锈凹螺

中文名称锈凹螺


拉丁名称Chlorostoma rustica (Gmelin)

异名Tegula rustica, Chlorostoma rusticum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马蹄螺科

拉丁科名Trochidae

中文属名凹螺属

拉丁属名Chlorostom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主要生活于潮间带的中、低潮区的岩石下面或岩石缝隙中,喜群集生活,喜吃食褐藻和红藻类,故为养殖藻类之敌害。此种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北方尤为常见。日本(北海道至九州)、朝鲜半岛、俄国远东海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贝壳呈圆锥形,高、矮有变化,壳高20-26毫米,宽21-27毫米。螺层约5-6层,缝合线浅,清楚。各螺层宽从上至下逐渐增大,壳周略膨圆。生长纹细密,斜的放射肋粗壮,在基部2、3层特别明显。壳表黑锈色,杂有黄褐色。壳口马蹄形,内灰白色,具珍珠光泽。外唇薄,具一褐色与黄色相间的镶边;内唇较厚,上方向脐孔处延展,形成一白色遮缘,下方向壳口延展,形成一个弱齿突起。脐孔圆形,大而深。厣角质,圆形,多旋,核位于中央。

生活习性
海水、咸水生。

经济价值
肉可食。壳可入药,有平肝潜阳的作用,可代石决明。因吃食藻类,所以对海带、紫菜等经济藻类养殖有害。

相关推荐

黑凹螺


中文名称黑凹螺

拉丁名称Chlorostoma nigerrima (gmelin)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马蹄螺科

拉丁科名Trochidae

中文属名凹螺属

拉丁属名Chlorostom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见于我国福建、广东沿海,海南岛文昌、琼海沿海。日本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壳坚厚,壳高22.3毫米,壳宽26.0毫米。纵肋较密,螺层约6层,下三层宽度、高度骤然增大,放射肋与生长纹较细,互相交错。壳棕黑色,底平,具纵走花纹和由壳面伸延至底部的肋痕。壳内具珍珠光泽,有几条邹襞,内唇基部具1-2个钝齿,有脐孔小而深,并被?胝部遮盖部分,厣角质。

生活习性
生活于中潮带以下的岩石间。海水/咸水生。

锈色朽木蛤


中文名称 锈色朽木蛤
拉丁名称 Coecella turgida
生物代码 580020080060040002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双壳纲
拉丁纲名 Bivalvia
中文目名 真瓣鳃目
拉丁目名 Eulamellibranchia
中文科名 中带蛤科
拉丁科名 Mesodesmatidae
中文属名 朽叶蛤属
拉丁属名 Caecella
分布类型 海水,半咸水
形态特征 贝壳窄长,略呈长三角形,膨胀,壳质薄。壳高13.1mm,壳长22mm,壳宽7.8mm。壳顶位于背缘中央偏前,壳两侧相等,前端圆形,后端略呈截形。壳表具黄褐色壳皮,壳顶部常脱落为白色。生长纹细微。壳边缘壳皮向内卷曲,包围壳之边缘。小月面和盾面不明显。内韧带。壳内黄白色,肌痕明显。
生活习性 生活于半咸水潮间带的沙质海底。

凹鼻鲀


中文名称凹鼻鲀

拉丁名称Chelonodon patoca (Hamilton-Buchana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Tetraodontoidei

中文科名鲀科

拉丁科名Tetraodontidae

中文属名凹鼻鲀属

拉丁属名Chelonod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海岸到西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及福建南部沿海。

形态特征
体稍长形,头部粗圆,体背腹部均被小刺,鼻孔1个,前后缘具1个皮瓣突起,前鼻瓣小,呈尖叶状,后鼻瓣大,呈花瓣状,边缘具缺刻。背鳍9-10,臀鳍8-9,前方2鳍条不分支。胸鳍15-17,尾鳍截形,脊椎骨18-19。体背侧及侧上方黄褐色,具许多比眼稍小的圆斑或长圆斑,眼间隔处具黑色横带,胸鳍上方、背鳍基底及尾柄后部各具一大规则状的黑褐色横带,体侧下方黄色。

生活习性
肉食性,摄食软体动物、甲壳类等。海水/咸水生。

凹尾鮠


中文名称凹尾鮠

拉丁名称Leiocassis emarginatus Rega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鲇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鲿科

拉丁科名Bagridae

中文属名鮠属

拉丁属名Leiocassis Bleeker,185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长江上、中游干流,上游支流皆产此鱼。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Ⅱ,7;臀鳍条18-20;鳃把8;脊椎骨39-40。体长为体高的4.6-6.1倍,为头长的4.2-4.5倍,为尾柄长的5.0-6.2倍,为尾柄高的10.9-13.3倍,为脂鳍长的4.3-4.8倍,为背鳍起点至吻端距离的2.9-3.0倍,为背鳍基部末端至脂鳍起点距离的4.7-5.2倍。头长为吻长的2.7-3.0倍,为眼径的7.1-7.7倍,为眼间距的2.6-2.8倍,为背鳍刺长的1.7-2.2倍,为胸鳍刺长的1.7-2.1倍,为上颌须长的1.5-1.9倍。体长,背鳍后稍侧扁。口下位,横裂。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吻近圆锥形,稍突出,上唇厚。眼小,侧上位,眼间隔稍隆起。须4对,较细,鼻须达眼后缘,上颌须末端达鳃膜。鳃孔宽阔,鳃膜不与峡部相连。肩骨显著突出,位于胸鳍之上方。背鳍起点至吻端稍大于至臀鳍起点的垂直距离。背鳍刺光滑。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锯齿发达,背鳍刺、胸鳍刺几乎等长。胸鳍长,其最长鳍条达胸、腹鳍基部间距的2/3处。脂鳍基等于或稍长于臀鳍基。腹鳍末端接近臀鳍。尾鳍内凹,尾鳍中部鳍条约等于其最长鳍条的2/3。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倍以上。体呈黄色,有不规则的黑斑块,背鳍、臀鳍和尾鳍为灰黑色,腹鳍浅灰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凹鳍鲬


中文名称凹鳍鲬

拉丁名称Kumococius detrusus (Jordan et Seale)

异名Kumococius rodericensis (Cuvier, 1829)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六线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Hexagrammoidei

中文科名鲬科

拉丁科名Platycephalidae

中文属名凹鳍鲬属

拉丁属名Kumococi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日本、中国,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平扁,向后渐圆锥状,头平扁,背面及两侧棘棱发达,头每侧有2纵棱,眶睛棱等具棘突,背面无锯齿状和颗粒状突起,眼中大,上侧位,眼无皮质突起,虹膜肛向瞳孔背侧发出一圆形大突起,前鳃盖骨有3棘,鳃盖骨2小棘,间鳃盖骨有皮瓣,体被栉鳞,侧线鳞有1小管,仅前端数鳞各有1小棘,背鳍2个,分离,Ⅸ,11,第二鳍棘短于第三鳞棘,臀鳍基底稍长于第二背鳍基底,有12鳍条,胸鳍短圆,后缘凹入,腹鳍亚胸位,尾鳍圆形。胸鳍18-20,侧线鳞46-55,鳃耙2+(6-9),前鼻孔无皮瓣,前鳃盖骨最上的棘十分延和,最下的棘退化。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62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