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烟管鱼

养鸭鱼 鱼肠养鸭

2020-10-16

中文名称鳞烟管鱼


拉丁名称Fistularia petimba Lacepede,1803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刺鱼目

拉丁目名Gasterosteiformes

中文科名烟管鱼科

拉丁科名Fistulariidae

中文属名烟管鱼属

拉丁属名Fistulari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东海和黄海南部。

形态特征
吻特别延长,形成长吻管。口开在吻端。体完全光滑裸露。背部与腹部正中线有细长骨质鳞。两眼间隔比较平坦。尾鳍叉形,中间鳍条延呈丝状。

生活习性
暖水性底层鱼类。体长可达1米以上。为广东沿海习见种。

相关知识

齿鳞鱼


中文名称齿鳞鱼

拉丁名称Pristolepis fasciatus (Bleek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南鲈科

拉丁科名Nandidae

中文属名齿鳞鱼属

拉丁属名Pristolep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南美洲东北部、西非和南亚的淡水,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被中大栉鳞,口大,能伸缩,上颌骨外露,无辅上颌骨,颌齿呈绒毛状,犁骨、腭骨、副蝶骨和翼骨均具齿,前鳃盖骨和眶前骨有小棘或光滑,鳃盖骨具1-2棘。鳃盖条6,无假鳃。侧线不完全或无,背鳍鳍棘部和鳍条部相连,鳍棘部基底远长于鳍条部,6-18鳍棘,臀鳍3-4或9-13鳍棘,二鳍基底均具鳞鞘。胸鳍圆形,腹鳍胸位,1鳍棘5鳍条,腋鳞有或无,尾鳍圆形。

生活习性
多数为凶猛鱼类,时常如同漂浮叶子停留住,为水簇观赏鱼类。

海(洋)生。

细鳞盔鱼


中文名称细鳞盔鱼


拉丁名称hologymnosus semidiscus (Lacepede)

异名Hologymnosus annulatus (Lacepde, 1801)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隆头鱼科

拉丁科名Labridae

中文属名细鳞盔鱼属

拉丁属名hologymnos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红海、印度洋非洲沿海至太平洋中部,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吻钝圆,口较小,前位,唇较厚,具唇褶,颌齿1行,前方具4枚犬齿,下咽齿锥形,后行中间1枚不比其他大,前鳃盖骨边缘光滑,体被小圆鳞,侧线鳞90枚以上,头部无鳞,背鳍Ⅸ-12-13,臀鳍Ⅲ-12,尾鳍截形,上下叶稍延长。侧线鳞106-120,体侧具10余条褐色横带。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鳞首方头鱼


中文名称 鳞首方头鱼
拉丁名称 Cubiceps squamicep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双鳍鲳科
拉丁科名 Nomeidae
中文属名 方头鲳属
拉丁属名 Cubicep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Ⅹ~Ⅺ,Ⅰ-20~21;臀鳍Ⅲ-18~19;胸鳍19~21,腹鳍I-5。鳃耙10~11+16~18。
体长为体高2.9~3.3倍,为头长3.1~3.4倍。头长为吻长3.5~4.4倍,为眼径3.8~4.2倍。

体呈纺锤形,侧扁。头中等大;尾柄较高,约为头长1/3。吻圆钝,吻长几与眼径相等。

眼中等,侧位,近圆形;眼间隔圆突,宽大于眼径。鼻孔2个,紧靠,位于眼前近吻端,前鼻孔圆形,后鼻孔裂孔状。口中等大,前位,口裂微斜。上颁除前上颌骨前部外皆不露出,后端伸达眼前缘下方。两颌各具齿1行,呈小圆锥状,排列较密,上颌牙51~55,下颌牙61~69。犁骨、腭骨上分别具1列小牙,舌上也具1直列小牙。左右鳃膜愈合但不与峡部相连。鳃耙扁平稍长,顶端尖形。具假鳃。

体被一般大小圆鳞,极易脱落。头背部鳞片向前远超过眼中部几达吻端;眼后上方头侧部也被鳞;颊部约具6~7列鳞片;背鳍,臀鳍和尾鳍鳍条基部均被小鳞。侧线完全,位于体侧上方,沿背缘呈平行状向后伸达尾基。

背鳍2个,第一背鳍与第二背鳍相隔甚微,第一背铺起点位于胸鳍前基上方或稍后上方,鳍棘细长而弱,倒下可纳入沟中,第二背鳍鳍条边缘不凹入。臀鳍起点位于第二背鳍第二至第四鳍条的基底下方。胸鳍较长,末端可稍超过臀鳍起点。腹鳍中大,其长约为眼径2倍,最内侧鳍条由皮膜与腹部相连。尾鳍深叉形。

体上半部暗色,下半部淡褐色,背鳍、尾鳍和胸鳍稍偏暗。

寡鳞鳔鱼


中文名称寡鳞鳔鱼

拉丁名称Pseudolaubuca engraulis (Nichols)

异名蓝片子、梢鱼、蓝刀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黄河,长江等水系。

形态特征
体形似银鳔鱼。体长而侧扁,自峡部至肛门之间的腹部具腹棱。头长大于体高。吻稍尖,吻长大于眼径。口端位,上颌前端具1缺刻,与下颌凹陷相吻合。眼中等大。眼间隔宽而隆起,眼间距大于眼径。鳞中等大,薄而易脱落。腹棱自胸鳍基部直达肛门。鳃耙9-13。侧线在胸鳍上方缓慢下弯,侧线鳞46-55。背鳍无硬刺,位于腹鳍之后上方。臀鳍条3,17-21。侧线在头后和缓下折成与腹缘平行,至尾柄处上折伸入尾柄正中。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的后上方,无硬刺;游离缘平直。臀鳍具1721根分枝鳍条。体长210毫米。体呈银色。

生活习性
小型鱼类。杂食。5-6月在江河中产漂流性卵。江河较湖泊为多。

项鳞[鱼鲞]


中文名称项鳞[鱼鲞]

拉丁名称Zalescopus tosae Jordan et Hubb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龙[鱼鲞]亚目

拉丁亚目名Trachinoidei

中文科名[鱼鲞]科

拉丁科名Uranoscopidae

中文属名项鳞[鱼鲞]属

拉丁属名Zalescop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中国南海、东海,日本南部。

形态特征
项部被小鳞,眶下骨较宽,前鳃盖骨下缘有4-5棘,口底有1长丝状皮瓣,后肩部无口状皮膜,胸鳍基上方有尖长肱棘,背鳍2个,相距较近,椎骨25,背鳍4-5鳍棘,13鳍条,臀鳍12-13鳍条。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大鳞结鱼


[学名]: Tor douronensis(Cuvier et Valenciennes)
[资源名称]: 大鳞结鱼
[外文名]: Dalinjieyu
 
[形态特征]:
 
背鳍iv-7~9,臀鳍iii-5,胸鳍ⅰ-12~16,腹鳍ii-8。侧线鳞23~27;背鳍前鳞8~10;围尾柄鳞12。第一鳃弓外侧鳃耙15~19。下咽齿3行,235-532。体长为体高的2.9~3.8倍,为头长的2.8~4.2倍,为尾柄长的5.4~7.4倍,为尾柄高的7.4~12.2倍。头长为吻长的2.4~3.7倍,为眼径的3.7~5.4倍,为眼间距的2.2~3.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0~1.4倍。体延长而侧扁,背缘稍凸出,腹缘较平直。吻钝,向前突出;吻皮下垂盖于上唇基部,与上唇分离,与前眶骨分届处有一浅沟裂。口下位,呈马蹄形。唇较肥厚,紧贴于颌的外表,上唇部分叶;下唇与下颌之间有缢痕,下唇中叶呈方形或长方形,后伸不及两口角的连线,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唇后沟连续。须2对,口角须较吻须粗长,其长大于或等于眼径。鼻在眼的前上角,近眼前缘。眼中等大,侧上位。鳃盖膜于前鳃盖骨后缘的下方或连于峡部。鳞较大,胸部鳞片稍小。侧线完全,后行于尾柄中线。背鳍及臀鳍基具鳞鞘,腹鳍基外侧具发达的腋鳞。背鳍外缘内凹,末根不分枝鳍条粗壮,后缘光滑;其起点处于吻端与尾鳍基的中点。胸鳍不达腹鳍起点,相距2枚鳞片。腹鳍起点与背鳍起点相对或稍前,其末端距臀鳍起点2~3枚鳞片。臀鳍接近尾鳍基。尾鳍叉形。最长鳍条约为中央最短鳍条的2倍。鳃耙较短,内缘具锯齿状突起,排列较疏。下咽齿咀嚼面较宽,顶端呈沟状。鳔2室。鲜活标本背部青灰色,腹部及各鳍浅灰白色。体侧鳞片基部均有黑斑。浸泡标本背部暗褐色,腹部黄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云南  [原产地区]:澜沧江和怒江水系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澜沧江和怒江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江河水流迂缓处,杂食性,是产区的食用鱼类之一。

少鳞[鱼鲞]


[学名]: Uranoscopus oligolepis
[资源名称]: 少鳞[鱼鲞]
[外文名]: Yellowfin stargazer、blue stargazer、yellowfinned stargazer
[形态特征]:
 
背鳍Ⅳ,13;臀鳍13;胸鳍16;腹鳍I-5;尾鳍15。侧线鳞约50。 体长形,前端微平扁,向后渐侧扁;体长为体高3.8倍,为头长3.9倍。头粗短,近四棱形,头长为吻长的7.6倍;为眼径3.8倍。吻很短,中央微凹,吻长短于眼径。眶前骨的前缘有一个3尖形棘。眼小,位于头背侧,距吻端显然较距鳃盖后缘为近。眼间隔微凹,略窄于眼径。顶枕部的骨板中央凹入,呈一浅沟。眼后有2个小棘状骨突。眶下骨宽大。鼻孔2个,位于吻前缘,两鼻孔相距很近,具短管状突起。口中等大,近直立形。前颌骨能伸缩,上领骨大部分外露,后端宽大,下颌略突出于口前方。上颌、犁骨及腭骨有绒毛状牙,下颌有一行犬牙状牙。舌宽短,圆形。下颌内侧有一短膜。唇发达,除口角外在上下颌边缘有小须状突起。前鳃盖骨向下方有3棘,鳃盖骨后缘皮膜呈小锯齿状,鳃孔大,其前端可达口下方。鳃盖膜相连,与峡部分离。鳃盖条6。鳃耙呈短绒毛状。假鳃发达。 体被圆鳞,较细小,半埋于皮下,不易脱落,排列成斜行。头部、项背部中央、喉胸部及胸鳍基与臀鳍基附近无鳞,在第一背鳍前端沿侧綫附近有少数鳞。侧綫完全,位高,始自鳃孔后上方沿背缘至尾柄后端斜下达尾基中部。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很短小,鳍棘细弱,以第二鳍棘为最长;第二背鳍始于臀鳍 稍前上方,以第四鳍条最长。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略低于第二背鳍。胸鳍宽大,后上缘有一浅凹刻。腹鳍喉位,始于眼下方。尾鳍截形。 体及背侧有浅褐色网状细纹,纹间为浅黄色,体侧下方灰白色。第一背鳍黑色。第二背鳍、胸鳍及尾鳍为淡黄色。臀鳍与腹鳍白色。口腔白色,鳃腔淡黄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印度尼西亚,中国南海及东海,日本及其硫球群岛。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沙砾底部,栖息深度可达250 公尺。一般隐身于砂泥质底中,故而且很少被观察到;利用下颌附属瓣诱捕底栖生物。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其它
[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砂质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其它

寡鳞飘鱼


中文名称 寡鳞飘鱼
拉丁名称 Pseudolaubuca engraulis(Nichols)
地方名称 蓝片子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飘鱼属
拉丁属名 Pseudolaubuca Bleeker,1864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2,7;臀鳍条3,17~21;侧线鳞47~55;下咽齿3行,245一442(245~542),尖端钩状;鳃耙外侧9~13;脊椎骨37~38。体长为体高的4.7~6.0倍,为头长的3.9~4.3倍,为尾柄长的5.9~7.4倍。头长为吻长的3.0~4.0倍,为眼径的3.4~4.5倍,为眼间距的3.5~3.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8~2.2倍。体长而侧扁,吻稍长于眼径。口端位,裂斜,口角达于眼前缘下方。下颌中央有一突起与上颌的凹陷相吻合。头背平直。腹棱完全,从胸鳍基部直达肛门处。其鳞片比银飘鱼的大。侧线完全,在胸鳍上方缓慢向下弯曲,延展于身体的纵轴稍下,与腹部平行,至臀鳍基部末端再向上弯曲,转入尾柄中央。 背鳍不具硬刺,其起点位于眼后缘到尾鳍基部的中点;胸鳍不达腹鳍;肛门在臀鳍起点处。尾鳍深叉,下叶稍长于上叶。腹腔膜灰白鱼。鳔2室,后室长,长度为前室的2倍,末端非常尖细。体背部和上侧部青褐色,下侧部和腹部银白色,鳍银白色。

大鳞光唇鱼


中文名称大鳞光唇鱼

拉丁名称Acrossocheilus ikedai (Harada)

异名Poropuntius ikedai (Harada, 1943)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光唇鱼属

拉丁属名Acrossocheilus Oshima,1919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海南岛昌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4,8;胸鳍条1,14-15;腹鳍条1,8;臀鳍条3,5。鳃耙16-18,下咽齿3行,2.3.5-5.3.2。侧线鳞30[6/(2.5-3-V)]32;背鳍前鳞12-13;围尾柄鳞14。

标准长为体高的3.0-3.5(xs=3.30.14)倍,为头长的3.9-4.5(4.20.15)倍,为尾柄长的6.1-7.7(6.90.39)倍,为尾柄高的8.7-9.5(9.10.23)倍。头长为吻长的2.6-3.2(2.90.17)倍,为眼径的3.1-4.1(3.70.28)倍,为眼间距的2.0-3.3(2.70.28)倍。

体延长,侧扁,背部呈弧形,腹部稍扁平。头中等大,近锥形而侧扁。吻圆钝,向前突出,吻长稍短于眼后头长;吻皮止于上唇的基部,在前眶骨前缘有一沟裂。须2对,细长,吻须比颌须稍短,可达眼中央下方,颌须位于口角,后伸超越眼的后缘。口下位,呈浅马蹄形,上颌后伸达到鼻孔之后下方,唇简单,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上唇紧贴于上颌之外,下唇分两个侧瓣,较肥厚,为斜行的唇后沟所限,沟前端相距为眼径的2/3,侧瓣之间为下颌外露的部分,其前缘具角质。眼较大,位于头侧的前上方。跟间宽,较隆突,大于眼径,约为眼径的1.6倍(大鱼),或几相等(小鱼)。鼻孔位于眼的前上角,离眼前缘比吻端为近。鳃膜于前鳃盖骨后缘下方与鳃峡相连,鳃耙近似三角形的片状,排列较疏,下咽齿多数侧扁,齿冠成一斜面并具一顶钩,主列腹面第一枚齿很小,第二枚齿较大。

背鳍外缘稍内凹,末根不分枝鳍条为粗壮的硬刺,顶端柔软,等于头长或稍短,其后缘具发达锯齿,背鳍起点距尾鳍基比吻端为近。腹鳍和胸鳍几乎等长,其起点和背鳍起点相对。胸鳍后伸不达腹鳍,间距2个侧线鳞。腹鳍后伸不达臀鳍,间距1-2个侧线鳞。臀鳍起点距腹鳍和尾鳍相等,或前后稍有移动,后伸将达到尾鳍基(幼鱼不达)。肛门靠近臀鳍起点前方。尾鳍叉形,上下叶几等长,最短鳍条为最长鳍条的1/3(小鱼)或更长(大鱼)。

鳞较大,在鳃峡和胸部鳞变小,腹鳍基具狭长的腋鳞,背、臀鳍基部均有鳞鞘。侧线从鳃孔处略向下弯,径行于尾部的中轴。

体色在侧线的上方色暗,下方色浅,每一鳞片的后缘黑色,尾鳍基有一黑斑,各鳍微黑,体侧没有垂直黑条。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82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霓虹脂鲤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