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珠母贝

中文名称马氏珠母贝


拉丁名称Pinctada martensii Dunker

英文名称Pearl-oyster.

异名合蒲珠母贝、鸦螺、珍珠螺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双壳纲

拉丁纲名Bivalvia

中文亚纲名瓣鳃纲

拉丁亚纲名Lamellibranchia

中文目名珍珠贝目

拉丁目名Pterioida

中文科名珍珠贝科

拉丁科名Pteriidae

中文属名珍珠贝属

拉丁属名Pinctad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太平洋的亚洲沿岸,东南亚各国的浅海。东北亚的日本海南部,中国南海等海区。

形态特征
一、外部形态

贝壳略呈正方形,前后耳略显或不明显。两壳显著隆起,左壳略比右壳膨大,后耳突较前耳突大。同心生长线细密,腹缘鳞片伸出呈钝刺状。较大的个体壳高可达100毫米以上。左壳略铰合部直,具齿,韧带细长、紫褐色。左壳凸,右壳较平。壳表面呈淡黄褐色,常有数条黑褐色放射线;生长鳞片棘状,薄脆易脱落。贝壳内面珍珠层厚、珍珠光泽强,边缘薄,无珍珠层。前上掣肌痕明显,位于壳顶下方;闭壳肌痕位于壳中部,前端稍尖,后端甚圆,外侧呈长弧形,内侧具有一突起。肛门膜长舌形,末端圆。足丝孔明显,足丝灰绿色,甚发达。

二、可数性状

自壳顶的平滑面至腹缘,有5-7条暗褐色或黑色的放射线。

三、内部构造特征

(1)外套膜:分左右二片,位于贝壳内侧,在背面铰合部处愈合。外套膜的背部和中央部分很薄,呈半透明状态,在冬季呈白色。外套膜缘分三层:外层称生壳突起,很薄,没有触手。中层称感觉突起,上面着生许多触手。内层称缘膜突起,其上长有长短不一的单行触手。外套膜在贝壳和珍珠的形成上起着重要作用。

(2)足:足位于贝体前方,界于鳃和唇瓣之间,呈圆柱状。足的腹面有一条纵行的足丝沟与基部的足丝相连。足丝腔分泌足丝。

(3)闭壳肌:合浦珠母贝的前闭壳肌退化,仅有一发达的后闭壳肌,位于软体部中央稍偏后方。

(4)呼吸系统:由左右二对鳃瓣组成。每片鳃瓣分上行鳃和下行鳃。

(5)消化系统:包括口、食道、胃、消化盲囊、肠和肛门等。口呈椭圆形,口后方为扁短的食道,胃呈囊状,位于内脏块的背后方。外面被褐色的消化盲囊所包围。消化盲囊呈褴色。肠从胃的后方伸出,向腹面延伸至腹嵴的末端,以后回旋返折向背侧穿出内脏块而成直肠。直肠沿闭壳肌后方下行到鳃后端基部,开口为肛门。与胃相连的一段肠内,有一浅黄色半透明的晶杆体。

(6)泄殖系统:包括肾脏和生殖腺。肾脏位于闭壳肌的前背方,由肾围漏斗管连接于转心腔,而大肾管末端开口于肾脏前背方的泄殖裂中。生殖腺充满整个腹嵴并包围整个消化盲囊。性腺丰满时,雄性生殖腺一般呈桔红色;雌性生殖腺呈黄色或淡黄色。

(7)循环系统:合浦珠母贝的循环系统属于开放型,由心脏、血管、血窦和血液组成。心脏位于闭壳肌和肠之间,为透明的围心腔所包围,分心耳和心室两部分。在心室的前后方各分出前大动脉和后大动脉。

(8)神经系统:有脑神经节、脏神经节和足神经节各一对。

生活习性
属暖水性贝类,生活于热带、亚热带海区的干潮线下2-40米处。均以足丝附着于岩石、珊瑚、石砾等的海底中营附着生活。它们对生活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范围:

(1)水温:合浦珠母贝适温范围15-30℃,最适水温23-24℃。当水温下降至17℃时,代谢机能下降;至10℃时,贝壳停止运动;水温降到7℃时,出现大量死亡。

(2)水密度:合浦珠母贝生活在相对密度1.016-1.024的范围内,当海水密度降到1.006时,就会引起大量死亡。而对高密度的适应能力较强,当相对密度上升至1.030时,尚能正常生活。

(3)溶解氧:通常每立方米海水中溶解氧的含量达3克以上才适合珠母贝正常生活所需。当每立方米海水含氧量在1克以下时,便会再现因缺氧而死亡现象。

盐度范围(%):1.9-3.7;耐受温度(℃):10-31;适温范围(℃):15-27,pH范围:7.9-8.4。海(水)生。

繁殖习性
马氏珠目贝最大壳长可达129毫米,壳高115毫米,生命周期为10龄左右。性成熟早,出生后一周年即达到性成熟,雄性较雌性成熟早,但其个体较雌性小。在低龄群体中以雄性为多,而在高龄群体中,则雌性较雄性为多。另外,马氏珠目贝还具有性转换的现象,常常在低龄时是雄性,而到高龄时则转换成雌性。此外,还发现有雌雄同体的现象。马氏珠目贝的繁殖季节是4-10月。当水温达到25℃以上时,在小潮期末褐大潮期交替的海况变化,或暴雨引起海况发生较大变化时,回刺激马氏珠目贝大量排放精、卵。卵子圆形,金黄色,卵小,卵径50-60微米。卵核较大,位于细胞中央,卵膜膨大光滑。从受精卵到幼虫变态附着,通常需要13-27天。

马氏珠目贝主要以浮游性生物为食,主要是硅藻类,也间食小型浮游动物、有机碎屑等。

相关推荐

珠母贝


[学名]: Pinctada margaritifera (Linnaeus)
[资源名称]: 珠母贝
[外文名]: Pearl oyster
[别名]: 黑蝶贝
 
[形态特征]:
  贝壳略呈圆形。个体比前两种大,为珍珠贝中较大的种类,大者高度可达20厘米左右。壳质坚厚。壳顶向前弯,前耳小,后耳大。壳表棕褐色或绿褐色等;被有同心形鳞片,边缘有鳞片规则的向外延伸,呈棘状或锯齿状,中部鳞片常脱落,留有淡白色的放射条纹痕迹。
 
[原产国家]:中国、日本  [原产省份]:海南、广西  [原产地区]:印度洋和太平洋  
[气候带]: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除了红海、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夏威夷群岛外,在日本的鹿儿岛至东南亚一带南洋群岛等海域都有分布;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硇洲岛、涠州岛和海南岛(包括西、南沙群岛)以及台湾的澎湖群岛沿海一带。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黑蝶贝喜欢栖息于潮流畅通、水温盐分变化不大的海域,其生活水层一般在10一40米。在海底多数以发达的足丝附着在岩石的间隙中或珊瑚礁上。

大珠母贝


[学名]: Pinctada maxima (jameson)
[资源名称]: 大珠母贝
[外文名]: pearloyster
[别名]: 白蝶贝
 
[形态特征]:
  贝壳极大、重厚。左右两壳相等,左壳稍隆起,右壳较扁平,壳高略等于壳长;壳背缘较直,腹缘圆。壳顶尖,较明显,不突出壳背缘;前后耳不明显。壳表面呈黄褐色。生长线明显,多呈鳞片或薄片状突起。贝壳内面珍珠层较厚,呈银白色。铰合部无齿,韧带位于背缘。闭壳肌痕大,呈长圆形。
 
[原产国家]:中国,澳大利亚,西太平洋沿岸的东南亚国家近岸  [原产省份]:中国分布在海南岛、西沙群岛、雷州半岛沿岸海域  [原产地区]:西太平洋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大珠母贝分布于澳大利亚沿岸,西太平洋沿岸的东南亚国家近岸。中国分布在海南岛、西沙群岛、雷州半岛沿岸海域。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大珠母贝栖息在水深4~60米之间海区,喜埋栖在珊瑚礁、贝壳、岩礁、砂砾等底质中,其生长适宜水温23~30.3℃,最适水温为24~28℃。大珠母贝系滤食性贝类,主要以藻类为食,还兼食甲藻、纤毛虫等。

射肋珠母贝


[学名]: Pinctada radiata
[资源名称]: 射肋珠母贝
[外文名]: Pearl oyster
[别名]: 西印度珠母牡蛎
 
[形态特征]:
 
贝壳略呈方形,壳形较斜。后耳小,前耳较大。壳表呈紫色、黄色或黄褐色,有的具蓝色或绿色放射带,或混有白色放射带。棘密,薄脆。贝壳内面珍珠层具蓝色或紫色光彩,边缘呈紫色或褐色。铰合部K,具卤。闭壳肌痕短而宽,略呈长椭圆形。
 
 
[原产国家]:中国、日本  [原产省份]:海南  [原产地区]:中国南海热带海域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全球南北两回归线之间,如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暖海种,以足丝附着在浅海岩石或珊瑚上。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优质,其它
[食性]:滤食性 [底质类型]:岩礁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固着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药用与保健
[资源状况]:我国主要分布在广东、海南等省沿海,尤其是在海南省陵水县黎安港分布量最多,因此当地群众又称之为黎安贝。射肋珠母贝主要用来培育金色或金黄色珍珠,但珠粒较小,目前基本上不用于生产。

大珠母贝海底放养


海底放养是古老而又简易的养成方式,也称底播。海底放养的环境要求没有污泥,潮水畅通但又流速不大,底质多砾石而又不会搬运变迁的,水深约为3~5米的海底。预先把即将放养的大珠母贝,逐个清除去壳外附着生物,同时对有贝壳穿孔病的个体在壳外涂覆水泥沙浆,然后,由潜水员带到海底,按一定密度分散排列在海底上、并在海面上安放人工放养范围的标记,作为防护的根据。

在养成过程中,需要定期潜水检查、清理,发现附着生物和贝壳穿孔病影响贝体生活时,必须及时收回清除并再加水泥沙浆涂覆后重新放养。见有死贝时也要及时捡回。发现底质变动或有泥沙洄淤时,也得及时采取措施或搬迁母贝。

海底放养的大珠母贝一般生长缓慢,养殖周期较长,也很难及时撤底地驱除敌害死亡率较高,现代化养殖已不运用这种方式。

合浦珠母贝亲贝培育技术


珍珠贝的亲贝培育,是在比较稳定的环境中将亲贝进行强化培育,促使生殖腺成熟,需要控制温度和加强亲贝营养。目前亲贝的控制温度培育有三种方法:静水控温培育法、静水常温培养法和流水常温培养法。

1.静水控温培养法
为了获得第一批人工育苗或早春育苗的受精卵,一般要采用静水控温条件培育亲贝。在珍珠贝繁殖季节之前50天,将已选择好的亲贝放在亲贝培养池中,进行亲贝培育。在培育期间,每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原水体的1/3~1/2。水温每天增加0.5℃最后达到27℃。

2.静水培育法
当珍珠贝繁殖季节到来时,海水的温度已达25℃以上,将选择好的亲贝放在亲贝培育池中进行亲贝培育。在培育期间每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原水体的100%,同时用虹吸法吸取池底排泄物。

3.流水常温培育法
将已选择好的亲贝放在亲贝培育池中,进行流水培育,培养时海水由亲贝培育池底部进入,废水贝该池表面排出,形成海水的上、下对流。在培育期间,每天要吸除亲贝的排泄物。该方法具有保持水质新鲜的优点,但是饵料流失较多是它的缺点。

以上三种方法每天都要投放4次饵料,珍珠贝亲贝可用的饵料可用扁藻和酵母。

大珠母贝幼虫培育


幼虫培养是指从直线铰合幼虫(D型幼虫)投入育苗池开始至幼虫变态成苗为止的全生产过程。
1.大珠母贝幼虫生长的适温范围为23.5~31℃,但一般只在25~30℃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其最适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7~29.5℃;适宜的比重范围为1.018~1.025,最适比重范围为1.020~1.024;同时,育苗池中的溶解氧含量不应低于6.25ppm。

2.加水和换水。大珠母贝的幼虫一般以2个/毫升的密度饲养在备有半池过滤海水的育苗池中,最初4天内饲养幼虫,每天要添加一部分新鲜的过滤海水,但不必换水。从第五天起为了保持水质新鲜,增加溶解含量,排除幼虫的代谢废物,每天进行换水。通常每天换水一次,排出一部分,等量补充,常在天气较凉爽时进行。换水量随幼虫生长而逐渐加多,壳顶期之前每次换水1/5,壳顶期为1/3,变态期开始流水饲养。如遇上气候炎热,各阶段换水量都得适当增加,甚至增加换水次数。为了增加溶解氧含量并且使幼虫和饲料均匀分布,可以断断续续地搅拌育苗池内海水,但搅拌动作不宜过猛,也不要向同一方向旋转,以免造成涡流。

3.投放饵料。大珠母贝幼虫从直线铰合期开始摄食,因此人工饲养中必须投喂饲料。通常在直线铰合期每天投喂200个/毫升的扁藻和0.3克/立方米的干酵母片。变态期投喂3000~5000个体/毫升的扁藻。每天的饲料量主要视单胞藻和干酵母粉在育苗池底部沉积的剩余数量而酌定增减。大珠母贝幼虫的摄食率整天都很高,平常以半夜后至中午之前食量最大,因此需要加强夜间的投喂。此外还可以投喂一些辅助营养剂、添加剂或高质量的人工合成饲料,用以促进幼虫加快发育,迅速生长,提前进入变态期而附着成苗。

4.充气。随着幼虫长大,生活的空间相对变小,耗氧量增多,特别是在变态期至成苗阶段,必须抽育苗池水中进行间断的微量充气,充气速度不宜过大,通常为2.5升/小时左右。每次充气的时间也不宜过长,一般0.5~1小时。为了不致于缺氧,可以间歇3~5小时后继续充气。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17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习见锉蛤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