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颌棱鳀

中文名称中颌棱鳀

拉丁名称Thryssa mystax (Bloch et Schneider)

英文名称moustached thryssa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鲱形目

拉丁目名Clupe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鲱亚目

拉丁亚目名Clupeoidei

中文科名鳀科

拉丁科名Engraulidae

中文属名棱鳀属

拉丁属名Thryssa Cuvier,1817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东海。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Ⅰ-15。臀鳍条39。纵列鳞42-44,横列鳞11-12。鳃耙26。腹缘棱鳞28。幽门官囊14个。脊椎骨45。

体长为体高的3.8-4.0倍,为头长的4.4倍,为尾柄长的13.1-13.8倍,为尾柄高的11.7-12.2倍。头长为吻长的4.8-5.0倍,为眼径的4.0-4.2倍,为眼间距的4.0-4.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9倍。

体窄长而扁薄,前部稍宽,后部较窄。头侧扁。吻略钝,其长小于眼径。眼侧前位。眼间隔光滑而略凸。口长而大,口裂超过头长之半。上颌较下颌长,末端尖形,向后伸达胸鳍基底。鳃孔颇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各鳃盖骨光滑而薄。体被国鳞。无侧线。

背鳍基短,位于体中部,前有一小刺。臀鳍起点位于背鳍中部下方。胸鳍向后伸达腹鳍。腹鳍位于背鳍前下方。尾鳍叉形。

体银白色,背部青绿色。

生活习性
入河口海洋上层鱼类。海(洋)生。

相关阅读

赤鼻棱鳀


中文名称赤鼻棱鳀

拉丁名称Thryssa kammalensis (Bleeker)

英文名称Rednose anchovy, Kammal thryssa

异名温州状元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鲱形目

拉丁目名Clupe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鲱亚目

拉丁亚目名Clupeoidei

中文科名鳀科

拉丁科名Engraulidae

中文属名棱鳀属

拉丁属名Thryssa Cuvier,1817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沿海、印度、菲律宾,偶进钱塘江。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Ⅰ-12-13。臀鳍条31-35。纵列鳞37-40。横列鳞9-10。鳃耙60-64。腹缘棱鳞25-26。幽门盲囊11-14个。脊椎骨41-42。

体长为体高的4.4-5.2倍,为头长的3.7-4.5倍,为尾柄长的9.4-11.2倍,为尾柄高的9.4-13倍。头长为吻长的3.7-5.4倍,为眼径的4.1-4.7倍,为眼间距的3.4-4.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9-1.0倍。

体长而侧扁。吻突出,呈圆锥形。眼中大,侧位。鼻孔位于眼上缘的前方。口大,下位,上颌骨向后伸达前鳃盖骨下缘,未及鳃孔。上颌骨长于下颌骨。两颌、犁骨、腭骨、翼骨和舌上均具细齿。鳃孔大。左右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体被圆鳞,无侧线,腹缘具棱鳞。

背鳍与腹鳍起点儿相对而稍后。臀鳍长。胸鳍末端几仲达腹鳍基。腹鳍起点稍前于背鳍起点。尾鳍叉形。

生活习性
入河口海洋性上层鱼类,偶进钱塘江。

海水/淡水/咸水生。

汉氏棱鳀


中文名称 汉氏棱鳀
中文门名 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 Chord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鲱形目
拉丁目名 Clupeiformes
中文科名 鳀科
拉丁科名 Engraulidae
中文属名 棱鯷属
拉丁属名 Thryssa Cuvier,1817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I,12~15;臀鳍36~42;胸鳍12~14;腹鳍7。纵列鳞37~45,横列鳞10~12。
体长为体高3.7~4.3倍,为头长4.2~5.2倍。头长为吻长5.0~6.0倍,为眼径3.8~4.4倍,为眼间隔3.7~4.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0.9倍。

体延长,侧扁,稍高,腹部具棱鳞10~14+13~17个。头较小。吻短而圆钝,吻长短于眼径。眼大,前侧位。眼间隔中间凸。鼻孔每侧2个,位于眼前方。口大,下位,稍倾斜,口裂伸达眼后下方。上下颌约等长,上颌骨末端尖,伸达鳃孔稍后方。上下颌、犁骨、腭骨和舌上均具细牙。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11。鳃耙扁针状。肛门距臀鳍近。

体被薄圆鳞,鳞易脱落;鳞前区具1~2连续沟、8~10中断沟。

背鳍较小,位于体中部稍前方,起点在吻端和尾鳍基的中间。臀鳍基部长,起点位于背鳍基部终点稍后下方。胸鳍下侧位,鳍端伸达腹鳍。腹鳍小,在胸鳍后下方,起点距鳃孔较距臀鳍起点为近。尾鳍分叉。

幽门盲囊10~17(通常15~16个)。椎骨46~49(通常46~47)。

体背部青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鳃盖后上方具一青色大皮瓣。背鳍淡黄色,胸鳍和尾鳍黄色,尾鳍末端黑色。腹鳍、臀鳍淡色。

黄吻棱鳀


中文名称 黄吻棱鳀
拉丁名称 Thrissa vitirostris
英文名称 orangemouth glassnose
地方名称 Thryssa vitirostris (Gilchrist and Thompson, 1908)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鲱形目
拉丁目名 Clupeiformes
中文科名 鳀科
拉丁科名 Engraulidae
中文属名 棱鳀属
拉丁属名 Thrissa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3.4~3.8倍,为头长4.0倍。头长为吻长4.7~5.4倍,为眼径4.0~4.5倍,为眼间隔3.4~3.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0~1.1倍。
体延长,侧扁,背缘稍隆起,腹部窄尖,具棱鳞15~16+9个。头中大,侧扁,头顶直而上倾,中央具纵棱。吻短而钝,吻长稍小于眼径。眼大,中侧位。眼

间隔中间凸出。鼻孔每侧2个,位近眼前方。口大,亚下位。上颌长于下颌,上颌骨末端伸越胸鳍基部。上下颌、犁骨、腭骨和舌上均具细牙。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12。鳃耙扁 针状。肛门紧靠近臀鳍。

体被薄圆鳞;鳞片后具2~6连续沟,前区具3~5中断沟。

背鳍较小,位于体中部,在臀鳍前上方,起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远。臀鳍起点位于背鳍最后鳍条下方。胸鳍较强大,下侧位,鳍端伸达腹鳍基部。腹鳍小,

位于背鳍前上方,距胸鳍较距臀鳍为近。尾鳍分叉。

幽门盲囊12个。

体背部淡青灰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鳃盖后上角具一青灰色大皮瓣。背鳍、胸鳍和尾鳍青黄色,其余各鳍白色。


生活习性 为近海中、上层小型鱼类。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31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东洋鲈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