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珠隐螺

中文名称镶珠隐螺

拉丁名称Clanculus margaritarius (Philippi)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马蹄螺科

拉丁科名Trochidae

中文属名隐螺属

拉丁属名Clancul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见于我国广东沿海、海南岛文昌沿海。日本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壳小,壳高12.3毫米,壳宽11.6毫米。螺层约7层,各层的宽度逐渐增厚,每层有4列由念珠状突起组成的螺肋,其中第二条和第四条每隔一个或几个颗粒组成的螺肋,在每一螺肋之间均匀地分布有蓝黑色小颗粒。壳口近四方形,外唇上方具一结节。内唇具4个结节,脐深。

生活习性
生活于中低潮带的岩石间,海水/咸水生。

相关阅读

珠带拟蟹守螺


中文名称 珠带拟蟹守螺
拉丁名称 Cerithidea cingulata(Gmelin)
生物代码 580050020130010001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roda
中文目名 中腹足目
拉丁目名 Mesogastropoda
中文科名 汇螺科
拉丁科名 Potamodidae
中文属名 拟蟹守螺属
拉丁属名 Cerithidea
分布类型 海水,半咸水
形态特征 壳锥形,壳高30.0mm,壳宽11.5mm。螺层约15层。螺旋部高。每层具3条串珠状螺肋。体螺层上有9条螺肋,靠缝合线的一条为串珠状。壳黄褐色。每层中部具一条紫褐色色带。体螺层腹面左侧有一纵肿脉,外唇扩张。前沟短,厣角质。
生活习性 栖息于潮间带泥滩。

珠赤鮨


中文名称珠赤鮨

拉丁名称Chelidoperca margaritifera Web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赤鮨属

拉丁属名Chelidoperc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菲律宾,新几内亚至日本、中国一带,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侧扁,被弱栉鳞。口中大,下颌微突出,无辅上颌骨。两颌、犁骨和腭骨均具绒毛状齿。舌上无齿。无犬齿。前鳃盖骨边缘具锯齿,鳃盖骨具2棘。鳃盖条7。背鳍连续,具渚缺刻,X-10,臀鳍Ⅲ-6。尾鳍截形或上叶延长。侧线在体前部几呈直线。在尾柄处微弯曲,椎骨10+14。其侧线上鳞2-1/2,尾鳍上叶不延长。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经济价值
食用鱼类。

珠斑鮨


[学名]: Sacura margaritacea
[资源名称]: 珠斑鮨
[别名]: 珠櫻鮨,珠斑花鱸,红鱼.
 
[形态特征]:
 
雄性最大体长:13.0 cm ,雌性最大体长:10 cm 體橢圓形,側扁而略高,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5倍。頭短於體高,後頭脊甚高,兩眼間隔區隆起而略窄於眼徑。眼大,長於吻長。口大;上下頜前端具小犬齒,舌上無齒。鰓耙數10-13+23-26。前鰓蓋骨後緣微具鋸齒,下緣光滑。鰓蓋骨後緣具扁棘。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26-30。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刻,具硬棘X,軟條16-18,第III硬棘及第3軟條延長如絲;臀鰭硬棘III枚,軟條7;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延長,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及後眼眶長;尾鰭深叉形,雄魚上下葉延長如絲。頭部及體側玫瑰紅色;體側散佈許多白斑點。雌魚背鰭第VII-X間具一黑斑。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南中国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西北太平洋,中国,日本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栖息于15 - 50 m具群游性,日间觅食於水层中,以浮游生物为食

真鲷隐核虫病


孵出后18天左右、全长0.8厘米左右的仔鱼全身透明,身上有肉眼可见的细砂状小白点。在显微镜下可见小白点内有一个虫体在转动。由于虫体的转动,破坏了鱼体的皮下组织和肌肉,形成一个空洞。 虫体为单细胞,全身披有纤毛,细胞内有许多小颗粒,有一个漏斗状的胞口。在显微镜下,隐约可见细胞中有一个U形大核。当仔鱼死后,虫体会钻出鱼体。经确定,病原体为刺激性隐核虫。 发病仔鱼的体表小白点,少则1个,多则3~4个;发病严重时,仔鱼在水中打转,最后沉底死亡。病原体的繁殖很快,发病后的蔓延速度较快,一般5~6矢即可使整池仔鱼全军覆灭。

防治方法

应确保繁殖用亲鱼无病;

亲鱼池及育苗池要彻底消毒;

联珠蚶


中文名称联珠蚶


拉丁名称Mabellarca consociata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双壳纲

拉丁纲名Bivalvia

中文亚纲名瓣鳃纲

拉丁亚纲名Lamellibranchia

中文目名蚶目

拉丁目名Arcoida

中文科名蚶科

拉丁科名Arcidae

中文属名珠蚶属

拉丁属名Mabellarc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生活在潮下带至水深80米左右的浅海,多在水深20-40米之间的泥质沙底;本种在我国仅发现于南海,为南海近岸底栖拖网常见种类。本种还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

形态特征
贝壳呈长卵形,相当凸,两壳相等,壳质较薄,但坚固。壳高19.7毫米,壳长29.1毫米,壳宽18.7毫米。壳顶部略突出,壳顶小,位于偏前方,两壳顶距离不甚远;韧带面不很宽,韧带随年龄增长而向前伸长。贝壳前端短,后端稍长,两端末缘均为圆形;背部直、短,前、后端均显棱角。壳表约有24-26条放射肋,肋上具有规则的小结节,肋在壳的上部很凸,向下逐渐扁平;壳面灰白色,被棕色或黄棕色表皮,表皮在贝壳上、中部易脱落,肋间隙生有整齐的毛状物。壳内面灰白略带淡黄色,边缘有锯齿状突起,并可清楚的见到与壳表放射肋相对应的肋和沟;铰合部直,约有50个左右直立的小齿,其大小近乎相等;前闭壳肌痕较小,圆形,后闭壳肌痕大,长方形。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珠星滩头鱼


中文名称 珠星滩头鱼
拉丁名称 Leuciscus hakonensis Gunther
英文名称 Japanese dace
地方名称 冬狗子,黄盖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雅罗鱼属
拉丁属名 Leuciscus Cuvier,1817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III-7;臀鳍条III-7~8;鳃耙13~16。侧线鳞77~85枚;背前鳞31~36(33.6)。下咽齿2行,2o4~4(5)o2,椎骨4+42~45+(4+44)。
体长为体高的4.1~4.5(4.3)倍,为头长的3.8~4.4(4.1)倍,为尾柄长的4.5~6.2(5.3)倍,为尾柄长的9.3~11.1(10.1)倍。头长为吻长的2.6~3.0(2.8)倍,为眼径的5.5~6.5(6.0)倍,为眼间距的2.4~3.1(2.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2.2(1.8)倍。

体长而稍侧扁,腹部圆。头长而尖,似圆锥状,略呈扁圆椎形。吻皮突出于上颌,口亚下位,近似马蹄形,前缘微突。下颌前端尖圆,下叶细窄,唇厚。咽齿不对称,外行侧扁,末端尖钩状。鳞边缘附有刺突,鳞无底基辐射线。头侧舌觉管的眼后连管与前鳃盖下颌管不相连,背鳍起点距吻端与距尾鳍基相似,腹鳍起点位背鳍起点之前,尾鳍叉型,末端尖。鳔2室,后室为前室2.2倍。肠长为体长1.1倍。腹膜为灰黑色。体色背部苍黑色,腹部白色,在生殖期体侧有3条橘红色纵带,侧线上方有1条自眼后至尾鳍基底,侧线下方自上颌至臀鳍前,第3条则较细且短。雄鱼自头背向后遍布追星,大而显著,一般15~17列,雌鱼追星较小且少。


生活习性 属溯河性洄游鱼类,在海湾近岸区半咸水水域生活,性成熟后,从日本海溯河生殖,幼鱼在秋季降河。产卵期为4月10日~5月上旬,产卵水温7~14℃。

长珠杂交鳜


“长珠杂交鳜”是以从洞庭湖采捕并经4代群体选育的翘嘴鳜雌体为母本,以从珠江采捕并经2代群体选育的班鳜雄体为父本,杂交而得。“长珠杂交鳜”成活率提高20%,亩产可达5000斤,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

长珠杂交鳜是在对父本斑鳜和母本翘嘴鳜进行群体选育的基础上,利用杂交制种的方法产生杂交子一代,使杂交种兼具父本(斑鳜)及母本(翘嘴鳜)优良性状的长珠杂交鳜,达到明显地提高杂交鳜的生长性能,降低饵料系数(与斑鳜比),缩短养殖周期的效果。
长珠杂交鳜兼具斑鳜体型、体色、优良品质和翘嘴鳜生长速度快的优良性状。解决了斑鳜养殖缺乏快速生长的良种需求问题。7月龄时的生长速度较养殖斑鳜快,体重是斑鳜的3.2倍。而且,肌肉中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40.14%)和必需氨基酸與非必需氨基酸(79.04%)的比值分别比翘嘴鳜和斑鳜高。杂交鳜在养殖过程中表现出了优于母本的抗逆性状。
近几年在广东省佛山市、肇庆市、清远市等地区试养过程中,其养殖存活率(大于80%)明显高于翘嘴鳜(约60%)。长珠杂交鳜在广东、湖北、江苏等地区试养,均能正常生长,在翘嘴鳜养殖的环境条件下也可以养殖。

水产前沿:百容为什么会开始对杂交鳜的选育工作?初衷是什么?
韩林强:当时立项做这条鱼的选育,主要有两个出发点。第一是期望通过杂交育种的技术手段解决或减轻病害问题对当前鳜鱼养殖产业的制约;第二是集团饲料技术研发的一个自然延伸,通过种质与配方的有机结合来寻求鳜鱼养殖的新方向。从现在的养殖推广及内部测试情况来看,杂交鳜的抗逆性水平远高于翘嘴鳜,自然养殖情况下几乎没有爆发大规模的疾病;杂交鳜的饲料驯化接受能力、饲料的代谢利用能力都远高于翘嘴鳜,具有非常大的纯配合饲料饲养的潜力。
水产前沿:您怎么看待目前鳜鱼苗种市场的现状?
韩林强:其实不仅是鳜鱼,大多数淡水苗种目前的市场现状都是比较混乱的。以佛山为例,随着上世纪末国营繁殖场的逐步退出,大量根本不具备基本的种质管理和苗种标准化生产条件的小繁殖场涌现,加上混乱的苗种贸易、流通环节,直接导致了当前鳜鱼种质普遍存在退化及病毒性疾病肆虐的现状。要改变这种现状,除了大型繁殖场、综合性企业要负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加大种质改良及管理外,苗种生产的准入制度及苗种流通的可追溯体系也要逐步建立起来。当然,养殖户对于优质苗种的价值的认识也需要慢慢培养。
水产前沿:就杂交鳜的苗种孵化生产而言,最大的难点在哪里?
韩林强:难点除了常见的杂交繁育受精率、孵化率较纯种翘嘴鳜繁育水平偏低外,两种亲本繁育季节的不同步是目前最大的制约点。斑鳜的繁殖季节自然情况下在2-3月份,而翘嘴鳜通常繁殖高峰在4-6月。因此,杂交鳜的中晚造苗的生产困难比较大,受精率、孵化率尤其低,生产成本较高。目前公司已经联合中山大学李桂峰教授团队开发了精液的超低温保存技术,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也还存在精子的配送及繁育方式改变的人员培训问题。
水产前沿:目前苗种产能情况如何?制约产能的因素有哪些?
韩林强:目前长珠杂交鳜的生产能力大概是每年3000万尾,实际推广大概在300万-500万尾水平。实际上产能并不是当前新品种推广的制约因素,养殖观念的改变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杂交鳜养殖周期较长,通常是一年一造,这与目前翘嘴鳜养殖一年两造甚至三造的养殖模式相比有较大差异。一般来说养殖户的第一反应是养殖翘嘴鳜的综合亩产量低了,效益也自然会低。但是从我们试点推广的一些养殖户情况来看,杂交鳜的养殖风险远低于翘嘴鳜,基本没有大的病害情况出现,往往能够等待价格最为合适的时机出鱼,经营风险大大降低,能够获得较为稳定的收益。

水产前沿:在哪些地方进行了试养,实际养殖效果如何?
韩林强:目前在佛山、清远、肇庆等区域都有布点,但总体量不是很大。养殖的基本反映是饵料系数4.2左右,养殖5个月规格可以达到7两左右,可以逐步上市,亩产量平均4500-5000斤左右;养殖病害除了寄生虫外,未见大的细菌性及病毒性疾病发生;销售上面从年底开始逐步销售,一般到次年5-6月份清塘放下一批标粗苗,期间择机销售,通常销售在28元/斤以上;另外杂交鳜不像翘嘴鳜在池底挖坑,起捕率很高,非常便于出鱼。值得指出的是,杂交鳜养殖病害较少,药残问题很小,运输、暂养环节成活率高,从目前接触的几个流通商情况来看都对这条鱼比较感兴趣,下一步可能会与流通商一起来推广这条鱼。
水产前沿:未来会采取哪些推广措施?
韩林强:在这条鱼的推广上面公司并不急于求成,单纯的卖多一些苗种对百容、对海大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此,公司会在确保示范点养殖效益基础上进行更多养殖数据的收集,在此基础上不断提炼这条鱼的养殖优势,伺机而动。另外,正如前面提到的,公司开发这条鱼的重要出发点之一就是要通过整合集团公司在饲料研发、养殖技术、动保产品等方面的优势资源最终实现全人工配合饲料饲养,为鳜鱼产业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目前公司正在饲料开发、养殖模式及相关饲养操作流程环节进行研发,其中如何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率先实现全人工配合饲料养殖会是我们近期着力推进的点。

珠斑大咽齿鱼


中文名称珠斑大咽齿鱼


拉丁名称Macropharyngodon meleagris (Valenciennes)

英文名称Greenspotted wrasse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隆头鱼科

拉丁科名Labridae

中文属名大咽齿鱼属

拉丁属名Macropharyngod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太平洋。我国仅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两颌牙单行,前端各具4枚犬牙,上颌后面的1对向后弯曲,口角处各有1犬牙。下咽骨齿3枚,中间1枚大,臼齿状。体被圆鳞,头部裸露,仅在背鳍前方有数鳞。侧线完全,侧线鳞约26枚。雌雄体色各异,雄鱼体色一致呈橙红色,并具许多绿色带和斑点。

生活习性
海(水)生。为色彩鲜艳而美丽的珊瑚礁鱼类之一。

欧洲鳗隐鞭虫病


当鱼体大量寄生病原体时,鱼鳃的粘液分泌量增加,鳃丝充血,食欲不振,游动迟钝。此病多发于 黑仔 至成鱼阶段,由于虫体较小,需借助显微镜才能诊断,流行季节为春、秋、冬季水温较低的季 节,夏季发病较少,一般不会引起大量死亡。

防治

主要预防措施为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施用双硫合剂;在鱼苗、鱼种入池时,用510-6硫酸铜浸浴5~20分钟。主要治疗方法为:

用双硫合剂全池泼洒,浸泡24小时。

710-3~1010-3的食盐水浸泡24小时;

5010-6~7010-6的福尔马林浸泡,连续2天;

0.810-6~1.010-6的杀虫灵连续处理2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64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巴西鲷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