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吻棱鳀

中文名称 黄吻棱鳀
拉丁名称 Thrissa vitirostris
英文名称 orangemouth glassnose
地方名称 Thryssa vitirostris (Gilchrist and Thompson, 1908)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鲱形目
拉丁目名 Clupeiformes
中文科名 鳀科
拉丁科名 Engraulidae
中文属名 棱鳀属
拉丁属名 Thrissa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3.4~3.8倍,为头长4.0倍。头长为吻长4.7~5.4倍,为眼径4.0~4.5倍,为眼间隔3.4~3.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0~1.1倍。
体延长,侧扁,背缘稍隆起,腹部窄尖,具棱鳞15~16+9个。头中大,侧扁,头顶直而上倾,中央具纵棱。吻短而钝,吻长稍小于眼径。眼大,中侧位。眼

间隔中间凸出。鼻孔每侧2个,位近眼前方。口大,亚下位。上颌长于下颌,上颌骨末端伸越胸鳍基部。上下颌、犁骨、腭骨和舌上均具细牙。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12。鳃耙扁 针状。肛门紧靠近臀鳍。

体被薄圆鳞;鳞片后具2~6连续沟,前区具3~5中断沟。

背鳍较小,位于体中部,在臀鳍前上方,起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远。臀鳍起点位于背鳍最后鳍条下方。胸鳍较强大,下侧位,鳍端伸达腹鳍基部。腹鳍小,

位于背鳍前上方,距胸鳍较距臀鳍为近。尾鳍分叉。

幽门盲囊12个。

体背部淡青灰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鳃盖后上角具一青灰色大皮瓣。背鳍、胸鳍和尾鳍青黄色,其余各鳍白色。


生活习性 为近海中、上层小型鱼类。

相关阅读

汉氏棱鳀


中文名称 汉氏棱鳀
中文门名 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 Chord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鲱形目
拉丁目名 Clupeiformes
中文科名 鳀科
拉丁科名 Engraulidae
中文属名 棱鯷属
拉丁属名 Thryssa Cuvier,1817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I,12~15;臀鳍36~42;胸鳍12~14;腹鳍7。纵列鳞37~45,横列鳞10~12。
体长为体高3.7~4.3倍,为头长4.2~5.2倍。头长为吻长5.0~6.0倍,为眼径3.8~4.4倍,为眼间隔3.7~4.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0.9倍。

体延长,侧扁,稍高,腹部具棱鳞10~14+13~17个。头较小。吻短而圆钝,吻长短于眼径。眼大,前侧位。眼间隔中间凸。鼻孔每侧2个,位于眼前方。口大,下位,稍倾斜,口裂伸达眼后下方。上下颌约等长,上颌骨末端尖,伸达鳃孔稍后方。上下颌、犁骨、腭骨和舌上均具细牙。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11。鳃耙扁针状。肛门距臀鳍近。

体被薄圆鳞,鳞易脱落;鳞前区具1~2连续沟、8~10中断沟。

背鳍较小,位于体中部稍前方,起点在吻端和尾鳍基的中间。臀鳍基部长,起点位于背鳍基部终点稍后下方。胸鳍下侧位,鳍端伸达腹鳍。腹鳍小,在胸鳍后下方,起点距鳃孔较距臀鳍起点为近。尾鳍分叉。

幽门盲囊10~17(通常15~16个)。椎骨46~49(通常46~47)。

体背部青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鳃盖后上方具一青色大皮瓣。背鳍淡黄色,胸鳍和尾鳍黄色,尾鳍末端黑色。腹鳍、臀鳍淡色。

中颌棱鳀


中文名称中颌棱鳀

拉丁名称Thryssa mystax (Bloch et Schneider)

英文名称moustached thryssa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鲱形目

拉丁目名Clupe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鲱亚目

拉丁亚目名Clupeoidei

中文科名鳀科

拉丁科名Engraulidae

中文属名棱鳀属

拉丁属名Thryssa Cuvier,1817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东海。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Ⅰ-15。臀鳍条39。纵列鳞42-44,横列鳞11-12。鳃耙26。腹缘棱鳞28。幽门官囊14个。脊椎骨45。

体长为体高的3.8-4.0倍,为头长的4.4倍,为尾柄长的13.1-13.8倍,为尾柄高的11.7-12.2倍。头长为吻长的4.8-5.0倍,为眼径的4.0-4.2倍,为眼间距的4.0-4.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9倍。

体窄长而扁薄,前部稍宽,后部较窄。头侧扁。吻略钝,其长小于眼径。眼侧前位。眼间隔光滑而略凸。口长而大,口裂超过头长之半。上颌较下颌长,末端尖形,向后伸达胸鳍基底。鳃孔颇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各鳃盖骨光滑而薄。体被国鳞。无侧线。

背鳍基短,位于体中部,前有一小刺。臀鳍起点位于背鳍中部下方。胸鳍向后伸达腹鳍。腹鳍位于背鳍前下方。尾鳍叉形。

体银白色,背部青绿色。

生活习性
入河口海洋上层鱼类。海(洋)生。

长颌棱鳀


中文名称 长颌棱鳀
拉丁名称 Thrissa setirostris(Broussonet)
英文名称 Longjaw glassnose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鲱形目
拉丁目名 Clupeiformes
中文科名 鳀科
拉丁科名 Engraulidae
中文属名 棱鳀属
拉丁属名 Thryssa Cuvier,1817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I,12~14;臀鳍32~41;胸鳍13~14;腹鳍7。纵列鳞41~45,横列鳞10~12。鳃耙5~6+8~10。
体长为体高3.7~4.4倍,为头长5.0~5.5倍。头长为吻长6.0~7.5倍,为眼径3.8~4.3倍,为眼间隔4.4~4.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0.7倍。

体延长,侧扁,背侧厚,腹侧薄,腹部具棱鳞15~18+7~10。头小。吻短而钝,吻长小于眼径。眼小,中侧位。眼间隔中间圆凸。鼻孔每侧2个,位于眼前;

前鼻孔较后鼻孔为小。口小,亚下位。下颌短,上颌骨延长,末端伸达肛门。上下颌、犁骨、腭骨和舌上均具细牙。鳃孔稍大。左右鳃盖膜连合,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10~11。鳃耙细扁。肛门位于背鳍下方。

体被薄圆鳞;鳞上具6连续沟、7~9中断沟。

背鳍中大,位于体中部,在腹鳍起点后上方,起点位于吻端与尾鳍基之间;前方具一小棘。臀鳍基部长,起点在背鳍最后鳍条下方。胸鳍下侧位,鳍端几伸

达腹鳍起点。腹鳍小,起点位于胸鳍与臀鳍基部中间。尾鳍分叉。

幽门盲囊15~17个;椎骨44~46个。

体背部青灰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鳃盖后上方具一青灰色大皮瓣。背鳍青黄色。胸鳍、尾鳍黄色,尾鳍后缘微黑。腹鳍、臀鳍淡色。

黄尾短吻鱼


[学名]: Sikukia flavicaudata Chu et Chen
[资源名称]: 黄尾短吻鱼
 
[形态特征]:
  体较高,侧扁,背缘和腹缘凸出,弧度相当。口次下位、弧形,口裂伸达鼻孔下方,口宽约等于眼径。吻短而钝,吻长略大于眼径。唇薄,上唇紧贴于上颌外表,边缘有一缢痕。具须2对,较发达,口角须接近眼径。背鳍具发达硬刺,略短于第一根分枝鳍条,外缘内凹,起点略后于腹鳍起点,距吻端等于或稍小于距尾鳍基。臀鳍无硬刺,起点距腹鳍起点约等于尾鳍基。胸鳍小而尖,距腹鳍起点3-4个鳞片。腹鳍距臀鳍基2-3个鳞片。尾鳍叉形。鳃耙较短,顶端尖,内侧缘有微突,排列紧密。鳞较大而薄,易脱落。腹鳍基外侧有尖长的腋鳞2枚。肛门紧位臀鳍基。全身银白,眼睛上缘红色。尾鳍黄色,其余各鳍灰白。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云南  [原产地区]:云南  
[气候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澜沧江下游及其支流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江河主干道,通常在沙的上面或者泥底部,常见于洄水区中

鳀鱼


名称鳀鱼

分类 动物部水生类
异名 黑背鳁(《简明生物学词典》)、提鱼、离水烂(《浙江民间兽医草药集》)、幼鱼干品称丁香鱼或海蜒(《兽医本草拾遗》)、
来源本品为鳀科动物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的肉或油等。

形态特征
体长约13厘米,稍侧扁。背部深青绿色,侧腹面银白色。吻圆而突。口大,腹位,无棱鳞。无侧线。

生态环境为集群性强上层鱼类,栖息水深一般在25米以上。趋光性强,幼鱼较成鱼更甚,鱼群在光源下多作右旋游动,昼夜作明显的垂直移动,黄昏至黎明栖息水域上层,白天栖息中层或近底层。主食小型浮游甲壳类动物和箭虫等。春夏季产卵,卵浮性,分批成熟后排出,平均怀卵量为11000粒。有洄游性。我国产于东海和黄海,资源丰富;朝鲜和日本也有分布,肉味鲜美。

采制全年可捕捉,春季捕捉幼鱼,晒干即为丁香鱼或海涎。

性能
味甘,性平。营养壮体,生乳通乳。

《浙江民间兽医草药集》:治小猪疳积,母猪乳乏等。

用量猪羊60~120克,牛马250~500克。

附方
1、治小猪疳积不大方:取干海涎(幼鲲鱼干)30~60克。烘干研末,掺入饲料内喂服,连服1周有著效(编者经验)。
2、治母猪产后乳乏方:鲜活鲲鱼120~250克,鲜地龙60~120克。共同煮烂熟,掺入饲料内喂服(《浙江民间兽医草药集》)。

文献记载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产业处编《新技术、新产品简介》中有用生物蛋白酶水解法制取高营养的鳀鱼水解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可直接作为营养补品。该营养补品可促进儿童的智力发育,提高机体免疫力,有抗衰老,防止心血管疾病等功效的记载。

棱鮻


中文名称 棱鮻
拉丁名称 Liza carinatus(Cuvier et Valencienne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鲻形目
拉丁目名 Mugiliformes
中文科名 鲻科
拉丁科名 Mugilidae
中文属名 鮻属
拉丁属名 Liza Jordan et Swain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体前部近圆筒形,背缘浅弧形,腹缘稍平缓,尾柄稍长;头圆锥形,稍侧扁,背部宽平,腹部较狭。吻短,钝圆,略平扁。眼中等大;脂眼睑不发达,一般不伸达瞳孔。眼间隔宽阔,微隆起。鼻孔每侧2个,在眼的前上方,与眼上缘几乎在同一直线上。鳃耙细密,较短,梳状。体被较大的弱栉鳞,头部被圆鳞。头顶部鳞片始于前鼻孔上方。除第一背鳍外,其余各鳍均被细小的圆鳞。第一背鳍基部两侧、胸鳍基部、腹鳍基部及两腹鳍之间各有枚长三角形的腋鳞。体背青灰色,腹部白色。
生活习性 为暖水性中小型鱼类,多栖息于淡水河口及近岸水域,也可以进入淡水江段下游。

鳀鱼洄游


东黄海鳀鱼分布区周年的水温范围一般为7-28oC,冬季适温底,夏季适温高。每年秋末冬初,随着水温下降至15C左右,鳀鱼离开沿岸逐渐游向深水区,并在11月初开始南下作适温洄游。11月中、下旬鱼群主要分布在北纬35~39N,东经122~125E的水域,主群集中在水温10~13C的区域;到1月份时,主要分布区向南移动约2个纬度左右,为北纬29~37N,东经122~125E的水域。3月和4月初,鳀鱼主要分布在北纬2630~36N,东经121~125的水域。4月中旬前后,随着海水温度的回升,鳀鱼开始北上作产卵洄游。在4月中旬到6月上旬近2个月的时间里,先南后北地陆续向浙江近海、海洲湾、乳山-石岛近海、朝鲜近海、黄海北部近海和渤海各湾产卵场。

钝棱螺


中文名称钝棱螺

拉丁名称Volva volva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中腹足目

拉丁目名Mesogastropoda

中文科名梭螺科

拉丁科名Ovulidae

中文属名钝梭螺属

拉丁属名Volv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此种除在我国广东以南近海至南沙群岛(429N,11214E)水域分布外,日本、菲律宾(马尼拉湾等)、澳大利亚的新南维尔斯北方和昆士兰以及斐济群岛等地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贝壳较大,长150毫米,宽32.5毫米,高26毫米。中部的体螺层呈长卵圆形,前、后水管沟细长,几近等长,半管状,前水管沟向左方弓曲,后水管沟通常近直或轻度弯曲。贝壳表面有光泽,具有微呈锯齿状缺刻浅细的沟纹,较老的贝壳这种沟纹常较弱或不显。在背部常常出现数条距离不等的而细横的脊纹。右侧缘加厚,中部膨凸,前后急剧压缩。壳口宽,微曲,外唇宽厚,弧形,上面具有距离不等而不明显的齿突起,其突起并延伸到外唇背缘。内唇滑层薄,隐约尚可看见从背部延伸来的横沟纹。无脐带。壳面为淡肉色,前、后水管沟的末端呈浅桔红色,外唇缘白色。

生活习性
为暖水生,栖息在潮下带,水深25-194米粗沙、碎贝壳、泥沙质及软泥质的海底,通常在水深60米以内海底栖息的较多。海(洋)生。

双峰三棱箱鲀


[学名]: Tetrosomus concatentus
[资源名称]: 双峰三棱箱鲀
[外文名]: triangular boxfish
[别名]: 三角箱魨Lactophry concatenatus (B.)、五棱铠魨Rhinesomus concatenatus
 
[形态特征]:
 
体短小,背中棱顶端具2小的棘状鳞,腹侧棱具1~4枚小棘突,背侧棱仅在眼后方一小段稍明显;眼上方常具1~2小棘突。口小,前位。上下颌牙细长,粒状,棕褐色。骨板多为六角形,少数为五角形。尾鳍截形。 体甲淡黄褐色,腹面淡黄色。尾柄紫红色,背面紫褐色。背鳍、臀鳍及胸鳍浅灰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我国产于南海、台湾海峡。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为热带近海底栖中小型鱼类。行动迟缓,不善游泳,依靠尾柄作急剧的摆动可作短时间的迅速游动。生活区域的水深可达110米左右。

六棱箱鲀


[学名]: Aracanostracion rosapinto
[资源名称]: 六棱箱鲀
[外文名]: hexagonal trunkfish、Basketfish
[别名]: Aracanostracion rosapinto Smith, 1949、Kentrocapros rosapinto (Smith, 1949)
 
[形态特征]:
 
体短而高,体甲为6棱,具背侧棱、腹侧棱和侧中棱,各棱均无棘突,表面多呈六角形,少数为五角形或七角形。体甲在背鳍及臀鳍基的后方不闭合。尾柄前背面及前腹面各具一块由数个小鳞连成的鳞板,后背面及后腹面鳞板较小。口小,上下颌各具牙一行,红棕色,长柱状。背鳍及臀鳍均后位,无鳍棘。无腹鳍及腰带骨。尾鳍截形。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南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我国产于南海、台湾海峡。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热带底栖中、小型鱼类,行动迟缓。一般体长100~143毫米左右。产量少,无经济价值。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02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长偏顶蛤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