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帆蚌瘟病

疾病名称三角帆蚌瘟病

为害对象 育珠蚌
疾病概述 爬行运动消失,对水的净化力减弱,进水孔与排水孔纤毛收缩,排粪减少,喷水无力

病原 确切病原有待进一步研究。

症状 发病初期,三角帆蚌的爬行运动消失,对水的净化力减弱,进水孔与排水孔纤毛收缩,排粪减少,喷水无力,但不见斧足麻痹(斧足能伸缩);后期不排粪或有少量灰白色粮液附着于排水孔,最后张壳死亡。病死蚌体液清朗,病程长者极度消瘦,消化腺肿胀多汁,肠道轻度水肿,晶杆体严重萎缩或消失。健康蚌与发病蚌密切接触后1周开始出现死亡,插片过程的暴发性死亡,发生在插片后半个月左右,病程长短与环境温度呈负相关。

发病规律 本病发生在夏、秋两季,尤以春夏之交及秋末死亡较多。

防治方法
(1)用10-15毫克/升生石灰水泼洒在两排吊蚌中间和四周,泼洒次数根据水体的pH而定,连续或隔日泼洒2-3次,以后每隔10-15天泼洒1次,泼洒生石灰水后,使池水PH达到7-8.5。在偏碱性水环境中,病毒的繁衍可得到抑制,其他有毒物质的分解也会得到抑制,对病蚌的存活率有明显的提高。

(2)用壳角蛋白结合剂GE,在盐酸酒精中分散成微细颗粒后,均匀泼洒在育珠水层中,使育珠层的药液浓度成0.5毫克/升的浓度。壳角蛋白结合剂的微细颗粒能被蚌滤食,并受晶杆体酶的消化作用,被消化成可吸收的氨基酸或简单的蛋白成分。氨基酸(或简单的蛋白成分)作为起药物作用的GE化学基团的载体,将其转运到细胞中,于是GE与病毒衣壳的结构蛋白相结合,使其失去活性,从而使病毒的RNA(或DNA)不能进行复制,病蚌即可痊愈。

(3)注射治疗。据王鸿泰等(1991)报道,用血卟啉衍生物(Hemato porphyrin dervates, HPD)及中草药(肉桂、板蓝根、青黛等)合剂进行注射治疗,有一定疗效。具体方法是,先将100毫克HPD溶于碱性溶液氢氧化钠中,然后再以0.1当量的盐酸调pH至7.0-7.4,接着离心,取上清液备用。HPD是一种光敏化剂,故配好的水溶液应避光保存。当时注射后剩余的溶液,要放入冰箱中保存。中草药,以热性药物肉桂、紫苏等为主导,另外配以少量寒凉性药物板蓝根等,配成50毫升,与上述HPD药液一起注射。注射时分别吸取HPD和中药液各0.5毫升注射1只蚌,隔7天后注射第二次。

相关阅读

三角鲂


1.形态特征

三角鲂体形侧扁而高,几乎呈菱形。背部青灰色,两侧浅灰色,腹部银白色,鳞片后部色素较深,各鳍亦呈青灰色。头小、口端位,口裂狭窄,上下领的曲度大,边缘具发达的角质层。腹棱仅限于腹 鳍基部至肛门。背鳍条37;臀鳍条326^29;侧线鳞50-57;咽齿3行,亦为245/542,三角鲂与长春鳊的明显区别在于体长与体高之比和腹棱的长短具体讲,几角鲂背部高,体长与体高之比为2. 1-2. 2倍,腹棱为半棱;长春鳊背稍低.体长与体高之比为2. 5-2. 9倍,腹棱为全棱.

2.生活习性

生活范围广,与长春蝙相似,可在各类水体中生活,且常在同一水体共栖。其食性亦为以草食为主的杂食性,幼鱼以摄食浮游动物为主4 cm以后食性逐渐转变,开始摄食水草,成鱼则以苦草、轮叶黑藻、丝状绿藻和植物碎屑为主。人工饲养时亦喜食黑麦草、苏丹草、米糠、菜籽饼、豆饼等人工饲料。喜栖息于水的中下层,冬季则群集于深水区越冬。天然水域中生长速度与团头纺相近,性成熟前生长速度较快,几乎与团头鲂相等,3龄鱼可达1 500 g,最大个体可达5 kg。

三角鲂的性成熟和繁殖


三角鲂成熟年龄为3龄,雌雄相同,至少体重1 000 g以上方能达到性成熟。其怀卵量大于长春蝙,绝对怀卵量为1747万粒,相对怀卵量为11:3-203粒/g体重。属分批同步产卵类型,繁殖期为每年5-7月份.北方稍晚于南方,一般每年产一次卵,人工培育良好的则一年可产2^-3次。有趣的是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的三角鲂产枯性卵,卵色淡黄,与团头鲂卵相似;而黑龙江流域的三角鲂则产漂浮性卵,与长春鲂卵相似。出现这种现象,是否因不同地区的地理生态条件而形成地方性种群、抑或是不同的种,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至少目前已证实,广东、海南一带的三角鲂已确认为另一个种(M. terminalis Rich);而分布于长江上游的厚额鲂(M. pellegrini Tchang)因其体色鸟黑,俗称鸟鲂.原认为是一个种,经研究,认为可能是长江中游的品种扩散到上游后分化而形成的地方性种群。

三角鲂池塘养殖的日常管理和养殖效益


一、池塘条件

示范培育池总面积2.2公顷,为普通养鱼池,单池面积0.37~0.43公顷,进排水方便,池底平坦,淤泥厚度15~20厘米,保证养殖水深1.6~1.8米。养殖水源为浦阳江水,水质符合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各池分别配备3千瓦叶轮式增氧机一台。

二、池塘准备

在投放鱼种前对培育池塘进行清整消毒。清除过多淤泥,每亩池塘用生石灰50千克进行干法清塘消毒。一周后蓄水80厘米,进水口用40目筛绢过滤,以防野杂鱼和敌害生物进入,并适当施肥培育水质,调节水体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

三、鱼种放养

三角鲂鱼种系原种场培育、规格为4厘米/尾左右的原种F1代夏花鱼种,放养密度12万~15万尾/公顷,累计放养30万尾。为提高池塘综合养殖效益,培育池分别套养规格为4~8尾/千克的花鲢、白鲢老口鱼种100尾/公顷、150尾/公顷和规格为4~5厘米/尾的花鲭夏花鱼种1.5万尾/公顷。所放鱼种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灶。

四、饲料投喂

1,饲料选择饲料为普通鱼用颗粒配合饲料,饲料粗蛋白含量30%~35%。

2.投饵驯化每只试验池设一台投饵机,投饵机通过栈桥伸入池中2米,利于投喂喷洒均匀。驯化投饵在鱼下塘3天后进行,初始用破碎料,每次投饵前先开启投饵机3~5分钟,之后按5千克/次的饲料量投喂,每天驯食投喂3次,每次开机20~30分钟,如此反复,约7~10天后三角鲂便形成定点摄食的习惯。

3.投饵管理养殖全程采用定时、定点投饵。日投喂2次,一般在每天上午7∶30~9∶00、下午4∶30~6∶00,饲料日投喂量占池塘鱼载量的0.5%~3.5%,期间主要视鱼的生长、吃食情况、水质及天气变化等灵活掌握,每次投喂至鱼体基本不来抢食为止,一般掌握时间在60分钟左右。

五、水质调整

1,水位控制在鱼种放养时池塘水深控制在80厘米左右,以后逐渐加深,至7月中旬池水深保持在1.6~1.8米。

2.水质管理整个养殖过程保持池塘水质新、活、爽,池水透明度在20~30厘米。7月下旬开始,随着高温季节的到来,养殖池隔天加注一次新水,每次10厘米左右;8~10月份,鱼体摄食量大,投饵量及鱼体排泄量大,每半月用生石灰150~225千克/公顷化浆全塘泼洒一次。

3.适时增氧根据池水溶解氧变化规律和天气、水质情况,科学使用增氧机增氧。7月底开始,晴天坚持凌晨开增氧机,同时晴天午后开机1~2小时,如遇天气闷热或突变、阴雨天时及时开启增氧机以补充水体溶氧。

六、日常管理

1.病害防治9、10月份为防止出血病发生,各池可定期投喂水产用氟苯尼考药饵,每日一次,每次用氟苯尼考50克,3天为一个疗程,同时隔天洒投池塘底改制剂一次,连续施投三次,以改善池塘底质。

2.日常管理坚持每天早、晚和夜间巡塘,观察鱼群活动情况、水色与天气变化及鱼是否有浮头迹象等,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七、结果

1.养殖效果各培育池鱼种于2009年12月20日至2010年1月10日起捕出售。根据渔获物统计:三角鲂冬片鱼种规格16~22尾/千克,养殖平均成活率89.2%,平均产量7552.5千克/公顷;花白鲢成鱼平均规格1.25~1.75千克/尾,平均产量367.5千克/公顷;花骨冬片鱼种规格30~35尾/千克,养殖平均成活率67.6%,平均产量286.5千克/公顷;全程累计投喂配合饲料27.8吨,平均饲料系数1.67。

2.生产效益

(1)生产总支出。三角鲂、花骨夏花鱼种500元/万尾,花鲢、白鲢冬片鱼种分别8元/千克、4元/千克,累计苗种费17190元;配合饲料平均单价3700元/吨,累计饲料费102860元,人工费40000元,塘租金15000元/公顷,累计塘租费33000元,水电、药品及其他10000元,累计总支出203050元。

(2)生产总收入。三角鲂和花骨冬片鱼种售价分别为17元/千克和30元/千克,实现销售额282463.5元和18909元;花白鲢成鱼平均售价6.5元/千克,实现销售额5255.5元;累计实现总销售额306628元。

(3)养殖效益分析。净利润103578元,单位净利润47080.9元/公顷,投入产出比1∶1.51。

3种优良山羊品种:湖羊 长江三角洲白山羊 黄淮山羊


一、湖羊。

为稀有白色羔皮羊品种,具有早熟、四季发情、多胎多羔、繁殖力强、泌乳性能好、生长发育快、产肉性能高、肉质好、耐高温高湿等优良性状,主要分布于江苏太湖地区。

湖羊体质结实,公母羊均无角,头狭长,鼻梁隆起,多数羊耳大下垂,颈细长,背腰平直,腹微下垂,尾扁圆,尾尖上翘,四肢偏细而高。被毛呈白色,腹毛粗,稀而短。羔羊生长发育快,3月龄断奶体重公羔25千克以上,母羔22千克以上。成年公羊体重65千克以上,母羊4旰克以上。屠宰率50%,净肉率38%。

湖羊性成熟早,四季发情、排卵,可终年配种产羔。年产2胎或2年3胎,每胎2羔,经产母羊平均产羔率220%以上。日产乳1千克以上。湖羊毛属异质毛,每年春、秋两季剪毛,成年公羊年产毛1.25~2千克,成年母羊年产毛2千克,被毛中干死毛较少,平均细度44支,净毛率60%以上。适宜织地毯和粗尼绒。羔羊出生后1~2天内宰杀剥制、加工的羔皮(小湖羊皮)质量最优,毛纤维束弯曲呈水波纹花案,弹性强,洁白美观,是制作皮衣的优质原料。

二、长江三角洲白山羊。

主要分布于江苏省的南通、苏州、扬州和镇江地区。该羊体格中等偏小。头呈三角形,面微凹。公母羊均有角,角形大多向后上方倾斜呈八字形,公羊角粗,角长平均17厘米,母羊角细短,角长11厘米左右。

长江三角洲白山羊前躯较窄,后躯丰满,背腰平直。公、母羊颌下有髯,公羊额部有绺毛。全身被毛短而直,公羊肩胛前缘、颈和背部毛较长,富有光泽,绒毛少。成年公羊平均体高、体长、胸围和体重分别为48.4厘米、52.5厘米、60.9厘米和28.6千克,成年母羊分别为45.5厘米、49.3厘米、56.8厘米和18.4千克。

长江三角洲白山羊羊毛洁白,挺直,具有光泽,弹性好,是制作毛笔的优良原料。皮张小,皮质致密、柔韧,富光泽,弹性好,以冬羔在次年晚秋屠宰的皮张为最佳。

三、黄淮山羊。

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东部、安徽省及江苏省北部。分有角和无角两种类型。有角公羊角粗大,母羊角较细小,鼻梁平直,面部微凹,下颌有髯,胸较深,背腰平直,体形呈圆桶状。母羊乳房发育良好。被毛呈白色,毛短粗。

黄淮山羊当年春产的公羔9月龄时可达22千克,母羔16千克。山羊肉质细嫩、膻味小,屠宰率45%左右。

黄淮山羊具有性成熟早,生长发育快,四季发情,繁殖率高等特性,5月龄母羔就能发情配种,部分母羊1年2胎或2年3胎,产羔率平均230%。板质优良,是黄淮平原区优良山羊品种。其缺点是个体较小,但通过与肉用山羊杂交,并加强饲养管理,可提高黄淮山羊产肉性能。黄淮山羊对不同生态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

帆蜥鱼


中文名称帆蜥鱼

拉丁名称Alepisaurus ferox Lowe

英文名称Lancet fish

异名玻璃鱼、长吻旗枪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灯笼鱼目

拉丁目名Myctophiformes

中文科名帆蜥鱼科

拉丁科名Alepisauridae

中文属名帆蜥鱼属

拉丁属名Alepisau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在我国广泛分布于南海北部,西、中沙群岛海区,海南岛东南部外海。

形态特征
体细长,稍侧扁,头侧扁,尖突。眼大,口大,口裂延伸至眼后,几达前鳃盖骨;下颌稍突出,并有一列小孔。尾柄狭小而侧扁,两侧各有一脂质突起。牙尖利,但参并不齐,全部齿尖倒向后部。体光滑无鳞,皮很薄,侧线明显,前部位较高,后部成直线向尾部延伸。背鳍长而高,起点于鳃孔上方,延伸到臀鳍起点上方,鳍条可埋于背沟之中;脂鳍中等大;胸鳍侧下位,矛状;腹鳍小;尾鳍深叉形,上叶部分鳍条延长成丝状。体背蓝青色,体侧与腹部银灰色,有闪光。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繁殖习性
帆蜥鱼通常栖息在大洋深海的1 000-3 000米水层,亦有少数可进入200米以浅的海域。和许多中层鱼类一样,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特性,白天蛰伏深海,晚间上升到近表层。帆蜥鱼常喜在寒暖流相交汇的峰面处逗留。

背角无齿蚌


[学名]: Anodonta woodiana woodiana (Lea)
[资源名称]: 背角无齿蚌
[别名]: 河蚌
 
[形态特征]:
  两壳相等,贝壳呈椭圆形,壳表有外皮,铰合部无齿。壳内面珍珠质强,壳通常薄而易碎,大小因种而异,壳面黄褐色或绿褐色,有的个体有从壳顶射向腹缘的绿色放射线,斧足发达. 
[原产国家]: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陕西  
 

河蚌广泛分布于江河、湖泊、水库、池塘和稻田等水体中,通常生活于水底泥沙中。自然状态下,河蚌只有身体的后端从泥沙中露出,进、出水管经常张开,以维持体内水流不息,保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河蚌通常成片或成带地群集生活于浅水地带,喜流动、清洁的肥水。在大江河中数量较少,仅在河湾浅水地区分布。池塘中河蚌的种类不多,但数量较大,稻田里数量则较少。 河蚌一般适宜在中性或弱酸、弱碱性水中生活,在pH值5~9之间均能生活。河蚌对溶氧要求不高,低限约为3毫克/升,但若长期低于此限,河蚌会大批死亡。河蚌的干旱抵抗能力较强,一般埋入土中的河蚌,干旱半月左右不会死亡,但暴露在空气中,尤其夏季烈日曝晒下,几小时即会死亡。河蚌的运动能力很弱,主要靠斧足在水底泥沙中缓慢犁行。运动时蚌体浅埋于泥沙中,伸出斧足向前插入泥沙,大量充血使斧足膨大并以粘液附于泥沙上,然后肌肉收缩牵引蚌体向前滑行数厘米。河蚌多在夜间活动,白天少见,但阴天也常活动。

幼蚌培育方式


幼蚌培育是河蚌育珠中重要的一环,必项让功蚌快速生长,使之在当年年底至翌年上半年均能己到头施手术的规格,即三角帆蚌体长在6 cm以上,褶纹冠蚌体长7cm以上。三角帆蚌的幼蚌培育条件较苛刻,必须具有流水条件,一般可在水泥池、肥流水土池和网箱中培育〕沼纹冠州门幼砚台行条件比三角帆蚌简单得多,它不需要流水条件一般川介低往地、稻田、鱼种池中培育。

1.水泥池深70 cm,长8 m,宽3 M,设进水口、出水口、闸门,水深30 cm,水流量控制在每小时交换总水体的10%。每平方米放养体长26-2.8 cm的小蚌800-1000只.

2.低洼田开成宽1M,长20 m的条沟,一端进水,一端出水,水深30~50 cm,水流量为每小时交换总水体6%-10%。每平方米放养量为体长2.5 em的小蚌300-500只。

3.低洼的单季稻田收割后开环沟,加高加固池埂,设进、出水口,水深30~40 cm,经常有流水,每平方米放养体长2.6cm的小蚌150-200只.

4.网箱加框架.箱底加营养土;网箱人水50 cm,每平方米放养2.5 cm的小蚌300-500只。

5.鱼种池水深1.5m左右,在鱼种放养量适当的情况下,每平方米套养2-3cm的褶纹冠蚌幼蚌40-50只。混养的幼蚌不宜太小,以免被鱼种摄食鱼种池也应定期注水,以控制水质.

注意事项

1.及时分养当幼蚌长到0. 5cm时开始第I次分养,以后每生长1cm就分l次,也可以只分养I次,即在第I次分养时即稀养,直至培育到手术蚌为止,但此法没有多次分养来得经济、科学。

2.适时添加营养土用水泥池和网箱培育幼蚌时,应根据营养土的流失情况及时添加或定时换营养土。营养土可由干泥(也可用干塘泥)与发酵干猪粪、牛粪等配制而成,肥土之比为 1:4.

3.加强管理定期、定点检查蚌的生长情况,经常洗刷网箱上的附着物及时驱除水鼠、麦穗鱼、虾、虫等敌害.

4、做好越冬工作 幼蚌在越冬时,应尽可能提高水位,防止幼蚌受冻死to当水面结冰时,应及时破冰,增加水中的溶解氧浓渡.

丝帆鱼


中文名称丝帆鱼


拉丁名称Nematistius pectoralis Gil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鲹科

拉丁科名Carangidae

中文属名丝帆鱼属

拉丁属名Nematisti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东太平洋热带,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被小圆鳞,侧线鳞119-130,无棱鳞。第1背鳍具7枚亟长的鳍棘,第2背鳍具1鳍棘26-28鳍条,二鳍基部不相连,臀鳍具3鳍棘15-17鳍条。胸鳍甚长,腹鳍位于胸鳍基部下方,具1鳍棘5鳍条,口大,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后缘下方。鳔经枕骨大孔伸入头骨而与内耳发生联系,可能借以增加听觉灵敏度,椎骨10+14。

生活习性
热带海水鱼类。

笠帆螺


[学名]: Calyptraea morbida
[资源名称]: 笠帆螺
[形态特征]:
 
壳呈笠形,质稍薄。壳形常随附着物而变化。贝壳上中部突如伞。壳顶位于中央。壳面光滑、黄白或淡棕色,同心生长线细。壳口近圆形,与贝壳等大。内隔板呈牛角状,以其右侧边缘向下方斜附壳内。肌痕近三角形,在隔板前方。
 
[原产地区]:我国的广东、海南、台湾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中国、日本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附着在低潮线附近的岩石或其他贝壳上。

帆鳍鱼


中文名称帆鳍鱼

拉丁名称histiopterus typus Temminck et Schlege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帆鳍鱼科

拉丁科名Alepisauridae

中文属名帆鳍鱼属

拉丁属名histiopte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菲律宾、澳大利亚、夏威夷,中国南海和东海,日本、朝鲜。

形态特征
体高而侧扁,背部甚隆起,头背部颅骨裸露,具辐射状骨质突起,口小,吻突出,唇厚具细髭。颌齿圆锥形,犁骨无齿,背鳍高大,帆状,4背鳍25-29鳍条,以第3鳍棘最强大,臀鳍3鳍棘10-11鳍条,以第2鳍棘最强大。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62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锈凹螺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