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鲽鱼

中文名称刺鲽鱼

拉丁名称Holacanthus venustus yasuda et Tominaga

异名Centropyge venustus (Yasuda Tominaga, 1969)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蝴蝶鱼科

拉丁科名Chaetodontidae

中文属名刺鲽鱼属

拉丁属名Holacanth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主产于中国、日本。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侧扁,口小,前位,颌齿细长,有3齿尖,排列呈刷毛状,犁骨具齿,腭骨无齿,眶彰骨后缘不游离,无棘,鳃盖鳞片9行,侧线不完全,尾鳍截形。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相关推荐

刺鲃


中文名称 刺鲃
拉丁名称 Spinibarbus hollandi Oshima
地方名称 军鱼(江西波阳)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倒刺鲃属
拉丁属名 Spinibarbus Oshima,1919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9;臀鳍条3,5;侧线鳞24~27。体长为体高的3.5~3.7倍,为头长的3.7~4.1倍,为尾柄长的5.0~6.4倍,为尾柄高的8.4~9.0倍。头长为吻长的2.8~3.3倍,为眼径的4.6~4.9倍,为眼间距的2.2一2.4倍,为口角须的3.1~3.7倍。身体近似圆筒形,尾柄侧扁,头宽,吻尖。口端位,上颌略长于下颌。须2对,口角须较颌须为长。头部背面平坦。鳞片大。背鳍短小,背鳍最后的硬刺后缘光滑,其起点在吻端至尾鳍基部之中点。臀鳍短小,役有硬刺。尾鳍叉形。肛门靠近臀鳍起点。头部背面及背部黑褐色,体侧灰色,每个鳞片边缘黑色素比较显著。腹部灰白色。背鳍灰色,上缘镶着黑边。尾鳍灰色。胸鳍、腹鳍和臀鳍均为灰白色。此鱼主要的特征是背鳍上缘镶着黑边,鳞片大,侧线鳞在24~27之间。
繁殖习性 性成熟最小型:最小性成熟雌鱼3~4 龄,体长为374 mm ,体重平均为1 010 g

刺鳅


中文名称 刺鳅
拉丁名称 Mastacembelus aculeatus(Basilewsky)
地方名称 尖刀鳅、刀鳅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刺鳅科
拉丁科名 Mastacembelidae
中文属名 刺鳅属
拉丁属名 Mastacembelus Scopoli,1777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体延长似鳗,尾部侧扁,身体最高处在肛门附近。头部很小,吻尖而突出,具游离的皮褶。口端位,口裂深,延至眼前缘的下方,上下颌均具齿。眼侧上位,眼间距狭小,眼下有一硬刺,鼻孔在眼的前方,鳃膜于峡部分离,背鳍的前方有一排各自独立的硬刺,臀鳍有3根硬刺。背鳍、臀鳍、尾鳍连接。胸鳍短小,略呈扇形,无腹鳍,肛门近臀鳍起点,全身被细小的鳞片,无侧线,腹腔膜灰色。体背部黑褐色,侧面灰褐色,侧面灰黑色,从鳃盖后缘至尾鳍基部有许多黑白相间的纵纹,腹部灰白色,背鳍颌臀鳍均具有许多不规则的白斑。

刺鲳


中文名称 刺鲳
拉丁名称 Psenopsis anomala(Temminck et Schlegel)
英文名称 Spine pomfret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长鲳科
拉丁科名 Centrolophidae
中文属名 刺鲳属
拉丁属名 Psenopsi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VI-28~31;臀鳍III-25~27;胸鳍I-5;腹鳍I-5;尾鳍17。
体卵圆形,侧扁。体长为体高1.9~2.1倍,为头长3.1~3.5倍;背腹面皆钝圆,弧状弯曲度相同。体高以背鳍鳍条部起点前为最高,由此向吻前呈弓状,至后头部向吻部坡度大。尾柄侧扁而短,其长与高约相等。头较小,侧扁而高,背面隆起,两侧平坦。头长为吻长4~4.7倍,为眼径3.4~4.5倍。吻短,钝圆,其长等于或稍小于眼径。眼中等大,侧位,靠头前端,距吻端较距鳃盖后上角为近。眼间隔宽,凸起。其宽约为眼径的1.5倍。鼻孔2个,紧相邻,前鼻孔小,圆形;后鼻孔裂缝状,位于吻与眼前缘之间。口小,微倾斜,上下颌骨等长。上颌骨后端达眼前缘下方。两颌各具微细牙一行,排列紧细。犁骨、腭骨及舌上无牙。前鳃盖骨边缘平滑。鳃盖骨无棘。鳃孔大。具假鳃,鳃耙甚细,5~7+12~14。排列稀疏,最长鳃耙为眼径的1/2。

体被薄圆鳞,极易脱落,头部裸露无鳞。背鳍、臀鳍及尾鳍基底被细鳞。侧线完全,与背缘平行。

背鳍2个,紧相连。背鳍鳍棘部只具独立短小棘6~9个。鳍条部发达,以第五鳍条为最长,由此向后逐渐减短,背鳍基底长为最长鳍条的3倍。臀鳍与背鳍鳍条部同形,其起点在鳍条部起点稍后。胸鳍中等大。腹鳍甚小,位于腹鳍基下方,可折迭于腹部凹陷内。尾鳍分又。

体背部青灰色,腹部色较浅。在鳃盖后上角有一黑斑。各鳍浅灰色。

刺鮈


[学名]: Acanthogobio guentheri Herzenstein
[资源名称]: 刺鮈
[别名]: 金鱼
 
[形态特征]:
  背鳍3,7;胸鳍1,15~16;腹鳍1,7;臀鳍3,6。侧线鳞41~42,鳃耙3~5,鳃耙短小。下咽齿2行,3.5/5.3,主行齿侧扁,末端呈钩状,外行齿纤细。体长为体高的3.3~5.4倍,为头长的3.6~4.2倍,为尾柄长的4.7~6.2倍,为尾柄高的6.7~8.3倍。头长为吻长的2.4~3.2倍,为眼径的4.1~6.9倍,为眼间距的2.7~3.2倍。体较高而侧扁,背鳍前部稍隆起,腹部圆,尾柄粗短。头尖而短,头通常小于体高。吻尖,呈锥形,吻长稍短于眼后头长。口下位,呈弧形。唇简单,无乳突。唇后沟中断。眼小,侧上位,眼间宽平。口角须一对,较长,其末端可超过鳃盖骨后缘。背鳍最后不分支鳍条为一光滑硬刺,端部柔软,其长度较头长为宽;背鳍起点距吻端较其基部后端距尾鳍基长。胸鳍长,可伸达腹鳍起点。腹鳍位于背鳍起点稍后的下方,末端不达臀鳍。臀鳍短,无硬刺,其起点距腹鳍基较距尾鳍基稍近。尾鳍分叉,两叶,末端尖。肛门紧靠臀鳍起点。鳞片大小适中,圆形,胸腹和背鳍起点至头后的背中线皆裸露无鳞;侧线完全,平直。鳔两室,后室较长,约为前室的1.5倍。腹膜白色。体背褐色或淡褐色,背部正中有一条黑色条纹。体侧中轴之上方有一列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呈灰黑色,并具黑色斑点,其他各鳍灰白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青海  [原产地区]:黄河上游  
[气候带]:温带  [生命周期]: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为高山区温水性鱼类。喜栖息于黄河上游干支流缓水区,以水蚯蚓、端足类和摇蚊幼虫为主要食物。每年5~6月份产卵。

三刺鱼


中文名称三刺鱼

拉丁名称Gasterosteus aculeatus (Linnaeus)

英文名称threespine stickleback

异名刺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刺鱼目

拉丁目名Gasterosteiformes

中文亚目名刺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Gasterosteidae

中文科名刺鱼科

拉丁科名Gasterosteidae

中文属名刺鱼属

拉丁属名Gasterosteus Linnaeus,175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黑龙江及图门江。

形态特征
背鳍Ⅲ,11-15;臀鳍Ⅰ,9-11;胸鳍9-10。腹鳍Ⅰ-1。侧线骨板31-34。鳃耙21-26。椎骨30-32。

体长为体高4.4-4.8倍,为头长3.2-3.7倍。头长为吻长2.6-3.3倍。为眼径3.6-4.1倍,为眼间距2.6-2.8倍,为尾柄长2.4-3.0倍,为尾柄高7.4-8.1倍。

体细长,侧扁,尾柄细窄。头大,吻不突出。口中等大,端位。两颌有尖锐小齿。鳃盖膜连于峡部。鳃孔小。体侧骨板背腹轴长,连续排列至尾柄部。背鳍基部附近、鳃盖上方背部及胸腹面也散有小骨板。体侧骨板中央突起,尤其在尾柄部更为明显,形成脊状突。侧线完全。背鳍前具游离鳍棘3个,第三棘最小,第二棘最长,约等于第二背鳍高。第二背鳍与臀鳍相对,起点路前于臀鳍。胸鳍大,侧中位,其后缘通常超过腹鳍基部。腹鳍有1鳍棘。尾鳍短,稍呈截形。

背部浅青绿色,体侧银白,后腹部及背部散有不规则的浅色纵斑纹。生殖季节雄性眼呈青绿色,一背部体例变深且胸腹面有鲜红色婚装。

生活习性
三刺鱼为河口性栖居种类,成鱼生活在海的沿岸及江的潮汐区。成鱼以水生昆虫及无脊椎动物为食,亦食落入水面的昆虫。

淡水生。

繁殖习性
3-4月间成群上溯至江下游及和附近交流相连的淡水泡沼或小河道,在细纱砾泥地质、微流水的场所产卵。卵球型,卵径不超过2毫米,色浅橙黄。怀卵数少,体长72毫米的个体,怀卵479粒。受精卵在水温15-19℃时约需7-10天孵出。幼鱼体长13毫米时背鳍出现鳍棘,15毫米时体侧开始出现骨板。浑春河口三刺鱼伪产卵期为4月中旬至6月。产卵时,雄鱼先在微流沙泥底处选择好位置,利用胸鳍挖成直径4-6厘米、深1-2厘米的产卵床。此时,雄鱼肾脏分泌一种粘液将搬至产卵床的水草压实,然后作成内径3-4厘米、出入口约1厘米的产卵巢,雄鱼自筑巢起约2-3日筑完。产卵一般在白天进行,雌鱼一次产卵50-150粒,产完后由巢口游出,然后1尾或数尾雄鱼人巢放精。产卵持续数日,许多雌鱼可在同一巢内产卵,巢盛卵数可达600-700粒。产卵后,雄鱼护卵。并不断用胸鳍向巢内冲永,一直至孵出幼鱼才停止这种供水行动。这时雄鱼改用嘴把游出巢外的幼鱼吸入巢内,以防御敌害的侵袭。当体长20-30毫米时,幼鱼开始离巢,在当年的夏秋季入海。成鱼交配后,随降海而死亡。

刺马蹄螺


中文名称刺马蹄螺

拉丁名称Trochus histrio Reeve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马蹄螺科

拉丁科名Trochidae

中文属名马蹄螺属

拉丁属名Troch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见于我国西沙群岛、广西、菲律宾、日本,太平洋群岛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壳圆锥形,壳高23.8毫米,壳宽274毫米。螺层约9层。螺肋由颗粒状突起连成,每隔3-4条肋间,具一列中空短棘。壳表具紫红色条纹,壳底布由颗粒状突起连成的环肋及紫红色条纹。外唇薄,内唇具4-5个齿突,有脐孔。

生活习性
生活于潮下带的岩礁质海底。产于海南岛万宁沿海。海(水)生。

大刺鳅


中文名称大刺鳅

拉丁名称Mastacembelus armatus

英文名称Large spiny eel

异名镰刀鱼、纳锥,石锥,粗麻割,辣椒鱼,刀枪鱼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刺鳅亚目

拉丁亚目名Mastacemberoidei

中文科名刺鳅科

拉丁科名Mastacemberidae

中文属名刺鳅属

拉丁属名Mastacembel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各水系。在南方分布很广。

形态特征
体细长,前部稍侧扁,尾部扁薄。头长而尖,前端有1尖长的吻突。口下位,口裂浅,几成三角形,口角止于后鼻孔下方。上下颌均具绒毛状齿带;眼位于头的前部,被皮膜所覆盖。眼下斜前方有1尖端向后的小刺,埋于皮内。前鳃盖骨后缘一般具3枚短棘。体鳞甚细,侧线完全。背鳍基长,前部由35枚左右游离的短棘组成;臀鳍具棘2枚,第三鳍棘常埋于皮下;背鳍和臀鳍的鳍条部相对,基部均极长,且与尾鳍相连。胸鳍短圆,无腹鳍,尾鳍长圆形。体背侧灰褐色或黑褐色,腹部灰黄色;头背正中多有1条黑色纵带;头侧由吻端经眼至鳃盖上方也有1条黑色纵带,向后常断裂为1纵行黑色斑点,沿背鳍基底伸达尾鳍基底;体侧有淡色斑点,从而呈现黑色网纹或波状纵条纹;大形个体的斑纹不清。胸鳍黄白色,其它各鳍灰黑色,有淡色斑点,鳍缘有1灰白边。

生活习性
此鱼性情温驯,属于杂食性鱼类,以底栖动物、虾类和附着硅藻为食,习惯栖息于干净而有石头的溪流中,经常藏匿在石缝或洞穴中,喜欢成双结队觅食。

经济价值
成年鱼体长30-50厘米,质量200-500克。此鱼肉细坚实,香甜可口,营养丰富,隔水蒸或开汤都很好吃。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66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鲢指环虫病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