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头鲂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形态特征

团头鲂体高而侧扁,体长约为体高的2. 3倍,整体轮廓呈菱形鱼体背部青灰色,两侧淡灰色,腹部银白色。头短而小,口端位阔、上下额等长,具角质。背鳍位于身体最高处,腹棱短,仅从腹鳍基部至肛,尾柄长、于尾柄高。背鳍条3.2臀鳍条337- 42侧线鳞50-56鳃耙12-14,咽齿3行,齿式245/5.4. 2。个体较鲤鱼小,常见的在400-600。

生活习性

团头鲂为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底质为淤泥、生长有沉水植物的敞水区。为草食性鱼类,每年4月份水温上升至16C即开始吃食,直至11月份,水温下降至14度以下逐渐停食。幼鱼主要吞食浮游动物,成鱼则以摄食苦草、轮叶黑藻、眼子菜为主;其次为值草、聚草及植物碎屑等;亦喜食人工投喂的嫩草和商品饵料。此鱼一般均在湖泊中繁育生长,很少游入江河,冬季喜群集于湖泊的深水区越冬。生长速度较快,据推算:在湖泊中,1龄鱼体长16 cm, 2龄鱼为30 cm,3龄鱼可达38 cm,4龄鱼为42 cm,体重超过1.5 kg,已见到的最大个体重达5kg 。

相关阅读

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一、形态特征

鲫鱼体侧扁,厚而高,体色青灰或灰黑背部颜色较深。口端位,弧形,无须,眼大。背鳍条3.15-19;臀鳍条35;侧线鳞27-30咽齿仅一行4/4.个体较鲤小,常见的多为100-250 g,大的可达1kg以上。

二、生活习性

鲫为底层鱼类,生命力特别强,对环境有广泛的适应性,耐寒和耐低氧,能在其它鱼类不能越冬的浅塘、浅滩生存。为典型的杂食性鱼类,其幼小个体摄食轮虫与小型枝角类,成鱼则摄食植物碎屑、藻类、底栖无脊椎动物等。常群集于水草丛生的浅水地带,幼鱼更喜集群嬉游,很少至深水区越冬。生长较慢,野生鲫1冬龄仅长 5 cm, 2冬龄长10-15 cm,3冬龄可达18 cm以上,体重可达 200-250g。

虹鳟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一、形态特征

虹鳟体呈纺锤形,略侧扁。背鳍有一脂鳍。吻圆钝,头较小,口较大,领齿发达。鳞细小。背部和头顶部苍青色或棕色,侧面和腹部银白色。沿身体侧线有一条鲜艳似彩虹的色带,在产卵期尤为明显,故得名虹鳟。

二、生活习性
1.栖息

虹鳟是冷水性鱼类。在自然条件下,喜欢栖息于水质清新、水量充足并有沙砾底的河川上游、支流或溪流之中。生活极限水温 0-30度,适宜生活温度12-18度,生长最适温度16-18度,低于 7度或高于20度,食欲减退,生长缓慢,超过24度停止摄食,逐渐死亡,27-30度时短时间内死亡。

虹鳟喜逆流和高氧,适宜水流速度为2-30 cm/s,溶氧含量在7-12mg/l,虹鳟生长速度最快,低于3mg/L会大量死亡.虹鳟最适pH值为6.5-6.8,适应盐度范围稚鱼5-8,当年鱼12- 14,一龄鱼20^25,成鱼35。水体混浊度大会使水中悬浮物粘附在鳃上,导致虹鳟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生长受阻,对鱼苗特别有害,会引起鱼苗大量死亡。

2.生长

虹鳟的生长速度与水温、饲料等有密切关系,在水温14度,通常1年可长到100-200g, 2年400一1000g, 3年1000- 1200g;在水温9度,1年长至40-50g,2年200-300g,3年 800--1000g虹缚寿命一般为8-11年,体重很少超过9kg.

3.食性

虹鳟为肉食性凶猛鱼类天然饵料以陆生和水生昆虫、甲壳类、小鱼、小虾为食,也吃水生植物的叶子和种子。周年摄食,每天清晨或黄昏食欲最旺盛。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可以很好地驯化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4.繁殖

虹鳟雄鱼2-4龄、雌鱼3--5龄性腺发育成熟,体长变化在 15-40 cm。繁殖季节为冬季和春季,产卵水温在4-13度最适为 8-12度。产卵场在有石砾底的河川或支流中,雌鱼掘坑产卵,雄鱼起保护作用。雌鱼怀卵量一般为1000-13000粒。亲鱼怀卵量与亲鱼个体大小有关,与亲鱼年龄无关。卵径的大小直接决定孵化出仔鱼的大小,一般卵径3. 5 mm,孵化出仔鱼全长12 mm,卵径 7 mm,孵化出仔鱼20mm,

产卵期因地域、温度而异。我国北京、山西的雌鱼产卵期为12 至翌年1月份,黑龙江为1-3月份。卵沉性,直径4-7mm,呈淡黄色、橙黄色、橘红色或红色。受精卵孵化时间较长,随水温而变化,20-80天。橘红色卵受精后孵化率最高,浅黄色卵受精孵化率最低。

团头鲂


中文名称 团头鲂
拉丁名称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Yih
英文名称 bluntnose black bream,Wuchang bream(Wuchang fish)
地方名称 团头鲂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鲂属
拉丁属名 Megalobrama Dybowsky,1792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的2.3~2.5倍,为头长的4.2~4.6倍,为尾柄长的10.5~11.6倍,为尾柄高的8.6~9.2倍.头长为吻长的3.2~4.1倍,为眼径的3.1~3.6倍,为眼间隔的2.6~2.8倍.尾柄长小于尾柄高.头较小.吻短.眼间隔宽平.鼻孔在眼上缘的前方.口中等大;上下颌等长,无角质缘.唇稍厚,左右下唇褶部连续.鳃孔中等大.腮耙排列稀疏.下咽齿齿面斜平.侧线线弧形,纵贯体侧中部稍下方.背鳍末根硬刺后缘光滑,其长稍小于头长;起点约在吻端至尾鳍基间的中点.臀鳍起点在背鳍基部末端稍后下方.胸鳍短,不伸达腹鳍起点.腹鳍不伸达肛门.尾鳍下叶稍长.肛门在臀鳍前方.体背灰黑色,腹部灰白色.体侧鳞片基部灰白色,边缘灰黑色,沿体侧有若干纵列的黑色条纹.各鳍青灰色.
生活习性 常栖息于湖泊的中下层,喜底质为淤泥并生长有沉水植物的静止水体.

团头鲂产卵期一般比鲤、鲫鱼稍晚,但比草、鲢鱼为早。在长江中游地区为4月下旬5月下旬。在二、三月最好把雌雄鱼分开饲养。繁殖习性与鲤、鲫鱼相似,卵亦为粘性。培育得好的亲鱼能在池塘中自然产卵。不能自然产卵的雌鱼可注射鲤鱼脑下垂体23个/公斤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6001200单位/公斤进行催产;雄鱼用量减半。产卵鱼池的面积以0.31.0亩,水深0.81.0米为宜。池中悬挂用棕榈片或柳树须根扎成的鱼巢,命名其浮在水中。亲鱼按雌雄1:2或2:3之比放入产卵池(4月下旬至5月上旬晴朗天气),施以微弱而持续的流水刺激,一般次日早晨即产。如果不产,可将池水放低至30厘米左右,让阳光曝晒至下4时后再灌水。这样反复进行,直到其产卵为止。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34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大眼荆鲨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