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吻尖鼻箱鲀

中文名称突吻尖鼻箱鲀


拉丁名称Rhynchostracion rhinorhynchus (Bleek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鳞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Balistoidei

中文科名箱鲀科

拉丁科名Ostraciontidae

中文属名尖鼻箱鲀属

拉丁属名Rhynchostraci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我国台湾海峡南部。

形态特征
体甲大致为五棱状,背侧棱和腹侧棱发达,背部有一低的背中棱。体甲在背鳍及臀鳍后方闭合。头短,吻部有一明显的向前方的尖突。口小,前位。齿细长柱状,上下颌齿各1行。背鳍1个,位置稍后,具9鳍条,臀鳍背鳍相似,具9鳍条,胸鳍下侧位,尾鳍圆截形。第一骨板上有4个以上黑色斑点,臀鳍基底有部分在背鳍基底下方,背中棱较低。

生活习性
海水鱼。

相关阅读

粒突箱鲀


中文名称粒突箱鲀

拉丁名称Ostracion tuberculatus Linnaeus

英文名称Bluespotted boxfish

异名海麻雀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鳞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Balistoidei

中文科名箱鲀科

拉丁科名Ostraciontidae

中文属名箱鲀属

拉丁属名Ostraci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见于南海、东海和黄海。

形态特征
头体被体甲,四棱形,鳞特化为六角形骨板,尾柄后端裸露。口小,唇肥厚。上下颌各具1行细柱状牙。无腹鳍,尾鳍圆形。幼鱼体甲具蓝色圆斑,随生长消失,代之各骨板中央出现1蓝黑色圆斑。

生活习性
暖水性近海底层鱼类。全长可达450毫米。肉可食,无毒。体表分泌有毒粘液。

海(洋)生。

尖吻假三刺鲀


中文名称尖吻假三刺鲀


拉丁名称Pseudotriacanthus strigilifer (Canto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箱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Ostracioidei

中文科名三刺鲀科

拉丁科名Triacanthidae

中文属名假三刺鲀属

拉丁属名pseudotriacanth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孟加拉湾及印度等沿海地区。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腰带骨后端尖突。鳞上有数列纵行高而薄的嵴突,上颌骨侧齿4枚。第二背鳍基底长为臀鳍基底长的1.8-2.3倍,第二背鳍棘为第一背鳍棘长的2/3。吻较短,吻为体长的18.9%-22.4%,口中大。

生活习性
海(水)生。栖息水层稍深,多在3-18米的浅海底层,肉食性,以甲壳类为食。

突吻鮈


中文名称突吻鮈

拉丁名称Rostrogobio amurensis Taranetz

英文名称Amur gudgeo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突吻鮈属

拉丁属名Rostrogobio Taranetz,1937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黑龙江、辽河水系,及内蒙古。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6,侧线鳞39-42,鳃耙13-16,下咽齿一行,5-5。

头长为体长的22.1%-23.7%,体高为体长的12.8%-15.6%,尾柄长为体长的15.8%-18.2%,尾柄高为体长的5.6%-6.4%,吻长为头长的33.5%-41.7%,眼径为头长的25%-27%。

体细长,胸腹部平坦,自头部向后逐步缩小,形成尾柄细长。头虽短,仍大于体高。吻钝,鼻孔前下陷,显得吻突出。口下位,呈弧形,唇发达有乳突,上唇较大,排成一排,下盾分三叶,两侧叶边缘呈流梳状,后缘游离,在口角处与上唇相连。中叶为一对较大的乳突。上、下颌均有发达的角质边缘。口角须一对,长度小于眼径。眼大。鳃耙不明显。下咽齿细,呈钩状。腹面自胸部至腹鳍基部之前方裸露无鳞,背鳍无硬刺,胸鳍、腹鳍呈圆形,腹鳍起点位于背鳍基部稍后。肛门近于腹鳍。尾鳍分叉两叶尖。

腹腔膜灰白色。鳔二室,前室包于圆形的韧质膜囊内。

背部两侧棕色,体侧中轴有8-10个长形黑色斑点,背部的斑点不明显。腹部灰白色。尾鳍上有小黑点,其余皆灰白。

生活习性
黑龙江突吻鮈喜栖息于有流的河道中。体长4厘米性成熟,6-7月间产卵,为漂浮性卵。黑龙江突吻鮈与其他的亚科鱼类不一样,是以浮游植物为食,其次是底栖生物。

淡水生。

凹鼻鲀


中文名称凹鼻鲀

拉丁名称Chelonodon patoca (Hamilton-Buchana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Tetraodontoidei

中文科名鲀科

拉丁科名Tetraodontidae

中文属名凹鼻鲀属

拉丁属名Chelonod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海岸到西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及福建南部沿海。

形态特征
体稍长形,头部粗圆,体背腹部均被小刺,鼻孔1个,前后缘具1个皮瓣突起,前鼻瓣小,呈尖叶状,后鼻瓣大,呈花瓣状,边缘具缺刻。背鳍9-10,臀鳍8-9,前方2鳍条不分支。胸鳍15-17,尾鳍截形,脊椎骨18-19。体背侧及侧上方黄褐色,具许多比眼稍小的圆斑或长圆斑,眼间隔处具黑色横带,胸鳍上方、背鳍基底及尾柄后部各具一大规则状的黑褐色横带,体侧下方黄色。

生活习性
肉食性,摄食软体动物、甲壳类等。海水/咸水生。

瓣鼻鲀


中文名称瓣鼻鲀

拉丁名称Boesemanichthys firmamentum (Temminck et Schlegel)

异名Arothron firmamentum (Temminck Schlegel, 1850)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Tetraodontoidei

中文科名鲀科

拉丁科名Tetraodontidae

中文属名瓣鼻鲀

拉丁属名boesemanichthy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日本、中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我国产于南海北部沿海。

形态特征
体长圆筒形,尾柄侧扁,鼻孔1个,前后边缘各具1大小几相等的皮瓣突起,前鼻瓣呈长叶片状,后鼻瓣呈花瓣形,边缘无缺刻。口小,前位,上下颌各具2个喙状齿板。体被小刺。侧线1条,延伸到尾鳍基底。背鳍1个,具14-15鳍条,臀鳍13-14,前方各有2-4不分支鳍条。胸鳍14-16,最上方鳍条不分支。尾鳍截形。脊椎骨20。蝶耳骨不形成眼眶边缘,中筛骨窄而侧扁。鳔后部分叶。体棕褐色,密布许多不规则的白斑,头部及背侧的白斑圆形,较小,腹面及体侧的白斑圆形或呈网纹状,腹部浅棕色,各鳍浅棕色,背、臀鳍边缘浅灰色。

生活习性
卵巢及肝脏有毒。热带海洋生。

尖吻鯻


中文名称尖吻鯻

拉丁名称Therapon oxyrhynchus Temminck et Schlegel

英文名称sharp-nosed tigerfish,sharpnose grunter, fourstriped grunter,blotchted therapon

异名唱歌婆、斑猪、金苍蝇、石或、丙猪哥,Rhynchopelates oxyrhynchus (Temminck Schlegel, 1842)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鯻科

拉丁科名Theraponidae

中文属名鯻属

拉丁属名Therapon Cuvier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南海沿海河口一带均有分布。

形态特征
背鳍Ⅶ-10;臀鳍Ⅲ-8;腹鳍Ⅰ-5;胸鳍13-14;尾鳍17。鳃耙6-9+14-15。侧线鳞52-60[(14-15)/(22-24)]。脊椎骨25。

体长为体高2.7-3.1(平均2.9)倍,为头长2.7-3.l(2.9)倍。头长为吻长2.7-3.4(3.1)倍,为眼径3.4-4.4(3.7)倍,为眼间距3.8-4.6(4.3)倍,为尾柄长2.l-2.9(2.6)倍。为尾柄高3.0-3.4(3.2)倍。

体延长,侧扁。头较长,头长与体高约相等;背缘与腹缘皆呈微弧形,体高以背鳍起点处为最高。吻尖长而突出,其长大于眼径。眼中等大,例上位,圆形,眼径大于眼间距,但比吻长略短。眼间平坦。口小,端位,口裂微斜,唇较厚。上颌稍长于下颌,其末端可达前后鼻孔间的下方。鼻孔2个,互为远离,位于眼前方,前鼻孔小,圆形,具鼻瓣,后鼻孔比前鼻孔大,椭圆形。鳃耙短而小。有假鳃。鳃孔大。鳃盖膜不连于峡部。鳃盖条6。两颌具细小、带状、不规则多行齿,外行较大,圆锥形。犁骨、腭骨及舌上无齿。前鳃盖骨边缘具锯齿,在隅角处较大。鳃盖骨后缘具2棘,下棘明显且大。匙骨及后额骨外露,边缘有弱锯齿。侧线完全,与背缘平行,至背鳍末端后沿尾柄呈直线状。腹部圆,无稜,平坦。肛门位于腹鳍与臀鳍之间,而接近臀鳍。

背鳍起点在腹鳍的略前上方,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其缺刻浅;背鳍鳍棘发达,以第四、五鳍棘最长,最后2鳍棘约等长,鳍棘部基底长约为鳍条部基底长的2倍。臀鳍起点位于背鳍鳍棘最末2根的下方,以第2鳍棘最长和强大,臀鳍与背鳍鳍条部相对。腹鳍位于胸鳍基后下方,其末端可达肛门前缘。胸鳍宽短,位于鳃孔的后下缘,其长约等于2头长之半。尾鳍浅分叉。

体被小栉鳞,不易脱落。颊部、鳃盖部也具小栉鳞。背鳍和臀鳍基部均有一行较大的鳞鞘。腹膜白色。

体背部棕褐色,腹部乳白色。体侧有丰条灰黑色较宽的纵带:第一条自吻端经眼间后分为二枝,沿背鳍鳍棘部基底达背鳍鳍条部前;第二条自眼眶上缀达尾柄上方;第三条自吻端经过眼径沿体侧中央达尾鳍;第四条自胸鳍基向后至尾柄下方。但在个体中有时花纹有变异,条纹断续,中断现象时有发生。背鳍鳍棘部末端及背鳍基部有灰黑色斑带。尾鳍上有灰黑色斑纹。胸鳍、腹鳍及臀鳍色淡。

生活习性
海水/咸水生。

短尾突吻鳗


中文名称 短尾突吻鳗
拉丁名称 Rhynchocymba sivicola(Matsubara et Ochiai)
英文名称 blackedged conger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鳗鲡目
拉丁目名 Anguilliformes
中文科名 康吉鳗科
拉丁科名 Congridae
中文属名 突吻鳗属
拉丁属名 Rhynchocymba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尾部圆锥形或侧扁。前上颌骨齿带与上颌骨齿带及犁骨齿带分离,吻部突出而尖,口闭时前颌骨齿丛大部分外露。奇鳍及胸鳍均较发达。肛门位于体中部前方。
体长为体高18.3倍,为头长8倍;尾长为头与躯干合长的3.3倍;头长为吻长4.4倍。

吻短,吻长为眼径19倍;胸鳍为吻长1.8倍。齿圆锥形,成齿带,上、下颌齿约2~3列。犁骨齿与前上颌骨齿相连。吻钝壮,上颌长于下颌,口裂约至眼的中部。尾部侧扁而纤细。胸鳍存在。背鳍起点在鳃裂之后。

体褐色,背鳍、臀鳍白色,末端具黑缘。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71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美国红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