鳊、鲂的性腺发育

据研究,已达性成熟的鳊、鲂的卵巢发育可分为几个阶段: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中旬为冬季卵巢,处于第l期,卵巢中主要为第3时相的初级卵母细胞,处于大生长期,卵径0. 2-0.5 mm,其体积约占整个卵巢的80%以上;3月中旬至4月底为w期卵巢,此时发育迅速,成熟系数直线上升,初级卵母细胞大量积累卵黄,处于发育晚期,卵径已达0. 7-1. 0 mm,没有第3时相的初级卵母细胞,其所占体积可达整个卵巢的97%;5月初至6月底为产卵季节的卵巢.为IV期末卵巢,发育较一致,等待时机产卵。据此,可知鳊、鲂的自然繁殖期主要在每年,5--6月份。产前极短一段时间,卵巢处于第v期;产卵后,即转入IV -I期,7-10月份进入恢复期,再转入缓慢发育期。由此可见其为分批同步型,一年只产一次卵,但如经强化培育,仍可再次产卵。<M.yZ023.com/p>

相关知识

鳊、鲂的鱼苗培育


将仔鱼培育成2.5-3 cm的乌仔,通称火片(夏花)培育

1.鱼苗培育池

与团头鲂的鱼苗培育池相同,面积可略缩小至1-2亩,水深宜在1-1. 2m,池底平坦,淤泥不超过10 cm,排、注水方便即可。.需经过清整、彻底消毒,并确认无毒后方可使用。由于鳊、鲂仔鱼初期主食浮游动物,应在鱼苗下池前适量投施基肥,粪肥、绿肥均可,以促进天然饵料生长。但鳊、鲂鱼苗不耐肥,施肥量宜小于团头鲂,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0 cm以上。如池水较肥,应在下苗的前一天加注新水10-15cm,以增加溶氧。

2.放养密度

为促使其较快生长,以稀养为宜,一般放养密度为每亩10- 15万尾,经过20-25天的饲养,可养成2. 5-3 cm的乌仔。如欲争取时间,可减少为每亩6-8万尾,1.5-20天即可育成。鳊、鲂鱼苗池中不宜混入家鱼水花。

饲养管理

饵料和肥料仔鱼下塘初期可泼洒黄豆浆,需全池均匀泼洒,1天3次,必要时可补充一些熟蛋黄7天后每天喂2次,按三边二满塘的方法泼洒,使鱼苗能均匀吃食,投喂量应随鱼苗生长而增加。为保持池中天然饵料的存量,下塘7天后可施追肥,粪肥、绿肥、化肥均可,但应少施勤施。

管理和防病按苗种培育常规,坚持三巡四查,即早、中、晚巡池3次,查看水质变化、鱼苗摄食活动、有无浮头现象、有无病、虫、害发生等。鱼苗下池7天后可适当冲水,保持水质嫩爽。拉网操作动作必须轻柔,可按团头鲂拉网炼鱼的方式进行。此时鱼苗很少生病,主要是预防缺氧和敌害。

中华绒螯蟹的性腺发育、胚胎发育与幼体发育



1.性腺发育:河蟹大约在淡水水域中生活到性腺已发育成熟时,开始沿江河而下进行生殖洄游,到达河口浅海的咸淡水繁殖。这时在一定的咸淡水的刺激下达到了生理成熟。
繁殖中若产卵的外界环境条件如盐度、温度、雌雄条件不好,卵巢会逐渐退化。河蟹的卵巢发育过程大致可分成6期:第1期,性腺乳白色,细小。第2期,卵巢呈粉红色或乳白色,较膨大,肉眼已能区别雌雄性腺。第3期,卵巢呈紫色或淡黄色,肉眼可见细小卵粒。第4期,卵巢呈紫褐色或赤豆沙色,卵粒明显可见。第5期,卵巢呈紫酱色或赤豆沙色,卵粒大小均匀,游离松散,成熟系数达8%~14%。第6期,卵巢因过熟而退化,出现黄色或橘黄色退化卵粒。
2.产卵和胚胎发育:河蟹为硬壳交配,在产卵的同时卵子受精。受精卵先堆积于雌蟹的腹部,后黏附在腹部附肢内肢的刚毛上。腹部携带卵的雌蟹,称为抱卵蟹。
河蟹的怀卵量与个体大小及性腺发育好坏有关。一般200克左右的雌蟹怀卵量在50万~90万粒,也有的达百万粒以上。体质好的雌蟹在完成第一次产卵后,还可以继续怀卵。
河蟹受精卵在外界条件适宜时,即行胚胎发育,并表现为螺旋卵裂类型。受精卵经二、四、八个分裂球后,进入多细胞期、囊胚期、原肠期。原肠期以后,卵黄消耗明显,出现月形透明区,此透明区即为胚胎部分。随着胚胎发育,透明区先后出现附肢和复眼雏形。复眼出现之后,卵黄块的背方出现了心脏原基,不久心脏开始跳动,附肢、头胸甲相继形成。此时卵外观呈乳白色,卵黄极小,呈蝴蝶状一块,这时胚胎已进入原溞状幼体。
河蟹胚胎发育的速度与水温、水中溶氧等因素有关。水温高、溶氧充足的情况下发育快。当水温在23~25℃时,只需14~15天就能孵化出膜。受精卵必须在海水中方能维持其正常的胚胎发育。
3.幼体发育:河蟹幼体发育过程分为溞状幼体、大眼幼体和幼蟹3个阶段。刚从卵孵化的幼体,外形不像成体,为溞状幼体阶段。这时呈三角形,分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头胸部背面有一背刺,前端腹面有一额刺,两侧中部各具一侧刺。前端有一对复眼,侧面有两对触角、一对大颚、两对小颚和两对颚足,身体布有色素粒。
溞状幼体经5次蜕皮,成为大眼幼体,因溞状幼体每蜕1次皮,其形态都要发生1次变化,所以将其分为5期。
溞状幼体发育成大眼幼体,也叫蟹苗。蟹苗经多次蜕皮变成幼蟹,幼蟹再经许多次蜕壳变态,才逐渐长成成蟹。

以鳊鲂为配养鱼


1.以鲢、鳙为主,配养鳊、鲂

以鲢、编为主的池塘、均可配养鳊、鲂(只能养鳊、鲂中的任一种,不要两种都放),一般每亩水面中可配养规格为30-50 g的鳊、鲂鱼种100-120尾,只要投喂一些青料,经过一个生产季节,即可养成规格达400-500 g的鳊、鲂成鱼,与团头鲂相比,可谓毫不逊色。

浙江省富阳鱼种场曾在以鲢、鳙为主的池塘里,按同等条件分别配养三角鲂和团头鲂作对比,其放养量分别为102. 5尾/亩和 97.5尾/亩,成活率均达到98%,放养规格分别为33 g和32 g,起捕规格分别达到455 g和350 g,其产量为三角鲂46.6 kg/亩,团头鲂34. 1 kg/亩.

2.以草鱼、青鱼为主配养鳊、鲂

这类池塘以投喂青饲料为主,实际上喂了草鱼也就是喂了蝙、鲂,而少量鳊、鲂多在外围吃食,不会影响主养的草鱼。若每亩搭配 30-50 g的编、鲂鱼种50-60尾,到年底,鳊、鲂规格同样可达 400-500g

黄鳝养殖的繁殖性逆转、性腺发育和生殖周期


1、性逆转

黄鳝雌雄异体,但有奇特的性逆转现象。从胚胎到第一次性成熟均为雌性,产卵以后卵巢逐渐退化,慢慢变成精巢而成为终生雄性。据笔者观察,性逆转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体长在25厘米以下的个体大部分为雌性,称为主雌性阶段;产卵之后开始逆转,当体长在2536厘米时,是以雌性个体为主,其中也有不少为雄性,此时称偏雌性阶段;到体长3638厘米时,雌雄个体几乎相等;当体长在4050厘米时,主要以雄性个体为主,其中也有雌性个体,称偏雄性阶段;在体长达50厘米以上时,大部分为雄性个体,此时称主雄性阶段。

根据组织切片观察,仔鳝出膜3天,体长1.35厘米时,1对生殖腺原基开始出现,随后逐渐增大伸展。,出膜30日龄的稚鳝,平均体长约5.6厘米时,生殖腺外膜合并形成纵隔,已有卵母细胞出现。幼鳝60日龄,平均体长7.1厘米时!,合并的生殖腺变细,横切面似三角形,纵隔完全消失,卵母细胞为不规则形,有些处于分裂相。幼鳝120日龄,平均体长13.5厘米时,生殖腺为单一体,位于体腔左侧,右侧生殖腺已不存在,生殖腺外观为乳白色,卵母细胞大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o.15一o.6毫米。直到黄鳝越冬后,平均体长达20厘米时,生殖腺中的卵母细胞和卵细胞逐渐发育变成成熟的卵,进人性成熟时期,此期为主雌性阶段。雌鳝产卵后性腺中卵母细胞部分开始退化,起源于细胞索中的精母细胞开始发生并逐渐增大,性腺向雄性方向发展/,这一阶段处于雌雄间体状态,前半段为偏雌性阶段,后半段为偏雄性阶段。体长在50厘米以上时,大部分为雄性。但是,笔者在对344尾黄鳝的性腺组织切片观察中,发现其中5尾。至1龄小个体,第一次性成熟的性腺为雄性个体,同时也发现体长在50厘米以上、体重在250克以上的个体为发育极好的雌性个体(表2)。

根据上述性逆转过程,随着性腺内卵母细胞发育和退化与雄性生殖细胞所占区域大小,可将黄鳝分为下列4种类型。

(1)主雌性

性腺内以各个发育时期的卵母细胞为主,明显可见性腺为卵巢状。生殖褶细小,在生殖褶边缘出现个别精原细胞。卵径为0.083.?毫米。

(2)偏雌性

外观性腺有较多卵粒,雌性占优势,有个别卵母细胞开始退化,生殖褶逐渐增厚,精母细胞增多。多数在2龄后,体长在2536厘米。

(3)偏雄性

外观性腺内卵粒明显减少,雄性占优势,较多的卵母细胞退化,但有部分Ⅲ期(参见后文卵巢的发育分期)以前的卵母细胞存在,生殖褶明显增厚扩大,精小叶在生殖褶内占较大位置。体长4050厘米的个体占多数。

(4)主雄性

性腺外观已不见卵粒而全为精巢,生殖褶高度膨胀,全部充满精小叶,偶然出现个别卵母细胞。

2.性腺发育分期和生殖周期

(1)卵巢的发育分期

I期

卵巢白色,透明,细长,肉眼不见卵粒,尚不能区别雌雄,解剖镜下可见透明细小的卵母细胞,卵径0.080.12毫米。黄鳝长6厘米左右时,可见到该期卵巢。

Ⅱ期

卵巢仍为白色透明,但比工期粗,肉眼看不到卵粒,解剖镜下可见到卵径0.130.17毫米的卵母细胞。体长15厘米左右的黄鳝体内可以见到该期卵巢。

Ⅲ期

卵巢淡黄色,肉眼可以见到卵粒,解剖镜下可见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卵母细胞中充满卵黄颗粒,卵径为o.152.2毫米。此时黄鳝体长可达1525厘米。

Ⅳ期

卵巢明显粗大,卵粒明显增大,大小不一,颜色由淡黄转为橘黄色,解剖镜观察能见到卵母细胞中充满卵黄颗粒,核已逐渐边移,卵径达2.23.4毫米。此时黄鳝体长为1530厘米,少数可达40厘米以上。V期卵巢粗大,其中充满橘黄色圆形卵粒,卵粒内充满排列致密的卵黄球,卵粒在卵巢内呈游离状,卵径达3.43.7毫米,此时卵已成熟。

Ⅵ期

成熟卵已排出,卵巢内尚留有未成熟的卵粒,卵母细胞开始退化,卵黄颗粒胶液化,卵膜上产生皱褶、断裂,与滤泡区脱离,滤泡膜增厚。

(2)精巢的发育分期

I期

精巢呈透明细线状,肉眼不能区别雌雄,组织切片观察,性腺有1对曲折的生殖褶,其中分布着一些精原细胞。由于黄鳝性逆转是由雌性变性而来,精原细胞一般在卵巢的生殖褶内形成。

II期

组织切片观察,生殖褶内精原细胞增多并成团,形成精小叶,精小叶无腔,结缔组织明显,出现初级精母细胞。


III期

精小叶增多、增大,向生殖褶内填充,有小叶腔形成,但不明显,精小叶内以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为主,外观精巢已变粗。


IV期

组织切片观察,精小叶充满了整个生殖褶,生殖褶增大,精小叶内有分别由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形成的精小囊,小囊内的细胞群处在同一发育阶段,小叶内仍有部分精原细胞,外观精巢较粗,呈乳白色。

V期

组织切片观察,各精小叶的空腔扩大,充满成熟精子,小叶壁主要由精子细胞及向精子变态的各阶段成分组成。外观精巢呈乳白色,轻压腹部,精子就由生殖孔流出,此时精子已成熟。

VI期

大部分精子已排出,小叶腔中残留少量精子,小叶壁中有少数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外观精巢呈透明带状,松散,含有少量精子。

(3)生殖周期

黄鳝生殖细胞的发育、成熟和产出等过程,都有严格的周期性,这种周期性是黄鳝在其种群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性。黄鳝一般1龄就达性成熟,第一次性成熟个体绝大多数为雌性;产卵之后,大部分性逆转,第二年变为雄性个体,之后终生为雄性。生殖周期一般每年重复l次。

3.怀卵量和成熟系数

黄鳝的怀卵量最少为200粒,最多可达1000粒,一般在300~800粒之间,怀卵量和黄鳝的年龄、体重及产地有密切关系,按个体体重对比,每克体重怀卵量在5~20粒之间。黄鳝的成熟系数随季节的变化而不同。1~3月份卵巢经历了1~皿期的发育阶段,4月下旬卵巢发育到m~w期,成熟系数显著上升。5月中旬至7月底卵巢由w期转人V期/,卵巢重量大幅度增加并达到顶点。产卵后至12月份,成熟系数明显下降。雌鳝成熟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01~0.29,雄鳝成熟系数为0.0004~0.00275。

4.性比

根据笔者于1986年在上海地区周年采样,对344尾黄鳝标本解剖发现,性比和年龄及季节有密切关系。l龄黄鳝雌雄比为7.33。1;2龄黄鳝为3.00:1;3龄黄鳝为O.88:1;4龄黄鳝为O.34。*5龄至6龄黄鳝中还有20%~30%为雌性(表4人性比和季节及年龄的关系可从表4中看出,繁殖期雌性大于雄性,5~6月份雌性的比例最高,进人8月份之后雌性比例下降。

根据四川地区全年解剖黄鳝资料显示:黄鳝生殖群体在、整个生殖时期是雌性多于雄性,7月份之前雌性占多数,其中2月份雌鳝占gi3%,而8月份雌鳝只占383%,雌雄之比为0.6。1。因为,7月份多数雌鳝产卵后卵巢逐渐性逆转,9~12月份雌雄各占50%左右。


中文名称鳊

拉丁名称Parabramis pekinensis (Basilewsky)

英文名称Hirauwo,pingue,white bream,white Amur bream

异名鳊鱼、长春编、长身鳊、草鳊、鳊花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鳊属

拉丁属名Parabramis Bleeker,1864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全国各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27-34(多数为30-32);侧线鳞51-62(一般在54-57);下咽齿3行,245-442(少数为244-542,145-442,246-542等);鳃耙外侧15-20,内侧20-28;脊椎骨43-46。体长为体高的2.6-3.1倍,为头长的4.7-5.5倍,为尾柄长的7.1-8.5倍,为尾柄高的9.2-9.8倍。头长为眼径的3.3-4.0倍,为吻长的4.0-4.6倍,为眼间距的2.5-3.1倍。

体高而侧扁,头后背部隆起。头小。口端位,口裂斜,上颌稍比下颌长。鳃耙短细。下咽齿细长,侧扁,齿面无锯纹。侧线位于体侧中线。从峡部至肛门有明显的腹梭。背鳍在身体的最高处,其起点约位于吻端至最后鳞片的中点,胸鳍不达腹鳍,腹鳍不达肛门。臀鳍起点在背鳍基部终点的正下方,无硬刺。尾鳍深叉。鳔3室,中室最大,长度约为前室的一倍半,呈圆筒状;后室细长,约与前室同长,末端尖。

腹腔膜灰黑色或银灰色,肠管细长,约为体长的1.7-6.0倍。管和体长的相对值在大小个体间有着显著的差异。体长5.8-9.7厘米的个体(10尾),肠长为体长的1.7-3.4(平均2.1)倍;体长20.5-29.3厘米的个体(21尾),肠长为体长的3.6-4.9(平均4.2)倍。整个身体呈银白色。头背部及体背呈青灰色,略带浅绿的色泽。体侧和腹面为银灰色,各鳍分别为灰色或灰白色。

生活习性
长春鳊一般栖息在水体的中下层,生殖季节成熟亲鱼必须到有一定流水的场所进行产卵活动。冬季群集在江河和湖泊的深水处越冬。

长春编为草食性鱼类。其摄食强度随季节有很大变化。冬季一般很少援食,春季从3月份开始增大食量,夏季强度最大。成熟亲鱼在生殖季节(5-7月)不但不停止援食而且还增加援食的强度,这一点是与其他鱼类不同的。6月和7月份检查12尾临产雌鱼的肠管,其充塞度为1的占42%,充塞度为4的占25%。其中有1尾肠管充塞度高达5。

长春鳊幼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和藻类,其中主要是水绵、硅藻、水生昆虫的幼虫、桡足类及龟甲轮虫等,也有少量的水生植物碎片。成鱼则以水生维管束植物为主,其次为禾本科植物,也食少量藻类、浮游动物、昆虫甚至小鱼。其经常出现的食物有以下种类(+++,++表示多或较多):高等植物:水生维管束植物+++、芦苇、杂草及湖底的植物残渣等。藻类:水绵+++、丝状藻类+++、茸毛藻++、水网藻、颤藻、裸藻、黄丝藻、异极硅藻、布纹硅藻、舟形硅藻、新月硅藻、曲壳硅藻等。浮游动物:枝角类、桡足类、臂尾轮虫、龟甲轮虫。

长春鳊的食性随不同季节水中天然饵料的变化而变化,早春水体中水生植物较少,摄食藻类和浮游动物的数量要比水生植物多。4-7月份为水生植物及被洪水淹没的陆生禾本科植物生长茂盛的时期,也正是长春鳊摄食最旺盛的季节,水生植物和禾本科植物就成为其主要食物。

淡水生。

繁殖习性
长春鳊在2龄达性成熟。性成熟雌鱼最小个体体长为20.5厘米,质量为0.18千克,雄鱼体长为19.7厘米,质量为0.13千克。长春鳊生殖群体的年龄组成75%为初次性成熟的2龄鱼,25%为3龄鱼。

长春鳊的生殖季节持续较长,在长江从4月下旬起一直延续到8月中旬,比较集中的是在6-7月份。而在洪湖,长春鳊产卵时间是在5月上旬到7月上旬,不同地区产卵时间可能有些差别。长春鳊成熟雌鱼的卵巢在3月份为Ⅲ期发育阶段,此时成熟系数平均为0.92。4月份卵巢开始转入Ⅳ期,成熟系数平均为1.71。5月份大部分卵巢发育至Ⅳ期。卵细胞直径为0.9-1.10毫米,成熟系数为6.0-14.3,少数为产过卵的Ⅵ-Ⅳ和Ⅵ-Ⅱ期卵巢。6-7月份统计Ⅳ期卵巢占54%,而Ⅵ-Ⅳ期的卵巢占33%。后者4时相卵细胞发育正常,当年必将再次进行产卵,因而是分批产卵的鱼类。

长春鳊的绝对怀卵量最多可达25万粒(系4龄鱼,体长29厘米),最少仅2万粒(系2龄鱼,体长为24厘米)。长春鳊产漂流性卵,产卵场需有一定流水条件,一般在江河中繁殖,在洪湖的港道中也能进行产卵活动。水温在21.4-24.4℃时长春鳊受精卵经3小时30分发育到桑椹期;12小时50分发育到胚孔封闭期;40小时即孵化。卵膜径3.1-4.5毫米。刚孵出的仔鱼体长为4.5毫米,其外形颇似青鱼,但身体比青鱼要显著的短小。孵出后24小时,仔鱼体长5.5毫米,肌节为45(躯干部25,尾部20)。眼睛出现黄色素,下缘有一较大的黑色素点。胸鳍能震动。鳃弓3-4对,口已开裂。

孵出后8天,体长为6.9毫米。鳔1室,已充气。卵黄已吸收完,能摄取食物。背鳍褶起点后移,有分化为背鳍的趋势。此时头背部色素呈2个倒八字,颇似青鱼,但根据肌节数和体长,仍可与青鱼分开。孵出后11天,体长8.6毫米,鳔2室,各鳍褶已明显分化,并出现少数鳍条。尾鳍开始分叉。孵出后27天,体长11.8毫米,背鳍、胸鳍、臀鳍、尾鳍已分化完全,臀鳍已具有20根以上的分支鳍条。体长为23毫米时,鳔已形成3室,初具成鱼的外部性状。

海南华鳊


中文名称 海南华鳊
拉丁名称 Sinibrama melrosei(Nichols et Pope)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华鳊属
拉丁属名 Sinibrama Wu,1939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体菱形.头背面浅弧形.眼大而突出,上侧位;眼间隔宽平.鼻孔上侧位,接近眼前缘.口小,斜裂;上颌骨后端伸达鼻孔前缘下方.唇较厚;下唇褶不相连.鳃耙细小.侧线浅弧形,在体侧下半部,后部行于尾柄中央.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后上方,约在从吻端到尾鳍基间的中点;最长分枝鳍条约等于头长.臀鳍起点在背鳍基部末端正下方.胸鳍下侧位,不伸达腹鳍.腹鳍起点距胸鳍起点大于距臀鳍起点,后端不伸达肛门.肛门在臀鳍前方.体背灰色,腹部银白色.背鳍和尾鳍灰黑色;其余各鳍淡白色.

真鲂


[学名]: Eumegistus illustris
[资源名称]: 真鲂
[外文名]: Sweeper pomfret
[别名]: 真乌鲂、裸首乌鲂
 
[形态特征]:
 
背鳍Ⅲ-30,臀鳍Ⅱ-23;胸鳍20;腹鳍I-5,尾鳍17。侧线鳞50。鳃耙4+10。 体长约为体高2.2倍,约为头长3.6倍。头长约为吻长4.3倍,约为眼径3.5倍,约为眼间隔2.4倍。尾柄长约为尾柄高1.9倍。 体椭圆形,后方细长,稍侧扁。背面自吻端至第一背鳍起点成圆弧状,腹面钝圆。头中等大,背面圆凸。吻钝而稍突。眼间隔宽而平坦。鼻孔2个,分离,前鼻孔小,圆形,后鼻孔大,裂缝状,近眼前上缘。口裂倾斜,下颌突出。上颌骨后端伸达眼中部下方。两颌前端有数行犬状牙,两侧为2~3行绒毛牙,犁骨无牙,腭骨牙弱。舌圆而宽,无牙。前鳃盖骨和下鳃盖骨边缘有弱细锯齿。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骨7。 体被圆鳞,头部除眼间隔区和前鳃盖骨后下半部无鳞,其余均被小鳞。背鳍和臀鳍鳍条部基部亦有小鳞。头部和体中部无鳞棘,体后部和尾柄部鳞片具有向后小棘,尾柄部中线上下各行鳞片尤其明显。有侧线,前面稍弯曲,后面平直。 背鳍和臀鳍前面鳍条延长,呈三角形。胸鳍较长,可伸达至臀鳍起点。腹鳍短,位于胸鳍茎后部下方,其末端不达肛门。尾鳍为双凹形。 液浸标本体为黑褐色,背鳍、臀鳍和尾鳍鳍膜带有黑色。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中国(东海),日本,新几内亚和挪威。水深381-620米。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深海,大洋性

壮体长春鳊


中文名称壮体长春鳊

拉丁名称Parabramis pekinensis strenosoma Yiu. She. Et. Yi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鳊属

拉丁属名Parabramis Bleeker,1864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全国各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28-32,侧线鳞52-56,鳃耙14-19,下咽齿三行(与长春编相同)。

头长为体长的19.2%-21%,体高为体长的40%-41.4%,尾柄长为体长的14%左右,吻长为头长的22%-28.5%,眼径为头长的23.7%-28.5%,尾柄高为尾柄长的83.5%-100%。

壮体长春鳊与长春鳊的区别:体较高,为体长的40%以上,体肥厚;头后背部及腹部显著隆起,侧线鳞较少,平均为53.4。腹腔膜黑色。鳔三室。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64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羊鲍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