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狂游病

疾病名称鳗狂游病

为害对象 鳗
疾病概述
本病为近年来福建、广东等地养鳗场普遍流行的一种鳗病。发病鳗池死亡率为60%-70%。当年鳗(体重100-150克)和2龄鳗(400克以上)均可发病,尤以欧洲鳗鲡最为严重,每年均造成较大损失。

病原 病原为鳗冠状病毒样病毒(Eel Coronavirus-like Virus)。

症状 病鳗在池边水中上下乱窜或翻滚旋转或倒退游动,间或头部阵发性痉挛状颤动或扭曲,嘴张开,不久后即死亡。体表无明显病症,有时可见口腔、臀鳍、胸鳍部有轻微充血或溃疡,剖检测可见肝脏或肾脏有肿大现象。

发病规律 主要发生于欧洲鳗、非州鳗,夏季高温期为流行高峰季节,故又称欧洲鳗夏这狂游病。从开始发病到高峰期约7天,大批死亡则在发病后15天左右,传播、蔓延速度很快,容易形成暴发流行。

防治方法 本病一旦发生,目前尚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故必须强凋预防,下述措施供参考。①在鳗池上设置遮阳棚,避免阳光直射。②注意保持池水环境清洁和相对稳定,防止水质、水温变化过大。③发病季节中应控制投饵量,宜少不宜多,饵料中可按要求添加抗菌药(如呋喃类、喹诺酮类)和驱虫药(如甲苯咪唑、内硫咪唑、吡喹酮等),以增强鱼体健康。④发病季节中,每15大左右可遍洒二氯异氰尿酸钠(0.2-0.3毫克/升),或三氯异氰尿酸(0.1-0.2毫克/升)、二氧化氯(0.5毫克/升)消毒,杀灭或减低水体中病毒、细菌的量,同时也改善水质。

相关知识

鳗红鳍病


疾病名称鳗红鳍病

为害对象 鳗
疾病概述
此病是养鳗场中常见的流行病,尤以露天鳗池为多,可以形成急性流行,发病后死亡率较高。

病原 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

症状
病鳗胸鳍、臀鳍和尾鳍充血,腹部、头腹面有出血斑,肛门红肿,严重时腹部全面充血、红肿,背鳍也可充血。剖腹可见肝、脾脏肿胀、淤血,呈暗红色,肾脏肿大、淤血,胃、肠发炎充血,胃、肠内充有黏性脓汁。白仔到黑仔阶段发病时,除各鳍充血外,鱼体相对比较僵硬。


发病规律
本病多发生于水温20℃以下的春、秋两季,尤以梅雨期为甚,高水温的夏季较少流行。饥饱不匀,特别是饵料不足,在较长饥饿状态下,突然子以暴食,容易诱发此病。

防治方法
①保持水质清新,喂食均匀,勿过饱过饥,避免鱼体受伤。②鳗种入池后,全池遍洒呋喃唑酮(每立方米水体2-3克)。③发病池可用含氯消毒剂全池遍酒后,内服呋喃唑酮(每千克鱼0.02-0.06克),分上、下午两次投喂,连喂7天;或用甲氧节氨嘧啶(THP)+磺胺嘧啶(SD)合剂(1:5),每吨鳗用50-60克混饲投喂,每天1次,连续3天。

欧洲鳗赤鳍病


病鱼体瘦弱,活力下降,于池边缓游或吊附于饵料台上;当病鱼仅限于胸鳍发红时仍能摄食,而当病情严重时则食欲下降或不摄食。起初胸鳍充血发红;继而肛门红肿,腹部皮肤因充血而呈点状出血;有时下 亦有出血点,肝脏肿大;严重时点状出血,胆囊肿大,肠壁出血,肠内有红色粘液,有时因胃肠积水而使鱼体腹部膨大。

防治

主要的预防措施为彻底清洗池底,保持水质的优良,并定期投喂抗生素。一旦发生此病,可用下列药物治疗:

全池泼洒含氯消毒剂,使用有效氯浓度为0.210-6~0.310-6,每天1次,连续2~3次;

用浓度为310-6~510-6的呋喃唑酮+3010-6。5010-6的福尔马林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2-3天。

欧洲鳗车轮虫病


当病原体少量寄生于鱼体时,鱼的摄食及活动正常;大量寄生时,鱼的鳃及体表粘液分泌量增加, 鳃丝充血,体表皮肤细小点状出血,食欲下降,投饵时集中于饵料台下,但不摄食。此病的发 生易导致细菌感染而引起烂鳃及其他细菌病的发生;若单纯的车轮虫寄生,一般不会引起死亡。

主要预防措施为定期使用驱虫剂,如双硫合剂等杀虫,并保持水质清洁。治疗措施为:

双硫合剂(硫酸铜0.510-6~0.710-6 酸亚铁溪0.210-6~0.310-6)药浴18~24小时。

浓度为210-6~310-6的高锰酸钾浸泡,连续2天;

浓度为5010-6~9010-6的福尔马林浸泡连续2天;

用0.810-6~1.010-6的杀虫灵,连续2~3次。

因欧洲鳗对硫酸铜较敏感,所以当病情较严重或综合感染时,最好不要使用硫酸铜,以防因应激过而引起死亡。

鳗两极虫病


疾病名称鳗两极虫病

为害对象 日本鳗、欧洲鳗、北美鳗
疾病概述
本病于日本鳗、欧洲鳗、北美鳗等均有发生。流行福建、广东、江苏、浙江等省的养鳗场。鳗两极虫病很少引起急性大量死亡,但严重影响鳗的生长和商品价值。

病原
病原是鳗两极虫(Myxidium anguillae)。胞囊白色,圆粒状,寄生于鳗鲡的皮肤上。孢子椭圆形,两端稍尖,两极囊圆形,大小相等,相对列于孢子体的两端,占孢子体的大部。

症状
病鳗体表出现肉眼可见的白色圆粒状突起,严重感染时,白点连成片,两侧体表犹如覆盖一层白膜,用手触摸,有凹凸粗糙感,若剥除白点,表皮留有炎症出血斑块。镜检刺破后的胞囊,可见大量孢子。病鱼生长缓慢,体瘦。


发病规律
寄生鱼体的两极虫发育成熟后,孢子壳裂开,里面的孢质体变成变形虫状体,以伪足移动,侵入鱼体后,在寄主组织内发育、分裂,营养体被宿主组织产生的胞膜包裹成胞囊,多次分裂后形成孢子。故本病病程较长。发病水温为20-30℃,温水养鳗时,全年都可发生。

欧洲鳗红头病


病症及危害

病鳗体弱,摄食不良或停食,于池边缓慢逆水游动或静伏于水流缓慢处;头部的充血、发红、发肿;鳃盖膜水肿,鳃丝充血、水肿严重,鳃丝粘连呈片状;严重时胸鳍、臀鳍及腹部皮肤充血;肝脏肿大,有出血点,色淡;肠道发炎。

防治

主要的预防措施为保持水质优良,调节池水的pH值呈微碱性,降低养殖密度。

主要的治疗措施为先用生石灰调节水的pH值到6.8以上,然后用下列方法处理, 使用浓度为1510-6~2010-6的生石灰,1小时后用痢特灵浓度为510-6~610-6,连续3天。 用中药黄连煎汁后全池泼洒,浓度为1510-6~2010-6,连续6天; 优磺灵(110-6~210-6) 特灵(510-6)全池泼洒,连续2~5天;

鳗匹里虫病


疾病名称鳗匹里虫病

为害对象 幼鳗
疾病概述 此病主要为害幼鳗,温室养鳗尤甚。此病正趋于严重,可导致幼鳗死亡,即使不死,也难以育成商品鳗。

病原
病原是鳗匹里虫(Pleislophora anguillarum)。主要寄生于鳗鲡肌肉中,胞囊球形,白色。孢子小,梨形或卵圆形,内部结构简单,1个极囊,占据孢子体的大半,极丝明显。

症状
病鳗消瘦,不摄食,游动缓慢。因病原在肌纤维中寄生,体表外观凹凸不平,10厘米左右的黑仔鳗体表凹凸可能不明显,剥去鱼皮后,则可见到肌肉中嵌有白色球状胞囊。


发病规律 鳗匹里虫可经口和皮肤感染,感染后,其发育受温度的影响,通常15℃以下不发育;15-30℃之间,随温度升高,发育加快,25℃左右,感染1个月的幼鳗即可发病。胞囊内孢子成熟后,胆囊破裂,孢子散布于肌肉组织中,使肌肉变性,出现凹凸症状。温室养鳗,体重5-50克的幼鳗即可发病。

防治方法
除彻底消毒外,建议将患病的病鳗就地销毁,以杜绝传播。国外有报告用烟曲霉素,每吨鳗每天用量50毫克,拌饵投喂,连用20天,用来防治此病。

欧洲鳗烂尾病


病鱼首先表现为尾部无粘液,发白,并由于粘液层的脱落而感染细菌;进而表现为尾部皮肤溃疡, 发红,出血,最后导致细菌侵人尾部肌肉组织;此病严重时,尾部皮肤、肌肉组织溃烂,尾部脊柱骨外 露,溃烂的尾部出血,呈严重的炎性反应。内部器官的肝脏、肾脏肿大,肠道内无食物,肠道壁充血; 病鱼体瘦,于池边缓慢游动,反应迟钝。

防治

此病的主要防治措施有:始终保持水质清洁; 于和幼鳗期间,在加热管周围加网阻隔; 清池操作要小心、轻快,避免鱼体擦伤; 平时常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池水, 一旦发病,可用下列药物治疗:

510-3~710-3的食盐水浸浴2~3天;

用3010-6~5010-6的福尔马林和310-6~510-6的呋喃唑酮全池泼洒,24小时1次,连续2-3次。

用2010-6~5010-6的氯霉素或1510-6~210-6的水溶性红霉素全池泼洒,浸浴24~48小时。

病情严重时,使用710-3的食盐水+5010-6的氯霉素+310-6~50 10-6的福尔马林全池泼洒,浸浴2~3天;

鳗居线虫病


疾病名称鳗居线虫病

为害对象 主要发生于幼鳗
疾病概述 我国不少养鳗场发生此病,主要发生于幼鳗,影响幼鳗生长,严重时可导致死亡。据知,欧洲鳗的发病率高于日本鳗。

病原
为球状鳗居线虫(Anguillicola globiceps)和粗厚鳗居线虫(A.crassa)。虫体粗短,呈圆筒形,通常透明无色,但吸血后呈乌黑色,头部膨大呈球形,食道前段膨大呈球形或瓶形,肠粗大,无直肠和肛门。雌雄异体,雌虫较雄虫大,卵胎生。

症状
病鳗体色发黑瘦弱,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或不摄食。重病鱼腹部有硬块状肿大。剖腹后,可见鳔外壁充血,鳔增大。剪开鳔时,感觉鳔壁增厚,内壁充血,肉眼可见半透明或黑色的线虫。部分病鱼线虫较多时,可使鳔壁破裂,线虫进入体胶,可从肛门爬出体外。

发病规律
线虫在宿主鳔中成熟产出幼虫或含胚卵,从鳔进入消化道,并排出体外。幼虫被剑水蚤类吞食后,在其血腔中发育,幼鳗吞食蚤类后,幼虫通过肠壁、体腔,最后到达鳔内发育成成虫。从幼虫侵入鳗体到发育成熟大约需1年左右。夏、秋季病鱼容易死亡。

防治方法
病鱼无治疗方法,故以预防为主,可定期泼洒晶体敌百虫,浓度为0.2-0.4毫克/升,杀灭水中剑水蚤和幼虫,能较好地控制此病。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79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