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氏偏顶蛤

中文名称麦氏偏顶蛤

拉丁名称Modiolus metcalfei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双壳纲

拉丁纲名Bivalvia

中文亚纲名瓣鳃纲

拉丁亚纲名Lamellibranchia

中文目名贻贝目

拉丁目名Mytiloida

中文科名贻贝科

拉丁科名Mytilidae

中文属名偏顶蛤属

拉丁属名Modiol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为暖水性广分布种。北自日本本州以南,南至菲律宾;西自印度洋,东至印度尼西亚分布普遍。自低潮线至潮线下百米内的浅海底均有发现。

形态特征
壳中等大小,或稍大,一般壳长71.4毫米,高34.0毫米,宽28.2毫米。最大的壳长可达90多毫米。壳质薄、韧,略呈等腰三角形。壳前后端皆较细圆。壳顶极高,突出壳背缘;腹缘略直或稍凹,背缘有一高起的背角。壳面隆肋高大;生长纹细密、不明显。壳呈黄褐色,隆肋上的颜色较浅,有的个体有紫色放射带。壳面被有许多细黄毛;黄毛直,不分叉。贝壳内面呈浅灰白色,有的背侧呈灰蓝紫色或紫褐色;一般肌痕不明显。铰合部无齿;韧带细长,其下方也有一条长形脊突。两闭壳肌不等,前小后大。足丝孔不明显;足丝细软,较发达。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相关阅读

短偏顶蛤


中文名称 短偏顶蛤
拉丁名称 Modiolus flauidus(Dunker)
生物代码 580020040010080002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双壳纲
拉丁纲名 Bivalvia
中文目名 贻贝目
拉丁目名 Mytiloida
中文科名 贻贝科
拉丁科名 Mytilidae
中文属名 偏顶蛤属
拉丁属名 Modiolus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贝壳呈长方形。外形与长偏顶蛤相似,但较粗短。壳高40.5mm,壳长90.0mm,壳宽34.0mm。韧带较短。背角钝而呈弧形。壳表呈褐色,有的壳面隆起处呈黄褐色。贝壳内面呈灰白色,肌痕较明显。外套膜薄,外套膜缘略厚,无触手。
生活习性 以足丝与泥沙混合而将整个体躯包起来,栖息在潮间带以下至浅海。

长偏顶蛤


中文名称长偏顶蛤

拉丁名称Modiolus elongatus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双壳纲

拉丁纲名Bivalvia

中文亚纲名瓣鳃纲

拉丁亚纲名Lamellibranchia

中文目名贻贝目

拉丁目名Mytiloida

中文科名贻贝科

拉丁科名Mytilidae

中文属名偏顶蛤属

拉丁属名Modiol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为暖水性广分布种。主要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的中部和西部,如日本陆奥湾以南、菲律宾、泰国湾、新喀里多尼亚等。仅见于潮下带,多栖息在百米以内的浅海底。

形态特征
贝壳稍大或中等大小,一般壳长66毫米,高30毫米,宽22毫米。壳质薄,略呈长方形。壳顶近前端,明显地突出壳背缘;腹缘稍直,背缘沿韧带直长,背角明显;后缘窄、圆。壳面隆肋明显,呈褐色,具光泽。贝壳内面色浅,多呈淡蓝色,肌痕略显。铰合部无齿,韧带长,一般大于壳长地2/3。足丝极细软,外套薄,外套缘稍厚;水管较长,无真正地入水管。前闭壳肌小,弯月形;后闭壳肌大,近圆形。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鞘偏顶蛤


中文名称鞘偏顶蛤

拉丁名称Modiolus vagina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双壳纲

拉丁纲名Bivalvia

中文亚纲名瓣鳃纲

拉丁亚纲名Lamellibranchia

中文目名贻贝目

拉丁目名Mytiloida

中文科名贻贝科

拉丁科名Mytilidae

中文属名偏顶蛤属

拉丁属名Modiol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日本奄美以南,菲律宾、印度洋及澳大利亚等地均有发现。栖息在低潮线附近。

形态特征
贝壳较大,一般壳长96毫米,高36毫米,宽34毫米。壳质极薄脆,略近圆筒形,壳顶较凸,微有螺旋,近壳前端;壳腹缘略直,背缘略与腹缘平行。壳面隆肋圆,较明显。壳表呈黄褐色,具光泽。生长纹细密、略显。贝壳内面呈灰蓝色,肌痕不明显,壳缘光滑。铰合部窄,无齿;韧带细长,呈红褐色,韧带脊明显。足丝孔不明显;足丝细软,不发达。外套缘无触手;水管发达,极长,收缩后等于壳长,也无真正的入水管。两闭壳肌不等。

生活习性
海(水)生暖水性种。

麦氏犀鳕


中文名称 麦氏犀鳕
拉丁名称 Bregmaceros macclellandii Thompson
英文名称 unicorn cod, spotted codlets, unicorn cod, spotted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鳕形目
拉丁目名 Gadiformes
中文科名 犀鳕科
拉丁科名 Bregmacerotidae
中文属名 犀鳕属
拉丁属名 Bregmacero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1,57;臀鳍58;胸鳍19;腹鳍6。纵列鳞74。
体延长,侧扁,背缘平直,腹部圆形;体长为体高5.4倍,为头长5.7倍。头小,头长为眼径3.2倍,为吻长4倍。吻短,圆形,小于眼径。眼侧位,大而圆形,上半部被透明半圆形脂眼睑;眼间隔宽而圆突,大于眼径。鼻孔2个,位于眼前方,前鼻孔椭圆形,后鼻孔裂缝状。口大,端位,口裂稍斜,两颌约等长,颌骨后延至眼的中部下方。牙细小,尖形,上下颌牙2~3行;上颌外行及下颌内行牙较大;犁骨牙小而尖形,排列稀疏;腭骨及舌上无牙。

 舌大,圆形,游离,前端几伸达口腔前方。鳃孔宽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无假鳃。鳃耙短小,针状。

体被小圆鳞,头部无鳞。

背鳍2个;第一背鳍为一丝状延长鳍条,位于头顶部,鳍端未伸达第二背鳍起点,平放时纳入于背沟中。第二背鳍延长,具57鳍条,前部鳍条高大,中部鳍条低弱,分离,棘状,后部鳍条低于前部鳍条,边缘圆形。臀鳍与背鳍相似,具58鳍条,中部鳍条较背鳍中部鳍条为长。腹鳍喉位,由6平扁鳍条组成,基部互相交迭,外侧3鳍条延长,几伸达臀鳍中部,里侧3鳍条短小,平放时鳍条前部纳入于腹沟中。胸鳍宽短,约等于吻后头长,基部上方具一皮膜。尾鳍圆形。

体腔中大,腹膜浅色。胃肠均为长管状;肝大,分左右二叶;幽门盲囊2个,位于胃的末端两侧,后端向前;无鳔。

背侧面浅灰色,腹面浅色,第二背鳍前部及后部前上方,尾鳍和胸鳍上中部均黑色:腹鳍及臀鳍浅色。

麦氏拟腹吸鳅


中文名称麦氏拟腹吸鳅

拉丁名称Pseudogastromyzon myersi Herre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平鳍鳅科 (干鳍鳅科)

拉丁科名Homalopteridae

中文属名拟腹吸鳅属

拉丁属名Pseudogastromyzon Nichols,1925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珠江水系和香港。

形态特征
背鳍Ⅲ-6-7;臀鳍Ⅱ-5;胸鳍Ⅰ-17-18;腹鳍Ⅰ-9。侧线鳞65[(21-22)/(9-11-V)]75。

体长为体高的5.3-6.3(平均5.8)倍,为体宽的4.5-5.3(4.8)倍,为头长的4.1-4.8(4.4)倍。头长为头高的1.6-1.8(1.8)倍,为头宽的0.9-1.1(1.0)倍,为吻长的1.7-1.8(1.7)倍,为眼径的5.0-5.5(5.2)倍,为眼间距的1.8-2.2(2.0)倍,为尾柄长的1.8-2.2(2.0)倍,为尾柄高的2.4-2.7(2.5)。头宽为口裂宽的2.3-2.6(2.5)倍。

体长,圆筒形,体高小于体宽。尾柄稍侧扁,尾柄长大于尾柄高。吻端圆钝,边缘较薄,吻长大于眼后头长。吻背侧具刺状疣突。口下位,弧形,口宽略大于头宽的1/3。上唇无明显乳突,下唇宽厚,有3条线状皮脊从口角平行延伸向中部,其中第2条皮脊向前,在下唇中部前缘相连,将前缘皮脊左右分开,后缘皮脊稍向后弯,不相连,在第2条皮脊和后缘皮脊之间的唇中部还有几条相互交错的短皮脊,由此组成不呈品字形的皮质吸着器。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颌稍外露。上唇与吻端之间具吻沟,延伸到口角。吻褶分3叶,边缘乳突不明显,或排列为3-3-3或4-3-4。吻褶叶间有2对小吻须。口角须叉对。眼侧上位,较小,腹面不可见。眼间较宽。鼻孔具鼻瓣。鳃孔小;仅限于头背侧,下缘不达胸鳍基部。鳞小,埋于皮膜之下。头背及胸鳍基部上方的体背侧无鳞,腹部裸露可达腹鳍腋部之后,但不及肛门。侧线完全。但在胸鳍基部上方无鳞片,仅有侧线孔,此后,侧线正常,平直延伸至尾鳍基部。

背鳍基短,起点较腹鳍起点稍后,距吻端较离尾柄基部较远或相等。臀鳍基亦短,压倒后末端接近或超过尾鳍基。偶鳍平展,末端圆钝。胸鳍起点约在眼后缘下方,末端超过腹鳍起点。胸鳍起点到腹鳍起点的距离约等于腹鳍起点至肛门的距离。腹鳍基部具发达的肉质鳍瓣,鳍端接近肛门。肛门约位于腹鳍腋部至臀鳍起点间的1/3处。尾鳍斜截。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稻麦套种养鹅


苏州市相城区兽氏站杨建国等进行过此模式的试验:麦种选择以适宜本地区种植的扬麦系统为主,播种方式主要是稻套麦,饲养方式是散养轮放。一般在10月25日前后播种,与11月初的常规播种相同,12月中旬和1月中旬各追肥1次,每亩每次用尿素 7.5吨。因鹅采食麦叶,可影响其生长发育,故在2月下旬小麦拔节时停止放牧,保留3张完整的功能叶,可确保小麦能获得一定的产量水平。饲养方式散养轮放,精料配方(%)采用:玉米40、稻谷15、扶皮20、米糠10、豆饼10、食盐0.3、浓缩料4.7。

一般1亩麦田养50只肉鹅,由于鹅粪改善了土壤肥力,使小麦受影响不大。种麦养鹅与种黑麦草养鹅相比,经济效益与饲养量不如后者明显,但考虑每亩可收获小麦250 kg,则与种植黑麦草相比经济效益相差不大。

灰裸顶鲷


中文名称灰裸顶鲷

拉丁名称Gymnocranius griseus

异名白立、白果、白鲷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科名锥齿鲷科

拉丁科名Pentapodidae

中文属名裸顶鲷属

拉丁属名Gymnocrani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灰裸顶鲷分市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主要产于南海和东海。产期在春末夏初。

形态特征
体呈椭圆形、侧扁、一般体长15-30厘米,质量150-400克、背缘、腹缘均呈弓状弯曲,背部狭窄,腹部钝圆。上、下颌前端有2或3对犬牙,两颌外行为一列圆锥牙。内行为细牙带。背鳍一个,中间无缺刻,鳍棘强。胸鳍、腹鳍大,位低、尾鳍深叉形、体被弱栉鳞,头部除颊部及腮盖外皆裸露无鳞,前腮盖骨后缘平滑、体灰白略带暗棕色。背部较深,腹部较淡、吻端,眼间隔及眼下各有一条暗色带,体侧及尾鳍各有5-7条暗色横带。

经济价值
是南海、东海南部近海底拖网渔业捕捞的四大科属鱼类(丁、三、线、立)立即鲷科鱼类。鲷科鱼类产量大,产期长,且多数品种肉质鲜美,外形美观,是上等经济鱼类、无论鲜食,腌制均受消费者喜爱。

花蛤和腰蛤的区别


花蛤和腰蛤都属于贝类,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确是不同的品种,很多人分不清两者的区别。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花蛤和腰蛤的区别。

一、花蛤和腰蛤的区别

1、外观区别:花蛤学名菲律宾帘蛤,是蛤蜊的一种,外形略呈椭圆形,有白色、黄色、棕色、浅褐色、深褐色,有时带有放射线、条纹、大斑点或深褐色锯齿花纹。腰蛤就是油蛤,在上海称为腰蛤,也是蛤蜊的一种,壳有花纹、光滑,看起来油光发亮。两者相比,花蛤质地比较粗糙,贝壳比较薄,颜色和纹路更加丰富;而腰蛤质地光滑油亮,贝壳更加厚实,颜色和纹路比较单一。

2、味道区别:花蛤和腰蛤的肉质都比较紧实,吃起来有嚼劲,但是腰蛤吃起来味道更加鲜美。

二、腰蛤味道如何?

油蛤味道鲜美,脆嫩香甜,营养丰富,适合煲汤也适合清炒。它的营养特点是高蛋白、高微量元素、高铁、高钙、少脂肪。蛤蜊的肉质鲜美无比,被称为天下第一鲜、百味之冠,江苏民间还有吃了蛤蜊肉,百味都失灵之说。人们在食用蛤蜊和贝类食物后,常有一种清爽宜人的感觉。

三、花蛤和腰蛤多少钱一斤?

花蛤和腰蛤都是蛤蜊的一种,价格在9-20元/公斤之间。根据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信息,2019年10月16日花蛤价格为:山东青岛城阳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卖10元/公斤,山东省威海市水产品批发市场卖9元/公斤,新疆乌鲁木齐北园春批发市场卖20元/公斤。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35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大眼金线鲃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