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鲫

[学名]: 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var
[资源名称]: 淇河鲫
[外文名]: Qihe crucian carp
[别名]: 双背鲫、鲫鱼片子
 
[形态特征]:
  淇鲫为全鳞被、体色随环境不同在淇河中有三种颜色:一是在有温泉段的河流中淇鲫背部两侧呈金黄色,二是在清水水草多段淇鲫背部两侧呈黑灰色,三是在浑水段淇鲫背部两侧呈灰白色、腹部呈白色,体型最大特点是体厚(当地俗称双背鲫),尾柄高大于尾柄长。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河南省  [原产地区]:淇河  
[气候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沿淇河流域的辉县、林州市、鹤壁市、浚县、淇县等地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分布广泛,适应性强,是一种广温性鱼类。

相关阅读

河鲈


[学名]: Perca fluviatilis Linnaeus
[资源名称]: 河鲈
[别名]: 五道黑
 
[形态特征]:
  体侧扁,长椭圆形。尾柄较细。头小。吻钝。眼中等大,侧上位。眼间隔宽平。鼻孔两个,距很近。口前位,略斜,两颌约等长。上颌骨后端达眼的下方。上、下颌及犁骨有绒毛状细牙,无犬牙。鳃孔大,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前鳃盖骨后缘有锯齿。鳃盖骨后缘有1棘。
 
[原产国家]: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气候带]:寒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美国到西伯利亚科累马河等处。在我国仅产于新疆额尔齐斯河与乌伦古湖流域。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为淡水肉食性鱼类。主要以水生昆虫及小鱼等为食。肉味鲜美,为北疆食用经济鱼类之一。

河鲶


中文名称 河鲶
拉丁名称 Parasilurus sp.
地方名称 鲶巴朗、洼子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鲇形目
拉丁目名 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 鲇科
拉丁科名 Siluridae
中文属名 鲇属
拉丁属名 Parasilurus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5~6;臀绪条73~86(多数为78~85);胸鳍条1,14~15(个别为16)。脊椎骨59~61。鳃耙外侧13~17。体长为体高的5.3~6.4倍,为头长的4.4~5.3倍。头长为吻长的2.9~3.5倍,为眼径的8.4一16.5倍,为眼间距的1.5~1.8倍。体延长,头略扁平,体侧扁,体表光滑无鳞。皮肤富于粘液。口宽阔,上位,上颌末端在眼后缘的垂直下方,下颔突出,上下颌及犁骨上有许多绒毛状细齿。须2对,上颌须长,达到胸鳍基后。幼鱼具须3对,达到一定体长后有一对颐须消失(15厘米左右开始消失)。眼小,上面覆盖着透明薄膜,眼间距极宽。背鳍短小,呈萎缩状,无硬刺,位于腹鳍之上前方。胸鳍圆,有一硬刺,其前缘锯齿很细弱,在大形个体中仅残存齿痕。腹鳍小,其末端到达或超过臀鳍起点,臀鳍极长,后端与尾鳍相连。尾鳍短小,边缘略呈截形。卵巢为1对袋形囊,成熟卵粒呈橙黄色。精巢发达,呈叶片状,外缘无叉状分枝。雄鱼胸鳍刺粗短,后缘锯齿十分发达,雌鱼胸鳍刺细长,后缘仅具小刺突。肤色随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体背及体侧在幼鱼多黄绿色,在成鱼多灰褐色。腹部为友白色,各鳍为灰黑色。

生活习性 凶猛性鱼类,栖息于江河缓流水域和湖泊中,白天多隐蔽,晚间则非常活跃,为中下层鱼类,但猎食时也在水体中上层活动。秋后在深水岩洞越冬。

额尔齐斯河银鲫亲鱼的选择和培育


额尔齐斯河银鲫,常与鲫生活在同一水域,而且它们的繁殖时间有重叠,所以在自然环境中选择亲鱼的工作要求严格认真,一定要按照额尔齐斯河银鲫的生物学特性选择亲鱼。亲鱼要求体表光滑,无寄生虫和其他细菌性疾病,表鳞和鳍条完整,体态丰满,体重一般在300~1000克为宜;繁殖季节选择亲鱼较方便,群体中基本上都是雌性,能够遇到的雄性很少。参与额尔齐斯河银鲫繁殖的雄性鱼类,一般选择属以上的鱼类更好,如西鲤、高体雅罗等。根据试验显示,不同父本对额尔齐斯河银鲫雌核发育子代的影响不尽相同,似乎表明亲缘关系远、体型大的父本对额尔齐斯河银鲫子代的生长呈正效应;而亲缘关系近、体型小的父本,则对其子代的生长呈负效应。

笔者等在试验中选取了酉鲤做为父本。西鲤体型健美,呈梭长型,体表金黄,生长速度快。要求体重在300~500克,鱼体健康。西鲤性成熟时,鳃盖和第一胸鳍条上有追星。

选择好的亲鱼,雌、雄鱼分别放养在培育池中进行产前培育。亲鱼培育池以2~3亩为宜,面积太大不宜捕捞,放人亲鱼前要进行清塘,注水深度在1~1.2米为宜,有利于水温的提高和便于操作;一般每亩放养亲鱼500尾,在培育过程中,投喂精料,使其体力充分恢复,性腺得到充分发育。

在非繁殖季节,亲鱼可以单独饲养。也可以和其他成鱼一起饲养,并一起越冬。


中文名称鲫

拉丁名称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 (Linnaeus)

英文名称goldfish

异名喜头(湖北)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鲫属

拉丁属名Carassius Jarocki,1822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全国各地(除黑龙江水系外)。

形态特征
背鳍条4,16-18;臀鳍条3,5;侧线鳞28-30;下咽齿1行,4-4;鳃耙外侧42-47,内侧47-55;脊椎骨29-30。体长为体高的2.3-3.2倍,为头长的3.3-3.7倍,为尾柄长的5.1-7.0倍,为尾柄高的6.1-7.2倍。头长为吻长的2.8-4.0倍,为眼径的3.2-4.6倍,为眼间距的2.2-2.5倍。雌雄鱼的比例性状没有什么差别,但幼鱼和成鱼却有明显的变异;幼鱼的头长、吻长、眼径、眼间距占体长的百分数比成鱼为大,而体高占体长百分数又比成鱼小,也就是说头长、吻长、眼径、眼间距随着体长的增加而相对的减小,体高随着体长增加而相应的增高。鲫鱼体侧扁,厚而高,腹部圆。头小,眼大,口端位,无须。背鳍和臀鳍最后1根硬刺后缘具锯齿。鳔2室。体色背部灰黑,腹部灰白,各鳍灰色。

生活习性
鲫鱼是一种广适性鱼类。不论在深水或浅水,清水或浊水,流水或静水中都有,但比较喜欢栖息在水草丛生的浅水河湾湖汉中。生命力较强,对各种环境有广泛的适应性,在不良环境如低氧,碱性较大的水中也能生长繁殖。

鲫鱼是周年都摄食的,不因为冬季水温降低或生殖季节生理变化而停止援食。但在周年检查中还是可以看出,以3月份摄自强度最大,肠管充塞指数最高。鲫鱼属杂食性鱼类,其肠管长为体长的2.65-3.14倍。它们的食物中属动物性的有:桡足类、枝角类、轮虫、苔藓虫、扁螺、椎实螺、淡水壳菜、摇蚊幼虫、水蚯蚓、虾。属植物性的有:湖底腐植碎片、硅藻、纺锤藻、水绵、大茨藻、小茨藻、轮叶黑藻、苦草、菰、菱、高等植物种子。在肠管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还是腐植碎斤。从周年的食物分析中,看不出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但生长到不同体长阶段,食性有较明显的不同,体长1-5厘米的鱼,食物中以藻类为主,其次是浮游动物,体长5-10厘米的鱼,食物种类增加,除浮游生物外,还有高等植物的幼芽嫩叶,长到10-15厘米时,高等植物的数量显著增多,而体长15厘米以上的鱼则以底栖动物占优势。

淡水生。

繁殖习性
体长9厘米以上的1龄鱼便开始性成熟,但也有极个别小于9厘米的鱼发育成熟,在梁子湖得到1尾体长6.4厘米,质量8.6克的雌鱼,卵巢发育为Ⅳ期,怀卵850粒,这是所获材料中达性成熟的最小个体。生殖群体以2,3龄鱼为主要成份。雌雄鱼的性比,幼鱼和成鱼是不同的。在梁子湖统计了1 025尾体长3-7厘米的幼鱼,雌雄比例为1∶1。而成鱼中则雌鱼比雄鱼的数量要大得多,其比例为4∶11在洪湖统计的比例还大一些,两者之比达5∶1。

鲫鱼的绝对怀卵量是随着年龄和体长的增长而增大,1龄鱼为4千-5千粒,2龄鱼为1万-2.8万粒,3龄鱼为1.1万-5.9万粒,4龄鱼为6.9万-7.8万粒,5龄鱼为9.3万-11.6万粒;同一年龄组内身体越长的鱼,绝对怀卵量越大,如2龄鱼中,体长12厘米的鱼为1.2万粒,体长14.8厘米的鱼为2.6万粒,体长16厘米的鱼则为2.8万粒。由此可见,鲫鱼的生长好坏,决定其绝对怀卵量的大小。生殖季节是4月下旬到7月上旬,当水温达17℃时,产卵场上就可捞到受精卵粒,5月份水温20-26℃时是产卵最盛期。鲫鱼产粘性卵,产卵场广布于湖泊沿岸水草丛生的浅水区域,水深在5米左右。鲫鱼能在静水环境中产卵,但在自然条件下,还是喜欢流水刺激,因此每当大雨后,它们就聚集在流水处进行产卵活动。

成熟个体卵巢的周年变化中,以Ⅳ期持续时间最长,从头一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4月,一直维持在Ⅳ期初期阶段。随着水温逐渐升高,4月至6月卵巢由Ⅳ期初逐渐转化至中期和后期,此时成熟系数最高,可达12.8-18.0;Ⅴ期阶段非常短,只有在产卵场上才能获得此发育期的卵巢鲫鱼是分批产卵的。从生殖季节中亲鱼解剖可以看出,从5月到8月中旬都有Ⅵ一Ⅳ期的卵巢出现,此期卵巢的特征是具有许多黄色退化卵,卵巢膜较松弛,但其中仍有大量发育正常的第4时相的卵细胞,成熟系数为8-10.5,当年还要继续成熟产卵。

生殖群体的年龄组成,以3,4龄为主要成份。胚胎及胚后发育,卵粘性,淡黄色,稍透明,吸水后卵径1.4-1.5毫米,卵黄径1.1-1.2毫米,在水温17-19℃左右,受精卵经4昼夜而孵化,仔鱼体长4.9毫米左右,头部及卵黄囊前部为谈黄色,并散布有黑色素,此期鱼苗头部向上垂直挂在植物上,一般处于静止状态。孵化后8昼夜体长6.8毫米,鳔2室,下咽齿形成,卵黄囊消失,喜欢游动,开始摄食。孵化后1个月,体长16毫米,形态上具有成鱼的一切特性。

营养价值 鲫鱼又名鲫瓜子、鲋鱼。鲫鱼含丰富蛋白质,并含磷、铁等多种矿物质,维生素B、烟酸、维生素B等成分,而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少。鱼肉中含很多水溶性蛋白质和蛋白酶,鱼油中含有大量维生素A等,这些物质均可影响心血管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

食疗与保健 具有益气健脾、利尿消肿、清热解毒、通络下乳、理疝气的作用,可用于脾胃气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呕吐、乳少、消渴饮水、小肠疝气等症。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和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病症有较好的调补和治疗作用。可补气血,暖胃。

采制全年均可捕捉,以春季为多。捕捉后鲜用,或风干备用。

性能
味甘,性平。健脾利湿,滋养通乳。

《唐本草》:合莼作羹,主胃弱不下食。作鲙,主久赤白痢。

《滇南本草》:和五脏,通血脉,消食积。

《兽医本草》:治家畜脾虚食少,翻胃吐草,母畜缺乳,体虚瘦弱,闹羊花中毒等。

用量猪羊250~500克,牛马500~1000克。

附方
1. 治牛眼上翳方:①鲜鲫鱼胆1个,加米醋少许,浸1昼夜,点入眼内,每日3次(临安《兽医新针草药经验选编》)。②鲫鱼胆1个,取出胆汁,点入眼内,每日3次,1天见效,5日可愈(《山东科技报》李鹏经验)。

2. 治牛马翻胃吐草方:①鲜鲫鱼1条(约150克重,捣极细烂)。灶心土1块(打碎),老姜1粒(捣烂)。煎汤去渣喂服(安徽《牲畜病中药验方汇编》)。②鲜鲫鱼500克(捣烂去刺),生姜、大枣各60克,木炭末120克,煎水喂服(江苏《中兽医验方汇编》)。

3. 治母畜缺乳方:①鲫鱼1000克(捣烂),煮汤喂服(江西省进贤县等《猪病防治手册》、江苏《中兽医验方汇编》)。②大鲫鱼1500克(捣烂),黄豆1000克(磨浆),煮熟喂服(《安徽省中兽医经验集》)。③活鲫鱼1500克(捣烂),冬瓜皮120克(切碎),水酒煎服(江西《中兽医验方汇编》)。④鲜鲫鱼1000克,木通30克。煎汤喂服(武义《民间兽医献方汇编》)。

4. 治公畜阳萎方:鲫鱼1500克(捣烂),淫羊藿、金锁阳、肉苁蓉、熟地、肉桂各30克。虚火重者加盐知母、盐黄柏。煎水喂服,韭菜为引(湖南《兽医手册》)。

5. 治牛胆胀病方:鲜鲫鱼胆2个,地稔、银花藤、狗肝菜、土细辛、降真香、黑面神各30~60克。煎水喂服(佛山《中兽医经验汇编》)。

6. 治牛闹羊花中毒方:鲜鲫鱼1000克(切碎捣烂),温水调服;两小时再灌鸡蛋10个(去壳),有著效(《江西省中兽医经验交流会资料选编》)。

7. 治猫瘦法:鲫鱼、砂仁。以醋烹煮与食,开胃益肉(《活兽慈舟校注》)。

疗效

病例
治猪产后无乳疗效。浙江省临安县黄畈公社兽医站介绍:泉口大队任金贤家有母猪1头,患产后无乳症。经用鲫鱼1000克,煮烂去刺,拌入饲料内喂服,连服2剂,乳秘如注,疗效满意(临安《兽医新针草药经验选编》1971年10月,第60页)。

文献记载
①《三农纪》卷八中就有治牛食草不快方:鲫鱼、生姜、砂仁、食盐。浓煎汁啖的记载(《猪经大全》亦引此方,《兽医国药及处方》用此方为治畜肚泻不止)。

②《活兽慈舟》中则有治牛不饮水草法:鲫鱼、砂仁、丁香、生姜。用酒醋煎煮,候肉熬烂,搅匀灌服的记载(此方和《三农纪》卷八方仅差丁香一药)。

③《养耕集》中也有治牛病日久不吃草方:新鲜鲫鱼2尾,捣烂化水服之,立效的记载。

④同书还有治牛瘦弱方:鲫鱼炕燥研末,每日拌食,屡试屡验的记载。

⑤同书治牛肚胀方,也曾用到干鲫鱼的记载,可供参考。

河蚬


中文名称 河蚬
拉丁名称 Corbicula fluminea
生物代码 580020080200010001
英文名称 Salad Clam
地方名称 黄蚬、金蚶、扁螺、美蚬
中文门名 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拉丁门名 软体动物门
中文纲名 Mollusca
拉丁纲名 瓣鳃纲
中文目名 Lamellibranchia
拉丁目名 真瓣鳃目
中文科名 Eulamellibranchia
拉丁科名 蚬科
中文属名 Corbiculidae
拉丁属名 蚬属
分布类型 Corbicula
形态特征 淡水
分布 贝壳中等大小,成体一般壳长40mm,壳高37mm,壳宽20mm左右。壳质厚而坚硬,两壳膨胀。外形略呈正三角形。贝壳两侧略等称。前部短于后部,前部短圆。后部稍呈角度。壳顶膨胀,突出,向内和向前弯曲,因此形成两壳顶极为接近,略偏前方,位于壳长2/5处,经常被腐蚀。腹缘很弯几乎呈半圆形,背缘略呈截状,前缘圆。壳面呈棕黄色、黄绿色、黑褐色或漆黑色,并有光泽,壳面颜色与栖息环境及年龄有关,具有同心圆的生长轮脉。
珍珠层淡紫色、鲜紫色,并有瓷状光泽。壳顶窝较深。外韧带强,呈短、粗梭形。黄褐色,位于壳顶后部。外套痕明显,完整。前、后闭壳肌痕皆呈卵圆形,略等大。铰合部发达,左、右两壳各具有3枚主齿,及弧形片状的前、后侧齿,左壳前端2个主齿大,呈八字形排列,后主齿细长,向后斜行延伸;右壳中央主齿大,前主齿微弱,后主齿细长。左壳具有前、后侧齿各1枚;右壳前、后侧齿各2枚。前侧齿伸展至前闭壳肌痕的前背缘处,后侧齿伸展至后闭壳痕的后背缘处,侧齿上缘皆呈紧密排列的锯齿状。

河蚬分布广,数量大,由于环境影响变异大,同时幼贝、成贝及老年贝的贝壳形态变异也较大,如:幼贝壳薄,两壳不大膨胀,壳顶小膨胀;壳面花纹由同心圆的、距离相等的生长轮脉组成,轮脉细;壳面多呈黄绿色。成贝壳质厚,略膨大,前端宽圆,后端略有尖角,腹缘弧度强;壳顶突出;壳面花纹由距离不等、粗的生长轮脉组成;贝壳颜色有黄褐色、淡褐色、深褐色,并具有光泽。老年贝壳极厚,膨胀,壳长大于壳高,后端呈较大的尖角状,腹缘极弯;壳顶突出,极膨胀,向内、向前方弯曲;贝壳上部花纹由距离相等的生长轮脉组成,下部由距离不等的生长轮脉组成;贝壳颜色呈深褐色、黑褐色、黑色,呈漆色光泽。因此,过去学者常常将不同生长时期的河蚬,或不同地区的河蚬,因形态上有所不同,而命名为大量的种,造成河蚬分类商的混乱。

生活习性 栖息于淡水、咸淡水的江河、湖泊、沟渠、池塘内,特别是在江河入海咸淡水交汇的江河中,产量大,地质多为沙底,沙泥底或泥底。水流较急或水流较缓的河湾、湖泊产量达,它们穴居于水底,幼蚬栖息于1-2cm深度,大蚬可潜居于2-20cm不同深度,以2-5cm处分布最多。它们以浮游生物(如,硅藻、绿藻、眼虫、轮虫)为食料。据有人观察河蚬为雌雄异体,但也见到有雌雄同体的个体。雌雄异体的河蚬,雌雄生殖腺皆分布于足的上方,内脏块两旁,肠管迂回部,呈葡萄状腺体。雌雄同体的河蚬,卵子多分布内脏两侧后背部,呈紫褐色,在内脏块的前缘及外套膜处,均充满精子,没有卵子;雄性生殖腺呈乳白色,分布在内脏两侧,并伸入左、右外套膜中。产于福州地区的河蚬,一年四季皆可繁殖。但性腺最丰满期是5-8月,生殖旺季是5-6月,为排精卵的最高峰,9月以后繁殖情况显著减弱。当河蚬繁殖盛期时,埕面上(河底)出现大量的白色粘液状物,当地称为涕,并以涕出现的多少判断附苗情况。发育成熟的精子或卵子排入水中,在水中相遇受精,受精后发育阶段经过一段浮游幼虫期,随水流流动漂沉于水底,经过2星期到一个月时间,逐渐发育。变成针尖状,白色的幼蚬,开始营底栖生活。再经过15-30天可长成半粒大米大小的小蚬,3个月体长可达11mm,壳高10mm左右,此时生殖腺开始成熟。河蚬的寿命约为5年

黄鲫


中文名称 黄鲫
拉丁名称 Setipinna taty(Valenciennes) [Setipinna giberti]
英文名称 scaly hairfin anchovy,hairfin anchovy
地方名称 薄口,黄尖子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鲱形目
拉丁目名 Clupeiformes
中文科名 鳀科
拉丁科名 Engraulidae
中文属名 黄鲫属
拉丁属名 Setipinna Swainson,1839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Ⅰ~13~14。臀鳍条54~56。纵列鳞44~45,横列鳞12。鳃耙26~29。腹缘棱鳞26~28。幽门重8~9个。脊椎骨48。
体长为体高的3.8~4.1倍,为头长的5.O~5.6倍。为尾柄长的11.9~14.6倍,为尾柄高的12.4~13.8倍。头长为吻长的4.8~5.9倍,为眼径的3.9~4.6倍,为眼间距的3.9~4.4倍。尾柄长为其高的1.04~1.05倍。

体例扁,背缘窄,腹缘具强棱鳞。头小而侧扁,吻短钝。眼径大于吻长,前例位,眼间隔微凸。鼻孔距离眼前缘很近。口大,口斜裂。上颌稍长于下颌。上颌骨细长,向后不伸达鳃孔,有2块辅上颌骨。两颌、犁骨、胯骨和青上均有细齿。鳃孔很大,向下延至头腹面的前部,约达于眼的前下方。鳃盖膜彼此微连,不与峡部相连。体被圆鳞,易脱落。肠管短。胃大。

背鳍位体中部,起点与臀鳍起点相对,前有一向后的小刺,臀鳍基甚长,其长约占体长之半。胸鳍位低,第一鳍条延长为丝状,向后几达臀鳍起点。腹鳍位于背鳍的前下方,起点距胸鳍基与臀鳍起点约相等。尾鳍叉形。

体背部青灰色,体侧和腹部银白带黄色。头部淡黄色。背鳍前方至头顶黑褐色。背鳍和尾鳍金黄色,背鳍末端和尾鳍后缘灰黑色;腹鳍白色;末端黄色;其余各鳍金黄色。

生活习性 入河口海洋暖水性中下层鱼类,以小虾等为食物,栖息于泥沙底质海区,不结成大群,偶进钱塘江。

须鲫


中文名称 须鲫
拉丁名称 Carassioides cantonensis(Heinche)
英文名称 Canton carp
地方名称 江鲫、黄鲫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须鲫属
拉丁属名 Carassioides Oshima,1926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Ⅳ~18~20;臀鳍Ⅲ~5;胸鳍Ⅰ~8;腹鳍Ⅰ~15~16。第一鳃弓外侧鳃耙40~50(平均43.8)。下咽齿2行,24~42或14~41。侧线鳞30[7/(5~6~V)]33(31.8);背鳍前鳞11~13;围尾柄鳞16。
体长为体高的2.0~2.3(平均2.2)倍,为头长的3.7~4.1(3.9)倍。头长为吻长的3.6~4.6(4.1)倍,为眼径的3.2~3.7(3.4)倍,为眼间距的2.2一2.4(2.3)倍,为尾柄长的2.0~2.2(2.1)倍,为尾柄高的1.5~1.7(1.6)倍。

体例扁且高,背部显著隆起,背鳍起点为体高的最高处,上部略是三角形。头短小。吻圆钝,吻的宽度大于吻的长度。口亚下位,呈半圆形。须2对,上颌须短小,口角须稍长。眼大,眼后缘至吻端的距离约与至鳃盖后缘的距离相等。眼间宽而平坦,眼间距为眼径的1.3~1.8倍。下咽齿内行第二至第四枚齿侧扁,齿端有1道沟纹,第一枚齿为光滑的长圆锥形2外行齿纤细,顶端圆钝。鳃耙细长,长度约为鳃丝长度的三,排列紧密。

背鳍外缘略为内凹。背鳍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至吻端的距离小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背鳍、臀鳍最后1根不分枝鳍条均为强壮的硬刺,后缘具有锯齿。胸鳍较长,其末端接近或达到腹鳍起点。腹鳍不达肛门。臀鳍后伸可达尾柄基部。尾鳍分叉。

脊椎骨4十28。鳔2室;前室短,呈球形;后室长,末端圆钝,为前室的1.5倍。腹膜灰白色。

体银白色,背部灰黑色,鳍浅灰色,尾鳍下叶淡红色。

生活习性 须鲫喜栖息于底质为淤泥的缓流或完全静止的水域中,平时多在水的中、下层活动摄食,为杂食性鱼类,以藻类、金鱼藻、浮游动物、水生昆虫的幼体以及腐烂的植物残屑为主要食物。

彩鲫


中文名称 彩鲫
拉丁名称 Carassius auratus color variety
英文名称 colour crucian carp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鲫属
拉丁属名 Carassius
形态特征 体型与普通鲫相似,体色有红色、红白相间和杂色等,红色与红鲫的红色不同,有透明感。
生活习性 生活习性和普通鲫鱼相似。

银鲫


[学名]: Carassius auratus Gilbelio(Bloch)
[资源名称]: 银鲫
[外文名]: crucian
 
[形态特征]:
  背鳍条III~Ⅳ―16~19;臀鳍条III-5;胸鳍条I―16,腹鳍条I―8。鳃耙43~53。下咽齿1行,4―4,侧线鳞 。 体长为体高的1.9~2.7(2.4)倍,为头长的3.4~4.3(3.8)倍,为尾柄长的5.7~8.6(8.2)倍。为尾柄高的5.6~6.7(6.3)倍。头长为吻长的2.8~4.5(3.5)倍,为眼径的5.3~6.1(5.6)倍,为眼间距的2.2~2.6(2.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5~0.9(0.8)倍。 体侧扁,体高,腹部圆,头短小,吻钝,口端位,下唇厚。眼小,下咽齿第一枚成圆柱形,后3枚侧扁,齿冠有一道沟纹,鳃耙较多,细长。背鳍外缘平直,起点位于体长的中点,第三根硬刺后缘具锯齿,粗壮。腹鳍起点稍在背鳍起点之前,末端尖。臀鳍起点与背鳍后部第三至第五根分支鳍条相对。尾鳍分叉浅。 标二室,后室长为前室1.4~1.7倍。腹膜灰黑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黑龙江  [原产地区]:黑龙江流域各水系  
[气候带]:寒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黑龙江与绥芬河水系支流,广泛分布江河、湖泊、水库。黑龙江水系鲫属仅三倍体银鲫一种。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栖息静止或流水水域,喜居水草丛生水体。对各种水域环境适应能力很强。耗氧量较小。

松浦银鲫(松浦鲫)


中文名称 松浦银鲫(松浦鲫)
拉丁名称 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var. Songpu (Bloch)
英文名称 Songpu Prucian carp
地方名称 松浦鲫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鲫属
拉丁属名 Carassius Jarocki,1822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体侧扁而高,头后背部隆起,头小。吻圆钝,口端位,下唇厚, 唇后沟仅限于 口角,斜裂上下颌约等长。无须。眼小,位于头侧上方。背鳍具有硬棘,外缘平直, 后缘锯齿粗,排列稀。 胸鳍不达腹鳍,尾鳍分叉浅,上下叶未端尖。鳞片为圆鳞, 边缘颜色稍深。鱼体背部、背鳍和臀鳞浅灰黑色,体侧淡绿,腹部姜黄色。
生活习性 温水性底层杂食性鱼类
繁殖习性 性成熟年龄:2龄
性比:雌︰雄鱼比为21︰1,行雌核发育繁殖类型。性腺一年成熟一次,卵分批产出,粘性。繁殖季节:春季。繁殖水温:16~25℃ ,最适水温18~22℃ 。怀卵量:随体长,体重的增加而增加。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88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颖鲤围栏养殖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