何预防甲鱼上岸死亡



池养甲鱼,当水温在10℃~15℃,就会停止吃食,潜入池底越冬,进入冬眠状态。但也有少数甲鱼,在冬季和早春气温仍然很低的情况下,却从池底的淤泥中爬上岸,有的在岸边挖洞,将全身埋入土中;有的无力挖洞,只好蛘缩在防逃墙边一动不动。这些冬眠期间上岸的甲鱼,往往全身疮伤,穿孔、疖疮、腐皮、烂头等都有,其中大约有一半左右会在冬季死亡,剩下的也难以活到来年的3月~5月。
造成冬眠甲鱼上岸死亡的原因,是由于生病引起,如穿孔病、腐皮病等。当生了这些病的甲鱼还未治愈就进入越冬期后,身体上的病灶仍在不断扩大,致使它们无法在池底淤泥中安全越冬,只好爬上岸以挖土深埋,来减少病痛。
预防冬眠甲鱼上岸死亡,应当在当地第一次寒流到来之前(水温在18℃,甲鱼还在吃食时)对准备留下越冬的甲鱼进行一次检查,发现已经生病的甲鱼,最好全部淘汰,不要留下越冬。如果要留下越冬,可内服3天~5天克血灵肠炎灵甲鱼复合添加剂,外用2天高效菌毒清速效菌毒清及二溴海因,力争在甲鱼冬眠前将病治好。
对于越冬期间已爬上岸的甲鱼,可用庆大霉素或卡拉霉素注射,用碘制剂浸浴,用红霉素药膏涂抹伤口,等病治愈以后,再放回池中越冬。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42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