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棱山黧豆螺

[学名]: Latirus polygonus
[资源名称]: 多棱山黧豆螺
[形态特征]:
 
壳呈纺锤形,螺层约8层。螺旋部高,各螺层中部膨胀成肩角,粗而钝的纵肋在各螺层的育角处形成小突起。螺肋粗细不均。壳口长卵圆形,内面有排列整齐的肋纹,前沟稍斜。外唇厚。
 
[原产地区]:我国的广东、海南、台湾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中国、日本、印度-西太平洋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葡匐生活于潮间带的岩礁中。

 
[性别类型]: [品种特性]:其它
[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岩礁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自由[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药用与保健
[资源状况]:

相关推荐

多色彩螺


中文名称多色彩螺

拉丁名称Clithon sowerbianus (Recluz)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蜒螺科

拉丁科名Neritidae

中文属名彩螺属

拉丁属名Clith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见于我国西沙群岛和广东沿海。

形态特征
壳球形,结实。壳高12.8毫米,壳宽11.6毫米。螺旋部低小,壳顶钝。体螺层膨圆,几占贝壳全部。缝合线浅。壳面膨胀,光滑,生长纹细致。灰黑色,具白色斑点和黄色斑块,颜色花纹多变。壳口内面淡紫色或灰白色。内唇倾斜,中央凹陷处具6枚细齿;外唇薄,具黄色镶边。

生活习性
栖息于潮间带岩礁间。产于海南岛海口、陵水、三亚沿海。海(水)生。

棱鮻


中文名称 棱鮻
拉丁名称 Liza carinatus(Cuvier et Valencienne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鲻形目
拉丁目名 Mugiliformes
中文科名 鲻科
拉丁科名 Mugilidae
中文属名 鮻属
拉丁属名 Liza Jordan et Swain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体前部近圆筒形,背缘浅弧形,腹缘稍平缓,尾柄稍长;头圆锥形,稍侧扁,背部宽平,腹部较狭。吻短,钝圆,略平扁。眼中等大;脂眼睑不发达,一般不伸达瞳孔。眼间隔宽阔,微隆起。鼻孔每侧2个,在眼的前上方,与眼上缘几乎在同一直线上。鳃耙细密,较短,梳状。体被较大的弱栉鳞,头部被圆鳞。头顶部鳞片始于前鼻孔上方。除第一背鳍外,其余各鳍均被细小的圆鳞。第一背鳍基部两侧、胸鳍基部、腹鳍基部及两腹鳍之间各有枚长三角形的腋鳞。体背青灰色,腹部白色。
生活习性 为暖水性中小型鱼类,多栖息于淡水河口及近岸水域,也可以进入淡水江段下游。

赤鼻棱鳀


中文名称赤鼻棱鳀

拉丁名称Thryssa kammalensis (Bleeker)

英文名称Rednose anchovy, Kammal thryssa

异名温州状元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鲱形目

拉丁目名Clupe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鲱亚目

拉丁亚目名Clupeoidei

中文科名鳀科

拉丁科名Engraulidae

中文属名棱鳀属

拉丁属名Thryssa Cuvier,1817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沿海、印度、菲律宾,偶进钱塘江。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Ⅰ-12-13。臀鳍条31-35。纵列鳞37-40。横列鳞9-10。鳃耙60-64。腹缘棱鳞25-26。幽门盲囊11-14个。脊椎骨41-42。

体长为体高的4.4-5.2倍,为头长的3.7-4.5倍,为尾柄长的9.4-11.2倍,为尾柄高的9.4-13倍。头长为吻长的3.7-5.4倍,为眼径的4.1-4.7倍,为眼间距的3.4-4.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9-1.0倍。

体长而侧扁。吻突出,呈圆锥形。眼中大,侧位。鼻孔位于眼上缘的前方。口大,下位,上颌骨向后伸达前鳃盖骨下缘,未及鳃孔。上颌骨长于下颌骨。两颌、犁骨、腭骨、翼骨和舌上均具细齿。鳃孔大。左右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体被圆鳞,无侧线,腹缘具棱鳞。

背鳍与腹鳍起点儿相对而稍后。臀鳍长。胸鳍末端几仲达腹鳍基。腹鳍起点稍前于背鳍起点。尾鳍叉形。

生活习性
入河口海洋性上层鱼类,偶进钱塘江。

海水/淡水/咸水生。

傜山鲤


中文名称傜山鲤

拉丁名称Yaoshanicus arcus Lin

英文名称Yaoshan minnow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傜山鲤属

拉丁属名Yaoshanicus Lin,1931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珠江水系和内蒙古。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7-8;胸鳍Ⅰ-12-13;腹鳍Ⅰ-7。侧线鳞35[6/(3-V)]38;背鳍前俄15,围尾柄鳞14-16。第一鳃弓外侧鳃耙7-8。下咽齿3行,135,145或245等。脊椎骨4+30-32。

体长为体高的3.6-4.2(平均3.9)倍,为头长的3.7-4.3(4.0)倍,为尾柄长的4.1-4.7(4.3)倍,为尾柄高的7.4-8.2(8.0)倍。头长为吻长的3.1-3.7(3.5)倍,为眼径的3.5-4.3(3.8)倍,为眼间距的2.1-2.5(2.3)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7-1.9(1.8)倍。

体长而侧扁,体高约等于头长。前腹圆,从腹鳍基部向后至肛门具明显的腹稜。吻稍尖。头呈圆锥形。口端位,口裂稍倾斜。上下颌约等长,下颌前端无突起与上颌相衔。无口须。眼侧上位,中等大小。眼后头长大于吻长。眼间宽而平。体被中等大小圆鳞,侧线完全,在腹鳍之前稍下弯,入尾柄后回升到体侧中部。

背鳍短,起点在腹鳍基部之后,离吻端较离尾鳍基部为远。胸鳍圆钝,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腹鳍末端不达肛门。盯门紧挨臀鳍起点。尾鳍叉形,末端稍钝,上下叶约等长。

下咽骨弧形,较窄,咽齿锥形,末端略带钩状。鳃耙稀疏、短小。肠管长度不及体长。鳔2室,后室长约为前室的两倍。腹膜灰白,带有小黑点。

福尔马林浸泡后,体背黑褐色,腹面灰白,侧线上部的鳞片基部各具有一个小黑斑。各鳍均无显著斑纹。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51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滑顶薄壳鸟蛤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