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罗非鱼饲养管理

 尼罗罗非鱼的饲养管理工作比较简单,主要是投饵和施肥,又因为它比较耐肥,略施肥过量一点,也不致于象家鱼那样有泛塘这危险,当然应尽可能避免过量的施肥,即使尚未达到泛塘的地步。因为缺氧对鱼类生长总是不好的,通常应保持3毫克/以上的溶解氧。然而,为了培养足够的浮游生物供尼罗罗非鱼摄取,在短时间内缺氧(1毫克O2/升左右)是允许,而且可以看作是必要的,因为一般肥水水体的缺氧时间很短(黎明前至日出后2-3小时),对鱼的摄食、生长影响不大,为此,必需经常给鱼池追肥,保持水的透明度在25厘米左右,有机物耗氧量大于20毫克/升。当然如果人工饵料充足,以投饵为主,少施肥也是可行的。有时施些化肥或有机肥与无机肥相间施用,效果也很好。

追肥量:一般每667平方米2-10天施绿肥250-400千克,或粪肥150-250千克,或尿素2.5-3千克,过磷酸钙4-5千克。施用的有机肥最好是预先经过发酵,以免施用后在鱼池中消耗过多的氧气,同时经发酵的肥料肥效快,能较及时补充浮游生物的需的养分。施无机肥能更快发挥肥效,而且不会象有机肥那样在池中消耗氧气,同时用无机肥所培育的浮游生物主要是植物性的,它们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的氧,因此能起到一定的改善水质的作用,但也应避免长期地、单一的使用无机肥,这样会使鱼池底质板结,最终导致鱼池的生产性能变坏,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有机、无机两种肥料交替使用。

在鱼种放养的初期,鱼的饵料消耗量较少,同时根据此阶段尼罗罗非鱼的食性特点,主要是浮游生物,因此,可以以施肥为主,适当辅以人工饲料,随着鱼体的长大,靠肥水提供的天然饵料越来越不能满足鱼体生长的需要,这时就要逐渐增加投饵量,尼罗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可以根据当地的饲料资源情况选择饲料的种类,在考虑来源、价格、营养成份及含量的同时,尽可能做到多种类搭配(关于这方面的理论,请阅饵料部分)。

投饵必需掌握以下原则:

①少量多次,把日饵量(日饵量通常为鱼生物量的3%-6%)分2-4次投喂。

②溶氧低时(低于一定毫克/升)不喂。

③天气好(晴朗,风和日丽)多喂,天气不好(阴雨天、雷雨前的沉闷天气)少喂或暂时停喂。

饲养管理工作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水体环境又是错综复杂,要掌握鱼的生长活动状况,必须勤观察,特别是清晨和喂食期间,可以直接观察到鱼的活动摄食状况,发现问题(如鱼病等)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关知识

尼罗罗非鱼鹭雄1号


由性别二系配套技术选育的“YY”雄性纯合系尼罗罗非鱼为父本与尼罗罗非鱼母本进行杂交,构成XX♀或YY♂尼罗罗非鱼新品种繁育体系,规模化繁育全雄性尼罗罗非鱼新品种鹭雄1号。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

特征特性:与一般养殖的尼罗罗非鱼相比,该品种雄性率高,群体中雄鱼比例在99%以上;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抗寒,体形好,头小,背高,肉厚,出肉率高等特点,取肉率比一般的罗非鱼提高2%~3%,适合加工。适宜的水温范围为14~38℃,适宜在淡水或咸淡水水域养殖。
产量表现:在我国南方区域试验养殖,当年2~3厘米规格的鱼苗,经5~6个月的饲养,体重达到600克以上,亩产量可达到1500公斤。可提早起捕上市,适合大规格商品鱼的养殖。

养殖要点:可在没有畜禽粪便污染的池塘、小山塘等水域養殖,全程采用配合饲料进行饲喂。放养前须进行清塘消毒,并清除过多淤泥,配备相应的增氧设备。
1.苗种放养。放养前苗种应先进行鱼体消毒。单养,一般亩放养鹭雄l号罗非鱼越冬苗种1500~2000尾,亩放养2~3厘米规格的早繁苗种2000~2500尾,搭配少量鲢、鳙鱼和草鱼等。混养,一般亩放养鹭雄1号罗非鱼越冬苗1000~1500尾,亩放养2~3厘米规格的早繁苗种1500~2000尾,可与四大家鱼,淡水白鲳、南美白对虾等混养。如混养,鹭雄1号罗非鱼苗种的放养密度还需根据其他鱼种的放养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饲养要求。投喂粗蛋白质含量为30%~35%的配合饲料,按鱼的不同生长阶段确定配合饲料的颗粒大小和投饵率。定期补充新水或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
3.起捕。在鹭雄1号罗非鱼饲养到上市规格后,采用分批起捕,捕大留小。在水温低于10℃时,应将罗非鱼全部起捕。

尼罗罗非鱼鱼苗鱼种及鱼池的准备


一、当年夏花鱼种
我国大多数地区,尼罗罗非鱼的适宜生长期,一年中有4个月以上,根据尼罗罗非鱼的生长特性,投放全长为3厘米的鱼苗,经80天的饲养,最大个体可达245克,最小个体150克(试验条件下),在生产中也证实,投放全长3-5厘米的鱼种,经83天饲养,最大个体达230克,最小100克,平均143克,亩产693斤,从以上数据可知,如果要求商品鱼的规格不太大(0.3斤以下),按党规方法饲养,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均可用当年苗养成鱼,在生长期达4个月以上的地区,还可以养出0.4斤以上规格的商品鱼。当然,作为理想的商品鱼来说,0.3-0.4斤的规格是略有偏小之嫌(日本的商品规格为1公斤)但目前多数地区的商品尼罗罗非鱼的规格组成,至少有50%以上是0.3斤以下的,所以,就目前的市场需求情况来说,0.3斤左右的规格还是可以的,而且其价格并不低相当于2斤以上鲢鳙鱼的价格。可见,用当年鱼苗养成鱼,在当前的情况下是可行的。当年苗养成鱼有以下优点:①鱼苗来源容易,且成本低,当年投放,当年收获,经济效益显著;②尼罗罗非鱼的性成熟年龄约为5-6个月,因此,投放苗当年鱼苗一般到养殖后期也不会产卵,不会因繁殖过剩造成鱼池的生物量过大而影响鱼的正常生长,同时,雌鱼也因未达性成熟,其生长速度未出现下降趋势,因此成鱼规格比较整齐。如前所述,当年苗养成鱼的唯一不足之外,就是不能养成大规格的商品鱼,依我们的见解,尼罗罗非鱼的最小商品规格应当为0.5斤比较合适,若按标准,对于生长期只有4个月的多数地区来说就是较难达到的,因此,要得到0.5斤以上规格的商品鱼,一般都应投放越冬的隔年鱼种或早春培育的当年苗。

二、春片鱼种
越冬的隔年鱼种,通常又称为春片,一般是当一年秋季繁殖的鱼苗,在入冬前集中培育至6.6cm(6克)以上的规格后进行越冬,这样,来年作为成鱼养殖,生长期比当年苗至少一个月以上,因此,商品规格平均可达0.7-0.8斤以上,最大的可达1斤以上,大大提高了商品鱼的价值。但是,多数生产单位特别是无越冬能力的或越冬量有限的单位要大量投放越冬春片鱼种是很困难的。据了解,目前就有相当越冬能力的单位,其投放越冬鱼种的面积,也不超过罗非鱼养殖面积的50%,因此,前面讲的用当年鱼种养成鱼,在生产中还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次,投放越冬鱼种,也有其不足一面,如前所述,越冬鱼种,一般都是前一年秋季繁殖的鱼苗,经过越冬后,其日龄最少也达180-200天(半年),尽管个体不大,而按其成熟日龄来说,已经达到性成熟的日龄。只不过是在越冬期间营养等诸方面条件限制,不能在越冬间或投放后很快就产卵繁殖。但是,一般投放后不久(一个月左右),大约50-75克的小个体就能产卵,这样势必造成鱼群密度过大,影响生长,同时我们知道,雌鱼一旦产卵,其生长速度即大大减慢,至养殖后期一般个体都在0.5斤以下,且肥满度低(为4.5左右,雄鱼的肥满度为5以上),因此,真正的所谓优质鱼,也只占一半左右。

三、早春鱼种
还有一办法,即可克服普通当年苗养成鱼的小规格商品的缺点,也可避免过盛的繁殖影鱼体生长的弊病,那就是让越冬亲鱼提早繁殖,培育早春鱼种,当然还要有一定的防寒保温设施等条件。生产实践证实,5月中旬投放全长为2.5-3厘米的鱼种(1-3月份繁殖的),养至9月底,平均个体重234克,最大个体360克,同时未发现含卵(苗)雌雄个体大小无明显差异。

由于越冬方面的困难,一般不养二年(两个生长期)以上的成鱼,除非是亲鱼。

四、鱼池的准备
无论投放哪一种的鱼种,都要求在投放前对鱼池进行清理,除掉野杂鱼,因为尼罗罗非鱼的投放规格都比较小,如果池塘中存在野杂鱼,它们繁殖快,大量争食,严重影响罗非鱼的生长,甚至还吞食小规格的鱼种(2厘米以下的尤甚),影响成活率。由于清塘不彻底而造成成活率低(50%以下)的例子屡见不鲜,严重的到最后所剩无几,经过彻底清塘的池子,投放3-5厘米的鱼种(单养),其成活率一般可达90%以上。当尼罗罗非鱼长至30克以上时,由于它摄食能力强,在池中已经形成优势群体,此时,野杂鱼(包括虾类)可被抑制,同时尼罗罗非鱼还能吞食野杂幼鱼幼虾。

尼罗罗非鱼幼鱼喜食浮游生物,在鱼种投放之前,必须对鱼池施基肥,施肥量可比家鱼鱼苗培育高,绿肥800-1000斤/亩或粪肥300-500斤/亩,必要时,也可以辅一些化肥如尿素、过磷酸钙等,以利于鱼种下池后迅速成长,避免缺食而致使自相残杀。

冬季尼罗罗非鱼养殖常见病溃烂病防治技术



溃烂病是尼罗罗非鱼种和亲鱼在越冬期间容易发生、危害严重,较难预防和治疗,常导致鱼大量死亡的一种恶性病。嗜水气单胞菌嗜水气亚种是条件致病菌,普遍存在于水域中,当饲养管理不良,如养殖密度过高、水温变化大、水质差时,鱼体抵抗力降低,易引发尼罗罗非鱼溃烂病。本病主要发生在密养越冬池中,可引起大批鱼种及亲鱼死亡。

患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反应迟钝。头部、鳃盖、躯干及鳍条等处充血、发炎、溃烂,鳞片松动、脱落,肌肉外露,呈红色斑块状,严重者烂及骨骼呈洞穴状,有时一条病鱼体表有病灶50多处。将鱼剖开,可见肝呈褐色(健康罗非鱼为肉红色),胆囊呈黑绿色(健康鱼为透明淡绿色),且肿大(约为健康鱼的一倍左右)。

预防措施有:

1、鱼种进入越冬池前要先将池子洗刷干净,然后用浓度为200毫克/升的生石灰或浓度为20毫克/升的漂白粉(含有效氯30%)进行消毒。

2、鱼种进入越冬池的时间尽量早些,不可太晚。

3、鱼种入池时,用浓度为4%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

4、越冬池放养密度要适当,水温须维持在20℃左右,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厘米以上。

5、越冬期间,每月遍洒浓度为10~20毫克/千克的生石灰1~2次,使池水成弱碱性;或每月遍洒漂白粉1次,使池水成1毫克/升。

6、越冬期间所投饵料要既少且精,经常换些干净水,及时捞除残饵,定期排除池底污物,时刻将池水的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以上。

治疗方法为:

1、发病早期,将病鱼转入水质优良、水温20℃以上的水体中,并投喂优质饵料,可自然痊愈。

2、全池遍洒漂白精,使池水成0.6毫克/升浓度;同时每100千克鱼每天投喂鱼泰8号药15克,拌饲分上下午两次投喂,连喂5天。

3、病情特别严重的亲鱼,按每千克体重在其背部注射15万~20万国际单位的剂量硫酸链霉素。


尼罗罗非鱼养殖常见病小瓜虫病防治技术



又名白点病。

1.病原:病原体是多子小瓜虫,它的形态在幼虫期和成虫期有很大差别。幼虫期的虫体一般呈椭圆形,前端尖,后端钝圆,体长33~54微米,体宽19~32微米,前端有乳头状的突起,称“钻孔器”。全身密布纤毛,在后端长出一根特别粗的纤毛,长度为纤毛的3倍。另有“6”字形的胞口,大核圆形,小核球形,虫体前半部有一个伸缩泡。成虫期的虫体呈卵圆形或球形,长0.3~0.8毫米。周身着生短小均匀的纤毛。前端腹面有一胞口,体中部有一马蹄形的大核,小核不易见到。原生质内常有大量的食物粒和许多小伸缩泡。

2.症状:此病对个体小的尼罗罗非鱼和鱼种危害最大,往往大量寄生,引起大批死亡。小瓜虫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的上皮组织,以寄生的组织细胞作营养,引起鱼体组织发炎,形成白色的囊泡。严重时,在皮肤和鳍上肉眼可见到许多白点状的囊,并覆盖着白色的黏液层,因此称为“白点病”。在鳃上寄生时,除组织发炎外,并有出血现象,使鳃呈暗红色,还可使某些组织坏死。

3.防治方法:发病池可用3%~5%食盐溶液药浴。但小瓜虫经药浴后,只脱落,并未杀死,故药浴后的水应弃去,否则将重复感染。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96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商城肥鲵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