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鱼微山尾胞虫病

疾病名称微山尾胞虫病

为害对象 鳜鱼
疾病概述
微山尾胞虫病是鳜鱼常见寄生虫病,江河、湖泊、水库和池塘中均可发生,大量寄生时,可引起病鱼死亡。随着鳜鱼养殖的发展,此病正趋于严重。

病原 病原是微山尾胞虫(Henneguya weishanensis)。胞囊寄生在鳃上,扁圆形,似瘤状,白色,有10多个小胞囊聚集在一起,周围包一层较薄的结缔组织而成。孢子呈纺锤形,前端尖狭,后端由壳片延伸而形成两根等长似针状的尾部,长度约为孢子体长的5倍。两极囊梨形,大小相等,纵径不到孢子体长的1/2。

症状
病鳜体表无明显体症,翻开鳃盖,可见鳃丝和鳃弓上瘤状胞囊,数目由几个到十几个。胞囊寄生处,鳃丝色稍浅,呈花斑鳃状。大量寄生时,鳃瓣呈粉红色,表现出明显的贫血症,缺氧时容易死亡。


发病规律 本病无明显发病季节,流行严重季节为4-7月,长江流域和广东省为发病地区,主要为害鱼苗、鱼种。胞囊中孢子成熟后,大胞囊壁发生纤维素样变,胞囊破裂,孢子放出,最后大胞囊萎瘪消失。

相关阅读

养殖鳜鱼尾孢虫病的发病症状 养殖鳜鱼尾孢虫病的预防


鳜鱼尾孢虫病是由原生动物门、孢子虫纲的尾孢虫寄生于鱼,鳃所引起的一种疾病,一般危害鱼苗、鱼种。鳜鱼尾孢虫寄生在鱼鳃上,胞囊成圆形或瘤状,白色,由多个椭圆形小囊聚集而成,胞囊寄生部位引起鳃组织局部充血或溃烂,有时整个外侧鳃瓣布满胞囊,使鳃盖闭合不全。病鱼鱼体瘦弱、发黑,继而大批死亡。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养殖鳜鱼尾孢虫病的发病症状养殖鳜鱼尾孢虫病的预防。

1、池塘轮流放养不同种类的鱼,在放养鳜鱼之前用漂白粉、石灰混合后彻底清塘。
2、购买鳜鱼苗之前,要了解供苗鱼场的发病情况,不能从发病的鱼场购买鳜鱼苗。
3、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0克和硫酸铜8克,分别溶化,混合后放入水中,水温10-20℃时,浸洗鱼种20-30分钟进行消毒。
4、鳜鱼池应有适量的水生植物,保持水质清爽。4-9月份每月定期用0.7×10-6浓度的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夏季要在晴天下午用药,第二天要及时适量换水、注水。

鳜鱼尾孢虫病的发病症状
尾孢虫胞囊主要寄生于鱼的鳃瓣和鳃弓上,胞囊呈扁圆形,似瘤状,白色,由10多个小胞囊聚集在一起、周围包有一层较薄的结缔组织形成。胞囊寄生部位引起鳃组织局部充血或溃烂,有时整个鳃瓣上布满胞囊,使鳃盖闭合不全,鳜鱼鱼体瘦弱,发黑,继而因呼吸困难缺氧而致死。
诊断
取出鳜鱼鳃上胞囊内含物放在载玻片上,加少量水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大量充满视野的尾孢虫的孢体,形态呈纺锤形,前端尖狭,后端由壳片延伸成两根等长的针状尾部,即可确诊。
综合防治
目前,鳜鱼尾孢虫病无特效药物治疗,只能采取以下方法加以综合预防:
1.池塘放养前要排尽水,清理过多的淤泥,有条件的塘口进行冬季晒塘。在鳜鱼放养前10-12天,每亩用6.5千克漂白粉和100千克生石灰加水全池泼洒,这样可杀灭淤泥中的孢子,以减少此病的发生。
2.池塘进行轮流放养。发病的池塘改养其它种类的鱼,在流行地区可在其它鱼类亲鱼池或成鱼池中套养,每亩50-100尾。在购买鳜鱼苗种时,要了解提供苗种的鱼场发病情况,不能从发病的鱼场购买鱼种。这样可减少发病机会,降低发病率。
3.购进的鱼种要进行消毒,即每立方米水中用500克高锰酸钾溶解,在水温10-20℃时,浸洗20-30分钟,具体浸洗时间根据鱼的活动状况而定,这样可杀灭60%-70%的孢子。
4.鳜鱼池应有适量的水草,水质保持清爽,6-9月份,每周排注水1-2次,每次20厘米左右,如能保持微流水则养殖效果更好。如排注水不大方便,增加饵料鱼白鲢的放养量,以控制池水的肥度,同时适当降低鳜鱼放养密度。每月定期用0.7克/米3的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夏天要在睛天下午用药,第二天要及时适时量地换水注水,这样也可降低感染率。

微山湖翘嘴鳜鱼养殖繁殖技术


翘嘴鳜肉质洁白细嫩,味道鲜美,属名优淡水鱼类,在市场上非常畅销,养殖效益显著。翘嘴鳜是养殖户青睐的一个好品种,鱼苗鱼种的需求量大,因而繁殖翘嘴鳜苗种前景良好。笔者于2009年至2011年连续在微山县傅村镇的微山县彦河渔业有限公司进行了翘嘴鳜鱼苗的人工繁殖生产,均取得成功,生产3厘米以上翘嘴鳜鱼苗20余万尾。现将2011年6月份进行的第二批次鳜鱼繁殖过程详述如下,供翘嘴鳜鱼苗生产者参考。

一、催产前的亲鱼选择与强化培育

本批次采用的翘嘴鳜亲鱼是从微山湖中起捕的,经过9个月的强化培育后用于催产繁殖。强化培育池塘面积400米2左右,水深1.5米。鳜鱼亲鱼放养前10天进行清塘消毒。亲鱼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个体发育良好。根据鳜鱼体型、口吻下颌长度等初步辨别雌、雄亲鱼,雄亲鱼一龄以上、体重0.8千克以上,雌亲鱼二龄以上、体重1.2千克以上,雌、雄比为1∶1.3,共放养40组。强化培育期间每隔3~5天投喂1次鲜活饵料鱼,饵料鱼品种有鲢鱼种、鳙鱼种、餐鲦鱼、小鲫鱼等,每次投喂量为存塘鱼体重的50%左右,越冬期间减少投喂次数和投喂量。培育池定期冲水,一般每7天左右冲水1次,采用2寸水泵抽取清新河水注入池中,创造微流水的环境,保持水体营养充足,越冬期间减少冲水,并提高水位确保亲鱼安全越冬,到产前培育阶段,宜加强冲水,每2~3天冲水1次,促进亲鱼的性腺成熟,保证亲鱼的良好发育。

二、翘嘴鳜亲鱼的人工催产

翘嘴鳜催产时间应根据水温条件来确定,最适繁殖水温为23~28℃,我们选择在6月10日水温26℃左右时进行催产。①亲鱼的选择。雄亲鱼选用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入水即散的;雌亲鱼选用生殖孔周围桃红色,腹部膨大、柔软而富有弹性,稍用力挤压有鱼卵流出的。此次共选择亲鱼8组,其中雌亲鱼8尾,体重在1.1~3.4千克,共计21.5千克;雄亲鱼11尾,体重在0.73~2.6千克,共计18.5千克。②催产剂的选用。选用鲤鱼脑垂体(PG)、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3)、鱼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地欧酮(DOM)等催产剂。采用两针注射法,第一针于10日晚18时注射,只注射雌性亲鱼,剂量为PG2毫克、HCG300国际单位、LRH-A315微克和DOM2毫克,用0.7%生理盐水配制,按每千克亲鱼体重1毫升的用量,注射于亲鱼胸鳍基部。11日上午9时前后注射第二针,雌、雄亲鱼注射剂量相同,每千克体重的用量为:PG4毫克、HCG500国际单位、LRH-A330微克、DOM5毫克,注射方法与第一针相同。

三、亲鱼催产后的管理和产卵

注射催产剂后,亲鱼放入产卵池待产。产卵池为圆形水泥池,直径10米,池壁高1.6米,池底有一定弧度,池中心低于周边20厘米左右,便于集卵操作。产卵池在亲鱼催产前充分洗刷并消毒,注水1米深左右,亲鱼入池后进行间断冲水刺激,冲水5分钟,停水30~40分钟。在第二次注射催产剂约20小时后,即12日的凌晨4时左右,亲鱼开始发情,发情时雄亲鱼追逐雌亲鱼,亲鱼上浮水面逆水流沿产卵池壁游动,雌亲鱼在前、雄亲鱼在后,雄亲鱼时而用头部顶撞雌鱼的腹部。到6时前后,亲鱼发情达到高潮,游动速度加快,雄亲鱼紧追不舍,当雌亲鱼与雄亲鱼出现并行,尾部突然翻起水花即完成1次产卵活动,持续产卵3小时左右。雌亲鱼产卵期间保持环境安静,并进行连续冲水。同时通过产卵池中心的管道及时收集受精卵,避免受精卵沉于水底而缺氧,影响孵化率。因鳜鱼是多次产卵型,且个体间的效应时间有差异,产卵持续时间较长,所以,产卵期间不宜停水,切勿使鱼卵沉入产卵池底部。到中午12时前后雌亲鱼产卵结束,把它转出产卵池,集卵孵化。经过统计,雌亲鱼有6尾产卵,催产率75%,其中4尾基本产空,合计获卵约50万粒。

四、翘嘴鳜鱼卵的人工孵化

将收集到的受精卵放在家鱼孵化环道中进行孵化,环道直径7米,容水量15米3左右。鳜鱼卵富有弹性,遇水后稍膨胀,较家鱼卵粒径小得多。在孵化过程中采用烧杯随机舀取环道孵化水鱼卵计数方法,计算鳜鱼卵的受精率为60%左右,受精卵总数约为30万粒。鳜鱼卵为半浮性卵,卵粒能够借助水流浮在水体中,孵化时水的流速控制在25厘米/秒左右。鳜鱼卵孵化时间较四大家鱼鱼卵长,鱼卵于13日16时前后开始破膜,因受精卵产出时间不同,破膜时间持续10小时以上,到14日凌晨鳜鱼苗才基本出膜完毕。由于鳜鱼苗易于沉底,这一阶段需加大孵化水的流量,环道水流速度在30厘米/秒。刚孵出的鳜鱼苗卵黄囊较大,身体柔嫩透明,体长3.8~4.2毫米,只能随水流在水中翻滚,这时鱼苗虽然孵出,但仍不能摄食。经过计数,鳜鱼苗数量大约20万尾,孵化率约为70%。到16日16时,鳜鱼苗的卵黄囊逐渐消失,出现腰点(鳔),鱼苗开始能平游,为防止鱼苗顶水,应减小水流,流速保持20厘米/秒左右即可。鱼苗从上下游动转为水平游动,上下颌长出尖锐的牙齿,便可追捕与它身体大小相似的鱼苗,此时可以开始投饵,进入鱼苗培育阶段。

五、饵料鱼的孵化与投喂

鳜鱼苗种能否培育成功,与饵料鱼的供应密切相关。我们采用团头鲂鱼苗、鲢鱼苗、鳙鱼苗等做为鳜鱼苗的饵料鱼,开口饵料鱼为团头鲂鱼苗。在鳜鱼催产后,我们于6月13日、14日、16日、18日进行了4次饵料鱼的催产,分别催产团头鲂40组、鲢鱼20组、鳙鱼16组,当鳜鱼苗开口摄食时,第二批催产的团头鲂鱼苗于16日晚上破膜正好供应,第一批催产的团头鲂鱼苗集中暂养于环道内,做为补充。鳜鱼苗在开始阶段每尾每天摄食鱼苗3尾左右,到开口摄食4天后,每天每尾鳜鱼苗可以摄食5尾以上的2~3日龄饵料鱼。生产中发现,饵料鱼供应越充足,鳜鱼苗生长速度也就越快,当饵料鱼供应不足时,鳜鱼苗的互残现象特别严重。培育到第八天时饵料鱼出现缺口,在从别处调运饵料鱼的6个小时内,鳜鱼苗出现了大吃小现象,不少鳜鱼苗因口部被卡而双双毙命,这时采取的措施是:捞取部分鳜鱼苗分养到另外环道内,共计捞取6万尾左右,当运来饵料鱼后,先及时进行少量投喂,并多次投放饵料鱼,逐渐恢复鳜鱼苗的摄食能力,以后转入正常培育。经过15天(即截至7月2日)的培育,多数鳜鱼苗体长达到3厘米左右,此时进行转池分养,将鳜鱼苗转入水泥池或土池中进行培育。经过计数,共计培育出3厘米以上鳜鱼苗3.5万尾,2.5~3.0厘米鱼苗3万尾,2.5厘米以下鳜鱼苗1.5万尾,合计培育出鳜鱼苗8万尾,育成率40%。

六、繁殖翘嘴鳜鱼苗体会

1.选用成熟亲鱼是繁殖的关键。亲鱼达到性成熟阶段是繁殖成功的关键,在这个批次中有2尾雌亲鱼成熟度稍欠,虽经2次催产仍未能产卵。

2.多种催产剂合用效果显著。在鳜鱼催产中,我们采用了鲤鱼脑垂体、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鱼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地欧酮等,几种激素合用加强了催熟催产的功能,并且加大雄性亲鱼催产剂用量,使鳜鱼催产变得比较容易。

3.饵料鱼配套供应极为重要。鳜鱼苗一旦开始摄食,就要时刻满足饵料鱼的供应,饵料鱼不足或不适口,都将对鳜鱼苗成活率造成大的影响,培育期间曾缺少几个小时的饵料鱼,鳜鱼苗就开始相互残食,从而降低了鳜鱼苗的成活率。

4.鳜鱼苗及时分养效果好。在密度适宜、饵料鱼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体长3厘米以内的鳜鱼苗每3天就能增长1厘米左右。在鳜鱼苗培育期间,一般每10天左右分养1次,有利于提高鳜鱼苗的成活率。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微山县傅村镇渔技站邮编:277605)

斑点叉尾鮰小瓜虫病


疾病名称小瓜虫病

为害对象 斑点叉尾鮰苗种
疾病概述 病鱼体表、鳍和鳃有许多白点

病原 为多子小瓜虫。

症状 小瓜虫侵袭斑点叉尾鮰后,肉眼可见病鱼体表、鳍和鳃有许多白点,这些小白点就是小瓜虫。小瓜虫寄生一段时间后,可引起病鱼寄生部位组织增生,出现白色点状囊泡。病鱼体表粘液增多,鱼体消瘦,游动迟钝,并有时浮游于水面。

发病规律 水温15-25℃,即每年的春末夏初和初冬,是该病的流行季节。

防治方法
(1)用15毫克/升的福尔马林全池或全箱泼洒,每隔2天1次,6天为1疗程。

(2)用0.02%-0.03%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洗病鱼30-40分钟.

(3)用成都时新鱼病防治所生产的杀虫灵治疗,方法及剂量同大口鲶小瓜虫病。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88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胭脂鱼水霉病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