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氏底尾鳕

[学名]: Bathygadus garretti
[资源名称]: 加氏底尾鳕
[外文名]: Grenadier、Rattail、Whiptail
[别名]: 须底尾鳕
 
[形态特征]:
 
背鳍II-9,约94~96;臀鳍约80~82;胸鳍16~17,腹鳍9~10。鳃耙5+17。 全长为体高6.9~8.3倍,为头长4.7~5.4倍。头长为吻长4.2倍,为眼径4.2倍。眼间隔为眼径1.2~1.3倍。 体延长而侧扁,较纤细;尾部侧扁,向后渐细小,约为头和躯干合长2倍。头大而较软,骨骼易破损,侧扁,背缘从眼上方起稍隆起;头部粘液腔颇发达。吻较低,背缘微凹。其长几与眼径相等。眼中大,上侧位,近圆形、眼间隔狭。鼻孔2个,紧接,位于眼的前方,前鼻孔圆形,后鼻孔近似半月形。口较大,端位,微斜;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后缘下方或稍后下方;前上颌骨具柄状突起,该柄突长约为眼径2/3。两颌牙细小而密,呈粗钝圆锥状,上颌排列成较宽牙带,下颌牙2~3列呈不规则状,上颌内侧牙明显小于外侧牙。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下顿缝合部具1很短的颏须,时或埋于皮下。鳃孔宽大,左右鳃膜稍相连于峡部;鳃盖条7。第一鳃裂游离,未因有皮膜连接于第一鳃弓上方与鳃盖里侧之间而缩小;鳃耙细长而多。 体被圆鳞,易脱落,后区露出部呈现由隆起线组成的网目状结构。头部除颌部、鳃条膜和肩带内缘外皆被鳞。下颌腹面具1 1/2~2列鳞,其中1列鳞大,另1列较小;颏部至少前半部被鳞。侧线连续,始于枕骨后端终于尾鳍基,侧线前部稍弯曲,直线部始于臀鳍起点上方。 第一背鳍起点约与胸鳍和腹鳍基底相对,各鳍均无明显呈丝状延长的鳍条。第二背鳍较臀鳍发达,前者鳍条明显长于后者。臀鳍起点紧接于肛门后,两者相距仅1~2枚小鳞。尾鳍短小。 体淡灰褐色,头部腹面、鳃盖和胸腹部呈蓝黑色,口腔蓝黑色,鳃腔黑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温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东海)和日本骏河湾。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350-700公尺之大陆架水域,深海底栖性,缓慢游动于泥砂底质的海床上觅食小型虾蟹。

相关知识

奈氏鳕


中文名称 奈氏鳕
拉丁名称 Nezumia proxima(Smith et radcliffe)
英文名称 shorttail grenadier, spiny grenadier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鳕形目
拉丁目名 Gadiformes
中文科名 长尾鳕科
拉丁科名 Macrouridae
中文属名 奈氏鳕属
拉丁属名 Nezumia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具2棘,8~9鳍条;胸鳍20~22;腹鳍9~10。外侧鳃耙0~1+7~8,内侧鳃耙2+6~7。
全长为体高6.7~7.5倍,为头长5.2~6.4倍。头长为吻长3.5~3.7倍,为眼径3.0~3.7倍。

体延长,侧扁,体高较低,躯干较短;尾部侧扁,向后渐细小,约为头和躯干合长3倍余。头中大而侧扁,头部粘液腔不太发达。吻稍突出,端部钝尖,具2个瘤状小突起,吻前下缘斜位,吻长较短,约等于或稍小于跟径。眼大,侧位,近圆形,眼间隔窄而平坦,约为眼径2/3,

鼻孔2个,紧接,位于眼前方的凹窝内,前鼻孔圆形,后鼻孔半月形。口下位,弧形,上颌骨后端伸达瞳孔后缘下方。两颌牙细小而密,排列成牙带,上颌外侧牙明显扩大,呈犬牙状。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下颌具l短须,其长稍大于眼径1/2。鳃孔宽大,左右鳃膜相连。鳃盖条7。

 体被薄而带棘的鳞,呈六边形,后区露出部小棘尖细锐利,形似菊瓣而朝向鳞的后缘中央,小棘的数目随鱼体增长而加多,鳞的两侧区具网目状结构。头部背面均被鳞,腹面除部分吻区无鳞外也大部被鳞,侧面眶下棱和眼窝下侧边缘上分别具1列与2列的变形鳞,其间隔着一窄条无鳞沟。腹面正中的发光器位于腹鳍基底后端的连线上或稍后,椭圆形。侧线连续,前部稍呈弯曲,后部平直。

 第一背鳍起点位于胸鳍基底稍后上方,第一鳍棘短小,第二鳍棘较长,等于或稍大于头长,前缘具排列稀疏面尖锐的棘齿。第二背鳍始于臀鳍8~10鳍条上方,背鳍间隔约为第一背鳍基底长1.5~2.0倍。臀鳍位于肛门后,肛门与臀鳍之间的距离明显短于肛门与腹鳍基底之间的距离,但在最小个体两者等长,即肛门介于臀鳍与腹鳍的正中间。

体暗褐色,胸腹部蓝黑色,各鳍暗色。

异鳞尾鳕


中文名称 异鳞尾鳕
拉丁名称 Trachonurus villosus(Gunther)
英文名称 shaggy grenadier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鳕形目
拉丁目名 Gadiformes
中文科名 长尾鳕科
拉丁科名 Macrouridae
中文属名 尾鳕属
拉丁属名 Trachonur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II-7,胸鳍11,腹鳍7。侧线上鳞6。外侧鳃耙0+6,内侧鳃耙1+8。
全长约为体高6.1倍,约为头长5.9倍。头长约为吻长4.0倍,约为眼径4.2倍。

体延长而侧扁,头体背腹缘稍凸,躯干部高约为宽2倍,尾部侧扁,向后渐细小,约为头和躯干合长2.5倍余。头中大,侧扁;头部棱嵴不发达,粘液腔较发达,但被厚膜和鳞片复盖。吻短,亚圆锥形,端部钝尖,吻长与眼径约等。眼大,上侧位,近圆形,约为眼后头长之半;眼间隔宽平,约为眼径1.4倍。鼻孔2个,紧接,位于眼的前方,前鼻孔稍小、圆形,后鼻孔较大、半月形。口亚端位,较小,口裂稍斜,上颌长约为头长1/3,上颌骨后端伸达瞳孔后缘下方。两颌牙小而细尖,排列成牙带,上颌外侧牙扩大呈犬牙状,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下颌具1细短的颏须,其长稍大于眼径1/2。鳃孔宽大,左右鳃膜相连,鳃盖条7。第一鳃弓上方由皮膜与鳃盖里侧相连。鳃耙短小呈瘤状突起。 、

体被中大带棘的鳞,不易脱落,后区露出部小棘细尖而直立,棘数约为14~22,排列成不规则状。背鳍、臀鳍基部各具1列扩大的鳞,头部除颏部和鳃盖条膜裸露外皆被鳞,胸鳍基部内侧和肛门周围也裸露无鳞。发光器位于肛门前,向前伸达腹鳍后基,较短,小于眼径。

侧线清晰,连续,几近平直,仅前部稍有极微弯曲。

第一背鳍起点位于胸鳍基稍后上方,但明显前于腹鳍基,第二鳍棘细弱,前缘光滑无锯齿。第二背鳍始于臀鳍第三鳍条上方,背鳍间隔约为第一背鳍基底长2倍余。腹鳍较后,约位于第一背鳍基中部下方。臀鳍鳍条比第二背鳍鳍条长而发达。

体灰褐色,口腔暗色,肛门四周、鳃腔和发光器黑色。

麦氏犀鳕


中文名称 麦氏犀鳕
拉丁名称 Bregmaceros macclellandii Thompson
英文名称 unicorn cod, spotted codlets, unicorn cod, spotted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鳕形目
拉丁目名 Gadiformes
中文科名 犀鳕科
拉丁科名 Bregmacerotidae
中文属名 犀鳕属
拉丁属名 Bregmacero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1,57;臀鳍58;胸鳍19;腹鳍6。纵列鳞74。
体延长,侧扁,背缘平直,腹部圆形;体长为体高5.4倍,为头长5.7倍。头小,头长为眼径3.2倍,为吻长4倍。吻短,圆形,小于眼径。眼侧位,大而圆形,上半部被透明半圆形脂眼睑;眼间隔宽而圆突,大于眼径。鼻孔2个,位于眼前方,前鼻孔椭圆形,后鼻孔裂缝状。口大,端位,口裂稍斜,两颌约等长,颌骨后延至眼的中部下方。牙细小,尖形,上下颌牙2~3行;上颌外行及下颌内行牙较大;犁骨牙小而尖形,排列稀疏;腭骨及舌上无牙。

 舌大,圆形,游离,前端几伸达口腔前方。鳃孔宽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无假鳃。鳃耙短小,针状。

体被小圆鳞,头部无鳞。

背鳍2个;第一背鳍为一丝状延长鳍条,位于头顶部,鳍端未伸达第二背鳍起点,平放时纳入于背沟中。第二背鳍延长,具57鳍条,前部鳍条高大,中部鳍条低弱,分离,棘状,后部鳍条低于前部鳍条,边缘圆形。臀鳍与背鳍相似,具58鳍条,中部鳍条较背鳍中部鳍条为长。腹鳍喉位,由6平扁鳍条组成,基部互相交迭,外侧3鳍条延长,几伸达臀鳍中部,里侧3鳍条短小,平放时鳍条前部纳入于腹沟中。胸鳍宽短,约等于吻后头长,基部上方具一皮膜。尾鳍圆形。

体腔中大,腹膜浅色。胃肠均为长管状;肝大,分左右二叶;幽门盲囊2个,位于胃的末端两侧,后端向前;无鳔。

背侧面浅灰色,腹面浅色,第二背鳍前部及后部前上方,尾鳍和胸鳍上中部均黑色:腹鳍及臀鳍浅色。

柯氏鼠鳕


中文名称柯氏鼠鳕
拉丁名称Gadomas colletti Jordan et Gillbert

异名鳕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鳕形目

拉丁目名Gadiformes

中文亚目名长尾鳕亚目

拉丁亚目名Macrouroidei

中文科名长尾鳕科

拉丁科名Macrouridae

中文属名鼠鳕属

拉丁属名Gadoma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日本、中国等海区,中国产于东海外缘大陆坡360~950米的海区。

形态特征 体延长,头较小,口端位,有颏须,须长一般大于眼径的1/2。背鳍2个,第二背鳍与第一背鳍间有明显凹刻,第一背鳍有2鳍棘,第二鳍棘延长,第二背鳍比臀鳍明显发达。第一鳃弓的鳃耙细小,鳃耙数多于20,间鳃盖骨呈高高的梯形,胸、腹鳍有延长鳍条,腹鳍鳍条8,鳔内有4异网。约等于肛前体的1/2,眼径大于吻长,上颌后端仅伸达眼后缘下方,颏须约等于头长。

生活习性 是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底层的游动鱼类。主要栖息于360~740公尺深的水层中,喜在泥砂混浊的深海底质上栖息觅食,为深海底栖性的鱼类。以小型明虾及磷虾为主食。

经济价值 罕见鱼种,仅有学术价值,一般以拖纲船捕获后,作为下杂鱼魚用。

乔氏腔吻鳕


[学名]: Coelorhynchus jordani
[资源名称]: 乔氏腔吻鳕
[外文名]: Jordan's grenadier 
[形态特征]:
 
背鳍Ⅱ-9,95~97;臀鳍96~98;胸鳍14~16;腹鳍7。内侧鳃耙0~1+6~7。 全长为体高6.9~7.7倍,为头长4.5~4.7倍。头长为吻长2.6~2.8倍,为眼径3.1~3.6倍。吻长为眼径1.1~1.3倍。 体延长,侧扁;尾部完全侧扁,向后渐细小,约为头和躯干合长2倍余。腹面正中发光器较长,约与眼径等长。头中大而锐尖,较窄。吻尖突,较短。眼大,侧位,椭圆形;头部所有棱嵴均较弱而欠发达;眼间隔较窄而平坦,约为眼径3/4。鼻孔2个,紧接,位于眼前方的凹窝后侧,前鼻孔圆形,后鼻孔半月形。口下位,弧形,上颁骨起自后鼻孔下方,向后伸达瞳孔后缘稍前下方。两颔牙细小而密,绒毛状,排列成牙带;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下颌具l短颏须,其长近于或稍短于眼径1/2。鳃孔宽大,左右鳃膜峡部相连。鳃盖条6。无假鳃。第一鳃弓上方与鳃盖里侧间由1皮膜相连,内侧鳃耙呈瘤状突起。 体被薄而中大的鳞,后区露出部小棘细弱,第一背鳍基底下方鳞,具11~12条平行排列的棘列。吻部背面正中的鳞列由8~10枚鳞组成,其上着生的棘列呈全方位辐射状。头部背面从吻端经鼻窝上方至眼间隔止为一无鳞区,除该区和鼻窝上半部外皆被鳞;腹面裸露无鳞。侧线连续,前部稍呈弯曲?后部平直。 第一背鳍起点位于胸鳍基底稍后上方,第一鳍棘很短小,第二鳍棘较长,边缘光滑,短于吻端至眼后缘的距离。第二背鳍始于臀鳍7~9鳍条上方,背鳍间隔约为第一背鳍基底长1.5倍。腹鳍基底距肛门比离峡部为近。 体的大部分呈银白色,背侧深灰色,腹部稍呈蓝色,发光器黑色。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中国(东海),日本南部。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底中层水性海洋鱼类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60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