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鹑螺

[学名]: Tonna olearium
[资源名称]: 带鹑螺
[外文名]: Giant Tun
 
[形态特征]:
 
壳大型,近球状,螺层约6层,膨圆。壳面淡黄褐色,被有壳皮,具粗大的螺肋,肋间有2~4条细螺肋。壳口大,半圆形,内面灰白色。外唇弧形,边缘呈缺刻状;内唇中央下凹,前端成一延长形的沟。无厣。
 
[原产地区]:我国的东海、南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中国、日本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匍匐生活于浅海泥砂质或软泥质海底

相关推荐

珠带拟蟹守螺


中文名称 珠带拟蟹守螺
拉丁名称 Cerithidea cingulata(Gmelin)
生物代码 580050020130010001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roda
中文目名 中腹足目
拉丁目名 Mesogastropoda
中文科名 汇螺科
拉丁科名 Potamodidae
中文属名 拟蟹守螺属
拉丁属名 Cerithidea
分布类型 海水,半咸水
形态特征 壳锥形,壳高30.0mm,壳宽11.5mm。螺层约15层。螺旋部高。每层具3条串珠状螺肋。体螺层上有9条螺肋,靠缝合线的一条为串珠状。壳黄褐色。每层中部具一条紫褐色色带。体螺层腹面左侧有一纵肿脉,外唇扩张。前沟短,厣角质。
生活习性 栖息于潮间带泥滩。

香鹑雁养殖项目简介


禽类新秀香鹑雁,是一种喜水的动物,它外型像鸭,可是却不象鸭那样喜水。因其体大肉多,富有野味而深受消费者喜欢,在市场上的售价也比普通鸭子高出很多。具有较高的肉用、药用、观赏等价值。香鹑雁对气候条件的适应性强,草食禽类,饲养成本低,它既耐寒又耐热,只要有草的地方,就能较好的生长,在冬春季节温度较低时,并不影响它的产量和体重。饲养香鹑雁投资少,见效快,一般在3个月左右便可销售。

香鹑雁是近年来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它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成份,有一定的食疗作用,经常食用对人的身体健康十分有益。老百姓都说:闻到雁肉香,神仙想断肠。

香鹑雁的外部形态特征

香鹑雁原产于南美洲,属于雁形,鸭科,禽类。因为雄性在繁殖季节能够发出麝香气味来吸引异性,所以它们才有了香鹑雁这样一个美名。

香鹑雁体形前后窄、中间宽。站立时躯体与地面平行,喙的基部和头部两侧有红色或黑色皮瘤。雄性香鹑雁的皮瘤要比雌性香鹑雁发达的多,这也是辨别香醇雁性别的主要途径。

香鹑雁的喙较短而窄,胸宽而平,腿短而粗壮,胸腿部分的肌肉比较发达。翅膀长达尾部。头顶有一排纵向羽毛,受刺激时竖起如冠状。它的羽毛丰满有光泽,羽色主要有黑色、白色、灰色以及黑白夹杂的花色。

香鹑雁的生活习性

1、香鹑雁喜暖怕寒,因而在炎热的夏季,其生产性能不受影响,而在寒冷的冬季则有可能停产,所以在北方地区养殖香鹑雁应当防寒保暖。

2、香鹑雁爱清洁,睡眠时间长,对于饲料不挑剔,可以适应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条件。这种雁喜欢集群生活,适宜大规模群体饲养。它的代谢旺盛,对氧气的需求量也大于其他禽类。

3、香鹑雁性情比较温顺,叫声柔哑,走起路来步态平衡,吃饱饭后常呈卧伏状,有时单脚着地呈金鸡独立状。雄雁则性情暴躁,容易发生争斗。

生产性能

与其它饲养的禽类相比,香鹑雁最大的特点就是生长速度快。香鹑雁在2月份开始正常产蛋。60天之后可以长到2至3公斤,80天后可长到3至4公斤,成年香鹑雁则能长到5至7公斤,其中公雁通常是6至7公斤,母雁5至6公斤。

在人工驯养条件下,母香鹑雁出生后150天到180天就开始生产,年产蛋量150180枚,蛋的重量一般为80克100克。香鹑雁的雌雄最佳配比率为1比5,种蛋受精率高达90%以上,孵化期为35天。

纵带鮠


中文名称 纵带鮠
拉丁名称 Leiocassis argentivitatus(Regan)
英文名称
地方名称
作者单位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鲇形目
拉丁目名 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 鲿科
拉丁科名 Bagridae
中文属名 鮠属
拉丁属名 Leiocassis Bleeker,1858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Ⅱ~7;臀鳍14一16;胸鳍Ⅰ~6一7;腹鳍6;尾鳍分枝鳍条15。鳃耙12。脊椎骨5十31~32。
体长为体高的2.8~5.2(平均2.8)倍,为头长的3.8~4.7(4.l)倍,为前背长的2.6一2.9(2.8)倍。头长为吻长的3.l~4.0(3.7)倍,为根径的2.8~3.4(3.1)倍。为眼间距的2.1~2.8(2.5)倍,为上颌须长的0.8~1.0(0.9)倍,为尾柄长的1.1~1.5(1.3)倍,为尾柄高的2.0~2.4(2.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5~1.9(1.7)倍

冠带鲉


[学名]: Pontinus tentacularis
[资源名称]: 冠带鲉
[外文名]: Stonefish
[别名]: 触手鲉、触手冠海鲉
 
[形态特征]:
 
背鳍Ⅻ-10;臀鳍Ⅲ-5;胸鳍16;腹鳍I-5。侧线鳞26。鳃耙6+1+9。 体长约为体高3.1倍,约为头长2.1倍。头长约为吻长3.1倍,约为眼径4.4倍。吻长约为眼径1.4倍。 体稍细长,侧扁。头大,头部棘棱显著,具鼻棘、眶前棘、眶上棘、眶后棘、蝶耳棘、翼耳棘、顶棘和颈棘。吻较长。眼中等大,椭圆形,上侧位;眶前棘及眶上棘基部各具1皮瓣,前者皮瓣短小,后者皮瓣粗长,向后几达背鳍起点;眶前骨下缘具2棘,后部1棘较大;眶下骨架呈板状,眶下棱具4棘;眼间隔较窄深凹,约为眼径1/3,额棱低平不明显。鼻孔2个,位于眼前,前鼻孔圆形,边缘具1小而宽薄的分支皮瓣,后鼻孔稍大近卵圆形。口大,前位,斜裂,上颌骨宽,后端伸达瞳孔下方。舌宽,前端游离、钝尖而突出。两颌牙细小而密,呈绒毛状,排列成牙带,上颌牙带稍宽于下颌牙带;上颌中央凹缺无牙;犁骨及腭骨均具绒毛状牙群。前鳃盖骨边缘具3棘,第一棘较强大,第二、第三棘小而靠近;鳃盖骨具2棘。鳃耙粗短,边缘具细刺;鳃盖条骨7;具假鳃。 鳞中等大,体被栉鳞;胸部和峡部被小圆鳞;两颌及头前半部无鳞。侧线斜直,侧线鳞呈管状,伸达尾鳍基底。 背鳍鳍棘发达,较短,不及体高1/2;鳍棘与鳍条紧相连,鳍条后端近达尾鳍基底。臀鳍基底短于背鳍鳍条部基底,第二棘为最强大。胸鳍宽圆:鳍条均不分支,下部鳍条稍肥厚,末端伸达臀鳍起点上方。腹鳍位于胸鳍下方,后端伸达肛门。尾鳍截形。 体红橙色,腹部浅色;体侧具4条不太明显的暗褐色横带。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东海),日本,菲律宾和印度洋。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居於水底的; 深度上下限 170 600 m

斑马带[鱼翁]


中文名称斑马带[鱼翁]


拉丁名称Goniistius zebra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科名鹰[鱼翁]科

拉丁科名Aplodactylidae

中文属名鹰[鱼翁]属

拉丁属名Goniisti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南日本,多半在南日本的温带海域。

生活习性
普通鱼种栖息于沿岸岩礁区。杂食性,主要摄食底栖动物,藻类。

枣螺


中文名称 枣螺
拉丁名称 Bulla vernicosa Gould
生物代码 580060020050010008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roda
中文目名 头楯目
拉丁目名 Cephalaspidea
中文科名 枣螺科
拉丁科名 Bullidae
中文属名 枣螺属
拉丁属名 Bulla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贝壳卵圆形。壳高41.3mm,壳宽32.3
mm。螺旋部卷施凹陷入体螺层内,壳顶中央形成一个深凹的小穴。体螺层膨胀。壳表白色,饰有黄褐色小斑纹,有时这些斑纹聚集形成3~4条不太明显的暗色横带。生长线精细而明显,常密集成皱褶。壳口稍高出壳顶,上部狭,底部宽而圆。壳口内面白色。
生活习性 暖海产,生活于潮间带低潮区附近珊瑚礁间沙质海底。

斜带石斑鱼(点带石斑鱼)


[学名]: Epinephelus coioides (Hamilton, 1822)
[资源名称]: 斜带石斑鱼(点带石斑鱼)
[外文名]: Fah-paan,Esturygrouper,Chairomaruhata,Ha moor,Chi hou
[别名]: 青斑、石斑鱼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行,侧扁而粗状。头大于体高。吻短而钝。口大,下颌突出,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后缘下方。上颌前缘具2较大圆锥齿及1能向后倒伏的齿丛,犁骨和腭骨具绒毛状齿。体被细栉鳞。侧线完全。尾鳍圆形。还有。。。(其他资料:身体延长,在头和身体的背部呈棕褐色,腹部底纹呈白色;无数橙褐色或是红褐色的小点分布于头、身体和鳍条的中部;身体上有5大不规则的、间断的、向腹部分叉的黑斑;第一个黑斑在前背鳍棘的下方,最后的黑斑在尾柄上;2个黑斑在中鳃盖,而另外的1~2个在次鳃盖和中鳃盖的边接处。当暴露于空气中时橙色的点变为褐色,而在防腐剂中则变得模糊。)
 
[原产国家]: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北太平洋西部和东南亚地区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北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48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北太平洋西部和东南亚地区 (Randall Heemstra,1991)。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为暖水性中下层鱼类,多栖息于岩礁海区,摄食鱼、虾类。(常栖息于大陆沿岸和大岛屿,但在河口、离岸100米深的水域中也可发现。)  ( 斜带石斑鱼常栖息于大陆沿岸和大岛屿,但在河口、离岸100米深的水域中也可发现。主要的繁殖期在3月至6月。雌鱼全长25-30厘米时成熟(2或3年龄鱼),而性转化常发生于55-75厘米体长。生殖力在1尾35厘米的鱼估计为85万粒,而62厘米的鱼约为290万粒。)

大沼螺(湖螺)的养殖


大沼螺,俗称螺蛳,广泛分布在我国的江河、湖泊、沟渠、溪流、池塘和稻田中,喜欢栖息在水质清新、天然饵料丰富、水草丛生和有微流水的地方,通常营底栖生活,以浮游生物、各种腐屑为饵,有群居的习性。大沼螺的养殖技术比较简单,特别是大沼螺的繁殖力较强,且可与鱼、虾、蟹、鳖等特种水产同池共生,因而目前大多数采取引种养殖、增殖保护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应掌握以下几个环节:

1.选好养殖水域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地现有的池塘、河沟、稻田甚至小型湖荡,发展大沼螺的增养殖。

2.搞好引种在选定的养殖水域里,每亩投放200-400千克大螺狮,让其繁殖后代,促进生长。

3.坚持合理利用大沼螺的繁殖一般自4月上中旬开始,直到9月底结束。当新繁殖的大沼螺长到一定规格后,就可起捕经过加工用于饲养青虾。每次起捕后都要留足一定数量的产卵亲体,让其继续产卵繁殖,繁衍滋生,确保持续利用。

四带笛鲷


中文名称四带笛鲷


拉丁名称Lutjanus kasmira (Forskal)

英文名称Blue banded snapp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笛鲷科

拉丁科名Lutjanidae

中文属名笛鲷属

拉丁属名Lutjan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见于南海诸岛海区和东海南部。

形态特征
体被中大栉鳞。吻钝尖。上颌前端具2小犬牙,下颌具1行尖牙。犁骨和腭骨具绒毛齿。前鳃盖骨后缘具1深凹刻,与间鳃盖骨结节相嵌合。体侧具4条蓝色纵带。幼鱼在背鳍鳍条下方具1黑斑,随生长消失。

生活习性
海(水)生。暖水性鱼类。常见于热带珊瑚礁海域。围网、钓钩捕获。全长达300毫米。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98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