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康吉鳗

中文名称 日本康吉鳗
拉丁名称 Conger japonicus
英文名称 Japanese conger、Beach conger、swarthy conger
地方名称 日本糯鳗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鳗鲡目
拉丁目名 Anguilliformes
中文科名 康吉鳗科
拉丁科名 Congridae
中文属名 康吉鳗属
拉丁属名 Conger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21倍,为体宽20.2~21倍,为头长与躯干部长的2.7~2.8倍,为头长7.1~7.5倍。头长为吻长3.8~4.1倍,为眼径6.6~8.0倍,为眼间隔5.8~6.8倍。
体较细长,前部圆筒形,尾部侧扁。头中长,圆锥形,前部稍平扁。吻中长。眼大,埋于皮下。眼间隔宽平。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短管状,近吻端;后鼻孔小,圆形,位于眼前缘的前方。口大,平横,口裂伸达眼的中部或后部下方。上下颌约等长。牙尖锐细小;上下颌前方各有2~3行牙,排列不规则;后方各有一行牙;前颌骨有2~3行不规则的牙丛,口闭时不外露;犁骨牙丛较小,2行,排列成锥形。唇发达,左右不连续。舌宽大,游离。鳃孔较大,位于胸鳍基部下方。肛门位于体中部前方。

体无鳞,皮肤光滑。侧线孔明显。

背鳍起点在胸鳍基部的后上方。起点至鳃孔的距离短于头长。臀鳍发达。背鳍、臀鳍和尾鳍相连续。胸鳍尖长,较窄。尾鳍不明显。

体背侧及尾部淡褐色,腹侧白色。背鳍、臀鳍和尾鳍淡色,边缘黑色。胸鳍后部浅黑色。

相关推荐

斑尾深康吉鳗


中文名称 斑尾深康吉鳗
拉丁名称 Congriscus megastoma(Gunther)
英文名称 bigmouth conger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鳗鲡目
拉丁目名 Anguilliformes
中文科名 康吉鳗科
拉丁科名 Congridae
中文属名 深康吉鳗属
拉丁属名 Congrisc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延长,躯干部亚圆筒形,尾部侧扁。尾部长大于头和躯干合长。头中大,圆锥形,稍平扁。吻稍突出,大于眼径。眼中大,无游离眼睑。前鼻孔具短管,后鼻孔具鼻瓣。口大,口裂几伸达眼后缘下方。上颌长于下颌。两颌齿侧扁,基底部相接,前端海豹截形,分离,不形成明显的切缘。唇发达,边缘翻转。舌长,游离。体无鳞。背鳍起点在胸鳍中产上方。尾部后方黑色,尾端白色。
体裸露,皮肤光滑。侧线孔明显。

背鳍起点位于胸鳍中部稍前上方,与鳃孔之距离约等于吻长。臀鳍起点在体中部的前方。背鳍和臀鳍均与尾鳍相连续。胸鳍短圆,约为头长1/3。尾鳍不明显。

体淡褐色,腹面浅色。胸鳍上部暗色,下部较浅。尾部后方黑色,尾端浅色。

日本鳗鲡鳗苗运输


利用鳗苗擅长皮肤呼吸的特点,运输鳗苗多采用特制的木箱进行干运。木箱长方形,箱底和箱壁上都有气窗,窗上装有眼孔为11.5毫米的金属网或塑料纱,以便通气和漏水。这种干运法比水运的装载量大,又便于管理,长7080厘米、宽4050厘米、深1012厘米的木箱,可装运鳗苗2公斤。装运时先在箱底上铺上数层洗净的纱布或脱脂棉,其中填衬泡沫塑料为最好,加水浸湿,然后放入鳗苗,56个箱重叠起来,最上面一个加盖。这样装运56小时很安全。若运输时间更长时,最上面需加一个盛冰箱,放入碎冰块,使其不断滴下冷水,以降低下面各运输箱内的温度,并保持鳗苗的湿润。这时装运鳗苗的箱子可不铺纱布或棉花,这样运输30个小时,成活率仍达到80%以上。

鳗苗运输也可采用塑料袋充氧密封湿运,尼龙袋要用双层,规格为(3223640.06)2的聚乙烯袋,加水3公斤,装入鳗苗1公斤,挤出空气后,充入氧气56升,将袋口扎紧,每箱装二只塑料袋,中间放盛冰的规格为(34420.06)2的小塑料袋,装入套袋(5942450.05)后一起放入纸箱,这样在812℃的温度下运输12小时是很安全的。

日本七鳃鳗


中文名称 日本七鳃鳗
拉丁名称 Lampetra japonica(Dybowski)
英文名称 Japanese lamprey,Arctic lamprey,River eighteye,Lam
地方名称 七星子、八目鳗、七星鳗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圆口纲
拉丁纲名 Cyclostomata
中文目名 七鳃鳗目(完腭目)
拉丁目名 Petromyzoniformes
中文科名 七鳃鳗科
拉丁科名 Petromyzonidae
中文属名 七鳃鳗属
拉丁属名 Lampetra Gray,1851
形态特征 体长为升身高的10.7-23.3(18.2)倍,为头长的8.0-19.7(10.6+2.8)倍,为头长+鳃长的4.3-6.0(4.9+0.4)倍,为背鳍前距的1.4-2.2(2.0+0.1)倍,为第一背鳍的高的27.6-71.2(51.9+10.3)倍(180尾)及83.0-203.0(159.3-36.7)倍(39尾),第二背鳍高的13.3-38.6(27.9+6.6)倍(180尾)及41.5-83.0(39.4+10.2)倍(36 尾),为第一背鳍至第二背鳍距离的16.6-106.0倍,头长为吻长的1.1-2.8(1.79+0.27)倍,为眼径的3.3-10.3(5.9+1.54)倍。
体圆筒形,细长,后半部稍侧扁。吻部腹面为漏斗状吸盘,洗盘内侧有许多角质口味与吸盘的中央,口上下各有唇板,使唇板齿2枚,位于两端,下唇板齿大多数为6枚,两端的齿尖分成二叉,中间的4枚大小均一(齿式为1+4+1),少数个体的下唇板齿为7枚(1+5+1),也有极少数为8枚(1+6+1)的。口两侧各有齿3枚,每齿为双齿尖。上唇板为方有较小的上唇齿,排列不规则,总数约14-20枚左右;下唇齿板下方有1行细的下唇齿,约为9枚左右。头两侧眼后各有7个外鳃孔,与眼连续排列似8对眼,故称八目鳗。皮上有透明皮膜覆盖。鼻孔1个, 位于两眼前缘之间,体表裸露,无鳞。侧线不发达。背鳍2个,第1背鳍起点位于全长的中点,第2背鳍较第1背鳍长而高,呈三角形,两背鳍间略有距离。躯干部无偶鳍,尾鳍为圆型, 呈箭头状。

尾鳍上叶与第2背鳍相连,臀鳍小,退化成皮褶,臀鳍起点在肛门之后,与尾鳍下叶连接。体色青绿或灰褐色,腹部色浅。雄体一般较雌体略小,头相对较大。两背鳍间距离雄体较雌体为小,雌体的第1背鳍球较低,雄体则较高。泄殖乳突雌性者粗,雄性者较细。以上性征的区别在生殖季节颇明显。

生活习性 为洄游性种类,成体营海中生活,溯河产卵繁殖,性成熟的亲体于秋冬季溯河。幼体与成体很不相同,幼体细小,眼不甚发达,上面覆盖有皮膜,日间隐在泥沙中,故又称为沙鳗。

日本鳗鲡鳗苗驯养


鳗苗培育是鳗鱼生产的重要一环,要发展鳗鱼生产,首先必须抓好鳗苗种的驯养培育。鳗苗在自然环境中,它是昼伏夜出,分散觅食,以浮游动物、水蚯蚓等天然饵料为食。鳗苗驯养就是改变它的生活习性、食性,以符合大规模人工养殖的需要,即改变夜间摄食为白天摄食,改变分散觅食为集群摄食,改变食鲜活饵料为摄取配合饵料。驯养的成败是培育好鳗种的关键。

1、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⑴池子消毒:鳗鱼驯养与培育一般采用水泥的一、二级池。初用时,要在放养前先注入新水浸泡,反复换水几次,使新建水泥池的pH值为7.4左右再使用。若是原来已经养过的水泥池,只要提前洗刷干净后,注入新水。放养前1015天,用3050ppm的漂白粉或生石灰泼洒清塘。放苗前23天打复水,注水时在进水口要用40目尼龙绢过滤大型浮游生物和小鱼小虾。注水到5。

⑵工具准备:鳗苗箱、大小鳗苗网箱、鳗苗筐、鳗苗捞海、消毒药物等。该消毒的物品可用漂白粉或福尔马林消毒后待用。加热设备、增氧设备要检修,严防漏电。 ⑶水源水质的测定:溶氧、pH值、铵态氮、亚硝酸根离子、游离态氮等的指数,必须符合养鳗的用水标准,特别是深井水最好经过曝气后使用,防止鳗鱼产生气泡病。

2、放养及消毒

⑴加强鳗鱼对环境的适应性:从江河中捕捞到的鳗苗,经过长途运输后,体质比较衰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特别是水温变化,故需有一个适应过程。放养并将装有鳗苗的尼龙袋放于池水中,一般内外水温差不超过5℃,使池水与袋中的水温差逐渐缩小直到平衡。然后开袋(若用鳗苗箱运输的把箱置于池边,逐步用池水淋鳗苗箱,使鳗鱼体温与水温相接近),倒入鳗苗网箱,暂养0.51小时。开动增氧机,待活动正常时剔除污物、死苗后放养。放养结束4小时后,开始慢慢升温。

⑵水温与鳗苗生长的关系:鳗苗在20℃以下易患水霉病,25℃以上自愈且生长较好。但超过30℃时新陈代谢旺盛,呼吸次数急剧增加,最终会提高饲料系数,又会增加排泄物污染水质,甚至出现缺氧现象。所以鳗苗池的水温应控制在25℃以上为宜。据试验,在同等饲养条件下,不同水温鳗苗的生长速度是不一样的,生活在28℃左右的鳗苗比在25℃左右的可增重1/4以上。试验表明:温度是鳗苗生长的重要因素,把温度控制在28℃左右,是促进长膘、缩短饲养周期的有力措施。必须指出,鳗苗对温度的变化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切忌大幅度突变。刚放养时,水温要逐日提高,第一天控制在20℃左右,第二天提高到22℃,第三天再提高到25℃,经23天后方可调整到2829℃。此外,排灌水也不要大起大落,排污前先把水温降下来,注进新水后再慢慢提高。

⑶放养密度:一级池放养鳗苗150250克/平方米,规格为65007000尾/公斤。

⑷鳗苗消毒:由于鳗苗在采捕、暂养、运输过程中,很易擦伤而感染细菌性疾病和水霉病。所以放养时必须进行消毒,药物见表3。

取大缸或大木桶洗净后放入300400公斤清水,然后将药物溶化在少量水中再倒入大缸或木桶中,开动曝气机,使之充分搅动。药物均匀后,称取5公斤左右的鳗苗,连鳗苗筐一起浸入药液中药浴,按规定时间出,即可放养。或在大容器的药液里铺上一张尼龙绢网,把称好的鳗苗倒在尼龙绢上,进行药浴。切莫让鳗苗逃出绢网。一次药液使用45次后要重新配制。全池泼洒药浴,先将药物溶于小容器后,均匀泼洒于一级池,同时开动增氧机搅水增氧。经过实践证明全池泼洒效果较好,安全系数大,成本适当。在鳗苗消毒时要注意所采用药物的特性不同,采取不同的配制法以免伤害鳗苗和影响药效的发挥,及时捞去鳗苗分泌出来的粘液浮沫。操作细心,保证鳗苗不受损伤。

3、驯养的主要步骤

⑴引食饵料:鳗苗驯养的引食饵料,以丝蚯蚓的引食效果最好。也有采用牡蛎、蛤肉、鱼肉等捣碎成酱状引食的,也有采用红虫引食的,但效果不如丝蚯蚓。丝蚯蚓气味对鳗苗有较理想的引诱力,营养较好,个体细长,活动迟钝,便于鳗苗摄食,另外它生命力强,残留的丝蚯蚓不会死亡溃烂而影响水质。

⑵余饵料(一般较少)加入少量新鲜的饵料分撒在培育池的四周底部,分撒量一般为鳗苗重量的1第一阶段的驯养:驯养开始的引食饵料是丝蚯蚓,丝蚯蚓要提早1小时用30ppm痢特灵消毒,也可用高锰酸钾消毒,避免致病菌带入培育池内。驯养工作一般从晚上8点钟开始,每个一级池四周设置铁丝网制成的规格303010厘米的食台56个,在每个食台上方近水面处配置1525瓦白炽灯一盏(利用鳗苗对弱光有趋光性的特性进行灯光诱食),一般放养后第三天的夜里开始驯养。投食前5分钟将增氧机关停,待池水平稳后开灯投饲,第一天按鳗苗重量的5%试投,第一次投喂1/3,以后每隔三小时一次,最后一次要在天亮前投喂。投喂顺序按食场位置由近而远逐个投放。每次投喂丝蚯蚓不要一次投完,而是在1.5小时内吃完,若在1小时内吃完可适当添加一些。1.5小时内吃完后,无论饵料是否过剩,均应停食,取出多余的饵料,关灯,食台离开水面,同时开动增氧机。第二次投喂量一般是全天投饲量的1/51/6,根据第一次摄食情况略可增减,最后一次投喂结束后,将剩2%,便于没有上食台的鳗苗摄取。这样投饲34天后,一般能有80%的鳗苗到食台摄食,摄食量超过鳗苗重量的30%以后,开始将第一次投喂的时间逐渐向后推移。经过78天时间的引食,鳗苗能逐渐地适应白天摄食。另一种引食方法是在引食前几天,先将丝蚯蚓撒投在培育池的四周底部,让鳗苗自由摄取,待鳗苗对摄食丝蚯蚓有一定习惯后,再行食台投饲驯养。

⑶第二阶段的驯养:即将以丝蚯蚓投饲过渡到人工配合投饲的过程。当转为白天投喂丝蚯蚓后,由切断的丝蚯蚓逐渐改为整条投喂。丝蚯蚓的投喂量达到鳗苗放养重量的80%左右,就可以逐步向配合饲料投喂过渡,34天时即可达到完全投喂配合饲料。比例是以前一天的投饲量为基础,按丝蚯蚓与白仔鳗饲料的比,以第一天7∶3、第二天1∶1、第三天3∶7的顺序调配,即把丝蚯蚓捣酱掺入白仔鳗饲料,搅拌成浆糊状投喂,并逐步过渡到100%的白仔鳗饲料,日投饲率为910%。每天仍按投喂丝蚯蚓的时间投喂,每天四次。

鳗苗经过前段时间驯养,体色出现黑色素,从透明的白仔转为黑色不透明的黑仔,个体增大,这时可由远而近地逐渐减少食台,最后使鳗苗完全集中到食场摄食,并且把食台铁丝网目从0.3cm改换为0.4cm。避免鳗苗长大后,钻不进食台摄食或鳗苗摄食后饱腹钻不出食台而受损伤。

4、日常管理

⑴水质管理:在温室培育鳗苗,由于池子小,放养密度大,加之温度高,鳗苗新陈代谢旺盛,水质变化频繁,判断水质优劣,主要是看水中悬浮物多少,增氧机打出来的水泡是否很快消失,以及鳗苗的活动状态。如果池水清净,悬浮物少,水泡很快消失,鳗苗摄食正常,上台率高,则水质良好。有条件的地方,可定期进行水质化验,水质良好的指标是:水温2829℃,pH值79,溶氧量5.5ppm以上,氨氮2ppm以下,亚硝酸盐0.1ppm以下,轮虫个数每毫升1个以下。水质管理工作,主要是在每天上午投喂完毕即进行洗池,使池中污物尽量排出,清洗结束注入新水,一般换水30%。如果天气变化,气压降低,水中溶氧减少或因药物等化学因素影响,鳗苗出现吐食或浮头现象,说明水质恶化,应及时增加换水量。增氧机在水质管理中十分重要,它除了增氧作用外,还能促进有机物分解,并使残饵污物集中到池底中心,利于清除。增氧时要求水泡多,水流则不可太强,一、二级池设一台0.30.5千瓦增氧机即可;三级池则需设一台0.75千瓦增氧机。其运行时间,除投饵时暂停外,要求全天运行。也可通过引种培养以微囊藻为主的水质,使好气性细菌附着生长,使鳗鱼池的氨和有机物顺利分解。微囊藻一方面促进了溶氧量的提高,同时也起到了净化水质作用,水质稳定有利于苗种的生长发育。引种一周后水质由清变黄绿色,这时每天换水量要根据透明度来掌握,透明度保持在1520厘米。

⑵防病治病:鳗苗体质娇嫩,因此做好防病工作相当重要,池水必须严格消毒,彻底杀灭水体中的病原菌和寄生虫,一般采用0.50.7%食盐或0.20.5ppm呋喃唑酮杀灭水体中的致病菌和原生动物、寄生藻类。饲料要新鲜,营养全面,特别是引食时的丝蚯蚓,丝蚯蚓生活于有机质丰富的污泥水中,必须严格地漂洗消毒。适当的时候在配合饲料中加入0.10.2%呋喃唑酮连续投喂46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80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阔口真鲨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