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蝾螺

中文名称节蝾螺

拉丁名称Turbo articulatus Reeve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蝾螺科

拉丁科名Turbinidae

中文属名蝾螺属

拉丁属名Turbo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见于广东沿海,日本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壳厚实。壳高46.3毫米,壳宽33.7毫米。螺层约6层。壳顶尖,缝合线明显,螺旋部具弱的念珠状螺肋。体螺层膨大,具粗大的螺肋,粗肋间有数条细肋。壳灰绿色或灰黄色,具紫色放射状色带。壳口圆,内具珍珠光泽,外唇具齿状缺刻及镶边,内唇厚,简单,脐小而深,厣为石灰质。

生活习性
生活于潮间带中、低潮带岩礁间。产于海南岛文昌、琼海、万宁、三亚沿海。

海水/咸水生。

相关知识

蝾螺


中文名称 蝾螺
拉丁名称 Turbo petholatus
生物代码 580050010100010006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pda
中文目名 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 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 蝾螺科
拉丁科名 Turbinidae
中文属名 蝾螺属
拉丁属名 Turbo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壳体中型,圆锥形,壳高40mm,壳宽31mm,壳质坚厚,周缘膨圆。壳体咖啡色,间杂白色块斑,整体光滑,具瓷样亮泽,晶莹剔透。螺层5层,壳顶扁圆,紫红色,螺层具2、3条至5、6条棕色环带,数目由上向下递增,粗、细环带相间,前者色深,后者色浅,环带上有许多浅黄色小条斑,有的个体间杂许多小白斑,壳面还具有许多细密的右行纵纹。底面隆突,色泽与斑型与壳面同。螺轴平滑,轴唇向下延伸,形成一个钝圆的突起;外唇平滑,内壁光滑,有珍珠光泽。脐部略呈弯月形,由两片组成,一片为咖啡色,具左向细旋纹,一片为黄绿色,光滑无纹,无脐孔。厣外有小颗粒,近外缘处颗粒明显,呈棕黄色;近内缘处颗粒不明显,呈白色;近中央处颗粒亦不明显,呈墨绿色。
分布 中国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台湾恒春半岛和台东;菲律宾群岛,日本奄美大岛,阿拉弗拉海,大堡礁,新喀里多尼亚岛,萨摩亚群岛,班达群岛,新加坡,安达曼群岛,红海,毛里求斯岛海域。
生活习性 暖水性强,生活于热带珊蝴礁海域,栖息于潮间带低潮区,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在南沙群岛的采捕,水深为1-4m,在潮区很少采到活体标本,多为寄居蟹带上海滩的空壳。在马来群岛海域,本种的采捕水深为9-45m。

角蝾螺


中文名称 角蝾螺
拉丁名称 Turbo cornutus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pda
中文目名 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 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 蝾螺科
拉丁科名 Turbinidae
中文属名 蝾螺属
拉丁属名 Turbo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壳体中型,圆锥形,壳高54mm,壳宽53mm,壳质坚厚,周缘隆圆。壳体灰褐色。螺层6层,壳顶圆突,螺层粗肋与细肋相间,均由细薄鳞片组成,粗肋上长出一些中空的棘突,棘突环行排列,在螺旋部最大螺层中部和偏上方大多为2行,一般前者大,后者小;在体螺层中部和偏下方大多为2行,一般前者较大,后者较小。多数个体棘突朝上,少数个体棘突偏左向;在我所采到的12号57个标本中,棘突有较长、较短和中长型,较长型为较短型的5、6倍,为中长型的2、3倍。我所的标本中,以中长型居多,著者1960年6月在浙北外侧的青滨岛-盐度较高海域采到的大个体角蝾螺(壳高98mm,壳宽95mm),其棘突即为中长型。由于只是面上采集,标签记录极为简略,我们从标本鉴察中,还看不出生活于浪大高盐外海的角蝾螺为长棘,型或有棘型,生活于波静低盐内海的角蝶螺为短棘型或无棘型(吉良,1954;大岛等,1965)。角蝶螺的底面隆突,肋条变粗,中央者更粗,结构与壳面同,但未生棘突。螺轴平滑,轴唇向下略伸,形成半圆头突起;外唇有缺刻,内壁光滑,有虹彩亮泽。脐部为宽厚的内12缘覆盖,无脐孔。厣略呈椭圆形,浅黄色,厚重坚实,内凹面少旋,外凸面具一螺旋,密生许多大小不均的圆头短柄突起。
分布 中国浙江,福建,广东,台湾;日本北海道南部至九州;朝鲜半岛南部海域。
生活习性 主要生活于亚热带海区,栖息范围广,在浙江岛屿架和广东潮下带海域种群丰厚。生活区多位于较高盐度、水质澄清和海藻繁茂的外侧海域。据尤仲杰等(1990)报道,在浙江沿海,角蝾螺仅分布于30等盐线左右,全年海水透明度1m以上的外岛屿附近,大陆沿岸一带未见其踪迹,成体栖息水深以0-3m处最多;郭金富等(1994)报道,广东沿海的角蝾螺栖息区从低潮线附近至水深1Om; Son et al.(1992)报道,角蝾螺在朝鲜半岛南部的采捕水深为1-3m;大岛等(1965)报道,角蝾螺在日本沿海的栖息区从潮间带至15m水深左右,以2-5m处最多。关于角蝾螺的适温分布,其分布北限止于31oN左右,即从嵊泗列岛向北,不再发现角蝾螺的踪迹,而其南限却远至西、南沙海域,特别是在海南岛海域形成断续分布,确甚特殊。角蝾螺在西、南沙的记录,著者系根据熊大仁(1949)的研究报告(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等5个单位调查),虽较简略并缺少引证,但非名录体式,学名全称正确,种的描述和图均较标准,符合角蝾螺性状特征,著者认同他的记录;至于是否其标本来源有问题,还是我们采集不够细,开拓海域不够深,还是海南海域确实不生角蝾螺这些问题希望通过南海贝类资源专题调查加以解决;即使今后海南岛南部和西沙、南沙海域发现少数角蝾螺,分布中心律也表明,角蝾螺仍是一个亚热带种类。据浙江水产学院1984年4月至1985年5月浙江沿海潮间带调查,角蝾螺白天潜伏于岩礁下的洞穴和岩缝隙中,日落黄昏时开始活动,20-24时左右达最高峰,以后活动减慢,在日出前1-2小时再处于静止状态。角蝾螺以褐藻类和红藻类为食,摄食嫩海带和粗枝软骨藻最多,摄食活动主要在夜间进行。角蝾螺以5龄前生长较快,最大年龄为8龄。据广东海岛综合调查(1989-1994),1989年8月至1994年10月的潜水调查中,汕头海域和红海湾-碣石湾海域角蝾螺的出现频率最高,分别为68%和45%;生物最和栖息密度以南澳岛海域和南澎列岛海域最高,前者的平均生物量为420g/m2,平均栖息密度为5.9ind/m2。

金口蝾螺


中文名称 金口蝾螺
拉丁名称 Turbo chrysostomus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pda
中文目名 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 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 蝾螺科
拉丁科名 Turbinidae
中文属名 蝾螺属
拉丁属名 Turbo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壳体中型,圆锥形,壳高54mm,壳宽48mm,壳质坚厚,周缘膨突。整个壳体灰白色,有少许深褐色块斑。螺层6层,壳顶尖突,螺层具许多环行的肋径一致的中肋,由细薄鳞片组成,螺旋部最大螺层和体螺层中部与偏下方的肋上长出一些中空的短棘突,共约4行,棘突朝上,以体螺层中部者较大。底面隆突,肋条变粗,靠近内缘者更粗,结构与壳面同。螺轴平滑,轴唇向下略伸,质地变厚;外唇有缺刻,口缘外方为浅黄色,内方为金黄色,内壁光滑有亮泽。脐部已不复存在,无脐孔。厣外橘黄色,近边缘处色浓,中央部略暗,外方具细旋纹。
分布 中国海南岛南端、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台湾恒春半岛及小琉球和澎湖;菲律宾群岛,日本琉球群岛,大堡礁,新喀里多尼亚岛,斐济群岛,萨摩亚群岛,所罗门群岛,班达群岛,帝汶,尼科巴群岛,南非东部海域。
生活习性 暖水性强,生活于热带珊珊礁海域,生活区广,为常见的种类,有一定数量。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在南沙群岛的采捕水深为1-4m。

银口蝾螺


中文名称 银口蝾螺
拉丁名称 Turbo argyrostomus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pda
中文目名 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 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 蝾螺科
拉丁科名 Turbinidae
中文属名 蝾螺属
拉丁属名 Turbo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壳体中型,圆锥形,壳高42mm,壳宽40mm,壳质坚厚,周缘膨突。壳面浅黄色,有深褐色长、短块斑相间。螺层6层,壳顶尖突,螺层粗肋隆起,由细薄鳞片组成,粗肋之间具细薄鳞片,呈一行环列,肋形不甚明显;螺旋部和体螺层偏上方和偏下方的肋上长有一些中空的短棘突,共约5行,棘突偏左向,以体螺层偏上方者较大,后方为较长胁条,较棘突略矮。底面隆突,粗胁形态与壳面相似,但未长棘突;深褐块斑也较壳面减少甚多,仅分布于外缘。螺轴平滑,轴唇向下略伸,成双方头突起;外唇有缺刻,口缘和内壁具银色光泽并有一些褶襟。脐部狭长,顶部具脐孔,较大而圆。犀外呈桶黄色,中央部暗绿,有很多小圆颗粒。
分布 中国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台湾恒春半岛、小琉球及兰屿;菲律宾群岛,日本奄美大岛,阿拉弗拉海,大堡礁,新喀里多尼亚岛,社会群岛,土阿莫土群岛,班达群岛,安汶,爪哇岛,安达曼群岛,马尔代夫群岛,毛里求斯岛海域。
生活习性 暖水性强,生活于热带珊珊礁海域,生活区广,为常见的种类,有一定数量。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在南沙群岛的采捕水深为1-3m。

草食性鱼类节粮养殖技术


随着养殖业的发展,颗粒配合饲料原料和成品料的价格不断攀升。根据草食性鱼类的特点,实行节粮措施,其技术关键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放养模式
在确定鱼类的混养模式时,应选择以草鱼等草食性鱼类为主的放养模式,这样就可以用青饲料直接喂养草食性鱼类。它们的残饵粪便、植物碎屑以及水体中的底栖生物等,可为杂食性和滤食性鱼类提供饵料。这些鱼类的粪便、代谢产物、残饵等可肥水,繁殖浮游生物,为滤食性鱼类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滤食性鱼类又为草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条件。这种放养模式发挥了生物间的互补作用,保持了鱼池生态良性循环,有利于降本、增产、高效。
二、饲料来源
青饲料有以下几个解决途径。
1采集野草。田间、地头的野生陆草,河道、坑塘的水草,大多是草食性鱼类的优质饲料,可利用富余劳动力进行采集,也可以收购。对于这些青饲料,一定要注意卫生情况。对于刚刚打过农药的田地中的杂草和有严重污染的水体中的水草不可使用。
2种草养鱼。①栽培陆生青饲料。利用专门的饲料地或鱼池坡埂及田边隙地,可以种植高产优质的青绿饲料。春季供应的种植品种有黑麦草、冬牧70、苦荬菜等;夏季有苏丹草、杂交狼尾草、白三叶草、串叶松香草、俄罗斯菜等。
②培养水生青饲料。利用河道、坑塘等闲置水体培养优质水生青饲料,如苦草、紫背浮萍、槐叶萍、轮叶黑藻等。种草养鱼,除了要注意青饲料的卫生之外,还要注意青饲料的供应季节和数量与鱼的需要相吻合。
③池塘轮作栽培青饲料。可以2个池塘结合成一组,养鱼和青饲料种植轮换进行,即一个池塘养鱼,另一个池塘培养青饲料。第二年,原来养鱼的池塘培养青饲料,原来培养青饲料的池塘用来养鱼。可以在水体中培养水生青饲料,也可以排干池水,在池塘底部栽培陆生青饲料。池塘轮作,既供应了青饲料,又利用了塘泥中的营养物质,同时,还减轻了塘泥清理的工作量。
3生产软颗粒饲料。首先将青饲料打浆,精饲料(如麸皮、米糠、豆饼等)粉碎,然后按照青饲料为主、精饲料为辅的原则将二者均匀配合,或加入一定量的预混料,()经软颗粒饲料机加工出软颗粒饲料。青饲料打浆后最好作适当发酵,这样可以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和适口性。
三、科学投喂
1水、陆生青草可以直接投喂。为了提高青饲料的利用率和清理残渣时的方便,在池塘中要设置饲料框,将青饲料投入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要保持青饲料在池塘中过夜。因为草鱼、团头鲂等一昼夜有两个摄食高峰,最大的摄食高峰出现在夜里20时左右,只有保持青饲料在池塘中过夜,才能更好地满足草食性鱼类的摄食习性。
2软颗粒饲料投喂。可以根据池塘的大小设立几个大小、深度合适的饲料台,将颗粒饲料慢慢投于饲料台上方,边吃边喂,切不可像投喂青草那样倒进去了事。值得注意的是,软颗粒饲料要现投喂现加工。切不可提前几天加工好,甚至晒干,否则会降低饲料的适口性和营养价值。
四、水质调节
草食性鱼类喜欢清新水质,在养殖期间保持清新水质,利于其新陈代谢和摄食。池塘中放养一定量的滤食性鱼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水质,此外,还要定期加注新水和定期施用生石灰,必要时开动增氧机。如果鱼类的放养密度大,要设置增氧机。开增氧机要坚持三开、三不开的原则。要主动开,而不是被动开,要把增氧机变成增产机而不是救鱼机。
五、鱼病预防
草食性鱼类,尤其是草鱼,生长速度快,肉质好,但最大的弱点是容易生病。因此在主养草鱼的条件下,要努力做好鱼病的防治工作,控制疫病流行,特别是在6~9月份的鱼病易发期更应如此。
因此,一定要贯彻落实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方针。草鱼主要病害有中华鳋病、锚头鳋病、出血病、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等,应按鱼病防治程序进行预防和治疗,严格控制鱼病的发生和蔓延,充分利用生长期的每一天,确保养殖鱼类健康生长。
476800河南省民权县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站宋世渝

枣螺


中文名称 枣螺
拉丁名称 Bulla vernicosa Gould
生物代码 580060020050010008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roda
中文目名 头楯目
拉丁目名 Cephalaspidea
中文科名 枣螺科
拉丁科名 Bullidae
中文属名 枣螺属
拉丁属名 Bulla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贝壳卵圆形。壳高41.3mm,壳宽32.3
mm。螺旋部卷施凹陷入体螺层内,壳顶中央形成一个深凹的小穴。体螺层膨胀。壳表白色,饰有黄褐色小斑纹,有时这些斑纹聚集形成3~4条不太明显的暗色横带。生长线精细而明显,常密集成皱褶。壳口稍高出壳顶,上部狭,底部宽而圆。壳口内面白色。
生活习性 暖海产,生活于潮间带低潮区附近珊瑚礁间沙质海底。

大沼螺(湖螺)的养殖


大沼螺,俗称螺蛳,广泛分布在我国的江河、湖泊、沟渠、溪流、池塘和稻田中,喜欢栖息在水质清新、天然饵料丰富、水草丛生和有微流水的地方,通常营底栖生活,以浮游生物、各种腐屑为饵,有群居的习性。大沼螺的养殖技术比较简单,特别是大沼螺的繁殖力较强,且可与鱼、虾、蟹、鳖等特种水产同池共生,因而目前大多数采取引种养殖、增殖保护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应掌握以下几个环节:

1.选好养殖水域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地现有的池塘、河沟、稻田甚至小型湖荡,发展大沼螺的增养殖。

2.搞好引种在选定的养殖水域里,每亩投放200-400千克大螺狮,让其繁殖后代,促进生长。

3.坚持合理利用大沼螺的繁殖一般自4月上中旬开始,直到9月底结束。当新繁殖的大沼螺长到一定规格后,就可起捕经过加工用于饲养青虾。每次起捕后都要留足一定数量的产卵亲体,让其继续产卵繁殖,繁衍滋生,确保持续利用。

夏天养鹅咋节粮


棚舍应搭建在湖泊水库沟渠旁边,放牧场地宽阔,最好有树荫蔽日。苗鹅进棚后开食时即喂水草,以鸭舌草为佳,鹅喜采食。此期苗鹅腹内尚存部分卵黄,不致跌膘,每3~4小时喂1次,连续喂3天后,即可放牧。初期育雏棚舍内仍应注意气温的变化,防止鹅群受凉。

一周后采食量增加,放牧时间延长,尤其要利用晴朗天气放牧吃露水草。中午炎热休息时捞取大量鸭舌草分两层摆放,晾在架子上,防止暴晒,经数小时后第一层水分沥干,即可撒向鹅群让其采食。鹅食水草胃排空极快,饿感明显,要多喂几顿,气温下降时立即放牧,锻炼其觅食能力。日落时收牧、保持必要的能见度、撒喂第二层沥干的鸭舌草,同时应留下适量鸭舌草以供第二天晨牧前饲喂。每天打捞鸭舌草要依据鹅的食采量应有量的计划,做到每天必打捞、不积压留存、保持新鲜、防止沤烂变质。

翌日清晨由于一夜的饥渴,放牧前应先放水,再喂水草。此时期鹅觅食能量最强,至中午10时左右气温升高即行收牧,一直持续到15~20天,幼鹅逐渐增长、消化粗纤维能力极强,能利用植物蛋白进行自身消化,应抓住这一时期进行全天放牧。

打捞水草和放牧应选择多个地点轮换,以利水草生长和青草再生。对于极少数体弱幼鹅,应剔出单独饲喂,必要时应补充糠麸谷粒料,恢复后入群。

一个月后,幼鹅头尾两翅长出白尾,俗称四点花,体重约1.5~2公斤。此时以吃饱为主,每天宜喂4~6顿。随着气温越来越高应做好防水防渴、防暑降温措施,搭凉荫棚以利休息。同时切勿忘记驱虫。一般用左旋咪唑较好,每片0.1克,每天每只喂一片,连喂3~4天。之后鹅逐渐长大,到2个月即全身覆盖羽毛,俗称穿大褂,能抵御外界各种环境。3个月即成鹅,九、十月份正赶上放牧稻茬田,可育肥出售。

翼螺


中文名称 翼螺
拉丁名称 Pterynotus alatus(Roding)
生物代码 580050030010050001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roda
中文目名 狭舌目
拉丁目名 Stenoglossa
中文科名 骨螺科
拉丁科名 Muricidae
中文属名 翼螺属
拉丁属名 Pterynotus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贝壳较狭。壳高44.2mm,壳宽23.0mm。
螺层约10层。每一螺层具有3条翼状的纵肿肋。各纵肿肋之间有1明显的瘤状突起。整个壳面密布细的螺肋。壳口小,边缘有许多整齐的褶襞。前沟长,先端稍弯向背方,前沟之右侧残留1条生长时遗下的旧的前沟,与壳口部的前沟排列成人字形。
生活习性 生活在浅海的砂泥质海底。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34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宝石鲈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