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鳍喉鳃鳗

中文名称 长鳍喉鳃鳗
拉丁名称 Sphagebranchus longipinnis Kner et Steinchner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鳗鲡目
拉丁目名 Anguilliformes
中文科名 蛇鳗科
拉丁科名 Ophichthidae
中文属名 喉鳃鳗属
拉丁属名 Sphagebranchus Bloch,1795
形态特征 体甚延长,圆筒形,仅尾端稍侧扁。吻突出,稍钝,吻长大于眼间隔。眼很小,口大,上颌后端伸达眼后缘下方或稍后处。背鳍低长,起点在鳃孔梢前方或上方,终点离尾端距离很短。

相关知识

日本七鳃鳗


中文名称 日本七鳃鳗
拉丁名称 Lampetra japonica(Dybowski)
英文名称 Japanese lamprey,Arctic lamprey,River eighteye,Lam
地方名称 七星子、八目鳗、七星鳗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圆口纲
拉丁纲名 Cyclostomata
中文目名 七鳃鳗目(完腭目)
拉丁目名 Petromyzoniformes
中文科名 七鳃鳗科
拉丁科名 Petromyzonidae
中文属名 七鳃鳗属
拉丁属名 Lampetra Gray,1851
形态特征 体长为升身高的10.7-23.3(18.2)倍,为头长的8.0-19.7(10.6+2.8)倍,为头长+鳃长的4.3-6.0(4.9+0.4)倍,为背鳍前距的1.4-2.2(2.0+0.1)倍,为第一背鳍的高的27.6-71.2(51.9+10.3)倍(180尾)及83.0-203.0(159.3-36.7)倍(39尾),第二背鳍高的13.3-38.6(27.9+6.6)倍(180尾)及41.5-83.0(39.4+10.2)倍(36 尾),为第一背鳍至第二背鳍距离的16.6-106.0倍,头长为吻长的1.1-2.8(1.79+0.27)倍,为眼径的3.3-10.3(5.9+1.54)倍。
体圆筒形,细长,后半部稍侧扁。吻部腹面为漏斗状吸盘,洗盘内侧有许多角质口味与吸盘的中央,口上下各有唇板,使唇板齿2枚,位于两端,下唇板齿大多数为6枚,两端的齿尖分成二叉,中间的4枚大小均一(齿式为1+4+1),少数个体的下唇板齿为7枚(1+5+1),也有极少数为8枚(1+6+1)的。口两侧各有齿3枚,每齿为双齿尖。上唇板为方有较小的上唇齿,排列不规则,总数约14-20枚左右;下唇齿板下方有1行细的下唇齿,约为9枚左右。头两侧眼后各有7个外鳃孔,与眼连续排列似8对眼,故称八目鳗。皮上有透明皮膜覆盖。鼻孔1个, 位于两眼前缘之间,体表裸露,无鳞。侧线不发达。背鳍2个,第1背鳍起点位于全长的中点,第2背鳍较第1背鳍长而高,呈三角形,两背鳍间略有距离。躯干部无偶鳍,尾鳍为圆型, 呈箭头状。

尾鳍上叶与第2背鳍相连,臀鳍小,退化成皮褶,臀鳍起点在肛门之后,与尾鳍下叶连接。体色青绿或灰褐色,腹部色浅。雄体一般较雌体略小,头相对较大。两背鳍间距离雄体较雌体为小,雌体的第1背鳍球较低,雄体则较高。泄殖乳突雌性者粗,雄性者较细。以上性征的区别在生殖季节颇明显。

生活习性 为洄游性种类,成体营海中生活,溯河产卵繁殖,性成熟的亲体于秋冬季溯河。幼体与成体很不相同,幼体细小,眼不甚发达,上面覆盖有皮膜,日间隐在泥沙中,故又称为沙鳗。

长鳍鲉


中文名称长鳍鲉

拉丁名称Sebastolobus macrochir (Gunth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鲉科

拉丁科名Scorpaenidea

中文属名长鳍鲉属

拉丁属名Sebastolob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日本有分布。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头大,眼中大,上侧位,头上棘棱尚未发达,背鳍Ⅻ-Ⅹ Ⅵ-8-13,臀鳍Ⅲ-5。胸鳍不呈圆形,约可分为2叶或上部鳍条最长,腹鳍胸位,尾鳍截形。胸鳍有一凹刻,下部鳍条较粗,头部棘棱强,上颌后缘达眼中央下方,体黄色到红色,背鳍上有一大黑斑,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繁殖习性
5,6月产卵,卵块包在胶质囊中漂浮在海表面。

长鳍银鱼


中文名称长鳍银鱼

拉丁名称Salanx longianalis (Regan)

异名银鱼,长臂银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银河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Galaxioidei

中文科名银鱼科

拉丁科名Salangidae

中文属名银鱼属

拉丁属名Salanx Cuvier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杭州、海宁、黄河水系和钱塘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Ⅱ-Ⅱ-13。臀鳍条Ⅱ-26-29。鳃耙11。脊椎骨69。

体长为体高的9.72-12.66倍,为头长的4.95-5.66倍,为尾柄长的11.44-14.85倍,为尾柄高的22.66-26.77倍。头长为吻长的2.38-3.0倍,为眼径的9.4-11.5倍,为眼间距的3.6-4.8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33-2.0倍。

体细长,前部扁平,后部侧扁。头小。吻端尖。前颌骨三角形。两颌等长,口裂不伸达眼前缘。上颌齿较大,下颌齿较小,排列稀疏。舌窄尖,无齿。眼侧位。眼间距宽。鳃孔大。鳃耙短小,有假鳃。体光滑。雄鱼臀鳍上方有一行圆鳞。腹膜银白色。鳔单室。肠长为体长0.55倍。肛门紧位臀鳍前方。

背鳍位于体后部。有脂鳍。胸鳍短,侧位,基部有发达肌肉基。臀鳍起点位于背鳍第5-7鳍条下方。尾叉形。

体白色半透明,腹缘有2行小黑点。

生活习性
入河口近海小型鱼类。海水/淡水/咸水生。

大鳍蚓鳗


中文名称 大鳍蚓鳗
拉丁名称 Moringua macrochir
中文门名 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 Chord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鳗鲡目
拉丁目名 Anguilliformes
中文科名 蚓鳗科
拉丁科名 Moringuidae
中文属名 蚓鳗属
拉丁属名 Moringua Gray,1831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34.6倍,为体宽36倍;为头与躯干部长的1.4倍,为头的10.5倍。头长为吻长7.9倍,为眼径35.8倍,为眼间隔9.1倍。
体细长,躯干部圆柱形,尾部稍侧扁,很短小,稍小于头与躯干部长的1/2。头较小,锥形。吻短而尖。眼很小,圆形。埋于皮下。眼间隔宽阔,稍隆起。鼻孔每侧两个,前鼻孔圆形,无短管和皮瓣,位于吻前端1/3处的两侧;后鼻孔微具皮瓣,紧位于眼前方。口中大,前位,口裂伸达眼后方。上下颌约等长。牙细小,尖锐;上下颌牙各一行,前颌骨牙数个,呈人字形排列;犁骨牙1行。上下唇在口角处较发达,边缘无唇须。舌附于口底。鳃孔中大,裂缝状。肛门位于体后部1/3处稍前方。

体无鳞,皮肤光滑。侧线孔不明显。

背鳍和臀鳍位于尾部。背鳍起点在臀鳍起点后上方;臀鳍起点在肛门后方,与肛门的距离约为头长1/5。背鳍、臀鳍前部较发达,与尾鳍不相连续(仅后部的皮褶状与尾鳍相连续)。胸鳍不发达,短小,位于鳃孔边缘的后方。尾鳍狭小,后缘稍凹入。

长鳍[鱼舵]


中文名称长鳍[鱼舵]

拉丁名称Kyphosus cinerascens (Forskal)

英文名称Blue chub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鱼舵]科

拉丁科名Kyphosidae

中文属名[鱼舵]属

拉丁属名Kyphos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海区。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上下颌牙多列,最外一列门牙状,末端不分叉,根部有一水平的齿根,其后有数列绒毛状牙。

生活习性
海洋草食性鱼类。摄食海藻,结群生活,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的珊瑚礁和岩礁岸边。体长一般为117-370毫米。

海(洋)生。

鳗红鳍病


疾病名称鳗红鳍病

为害对象 鳗
疾病概述
此病是养鳗场中常见的流行病,尤以露天鳗池为多,可以形成急性流行,发病后死亡率较高。

病原 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

症状
病鳗胸鳍、臀鳍和尾鳍充血,腹部、头腹面有出血斑,肛门红肿,严重时腹部全面充血、红肿,背鳍也可充血。剖腹可见肝、脾脏肿胀、淤血,呈暗红色,肾脏肿大、淤血,胃、肠发炎充血,胃、肠内充有黏性脓汁。白仔到黑仔阶段发病时,除各鳍充血外,鱼体相对比较僵硬。


发病规律
本病多发生于水温20℃以下的春、秋两季,尤以梅雨期为甚,高水温的夏季较少流行。饥饱不匀,特别是饵料不足,在较长饥饿状态下,突然子以暴食,容易诱发此病。

防治方法
①保持水质清新,喂食均匀,勿过饱过饥,避免鱼体受伤。②鳗种入池后,全池遍洒呋喃唑酮(每立方米水体2-3克)。③发病池可用含氯消毒剂全池遍酒后,内服呋喃唑酮(每千克鱼0.02-0.06克),分上、下午两次投喂,连喂7天;或用甲氧节氨嘧啶(THP)+磺胺嘧啶(SD)合剂(1:5),每吨鳗用50-60克混饲投喂,每天1次,连续3天。

斑鳍光鳃鱼


中文名称斑鳍光鳃鱼

拉丁名称Chromis notatus (Temminck et Schlege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雀鲷科

拉丁科名Pomacentridae

中文属名光鳃鱼属

拉丁属名Chrom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热带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或长椭圆形,被在栉鳞,侧线不完全,1纵列鳞24-30,眶前骨和眶下骨的下缘,前鳃盖肌边缘均有锯齿。背鳍13-14鳍棘11-14,臀鳍2鳍棘10-11,胸鳍部部具有黑斑,尾鳍基部上下缘各有2-3枚游离棘,上下叶鳍条有时呈线状延长。

生活习性
栖息于珊瑚礁和沿海岩礁中。热带海(水)生。

长鳍鲷


中文名称长鳍鲷


拉丁名称Caristius groenlandicus Jensed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金鳍金眼鲷科

拉丁科名Caristiidae

中文属名长鳍鲷属(待定)

拉丁属名Caristi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格陵兰、不列颠哥伦比亚,纳米比亚,纳塔尔等海域,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侧扁而高,被易脱落的圆鳞,头骨脆薄。鳃盖条7,头短小或中大,口中大,口裂斜,上颌骨后端伸达眼中部的下方或后下方。两颌和犁骨均具犬齿。腭骨具齿或无齿。背鳍高,基底长,始于头部,臀鳍基部为薄而宽的皮瓣所遮盖。腹鳍延长,位于胸鳍基底的前下方或后下方,具1鳍棘5鳍条。

生活习性
海水鱼。

东北七鳃鳗


中文名称东北七鳃鳗

拉丁名称Lampetra morii (Berg)

英文名称Yalu river lamprey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圆口纲

拉丁纲名Cyclostomata

中文亚纲名头甲亚纲

拉丁亚纲名Cephalaspides

中文目名七鳃鳗目(完腭目)

拉丁目名Petromyzoniformes

中文科名七鳃鳗科

拉丁科名Petromyzonidae

中文属名七鳃鳗属

拉丁属名Lampetra Gray,1851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鸭绿江、佳木斯下游、吉林浑江、辽河水系。

形态特征
体长38.6厘米,体高为体长的5.4%;第一背鳍基部长为体长的15%,高为1.58%,第二背鳍基部长为体长的18%,高为2.85%。

体形与日本七鳃鳗相似,不同之处是:背鳍矮,两个背鳍间有一定间距,吸盘口后部的伸缩脱不发达,漏斗目内的齿细而失,排列也有差异,两侧的三列角质板及其双峰齿均不显著,上部小齿排列较密,更尖也不突出。

背部和体侧为灰绿色,体前部和腹部为有光泽的黄铂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长鳍天竺鲷


中文名称长鳍天竺鲷

拉丁名称Archamia macropter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天竺鲷科

拉丁科名Apogonidae

中文属名长鳍天竺鲷属

拉丁属名Archami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太平洋,东至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北至中国、日本,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稍侧扁,被弱栉鳞。口中大,口裂斜,上颌骨向后伸达瞳孔后下方。两颌、犁骨和腭骨均具绒毛状齿。前鳃盖骨边缘一般细齿,鳃盖骨无棘,侧线完全。背鳍2,分离,Ⅶ,Ⅰ-9。臀鳍Ⅱ-16。尾鳍浅凹形。体无条纹,有黑色小点,在尾柄后黑点集成1圆斑。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75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长须片唇鮈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