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舌形绦虫病

疾病名称舌形绦虫病

为害对象 鲫、鲤、鳙、鲢、大银鱼等、草鱼也偶有发生
疾病概述
本病过去主要发生在湖泊、水库的鱼类中。近年来,随着养殖渔业的发展,不仅在大水面养殖中,而且在池塘养殖中也有发生,主要为害鲫、鲤、鳙、鲢、大银鱼等,草鱼也偶有发生。

病原 为舌状绦虫(Ligula sp.)和双线绦虫(Digramma sp.)的裂头蚴。虫体肉质肥厚,白色带状,俗称面条虫。长度从数厘米到数米。无头节和体节的区分,舌状绦虫的背腹面中线有一条凹形纵槽,每节节片1套生殖器官,双线线虫背腹面各有两条纵槽,腹面中间还有1条中线,每节节片2套生殖器。

症状
病鱼体瘦,但腹部膨大,严重时鱼体失去平衡能力,侧游或腹部向上,浮于水面,游动无力。剖开包腹,可见体腔内充塞白色带状虫体,虫数较少时,虫体肥厚且长,虫数多时,则较细长。鱼内脏萎缩,严重时,肝、肾等破损,分散在虫体之中,肠道细如线状。

发病规律
舌形绦虫的终末宿主是鸥鸟,第一中间宿主是细镖水溞,第二中间宿主是鱼类。因此,此病的发生和流行与养殖地区上空的鸥鸟密度与水体中镖水溞丰度密切相关。由于鸥鸟系候鸟,因此,此病在我国南北方都有发生,通常湖、河、水库上空鸥鸟比较密集,故发病率较高。近年来,池塘养鱼开始了规模化进程,因此,也常出现此病,尤其是人们保护鸟类的认识提高后,此病更呈上升趋势,无明显流行季节。

防治方法
本病尚无治疗方法,池塘预防可根据鸥鸟出现周期,在池中泼洒晶体敌百虫(0.3毫克/升),杀灭水中水溞,截断此虫生活史环节。洒药后,应增加入工饵料投喂,以免影响鱼生长。

相关推荐

鸭绦虫病


疾病名称鸭绦虫病

疾病类型 寄生虫病
动物种类 鸭
疾病概述 某些绦虫寄生于鸭的小肠内引起的疾病。主要特征为腹泻、食欲减退、生长发育迟滞、消瘦和贫血等。本病世界各地都有发生,气候温暖、水域广阔的地区多发。

流行病学特点 引起本病的剑带绦虫主要为矛形剑带绦虫,膜壳绦虫主要为冠状膜壳绦虫,皱褶绦虫主要为片形皱褶绦虫。成虫寄生于鸭的小肠内。孕节或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被中间宿主剑水蚤吞食后,逸出六钩蚴并逐渐发育为似囊尾蚴。鸭因吞食含似囊尾蚴的剑水蚤而感染,在鸭消化道内剑水蚤被消化,似囊尾蚴在小肠内翻出头节,固着于肠粘膜上,逐渐发育为成虫。此外,某些淡水螺蛳可以作为某些膜壳绦虫的保虫宿主,鸭吞食这种带虫的螺蛳也可以感染。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成鸭轻度感染,症状不明显,雏鸭严重感染时,排出恶臭的稀粪,混有粘液,有伪病鸭下痢与便秘交替出现;精神沉郁,消瘦,贫血,生长发育迟滞;病鸭还常出现神经症状,如行走不稳、运动时尾部着地、歪颈仰头、背卧或侧卧时两脚作划水动作等等。雏鸭感染发病时常引起大群死亡。剖检可见,肛门周围往往粘有多量粪污。打开肠管检查时,小肠
内常可发现绦虫虫体,其头节固着的肠粘膜有程度不同的发炎和出血等变化。

诊断方法 根据流行情况和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在肠道内查找血体进行诊断。

预防 雏鸭要与成鸭分群饲养,并在安全的水域放牧,如果没有确实安全的水域,3月龄内的雏鸭最好舍饲。每年进行两次预防性驱虫,一次在春季鸭群下水前,一次在秋季终止放牧2~3周后进行驱虫。不要在不流动的、小而浅的死水域放牧鸭群,这种水域利于中间宿主的孽生。鸭、鹅的粪便应堆积发酵、经生物热杀灭虫卵后再作肥料,以防病原散播。卡马拉按每千克体重0.2~0.3克给药,混于潮湿的饲料中饲喂,作群体驱虫;亦可制成丸剂投给,作个体驱虫。病鸭应绝食12小时后于清晨给药。

鲶鱼绦虫病


疾病名称绦虫病

为害对象 1.5-10厘米左右的鲶鱼苗种
疾病概述 生殖孔开口于体侧,睾丸粒状,分布在髓部,阴茎囊较发达,袋状;卵巢为两大叶的腺体状.

病原 为鲶华丽绦虫。

症状 病鱼体色稍黑,游动缓慢,食欲减退。外观较正常,解剖观察可见胃、肠内无食物,肠内有较多淡黄色粘液,绦虫即寄生在肠内。此虫的中间寄主为水生无脊椎动物,随投喂的水蚤及水蚯蚓进入鱼池,当鲶鱼吞食含幼虫的水生无脊椎动物,幼虫即在其体内发育成成虫。

防治方法
(1)投喂的水蚤要鲜而精,投喂前进行过滤、漂洗,除去杂质及大型甲壳类,并用0.03%的食盐水浸泡消毒,以减少或杀灭绦虫的中间寄主。

(2)投喂水蚯蚓前用晶体敌百虫浸泡处理,也可降低鲶鱼苗种绦虫的感染率。每1千克蚯蚓用晶体敌百虫1克,加水溶解,浸泡蚯蚓至出现萎缩反应为止.

(3)发病鲶鱼可用晶体敌百虫药饵(每100千克饵料加水60克)投喂,每天1次,连用3-5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85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